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聽說去草原上住蒙古包,規矩挺復雜的,誰能告訴我詳細一點啊
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一般在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一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一段肥腸送給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貳』 有關於藏族風俗的資料比如蒙古包這么建的他們吃什麼的不要其他族的
.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餘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裡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系在他們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單手送,都是不禮貌的。接受哈達的人最好做和獻哈達的人一樣的姿勢,並表示謝意。
藏民在見面打招呼時,點頭吐舌表示親切問候,受禮者應微笑點頭為禮。有客人來拜訪,藏民們等候在帳外目迎貴客光臨。藏民們見到長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脫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見到平輩,頭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禮貌。男女分坐,並習慣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對客人有敬獻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禮俗。客人到藏族家裡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會不會喝酒,都要用無名指蘸酒彈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彈,主人會立即端起酒邊唱邊跳,前來勸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讓添酒。連喝兩口酒後,由主人添滿杯,客人一飲而盡。這樣,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滿意。按照藏族習俗,主人敬獻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絕,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歡迎。
敬酥油茶的禮儀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邊,女主人拿一隻鑲著銀邊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著提壺或熱水瓶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主客開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壺,客人就可以端起碗來,輕輕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後呷上一口,並說些稱贊茶打得好的話;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壺時,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備告辭,可以多喝幾口,但不能喝乾,碗底一定要留點漂著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諱別人用手撫摸佛像、經書、佛珠和護身符等聖物,認為是觸犯禁規,對人畜不利。
『叄』 蒙古忌諱的氈門和頂氈
進蒙古包不能踩門檻,不能在門檻垂腿而坐,不能擋在門上,這是蒙古包的三忌,這種風俗自古就有。進別人家的時候,首先要撩氈門,跨過門檻進去。因為門檻是戶家的象徵。踩了可汗的門檻便有辱國格,踩了平民的門檻便敗了時運。所以都特別忌諱,令行禁止。後來這種法令雖然成了形式,但不才門檻一事,卻因為每個人都自覺遵守而流傳下來。只有有意跟對方挑畔、侮辱對方的人,才故意踩著人家的門檻進家 。
尊重主人的客人,不但腳不踩門檻,連氈門也不能從正中而入,而要輕輕地撩起祥雲簾子,從氈門的東面進去。把右手向上攤開,用手指頭肚而觸一下門頭,才能進去。這樣做的用意是祝福這家太平吉祥。
平時為了尊重門戶,不但腳不踩門檻,手不抓門頭,連頂氈也不能隨便觸動。在蘇尼特嘎林達爾台吉的傳說中,就寫著不可觸動頂氈、灶台、有頂的帽子等字句。蒙古包的帽子就是頂氈,所以不許隨便觸動。早晨拉頂氈的時候,用右手拉住頂氈帶子,從胸前轉一圈(順時針)轉到西面拉開。晚上蓋頂氈的時候,用右手在胸前轉一圈,拉回到東面。頂氈晚上蓋住,白天揭開。白天只有刮風下雨才蓋上頂氈。平素晴天麗日,忌諱蓋上頂氈。只有家裡死了人,才把頂氈蓋上,或者把頂氈的三角向天窗垂下來。
『肆』 蒙古族的習俗
蒙古民族有尊老愛幼的習俗。他們的諺語中說:「尊敬德高的人、敬愛年老的人」,「對餵乳汁的母親要敬愛,對教字母的老師要尊重」,「老人的經驗教育人,太陽的光輝溫暖人」等等。這些都表現了對老人的尊重和愛戴。
祝壽習俗
祝壽是蒙古族人民為老人舉行的一個禮儀慶典。蒙古民族的祝壽禮和過本歷年都是在年紀大時才舉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時才祝壽。不過父母親在世時,兒孫輩即使到了七八十歲也不許做壽。過本歷年的二十五、三十七、三十、四十九也不是很熱鬧,但是過了六十一歲,七十三歲、八十五歲就另當別論了。過本年的一般不祝壽。巴林蒙古族老年人過本95歲就不計年齡,也不做百歲。
祝壽和過本歷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只要有給老人祝壽的人家,主人家的兒女們的從年底開始就准備設宴。初一就開始來迎接陸續到來祝壽的客人了。也有的人家選定一個吉日,再通知眾鄉親、朋友、親戚等。
祝壽儀式比較簡單,席間,來賓們都為老人敬酒、獻哈達和禮品。敬酒四、六、八碗的蒙古語稱「朱來」。然後叩拜主人,表示感謝主家招待。祝壽的禮品通常有:馬、牛、綿羊或羊烏查、皮長袍、棉長袍、夾長袍、靴子、煙、荷包、錢等。禮品品類一般占「三」數。祝壽完畢,祝壽客人不能空手回,主人家要回贈煙、荷包、毛巾等。如果是孩子,就給月餅或一二元零用錢等。
待客忌諱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自古乃禮儀之邦,好客之情人皆有之,而蒙古族尤盛。來蒙古包作客,不但會受到主人熱情的款待,還會感受一些從未接觸,從不知道的民族文化。當然,在進入蒙古人的生活之前,必須要了解他們的一些習俗和禁忌,否則,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隨意行事,不但會鬧笑話,而且會令蒙古族同胞不高興。
首先到蒙古族家裡做客忌諱進屋時把衣襟掖在腰帶里,挽著袖子,也不可手提馬鞭子進屋。不論客、主,都要讓長輩和老人先進屋。進屋後,忌諱亂坐位置。來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讓客人上邊坐,而客人請老人先就坐。在蒙古包里,總是長輩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坐西邊,女人坐東邊。
有客人在場忌諱對孩子發脾氣,更不能打罵孩子。長輩和老年人講話忌諱打岔、揭短。有疑問或需要說明情況,待人家講完後再問。
假如你來蒙古包作客,主人會立刻獻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奶茶,接著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當主人請你品嘗時不要拒絕,否則要傷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遺憾。蒙古人不怕不別人吃得多,食用越多,主人越高興。接受主人的茶飯後,忌諱一點也不吃;忌諱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著喝奶和吃奶食品;忌諱隨便撒倒奶子;遇到別人端奶走過時,不能視而不見,必須嘗一嘗再走。
喝茶的忌諱:敬茶時忌諱滿杯;忌諱用左手倒茶;忌諱從門里向外倒茶水;吃飯喝茶時忌諱長吁短嘆。
食用紅食禁忌:在品嘗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時,忌諱衣冠不整,除無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彈灑水;啃骨頭時忌諱殘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時,忌諱咬著吃,應該用刀或用手撕著吃;食用完的骨頭,忌諱用相互敲擊;平時的肉食品中,忌諱食用牛膽囊和狐狸肉,狗肉、貓肉。吃飯禁忌:忌諱給客人食用無鹽的茶飯;吃熱飯時忌諱用嘴吹氣;忌諱倒撒食物;飯後忌諱伸懶腰。相對與待客來說,主人家平時做准備工作的時候也是有禁忌的:比如砍肉時忌諱斷骨,應該斷開關節;忌諱在放肉食品時倒放頭尾;往鍋里下米時忌諱用袋子倒;搗碎茶葉時忌數數;烙餅和油炸食品時忌諱大聲喊叫,說不吉利的語言等。
總之,到牧區作客,必須注意這些細小的日常禮節上的禁忌,這是不僅是對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尊重,同時也是我們心情愉快的一個保證,當然,若是你對這些禁忌一無所知而冒犯了蒙古族同胞的情況下,真誠地道歉,他們也是可以原諒你的,不知者不怪罪嘛。
婚宴禮節
舉行婚禮的前一天,男方要舉行「祝福新房儀式」,而女方要舉行「姑娘宴」。男方在婚禮前一天舉行的宴席,主要是設宴招待聘來的迎親這代表和前來參加婚禮的客人,並舉行祝福新房儀式。這一儀式是宴席的重頭戲,首先男方要用親友們送的褡褳、衣物和新郎的被褥、家什把新包整理布置停當,因為這都是親友們送來的祝福,當然要讓它充滿整個新包。接著要請祝頌人和新郎、新娘的梳頭父母以及其他親友們入座。此時,祝頌人將一條絲絹哈達和五綵線吊在房梁和天窗正中,在房梁處塗盛在木碗里的奶食德吉少許以示吉祥,並祝福道:祝願吉祥昇平/祝願安樂幸福/在這有柞木用具/潔白屋頂的房裡/兩位有緣的情人/將要結為百年之好……
祝頌人一番吉祥美好的祝福完畢之後,主人要向參加祝福新房儀式的賓客和迎親的人們一一獻茶,然後設宴招待,表示感謝。這一酒宴的繁簡程度時依據男方的貧富來定。但不論貧富,這是必須趕在婚前完成的重要禮儀之一。席間新郎向賓客們敬酒,賓客人也是借這個喜慶的日子常常互相祝酒唱歌知道深夜。有的地方根據迎親的時間的長短適時調節,有的甚至通宵取樂。新郎這邊如此的歡騰熱鬧,而新娘卻在另一邊痛哭流涕……
古時候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意思就是女兒從出生就註定是「外人」,父母的辛苦只是在為別人做「嫁衣」。這是由女子的特殊地位和人類社會繼母系氏族後男權社會女方在這一天要舉行由女方的父母主持的姑娘宴,邀請同鄉親朋的姑娘們來與即將出嫁的女兒一同坐席。席前長期存在而決定的。所以,女兒要出嫁了,父母自然要舉行宴會歡送和祝福自己的女兒幸福。
也是在婚禮的前一天,女方要舉行姑娘宴,宴會由女方父母主持,主要是邀請同鄉親朋的姑娘們來與即將出嫁的女兒一同坐席。席前父母要讓女兒穿上新袍服,去掉腰帶,穿上靴子,帽子要用綢絹包起來縫好戴上。當眾姑娘坐定,母親把熬好的第一碗茶敬給姑娘,姑娘含淚接過母親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給自己敬的茶,嘗一口放下,然後回敬母親,伏地給母親磕一個頭,感謝母親養育之恩。隨後女方的母親端一碗鮮奶讓眾姑娘一一嘗過後,便向大家正式宣布姑娘即將出嫁。這時姑娘頓感憂傷,即刻痛哭流涕起來,眾姑娘一看這種情景,也跟著哭做一團。這時,祝頌人和親戚們便上前來安慰:到了一十八歲/辮子長夠了尺寸/出嫁到偏遠的地方/並不是不好的事情……
眾姑娘也停止了哭聲,唱著《姑娘宴歌》,用歌詞囑咐將要出嫁的姑娘,傾訴離別之情:起行上馬/請撩起長袍的大襟/遇事處人,要切記快嘴的毛病/縫斜了襟扣兒/萬不可讓婆婆看清……在姑娘宴進行期間,女方父母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斟滿酒杯從請來的客人中聘請那些老城穩重、深明禮節、善於辭令的長輩男女為送親代表。再聘請兩位性情溫和為人正派、手腳勤快,上有父母,下有兒女的婦女為新娘的住宿嫂和月嫂(住宿嫂要跟隨新娘到新郎家住幾天,月嫂要住一個月)。以便為第二天的送親禮儀提前做好准備。
姑娘宴是蒙古族婚禮中女方家的一個小宴席,但對於出嫁的姑娘來說卻是比較重要的,因為從此以後,她就要離開父母、姐妹兄弟,獨立承擔一個家庭了,由此,我們也可以說,「姑娘宴」是蒙古族姑娘走向成熟的一個驛站!
蒙古族牧民見面必致問候:「阿木勒,賽百諾!(安好)」。好客是蒙古人的突出特點。對來客,不論熟不熟,一律歡迎,一樣問好。若是同輩,則相互問道:「賽百諾!(你好!)」若是長輩或初次見面的人則互相問道:「塔,賽白諾!(您好!)」接著問全家好!草場好!牲畜好!最後互相問:「索寧龍百納」(有什麼事或有什麼新聞)。如果請客人進包,主人則前邊引路,到了蒙古包門前,主人站在門的西側,右手放在胸部;微微鞠躬,左手指門,請客人先進包,進包後,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態度謙恭,問長問短,侃侃而談,笑容滿面,猶如遠歸的家人。然後主人便端來飄香的奶茶和炒米,還有潔白的草原奶食。用精緻的茶具給客人一杯濃香的奶茶。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的敬意時,常把甘醇的奶酒,滿滿的斟在銀碗里,托在潔白的哈達上端出來,恭恭敬敬地獻給客人。在高寒地區,也有喝酒的習慣,蒙古人視酒為食品的精華,朋友見面要喝酒,敬酒是牧民的傳統禮節,客人若表現出客氣的樣子,主人會用詩一般的語言歌唱勸酒。特別是在鄂爾多斯的地區,勸酒歌常常一曲接一曲,一曲比一曲熱,歌詞如:
「遠方的客人請您喝一杯奶酒,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精華,是我們草原人民的深情厚誼……」
通常客人接杯暢飲或轉贈給別人,勸酒才算罷休。
宴請尊貴的客人,或舉辦喜慶酒會,講究擺整羊席。這種習俗流傳至今。設宴時,一般是蒙古包(大包)內正上方,擺一、二、三席,包內右邊偏角為主人的招待位。客人按貴賓、長輩等排列順序入座。客人就坐後,廚師把整羊抬到一、二、三席前,主人用蒙古刀把羊尾肉切下一條,放在羊頭上,之後,再將羊尾肉切成若干方形小塊,放入盤中,雙手高舉過頭,捧給做在第一席上的貴賓品嘗。然後,主人將餐刀柄雙手遞給第一席的貴賓前,貴賓觀看後,隨著切割一切,然後抬回廚房,切成若干正方形小塊,放在盤子里,上席進餐,作為蒙古族的最高禮遇。
老式婚俗婚制。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
但仍有搶婚制的殘余。在部落間的戰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求親。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新中國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託媒人到女家求親,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親。按蒙古族的傳統婚俗,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蒙古秘史》卷一中記載:也速該把阿禿兒帶領其子鐵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禪家求親。德·薛禪說:「多求幾遍,才許給啊,會被人尊敬;少求幾遍,就許給啊,要被人輕看。」後來形成了一句蒙古諺語:「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親達成協議後,由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表示正式定親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家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經濟情況而定。農區多以金銀首飾、櫃子、衣物為聘禮;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牲畜為聘禮。牧民視「九」為吉祥數,聘禮以「九」為起點, 從「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過八十一 頭,取「九九」為長壽的意思。如貧困牧戶不具備九數牲畜的聘禮,也可以擇小於九的奇數,以三、五、七頭牲畜為聘禮,但絕不能擇偶數。嫁妝。女家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
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通常是女方陪嫁的東西,比男方送給女家的東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語:「娶得起媳婦,聘 不起姑娘。」擇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稱擇喜日。解放前, 男女兩家定親後,首先要請喇嘛占卜,選擇吉日,確定結婚日期。吉日擇定以後,由男家派媒人和親友帶上哈達、美酒、糖果等禮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談結婚事宜。談妥後,男女兩家開始准備婚事。
一般是打掃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殺羊,准備聘禮、嫁妝及其他結婚用品,通知雙方親朋好友,光臨賀喜。娶親。蒙古族的婚俗之一。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並保留著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婚俗。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周,並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隻和其他禮物。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擺設羊五叉宴席。並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婚禮。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盡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的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
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續兩三天,親友才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分別時,母女擁抱,痛哭,表示戀戀不舍。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後,首先要舉行拜火儀式,新郎新娘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杜爾伯特蒙古族的拜火儀式別具一格。當新娘進入婆家後,院子里壘著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齊往火里祭灑奶酒,並跪拜叩頭。
旁側站著司儀誦念《火的贊詞》:聖主成吉思汗發現的火石,訶額侖母夫人保存下來的火種,用潔白的哈達、奶酒祭祀,民族之火從古到今。請新郎新娘祈禱吧! 神火是你們婚配的見證;請新郎新娘叩頭吧!佛光為你們傳宗接代。求名問庚。蒙古族娶親的程序之一。求問新娘的姓名。又稱討封。是一場有趣的戲耍活動。娶親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閨房裡擺設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親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們,皆為同輩,參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戲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問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們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時間。這時,由男方的祝頌人與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辯,並唱對歌,直到女方說出真實乳名,求名宴才告結束。求名問庚,實際上是一場智力競賽,以此表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聰明智慧。刁帽子。也稱搶帽子。過去,蒙古族在娶親途中,娶親者和送親者縱馬賓士,互相追逐,都想爭先到家,成為優勝者。為此雙方在途中要進行刁帽子競賽。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具有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
選擇吉日 避開忌日
古代蒙古人選擇吉日常以月的盈虧來判定,因為他們認為,月的出沒於人類的行動關系非常密切。當天空出現新月,或月圓時,他們便著手去做他們願意做的任何事情。《黑韃事略》說:「其擇日行事則視盈虧以為進止。」蒙古人還用這種方法來決定征戰的日期,對此《心史》、《史記·匈奴傳》《隋書·突厥傳》和加賓尼《蒙古史》中都有類似的記述。《史記·匈奴傳》載:「舉事而侯星月,月盛壯則攻戰,月虧則退兵。」《隋書·突厥傳》中雲:「候月將滿,輒為寇抄。」這是一種薩滿教徒以自然現象為卜的心理狀態,是一種原始宗教充斥人們生活的體現。不過直到現代,還殘存有「立春」「清明」以天氣變化來預料一年收成的習俗。並由此產生一些約束農牧業生產的禁忌。
『伍』 蒙古帽是什麼樣的元朝皇帝的帽子是什麼帽子
這就是蒙古帽啊
『陸』 蒙古習俗的做客忌諱
蒙古做客忌諱
1、到蒙古人家中做客,要注意整裝,切勿挽著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帶上。不可提著馬鞭子進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門的右方,並且要立著放。切忌將帽子朝門口放,忌坐佛龕前面。出蒙古包時,絕不能踩蹬門檻。
2、蒙古人一般用酸馬奶招待客人,客人須一飲而盡,忌諱一口一口地細細品嘗。
3、冬天不要到蒙古包北、西側亂踩,因為那裡的雪是用來化水食用的。
4、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將不幹凈的東西投入河中。
5、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6、若是在蒙古包左側掛一根繩子,並將繩子的一端埋在東側,說明家裡有重病患者,不待客。
7、忌諱生人用手摸小孩的頭部,認為生人的手不清潔,如果摸孩子的頭,會對孩子的健康發育不利。到牧民家做客時,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並看住狗後再下馬,以免狗撲過來咬傷人。千萬不能打狗、罵狗,闖入蒙古包。
8、忌諱別人用煙袋或手指點他的頭部。忌諱生人倚坐在他的蒙古包上。
9、在以全羊招待貴賓時,應由主人先切肉或先吃。
(6)蒙古包帽子擴展閱讀
蒙古特色文化
在內蒙古自治區有很多具有草原各地特色的民族年俗風情,每逢新春佳節,蒙古族游牧民居住蒙古包,有著待人熱情誠懇的傳統美德,以粗獷豪放、胸懷坦盪、誠實熱情而著稱。
飲食。以糧、乳、肉、奶茶為主。其中奶豆腐、奶茶、黃油、奶酒最具特色,全羊、手扒肉是招待貴客的宴席,獨具民族特色。
服飾。蒙古族男女老幼皆穿長袍腰帶,穿高腰靴子。
活動。祭敖包、那達慕等。那達慕盛會傳統的項目為男兒三藝比賽,即博克(摔跤)、賽馬、射箭。 充分展示了燦爛的馬背民族文化。
『柒』 在蒙古包里做客需要注意一些什麼
當給客人送茶或酒時,客人須欠身雙手接。禁用筷子敲打飯桌、飯碗等,認為只有討飯人才敲打碗筷。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平時為了尊重門戶,不但腳不踩門檻,手不抓門頭,連蒙古包頂氈也不能隨便觸動。在蘇尼特嘎林達爾台吉的傳說中,就寫著"不可觸動頂氈、灶台、有頂的帽子"等字句。蒙古包的帽子就是頂氈,所以不許隨便觸動。早晨拉頂氈的時候,用右手拉住頂氈帶子,從胸前轉一圈(順時針)轉到西面拉開。晚上蓋頂氈的時候,用右手在胸前轉一圈,拉回到東面。頂氈晚上蓋住,白天揭開。白天只有刮風下雨才蓋上頂氈。平素晴天麗日,忌諱蓋上頂氈。只有家裡死了人,才把頂氈蓋上,或者把頂氈的三角向天窗垂下來。
蒙古包坐客,要注意不要踩牧民的門檻。還有,不要在火盆上跨過。吃飯時,不要把刀尖對著主人。坐的位置也很有講究,男的坐左邊,女的坐右邊,忌諱混雜而坐。還有,特別注意,如果在蒙古包中住宿,客人要睡在蒙古包的西側。蒙古包的東側是留給女主人睡的地方。這點一定非常注意。當然如果有單獨的蒙古包更好。內地有些對草原上的牧民奇特習俗的傳聞屬於以訛傳訛,千萬不要當真。其他蒙古包一些應注意的還有,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騎馬、坐車到牧民家坐客,接近蒙古包群時須輕騎慢行,以免驚動畜群,行至附近須下車馬步行前往,進包之前,要把馬鞭放在門外,若帶進蒙古包內,被視為對主人的不尊重;進門後靠左邊行走,入蒙古包以後在主人的陪同下坐在主人的右邊;離包時走原路線,等送客主人回去了再上馬。
『捌』 蒙古包穿什麼帶什麼帽子
1、蒙古人最尊重灶火,把它看得比什麼都珍貴。來家作客的人,別說踩進灶火的木框里,就是木框本身也不能踩。前後出入的時候,要把袍襟撩起,生怕掃住灶火的木框(火撐外面的木圈)。支火撐、坐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傾斜。還忌諱向灶火灑水、吐痰、扔臟物,不能在灶火的木框上磕煙袋,火撐上更不能磕煙袋。更忌諱向灶火伸腿,把腿伸到火撐上烤火。不能把刀子等刃具朝著灶火放置。要把剪子、切刀裝進氈口袋裡,夾在蒙古包的襯氈縫里。忌諱用刀刃捅火、用刀刃翻火、用刀子從鍋里扎肉吃、用刀子在鍋里翻肉。
2、墜繩,就是栓在天窗正中用來固定蒙古包的拉繩。拉繩的帶子夾在蒙古包東橫木以北第四根哈那頭上搭的烏尼里。墜繩先從套瑙和烏尼之間垂下弓形的一截兒,再將其端從烏尼旮旯里穿進去,在烏尼上打一個吉祥活扣掏出來。如果颳起大風,就可以把拉繩一下揪出來,固定在地上栓牢。春秋季節颳起大風或羊角風的時候,用力把拉繩揪住,或者把他固定在外面北牆根的樁子上,可以防止蒙古包不被風颳走。在掖墜繩的時候,垂下來的部分長短要適當,一般以站起來不碰頭、伸手能夠著為好。蒙古人認為墜繩是保障蒙古包安寧、保存五畜福分的吉祥之物。沒有墜繩的蒙古包不存在,沒有墜繩就不能算蒙古包。出賣大畜的時候,要從鬃、尾、膝上拔一小撮毛拴在墜繩上,這就是要把牲畜的低福留在家裡。出賣小畜的時候,女主人要用袍子的里襟擦它們的嘴,就是要把牲畜的低福留在裡面的意思。男方到女方家娶親的時候,要把一庹長的緞哈達作為五畜的禮物,搭在對方的墜繩上。墜繩是一種家戶生存、五畜繁衍的吉祥物,所以非常珍貴,外來人不能用手去摸。
3、當進蒙古包的時候不能踩門檻,不能在門檻垂腿而坐,不能擋在門上,這是蒙古包的三忌,這種風俗自古就有。進別人家的時候,首先要撩氈門,跨過門檻進去。因為門檻是戶家的象徵。踩了可汗的門檻便有辱國格,踩了平民的門檻便敗了時運。所以都特別忌諱,令行禁止。後來這種法令雖然成了形式,但不才門檻一事,卻因為每個人都自覺遵守而流傳下來。只有有意跟對方挑畔、侮辱對方的人,才故意踩著人家的門檻進家。
『玖』 蒙古族的服飾.民俗.節日風俗.飲食.民居.藝術品
蒙古族的服飾特點非常明顯,蒙古人一年四季都穿袍子,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草原牧民一年中常穿的長袍是把生綿羊皮用酸乳加以毛皮朝外縫成,具體為:
1、男袍比較肥大,女袍比較緊身,可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
2、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很實用。
3、冬天可以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衣,卧可作被。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
蒙古族民俗有:
1、祭騰格里汗,騰格里汗意為「天帝」。蒙古人信奉薩滿教。天帝指上層世界,即天上;又可指主宰一切自然現象的「先主」;還包含了「命運」的意思。祭天帝「騰格里汗」是蒙古族人要祭典之一。祭天分用傳統奶製品上供的「白祭」和用宰羊血祭的「紅祭」兩種祭法。
2、祭火,蒙古人的牧民、獵民十分崇拜火,這是因為他們的祖先篤信具有自然屬性和萬物有靈觀念的薩滿教,認為火是天地分開時產生的,於是對火神母更加崇敬。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陰歷臘月二十三舉行。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舉行。
3、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傳下來的宗教習俗,在每年水草豐美時節舉行。敖包是石堆的意思。即在地面開闊、風景優美的山地高處,用石頭堆一座圓形實心塔,頂端立系有經文布條或牲畜毛角的長桿。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禱告詞,男女老少膜拜祈禱,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
蒙古族節日風俗有:
1、蒙古族新年(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從臘月十五開始,人們就會准備很多的美食來迎接春節。春節在蒙語中叫「查干薩日」,意為「白節」。春節也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傳說與潔白的奶食有關。所以置辦年貨,自然少不了奶食品。
2、成吉思汗紀念日,農歷三月十七日,有祭祀風俗,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又稱為「燒衣節」,分春秋兩祭。
3、那達慕大會,農歷七、八月,節日源於公元前北方民族的習俗,其前身是蒙古族的「祭敖包」,成吉思汗確立了那達慕大會制度,開始的時間為每年農歷六月初四,為期五天。主要活動有賽馬、摔跤、射箭、棋藝、歌舞等,其中賽馬、摔跤、射箭被稱為基礎項目。也是蒙古族男兒的三技之一。
4、敖包節,農歷七月十三日,敖包節上有酒祭、火祭、石祭、血祭等。在部落首領的引領下,向敖包上放石、敬酒、奶、奶油、血、肉、燃松柳枝、誦經,並繞敖包轉三圈、行跪拜禮,祈禱曰:「求天神保佑風調雨順,求地神保佑五穀豐登、牧群興旺,求人間神靈保佑國泰民安、歲歲太平。」
蒙古族飲食:
1、烤全羊,內蒙古一種傳統而具有獨特風味的宴客佳餚。由於「烤全羊」的加工方法特殊和講究,以前只供蒙古王爺享用,一般牧民根本吃不到,如今這一傳統美食一般人都有機會品嘗了。
2、手扒肉:是紅食中的一種。蒙古族人民稱肉食為紅食,蒙語叫「烏蘭伊德」。顧名思義,「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是牧民們的家常便飯。
3、呼倫貝爾全魚宴:呼倫湖產的鯉魚、鯽魚、白魚、紅尾魚等,肉質肥美,營養豐富。用呼倫湖產的鮮魚和湖蝦,可烹制魚菜120多種,稱為「全魚宴」。
4、奶食:蒙語叫「查干伊德」是純潔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種,奶油、黃油、奶皮子、奶豆腐、乳酪、奶果子。
5、蒙古人喜歡喝奶茶。奶茶用磚茶和牛奶煮成。一般做法是,先把磚茶砸碎放在水中煮。茶燒開後,加人鮮奶,再燒開後,除殘茶裝人壺中飲用。喜鹹的加適量鹽,喜甜的加適量糖。
蒙古族民居:蒙古族住在蒙古包中,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柵撐桿、包門、頂圈、襯氈、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構成。
蒙古族藝術品:
1、蒙古刀是馬背民族深愛的飾品,它不僅實用而且美觀,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它可以用來宰畜、吃肉、健身、防身,也可鎮宅避邪,還可以當裝飾品、陳設物,蒙古刀刀身採用優質鋼材打造精磨而成,刀柄和刀鞘有鋼制、木製、牛角制、皮製等,表面雕有精美的花紋或鑲嵌五顏六色的珍貴寶石。
2、馬頭琴,是一種兩弦的弦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
3、銀碗,是富有蒙古民族特色的傳統藝術品和生活用品,曾是地位和財富的象徵。每當賓客來臨好客的蒙古人總要將醇香的馬奶酒斟在銀碗中,用傳統的敬酒禮節,為客人接風洗塵。
(9)蒙古包帽子擴展閱讀:
蒙古族形成於13世紀初,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以東胡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稱,後來逐漸吸收和融合了聚居於漠北地區的森林狩獵和草原游牧部落,發展成為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
「蒙古」一詞是「忙豁勒」的音變,最早見於唐代,即新﹑舊《唐書》中的「蒙兀室韋」。「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後來又有「蒙骨」、「朦骨」、「萌骨子」、「盲骨子」、「萌骨」等許多同音譯名。「蒙古」的漢文譯寫始見於元代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