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元朝歷史上出過哪些皇後
元朝在初期的時候,因為受制於游牧民族的習性和文化,參政的機會較少,但是隨著元朝定都大都統一全國後,有一些皇後擾亂朝政,排斥異己,搞得全國上下不得安寧。皇後參政、干政確實刀光劍影,陰謀百出,加據了內部紛爭,演出了一幕幕悲劇,導致了元朝最後滅亡。當然目前關於元朝後宮的史料依然不是很多,這也是導致我們無法正確的衡量她們的功過是非。以下則是我所知道的比較著名的一些後宮的資料,僅供參考:
1.孛兒帖(1161年-?),蒙古帝國皇後,姓孛思忽兒弘吉剌氏,成吉思汗正室,父親德薛禪,母親名叫速壇。成吉思汗有數十位妻妾,分居在四個斡兒朵,其中每個斡兒朵又有數個皇後與妃子,孛兒帖居於第一斡兒朵,並且排行第一,地位最高。
根據《蒙古秘史》的記載,孛兒帖的年紀比成吉思汗長一歲。她為人賢明,幫助成吉思汗創立大業。她與成吉思汗剛結婚的時候,便被蔑兒乞人擄走,成吉思汗便請求克烈與札答剌兩部落的援軍進攻敵人,最後終於救回孛兒帖。原本成吉思汗與札答剌的部長札木合有結拜之誼,但孛兒帖深知札木合有要與成吉思汗兼並的意思,便勸成吉思汗與札木合分離。成吉思汗與札木合分離後,果然獨霸一方。蒙力克的第四個兒子闊闊出,假巫術之名挑撥成吉思汗與其弟合撒兒的感情,又羞辱斡赤斤,於是孛兒帖進言,請成吉思汗殺闊闊出,從此安定了族人。
孛兒帖生有四個兒子與五個女兒,兒子分別是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其中窩闊台後來是元朝的太宗皇帝,托雷是睿宗皇帝;女兒分別是豁真別乞、扯扯亦堅、阿剌合別乞、禿滿倫、阿兒答魯黑。當初孛兒帖被蔑兒乞族擄走,等救回時已有身孕,於是傳說這時生下的術赤可能是蔑兒乞人的孩子,而「術赤」二字是「客人」的意思。
孛兒帖卒年不詳,但可以確知的是當成吉思汗過世時,她尚在人間。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時,追謚她為光獻皇後;到了元武宗至大二年時,加謚為光獻翼聖皇後。終元朝之世,弘吉剌氏的女子做為正宮皇後者有十一人,被稱為皇後與追尊為皇後者有九人,娶公主為妻者有六人,娶公主又被封王爵者十三人,這些福蔭都是由孛兒帖所開始。
「孛兒帖」的蒙古語意是「蒼白色」。《元史》里將其名後加上「旭真」二字,其實並非名字,而是「夫人」的意思,就像滿語中的「福晉」一樣。
評價:作為開國的皇後一直都致力於支持成吉思汗的為國大計,雖然沒有太多的筆墨介紹,但是為人賢明實在是成吉思汗堅強的後宮。
2.脫列哥那(-1265年)一譯朵列格捏,乃馬真氏,是元太宗窩闊台的第六皇後,元定宗貴由的母親。
乃馬真後想讓自己的長子貴由成為繼承人。但元太宗更喜歡三子闊出。闊出於1236年戰死後,元太宗有意讓闊出的長子失烈門繼承。元太宗在1241年底去世後,失烈門年幼,有聲望的拔都又因與貴由有舊怨而拒絕出席推舉大汗的忽里台大會。因此乃馬真後從1242春開始臨朝稱制。
1245年,她命令察罕、張柔等將領攻打南宋的淮西、揚州等地。在稱制期間,乃馬真後逐步提拔支持貴由的勢力。1246年,貴由被推舉為大汗,乃馬真後還政。她於至元二年(1265年)去世,謚號昭慈皇後。
評價:作為元朝第一個垂簾聽政干預朝政的皇太後,但是她的功績則是大於她的過失。是使得元朝上升的勢頭沒有被打斷。
3.欽淑皇後
海迷失後,名斡兀立·海迷失,蒙古帝國大汗貴由的第三皇後。1248年,在貴由去世後,抱窩闊台的孫子失列門(闊出之子)垂簾聽政,1251年七月忽里勒台大會,另立蒙哥為大汗,海迷失被拘禁起來。蒙哥即位後,海迷失暗中策動窩闊台系的宗王,並且施巫術暗害蒙哥,被蒙哥下令投入河中溺死。元朝建立後,追謚海迷失為欽淑皇後。
評價:作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干政的後宮,雖然只是第二個垂簾聽政的皇太後。但是她的歷史功績則遠不如她的婆婆昭慈皇後。
4.察必皇後((-1281年)弘吉列氏,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後,元成宗的生母。
她是忠武王按嗔那顏的女兒,中統初年立為皇後,至元十年封尊號貞懿昭聖順天睿文光應皇後。於1281年去世。元成宗即位後謚為昭睿順聖皇後。
史載她性節儉賢德。曾經將宣徽院廢置的羊前腿皮收集起來縫為地毯,又帶宮人把廢弓弦加工編織成布匹。有次忽必烈打獵回來,抱怨太陽刺眼,察必皇後將傳統的帽子加上前檐以遮陽。她又創制了一種有裳無衽無領無袖,前短後長的上衣,以便騎射穿著,稱為「比甲」。
察必皇後的性格善良。1276年元軍攻佔南宋都城臨安。滿朝慶祝的時候察必皇後卻很感傷。忽必烈詢問,她說:「妾聞自古無千歲之國,毋使吾子孫及此,則幸矣。」忽必烈將宋府庫的寶物展覽並讓宮人分享,她又說:「宋人貯蓄以遺其子孫,子孫不能守,而歸於我,我何忍取一物耶!」宋恭帝的母親全皇後被俘到大都後,水土不服。察必皇後出於同情,多次向忽必烈請求讓她回江南。被忽必烈斥責缺乏遠慮(全氏在南方可能被反元勢力所用),僅建議察必皇後對之關心體恤。
評價:作為定都大都後的皇後後宮的職權相對來說已經有所放大,所以對元朝的一些政策是有一定的影響的,她以史為鑒的歷史典故則充分說明了她是個合格的後宮掌舵者的身份
5.奇皇後
是元朝皇帝順帝後。蒙古名字完者忽都。高麗人。
她原是高麗人奇子敖的女兒,出生於高麗幸州。以高麗貢女的身份被獻上於元廷,入宮服役。她不僅長得美麗,還十分乖巧伶俐。順帝對她十分寵愛,後來幸之。這件事被順帝第一次皇後答納失里得知,她怒不可遏地召來奇氏,用鞭子打得遍體鱗傷。
1335年,答納失里的兄弟謀反,皇後答納失里也被毒死。1337年,順帝冊封伯顏忽都為皇後。本來順帝打算立他一向寵愛的奇氏為皇後,只是丞相伯顏硬行勸阻,順帝沒有辦法,立了伯顏忽都(伯顏忽都跟伯顏並無特別關系)。順帝平日在奇氏那裡宿夜的時候多,很少去皇後的宮里,伯顏忽都也沒有什麼怨言。
奇氏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叫愛猷識理達臘,更加贏得了順帝的歡心。於是順帝冊立奇氏為第二皇後。1365年皇後伯顏忽都在冷落寂寞中去世,享年42歲。順帝冊立次皇後奇氏為正皇後。奇氏因寵生驕。身邊有一個叫朴不花的宦官,與奇皇後幼年時是鄰居。朴不花內事奇後外結權相,禍亂朝政,許多大臣被陷害而死。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建元洪武。朱元璋派征虜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率師25萬北上滅元。元朝仍舊內部紛爭不息。順帝只好集合後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半夜北逃上都開平(今內蒙古多倫西北)。元朝至此滅亡,自忽必烈1271年開國到順帝1368年北奔共98年。
1369年,朱元璋出師進攻開平,順帝又逃到應昌。不久51歲的順帝因痢疾去世。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這是北元昭宗。他的皇後也是高麗人權氏。1378年愛猷識理達臘在和林去世。奇皇太後不知去向。
評價;雖然為人並不邪惡,但是卻間接導致了元朝的滅亡。
② 察必助夫興國,但卻被歷史忽略,她都做了什麼
在忽必烈的身後助他建功立業的就是察必皇後了,她為忽必烈做很多事,帶著兒子一起去做人質,還報信給忽必烈助他當上可汗,勸諫忽必烈勝而不驕,甚至帶頭節儉宮中用度等。
其實察必還做很多的事,忽必烈的衣服和帽子也都是她自己設計製作的,於國事上,在大勝南宋時,當時是擺酒言歡,察必就勸諫,不能忘乎所以,應該明白創業難,而守業更難。所以說,歷史忽略了察必的許多事,她為忽必烈做的真的很多,你如果知道其他關於她的事,我們一起分享。
③ 元朝的皇後帶名字
乃馬真後
④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對元朝貴族服飾設計有什麼影響
以蒙古袍為代表的蒙古族傳統服飾
寬大嚴實,封閉性強,是蒙古袍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領子高,不僅可以抵擋嚴寒,保護脖頸,而且能夠預防風吹沙灌;大襟長,且帶里襟,扣子錯開頂釘,撩起來不影響幹活,放下來暖肚防寒;袖長裉肥,騎馬不凍手,套馬胳臂可以任意揮動;下擺修長寬松,騎馬既不凍膝蓋,又能防止蚊蟲叮咬。在特殊情況下,如輕裝行進不帶行李時,蒙古袍還是一件能鋪能蓋的多功能生活起居用具,「袖子是枕頭,里襟是褥子,大襟是被子」「前襟是簸箕,後襟是斗篷,懷里是口袋,馬蹄袖是手套」。
最初的蒙古袍是就地取材,用動物皮毛製成的。蒙古人稱之為「答忽」,意為「皮袍」、「襖子」。據義大利人約翰·普蘭諾·加賓尼的《出使蒙古記》記載,蒙古帝國時期蒙古人常穿的皮袍(襖),有薄厚和毛朝里朝外之分。毛朝外的皮袍厚一些,常套在外面以抵禦冬天的風雪嚴寒;毛朝里的皮袍由於相對薄些,也柔軟些,一般常在帳幕等室內穿。那時候蒙古袍的製作樣式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時期差不多,即袖子窄,腰身緊,在右邊扣扣子(右衽)。
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為聯絡王罕與他一起興兵為父報仇,曾送給王罕一件名貴的黑貂鼠皮做的皮袍當見面禮。王罕收到袍子後說了一大堆感謝的話,大意是:別的且不說,就為這黑貂鼠皮袍我也得出兵幫你打敗敵人,因為它不僅能保護我的腰(「腎之底」)免受風寒,而且能讓我的心胸(「腔之膈」)常葆溫暖。由此可見,蒙古人愛用動物特別是用珍奇動物的皮毛製作袍服,既不是因為其可以就地取材,也不是因為其珍貴罕見,主要在於它們具有特殊的保暖防寒養生作用。其實,當時大多數蒙古人的「答忽」系羊皮製成,用貂鼠、銀鼠、銀狐等珍貴獸皮製作的蒙古袍,只有少數貴族才能經常穿戴。隨著蒙古人走向世界、入主中原,蒙古人製作袍服的材料日益繁多,所以南宋官員彭大雅、徐霆在其編著的《黑韃事略》中記載曰:「舊以氈、毳、革,新以紵、絲、金線,色以紅、紫、紺、綠,紋以日、月、龍、鳳」。盡管大量使用絲織品、棉製品制衣,但從禦寒的需要出發,皮毛制服裝依然繼續使用並流行。
關於蒙古袍樣式設計的由來,布里亞特有一則傳說,一對蒙古老人為如花似玉的女兒出嫁做新衣沒有現成的樣子犯愁時,老太太突然靈機一動,伸出自己的手掌說:「樣子就在這里。」她先照著自己右手的大拇指,畫了衣服的左邊(穿者的右邊)的袖子,左手的大拇指,畫了衣服的右邊的袖子,拇指的第二關節部分相當於袖子的寬處,第一關節部分相當於袖子的窄處;接著她又用手掌生命紋和感情紋中間寬大的部分,做了腰身,一個蒙古袍的雛形就這樣設計出來了。雖然是一個傳說,卻形象地說明了蒙古服裝簡潔實用、色彩絢麗等製作樣式和特點的形成,是人與自然渾成一體的必然所得。
就像天氣隨著時序的不同而冷暖各異那樣,蒙古袍的款式也視男女老幼胖瘦而有所不同。如:男袍寬而長,女袍細而短;身體高的人,常穿肥一些的袍子,身體矮的人,袍子反而要瘦一些。此外,蒙古人著裝講究配合,即「身若著袍,足必踏靴,腰必束帶」。這種搭配並非只是出於對美的追求,更主要是為了養生。因為足處在人體的最下端,血液迴流不暢,容易發生凍傷,所以需要一雙防寒、結實的高筒靴和蒙古袍搭配增加保暖的系數。更何況穿靴子騎馬還能防止腿和鐙皮的摩擦,上馬蹬鐙快捷、阻力小等特點。而束腰帶不僅可以將一個蒙古袍分割成兩個獨立的空間,通過隔絕空氣的流動,增強其保暖作用;還可以保證騎馬時腰肋骨的穩定垂直,具有減輕疲勞,預防胃下垂發生等作用。此外,蒙古人腰帶上還可以懸掛刀、火鐮、煙盒等日常必需品。
蒙古人入主中原後,特別是元朝定都大都(北京)以後,雖然一度制定了受漢文化影響明顯的宮廷和官吏的統一著裝服飾,但卻依舊保持了本民族傳統的服飾風格。歐陽玄《漁家傲南詞》中的「漢女姝娥金搭腦,國人姬侍金貂帽」雖然描繪的是大都城過春節時拜年人群不同的裝束,但卻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蒙古人與漢人不同著裝的歷史事實。
嚴峻而豪邁的草原生活不僅成就了蒙古族傳統服飾防寒保暖、簡練明快、結實耐用等特點;而且促使蒙古人在崇尚白色的同時,不局一格地追求衣著色彩的絢麗鮮艷,從而使蒙古族傳統服飾既具象徵意義又不乏實用價值。
在蒙古人的眼裡,白不僅代表著純潔、美好、神聖,還代表著健康和長壽。大雪是白的,沒有冬天的白雪就沒有春天的青草;乳汁和奶製品是白的,羊毛、羊絨是白的,離開了它們就沒有了蒙古人的衣裝食物。關於蒙古人自古以來服飾顏色崇尚白色,中外人士多有記述。一位名叫張德輝的南宋官員,曾親眼目睹了貴由汗時代蒙古帝國君臣上下全著白色衣裘,歡慶春節的場景:「比歲除日,輒遷帳易地以為賀正之所,日大晏(宴)所部於帳前,自王以下皆衣純白裘」。農歷正月初一,是中國傳統的大年節,也是蒙古族的主要節日之一,由於蒙古族崇尚白色,春節時穿著白色的衣物慶賀節日,所以,蒙古語中春節也稱為「白節」。
張德輝見到的蒙古官員節慶時所穿的統一著裝,就是後來聞名遐邇的元朝「質孫服」。「質孫」是蒙語顏色的音譯,又寫作「只孫」、「濟遜」等,亦稱「詐馬」(波斯語音譯,意為衣服、外衣)。所謂「質孫服」,其實就是一色的衣服。蒙古人所穿的「質孫服」除了一色白外,還有一色紅、一色黃、一色藍等。如果一個節慶延續幾天,參加慶典或飲宴的蒙古官員所穿的質孫服就會一天換一種顏色。蒙古袍製作在顏色上與質孫服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分男女老少全都集多種絢麗鮮艷的色彩於一體。甚至將本屬女裝綉花鑲邊的專利,在製作蒙古袍時也勻給了男人。
蒙古族傳統服飾色彩絢麗鮮艷,既是和大草原萬紫千紅的一種協調,也是對游牧生活單一空曠的一種補充,更是對馬背游牧、征戰容易發生意外的一種預防。因為絢麗鮮艷的服裝色彩,不僅容易將人和獵物分開,避免和減少誤傷的發生,而且還可以在牧人或戰士一旦負傷或失蹤時方便搜尋和救護。
蒙古族傳統服裝設計第一人
除了袍服外,蒙古人穿的服裝還有「攙察」(蒙語的音譯,是上衣的統稱)、「比甲」等。據《出使蒙古記》一書記載,蒙元帝國時期的蒙古族婦女身著的蒙古袍外面常系有兩塊天藍色的綢帶,一塊系在腰間,另一塊束在胸前。前者是變相的腰帶,後者是乳罩之先聲。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蒙古人在著裝時,是很注意調攝養護身體的健康的。因此,有利於保健養生最晚從元朝開始就已經成為蒙古人服裝設計時優先的考慮。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是,早在元代蒙古人就有了自己聞名世界的服裝設計大師。這個服裝設計大師的名字叫察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後。
察必設計的蒙古族傳統服裝估計不會很少,但留在史籍記載中的只有兩件。一件是帶檐的帽子,另一件是類似現在坎肩與斗篷相結合的「比甲」。
據《元史》、《出使蒙古記》、《黑韃事略》、《草木子》等史籍記載,蒙元時期的蒙古人「官民皆戴帽」,男子「冬帽而夏笠」,「婦人頂故姑」。通過文獻記載、考古出土的實物,以及故宮南薰殿所藏的歷代帝後像,人們對當時人的穿戴可以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那時候蒙古男子常戴的帽子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圓形帽,帽頂為半球形,下有寬檐,很像現在士兵的鋼盔頂部。方形帽又名「瓦棱帽」,帽身用四個上小下大的梯形氈片縫合而成,然後加一個方形的帽頂。據《元史》卷一一四《後妃傳一》記載,這些帽子的帽檐都是經察必改革設計後才成為定製的,「胡帽舊無前檐,帝因射日色炫目,以語後,後即益前檐,帝大喜,遂命為式」。給帽子增加了一個前檐,不僅射箭、視物不受陽光刺眼的干擾,而且可以保護眼睛的安全和健康。
關於察必發明「比甲」的經過《元史》卷一一四《後妃傳一》記載的亦很簡單,只說察必發明這種比甲是為了方便弓馬騎射,該設計「前有裳無衽,後長倍於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馬,時皆仿之。」這種無領無袖,前不開襟,後身比前胸寬長都大一倍,並配有兩條腰帶的新式服裝不僅流行於當時,而且保存至今,濃縮於現在牧區蒙古婦女常穿的烏吉(坎肩)的製作設計之中。
在故宮博物院南薰殿所藏的歷代帝後像中,有一幅察必皇後頭戴罟罟冠的畫像。罟罟譯自蒙古語,有不同的寫法,如顧姑、罟姑等。意思都是指已婚婦女所戴的冠帽。察必皇後畫像上所戴的罟罟冠,下部是一個圓形的帽箍,上面是一個筒狀的高頂,頂部變大,形成一個倒錐體。帽子用紅、黑兩色織錦包在外面,頂上綴滿珍珠。聳起的高冠上鑲嵌有珠寶做的花飾。左右兩側,還掛有大粒珍珠編串的飾串。其實,罟罟冠的流行歷史比元朝的建立要早得多。1974年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在四子王旗烏蘭花鎮西南的王梁古墓中發掘出幾個完整的罟罟冠原物。這些罟罟冠用樺樹皮圍成,呈長筒狀,外麵包有花綢,綴以各種珠子。有的頂端還插有藍孔雀羽毛。考慮到蒙古人的帽子不僅為了防寒、防風,而且還代表著身份與地位,所以察必皇後戴的那種華貴的綴滿了珠寶的「超豪華型」罟罟冠,很可能是後來察必皇後個人的創造。據《元史》記載,身為「國母」的察必,雖然設計了許多引導時裝新潮流的精美服裝,但她本人卻衣著樸素,不僅經常在後宮織布,還將宣政院丟棄的羊皮揀來縫制地毯。
雖然元朝時候人們還不可能提出「專利權」的概念,但元成宗鐵穆耳在一位工匠為他做了一頂黑細花斜皮帽子後,於大德元年(1297年)特別下了一道聖旨:「今後這皮帽樣子休做與人者,與人呵,你死也。如今街下休做者,做的人,戴的人交扎撒里人去者。」這頂黑細花斜皮帽成了鐵穆耳的專利,私做者、仿製者和敢於穿戴者一律交司法機關懲處。
⑤ 蒙古族服裝 地理環境
遠古時代,蒙古族圍以護腰兒,後以狍皮為服。七世紀時獸皮、牲畜的皮毛是他們的主要衣飾原料。此後,隨著活動區域的擴大,與北方各民族和中原漢族的接觸日益增多,紡織品開始傳入,以氈、皮毛、皮革製作服飾的單一局面被打破。式樣上也吸收了突厥、契丹等民族的圓領長抱、束腰、罩襆頭、穿短靴等適於牧獵的裝束特點。到十三世紀、又改北方民族服裝上「左衽」的鮮明特點為「右衽」,奠定了蒙古民族服飾的基本格局。
蒙古族的服飾主更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
當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以後,下令每個人都要罩頭巾,以表示頭戲上飄有旌旗之角,希望民族強大之精神常在。元朝時期,還出現了一種卷檐、圓頂或尖頂的帽子,「其帽之檐甚窄,帽之頂,敷以朱英,帽之前綴以銀佛,制以氈,或以皮。」據說這種帽子最初是由忽必烈皇後察必夫人設計的。當時忽必烈每年都要到上都(今內蒙古正盛旗)避暑狩獵,察必皇後看到他狩獵時陽光刺眼,便將原來的帽子加上了帽檐,使之能遮蔽陽光,騎馬時又能臧少阻力。從此習傳民間、至今依然。近代,珊瑚、瑪瑙、翡翠、珍珠、琥珀、白銀等裝飾原料大量流人蒙古草原,蒙古族的首飾更加富貴華麗。
鄂爾多斯等地區扎腰帶還有一定的講究和規矩,未婚女子扎腰帶,並在身後留出穗須,一旦出嫁,腰帶便被緊身短坎肩所代替,以此來區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婦女。
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兩種。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製成,穿起來柔軟、輕便。皮靴多用牛皮、馬皮或驢皮製成,結實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樣大體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三種,分別適宜在沙漢、乾旱草原和濕潤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靴靿上多綉制或剪貼有精美的花紋圖案。各種靴子靴身都比較寬大,裡面可襯皮、襯氈,可以套穿棉襪、氈襪。穿著靴子,除和長袍協調外,還便於騎馬護膝,冬可禦寒,夏可防蛇防蚊,是蒙古族人民的傑出創造。
⑥ 察必皇後:你從未見過的一位簡約而不簡單的皇後大搞環保運動,你怎麼看呢
現在我們提出來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見生態環保的問題已經是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了。要論封建社會環保的傑出代表是誰呢?我想沒人能夠比得過元忽必烈的皇後察必,錦衣玉食,歌舞昇平,照理說應該是封建貴族標配的生活方式。但是,這位察必皇後卻保持著勤儉持家的生活作風,在宮廷之中大搞環保運動。
察必是洪吉剌部弘的族人,是一位地道的由蒙古大草原哺育出來的女子。草原人民勤勞朴實的品德被她完美的繼承了下來,是一位非常會過日子的女人。據說,她把一株從成吉思汗故地帶回來的青草種在自己的蒙古包前,取名為“誓儉草”。以此來表達自己要勤儉持家的心志,也用來告誡自己的後代不要忘本。
胡人以前的衣服袖子寬大而肥,這樣在馬上很不便於騎射,皇後看到了之後決定研製一種新式的衣服。這種衣服由舊衣服修改而成,後邊比前邊要長,沒有衣袖和衣領,開衫兩邊各縫制一排扣子可以扣上,類似於現代的小馬甲。察必皇後給這件新式衣服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比甲”,穿上這件衣服,胡人騎馬射箭原比以前要方便很多。
都說皇後母儀天下,身為天下婦女熱的表率,自己是什麼樣子的,全國的婦女都會真相效仿。忽必烈為有這么一位賢內助時常感到欣慰和自豪,1281年察必皇後去世,忽必烈悲痛欲絕,由此可見他們之間的夫妻關系也是相當融洽的。正因為背後有位賢惠的女人,忽必烈才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⑦ 蒙古族服裝史
遠古時代,蒙古族圍以護腰兒,後以狍皮為服。七世紀時獸皮、牲畜的皮毛是他們的主要衣飾原料。此後,隨著活動區域的擴大,與北方各民族和中原漢族的接觸日益增多,紡織品開始傳入,以氈、皮毛、皮革製作服飾的單一局面被打破。式樣上也吸收了突厥、契丹等民族的圓領長抱、束腰、罩襆頭、穿短靴等適於牧獵的裝束特點。到十三世紀、又改北方民族服裝上「左衽」的鮮明特點為「右衽」,奠定了蒙古民族服飾的基本格局。
蒙古族的服飾主更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
蒙古人喜歡首飾,十三世紀時,佩掛首飾、戴帽就己成為人們的普通習慣。男子多戴各色扁帽,已婚婦女多戴「麒姑帽」(用樺樹皮圍合,帽高尺許,頂端呈四邊形,外用綵綢包裹,綴以珠片、孔雀毛、琥珀等)。此時,還出現了襆頭(包頭)。其包法一般是將三、四尺、甚至更長一些的布或綢緞在頭上由後至前纏幾圈,最後頭巾的兩頭垂下、左右各一,因此又稱垂巾襆頭。至今,牧區的婦女仍多行此制,不過包法稍有不同。姑娘們喜歡將頭巾纏繞後。在右側挽一個結,將穗頭垂下,已婚婦女則多用頭巾包住頭頂後,纏一圈、不留穗頭。傳說,此俗形成於成吉吉思汗時期。當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以後,下令每個人都要罩頭巾,以表示頭戲上飄有旌旗之角,希望民族強大之精神常在。元朝時期,還出現了一種卷檐、圓頂或尖頂的帽子,「其帽之檐甚窄,帽之頂,敷以朱英,帽之前綴以銀佛,制以氈,或以皮。」據說這種帽子最初是由忽必烈皇後察必夫人設計的。當時忽必烈每年都要到上都(今內蒙古正盛旗)避暑狩獵,察必皇後看到他狩獵時陽光刺眼,便將原來的帽子加上了帽檐,使之能遮蔽陽光,騎馬時又能臧少阻力。從此習傳民間、至今依然。近代,珊瑚、瑪瑙、翡翠、珍珠、琥珀、白銀等裝飾原料大量流人蒙古草原,蒙古族的首飾更加富貴華麗。
內蒙古、新疆牧區,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袖長而寬大,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擺不開叉。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布里亞特蒙古人服飾,女袍束腰,已婚婦女袍子的肩上有皺褶;鄂爾多斯、阿拉善的成年男子和已婚婦女,袍外套短坎肩;科爾沁、陳巴爾虎婦女袍外喜套坎肩式的無袖長袍罩。過去姑娘出嫁,往往以穿坎肩為做婦人的標志。據說這種坎肩也始於元朝、由察必皇後設計。穿著它縱馬騎射既暖和又方便。袍子的顏色,男子多喜歡穿藍色、棕色,女子則喜歡穿紅、粉、綠、天藍色,夏天更淡一些,有淺藍、乳白、粉紅、淡綠色等。蒙古人認為,像乳汁一樣潔白的顏色,是最為聖潔的,多在盛典、年節吉日時穿用;藍色象徵著永恆、堅貞和忠誠,是代表蒙古民族的色彩;紅色是像火和太陽一樣能給人溫暖、光明和愉快的顏色,所以平時多穿這樣顏色的衣服;黃色被看作是至高無尚的皇權的象徵,所以過去除非活佛,或者受到過皇帝恩賜的王公貴族,其他人是一律不能穿用的。袍子的質料因時間和生活貧富而不同。早期,服飾的原料中皮毛所佔的比重較大,現代,服飾中紡織品居多。富者多用綢、緞、絹帛;貧者春夏多用棉布,冬季多用光板綿羊皮。如今,無論質地、款式、色澤等都更加豐富多彩了。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股多用棉布、綢緞製成,長三四米不等。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調。扎腰帶既能防風抗寒,騎馬持韁時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穩定、垂直,而且還是一種漂亮的裝束。男子扎腰帶時,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騎乘方便。又顯得精悍瀟灑,腰帶上還要掛上「三不離身」的蒙古刀、火鐮和煙荷包。女子則相反,扎腰帶時要將袍子向下拉展,以顯示出嬌美的身段。鄂爾多斯等地區扎腰帶還有一定的講究和規矩,未婚女子扎腰帶,並在身後留出穗須,一旦出嫁,腰帶便被緊身短坎肩所代替,以此來區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婦女。
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兩種。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製成,穿起來柔軟、輕便。皮靴多用牛皮、馬皮或驢皮製成,結實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樣大體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三種,分別適宜在沙漢、乾旱草原和濕潤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靴靿上多綉制或剪貼有精美的花紋圖案。各種靴子靴身都比較寬大,裡面可襯皮、襯氈,可以套穿棉襪、氈襪。穿著靴子,除和長袍協調外,還便於騎馬護膝,冬可禦寒,夏可防蛇防蚊,是蒙古族人民的傑出創造。
⑧ 元朝察必皇後怎麼死的
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察必皇後病逝。死後追尊昭睿順聖皇後。
察必皇後是弘吉剌部人,元外戚濟寧忠武王按陳(居地今克旗達里諾爾)之女、元世祖忽必烈皇後。察必生性仁明,隨事諷諫,多裨時政。世祖在位30年,察必立為皇後,始終勤儉自律,事事用心。據傳在其所居王宮丹墀前,她親手栽種了一株從成吉思汗興業故地帶回的青草,名為「誓儉草」,用以告誡皇宮子孫保持崇儉風尚。史稱「其性明敏,達於事機,國家初政,左右匡正,後有力焉」。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病逝。死後追尊昭睿順聖皇後。
⑨ 察必皇後幾歲嫁給忽必烈
據古書,應該是7、8歲左右。
古人結婚早,何況察必的父親按陳乃是成吉思汗重要大將。故黃金家族成員與之聯姻,帶有籠絡性質。
所以,雖然兩個人日後感情很好,但是從開始來說是政治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