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傅雷的死因是什麼
發現了重大差錯
在采寫《家書抵萬金——傅雷與傅聰》的過程中,我采訪了傅雷家的保姆周菊娣,她告訴我,傅雷夫婦是喝敵敵畏自殺的。傅雷的兩個兒子傅聰和傅敏也這么告訴我。我把傅雷夫婦喝敵敵畏自殺,寫進了報告文學《傅雷之死》,交給《報告文學》。但在發表之前,我緊急通知《報告文學》編輯部:《傅雷之死》暫緩發表!因為我對其要作重大修改。我慶幸在《傅雷之死》發表之前,發現了我的重大差錯。
發表前,為了更加准確起見,我認為應該到公安部門核實一下傅雷的死因。
⑵ 傅雷家書中傅雷的形象是什麼樣的
傅雷:嚴謹、認真、一絲不苟,對親人(主要是兒子)和國家有著無私的熱愛,有良知,正直,為人坦盪,秉性剛毅。
傅雷早年留學法國巴黎大學。他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
20世紀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譯巴爾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貢獻,被法國巴爾扎克研究會吸收為會員。1966年9月3日凌晨,憤而離世,夫人朱梅馥亦自縊身亡。他的全部譯作,經家屬編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編成《傅雷譯文集》,從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現已出齊。
(2)傅雷的帽子擴展閱讀:
教育思想
傅雷非常重視道德修養的培養,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做人應該是德才兼備且以德為先的,對於藝術家來說,優秀的道德素質的最根本的,只有具備了高尚的道德素質才能創作出高尚的藝術作品,在《傅雷家書》中他也在不斷強調。
他講到:「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緊的是先要把一個人盡量發揮好,沒成為某某家之前,先要學會做人;否則某某家不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貢獻」。在傅雷的教育觀念中,對人道德素質的培養重於對技術與知識的培養,這也是他可以在教育中對傅聰發展的各個階段都產生重要影響的原因。
⑶ 分析《傅雷家書》中傅雷、傅聰的人物形象,從哪些細節中可以看出來,不少於200字
傅雷
傅雷先生熱愛祖國,熱愛工作,關愛子女。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巨細,無不關懷備至。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文化修養高。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
傅聰
刻苦用功,先做人、後成「家」,生活有條有理,嚴謹,熱愛音樂,同時也是個熱愛祖國的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⑷ 誰的死和傅雷相像
傅雷夫婦是自縊的,鄧拓也是
傅雷:1908年生,上海南匯縣人。著名翻譯家。傅雷學貫中西,文學、美術、音樂、外語「四位一體」,著作等身。1958年4月被劃為「右派」。1968年8月30日,造反派上門抄家四天三夜;9月2日,傅雷夫婦被揪到大門口站在長凳上戴上高帽子批鬥,慘遭人格凌辱。9月3日傅雷夫婦雙雙自縊身亡。
鄧拓:1912年生,福建閩侯人。1930年入黨。曾任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部長、《人民日報》總編輯和社長等職。1966年5月因「三家村」冤案受迫害,5月16日,戚本禹發表文章公開點名批判鄧拓,稱鄧拓「是一個叛徒」;5月17日晚,鄧寫下《致北京市委的一封信》和《與妻訣別書》後,於5月18日自縊身亡,成為在那段非常歲月里第一個以死抗爭的殉道者。
容國團:1937年生,廣東中山縣人。著名乒乓球運動員。自幼居香港,1957年回大陸,曾多次獲世界冠軍稱號。「文革」中被誣為「修正主義苗子」。1968年6月20日目睹了賀龍、榮高棠批判大會後,在龍潭湖附近的一個鴨房中自縊身亡
傅其芳:1923年出生,鄞縣(今鄞州)人,中國乒乓球隊教練。1957年3月,傅其芳實現了代表中國參加世界最高水平比賽的願望,在斯德哥爾摩第24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中國男隊奪得第三名。1959年4月5日,在傅其芳的指導下,22歲的容國團在德國第25屆世乒賽上勇奪男子單打冠軍,為中國捧回了有史以來第一座世界冠軍獎杯。文革開始後屢遭非人迫害,1968年4月16日在北京體育館自縊而死。[
顧而已:1915年生,江蘇南通人。著名電影藝術家。執導過《小二黑結婚》、《天仙配》等影片。文革中,因30年代與江青有過交往(了解藍蘋歷史)而備受迫害。1970年6月18日,在五七幹校自縊身亡。
上面這些都文革期間不堪迫害的。
1991年 一月二日,台灣作家三毛因子宮內膜肥厚入榮民總醫院檢查治療。一月三日,進行手術。一月四日凌晨,在醫院以肉色絲襪繞頸窒息身亡。
1993年10月8日於紐西蘭所居島因為離婚與其妻謝燁發生沖突,謝燁受傷倒地,過程成謎,顧城隨即自縊,謝燁於其死後數小時不治。
⑸ 《傅雷家書》的10個情節的概括和傅雷的形象
傅雷的形象:嚴謹、認真、一絲不苟,對親人(主要是兒子)和國家有著無私的熱愛,有良知,正直,為人坦盪,秉性剛毅。
一、「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 每天清早六七點鍾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裡,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
二、字里行間可以看出傅雷的愛子情深。對於長大的兒子,希望他茁壯成長,向外發展,但又不忍孩子遠離身邊。其實家長都是這樣的,從八月懷胎到十月分娩,家長辛辛苦苦,一步步將兒女哺育成人,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後不至於露宿街頭。
而,兒女成才之際,亦是離開屋檐獨飛之時。作為父母,既為他們而高興,也為此傷心難過。畢竟是骨肉之情。作為我們應該體會、理解父母的苦心,讓父母看到他們想看的一幕——我們快快樂樂的生活,也算是報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
三、「以演奏而論,我覺得大體很好,一氣呵成,精神飽滿,細膩的地方非常細膩,tonecolour變化的確很多。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好孩子,我真該誇獎你幾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剛從昆明回滬的時期,你真是從低窪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從此注意整個的修養,將來一定能攀蹬峰頂。」
四、這裡麵包括了,傅老師對兒子的錄音,精細的分析,以及客觀的贊賞。並且在後面提到了對兒子的希望。這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體現出自己對孩子的肯定,讓其有努力拚搏的決心,以及會成功的信心。
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給孩子指明了前進的路線,發展的方向。而我們當子女的,也應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經驗,取長補短發展自己的新道路。
五、「在公共團體中,趕任務而妨礙正常學習是免不了的,這一點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堅定的意志和立場,向領導婉轉而有力的去爭取。否則出國的准備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別是樂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從今以後,處處都要靠你個人的毅力、信念與意志——實踐的意志。」
六、千叮嚀萬囑咐,父母心放不住。兒子面臨社會千變萬化,如何應對,作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過的經驗,提醒兒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徑。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陽的希望。
父母走的彎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希望他們能比自己「更上一層樓」。青春期的我們,應該放下逆反的心理,聽從父母的教訓,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實,這也是為了我們自己好,為了我們以後的生活更加輕松、快樂。
七、「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學問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當然那是要靠你堅強的信心,剋制一切的煩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
對於你的感情問題,我向來不參加任何意見,覺得你各方面都在進步,你是聰明人,自會覺悟的。我既是你媽媽,我們是體戚相關的骨肉,不得不要嘮叨幾句,加以規勸。」
八、要說還是母親的心細,父親在兒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親在最細微的地方——兒子的感情問題著手,給兒子一明確的道路方向。告訴他如何處理自己的感情與事業的問題,讓兒子明白著重點是那裡。
我們也應接受傅雷妻子的教訓,我們應該明白自己的重點,明白自己的任務以及道路和方向,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把握住方向的分寸。這樣有助於我們成功。
九、「孩子,我謔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些念頭整整一天沒離開過我的頭腦,只是不敢向你媽媽說,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十、離別之時,父親傅雷自責對兒子的管教嚴格,手段「殘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錯誤。哎,其實這是愛子情深啊!「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傅雷老師在兒子幼時,嚴加管教、一絲不苟,「殘忍地虐待」了兒子傅聰。
聽來笑話,哪裡有父親虐待自己的親生骨肉的呢?俗話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師用的是嚴父底下出才子。平時,父母對我們實行「暴力」的時候,我們應該抱有理解的態度,我們要體諒父母的心急如焚。因為他們這么做是對我們好,也是恨鐵不成鋼。畢竟父母們都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啊!
內容簡介:
傅雷的信在「文革」中遺失了,其時傅家家產盡數被抄,傅聰的信也未能倖免。十幾年後的一天,上海音樂學院在一間裝掃帚等雜物的四平米小屋裡,發現了傅雷的一些遺物,其中包括一個黑紙包裹的練習冊,標題是《聰兒家信摘錄》。
1986年,傅聰得知此事後,卻堅決不同意發表這些信,因為自感年輕時思想和文字過於稚嫩,無法與父親相提並論。
在信件中傅家人探討音樂藝術、文學創作的深刻與高度,傅雷為傅聰紓解藝術道路上的心緒問題:「你說常在矛盾與快樂之中,但我相信藝術家沒有矛盾不會進步,不會演變,不會深入。」(1955)也興奮地交流剛看的戲劇電影,「常香玉的天生嗓子太美了,上下高低的range很廣,而且會演戲,劇本也編得好。」
此文出自現代·傅雷《傅雷家書》
寫作背景:
《傅雷家書》是2018年譯林出版社重新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傅雷、朱梅馥,編者是傅敏。《傅雷家書》最早出版於1981年,《傅雷家書》的出版是當時轟動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它是傅雷夫婦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間寫給傅聰和兒媳彌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編輯而成。
《傅雷家書》是一部很特殊的書。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射,甚至可以說是傅雷畢生最重要的著作,因為《傅雷家書》是給他與兒子之間的書信,體現了作為父親的他對兒子苦心孤詣。
《傅雷家書》這本書中無處不體現的濃濃的父愛,或許每個父親對自己的孩子都疼愛有加,但是,傅雷在疼愛孩子的同時,也不忘對他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文學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教育。
這本書問世以來,對人們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養的啟迪作用既深且遠。《傅雷家書》獲得過全國首屆優秀青年讀物一等獎,還被列為大型叢書《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之一。據統計20多年間它的發行量累計已達110萬冊,這足以證明其影響之大。
《傅雷家書》是一本「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深刻寫照,是可以使我們更好提高自身修養的一本好書,更值得父母和孩子讀一讀。
(本書由工學院李仲陽博士、劉忠博士以及廣州中山大學文學系教授陳子軒推薦)本書為書信體。
作者簡介:
傅雷,字怒安,號怒庵,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評論家。於20世紀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創辦的徐匯公學讀書,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論激烈,被學校開除。五四運動時,他參加在街頭的演講遊行。
北伐戰爭時他又參加大同大學附中學潮,在國民黨逮捕的威脅和恐嚇之下,被寡母強迫避離鄉下。1927年冬離滬赴法,在巴黎大學文科聽課;同時專攻美術理論和藝術評論。
1931年春訪問義大利時,曾在羅馬演講過《國民軍北伐與北洋軍閥斗爭的意義》,猛烈抨擊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留學期間游歷瑞士、比利時、義大利等國。1931年秋回國後,傅雷致力於法國文學的翻譯與介紹工作,譯作豐富,行文流暢,文筆傳神,翻譯態度嚴謹。「文化大革命」期間,在1966年的一個晴初霜旦,翻譯巨匠傅雷憤然辭世。
⑹ 傅雷是一個怎樣的人
傅雷一生嫉惡如仇,他一貫的秉性乖戾、嫉惡如仇是有根源的。修道院似的童年,真是不堪回首。到成年後,孤軍奮斗,愛真理,恨一切不合理的舊傳統和殺人不見血的舊禮教。為人正直不苟,對事業忠心耿耿。哲學家在他身上研究哲理和思想,文學家在他身上感受純真和情懷,歷史學家在他身上讀一分知識分子的心靈。傅雷是個有個性、有思想的鐵漢子、硬漢子,他把人格看得比什麼都重。傅雷非常愛這個國家,所以對這個國家的要求也很嚴格。他愛他自己的文章,愛他所翻譯的作家的作品,所以對它們非常認真。
傅雷生於中國江蘇省南匯縣傅家宅。1912年時其父傅鵬飛因冤獄病故,由母親撫養成人。1920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學附屬小學,次年考入上海徐匯公學,1924年因批評宗教而被開除,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學附屬中學。1925年參加五卅運動,1926年,參加反學閥運動。秋後考入上海持志大學讀一年級。1928年,傅雷留學法國巴黎大學,學習藝術理論。開始受羅曼·羅蘭影響,熱愛音樂。傅雷學養精深,對美術及音樂理論與欣賞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詣。
傅雷的譯作多為法國文豪巴爾扎克和羅曼·羅蘭的名著。15卷《傅雷譯文集》,共五百多萬字,是中國翻譯史上空前的巨著。此外,傅雷還是一位傑出的美術批評家。24歲的他就譯出了《羅丹藝術論》這樣不朽的名著。26歲的傅雷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講課時,寫出了《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文章不僅分析了一些繪畫、雕塑名作,更觸及了哲學、文學、音樂、社會經濟和歷史背景等等,足見其知識之淵博,多藝兼通。在《貝多芬傳》里,傅雷以一位音樂鑒賞家的角度用「自己的筆與貝多芬心靈相通,在與命運的搏鬥中彼此呼應」。其翻譯的作品強調「神似」,即「翻譯應當像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認為「理想的譯文彷彿是原作者的中文寫作」,並要求文字「譯文必須為純粹的中文,無生硬拗口的毛病」。
傅雷翻譯的作品,共30餘種,主要為法國文學作品。其中巴爾扎克佔15種:有《高老頭》《亞爾培·薩伐龍》《歐也妮·葛朗台》《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奧諾麗納》《禁治產》《於絮爾·彌羅埃》《賽查·皮羅多盛衰記》《攪水女人》《都爾的本堂神父》《比哀蘭德》《幻滅》《貓兒打球記》(譯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抄)。羅曼·羅蘭4種:即《約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傳《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服爾德(現通譯伏爾泰)4種:《老實人》《天真漢》《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種:《嘉爾曼》《高龍巴》。莫羅阿3種:《服爾德傳》《人生五大問題》《戀愛與犧牲》。此外還譯有蘇卜的《夏洛外傳》,杜哈曼的《文明》,丹納的《藝術哲學》,英國羅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頓的《英國繪畫》等書。傅雷寫給長子傅聰的家書,輯錄為《傅雷家書》(1981),整理出版後,也為讀者所注目。
傅雷作為一個翻譯家,別人說「沒有他,就沒有巴爾扎克在中國」,他譯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作為音樂鑒賞家,他寫下了對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賞析;作為文學評論家,他對張愛玲小說的精湛點評,為學界作出了文本批評深入淺出的典範;他寫給長子傅聰的家書《傅雷家書》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經感動了數百萬讀者。
《傅雷家書》是一部很特殊的書。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說是傅雷畢生最重要的著作,因為《傅雷家書》是給他與兒子之間的書信,體現了作為爸爸的他對兒子苦心孤詣。《傅雷家書》百分之百地體現了傅雷的思想。是寫在紙上的都是些家常話。他無拘無束,心裡怎麼想的,筆下就怎麼寫,用不著擔心「審查」,也用不著擔心「批判」。正因為這樣,《傅雷家書》如山間潺潺清溪,如碧空中舒捲的白雲,如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鷗,如無瑕的白璧,如透明的結晶體。感情是那樣的純真,那樣的質朴。沒有半點虛偽,用不著半點裝腔做勢。《傅雷家書》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傅雷家庭的范圍。書中無處不體現了濃濃的父愛,或許每個父親對他的孩子都疼愛有加,但在疼愛的同時,不忘對其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文學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的,縱使以如此之大的中國,能夠達到此種地步的,未知能有幾人,因為這確實需要充足的條件,父親要學貫中西,兒子也要知書達理,而父子之間更要在相互尊重和愛護的基礎上達成充分的默契。
⑺ 傅雷夫人的介紹
傅雷夫人朱梅馥介紹如下:
朱梅馥(1913年—1966年),女,1913年出生於上海。她是近代中國文學家傅雷之妻。楊絳稱其集溫柔的妻子、慈愛的母親、沙龍里的漂亮夫人、能乾的主婦於一身。朱梅馥,生於1913年2月20日,上海南匯縣城。原名朱梅福,緣於出生之時正是陰歷元月十五,臘梅盛開。
父親朱鴻,清朝秀才,後來教書為業。母親楊秀全,有三兄一姐。朱梅馥女士初中就讀於上海教會學校稗文女校念,高中進入另一所教會學校晏摩氏女校,曾學過鋼琴。在四歲時,傅雷的父親蒙冤入獄,他的母親為其父洗刷冤屈,無暇照顧自己幼小的女兒,致使他的兩個弟弟與一個妹妹死去。
她14歲時與傅雷定下婚約。1932年,她與著名翻譯家傅雷在上海結婚。婚後育有三子,長子夭折,次子傅聰生於1934年,留居英國,鋼琴家;三子傅敏生於1937年,教育家,編輯有《傅雷家書》傳世。1966年9月3日,文革爆發,時局混亂。
不堪中,她與丈夫傅雷選擇了一死,她為傅雷准備好溫水服毒葯,為保持尊嚴將他擺正在沙發上,後撕下床單上吊自盡。時年五十三。1979年4月,朱梅馥與傅雷夫婦二人的骨灰盒移入上海革命烈士公墓。朱梅馥女士性格溫柔,文靜隨和,賢淑豁達,被友人親切稱之為「菩薩」。
(7)傅雷的帽子擴展閱讀:
傅雷與夫人朱梅馥的感情生活介紹:
傅雷和朱梅馥是表兄妹。朱梅馥比傅雷小5歲。1913年2月20日,她出生在上海南匯縣城。兩人從小便喜歡在一塊兒玩耍,傅雷總是以小男子漢的身份保護著表妹,表妹手裡有塊糖和餅干什麼的也總是給他留著,兩人好得勝似親兄妹。
女大十八變,當朱梅馥一路從上海教會女校念過初中又升至高中時,本就天生麗質的她,愈發端莊秀麗起來,任誰看了都想多看一眼。傅雷不知道自己是哪一天對朱梅馥產生異樣的感覺的,她溫柔甜美的笑臉是他喜歡的,她的冰雪聰明也是自己喜歡的……總之,他覺得心裡除了她,放不下任何人了。
美貌只是一時的,才能才是一個女人立足的根本,朱梅馥這位小表妹的特別之處,是纖纖十指能夠把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彈奏得行雲流水,所以傅雷對她愈發傾心不已。而朱梅馥對傅雷這位自幼聰明好學的表哥也是早就存有一份深深的依戀和崇拜。
1932年,傅雷在上海一家飯店與朱梅馥舉行了隆重的婚禮,四目交匯的那一刻,彼此知道今生任誰也不能再把他們分開了。1958年4月30日下午,傅雷在第N次遭「批判」之後,被宣布戴上「右派分子」帽子。這頂帽子直接壓垮了他的精神和意志。
當晚他很晚才回家,見到妻子朱梅馥,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居然是:「如果不是因為阿敏還太小,還在念書,今天我就……」朱梅馥堵住了丈夫即將脫口而出的那幾個字。知夫莫若妻,她怎麼能不懂他的心呢?此時,朱梅馥知道她不能倒下,如果傅雷是一棵大樹,那她就必須是藤,作為樹的形象和他纏繞在一起。
「士可殺而不可辱」,時間定格於1966年9月2日夜。在紅衛兵兩天三夜不間斷的抄家和凌辱後,翻譯家傅雷「就像一個寂寞的先知、一頭孤獨的獅子,憤慨、高傲、遺世獨立,絕不與庸俗妥協,絕不向權勢低頭(傅聰語)」,就在那一夜,他與朱梅馥攜手同肩,於上海江蘇路的家中雙雙服毒自縊身亡。
朱梅馥曾經對傅雷說過:「為了不使你孤單,你走的時候,我也一定要跟去。」此刻,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為防踢倒凳子的聲音吵醒鄰居,他們還事先在地上鋪了一床棉被……悄悄地他們走了,因為「含冤不白,無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還要難過」,所以不如生死相依。
⑻ 傅雷家傅雷身上值得我學習的品質
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教子篇,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範,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先做人、後成「家」,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輯印在這本小書里,不是普通的家書。讀傅雷家書,常常能引起強烈的共鳴,覺得自己和傅雷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又他比我更優秀,更善於表達。自己曾經有過的感覺,他都能用很精煉的語言表述出來。
全書富含哲理的語句很多,讀時我常會想起自己前幾年所寫的《與弟書》
,那裡面有我對人生的看法。但我的思想遠不及傅雷的那樣深刻、博大。家書中這么多飽含哲理的語
句,若不是自身修為極高,定時用了很多的心力。
傅雷夫婦對孩子的愛之深切,感覺有時近乎病態,但若
想像他們當時的處境,就不足為奇了。兒子隻身異國,而且
常常不知或無暇寫信,牽掛孩子到如此程度也在情理之中。
家屬中設計編者傅聰的地方不多,但我覺得對我卻受益很大。傅聰畢業後在北京的中學教書,他不畏艱苦,不怕寂
寞,對工作兢兢業業,鑽研教法,總結自學方法,深受學生喜愛。他的這種工作態度,正是最值得我學習的。
我之所以覺得《傅雷家書》讓我從中頗受教育,是因為文中教導傅聰夫妻相處之道,持家理財之法,都是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如果我和妻能早些讀讀此書,在相處和理財方面會少走很多彎路。我很佩服傅雷的才思,他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
編輯於 2020-02-25
查看全部2個回答
傅雷家傅雷身上值得我學習的品質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極速提問
動物樂園 正在咨詢一個寵物問題
1條評論
熱心網友贊
切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減脂的核心是什麼呢?
0播放
高奎梨life
關注
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聖,那白居易,王維,賀知章被稱為什麼呢?
如果說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那麼唐詩就是其中最絢爛的花果,而盛唐則是唐詩乃至古典詩歌發展的巔峰。李唐一
32條回答·50,918人在看
從電影哪吒中看出哪些家庭教育的真相?
3,216播放
lrh79
關注
和男朋友聊天,不知道聊什麼怎麼辦呢
1播放
yhhuvzXZf9
關注
離婚程序怎麼走最快
現在有很多人對於婚姻都不慎重,兩人發生了矛盾之後首先想到的就是離婚,之前對於公民申請離婚,只要兩人同
7條回答·449人在看
正在載入
評論
⑼ 傅雷是怎麼去世的
傅雷是服毒自殺的。
1966年9月3日上午,女傭周菊娣發現傅雷夫婦已在江蘇路284路5號住所疾風迅雨樓雙雙自殺身亡,傅雷系吞服巨量毒葯,在躺椅上自殺,享年58歲,夫人朱梅馥系在窗框上自縊而亡。
傅雷夫婦死後,骨灰原被安葬於永安公墓,後歸並到萬國公墓,之後由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的破壞後遺失。幸有一工人原為傅雷作品的愛好者,故私藏其骨灰盒,倖免遭毀。
(9)傅雷的帽子擴展閱讀
傅雷幼時因為批判宗教被開除過,後來參加五卅運動。自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傅雷的為人坦盪,剛正不阿自幼時就開始突現。因為參加五卅運動,被迫回家,在上海學習一年隨後留學法國巴黎大學,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很大一部分都是名家的著作。傅雷留學法國學習藝術理論,開始受到羅曼羅蘭的影響,開始喜歡藝術,喜歡音樂,熱愛他所熱愛的生活。
傅雷因為自身的剛正同樣給他帶來了不少的災難性的打擊。1958年,在上海的反右補課中,傅雷被扣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當時恰逢周恩來到上海出差,由於上海中共領導給傅雷劃分為可右可不右的范圍,本該寫完檢討就可以完事的傅雷還是被定性為右派。1966年傅雷遭到紅衛兵炒家批判,並以各種欺凌人格的方式進行批判。同年9月3日,傅雷夫婦雙雙服毒自殺。1979年4月,文革錯誤糾正後傅雷平冤昭雪。
傅雷一生是風雨飄搖的,因為他的剛正,也是因為他的正直,風雨中的傅雷一樣的剛毅。有些人不會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文骨錚錚,始終堅持著對這個世界的美好期待,這就是傅雷,到最後也不會屈服。
⑽ 傅雷家書1961年10月5日夜時傅雷為什麼說戴帽子和摘帽子與他無關
你得把這段認真讀一讀,好好理解理解,我沒有讀過這本書,要不你把這段整段碼出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