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離騷 詩中的屈原在衣著和外貌上又怎樣的特點
《離騷》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著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徵.「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長顑頷亦何傷.」很多屈原的畫像即使不寫上「屈原」二字,人們也可以一眼認出是屈原,就是因為都依據了詩中這種具有特徵性的描寫.其次,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循繩墨而不頗」),主張舉賢授能.第二,他主張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反對統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陳辭一段可見).第三,他追求真理,堅強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這個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仁人志士以品格與行為的示範,也給了他們以力量.
Ⅱ 屈原在離騷中借寫自己的帽子表現自己的崇高品德的名句是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不知道你想問的是不是這一句。。。
Ⅲ 屈原離騷中與蘇軾方山子傳中描述傳主所戴「方聳而高」的帽子意近的兩句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求採納
Ⅳ 屈原離騷中整理冠佩的句子是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Ⅳ 《離騷》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帶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純潔的品質沒
Ⅵ 屈原的《離騷》中,在寫到朝廷做官不被接納又遭受指責,只好退隱而重新整理自己當初的衣服之後,詩人寫
屈原在《離騷》在描述自己到朝廷做官不被接納,又遭受指責;就退隱了,重新整理自己當初的衣服的句子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離騷》中自雲:「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河南西峽或湖北秭歸),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
Ⅶ 離騷中屈原訴說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貶謫也曾被加上採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堅定的表示: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Ⅷ 屈原離騷中兩句用帽子和佩帶比擬自己的美好品德,突顯了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高大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他總愛把自己的帽子戴得高高的,把自己腰間的佩帶系得又美又長,用這樣的行為 來表明自己對高潔品德的培養: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離騷》中的抒情主人公注重儀表修飾,具有外在美。他很注重服裝的美。 他常常采來菱葉製成上衣,有摘來荷花編織成下裝。雖然沒人理解他的行為,但他 卻認為這是他美好性情的表現。 他在《離騷》中寫道: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同時,他還非常注重對服裝的修飾。他把江離和芷草披在肩上,又用秋天的蘭草連 綴成佩掛在自己的腰間: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 他總愛把自己的帽子戴得高高的,把自己腰間的佩帶系得又美又長,用這樣的行為 來表明自己對高潔品德的培養: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