⑴ 閱兵里紅衣服的女兵是什麼兵
是女民兵方陣
女民兵方隊由北京市朝陽區組建。參加受閱的女民兵隊員,大多數是18至25歲的未婚青年,她們中有個體戶、私企老闆、外企員工、幹部、工人和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擔負女民兵方隊訓練的是北京衛戌區「老虎團」的15名教官。隊員們以無私奉獻精神和滿腔愛國熱情投入到艱辛的閱兵訓練中,在她們每人身上,都有著一段動人的故事。
女民兵方隊把她們的英姿留在金水橋畔。她們所展示的正是我強大國防後備力量的戰斗英姿,在她們身上凝聚著華夏兒女愛國的深情,凝聚著中國人民的國防意識。她們時刻准備著,聽從祖國的召喚,為保衛祖國領土的完整和國家安全貢獻力量!
⑵ 戴紅帽子的軍人是什麼軍人
你說的紅色蓓蕾帽子嗎?現在中國軍人已經沒有這種顏色的蓓蕾帽子了。過去有一段時間,武警女兵曾經戴過紅色蓓蕾帽,後來取消了。某年大閱兵期間,女民兵方陣戴過紅色蓓蕾帽子,那隻是臨時的表演服裝。舞台上也有一些為了舞台效果而給某些女兵舞蹈戴上了紅色蓓蕾帽,但在現實中目前中國軍人沒有紅色的帽子作為正式的軍裝。某些國家的軍隊有紅色的軍帽。
⑶ 大家到底覺得09年閱兵式怎麼樣
我也看了不少評論,不是完全沒道理,只是有些誇張.批評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閱兵本身,隊列沒有99年和84年走得好.這個我基本同意,特別是石家莊陸軍學院的方隊,比較差強人意.持槍的方隊顯然比較整齊,而完全徒步的幾個方隊因為有擺手的動作就比較吃虧,特別是在白手套的映襯下,這個擺手的位置和節奏非常難保持絕對一致,而其中海軍學員因為軍服顏色也是白的就較佔便宜.這些小毛病在動態錄像中不太明顯,而照相定格中就容易看出來.今年閱兵徒步方隊的訓練時間不及以前長,所以整齊性方面略有下降也是可以理解的.有的外電評論純屬瞎扯,比如指責女民兵方隊中有模特,本來就是來自各行各業的民兵嘛,有模特很正常,能把漂亮的模特訓練成這么英姿颯爽,我認為是亮點.BBC還說女民兵穿鮮紅衣服不適合打仗更是搞笑,難道他們英國的狗熊兵制服不是鮮紅,高高的帽子就適合打仗,這是外行不懂得禮賓服與作訓服的區別.總的來看,我認為雖然隊列略遜於前兩次,但仍然屬世界第一流水平,相當威武壯觀.
還有就是CCTV轉播質量的問題.這也確實存在問題.CCTV這次動用直升機和"飛貓"等先進系統,給出許多大場面的移動鏡頭和鳥瞰鏡頭,總體上比上次壯觀.但逆光鏡頭過多(可能是為多拍廣場背景),使這么多先進裝備顯得畫面陰暗,也使我們的軍隊顯然不夠"向太陽".另外,隊列齊步轉正步的剎那是最威武壯觀的,但導演總是切飛鏡頭.還有,飛行編隊只是在下面拍才整齊,導演卻用遠攝鏡頭拍了許多正前方的畫面,完全看不出隊形,顯得零亂.這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反映出,CCTV導演一方面過於倚重高科技而忽視基本的攝影技巧,另一方面對軍事特別是閱兵的了解不夠深入.衷心期望八一電影製片廠拍的版本能比這精彩得多.
總之,這些都是專業人士才會關心的小毛病,總體上看,無論隊列還是CCTV的轉播,都是說得過去的,沒有那麼差.那些吹毛求疵的人不過是炫耀自己懂行罷了.我們還是應該多看精彩的部分,比如所有裝備方隊不僅相當先進,而且行車的整齊度達到令人吃驚的水平.這么大規模的閱兵,絕對完美是不可能的,我已經感到非常震憾和激動了!
⑷ 閱兵式帽子上的鏡子是什麼
可能是護眼的
⑸ 閱兵儀式上穿紅衣服戴白帽子的女兵是什麼兵啊
這組女兵是由各個地方的人和在一起的,有公務員,職工,白領,學生等等
⑹ 部隊首長的帽子和兵的帽子有什麼不同
1、大檐帽
樣式:活帽套,立帽牆:帽前後增加了翹度。
顏色:帽檐:軍官飾金黃色檐花,士官、士兵為黑色光麵塑料帽檐。
帽絲帶:將官為金黃色;校尉官和士官為銀灰色;士兵為黑色人造革帶。
帽牆絲帶:陸軍軍官、士官為正紅色,士兵為深草綠色;海軍官兵均為藏青色;空軍為蔚藍色。
帽牆、帽罩:陸軍為淺棕綠色;海軍帽牆為藏青色、帽罩為本白色;空軍為蔚藍色。
2、貝雷帽
樣式:國際通用貝雷帽帽形,帽左前方帽牆上綴有機銹軍種帽徽。
用料:帽面為純羊仔澳毛起絨毛紗;帽里為黑色滌綿平布。
顏色:陸軍:深棕綠色;海軍:深藏青色;空軍:深蔚藍色。
3、頭盔
頭盔是軍人訓練、作戰時用於保護頭部的一種防護器具,通常呈半球形,主要由外殼襯里和懸掛裝置組成。其外殼用特種鋼、強化塑料、皮革等材料製成,能有效的抵禦彈頭、彈片及其他打擊對頭部的傷害。
4、迷彩作訓帽
帽牆該為立帽牆、圓冒頂,大帽檐。
5、水兵帽
水兵帽是指海軍士兵的無檐帽,通常為白色或者藍色,帽檐為硬圈,前方一般標有文字,後方有兩條黑色緞帶,有的飄帶上標有文字,有的飄帶上印有勛章的綬帶標志。19世紀初,無檐水兵帽在各國海軍流傳開來。後來,由於飄帶具有側風向和裝飾作用,因此成為水兵帽的組成部分。
(6)閱兵帽子有鏡頭只什麼兵擴展閱讀:
軍帽的徽章標志象徵,軍隊的標志之一。有些國家的軍隊各軍種都有自己的軍徽。把具有一定意義的圖案製作成徽章作為某一軍事集團的象徵和軍事首領的標志在古代已有之。
公元前5世紀,歐洲一些國家的軍隊中出現裝飾有神祗和動物小雕像或刻繪著特殊象徵性圖案(公牛、貓頭鷹和互握的手等)圓盤的矛和桿。同時,還出現了軍事首長、高級官員的個人標志。10世紀一13世紀,西歐騎士的盔甲和旗幟上出現了區分穿戴這樣甲胄的騎士的貴族家族紋章,這是紋章主人力量、勇敢、敏捷和機智的象徵。
同時,還出現了軍事首長、高級官員的個人標志。10世紀一13世紀,西歐騎士的盔甲和旗幟上出現了區分穿戴這樣甲胄的騎士的貴族家族紋章,這是紋章主人力量、勇敢、敏捷和機智的象徵。
⑺ 六上語文《開國大典》中「閱兵式」的場面運用了哪種描寫方法有什麼好處
運用了記敘手法,好處是抓住了閱兵式的氣勢。
開頭是海軍兩個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個顏色的藍制服。接著是步兵一個師,以連為單位,列成方陣,齊步行進。接著是炮兵一個師、野炮、山炮、榴彈炮、火箭炮,各式各樣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橫列前進。接著是一個戰車師,各種裝甲車和坦克車兩輛或三輛一排,整整齊齊地前進;戰士們挺著胸膛站在戰車上,像鋼鐵巨人一樣。接著是一個騎兵師,「紅馬連」一色紅馬,「白馬連」一色白馬,五馬並行,馬腿的動作完全一致。
對閱兵的場面描寫層次清楚,先寫領導人檢閱部隊,然後寫受閱部隊走過天安門,最後寫看到閱兵的群眾歡呼雀躍。
描寫受閱部隊時,課文按照「兵」出場的順序依次描寫,描寫過程中注意點面結合,相互映襯,先「點」後「面」, 雄偉壯觀。分別介紹「海軍」、「炮兵」等各個方隊,這是「點」;然後總寫這些部隊全部以相等的距離和相同的速度經過主席台前,這是「面」。這種點面結合的方法,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整個閱兵式的庄嚴、隆重,還讓我們對各具特色的隊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個閱兵過程,既有對受閱部隊的正面描寫,又有講述群眾反響的側面烘托,兩者結合,寫出了當時熱烈的場景。
《開國大典》是原新華社副社長李普創作的一篇記敘文。這篇文章記敘了開國大典的盛況。
文章先寫開國大典前,天安門廣場的情況,交待了舉行大典的時間、地點、參與人員和人數,然後寫廣場的布置和群眾隊伍的場面;接著作者按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紅旗升起、宣讀公告的順序介紹了開國大典的全過程;接著作者寫了閱兵式的盛況;最後作者寫了群眾遊行的盛況和大典結束後的情況。全文段落之間過度自然,層次清楚,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開國大典》一文在中國多個版本的小學語文課本中出現。
⑻ 2015年俄羅斯閱兵中,海軍方陣這幾位俄羅斯軍人是什麼軍官嗎,他們的軍帽是怎麼回事
俄軍軍帽造型頗為誇張,幾乎成了俄軍區別於世界其他軍隊的標志。外國人對俄軍大檐帽形象地比喻說,「大檐帽大得像鍋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