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的秘密》是柯岩的一部作品,正如柯岩所說:「寫兒童詩,內容是:
我的哥哥可不是個普通的人,他是一個三年級生。
他一連考了那麼些個滿分,媽媽送他一頂帽子當獎品!
這頂帽子的顏色可真藍,漆黑的帽檐亮閃閃,
別說把它戴在頭上,就是看看心裡也喜歡。
可是這頂帽子有點奇怪,它的帽檐老是掉下來;
媽媽把它縫了又縫,不知道為什麼它總是壞。
媽媽叫我跟哥哥一塊兒,看看帽檐怎麼會掉下來,
可是哥哥只要一見我,馬上就把我趕開。
(1)帽子的自述擴展閱讀:
寫作介紹
柯岩的兒童詩是一座詩的百花園,它像孩子們的生活本身那樣豐富多彩,既有故事詩、敘事詩、抒情詩,也有寓言詩、風景詩、游戲詩。她在日常生活里發掘的詩意,經過認真的藝術構思,然後調動一切藝術手段進行創造。
這是一扇被生活的落葉和歲月的泥土掩埋的,每個人都穿行過的門。這是一扇通向那童年的夢幻、天真的憧憬和令人激動的綠色的回憶之門。夢幻重現了,憧憬再生了,一顆為生活的重繭包裹的心臟,像呼吸到了黎明時森林中清新的空氣,竟然變得活潑而新鮮。
思想像乘上飛速旋轉的木馬一樣,產生了令人愉快的暈眩;然後,你會振作精神,大步走向屬於你的生活和未來。」
Ⅱ 關於帽子的寫作
每一頂帽子都擁有它自己的,與別人不同的意義。而這一頂帽子,敘述的是一個老奶奶與小孫女的故事。
一個雪天,鵝毛似的雪花從天上紛紛揚揚的灑落,到處是白茫茫的。白的把高高的松樹都覆蓋住了,使得松樹旁邊的小房子顯得格外簡朴,屋裡的燈泛著黃暈。燈旁坐著祖孫兒倆。小孫女坐在祖母懷里。祖母唱著當地的民謠,哄著小孫女兒睡覺。
一絲絲冷風從陳舊的門板縫里滲進來,冷的小孫女直打顫,祖母將她摟得更緊些。小孫女仰起頭,天真的對祖母說:「奶奶,我冷,我要帽子,帽子,行嗎?"「唉—— "祖母長嘆了一口氣但是她還是答應了小孫女的要求,「好,帽子,奶奶給你做帽子。 "
可是本身貧寒的家裡那還有什麼線啊?不得已,祖母只好將自己那件捨不得穿的毛衣拆了,為小孫女做帽子。
她拆完自己的毛衣,又翻出已經很久沒用過的針,擦拭了幾下,便開始織帽子。白天小孫女出去玩,祖母便在家裡織,晚上她趁小孫女睡著了,偷上著燈織。就這樣連續了好幾天,好幾天。
終於帽子織好啦。祖母捲起剩下的毛線和針一起放進了抽屜,她將有帽子的手背在身後, 然後把小孫女叫到跟前說:「孫女兒,猜猜奶奶手裡拿的是什麼? "小孫女很疑惑(她已經忘了帽子的事兒了):「嗯——不知道。 "祖母將那背在身後的一隻手伸出來說:「給,你要的帽子,拿拿給你做好了。 "小孫女欣喜的望著帽子撫摸來撫摸去。然後她望著祖母道:「這,是奶奶做的嗎? "「是啊,快帶上讓奶奶瞧瞧。 "祖母笑著說。小孫女望著祖母,突然發覺,祖母眼角邊的皺紋深了許多,頭發也白了許多。她似乎明白了什麼,熱淚盈眶,撲向了祖母。
這頂帽子成了小孫女最愛的東西,她覺得這頂帽子是她與祖母的鏈接。
帽子,這頂帽子代表愛的連接,另一頂帽子或許會代表純正的友誼,或許代表著責任……這就是不同帽子的不同含義。
Ⅲ 帽子的由來
帽子的由來
冬天,人們往往要戴上帽子防寒保暖。但是,人們開始使用帽子時,並不是為了保暖,而是作為一種裝飾品來使用的。帽子在我國很早就發明了,成語「冠冕堂皇」的「冠」、「冕」,指的就是帽子。「冠」,並不像今天的帽子把頭頂全部蓋住,它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兩旁用絲帶在頜下打結固定。古代的男子20 歲開始戴冠。戴冠時,要舉行「冠禮」,表示成年的開始。在漢朝,冠分10 多種,供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
「冕」出現得比「冠」更早。這種「冕」前低後高,表示恭敬,前面用絲線垂面,使目不斜視,兩旁用絲線遮耳,表示不聽讒言。這種「冕」是帝王專用的。皇子繼承皇位,才能加「冕」。古代勞動人民則戴頭巾。後來,帽子才逐漸成為人們所喜愛的必需品。
Ⅳ {帽子}作文 700字 初中
這天,天氣晴朗,天空瓦藍瓦藍,像一條藍綢緞。太陽公公散發出自己的萬丈金光,灑向大地。
早晨,文文帶著自己最心愛的小帽子來到了樹林里。樹林里樹木茂盛,空氣新鮮,從空中往下看,就像綠色的地毯。文文在樹林中歡快的玩耍起來。
作文網
home.sanwen8.cn
突然一陣風吹來,文文心愛的小帽子被風颳走了。「我的帽子!我的帽子!」文文大驚失色,連忙隨著風向帽子追去。帽子飄啊,飄啊,飄到了一個樹杈上,文文跑到樹下,看著高高的樹杈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
這時,大象爺爺走了過來,見文文一臉著急的樣子奇怪的問:「文文你怎麼了?」「我的帽子被風吹到樹杈上了!」文文指了指樹杈,「大象爺爺,您能幫我把帽子取下來嗎?」「沒問題!」大象爺爺胸有成竹的說。大象爺爺伸長鼻子向帽子鉤去,可樹太高了,大象爺爺怎麼也鉤不著帽子。正當他們愁眉苦臉得想辦法時,長頸鹿大嬸來了。文文想:長頸鹿大嬸可是森林裡最高的動物,它一定有辦法。文文急忙跑上前問:「長頸鹿大嬸,我的帽子被風刮到樹杈上了,您能幫我取下來嗎?」「可以。」長頸鹿來到樹下,踮起腳,想把帽子銜下來,可樹居然比長頸鹿還高,連長頸鹿都夠不著,真是不可思議。就在這時,聰明的猴子來了,一見大家愁眉苦臉的樣子,再看看樹杈上的帽子,頓時明白了幾分。於是問:「是不是你的帽子被風刮到樹上了?我可以幫你取下來吧!」猴子敏捷地爬上了樹,正准備站在樹枝上取下帽子時,有些為難了,原來樹枝太細了,要是站上去,樹枝斷了,那可是有生命危險的。猴子只好無奈地爬下了樹。天空中飛來了一群大雁,文文大聲叫著,大雁阿姨飛到文文身邊問道:「文文你怎麼了?」「大雁阿姨,我的帽子被風刮到樹杈上了,您能幫我取下來嗎?」「好的。」大雁阿姨飛到樹上,可和猴子一樣,也因為樹枝太細,只好又飛回了樹下。帽子在樹上飄飄搖搖,好像在說:「我就不信你們取得到我!」
作文
突然,一陣風吹來,帽子掉了下來,文文急忙撿起了帽子,抱在了懷里。文文真不知應該感謝風,還是責怪風。
Ⅳ 寫一篇關於製作帽子的感想
在這次國慶活動「漂亮的帽子」活動環節中,老師給每個孩子提供了做帽子的寬紙條;帽子的裝飾物:各種顏色的紙樹,紙蝴蝶,紙葉子等;裝飾物的背面都貼有雙面膠。通過觀察孩子的製作過程,孩子的水平可以分成以下三種:
不知所措型:行為茫然,手不動,東張西望,對各項材料不知如何擺弄,結束的時候帽子上只有1,2個粘貼物
努力嘗試型:看別人怎麼做,有希望通過看別人做來使自己也會做的行為,但因為自身能力的缺失,使得製作過程很不順當,手指不能或是比較困難才能把雙面膠播下來,粘貼到帽子上時,有的會發生多個粘貼在一起的現象
熟練操作型:此類的孩子,操作時的手指動作比較靈巧,成品上的粘貼物比較多,也沒有重疊的現象,是完成作品的比較好的孩子
老師的話:「努力嘗試型」的孩子占班裡人數的大半,這對家長和老師來說是個好現象,因為只要有努力的行為,那麼孩子的動手能力就能逐步的提高
對於表現比較好的孩子,應該表揚他們的家長,動手能力是一個長期積累培養的過程,他們入園只有一個月,能有這樣的動手能力,家長功不可沒。
對那些「不知所措型」的孩子,爸爸媽媽有什麼好辦法嗎?
1、給孩子「自己來」的機會
什麼事情都要去嘗試,是孩子天生的慾望,爸爸媽媽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剔除那些不安全的,超出他能力范圍的事情,如果一個孩子事事退後,尋求幫助,那麼爸爸媽媽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有時候「管多了」哦,一個孩子的處事態度,應對行為,折射出的是家長平時的教導行為或就是家長本身的行為
2、給孩子「堅持」的鼓勵
「堅持」什麼,「堅持」每天自己穿衣服,「堅持」玩具玩好放回家,「堅持」自己來洗手,「堅持」的東西有很多,根據孩子的情況,從一件事開始「堅持」直到「堅持」很多事,「堅持」除了鼓勵還需要時間哦
如果爸爸媽媽也有關於孩子動手能力培養的心得的話,歡迎你們的跟帖,讓我們為孩子的發展共同努力
Ⅵ 帽子的由來或者歷史
一、帽子
據史書《玉篇》記載: 「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由此可見,巾原是勞動時圍在頸部擦汗用的布。由於自然界中風沙、酷熱,寒流對人類的襲擊,人們將巾從頸部逐漸裹到了頭上。在保暖、防暑,擋風,避雨,護頭等實用功能的基礎上,逐漸演變成為帽子的形式。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帽子逐漸具有裝飾人體的美觀功能。在歷代服飾的演變中,衣冠配套構成了中國傳統衣著風尚的一大特點。
二、歷史:堂皇的冠、冕
在形容衣著端莊體面的成語中,如「冠冕堂皇」和矗衣冠楚楚」等都強調了「冠」在服飾中的首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所謂的「冠冕」是指我國古代帝王,官吏們戴的禮帽。古代的冠並不象今天的帽子,將頭頂全郎蓋住,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兩旁用絲線系在領下,並打結固定住。古代的男子,從二十歲起就開始戴冠,戴冠時,要首先舉行矗冠禮」,以表示成年的開始。
「冕」的出現要早於「冠」。 「冕」的頂部,有一塊長形冕板,前低後高,稱作「冕」,表示恭敬。冕的前沿,一般用綵線穿成若干串珠玉,名叫「冕旒」。串珠垂面,使目不斜視。冕旒的數量以及所用的材料,是區別貴賤尊卑的標志。冕冠的兩旁,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等物,以便於發髻相系。另在兩耳之處,各垂一顆珠寶遮耳,稱為「充耳」。表示不聽信讒言。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們參加重大祭祀典禮時所用的冠帽。除此之外,在皇子繼位時,也要進行加冕(見圖l—1)。
現在人們的衣著習慣,以脫帽表示禮貌。而在我國古代,脫帽則是無禮冒犯的舉動。 「脫帽露頂王公前」,這在當時是很失體統的。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服飾配套。在歷代的禮制中就講究一個人的衣帽要整齊,要「衣冠楚楚」,也就是說,一個人身上穿的和頭上戴的都要搭配合體,特別是對頭上戴的「冠」非常重視,把「冠」放在服飾中的首位,認為「冠」可以顯示一個人的精神氣質。在千姿百態的服飾中,如果忽視帽子的配套,那麼,即使址精關絕倫的服裝,也會黯然失色。因此,在服飾結構上,衣冠一體,不可分割,已構成我國傳統的服飾風尚。
Ⅶ 帽子的自述作文(急要)
說到帽子,可能每個人都有,沒有什麼好稀奇的,但是我要說的這頂帽子可不一般呢?是不是很好奇呢?那就聽我慢慢跟你說吧!
那天放學,我選擇了一條新的路線。七拐八彎,差點迷了路。拐彎處有一個老爺爺蹲著賣帽子:花的、綠的、灰的,田螺形的、蝸牛形的、棉花糖形的,什麼奇形怪狀的都有。我看著好奇,就買了一頂古板的、六邊形的深紫藍色帽子扣在頭上,邁著「八卦」步繼續走路。
剛回到家,肚子就咕咕響個不停,我撒腿飛奔進衛生間。等我暢快淋漓了之後,才發現衛生間里竟然沒有手紙了。怎麼辦?我可從來沒有便後不揩屁股就走出衛生間的習慣。喊人?爸媽還沒下班。我急得冒著熱汗直撓頭,突然我的手指碰到了什麼,帽子里有什麼東西要往外爬。拉下來一看,是手紙。嘿,這賣帽子的老爺爺真有先見之明,算準我上完廁所會沒有手紙。
晚飯後沒立即寫作業,先到樓下閑逛著,因為爸爸常說「飯後百步走。」這里路邊有人擺攤賣文具,我過去隨便看看。一款式樣新穎的文具盒吸引了我的眼球:天藍色的包裝殼,一隻小白兔轉著眼珠,好像活的一樣,好可愛。我伸手到口袋裡一摸,空的。才想起零花錢已經買帽子花掉了。郁悶著回到家,拿起桌子上的帽子責怪著:「咳,都怪你!如果不是買了你,那文具盒就歸我了。」說著,我把帽子重重地往桌上一扣,砰的一聲,竟然是硬東西撞擊的聲音。怎麼回事?掀開帽子一看,喲嘿,這不是我剛才想著的文具盒嘛。我驚訝了,難道帽子能理解我的想法,把我心裡想的東西變出來。
「雞腿!」我喊,把帽子往桌上扣,再掀開,一個五香鹵雞腿出現了,還是我平時最愛吃的「香巴佬」牌的。「薯片!」再扣再掀,一盒「可比克」薯片就出現了。啊,寶貝,我想吃零食再也不用找媽媽要錢了。
第二天到了教室,我迫不及待地拿出帽子炫耀著,給同桌變了一本漫畫書。軍軍前天掉了一支筆,我也給變回來了。同學們都圍了上來,吵著要玩具、要本子、要碟片,我抱著助人為樂的想法,也就來者不拒了。
「鬧哄哄的,干什麼?」原來上課了,王老師一臉嚴肅地走進教室。原來我們玩得太火,上課的鈴聲也沒聽到。我趕緊收起帽子,正襟危坐著。
王老師開始上課了,今天分析的是一道奧賽題,特難,她翻來覆去整整分析了五遍,我們總算都弄懂了,一節課也就這樣過去了。
王老師在講台上收拾著講義,一邊乾咳著,我多麼希望可以給老師送上一杯熱茶,讓老師潤潤喉啊。「烏龍茶!」咦,怎麼沒有反應?我拿起帽子一看,沒有烏龍茶,只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限用12次,謝謝使用!」
Ⅷ 帽子的故事 感想
愛心和善意,可以是一個悲觀的孩子快樂起來
Ⅸ 帽子的故事!!
世界是個大家庭,有了愛當然就會很溫暖,有些人的動力是愛,有了愛就有了動力有了希望,有了動力就能克服困難,愛的作用很大。
這句話沒深意,而且這句話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