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高甲戲和歌仔戲是一樣的嗎如果不一樣有什麼區別
高甲戲又名「弋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最初是從明末清實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發展起來的劇種,也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它的足跡曾遍布於晉江、泉州、廈門、龍溪等閩南語系地區和台灣省,還流傳到華僑居住的南洋一帶。
高甲戲的演出劇目分為「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生旦戲較少。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大半來自京戲、木偶戲和布袋戲,小部分是吸收梨園戲的,還有一些是藝人根據歷史小說和民間傳說編而創作的。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俗稱「九角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一部分來自梨園戲和木偶戲,一部分來自弋陽腔、徽戲和京劇。初期節目沒有固定的腳本,可以演員按劇情順口溜。唱做也較自由,沒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時間可長可短。
歌仔戲,又稱撎「台灣歌仔戲」,是台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
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台灣省和福建廈門、漳州 、晉江等閩南語系地區,
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
歌仔戲的形成與閩南人民開發台灣及曲藝錦歌等民間伎藝的傳入,有著很
密切的關系。歌仔戲的音樂曲調十分豐富,既有悠揚高亢的〔七字調〕、〔大
調〕和〔背思調〕,又有民謠訴說式的〔台灣雜念調〕,更有憂郁哀傷的各種
哭調。此外,它還吸收了台灣當地的民歌小調和部分戲曲音樂作為補充。生旦
凈丑都用真嗓演唱。主要樂器有殼仔弦、大廣弦、台灣笛和月琴等。它的表
演、角色、服裝、臉譜和打擊樂等方面基本上都取法於京劇。
Ⅱ 戲曲衣服的種類有哪些
戲曲衣服的種類有: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學士官衣、判官衣、開氅、鶴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宮裝、古裝、裙、褲、襖以及其它服飾配件。
1、改良蟒
改良蟒是更進一步改革的產物,它不僅吸收了中國古代草龍紋樣以取代繁瑣的清式龍紋,而且又刪去了下身的龍 紋,連蟒水上端的江牙、日、山等紋樣也簡化掉了,使服裝更顯得簡潔明快。
2、旗蟒
滿族人因隸旗籍,所以稱為旗人。旗蟒原是指清朝滿族皇後所用的吉服——朝袍。這是保留在京劇傳統服裝中為數不多的清代服飾原型之一,當然,它也是經過了一定藝術加工的。
3、官衣
官衣是文官的官服。用於中級文官(個別情況如新科狀元、婚典新郎等也用之)。源於明代官服—盤領窄袖大袍。其形制,基本與蟒相同,唯不綉紋樣,用素色緞料製成。胸前與後背各綴一塊方形「補子」,上面綉飛禽及旭日海水。
明、清兩代,以「補子」紋樣區分官階、身份,文綉飛禽,武綉走獸,所綉紋樣皆有嚴格規定。但京劇眼裝官衣上的「補子」,僅起到藝術符號的作用。官衣以眼色區別大致的官級:紫色最高、紅色較高、藍色次之、黑色最低。凡穿官衣均佩戴玉帶。
4、開氅
戲曲服飾,兼有大衣和外套的作用,屬便裝。主要是武將穿,一些寨主、俠客、武士們也穿。
這也是戲曲舞台上扮演文官武將和中軍的服裝。宰相之類大臣告老還鄉時,也穿開氅。一般不綉花卉圖案,常綉獅子、虎、豹、麒麟、草龍、寶相花、八寶(輪、羅、傘、蓋、花、罐、魚、長)及文物博古等圖案。
5、僧衣
僧人穿的衣服,又名袈裟。
師傅穿的僧衣種類很多,分春、冬季平時所穿的長衫、短衫、伽藍卦、披風(秋冬季所用)。在各種法會時主要以海青主外加批衣。搭衣分為三衣、五衣、七衣、九衣、祖衣、千佛衣、千花衣、千壽衣。
依各種不同場合與受戒情況而定。各搭衣顏色各有不同也特定在某些場合所穿。僧服穿法與在家人穿法沒有不通只有搭衣和海青的顏色以及搭衣戒條上有區別。
Ⅲ 有誰能跟我詳細介紹一下高甲戲、梨園戲、歌仔戲的區別
一、音樂:
1.高甲戲: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以南曲為主,兼收木偶調和民間小調,並在旋律節奏上進行了必要的改革,使之適合舞台上表演各種人物性格的需要,具有濃郁的地方韻味。唱工用本嗓,唱字行腔雄渾高昂,也有清婉細膩的音韻。
2.梨園戲:
梨園戲音樂屬泉腔,由南音、籠吹、十番和部分潮調等融合而成。唱詞多為長短句形式,曲韻屬古中州韻,用泉州話演唱。語言聲調分七聲,即除去聲外,平、上、入三聲分陰、陽。男女同腔同調,本嗓發聲。
3.歌仔戲:
歌仔戲音樂分為唱腔和伴奏音樂兩部分。其唱腔屬曲牌聯綴體,在聯綴時可採用同宮同調、同宮異調、異宮同調、異宮異調等方式。唱腔曲牌大體可分為七字仔、雜碎仔、賣葯仔、雜念仔等四大主調以及哭調和調仔等,其伴奏音樂則分為串仔、吹牌和鑼鼓經。
二、樂器:
1.高甲戲:
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樂和武樂。文樂以嗩吶為主,配以洞簫、三弦、二弦,後來又加入琵琶、楊琴、二胡、中胡、小提琴和大提琴;武樂有百鼓、小鼓、通鼓、鐸板、大小鑼、大小鈸、特別是響盞和小叫。
2.梨園戲:
傳統樂隊由鼓師、副鼓、中吹、弦管、副籠5人組成。樂器有鼓、板鼓、方梆、鑼仔、馬鑼、北鑼、鍾鑼、雙音、大鈸、小鈸、碗鑼、響盞、小叫以及品簫(笛)、噯仔(小嗩吶)、大噯(大嗩吶)、三弦、二弦。
3.歌仔戲:
歌仔戲的主要伴奏樂器有椰胡、大簡弦、京胡、嗩吶、單皮鼓、鑼、鐃鈸等。
(3)高甲戲的衣服和帽子擴展閱讀
歌仔戲的內容以演唱民間故事為主,代表劇目有《陳三五娘》、《劉秀復國》、《八仙過海》、《濟公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多強調忠孝節義,一般沒有固定劇本,至今仍沿襲以「戲先生」講戲並分配角色的方式演出。
而高甲戲前身是「宋江戲」,宋江戲以武打為主,其套數多採用民間的「刣獅」(即由藝人裝扮成武士,手執各種武器,分別與雄獅搏鬥),現存舞台上的武打套數「冷煎盤」、「大碰場」、「鳳擺尾」等保留著「刣獅」的傳統表演,也吸收了提線木偶的武打,稱為「嘉禮打」。
Ⅳ 高甲戲的分類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最初是從明末清實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發展起來的劇種,也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它的足跡曾遍布於晉江、泉州、廈門、龍溪等閩南語系地區和台灣省,還流傳到華僑居住的南洋一帶。
高甲戲的演出劇目分為「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生旦戲較少。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大半來自京戲、木偶戲和布袋戲,小部分是吸收梨園戲的,還有一些是藝人根據歷史小說和民間傳說編而創作的。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俗稱「九角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一部分來自梨園戲和木偶戲,一部分來自弋陽腔、徽戲和京劇。初期節目沒有固定的腳本,可以演員按劇情順口溜。唱做也較自由,沒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時間可長可短。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而以南曲為主。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伴奏樂器以管樂、嗩吶為主(解放後改用琵琶為主),此外還配有橫笛、二弦、三弦等。打擊樂器及其打擊方法與京劇相同,如〔沖頭〕、〔長錘〕、〔急急風〕等,但「三通」和「出將」時則與京戲不同。丑旦戲或輕松場面加用雙鈴、響盞等。解放後,1951年成立泉州大眾劇社,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 ,《桃花搭渡》、《掃秦》榮獲劇本獎和演出獎
Ⅳ 高甲戲戲劇用品比如說臉譜衣服頭飾鞋子
Ⅵ 採茶戲衣服和別的戲曲衣服有什麼不同
戲曲衣服分類:皇帽、紗帽、蟒、官衣、箭衣、靠、翎子、盔頭、靴、罪衣罪裙
皇帽:戲曲盔帽。也叫逗王帽地或逗堂帽地。為劇中皇帝專用之禮帽。帽形微圓,前低後高,金底,上鑄金龍,綴黃色絨球,後有朝天翅一對,左右各掛黃色大穗。
紗帽:戲曲盔帽。帽形微圓,前低後高,純黑色。兩旁插方翅者,為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所戴。如《群英會》中的魯肅;插尖翅者為凈角扮演的姦邪者所戴。如《四進士》中的顧讀;插圓翅者為丑角扮演的文官所戴。
蟒:圓領、大襟、大袖、長及足,滿身紋綉:上為雲龍,下為海水,為傳統戲曲中帝王將相的公服。又有男蟒、女蟒之分。女蟒較短,綉龍鳳,為後妃、貴族婦女所穿。
一般說來,皇帝穿黃色蟒袍;臣僚所穿,以紅蟒為貴重;性格粗豪者服黑蟒、藍蟒;年輕俊雅者服白蟒、粉色蟒;年長者服古銅色或香色蟒。無論穿男蟒、女蟒,都要腰圍玉帶。
官衣:傳統戲曲中的文官服,樣式與蟒同,圓領大襟,無滿身紋綉,只在胸前和後心有方形補子各一塊,上綉仙鶴等飛禽,顏色有紫、紅、藍、黑等。依官階大小分別,宰相、國老等著紫色,巡按、府道等著紅色,知縣等著藍色,黑色則為驛丞門官穿用,又稱素服。女官衣較男官衣稍短,顏色有紅、秋香色2種。紅官衣為一品夫人穿用,也作為傳統的結婚禮服。
箭衣:圓領、大襟、馬蹄袖或敞袖,前後開衩齊腰,長及足。原為清代官服,用於戲曲舞台則上自皇帝、高級將領,下至一般武士,綠林人物皆可穿用。分龍箭(上綉龍紋、下綉海水)、花箭(上綉團花)、素箭。龍箭為皇帝及高級將領穿用;花箭為一般武將穿用;素箭有黑、藍等色,為公差、老軍穿用。
靠:又稱逗甲地。傳統戲中武將的裝束。圓領、緊袖、長及足,分前後兩片,上下及兩肩綉鱗紋或丁字紋,中部靠肚略闊,硬里、凸起,綉虎頭紋或龍紋,背間有一虎頭形的背虎殼,上可插四面三角形靠旗,腿部有兩塊護腿,為靠牌。靠有軟、硬兩種,軟靠不用靠旗。依劇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齡和臉譜區分靠的顏色。女靠自腰及足綴有彩色飄帶數十根,胸前加護心鏡。
翎子:傳統戲曲中劇中人物所戴盔帽上的飾物,即雉尾。成對插於盔頭兩側,可增加美觀,演員用以表演各種優美的舞蹈動作,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用於傳統戲中番王、番將、山大王、妖精等。有些英武的青年將領,如呂布、周瑜等也戴。
盔頭:傳統戲曲中劇中人物所戴各種冠帽的通稱。大體分為冠、盔、巾、帽四類。冠為帝王、貴族的禮帽;盔,為武職人員所戴;巾,多為軟質,屬於便服;帽類比較復雜,自皇帽至草帽,名目繁多。與盔頭配合戴用的還有許多附件,如駙馬翅、翎子、狐尾等。盔頭按人物身份、性別、年齡等的不同而分別使用。
靴:傳統戲曲常用的高幫或長幫的鞋。種類繁多,有高方、朝方、快靴、虎頭靴等。高方即厚底靴,高腰,方頭,底厚二、三寸,黑緞面,白底,為生、凈角色穿蟒、官衣、靠等作莊重威嚴打扮穿用。朝方底稍薄,一般為丑扮官員、文人穿用。快靴半高腰,薄底。虎頭靴前端飾有虎頭紋,多為武生穿用,便於開打。
罪衣罪裙:一種戲曲服裝。也叫罪衣褲。立領、對襟、普通袖,紅色,布質,為傳統戲曲中的罪犯專用服裝。
Ⅶ 武俠游戲的服裝,鞋子,帽子和寶劍的名稱
由低到高:
衣服:麻布衣,青銅甲,鐵甲,鱷皮魔甲,龍骨綢衣,青冥袍,無極魔袍,天魔神甲,天龍聖衣。神器 女媧補天袍
鞋子:草鞋,麻布靴,青銅靴,紫綢靴,生鐵重靴,魔皮靴,龍骨靴,青冥長靴,無極魔靴,天龍聖靴,神器 誇父逐日靴
帽子:草帽,亞麻頭盔,藤甲頭盔,鋼鐵頭盔,龍骨盔,青冥靈帶,聖戰頭盔,無極魔盔,天龍聖盔 神器 九儀正世盔
寶劍:青竹劍,青銅劍,鐵劍,凌風,凝霜,青冥,紫荊,玄天,震天,無極,天龍聖劍,
神器 盤古開天斬
Ⅷ 高甲戲的角色怎麼分辨
高甲戲
又名「弋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高甲戲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演出劇目分為「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生旦戲較少。它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逐漸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俗稱「九角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一部分來自梨園戲和木偶戲,一部分來自弋陽腔、徽戲和京劇。初期節目沒有固定的腳本,演員唱做較自由,沒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時間可長可短。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以南曲為主。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伴奏樂器以管樂、嗩吶為主(解放後改用琵琶為主),此外還配有橫笛、二弦、三弦等。打擊樂器及其打擊方法與京劇相同。丑旦戲或輕松場面加用雙鈴、響盞等。初步統計高甲戲的傳統劇目一百多個,新編的優秀劇目有《連升三級》《真假王岫》、《大鬧花府》、《筍江波》、《許仙謝醫》等。 代表劇目有《桃花搭渡》、《掃秦》。
Ⅸ 飢荒護甲和帽子的消耗順序
反了兄弟,後穿的抗大部分傷害。所以應該先穿銩礦頭盔後穿影甲,這樣頭盔消耗慢同時還能出發無敵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