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香奈兒服裝的歷史背景,設計風格以及文化底蘊
歷史背景Chanel創辦人Coco Chanel原名 「Gabrielle Bonheur Chanel 」 ,1883年出生於法國的Auvergne。她六歲時母親離世,父親更丟下她和4個兄弟姐妹。自此,她由她的姨媽撫養成人,兒時入讀修女院學校 (Convent School),並在那兒學得一手針線技巧。在她廿二歲那年,即1905年,她當上「咖啡廳歌手」(Cafe singer),並起了藝名 「Coco」,在不同的歌廳和咖啡廳賣唱維生。在這段歌女生涯中,Coco先後結交了兩名老主顧,成為他們的情人知己,一名是英國工業家,另一名是富有的軍官。結交達官貴人,令Coco有經濟能力開設自己的店子。
1910年,Coco在巴黎開設了一家女裝帽店子 (millinery shop),憑著非凡的針線技巧,縫制出一頂又一頂款式簡潔耐看的帽子。她的兩名知己為她介紹了不少名流客人。當時女士們已厭倦了花巧的飾邊,所以 Chanel簡潔的帽子對她們來說猶如甘泉一般清涼。短短一年內,生意節節上升,Coco把她的店子搬到氣質更時尚 (fashionable)的Rue Cambon,至今這區仍是Chanel總部的根據地。做帽子絕不能滿足Coco對時裝事業的雄心,所以她進軍高級訂制服 (Haute Couture)的領域。1914年,Coco開設了兩家時裝店,影響後世深遠的時裝品牌Chanel宣告正式誕生。
步入二十年代,Chanel設計了不少創新的款式,例如針織水手裙(tricot sailor dress) 、黑色迷你裙 (little black dress)、樽領套衣等。而且,Coco從男裝上取得靈感,為女裝添上多一點男兒味道,一改當年女裝過份艷麗的綺靡風尚。例如,將西裝褸 (Blazer) 加入女裝系列中,又推出女裝褲子。不要忘記,在二十年代女性只會穿裙子的。 Coco這一連串的創作為現代時裝史帶來重大革命。Coco對時裝美學的獨特見解和難得一見的才華,使她結交了不少詩人、畫家和知識份子。她的朋友中就有抽象畫派大師畢加索 (Picasso)、法國詩人導演尚.高克多 (Jean Cocteau) 等等。一時風流儒雅,正是法國時裝和藝術發展的黃金時期。
除了時裝,Chanel也在1921 年推出Chanel No 5香水,女星妮歌潔曼 (Nicole Kidman)作代言人的No 5香水瓶子是一個甚具裝飾藝術 (Art Deco) 味道的玻璃瓶。此乃史上第一瓶以設計師命名的香水。而「雙C」標志也這瓶香水成為Chanel歷史上最賺錢的產品,且在恆遠的時光長廊上歷久不衰,至今在 Chanel的官方網站依然是重點推介產品。
三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Coco Chanel把她的店子關掉,與相愛的納粹軍官避居瑞士。1954年,Coco重返法國,Chanel東山再起,以她一貫的簡潔自然的女裝風格,迅速再俘虜一眾巴黎仕女。短厚呢大衣、喇叭褲等等都是Coco Chanel戰後時期的作品。或者只需講戰後Chanel風格一直保持簡潔而貴麗,多用Tartan格子或北歐式幾何印花,而且經常用上花呢 (tweed) 造衣,舒適自然。
或者再可一提,在Coco Chanel逝世後 (1971年去世),德國名設計師Karl Lagerfeld成為Chanel品牌的靈魂人物。自1983年起,他一直擔任Chanel的總設計師,將Chanel的時裝推向另一個高峰。還有一處有趣地方堪可提及,就是品牌創立了接近九十年,從未造過一件男裝,直至2005/2006 的秋冬系列才造了幾件男裝上市而已。 設計風格 高雅、簡約、精美 文化底蘊 無論是帶有強烈男性元素的運動服飾(Jersey suit)、兩件式的斜紋軟呢套裝(Tweed)、打破舊有價值觀的人造珠寶、帶有濃郁女性主義色彩的山茶花圖騰,抑或是Marylin Monroe在床上唯一的穿著——Chanel No.5,Chanel屢屢挑戰舊有體制創造出新的時尚。香奈兒女士最特別之處在於實用的華麗,她從生活周圍擷取靈感,尤其是愛情。不像其他設計師要求別人配合他們的設計,Chanel提供了具有解放意義的自由和選擇,將服裝設計從男性觀點為主的潮流轉變成表現女性美感的自主舞台。拋棄了緊身束腰、鯨骨裙箍與長發,提倡肩背式皮包與織品套裝,Coco Chanel一手主導了二十世紀前半葉女人的風格、姿態和生活方式,一種簡單舒適的奢華新哲學,正如她生前所說:「華麗的反面不是貧窮,而是庸俗」。
1971年1月,Coco Chanel去世,享年88歲。現任Chanel的主要設計師Karl Lagerfeld在1986年開始掌舵,他用新的手法演繹著細致、奢華、永不褪流行的Chanel精神。這位有著瑞典和德國血統、總是戴著黑色大墨鏡的鬼才設計師最為人所稱道之處正是他與Coco Chanel一樣,充滿才華卻又流著離經叛道的血液。他在上任後的第一季就將長裙裙擺剪破,搭配鮮艷誇張的假珠寶首飾,震驚了整個時尚界,也將Chanel聲勢在這20年內推向另一個高峰。
「香奈兒代表的是一種風格、一種歷久彌新的獨特風格」,Chanel女士如此形容自己的設計,不是不斷思索接下來要做什麼,而是自問要以何種方式表現,這么一來鼓動將永不停止。自信熱情的Chanel女士將這股精神融入她的每一件設計,使Chanel成為相當具個人風格的品牌。
Chanel的設計帶有鮮明的個人色彩,她追求自由但是眷戀男人;她強悍獨立但是卻有十足的女人味。她的老家——法國中部的Auvergne——是個充滿死火山地形的貧苦地區,七十歲時她曾形容自己是「Auvergne唯一一座不滅的活火山」;如今,放眼新人輩出品牌繁復的流行產業,Chanel依然是時尚界一座永遠不滅的活火山。
『貳』 畢加索作品
1、亞威農少女
亞威農少女始作於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間曾多次修改。畫中五個裸女和一組靜物,組成了富於形式意味的構圖。
第一件立體主義的作品。畫面左邊的三個裸女形象,顯然是古典型人體的生硬變形,而右邊兩個裸女那粗野、異常的面容及體態,則充滿了原始藝術的野性特質。在這幅畫上,不僅是比例,就連人體有機的完整性和延續性,都遭到了否定,徹底打破了自義大利文藝復興之始的五百年來透視法則對畫家的限制。
2、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進一步顯示了對於客觀再現的忽視,這一時期他筆下的物象,無論是靜物、風景還是人物,都被徹底分解了,雖然每幅畫都有標題,但人們很難從中找到與標題有關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體與背景相互交融,使整個畫面布滿以各種垂直、傾斜及水平的線所交織而成的形態各異的塊面。
在這種復雜的網路結構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現,可即刻間便又消解在紛繁的塊面中。色彩的作用在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畫上似乎僅有一些單調的黑、白、灰及棕色。實際上,畫家所要表現的只是線與線、形與形所組成的結構,以及由這種結構所發射出的張力。
3、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
畢加索91歲高齡時所作,在此畫完成的第二年,畫家便與世長辭,因此,這幅畫可視為畢加索晚年最為珍貴的畫作之一。進入畫面,中國水墨畫的風格立即映入眼前,大筆觸揮毫於紙面上,畫面筆墨瀟灑,看似無拘束,卻是精心安排,人物面部比例的協調和五官的立體效果體現了畫家的用心。
畫面上,人物面部表情詼諧充滿趣味,向上揚起的帽子更是增加了人物的喜劇效果,就如馬戲團的小丑一般。漫畫式的幽默感是風格多變的畫家給觀眾的又一份驚喜。創作此畫時的畫家已經是集名利與榮耀於一身,對人生的態度更加豁達,樂觀。
『叄』 西方帽子禮儀
戴帽子一般要注意的禮儀是:
(一)帽子的戴法要合乎規范,該戴正的不要戴歪,該偏後的不要偏前,不要給人留下「衣冠不整」的印象。有人故意把帽子戴得七歪八斜,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個性,其實這是對個性的一種誤解。在有些影片中,電影導演為了揭示人物缺少教養,常常讓人物敞衣露懷,歪戴帽子,可見這已經成為一種粗俗的典型表現。
(二)男性在社交場合,可以用脫帽向對方表示尊敬。遇到熟悉的人,如果由於雙方間相隔較遠,不能握手致意時,可以輕輕脫一下帽子,向對方微微頷首。這也是一種常用的社交禮節。
(三)在莊重場合,如參加重要集會,奏國歌、升國旗時,除軍人行注目禮外,其他人應該脫帽。在悲傷場合,如參加追悼會、向死者遺體告別時,在場者也應該一律脫帽。
(四)在進入室內時,男子要脫下帽子;女子則可看情況,如果帽子是服飾整體的一部分,按照約定俗成的禮儀習慣,也可不脫。
(五)在觀看電影戲劇時,為了不遮住後排觀眾的視線,無論男女,都應自覺脫帽。
帽子穿著禮儀:
(1)應不應該戴帽子
制定禮儀法的老先生們認為,大城市中服裝整齊的婦女們出街時,通常必須戴帽子。其實什麼也不戴,光澤美麗的頭發,誰見了都會覺得有魅力。因此,戴不戴帽可以憑你自己的喜歡,而不必強求。
(2)什麼時候戴帽子好呢
有的場合不能戴帽子。例如,在所有的新教和天主教的教堂,婦人不能戴帽子(也不能在頭上被圍巾)。不過,男子則相反,大多數的猶太教堂和寺院要求男子戴帽。婦女一般在宗教儀式、結婚儀式或喪葬儀式上都戴帽。在餐館或劇場,婦人可以不必除帽(但帽子不能遮住別人視線)。此外,在其他的公共場所,也都可以不脫帽。雞尾酒派對或午餐時可以不脫帽。
(3)什麼時候不能戴帽
不能戴帽的一個場所,是自己的家。例如,在自己的家裡舉行正式的午餐,即使其他的女人戴著帽,自己也決不能戴帽。再有,穿晚禮服時當然不能戴帽。
(4)在鄉鎮
在鄉鎮之類小地方,帽子是不怎麼戴的。天冷時,有圍巾一直暖著頭部,夏天,沒有戴帽子的必要。想戴的話,簡單的圓形的氈帽(或者夏天時的草帽)對農村的服裝是最適合的。
『肆』 畢加索作品(帶名字)
《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格爾尼卡》、《和平鴿》、《卡思維勒像》、《亞威農少女》。
1、《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
《戴帽子的男人》是畢加索91歲高齡時所作,在此畫完成的第二年,畫家便與世長辭。畫面上,人物面部表情詼諧充滿趣味,向上揚起的帽子更是增加了人物的喜劇效果,就如馬戲團的小丑一般。
2、《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立體主義畫家帕勃洛·魯伊斯·畢加索於20世紀30年創作的一幅巨型油畫,長7.76米,高3.49米,現收藏於馬德里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
該畫是以法西斯納粹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鎮格爾尼卡、暴殺害無辜的事件創作的一幅畫,採用了寫實的象徵性手法和單純的黑、白、灰三色營造出低沉悲涼的氛圍,渲染了悲劇性色彩,表現了法西斯戰爭給人類的災難。
3、《和平鴿》
《和平鴿》是為聯合國專門創作的世界友誼作品,從此和平鴿來代表和平。1940年,希特勒法西斯匪徒攻佔了法國首都巴黎。當時畢加索心情沉悶地坐在他的畫室里,這時有人敲門,來者是鄰居米什老人,只見老人手捧一隻鮮血淋漓的鴿子,向畢加索講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
原來老人的孫子養了一群鴿子,平時他經常用竹竿拴上白布條作信號來招引鴿子。當他得知父親在保衛巴黎的戰斗中犧牲時,幼小的心靈里燃起了仇恨的怒火。他想白布條表示向敵人投降,於是他改用紅布條來招引鴿子。
顯眼的紅布條被德寇發現了,慘無人道的法西斯匪徒把他扔到了樓下,慘死在街頭,還用刺刀把鴿籠里的鴿子全部挑死。老人講到這里,對畢加索說到「先生,我請求您給我畫一隻鴿子,好紀念我那慘遭法西斯殺害的孫子」。
隨後,畢加索懷著悲憤的心情,揮筆畫出了一隻飛翔的鴿子——這就是「和平鴿」的雛形。1950年11月,為紀念在華沙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畢加索又欣然揮筆畫了一隻銜著橄欖枝的飛鴿。
4、《卡思維勒像》
《卡思維勒像》,畢加索作,1910年,油畫,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藝術中心藏。
畢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體主義」時期的繪畫,進一步顯示了對於客觀再現的忽視。張力。這幅《卡思維勒像》,清楚顯示了畢加索是怎樣將這種分析立體主義的繪畫語言,用於某個具體人物形象的塑造的。
5、《亞威農少女》
《亞威農少女》是由西班牙畫家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創作於1907年的一幅油畫。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這幅畫畫面上一共有5個少女,或坐或站,搔首弄姿,在她們的前面是一個小方凳,上面有幾串葡萄。人物完全扭曲變形,難以辨認。
畫面呈現出單一的平面性,沒有一點立體透視的感覺。所有的背景和和人物形象都通過色彩完成,色彩運用得誇張而怪誕,對比突出而又有節制,給人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伍』 畢加索鋼筆,筆帽鬆了怎麼辦
1:用螺絲刀先順時針擰筆帽中的螺母,會比較吃力;因為與鋼筆蓋連接的是正螺紋,與襯套連接是反螺紋,一直擰可以擰下來;
2:擰下來的襯套纏點透明膠布,一圈就行;
3:先把襯套桶到筆蓋底部,先用反螺紋把鋼筆螺母蓋與襯套旋1-2個螺牙,再旋緊螺母蓋與鋼筆帽之間的螺紋;
4:不懂的拆下來仔細研究;受益匪淺
『陸』 畢加索的名畫
畢加索的名畫:
1、《兩個小孩》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族人的城鎮。1937年被納粹「神鷹軍團」的轟炸機炸成一片廢墟,死亡了數千名 無辜的老百姓。畢加索被法西斯暴行所激怒,毅然畫了這幅巨作,以表示強烈的抗議。
畫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 的馬為構圖中心。畫家把具象的手法與立體主義的手法相結合,並藉助幾何線的組合,使作品獲得嚴密的內在結構 緊密聯系的形式,以激動人心的形象藝術語言,控訴了法西斯戰爭慘無人道的暴行。
『柒』 求畢加索《三角帽》系列的清晰大圖,謝謝~
Tricorne picasso google搜說這個字樣 尺寸選擇大尺寸就能找得到
http://www.wikipaintings.org/en/pablo-picasso/costume-design-for-ballet-tricorne-1917-5#supersized-artistPaintings-223833
『捌』 畢加索鋼筆帽太鬆了
可用502不會死黏
『玖』 畢加索的戴帽女像是一副一版多色版畫作品嗎
是的。
巴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巨作《戴帽女子頭像》(Buste defemme au chapeau)作為11月14日紐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拍精選拍品。
畫作用色明艷,線條銳利,構圖大膽,是畢加索作品裡體現女體聖潔與情慾兩者沖突的典範。他當時與兩位對他影響深刻的繆思女神交往,她們分別是瑪莉·德雷莎·沃特(Marie-Thérèse Walter)與朵拉·瑪爾(Dora Maar),這兩段澎湃的激情孕育出畢加索藝術生涯里最創新突破的作品。
(9)畢加索的帽子擴展閱讀
《戴帽女子頭像》由畢加索珍存逾三十載之久,直至他在1973年離世,足證其重要性。我們非常期待將這幅精彩大作時呈現各藏家面前。
此幅畫作反映了畢加索生命里動盪多舛的時期──他的母親於1939年1月撒手人寰,歐洲政壇風雲色變,其祖國西班牙更是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然而,這段經歷亦催生出畢加索最破格立新的畫風。
畢加索無法回到西班牙,只能滯留在面臨德國納粹步步進逼的法國。其時,他與瑪莉·德雷莎及朵拉瑪爾交往,兩人性情迥異,外貌更大相徑庭,但先後進入畢加索的生活與作品之中,《戴帽女子頭像》正正體現了同一時期她們對藝術家的影響。
盡管畫中人的許多特徵均指向瑪莉·德雷莎,如柔順的金發以及整體明亮柔和的色調,但瑪爾的影子也悄然滲入其中。
與其他瑪莉·德雷莎肖像畫不同,《戴帽女子頭像》是畢加索筆下較為生動立體的一幅。線條將厚重的油彩劃出切口,她的臉龐也因此更加立體。瑪爾的臉龐同時占據了畫面焦點,與瑪莉·德雷莎分庭抗禮。
盡管帽子在當時對畫中人而言可能非常重要,但它的意義後來才被解讀出來。瑪爾在畢加索繪制的肖像畫中經常佩戴著入時的女帽,這些帽子對瑪莉·德雷莎來說未免過於花俏,但這幅畫中的帽子卻將她加冕成初為人母的聖潔母親,以及新任情敵瑪爾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