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紅衛兵帽子手工

紅衛兵帽子手工

發布時間:2021-08-15 04:42:57

Ⅰ 宣化區歷史文化與民間藝術

85785857888888888888\

Ⅱ 福建周寧的鄉土文化

周寧在線消息 周寧,這是我母親的土地。為生命內在的急流與強烈的責任感所驅動,我試圖展示當今上海這一新興商業移民群體波瀾壯闊的創業全景。今天我重歸舊時地,是來探尋這股商業移民流的源頭,感受那來自草根的素樸卻堅韌不拔的力量及孕育其創業文化的土壤基因和精神特質,進而求索三農問題解決之道和中國社會變革的動力。

鄉土周寧

一個20萬人口5萬人家的小縣,平均每戶至少有1人常年在外經商務工。這6萬人中自己創辦或合夥聯辦企業的有1萬多人,這就意味著這個縣每五戶人家就出一個老闆。他們在全國各地創辦的近6千家各類企業,年總產值保守估計也有400多億元,這個數字幾乎是該縣國內生產總值的40倍多;其中資產200萬元以上的有700餘家,資產1000萬元以上的約80多家。僅在上海及周邊地區,就有大小企業4千多家,且大多集中在鋼材銷售行業,從業人員近5萬人――也就是說,在上海500萬流動人口中,有1%是來自這個偏遠的山區------福建省周寧縣。

春節風俗畫

周寧縣處在閩東北鷲峰山脈東麓,縣城海拔880米,高居全省縣城之冠,因城北有獅子崗得名獅城。每當秋冬之際,山地季風吹來,凜然有如雄獅低吼;既而春洪爆發,東去十幾里外,九龍祭瀑布群龍澎湃,奔騰赴海。

春節是周寧特殊的時刻,是瞭望周寧最好的窗口。這時候,沉寂了大半年的街道,忽然間擁擠不堪;生意清淡的農貿市場,頓時顯得水泄不通;而那些平日只有老人們看守的甚至空置的樓房,重新充滿親朋好友和家族的盛宴。都說東洋溪橋頭那兩只獅子平時都沉睡著,只有春節的鞭炮響了,它們才開始鬧騰起來。

春節前一天,周寧縣機關禮堂內,一場土地公開競標會正激烈進行。最後,靠城關河濱路幾幅土地,被在上海、江蘇等地做生意的周寧老闆高價標走。

十幾年來,這里的城鎮規劃建設也得益於在外經商創業的老闆們。周寧人對1992年關縣城首次公開拍賣土地使用權的火爆競標場面還記憶猶新。當時縣建設部門以縣城整體規劃為切入點,開發30米寬的中興商業街,將街北段61套、面積3804平米的店基向社會公開拍賣。其中一幅100多平方米的地塊,竟然拍出36萬多的高價,每平米地價創出當時全省最高。一條以在滬經商者為主的「上海老闆街」 就這樣形成了。周寧縣的富人們,第一次嚇了全省人民一跳:這個還頂著貧困帽子的小山縣,居然有這么多有錢人!這些在第一次創業中富起來的老闆們紛紛回鄉購地建房,讓家鄉人看到了他們的財富和成就,也刺激了更多人的創富慾望。

隨著在外老闆們事業的不斷發展,投入家鄉城鎮建設的資金越來越多,周寧縣城也越變越大,越來越美。

「賓士、寶馬鬧山城」,是這些年周寧最具特色的新景觀。每年春節前後,小小山城幾乎被四面八方開回來的小車擠滿了,而且豪華車比比皆是。賓館自然不必說了,學校操場,機關大院,民居前後,街道兩旁到處都是。據不完全統計,周寧縣目前在外企業家所擁有的小車已超過1000輛。有人說,上海恐怕就有這個數。目前在上海經商的老闆,光賓士就有30多輛,寶馬也有50-60輛。湖南人小肖去年春節來拜見未來丈母娘,此前在他的想像里,周寧大概是一個可能還比較窮的山區小縣;實地一看,這位香港中文大學的博士生十分驚訝:在這么小的空間里聚集了這么多好車,即使香港深圳也不多見!

最熱鬧的要算西門街的土地廟。周寧民間稱土地公為福德正君,尊為財神膜拜。各大村莊都有塑像,百姓普遍崇祀。城關地區民眾則於每年正月初二據土地廟前點香放炮,祈求發財致富。尤其是那些常年在外的生意人,更要起早爭頭香。可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來人,這時廟前早就人聲鼎沸,萬炮齊鳴。有時為擠到土地公跟前,動手動刀也不希奇。近十來年,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正月初二拜財神簡直成了財力大比拼,板車運、籮筐挑,一家放他幾千塊也不皺眉。於是鞭炮震天,大旺大發。西門街土地廟前的炮屑層層疊疊一年厚比一年,顯示周寧老闆的財富年年增長,這也是周寧春節的一大奇觀。

這一天,周寧縣委、縣政府也要「請財神」。五套班子舉行新春茶話會,和回鄉省親的在外企業家歡聚一堂,共話發展,親商之風和煦撲面。這一活動已持續有年,今春也不例外。

周寧人素有熱心公益的良風美德,縣境內道路、橋梁、路亭、水井等建設,歷來是民間集資或募款興建,或由個人捐建。如今,每到春節也是事業有成、樂善好施的企業家們回饋桑梓的時刻。他們發展在外,心繫故鄉,慷慨解囊興學建校、鋪路修橋、扶貧濟困、結對助學,一片戀祖愛鄉情懷。據不完全統計,在2003年之前的數年內,周寧在外企業家共對家鄉的各項建設捐資達500多萬元。在過去的一年裡,全縣所有行政村的水泥路硬化,都得到在滬企業家的支持,累計達180多萬。企業家對家鄉教育的支持最踴躍,前年春節,有30多位在外企業家被聘為縣里各中學、小學、幼兒園的名譽校長,他們為學校捐款捐物達40多萬,這也是那年過年周寧人津津樂道的一件新鮮事。有周氏兄弟父親做壽,把15萬元捐做教育基金,諸多善舉皆成美談。駐滬企業家還與家鄉400多名貧困學生結對,累計資助50多萬元。

他們樂意做的既有隻講奉獻、不圖回報的公益事業,也有在商言商、公私雙贏的商業行為和市場創新之舉:縣一中遷建要融資,每股20萬元,有35人投了36股,一下就集資720萬元,企業家們便成了新學校的校董;縣賓館改造缺資金,17個在外企業家按一股2萬投資38萬裝修,即擁有連續5年每年1個月的使用權。今年春節回鄉,他們就住進了自己投資的豪華套房。

這是一個歸人和遊子來來往往的邊遠城鎮,這里大半的年輕人有一大半時間生活在別處,但他們眼中沒有許多生於農村的年輕人的困惑與迷茫,也沒有城市小資對人生局限性的種種慨嘆,而是另一種面對明天的明朗和信心。一方面他們已經習慣於遠方大都市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時眷顧兒時的家園。但只有到了春節或清明,才回到他的故土。他知道自己今天的幸運,是與他們的鄉土血緣密不可分。

正月初一到十五,城鄉都有舞獅舞龍,熱鬧異常。入夜,縣城裡還有人「搬鐵枝」的喧聲。只聽得一陣鑼鼓響,便有樂隊行來,少男少女裝扮的傳統戲劇人物,搖曳在高處的鐵架上沿街巡遊。而在鄉土小吃街,那些還鄉的人擠滿了每間小店。他們要到這里吃上一碗熱辣香濃的扁肉、泥鰍面或薯面。山高天寒口味重。要吃薯面,辣椒是要的,鹹菜、蝦米也是要的,還有老醬一定不能少,再撒點蔥花,這才是真正的鄉土風味。兩個年輕人,在這里不期而遇:

「嗨哥們,這兩年沒見去哪了?」

「在上海。」

「做鋼材吧,大發了!」

「呵呵,你呢?」

「唉,莫講了……」

只要少加留意,這樣的對話隨處都可以聽到。兩個中年婦女從農貿市場出來,一路絮絮叨叨,說的是上海逸仙路、磚橋鋼材市場。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開來開去的小車大都掛著「滬」牌,頭頂上的跨街橫幅,也是上海鋼材市場的廣告。拍下這張照片不加說明,你一定認為是上海市區外圍哪條街上的景象。而縣里電視台播出的賀年廣告,露臉的也大多是上海老闆。鄉人們都熟悉他們,以至發跡前的貧困經歷或逸聞趣事。

濃郁的鄉土色彩混合著鮮明的上海氣息,構成了周寧春節獨特的風情畫------這就是我的今日周寧印象。包括你所遇到的每一個人,只要和他說起上海,都會得到確切的回應。

李姓老闆在上海做鋼材貿易也有七八個年頭了,路上遇到說家有喜事非要請客吃飯。席間一對年輕男女起身敬酒,主人說這是兒子兒媳,明天就是雙喜吉日。那夏姓姑娘落落大方,聽口音辨氣質象阿拉上海人,一問果然家住楊浦。問是怎麼認識的,答曰是中學同學。

在朋友單位閑聊,進來一漢子,自我介紹是當地「小老闆」,不過年後也要到上海看看。我與他相約上海

采訪結束返滬,縣里派車送到福州長樂國際機場,與開車的周師傅一路海聊。得知他兒子去上海已有三年,是逸仙路鋼材市場的一個小老闆。還有他的許多親戚朋友也都在上海。問退休後作什麼,「去上海」,他平靜的說。

就是這樣一個山區小城,傳統與現代交集,有序與無序並存,盡管殘留的老屋還頑強的附著農耕文化的苔痕,而更多的鄉人則在人流的推涌下急不可耐地開始了決定命運的遷徙,並身不由己的捲入城市化喧囂的進程。

正月初三出行日,出門人又陸續登程。他們吃過親人煮的「太平蛋」,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帶著土地財神的香火和「新年大發」的祝願,乘著大車小車浩浩盪盪奔向遠方,一路春潮滾滾。

在歷史的風中遷徙

這股突破重巒疊嶂的阻隔封鎖,摧枯拉朽不顧一切奔湧向前的急流,並非憑空突發於瞬間,它源自歷史深處的涓涓細流。

福建內部以縱橫南北的鷲峰山、戴雲山、博平嶺為中軸線,分為沿海與內陸兩個地理單元。這條高聳綿延的山脈對福建文化產生根本性的分異作用。宋代以來,所謂上四府和下四府就以此為界。地處鷲峰山東麓的周寧,是閩東與閩北的必經通道。

周寧原名周墩,明清屬寧德縣青田鄉東洋里,民國24年(公元1935年)設周墩特種區,直隸福建省府,人口五萬兩千餘,大小村落一百五十餘處,方圓百里。

周墩離省會福州410里,離福寧府220里,離寧德縣城190里。據《周墩區志》載,因地僻人稀,舟車不至,山嶺起伏,窒礙諸多,致使寧邑各項政事鞭長莫及、法律難以實施,道統文化氣息稀薄。天高皇帝遠的「化外之地」, 教弛民頑 ,形成桀驁不馴的叛逆性格,民不順道,難於治理;又因地處各縣交界,社會治安混亂,每遇口角糾紛,地痞流氓往往糾合外匪,斗毆劫擄,敲詐勒索,弱肉強食,民不聊生,若非立縣鎮治,社會難保安寧。

民國五年十二月,時共和再造,民權大張,省眾議院議員及省諮議、周墩商會創始會長鄭謨光(字慕蔡1872--1941)會同社會賢達24人連署請願書,陳述設縣利國富民之旨,請求省政府改區立縣。此後他一直為建縣奔走呼籲,直到民國34年(1945年8月)抗戰勝利,周寧方立縣治,而慕蔡先生已於4年前病逝。

周寧立縣時自周墩、寧德各取一首字為縣名;又以僻隅不靖,寓意周圍安寧。

周寧因此成為福建省建縣最遲的縣份之一,到今年恰好60年。

周寧建縣雖晚,其礦冶成就在宋明經濟中卻有一席之地。宋元佑年間(1086-1093)在芹溪村設有寶豐、寶瑞等銀場,建成全國最主要的銀礦產區,寶瑞場實際上已是宋代最大的銀礦場。從明代以至前清末葉,又屢經開掘,期間因礦山糾葛,幾度興廢。後礦脈漸絕,銀礦業式微。

然而,除了礦業在歷史上曾有過短暫的輝煌之外,地僻山荒、土薄田少的周寧物產著實有限。農業產出除茶葉、穀米外,其餘不過竹木、薯米而已。商貿不發達,手工業僅煉鐵、鑄鍋、茶葉、陶瓷等零星小作坊,又因山高水冷,作物一年僅收一季,所需人力不多, 故民風好賭,習以為常。

貧困始終與歲月相隨。棕衣當被倒,火籠當棉襖,番薯米當糧草,稱作周寧「三件寶」。民謠嘆道:「年年犁耙播,畝產一百五;無食餓腹肚,不如走上府。」在飢寒交相催迫下,低聲下氣四處乞討者有之;鋌而走險賭一把,落草為寇者有之;腦袋掖在褲腰上搏一凶,上山打游擊鬧革命者有之;更普遍的是到閩北一帶賣苦力和從事手工副業,當地謂之「走上府」。一如人們所熟知的「闖關東」、「走西口」,在歷史凜冽的寒風中,周寧人為謀生而離家的遷徙由此開始,這些外出的人就叫「出門人」。

由縣城出西門,去城10公里,翻越麻嶺古道,就是下路(閩東沿海)經周寧至閩北各地的咽喉要隘,舊時官府設巡檢司把守,並有張氏鄉民捐建的卷石亭,石拱橫跨古道,供過路人途中休憩,躲風避雨。

長亭外,古道邊,荒草碧連天。如今,古道早已了無人跡,古堡、石亭也只留下斷垣殘壁,讓人徒發思古幽情。只有那些出門人的故事,還被老輩人記起。

據老人們說,有明以來,周寧人的祖先就開始沿著這條古道,翻越麻嶺頭,到上府一帶從事燒炭、伐木、扛木筒等苦力勞動。清雍正年間,有楊氏先祖由清流遷居虎岡、洋庄,引入鑄鍋技術,所產「東洋鍋」暢銷閩東北。隨著境內鑄鍋業興起,帶藝外出鑄鍋人數漸增。至民國年間,勞動力外出從事鑄鍋、土木建築及扛木筒、燒木炭、經銷參茸等達4千餘人。

解放後,在黨和政府領導下,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周寧一向以農業為主,農業生產的進步幾乎為人口增長所抵消。1949年全縣人口55448人,1988年156498人;49年人均耕地2.23畝,1988年減少到0.94畝,水田旱澇保收面積僅占總面積44.2%;糧食單產1949年82公斤,1988年提高到301公斤,總產雖比1949年增長3.7倍,而人均糧食佔有量增加有限。此時全縣農業人口仍佔92.3%,農業結構單一,農業商品率水平低,工業基礎薄弱,經濟效益低。貧困縣的帽子依然沉重地壓在頭上。

為了改善經濟狀況,在大辦農業生產高級社和「文化大革命」期間,部分農村能人和富餘勞動力不顧當時政策限制,帶著傳統鑄造工藝,偷偷跑到閩北等地創辦鑄造廠、務工。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為外出勞務提供了良好、寬松的環境,越來越多的周寧人紛紛走出山門,在全國各地安營紮寨。這些先行者在大中城市建基立業後,親帶親、鄰帶鄰、村帶村,吸收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隊伍雪球似的越滾越大。他們從傳統的鑄造行業起家,拓展到活性炭、建材、房地產、茶葉等幾十個領域。到1988年,全縣外出勞動力1.2萬多人,分布全國15個省、市、自治區,辦企業、經商1040多家,年收入3700多萬元,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門路。

被稱為「創業者樂園」的上海以其強大的磁力,吸引著全國各地和異國他鄉的大量移民紛至沓來。浦東大開放大開發和鄧小平南巡後,城市化現代化國際化的強力推進帶來巨大商機,周寧人把握住了這一歷史大機遇,挺進大上海。

新的移民潮激盪浦江兩岸。上海經濟飛速發展,具備遠比閩東山區優越的創業環境,這些推力和拉力使周寧人向上海遷移形成一種模式和集體行為,上海成為周寧人群體遷移、實現發財致富夢想的特定目的地。

十幾年來,一批又一批的周寧人走出大山奔赴上海,迅速發展壯大。農民進城,在人們印象里,就是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的農民工,經常被欠薪無法回家過年;而周寧人在上海主要是從事商業活動,涉足鋼材、木材、活性炭、石板材、五金、房地產、飲食等行業。尤其是他們瞄準鋼材熱銷這一市場,在短短的幾年中創建了上海浦東楊高路周寧建材一條街。從1996年11月誕生的第一家周寧人的市場開始,至今已創辦成功的各類鋼材現貨市場已達40多個,並向崑山、蘇州、無錫、江陰等地拓展。

窮則思變。周寧人沒有困守山門,而是向外突破,挺進大上海,形成創業氛圍,打造規模經濟。他們不但站穩了腳跟,還藉助上海這個國際經濟、金融、商貿、航運大市場求得大發展。不少企業從當初農民加板車的夫妻店、兄弟鋪、父子檔的家庭經營模式,發展成上規模、有實力、管理先進的現代企業。在鞏固原有鋼材貿易等產業基礎上,開始嘗試進入房地產、航運、期貨等行業,同時造就了一個懂經營、會管理的周寧企業家群體----一個原來以農民為主體形成,現已逐步發展為由農民、工人、公務員、知識分子相結合的新生的商業群體,一股在上海灘具有重要行業影響的商業勢力。

探源鯉魚溪

要了解周寧鄉土文化,縣城西去5公里的浦源鯉魚溪是不能不去的。

我們前文所敘的鄭慕蔡先生就是浦源村人。他倡植樹造林,辦山區商業,捐資辦學,救濟災戶,多才多德,樂善公益,望重梓里。

鯉魚溪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小橋流水的古村,老年婦女依然身著清代服飾;宗祠、古柏、文昌閣、林公宮,還有鯉魚溪下游觀音橋上供奉的土地公、送子觀音、齊天大聖,構成宗族文化完整的的遺存。

悠悠鯉魚溪,述說著一個宗族源遠流長的故事。南宋嘉定二年,河南開封的朝奉大夫鄭尚公因官場失意,舉家遷至鯉魚溪下游,率子孫開荒種田,並在溪中放養鯉魚以去污澄清。為保護鯉魚,先人制定村規民約,村民嚴加恪守,概不捕食。若有魚死,則將其安葬於古柏樹下魚冢之中,焚香祭拜。下暴雨的時候,有些鯉魚被沖到下游田間,村民們便會出動將它們送回溪中;鯉魚本身也要千方百計,逆流而上游回「家裡」。幾百年來,浦源村民和溪中鯉魚共命運,一起度過了兵災匪患,瘟疫飢荒。文革中紅衛兵「破四舊」,村人利用貧農的特殊身份保護了鯉魚。人魚相親,魚旺人興。良好的自然環境和淳樸的愛魚村風,使溪中鯉魚得以安然繁衍生息。鯉魚溪的故事已被編入北京市小學語文課本,成為生態文化、民族文化教育的好教材。

如果說神奇的鯉魚溪宣揚的是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那麼鄭氏宗祠弘揚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

「問我祖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這是喜歡尋根溯源的中國人都熟悉的一句民謠。位於鯉魚溪左側的鄭氏宗祠也有一株千年柳杉,樹高十丈,干粗六圍,樹腹中空卻枝條茂盛,村民奉以為神,美名之「靈檣」。而整個祠堂的外觀則形同古船,別具一格。祠堂於明洪武十八年(1385)建成,清代幾經修建,祠中諸多匾額楹聯,書法精湛,流金溢彩。正廳懸掛明代狀元、禮部尚書翁正春題匾「國戚名裔」;清代嘉年間國史館總纂魏敬中和民國時期海軍上將、福建省長薩鎮冰等人題有匾額。祠中還陳列著百餘個工藝精巧的龍頭祖牌。這些龍頭牌珍品工藝精巧、歷史悠久。紅衛兵 「破四舊」的時候,神祖牌列在被破之列。人們想盡一切辦法保護,有的藏在家中隔牆里,有的藏到山上洞穴中,使它們能得以保存至今。

祠堂是宗族文化的象徵。中國傳統宗族文化是講求人和的文化。家庭是宗族的基礎,「家和萬事興」。由家和擴展到鄰里和、族群和,進而擴大到整個社會的和諧,就是我們所要倡導的精神文明。我們傳統政治文化也講「政通人和」,政府執政為民,就是達致政治文明的一種親和力。同樣,在我們的傳統商業文化中,也有「和氣生財」的告誡,這應是今天我們創造物質文明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中國農村,往往以家庭為單位,以血緣為紐帶,聚族為村,人們比鄰而居,和諧相處,由此形成注重鄉誼,同鄉扶助,親鄰相幫,團結一致的傳統,也織成了一張龐大、牢固而且是可流動延伸的社會關系網路。我們現在倡導地球村意識,需要的就是這種人類比鄰而居村落文化,和天下一家的關愛與親情。

移民的家園意識相當濃厚,「家鄉」深植在中國人的意識中。「鄉誼情感」是個人隻身跨入激烈競爭環境的前提,出於生存的本能,初來乍到的移民首先會利用周圍的社會資源包括親戚朋友、同鄉組織等各種社會關系。以地緣為基礎的移民群體,都善於汲取傳統血緣地緣等有利因素助其創業。周寧的私營企業之所以能遍布全國各地,且都從事幾種相同的行業,就是靠合群團結的團拼搏精神取得的。數以萬計的周寧人正是憑借這一精神,象成群結伙的鯉魚紛紛走出山門,以血緣地緣為基礎紐帶結為牢靠的業緣,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創業群體,並產生了滾動傳帶效應:一人富,帶一家,一家富,帶一族,一族富,帶一村,千家萬戶奔小康,百姓走上富裕路。

在這個高山小平原,周寧三源之浦源鄭氏、端源葉氏、萌源肖氏都是大姓,也出了不少大小老闆。在上海的浦源籍企業家「飲水思源」,成功後的他們不忘家鄉的建設,捐資助學,出資新建「鯉魚溪公園」,修葺了鄭氏宗祠等基礎設施。源鎮進登村全村只有200多戶、1300多人,卻有500多人在上海等地經商打工,共辦有企業100多家,其中資產達百萬元以上的企業有21家,去年春節時,該村就有30多部「寶馬」、「賓士」等名車開回山村,目前該村農民人均年收入在萬元以上。

一個人或一群人從一種社會地位或社會階級向另一種社會地位或社會階級的變化被稱為社會流動。周寧人在實現空間流動的商業移民過程中完成了向上的社會流動,就好比鯉魚溪里的魚群集體跳龍門――那群龍騰飛的跳躍,是多麼精彩壯觀!

Ⅲ 民國那個戴帽子的照片,就是下面這種的,做QQ頭像

文化大革命紅衛兵戴帽子的照片.

Ⅳ 宣化歷史文化知識

宣化地處河北省西北部,在張家口市東南30公里處,為張家口市轄區,位於東經115°03′,北緯40°37′。東偏南距首都北京170公里,南偏西距省會石家莊280公里,西距大同200公里。總面積264.3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回、滿、蒙、朝鮮、壯、納西、布依、白、彝、侗、土家、達斡爾等13個民族。共29萬人。
宣化歷史悠久,形勢險要,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有著燦爛的民族文化和眾多文物古跡。從先秦開始,這里是歷代府、州、郡、道、縣和省、市治所的首府。1991年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一、悠久歷史
宣化歷史淵遠流長,是我國開發較早地區之一,從宣化西南60公里處我國著名的泥河灣舊石器遺址和宣化城附近的劉家窯、王河灣、水泉、龍門、趙川、關子口、西望山、李大人庄、小白楊等仰韶、龍山文化遺址的發現,證實這里在6000年前人類活動就已遍及宣化各地。
夏、商時期宣化先屬冀洲後屬幽州。
周武王滅紂後宣化屬燕國領地。
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至221年)民族割據,宣化曾屬東湖族佔地。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36郡,宣化屬上谷郡。
魏、晉、南北朝時期宣化屬廣寧郡。
隨、唐時期先後置涿郡、武州。
五代時(公元907--960年)石敬割燕(北京)、雲(大同)16州給遼國,其中包括武州。遼改武州為歸化州。宣化為歸化州治所。 金滅遼後,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歸化州為宣化州。翌年又改為宣德州。元初改宣德州為順寧府,宣化為順寧府治所。
明初年沿長城設九鎮。宣化改為宣府鎮,轄左、右、前三衛。為萬全都司鎮守總兵元帥駐地。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改置宣化府。轄一廳三洲七縣。宣化為府城治所,始定今名。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設直隸省口北觀察使(俗稱道)。轄3廳10縣。宣化為口北道治所。
1937年8月日本侵佔後,成立偽察南自治政府。1943年又將察南自治政府改為宣化省。轄11縣,省會定於宣化。
1945年宣化解放後察哈爾省在宣化成立。省會設在宣化。1946年1月設宣化市。1948年12月第二次解放。恢復察哈爾省建制。省會遷張家口市。
1963年3月改宣化市為張家口市轄區至今。
二、形勢險要
宣化位於冀北山間盆地邊緣,地勢險要,氣勢頑固,戰略地位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誠如舊志所述「宣化全境飛孤(今山西代城飛孤關)紫荊(今河北易縣紫荊關)控其南;長城、獨石(口)枕其北;居庸(關)屹險於左;雲中(大同)固結於右,群山疊障,盤踞峙列,足以拱衛京師……」。素有「神京屏翰」之稱。
據志書記載概略統計,僅漢、唐、宋、明四個朝代,北方部族經宣化南入的較大戰爭達70多次。所以歷代漢民族朝代都非常重視北部邊防,並選派重兵固守。特別是明王朝先後18次增築和修葺長城,沿長城設九鎮駐兵防守。其中宣府鎮擔負著東起四海,西至大同長達1030里的防守任務。洪武、隆慶年間宣府駐扎新舊官軍達151452人。明太祖朱元璋封其十九子朱惠為谷王,在宣化建谷王府(皇城),常駐宣府。明武宗朱厚照在宣府建鎮國府第。清康熙皇帝7次征西,北巡時均路經宣化。乾隆皇帝親書《神京屏翰
》巨匾,懸掛於鎮朔樓上。據《宣府鎮志》載:嘉靖年間,宣化城內有軍戶127497人,官戶4551人,民戶2035人。由此可見,宣府鎮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軍城」。
三、人傑地靈
宣化自古為交通要沖,軍事政治重地,工商業繁榮,文化教育發達。因此,涌現出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和民族精英。據《宣化縣新志》載:元朝設有「景賢書院」,明朝有「上谷書院」。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8年)創立古城最高學府「柳川書院」。光緒二十八年設宣化府中學堂(現宣化一中前身)。革命前輩張蘇、林楓等同志邊任教,邊從事革命活動。爾後宣化府立師范學校、府立中等農業學堂,府立藝徒學堂和上谷大戲院相繼成立,就學者逾千人。
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宣化府從中學堂挑選呂復等19人及州縣志士9人,共28人赴日本留學,開辟了旅外求學之先聲。
由於文化教育事業的發達,宣化涌現了大量歷史文化名人。僅明清兩代中進士者36人、舉人113人、武舉人165人、貢生390人。諸如:
孫世芳:進士出身,官至明翰林院庶吉士,太使,曾主持編篡《宣府鎮志》。
張鏜:進士出身,曾任山西按察副使。
姚世卿:武進士出身,曾任明京城永定門總兵元帥。
張世卿:地方紳士出身,曾任大遼國國子監,監察御史,死後葬於宣化區下八里村北。
郭維城:清末舉人出身,曾任柳川書院院長,從日本考察回國後任府城教育會長。深得地方學子擁戴。
馬 信:1917年生於宣化城內,1936年高中畢業後從事抗日救亡活動,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政府主席。現為全國政協常委,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
谷鳳翔:龍關人,宣化師范學校畢業,曾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監察部長,司法行政部長。現為台灣察哈爾同鄉會理事。
筱桂挑:女,晉劇表演藝術家,曾任宣化晉劇團團長,全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嚴於治藝,造脂深沉,多次受到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接見。1973年去世。四、燦爛文化 燦爛的民族文化是構成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條件。宣化歷史悠久,遺存在地上、地下歷史文物、古跡十分豐富。現在,宣化地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庫藏文物1000餘件,其中三級以上國家珍貴文物100餘件。
清遠樓:始建於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頂式的宏偉建築。面寬三跨間,外觀三層,樓高7米,建在高8米的墩台上。墩台下的十字券洞與宣化城四門通衢,與鎮朔樓,拱極樓成一軸線。券洞內的500年前的鐵輪車轍依稀可見。樓體造型別致新穎,具有明顯的明代建築藝術風格。樓上懸有嘉靖十八年鑄造的「宣府鎮城鍾」,高2.5米,重萬斤,鍾聲宏亮悠揚,可傳聲40里。樓的東、西、北三面懸掛《聳峙岩疆》、《震靖邊氛》、《聲通天籟》木製匾。日本學者伊東忠太博士在《東洋建築史的研究》一書中,曾向全世界做過介紹。1984年大修後的清遠樓,青磚碧瓦,玲瓏剔透,格外引人注目,已成為古城一大重要文物景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朔樓:北距清遠樓200米。建於明正統5年(公元1440年)。系重檐九脊歇山頂建築。面寬五跨間,樓高二層15米。建在8米高的墩台上。二層檐下有兩塊匾額。南曰《鎮朔樓》,以明代宣府鎮總兵例佩「鎮朔將軍印」故名。北曰《神京屏翰》為清高宗乾隆皇帝親書,由直隸總督那蘇圖刊懸。樓內置巨大更鼓一面,鼓高2.2米,面徑1.4米。廊下立有4幢石碑,記述宣化歷史和修建鎮朔樓經過。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拱極樓:又名著耕樓,昌平門樓。建於明洪成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置於宣化城牆之上。為城防建築。樓高14米。樓體二層,墩台9米。下有南北走向券洞。與清遠、鎮朔兩樓成一軸線。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宣化城:始建於唐朝。明洪武二十七年展築包磚。展築後的宣化城垣為正方形,每邊六里多,周長24里有餘。城高2丈8尺、雉堞高7尺。通高3丈5尺。環城設7門,南有昌平、宣德、承安三門;北有廣靈,高遠二門;東有安定一門;西有泰新一門,門外設關,環有瓮城、瓮城外連月城,城四角建有角樓,城外設隍塹、護城河、吊橋等。其布局儼然為明代北京城之縮本,僅規模較小、門制不同而已。現在城體雖破環嚴重,但土垣基本完好。為全國少有明城之一。已列入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長城:始建於秦明,位於宣化北部與崇禮縣為界,經人頭山由張家口入境,境內長52公里。在永樂至萬曆年間重修加固。因這段古長城位於明長城之北,故又稱「二道邊」。系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泥河灣遺址:位於宣化城西南60公里處的泥河灣村。屬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晚新生代地層發育,出露完好,化石豐富。其中含有早更新世(距今200萬年)哺乳動物化石。為舉世公認的早更新世標准地層。是研究地層變動、構造和尋找早期人類化石的重點地區,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柏林寺:位於宣化柏化寺村西,小環山坡下,有原山鑿就的多寶佛塔一座,通高12米,上刻石佛數十;石窟三個,內鑿大小石佛300個余尊,興建年代不詳。但《宣化縣志》記載,明龍慶元年(公元1567年)大修,清代又建龍王殿、三宮殿及禪房等。山上林木叢蔥郁,風景優美。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磚雕五龍壁:在宣化師范學校(原彌陀寺)內,全高4.5米,寬4米,中間是飛騰於雲濤霧海中的五條磚雕巨龍。上檐雕五踩仿木斗拱,下刻飛禽走獸,兩邊是奇花異草。為清初雕刻藝術珍品,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立化寺塔:位於宣化城內西南隅(現駐軍佔地)。該塔始建於元朝。清道光二十二年重修。塔身高14米。為五級8面。下有蓮花座,頂部為鑄鐵寶頂,各角有合角吻獸,造型美觀,工藝精細。據考立化祖師系日本國佛教日蓮宗傳人日持上人。為弘揚南無妙法蓮花經,西渡中國,擔任立化寺主持。並於立化寺坐化圓寂。在日本佛教界頗有影響。近幾年來多有日僧前來朝拜。現為張家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上谷郡牌坊:位於天泰寺街東口。清道光十七年重修,是一座兩柱單孔歇山布瓦建築。牌坊上方雕有五層九踩斗拱。斗拱下的匾板上刻有《古上谷郡》4個楷書大字。字體雄渾有力。刀工精湛道勁。相傳為清宣化知府方觀承所書。牌坊建築纖巧玲瓏,結構嚴謹,別具一格。原為省級重點文物,可惜毀於「文革」。現在重新規劃設計,正待恢復建築。

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位於宣化牌樓西街天主教堂東側。始建於1930年,院落為中西結合的三進四合院。1943年日偽宣化省公署所在地。1945年宣化首次解放,全國第一個省級民主政府在這里誕生,為省府辦公駐地。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時恩寺大殿:位於鎮朔樓西側百米處。始建於明代成化六年,具有典型的明初建築藝術特點,為宣化地區唯一廡殿頂式建築。頂部為黃色琉璃瓦。建築面積為388平方米。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代壁畫墓群:位於下八里村北。從1973年首次發掘出遼代監察御史張世卿墓葬後,最近又在張世卿墓地附近清理發掘出張世本、張公誘、張世右、張匡正、韓師訓、張文藻等9座遼代壁畫墓葬,已構成張家世族壁畫墓群。在墓群發掘中,除出土一大批珍貴文物外,還發現300餘平方米保存完好的遼代彩色壁畫。其中的散樂圖、茶道圖、天文圖、出行圖、侍女圖、備經圖等是在國內首次發現。對研究遼代歷史、文化、天文、民俗、服飾等有著重大意義。墓群中的壁畫技藝之高。墓室結構之新穎考究,隨葬品之豐富多彩,宛如地下藝術殿堂,在遼代考古發掘中是罕見的,頗有研究觀賞價值。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1998年9月,下八里村北又清理搶救出兩座遼代壁畫墓,出土了銅絲網路和木偶真人雕像,這在河北省屬首次發現,為研究遼代歷史、經濟、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另外,具有文物保護價值的玄空寺、清真寺、天主教徒會堂等一批古代建築和遺址,也有待於採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加雙保護、開發、利用,使歷史文化重放異彩。

Ⅳ 有人說以前農村人戴帽子會墊紙,為什麼要這樣做

小時候在農村生活,姥爺一年四季都會帶一個帽子,本來看姥爺帽子戴的時間久了沒有當一回事,後來發現姥爺戴帽子的時候都會在帽子里墊一層紙,所以就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便問姥爺原因。原因如下:

1、以前生活窮,一個人的衣服、帽子本身就沒有幾件,所以不太敢洗。因為越洗就越薄,也容易壞。所以為了能讓帽子臟的慢一點,就在帽子里墊張紙,這樣先臟的是紙。

之所以過去放紙在其中,還是為了能夠塑形的,畢竟過去的帽子沒有什麼款型,看起來並不是很美觀,帽子整體比較肥大,戴上去顯得人沒有什麼精神。

Ⅵ 軍官帽上面為什麼有帽檐花啊

Ⅶ 軍帽手工折紙方法

歷史沿革
「文革」初期,春秋兩季,流行單軍帽,人人頭上戴著一頂軍帽。軍帽也有真假之分,真的軍帽為的確良面料,顏色碧綠,帽檐尖挺,裡面印有長方塊的章,標著姓名、年齡、血型等欄;假的無論顏色、面料、樣式都能讓孩子一眼望穿,不值錢,給人的感覺反倒有點土。戴軍帽同樣有講究,要把帽子上面的接縫處盡量撐起來,出門前得用手捏半天,不少孩子在帽子里邊墊一圈硬紙殼或報紙,不如此不足以稱「酷」。當然,想擺「酷」就得承擔相當的危險系數,戴軍帽很容易被「飛」,即走在大街上,帽子被騎車而過的胡同小痞子順勢從頭頂上摘走。流行戴軍帽,讓軍隊大院的孩子抖了幾把,隨之而來的是被「飛」的後顧之憂,防不勝防。
1965年6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取消軍銜制,隨即廢止55式軍銜服裝。全軍幹部、戰士一律戴解放帽、佩帶紅五星帽徽。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軍帽既是代表革命的象徵,也是紅衛兵、造反派的重要標志之一。紅衛兵的服裝實際上就是軍裝,擁有一頂軍帽就是當時年青人追求的「時髦」「。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就是當時最流行的口頭禪。
軍帽樣式
大檐帽
(1)樣式:活帽套,立帽牆:帽前後增加了翹度。
(2)顏色:帽檐:軍官飾金黃色檐花,士官、士兵為黑色光麵塑料帽檐。
帽絲帶:將官為金黃色;校尉官和士官為銀灰色;士兵為黑色人造革帶。
帽牆絲帶:陸軍軍官、士官為正紅色,士兵為深草綠色;海軍官兵均為藏青色;空軍為蔚藍色。
帽牆、帽罩:陸軍為淺棕綠色;海軍帽牆為藏青色、帽罩為本白色;空軍為蔚藍色。
共8張
55式軍服大檐帽
貝雷帽
(1)樣式:國際通用貝雷帽帽形,帽左前方帽牆上綴有機銹軍種帽徽。
(2)用料:帽面為純羊仔澳毛起絨毛紗;帽里為黑色滌綿平布。
(3)顏色:陸軍:深棕綠色;海軍:深藏青色;空軍:深蔚藍色。
頭盔
頭盔是軍人訓練、作戰時用於保護頭部的一種防護器具,通常呈半球形,主要由外殼襯里和懸掛裝置組成。其外殼用特種鋼、強化塑料、皮革等材料製成,能有效的抵禦彈頭、彈片及其他打擊對頭部的傷害。[1]
迷彩作訓帽
帽牆該為立帽牆、圓冒頂,大帽檐。
水兵帽
水兵帽是指海軍士兵的無檐帽,通常為白色或者藍色,帽檐為硬圈,前方一般標有文字,後方有兩條黑色緞帶,有的飄帶上標有文字,有的飄帶上印有勛章的綬帶標志。19世紀初,無檐水兵帽在各國海軍流傳開來。後來,由於飄帶具有側風向和裝飾作用,因此成為水兵帽的組成部分。

Ⅷ 如果我把剛燒好的開水潑在校長的頭上,我會不會被校長開除

開水不如用燒的滾熱的油。那樣你在監獄里可能會呆一輩子,

Ⅸ 一些人給我扣「精日」「日雜」的帽子,請問我是嗎

是不是精日要看具體的做法,精日一般有以下幾個特徵。

  1. 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認為自己是日本人。

  2. 喜歡裝成日本人,或者以日本人的名義詆毀中國和中國人。

  3. 只要是中國的就反對,只要是日本的就贊揚。

與紅衛兵帽子手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件校服的成本 瀏覽:438
高檔帽子品牌男款 瀏覽:407
做女裝取什麼名有氣派一點 瀏覽:200
沙漠中帶什麼帽子防曬 瀏覽:934
童裝申請條形碼 瀏覽:549
綠色手套搭配 瀏覽:462
睡衣似風衣配什麼 瀏覽:437
淘寶哪家賣褲子質量好 瀏覽:228
泰達一中的校服是什麼樣的啊 瀏覽:751
紅色襯衫怎樣穿好看圖片欣賞 瀏覽:626
呢大衣後面開叉怎麼配褲子 瀏覽:351
結婚男西裝領帶搭配 瀏覽:550
匡威鞋怎麼搭配牛仔褲 瀏覽:438
如何拍攝旗袍女裝與大自然結合 瀏覽:9
褲子腰圍太小穿不上 瀏覽:617
花色雪紡襯衫配什麼 瀏覽:651
胸大如何穿文胸 瀏覽:15
怎麼看出文胸是聚攏行的 瀏覽:566
寶寶紅色衣怎麼搭配衣服 瀏覽:494
下載穿條紋睡衣的男孩電影 瀏覽: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