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對於巨石陣的看法,英語國的地質專家真的錯了嗎
1923年著名英國地質學家赫伯特·亨利·托馬斯發表了一篇關於巨石陣的開創性研究,聲稱發現了史前人類開采巨石陣的確切地點。他的分析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錯誤的。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地質學家花了大約80年的時間才把它弄對。這項研究的共同研究者、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地質學家、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名譽高級研究員羅布·伊瑟說:除了托馬斯的影響深遠的工作之外,研究人員還宣布了另一項巨石陣發現:史前人類很可能並沒有把這些巨石陣從西威爾士的布里斯托爾海峽運到今天索爾茲伯里平原巨石陣所在的地方。更確切地說,古代人們可能使用了所謂的內陸高速公路,盡管這一發現還沒有發表在同行評議的期刊上,威爾士國家博物館的地質學家Ixer和研究共同研究人員Richard Bevins說:這樣一個紀念碑式的遊行隊伍將會像在遊行中運送太空梭一樣,讓所有人都能看到和慶祝。
在過去的60年裡,沒有一篇嚴肅的論文在沒有引用托馬斯或從托馬斯開始的情況下討論過巨石陣,這也許是20世紀最著名的巨石陣。盡管普雷塞利山大致位置是正確的,但托馬斯提到的具體露頭並不正確,這也影響了人們對史前人類回到巨石陣可能路線的看法。在這種情況下,損失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確實減少了。
② Statues of Easter Island這個英文應該是什麼地方或者名勝能介紹一下嗎
復活節島的巨石雕像
1722年的夏天,荷蘭航海家洛傑文和他的同伴們在太平洋南部航行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座無名島嶼,由於發現的這天正好是復活節,洛傑文就把這個小島命名為復活節島。
然而,當洛傑文踏上這個小島時卻看到了不可思議的景象,原來島上的居民正在舉行宗教儀式,他們朝拜的是一些高達數米,用石頭雕刻而成的巨型人像,這些人像神秘猙獰,讓人望而生畏。
洛傑文隨後在島上陸續發現了幾百尊巨石雕像,這么多巨大的石像讓洛傑文感到震驚,但是洛傑文在他的航海日記中只對這些巨型石像做了簡短的記錄,就匆匆地離開了復活節島。
50年後,英國著名的探險家庫克船長也來到了復活節島,並第一次對這里的石頭雕像進行了測量。
復活節島共有800多尊被當地人稱為「默艾」的石頭巨像,「默艾」平均高度約有4米,重量大約在十幾噸以上,最大的一座高21.6米,重100多噸,石頭雕像大部分都是根據同一個樣式雕刻,有的石像頭上還戴有岩石做的紅帽子。所有的石像都是長臉、長耳,身體直到胯部,而石像的眼睛是用珊瑚和深色石頭做成的。
巨大的石像讓庫克船長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在日記中寫到,每尊石像都面對大海,令人不可思議,而且島民們對這些雕像也知之甚少。
庫克船長還發現島上,除了這些雕像之外還有三個巨大的火山口。
250萬年前,太平洋東南部的海底熔岩不斷噴發,幾個世紀後,持續噴發的岩漿形成了今天的復活節島。
復活節島位於東太平洋南部,面積只有163平方公里,往東越過3600多公里的海面,才能見到智利海岸,它也是從南美洲到澳洲的必經之路。
經過考證認為,復活節島上的石頭巨像始建於公元7世紀,公元15世紀左右停止了建造。
那麼究竟是誰建造了巨石像呢?
1774年,英國探險家庫克船長在航海日記中推測,島上曾經生活過一個巨人族,是那些巨人建起了石頭巨像。
有些人則認為這些雕像並不是島上的人雕刻的,而是出自於外星人之手,他們的理由是,所有的雕像的目光都仰望著天空,似乎在等待著某種飛行物的降臨。
但考古人員並沒有在島上找到巨人族和外星人建造石頭雕像的任何痕跡。
那麼,會不會是島上居民建造了巨石雕像呢?
研究人員首先要考證的是誰是復活節島上最早的主人?語言學家發現復活節島上的居民大部分講的是拉帕努伊語,而這種語言是波利尼西亞人的方言,語言學家推測,這種方言誕生於大約公元400年,根據放射性同位素的測定,島上大約在公元400年左右,開始有人類活動。
1994年,生物學家從幾具拉帕努伊人的遺骸中提取DNA確定他們的確是波利尼西亞人。現在的考古學界普遍認為,拉帕努伊人是波利尼西亞人的後代,大約在公元400年左右,成為復活節島上最早的主人,而復活節島上的石頭雕像始建於公元400年,因此考古學家認為復活節上的巨石雕像出自於拉帕努伊人之手。
那麼拉帕努伊人到達復活節島後為什麼要建造這些石像呢?復活節島上至今有這樣一個傳說,而傳說中的主要人物,是這些戴著岩石帽子的酋長。
公元19世紀,歐洲的一些藝術家來到了復活節島,他們看到島上的居民在巨石雕像前,進行著一種無法用語言描述的祭祀活動。考古專家們認為,最早的石頭雕像確實是用來進行祭祀活動的,但是到了12世紀,復活節島的石像建造進入了鼎盛時期,石頭雕像這時也被賦予了一種新的含義。
專家們推測,復活節島上大部分石像是在公元12至15世紀建造完成的。那麼這些石頭雕像的原料來自於哪裡?他又是用什麼樣的工具雕刻而成的呢?
1951年,考古學家在復活節島上拉考克火山附近發現了一個採石場,採石場里至今仍有300多尊未完工的雕像放置在那裡,它們大部分是用凝灰岩雕刻而成,在採石場考古人員找到了許多用鈍了的石斧,石斧是用玄武岩製作,玄武岩是一種比凝灰岩更堅硬的石料,而島上也沒有發現其他的工具,專家們推測石像解決用這些石斧雕刻而成的。
20世紀50年代,挪威著名的考古學家海爾達爾曾僱傭了6個當地人用石斧雕刻一座石像,六個人覺得雕刻工作太過辛苦,只幹了三天就辭職了,但是根據其進程估計,這六個人用12至15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完成一座雕像。海爾達爾認為即使是最大的石像,只要增加相應的人數,雕刻時間不會超過一年。
石頭巨像分布在復活節島上不同的地區,有的石像距離採石場達10公里,當時的人們運用什麼方法運送這些石像呢?
20世紀中期,考古學家們不斷進行各種實驗,用原始的辦法搬運和豎立石像的復製品,在所有的實驗中最令人關注的是美國考古學家范第爾堡的模擬搬運,范第爾堡推斷,島上的建設者們,首先把石像放在木鍬上,底下墊上一排木頭當輪子,然後在沿途的路上灑上水以減少摩擦。接著范第爾堡用計算機模擬了這個搬運的過程,他最後斷定以木頭、繩子為工具,只要用70個人,五天就可以將一座約10噸重的石像搬運到目的地。
1998年4月,人們在復活節島上模擬了整個過程。但是,搬運石像的木頭和繩子都是用飛機從島外動來的,因為復活節島是一個荒涼的島嶼。
1772年復活節島的發現著洛傑文,在對島上的環境進行考察後,在他的日記中寫到,島上只有枯萎的野草和一些燒焦的植物。
如今的復活節島是一個草原,島上沒有任何高於3米的樹木,植物學家在島上發現了只有47種草本植物,其他的都為灌木叢,這些樹木和植物顯然不適合做運輸石像的工具。搬運石像需要結實的繩子,但島上沒有發現能製作繩子的植物物種。
考古學者在對島上的石像以及採石場的規模進行考證後認為,如果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要完成800多尊石像,所需的人數至少在5000人以上。然而,洛傑文在第一次登上復活節島時,島上的居民只有幾百人,幾乎沒有耕地,糧食也很少,根本沒有能力養活5000多人。
即使在今天復活節島的人口也只有1800多人,但是島上的食品來源仍需要島外定期補給。
但讓考古學家感到困惑的是,島上找不到能豎立石頭雕像的工具,在沒有運輸工具和充足人力的情況下,當時的拉帕努伊人是用什麼方法來運輸這些巨大的雕像呢?
植物學家通過島上火山口裡的沉澱物,推測出了古代復活節島上的植被情況,池塘或沼澤地中的沉澱物是按時間遠近沉積的,每一層沉澱物用放射性同位素法可以測定出大概的年代。用顯微鏡分析沉澱物理並能計算出這些數的數量,所包含的花粉,可以鑒定出樹的種類,並能計算出樹的數量。
測驗結果表明,復活節島在公元400年的時候並不是一塊荒地,而是一片茂密的亞熱帶森林。
拉帕努伊人就是用這種大棕櫚樹的樹桿和刺麻薯製作的繩子,豎起了復活節島上一尊又一尊用於祭祀的巨石雕像。
按照考古學家的推斷了,如果要完成島上800多尊巨石雕像所需的人數在數千人以上。那麼拉帕努伊人如何解決這些人的食物問題呢?
大棕櫚樹的果實可以食用,樹漿可以生產糖漿和釀酒,是波利尼西亞人最重要的食物來源。
最早登上復活節島的拉帕努伊人,就已經開始利用這種大棕櫚樹,大棕櫚樹葉子較為粗糙,防雨性較好,是用來做屋頂的最好材料。
隨著島上的人口不斷地增加,後來的移民們將白薯和土豆引種到了復活節島。白薯本是南美洲的產物,這種作物需要精心地種植,但容易長時間保存。
1774年,當英國探險家庫克船長抵達復活節島時,發現大量的石頭雕像倒在了地上,採石場周圍也有許多石像的半成品,雕鑿石像的工具被丟棄在道路的兩旁。庫克船長推測整個場景猶如突然發生了災難,致使正在雕鑿的人們停下了手中的工作。
那麼,復活節島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眾多的專家學者紛紛做出了自己的推斷,有的地質學家認為,島上發生了地震、海嘯或者是火山噴發。經過詳細的考察,專家們認為復活節島雖然是由活火山噴發而成的,但漫長的歲月已使它變成了死火山,而島上幾百年間,頻繁的地震和海嘯,並不能使島上的居民產生恐懼心理。
答案最終還是由植物的沉澱物破解的,研究者通過對古代植物遺存的花粉發現,早在公元500年,復活節島上森林毀滅已經開始,其主要原因是人口過渡膨脹,資源被無節制地開發和利用。
在公元12世紀至15世紀期間,復活節島上巨石的建造雖然進入了鼎盛時期,但是,這時的人口也達到了8千到2萬人。進入公元15世紀後,人們砍伐大量的棕櫚樹製作船隻,運輸石頭雕像,在這個島上很快大棕櫚樹滅絕了。
隨著森林的消失,人們已找不到大型的木頭建造船隻,也無法出海捕捉海豚,拉帕努伊人開始在淺海捕魚,不久淺海的生態也遭到了破壞,拉帕努伊人也由漁民變成了農民。
森林的破壞必然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也變得越來越貧濟,人們普遍處於飢餓中,食物也很難找到,他們開始吃老鼠,植物和其他的果實。
考古學家還發現在公元1500年左右,作為拉帕努伊人主要食物的海豚也在古代的生活廢棄物中逐漸消失了,沒有大型的船隻出海,復活節島逐漸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孤島。
他們開始崇拜飛翔在空中的大鳥,這時能夠看出他們的絕望,島上的懸崖下面有許多鳥頭人身的浮雕。
島上的樹木雖然不能建造大型船隻,但雕刻手工藝品仍綽綽有餘,他們用一種叫梅勒的樹來雕刻鳥人的形象,或許他們希望能有一天能像鳥人一樣飛離這個日漸荒涼的小島。
但考古專家認為,拉帕努伊人崇拜「鳥人」最大的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尋找食物。
食物的極度缺乏,使人們最終放棄了雕刻巨大的石像。
公元17世紀,爭奪食物來源成了島上居民的最主要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戰爭充滿了復活節島的各個角度,整個島上的部落處於戰亂之中。到了公元18世紀,戰爭達到了頂峰,那時候製作的石矛、石刀等武器現在還遺棄在地面上。
庫克船長看到了許多石頭雕像被推倒在地上,正是戰爭過後留下的景象。
食品短缺導致的貧窮和戰爭使他們不再願意雕刻和搬運石像,或許他們已經忘記這些石像是用來做什麼的,十幾年後當西方傳教士來到復活節島的時,石頭雕像已經全部被推倒。
今天,旅遊業成為復活節島上惟一的收入來源,推倒的石像已經被智利政府重新豎立起來,但是仍有一些倒下的雕像沒有被豎起來。或許,是為了讓人們記住復活節島上那段戰爭的歷史。
連續不斷的戰爭並沒有使拉帕努伊人遭受太大的損失,真正帶來更大厄運的是西方人的到來,1862年,西方殖民者開始到島上抓拉帕努伊人當奴隸,其中包括酋長和那些祭司們。
經過100多年的戰爭,復活節島的居民已記不清巨石雕像是如何建造的,拉帕努伊人過去輝煌的巨石雕像終於被人遺忘。
雖然,現在的考古學家們已經證明巨石雕像可以用人力來完成,然而,復活節島不遠處的三座小島上的巨石雕像讓考古學家產生了疑惑。
這三座小島的周圍懸崖林立,要想在這里登陸十分困難。島上的居民說,那裡曾經分別豎立著3座巨大的石頭雕像,但現在雕像已被人推到了海里,只剩下了地基。
考古學家驚訝地發現,要把一座幾十噸重的巨石雕像運送到山頂,即使用直升機
這樣現代化的運輸工具也很難調運上
那麼島上的居民又是如何完成這項艱巨的工程呢?難道僅僅是用的木頭和繩子嗎?這對考古工作者來說,仍舊是一個未解之謎。
③ 復活節的石頭是怎麼一回事
復活節島之迷
藍藍海水蒼茫無際,湛湛青天幽遠深邃。在這碧海藍天之間,一座小小的島嶼格外引人注目。說它小,因為它只有 120平方公里;說它引人注目,受人青睞,因為它蒙上了一層十分誘人的神秘面紗,人們很難把它揭開,去窺探小島的真正面容。復活節島,從它被發現的那一天起,就以一個「世界之迷」的形象出現在世界上,引起了世人的格外矚目。
幾百年來,探險家、人類學家、民俗學家、語言學家、民族志學家、地質學家、考古學家、海洋學家,甚至火山學家等都蜂擁而至,紛紛踏上這個小小的大洋孤島,試圖揭開復活節島的秘密。他們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考察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但令人感到困惑不解的是,人們越是了解復活節島,就越覺得復活節島神秘莫測。
復活節島是由荷蘭航海家雅可布·洛基文於1772年4月5日首先發現,當天正值基督教的復活節,故得名。島上的居民則稱它為「拉帕·努伊」,意為「石像故鄉」,或稱「特皮托·庫拉」,意即「世界的肚臍」。小島東距智利本土3700公里,西距最近的皮特克恩島1900公里,象一葉孤舟漂泊在萬頃碧波上。
【神秘南緯30度】
復活節島面積僅有 120平方公里,相對地球的大洋和大陸來說,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然而,這樣一個彈丸之地,在世界各國出版的世界地圖上幾乎都標出了它的位置。該島的戰略地理位置並非十分重要,它處於太平洋的中心,屬於南美洲智利的一塊地方,為何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呢?
其實,人們如此熱衷地關注復活節島,是因為該島的眾多神秘現象吸引住了人們的目光。
復活節島到底有多麼神秘呢?讓我們來看看下列的現象吧。
復活節島處於南緯30度線上,而南緯30度這一地帶歷來就是一條充滿無數令無法解釋的神秘現象的集中地帶。
在地球的南北緯30度線上,有著很多著名的自然之謎。這里有埃及的金字塔之謎和獅身人面像之謎,有撒哈拉大沙漠綠洲之謎,大西洋諸島沉沒之謎,有死海形成之謎,百慕大三角之謎;還有美國聖塔柯斯鎮斜塔之謎,真是不勝枚舉!
地球的南北緯30度線上,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這里常常是飛機、輪船失事的地方,人們都管它叫「死亡旋渦區」。北緯30度線上,有百慕大、日本本州西部、夏威夷到美國大陸之間的海域、地中海及葡萄牙海岸、阿富汗這五個異常區;南緯30度線上的非洲東南部、澳大利亞西海岸、紐西蘭北部海區、南美洲東部和南太平洋中部五個異常區。如果人們把南部異常區和北部異常區在地球上標明出來,就會發現它們在地球上幾乎是等距離分布的。如果從一個區域向另一個區域劃線,人們就會發現整個地球就會被劃分成20多個等邊三角形,每個區域都處在這些三角形的接合點上。
【壯麗而神秘的雕像】
人們一踏上復活節島,就會感到全島被一種奇異而神秘的氣氛所籠罩,而造成這種氣氛的主角,便是那一座座高大的石像。復活節島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它們或卧於山野荒坡,或躺倒在海邊。其中有幾十尊豎立在海邊的人工平台上,單獨一個或成群結隊,面對大海,昂首遠視。這些無腿的半身石像造型生動,高鼻樑、深眼窩、長耳朵、翹嘴巴,雙手放在肚子上。石像一般高5—10米,重幾十噸,最高的一尊有22米,重300多噸。有些石像頭頂還帶著紅色的石帽, 重達10噸。 這些被當地人稱作「莫埃」的石像由黝黑的玄武岩、凝灰岩雕鑿而成,有些還用貝殼鑲嵌成眼睛,炯炯有神。
著名的「七尊莫埃」景點在特雷瓦卡山下來不遠,它是一個毛利巫師的七個兒子等待歐圖·瑪圖阿王到來的地方。「達海」是全島保存最完好的「莫埃」石像群。
復活節島的石頭雕像是迷人的,這些巨大的石像雕刻得十分生動,形態不下幾十種。有的庄嚴肅穆,有的怒目而視,仰望著無盡的天宇;有的似乎是在沉思默想,彷彿是在回憶那一幕幕的往事;也有的滿臉橫肉,殺氣騰騰,使人看了不 寒而栗。
這些造型奇特的石頭巨人,都有著一對大耳朵。耳朵又長又薄,一直垂到腮幫子上。每個雕像都有一個鼻子,最大的長 4米,怪模怪樣的,石像的身上,還刻著飛鳥鳴禽的花紋,頗似人體上的紋身。他們的眼睛,是刻工們用鑿成橢圓形的內凹來代表的。石像的前額略向後傾,薄薄的嘴唇再加上翹起的下巴,使得長方形的頭與軀干相比顯得過大。石人都沒有腿,雙手都生硬地垂在兩邊,緊貼著 肚子。這種奇特的造型 賦於了石雕以獨特的風姿。
屹立在海邊的石像,背朝大海,面向島子中央,站在巨大的石基---"阿胡」之上。這些石基一般長60米,高3米,很像一個祭壇。
站立在復活節島東南海岸和北海岸的雕像,頭上還戴著圓柱形的紅帽子---"普卡奧」,這種帽子是由整塊石頭雕成的。最大的帽子有 2.5米,光它的頭部就有11米高,鼻子長4米。
引人注目的復活節島石像共有多少呢?這個問題看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卻復雜。因為三百多年來,不同時代的研究人員得出的數目相差很大。一些人說僅有250尊,而另一些人卻說雕像達1000尊,兩者相差4倍。考古學家們每次進行考察後,都說又發現了新的雕像。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在拉諾.洛拉科火山口中,至今還埋藏著上百個雕像沒有被人挖掘出來。
復活節島上的石雕,就其分布位置來說,大致可分成三類:一類分布在島的四周,站立在石頭造成的祭壇和墓冢的平台---"阿胡」之上。現在都已翻倒在地了。 另一類分布在拉諾.洛拉科火山口中,還有一些雕像位於拉諾.洛拉科火山的山坡上。
令人不解的是,島上這些石像是什麼人雕刻的呢? 它象徵著什麼? 是神?死去的部族首領?神秘的外來者?宇宙來客?還是活著的人?人們不禁要問,如此巨大而沉重的石頭偶像,究竟是怎樣從雕刻地運到海濱來的?復活節島的古代居民既沒有吊車,也沒有滑輪吊杠,他們又是怎樣把雕像安置到阿胡之上的?為什麼雕像的頭頂要戴上一頂碩大的紅色石帽—普卡奧?石帽又代表著什麼呢?是發式?還是頭飾?他們又是如何把那些高達幾米的大帽子普卡奧戴到雕像頭上去的?最後,這些石像又是什麼時候翻倒在地的呢?是什麼力量把它們推倒的?如果是人,那又是什麼樣的人呢?是起義的奴隸?還是暴動的野蠻人?亦或是相互敵視的民族呢?如果是大自然的偉力,那將是何種自然力呢?是地震?火山爆發?席捲一切的海嘯?還是陸地下沉?人們對此紛紛猜測不已。
復活節島最引人注目的雕像,是那些站立在海邊的雕像。它們默默無語,站立在平台上,高大、雄偉、沉重。人們不禁要問,如此巨大而沉重的石頭偶像,究竟是怎樣從雕刻地運到海濱來的?復活節島的古代居民既沒有吊車,也沒有滑輪吊杠,他們又是怎樣把雕像安置到阿胡之上的?他們又是如何把那些高達幾米的大帽子普卡奧戴到雕像頭上去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雕像的製作】
復活節島上的居民「不建造城堡、宮殿、堤岸和碼頭,他們只用石頭雕成宏偉的人形雕像。這些雕像有四層樓那麼高,象火車廂一樣沉。他們還把大部分雕像搬運過山崗和峽谷,豎立在島嶼的四面八方,很多人都認為雕像很重,一尊雕像簡直如同十節火車廂。一位研究者弗朗西斯.馬澤爾說:「我們可以對此做出任何想像,但任何面對著聳立在洛拉科火山上高達22米的巨型石雕都無能為力。試想一下吧,石像的頭和頸部高達7米,直徑3米,鼻子長3.4米,身高13米,重達50噸!在現在的世界上,你能找到一架把這些龐然大物吊起來的起重機嗎?」
乍聽起來這番議論不免聳人聽聞,但仔細推敲一下卻不對了。如此巨大的雕像,整個復活節島上只有一尊,它不是聳立在洛拉科火山上,而是在山下的壁龕里,是在火山的最低處。這尊島上最大的石像還沒有最後完工,還沒有最後從山岩上剝離下來,因此,嚴格說起來它還不能算是一尊真正的雕像。更何況洛拉科火山上的雕像從未搬動過,站立在海邊的石像並不是從那裡運來的。
石頭巨人真的這樣重嗎?不見得,復活節島的石像遠沒有人們所傳說的那樣重。
我們知道,海洋中的火山島都是由玄武岩構成的。玄武岩十分堅硬,很難加工,比重一般為3.0-3.2克/厘米。若按此計算,復活節島上最大的石像高21.8米,肩寬2.5米,截面近5平方米,扣除砍掉的30-40立方米岩石,剩下來的石像重量就有50-80噸,甚至上百噸重了。聽起來這很有道理,但是是如何呢?用來雕刻石像的材料不是玄武岩,而是凝灰岩和層凝灰岩,有的甚至是浮石,它們之中只有某些岩石的比重達到1.7克/厘米3,而大部分岩石的比重都小於1.4克/厘米3。至於浮石,它的比重就更輕了,它乾燥後,比水還要輕,會浮在水面上,所以才叫浮石。因此,最大、最重的帽子至多也不超過5噸。
復活節島的大部分雕像高度為3-5米,10-12米的雕像並不多,只有30-40尊,它們的重量至多也不過10多噸,大部分雕像的重量還不到5噸。想當初,水手們毫不費力地把一尊雕像裝上小船,運到輪船上去,因為它根本就沒那麼重。不久前,人們對復活節島上的雕像進行修整,15噸的吊車就把最重的雕像吊起來安放到阿胡上去了。可見雕像並非人們說的那麼重。
④ 澳大利亞的著名岩石叫什麼名字
中文名:艾爾斯岩
英文名:Ayers Rock
所在地:澳大利亞北領地
澳大利亞艾爾斯岩石(Ayers Rock),又名烏魯魯巨石。艾爾斯岩高348米,長3000米,基圍周長約9.4公里,東高寬而西低狹,是世界最大的整體岩石(體積雖巨,只是獨塊石頭)。它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
⑤ 我小時候看過一部電視劇,就記得劇情,主演是個男的,跳起來一掌把一個高大威猛帶石頭帽子人的帽子劈成兩半
這個電視劇裡面好像有計春華
⑥ 張家界以高大岩石的奇怪形狀而著名
4. strange shape of
⑦ 復活節島上的石雕人是誰的傑作
其實這個問題到現在仍然是一個謎,並沒有確定的說法來表明復活節島石雕是哪裡來的,外界的說法都是眾說紛紜,各自持有各自的觀點。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這個石雕確實是一個偉大的作品,讓整個人類都嘆為觀止的一個作品。
有人研究了島上刻有文字的木板後認為,復活節島原是南太平洋擴大後的一部分,曾經擁有燦爛的文明。大約在一兩萬年前,一場突然爆發的大地震使得這塊古大陸遭到劫難,只有復活節島倖免於難。島上的石雕像和石建築,都是那個時代的遺跡。
一支法國探險隊在對復活節島進行了全面考察後認為,島是外星人訪問地球時留下的,而這些建築也很有可能是外星人的傑作。法國的科學家卻不這樣認為。他們為了再現當年的景象,經多次重復後用「灑水雕刻」在岩石上「雕」出了形狀來。他們又用木頭和繩子模仿了巨像的搬運工程。盡管如此,他們還是得不到令人信服的結論。因為無論是雕刻,還是搬運工具的使用,在當時看來,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法國科學家們還找到了一些島上原住居民留下的木製牌,上面刻著一些類似文字的符號。根據推測,石像是為紀念長耳人自己的首領而雕刻的。然而所有這一切都沒有確鑿的證據。即使拋開了石像的用途和創作者不談,石像運輸問題也是至今為止沒有解開的謎。遠古時人們沒有任何機械,單靠人力是怎樣搬運幾十噸重的石像?又如何把巨像從採石場拽到海邊?復活節島的這些謎團仍一一等待解開。
其實,復活節島石雕到底是誰創作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還能看到這么偉大的作品,我覺得這樣就夠了。
⑧ 山西的觀賞石
(一)山西觀賞石研究的概括
觀賞石是未經人們琢磨加工的天然岩石,如今允許將其切開(只允許一刀),或將岩石打磨拋光。石料經過細工琢磨,構成一定形狀,成仙成佛,成獸成禽,那是工藝品,而不是觀賞石。觀賞石一般指體積較小,可置於案幾之上或廳堂之中。再大一點就成園林石,需放到庭園、公園中去。
山西觀賞石的研究起步較早,但那僅僅是山西愛好者在外地著作中有涉獵,它不是描述山西產出的觀賞石。詩辭賦文中戲論觀賞石,如唐朝白居易、柳宗元,宋朝米芾等都對觀賞石有所論述,但未見山西產的觀賞石。
我國對觀賞石鍾愛起源甚早,尤以北宋年間花石綱最著名,但那都是大型園林石型的觀賞石。而細小把玩型觀賞石的開發,則遲到20世紀末才起步。以中條山西南垣曲一帶鄉民從澗溪中尋找天然梅花玉起步,到人工開挖梅花玉,然後切割、研磨、拋光成型。
梅花玉,也稱梅花石,是產於18億年前中元古界西陽河群的安山岩,含白色、紅色、綠色的杏仁體,火山氣孔充填形成同類細脈,從而構成枝枝寒梅雪中怒放的畫面,所以稱它為梅花玉。
梅花玉起源於河南汝陽,早在西周就出現天然梅花玉,東漢劉秀封其為國寶級國石。此後一直開采不歇,用它來加工成文房中的筆洗、筆筒、筆架、鎮紙,有的加工成茶壺、茶杯、茶盤;有的加工成花瓶。只有少數加工成扁平的橢球狀用以觀賞。到20世紀末,河南汝陽的安山岩將采盡而被當地政府作為礦產地保護禁采。恰恰此時,山西垣曲梅花玉問世,參加幾次全國奇石展評,屢次捧得金獎,成為當時奇石界的一匹「黑馬」。從參加奇石展評中獲得啟發,中條山開始大規模開采黃河石、五龍玉(中條群條帶狀大理岩),同時有異種「菊花石」以及各種造型石,甚至靈璧石、海金石的加工,產品被洛陽一帶石商收購,成為該地帶黃河石的市場主體。
20世紀90年代後期,山西昔陽、河曲、臨縣、靈丘諸地奇石愛好者自發在當地採集觀賞石。山西地質調查中,雁北天鎮—右玉一線發現「雨花石」,加上各種礦物晶體及化石,合在一起終於形成山西的觀賞石資源供體。
2008~2009年間,在籌建的山西地質博物館標本採集的引領帶動下,以全省系統的地層、岩石、礦石標本採集為契機,幾個奇石愛好者編寫出《河東奇石》山西觀賞石圖集。山西著名觀賞石學家、我國觀賞石協會顧問侯桂林編著的觀賞石專著《與石共語》正式出版。2013年1月,山西省觀賞石協會正式成立,全省按地區成立分會。同年,山西省觀賞石資源調查項目被審批通過,全省調查工作正在展開。山西觀賞石開發高潮也正在掀起。
(二)觀賞石的命名問題
觀賞石的分類各家認識不一,全國沒有統一的命名標准或原則,由各地各人對觀賞石自由命名,造成命名五花八門、名稱繁多,更有不少命名極易引起誤判。例如廣西大化縣出產的觀賞石被命名為「大化石」,它極易與古生物化石混淆不清。再比如江蘇省銅山縣呂梁鄉產觀賞石,命名為呂梁石,也極易與山西的呂梁山脈、呂梁市(地區)混為一談。
觀賞石中的長江石、黃河石的命名太廣、太大。沿黃河、長江長達數千千米,觀賞石種類繁多,沒有嚴格定義,是「一個大帽子,囊括眾分子」,凡黃河沿岸、長江沿岸許多點的不同岩石均可稱「黃河石」、「長江石」。觀賞石,其實是地質行業中一個特殊類型的岩石、礦物、化石、事件石的綜合,應該屬一門新興的地質類學科,所以它們的命名不應該隨意,任憑個人興趣愛好而叫。它也應向飾面石材靠近,應該用雙名法——地質學命名與商業上命名相結合。比如含杏仁體的安山岩——梅花玉,常州溝組石類砂岩——黃河石。否則將造成商界學界紊亂,不知商品命名的觀賞石究竟為何物,影響到對它們的評價、尋找和推廣。
今天,觀賞石已納入國土資源部管理。筆者在此也希望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能盡快制定管理科學、系統的命名原則,並且進一步釐定已有觀賞石的分類及定義,確定新的觀賞石命名系列。
(三)山西的觀賞石
(1)梅花玉。是以中元古代早期火山岩為原石,經天然沖刷或人工打磨,具備紅、白相間組成的寒梅圖案的卵形岩石。它始產於中條山南麓垣曲縣東南同善、華鋒兩鄉的北山。後相繼在蒲掌、英言、王茅、毛家灣諸鄉也有產出。2008~2010年間,經省國土資源廳正式立項調查,查明中條山區各縣幾乎都有分布。凡中元古代安山岩出露處,都可以形成梅花玉。現查明這套火山岩厚約5000米,出露面積1000平方千米,除垣曲縣以外,在相鄰的夏縣、翼城、聞喜、絳縣、陽城均有優質梅花玉產地。此外在沁水、平陸也有零星分布。向南可延伸到河南省北部的濟源、孟津、三門峽、盧氏、靈寶;向西進入陝西的洛南。這套火山岩在山西稱西陽河群,在河南、陝西稱熊耳群,其實是一套地層在不同地區的兩種命名而已。在山西臨縣漢高山周圍及古交的小兩嶺一帶也有這套地層分布,其中也有梅花玉產出的可能。
梅花玉的原岩為安山岩,統體成深褐色、深綠色,也有褐紅色、灰黑色,硬度5~6之間。當它的氣孔全部被白色的石英或方解石充填後呈白色杏仁體;當被紅色的方解石、石燧所填充時則成紅色的杏仁體;當被綠色的綠高嶺石充填則成綠色的杏仁體。如果在這些含杏仁體的岩石上,被後期同質的細脈充填時,便會形成白梅、紅梅、綠梅三大類樹形寒梅圖案。當然還有紅白相間的混合梅,共四種類型。
梅花玉質量的好壞,在於梅花與梅枝的搭配,即杏仁體與脈體的關系,當脈體較粗時,可構成虯枝老梅;當脈體較細時,形成嫩枝細梅。當火山岩中含多量細小綠泥石杏仁體時,還降低梅花玉的質量,使之成斑駁、不均的底色,影響到梅花玉的圖案質量。特殊情況下,綠色脈體成不規則斑塊狀時,可形成綠葉紅荷或白荷的圖案。個別不規則細脈還能構成王羲之的「曲水流觴」的場景。
梅花玉一般為(橫)10~35厘米×(高)20~35厘米×(厚)5~10厘米,個別大的可達30厘米×60厘米×15厘米。
歷山石
(2)歷山石。原是黃河石的一種。產於黃河岸邊的河卵石,只要能構成一定圖像,不論質地、產地,皆稱為黃河石。因為黃河石用得太濫,分布又太廣,所以重新命名。產於中條山—崤山一帶長城系底部的石英砂岩,受(晚期成岩作用後)風化作用滲入鐵錳質膠體積淀,或褪色斑、氧化斑的疊加,形成各種圖案,均稱為歷山石。命名歷山石的原因是運城市垣曲縣—晉城市陽城縣—臨汾市翼城縣三縣交界的歷山(又稱舜王坪)為中條山主峰,海拔2300餘米,山體全部由長城系常州溝組石英砂岩組成,其厚度千餘米。歷山乃舜帝觀四季物候及日月星辰而制定我國第一部歷法的所在。歷山石含華夏先祖誕生、華夏文明起源之意。
歷山石始產地在垣曲縣同善鎮—舜王坪的公路上。那裡近於水平產出的石英砂岩節理較發育,後期風化作用滲入鐵錳質膠體,在岩石中形成鐵銹色不規則環帶,一經磨製,便可出現各種奇妙圖案:人物仙佛、雲霧海濤、文字數字、走獸魚龍等。當成岩作用後期因砂岩中少量礦物氧化時便會在岩石上出現紅色圓形氧化斑;當氧化帶中某些物質發生還原作用時,便會在深色岩石中出現圓形淺色的褪色斑。它們結合地層的紋理,於是便會造成「長河落日圓」、早霞托日出、夜空三星高照等天文星象圖案,可稱為「日月石」。
歷山石分布范圍比梅花玉廣,它是不整合在西陽河群安山岩之上的第一套中元古界底部砂岩地層,廣泛地出露在太行山南段及中條山、崤山、太華山。北部出露在燕山山脈。所以在京、津、冀、晉、陝、豫六省市中均有分布。歷山石摩氏硬度6~7,一般成型歷山石寬高厚在15厘米×10厘米×5厘米~20厘米×30厘米×15厘米。
(3)五龍玉。是新命名的一種觀賞石,原產於垣曲縣—聞喜縣—夏縣交界處的中條群大理岩中,由龍峪組與余元下組交界處的紅色條帶狀大理岩以及余家山組、余元下組中的青灰色條帶狀大理岩構成。這套大理岩沉積條件不穩定,所以原生層理不平整,常呈波浪狀,加上受到中條運動的影響,使地層發生褶皺,因此條帶狀大理岩就會被褶皺、盤曲成各種各樣的圖像,在不同斷面上形成千姿百態的花紋。
五龍玉主要由青白相間的條帶盤成不同圖案,多山石風景、飛瀑行雲、龍飛鳳舞及人仙、鳥魚等圖案。其次大理岩由棕紅黃白條紋組成,經柔皺,不同切面上呈現出怒火熊熊、紅雲盤繞及人物胸像圖案。第三種為透閃石大理岩或裂隙充填的大理岩,透閃石結晶成針條狀冰花,裂隙中細脈浸染而呈風雨中竹影搖曳、秋葉斑斑圖案,別有一番風味。
之所以命名五龍玉,是因為此類觀賞石主要集中在垣曲縣境內,垣曲縣有五條溪澗東西向排列,由北部中條山麓向南注入黃河,就如五龍入海。其中21世紀初垣曲縣奇石協會主席獲得一塊近1立方米大小的巨石,內含五條飛龍(於雲霧中),他命名五龍玉,後作者與他討論共同定名,也為紀念他(因病去世),因此命名五龍玉。
五龍玉硬度3~5,一般長高厚25厘米×30厘米×10厘米。產出與中條群大理岩分布區一致,除在垣曲、聞喜、夏縣三縣交界處以外,還在運城市的平陸、芮城兩縣交界的分水嶺一帶涑水雜岩中產出。
(4)野菊石。本類觀賞石由菊花石演變而來,菊花石是黑色板岩中方解石、堇青石、紅柱石等淺色礦物斑晶聚合成放射狀菊花圖案而得名。而我們命名的野菊石是中條群篦子溝組菊花狀方柱石二雲母片岩中,白色為方柱石聚合成花朵狀,此花葉並非披針葉狀花瓣聚合,而是不規則細葉團聚合而成的朵朵野菊,故而以野菊石命名。
野菊石是中條群區域變質作用以後,熱變質作用疊加而成,早期的灰黑色二雲母片岩中新生長出方柱石斑晶構成白色花朵。本類構圖頗具美感,可惜岩石基質結晶粗大,無法打磨光滑,因而底色灰暗,淡然無光,突不出野菊之美。本類岩石——方柱二雲片岩除在中條群產出外,在絳縣群底部的橫嶺關組也有產出,該組地層分布在垣曲縣西北與絳縣交界處。此類岩石摩氏硬度4~5,塊度20厘米×30厘米×10厘米。
(5)金海石。原產地在京東平谷區金海湖(水庫)邊,由長城系常州溝組石英砂岩後來風化淋濾下來的環帶狀鐵錳質膠體侵染形成而命名。此類膠體系裂隙多次開放,鐵錳質膠體多次滲透形成,所以顯示了早期膠體環上部被溶解,後來膠體環在溶解處生長,構成新月形交錯層,這種成因的交錯層極易與沉積形成的交錯層的沉積構造相混淆。由於此類成因不僅只發生在長城系地層中,我們在五台群高凡亞群變質粉砂岩中亦可見到,在白堊系底部左雲組長石砂岩中亦可見到,但此時砂岩已變成淡紅色長石砂岩。
金海石的多次弧形花紋能塑造出群山莽莽,波濤洶涌,洪波連天,種種流水的圖案,也可形成胖子團聚造型。
金海石
雨花石
金海石摩氏硬度6~7,按大圖案的大小,一般長高厚25厘米×10厘米×5厘米。
(6)雨花石。是南京雨花台周圍的長江二級階地上所產的已被磨圓的河床礫石。它們以各種瑪瑙為主,直徑為3~10厘米,其次有黑色燧石、粉紅色石英。雨花石類的瑪瑙其實是方山玄武岩所含杏仁體,經長江水沖刷、磨蝕後剩下的杏仁構成的礫石,玄武岩早已風化成泥。本來雨花石以天然河床礫石浸泡在水中,養在碗中才顯示其晶瑩剔透,色彩鮮艷,構圖奇妙。20世紀60年代後,用人工拋光代替自然腐蝕、浸泡,而且採用機械化開采,用水龍頭沖刷二級階地砂礫層後,取出其中沙子供建築用,將其比較小的礫石,一齊放入滾筒中磨蝕、拋光,然後人工分揀,將非瑪瑙的納入筐中,以手抓一把論價,再按花紋巧妙程度分級,最後排出有特殊構圖者,即瑪瑙定型可構成山水風光、人物、動物等列為上品,其價可能是普通雨花石的幾百乃至上千倍。而今為了保護雨花石資源,蘇皖兩省已作為地質遺跡保護而禁采。今天南京一帶很難購到真正的雨花石了。
山西的雨花石發現於20世紀後期,在大同地區左雲、右玉、天鎮一帶1∶20萬區調填圖中發現,那是侏羅紀-白堊紀地層中的礫石。它們來自侏羅紀火山岩中的杏仁體,磨圓成礫石包含在礫岩中,被沖刷在近代河谷地帶。與南京雨花石相比,山西產的雨花石一是無法開采,它長在礫岩中,很少產在沙灘中,所以無法開采而從沙中獲取。其次質量較差,大同地區的雨花石中多為白色纏繞的花紋,與透明石英兩者合成,缺少紅色為基調的各種瑪瑙,因此只能作為個人愛好而在基岩中、河床里尋找,很難形成一個產業。
(7)擔山石。這是產於垣曲的新品種。擔山石群是古元古代中條群之上一套碎屑岩地層,經區域變質而成。今天形成觀賞石的有兩種,一種燧石質角礫岩、礫岩都包括進來,這種不能構成奇異花紋的礫岩都稱擔山石。擔山石摩氏硬度視礫岩組成而定,一般5~7之間,塊度一般長徑在10~15厘米左右。
另一種模樹石是具有黑色(或棕色)柏樹模樣花紋的石英砂岩,在山西省垣曲模樹石由中條山南坡長城系石英岩構成,因後來順節理有錳質液體滲入凝結而成。個體大者長徑可達40厘米,成一片鬱郁蔥蔥的森林,小者巴掌大小,其形態酷似羊齒類植物花紋。
(8)大寨石。產於昔陽縣大寨周圍,是奧陶紀石灰岩被地下水溶蝕後形成的奇形怪狀的石灰岩,屬造型石類。大多產於奧陶系灰岩被溶蝕而落在新生界地層底部,所以有的有包漿,即黑色發亮風化外膜,因而具有「靈璧石」的特性。有的敲擊可發出清脆的樂音,不過裂隙皺紋比較少,不像靈璧石多裂隙溶溝而使岩石「更皺」。
大寨石之名由當地奇石愛好者所起,山西凡有奧陶紀石灰岩地層分布地段,當其附近新生界地層發育時,其中底部礫石層或礫岩中部都可產出大寨石。中條山已有採集,雁北左雲、右玉、河曲、保德一帶均有零星報道。此類大寨石一般指小型可在案幾上擺設的,再大一些就成為園林石,更小一些成盆景石。所以只有10~50厘米大小才可納入觀賞石范圍。
(9)姜結仁。地質上稱鈣質結核。原生薑結石發育在新近系紅土及第四系黃土中,是土中地下水上升蒸發後留下碳酸鈣沉澱凝結而成。一般新近系中結核個體大,外形復雜,第四系中鈣結核小。
榆次北山河灘砂層中,在經淋濾堆積呈黑色碳酸鈣附著在早期灰色結核上,具兩次形成特點。該地許多結核個體很小,長徑3~4厘米,常形成各種人體造型,配上背景,分出男女,可製作故事造型。鈣結核中常見球形結核,當其中包入水分時,形成含水響結石。山西鈣結核遍地皆有,現知有河曲、榆次愛好者收集較多。
鈣結核硬度3~4,一般從地層中脫落再經河水沖刷者較好。
(10)鍾乳石。一般產在石灰岩區溶洞中,受國家明令保護,但當它們因溶洞受毀而被沖到河谷中,或長在石隙外露時,就可採集。山西大小溶洞很多,大的、好的已開發成旅遊區,小的無人問津。
鍾乳石
鍾乳石是石灰岩被溶蝕後,經一定距離搬運後又沉積、凝結起來的奇石。其中不少具有奇特造型而成優秀的觀賞石,經切割、打磨、拋光後,可形成特殊的紋理石。
(11)泉華。石灰岩區泉水出口常有泉華堆積,最大產地為祁縣洪善泉外圍,巨型泉華洪積扇高十多米,扇形半徑達百餘米,由上萬立方米泉華聚積而成。在平定娘子關泉華形成20多米高的階地堆積,其規模亦十分巨大。
泉華分兩類,一類呈細管交織而成,成為盆景中吸水石,又稱蘆管石;另一類呈半球狀綜合體,亦可磨製復雜雲朵狀奇異圖案。
(四)觀賞性礦物晶體、化石、地質奇石
1.礦物晶體
山西可作為觀賞石的礦物晶體較多,主要有紫水晶、煙水晶、螢石、綠柱石、電氣石、方解石、藍晶石、藍柱石、透閃石、透石膏、方鉛礦、黃鐵礦、黃銅礦、赤鐵礦、褐鐵礦、針鐵礦、鉀長石、白雲母、陽起石、天河石、重晶石、橄欖石、孔雀石、纖維石膏等。它們在各礦床中都見產出。
值得一提的有石炭系地層中球狀黃鐵礦,有的在煤層中,有的在碳質頁岩中,有的在褐鐵礦中。結核3~6厘米,外包黑色碳質外皮,密度大,切開為黃鐵礦集合體,主要產於陽泉一帶。
山西式鐵礦被風化淋濾溶出後,呈鍾乳石狀結晶構成針狀磁鐵礦集合體;有的外面已包著白色方解石,構成二元鍾乳石,顛倒過來成雪壓松柏構圖。
藍柱石是灰白微帶淺藍色長條板柱狀礦物,由超基性岩經高綠片岩相區域變質形成,屬國內稀有礦物,在呂梁山主峰地帶產出。
襄汾一帶盛產透石膏,它是雪花石膏被溶解後呈脈狀重結晶形成,有的地方呈板柱狀集合體。
產於陵川六泉一帶奧陶系石灰岩與花崗岩接觸處,有雙錐形煙水晶產出,透明度高、品相好,可惜晶體太小。
運城南山電氣石晶體聚集成花朵狀,構成的圖案奇趣無比、別具一格。
垣曲縣華峰鄉北山,有紅色玻璃光澤的赤鐵礦,其外形成方解石集合體狀,呈脈狀在火山岩中產出。另有板狀重晶石集合體產出。
五台山歷來有狗頭金——自然金產出,現今靈丘料眼金礦又獲一自然金,重425克,6厘米×5厘米×4厘米大小。而靈丘南山多有發絲狀捲曲的自然銀產出。
2.化石
可作為小型觀賞性的動物化石有寒武紀的蝙蝠蟲、蝴蝶蟲,石炭紀的皇冠蟲、長身貝、黃河角石以及新生界的狼鰭魚。在植物化石中以瓣輪木、細羊齒、帶羊齒這類小型羊齒類植物造型較好,此外鱗木亦可入選。
前寒武紀地層中多發育有疊層石,其中造型優美的有高於庄組二段球結瘤柱狀疊層石,以及太行山區長城系底部的趙家莊組中放射狀疊層石,皆可構成具欣賞價值的觀賞石。
3.地質奇石
作為重大地質事件石,有長城系石英砂岩中的蟲跡化石,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古老的蟲跡化石,存在於17億年前地層中。滹沱系下部石鹽假晶,是世界上海水含鹽濃度達到一定水平的最早記錄,它出現於24億年前的古元古界下部地層中。滹沱繫上部郭家寨亞群底部板岩中的雨痕是19億年前暴雨濺落在泥灘上的雨坑被保存下來的痕跡,亦屬世界最早的地質遺跡。大同火山群地區,有許多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火山彈,也算一種事件石。定襄縣滹沱系河邊村組僅白雲岩中產竹葉狀白雲岩,可能是我國最早的風暴岩,記錄了23億年前海濱的暴風過程。
⑨ 世界上誰帶的帽子最大 腦筋急轉彎
「誰」,因為這道題是「世界上誰帶的帽子最大」,所以是「誰 」(要選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