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安塞腰鼓
http://bk..com/view/68542.htm
回答者:hjfhhq - 狀元 十五級 4-5 20:13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
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國的各地展現風采,並為世界矚目。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陝北高原民眾憨厚朴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近年來,它先 後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等大型活動中表演,並赴日本進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
回答者:xujie_1994 - 魔法學徒 一級 4-5 22:26
[音樂知識]安塞腰鼓介紹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
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國的各地展現風采,並為世界矚目。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陝北高原民眾憨厚朴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近年來,它先 後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等大型活動中表演,並赴日本進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
參考資料:http://hi..com/54xx/blog/item/c42b0f55a7c3c4c5b745ae92.html
回答者: 周盛贇 - 大魔法師 九級 4-6 07:52
安塞腰鼓由來已久,本是古代軍旅以增軍中士氣及傳遞情報所用,這里是用來表達勝利的歡呼和豐收的喜悅。頗密的擊鼓聲,強悍的步伐,變幻的陣勢,雄壯的吶喊,盡現男子陽剛之美,在國際上極富盛名...
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國的各地展現風采,並為世界矚目。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陝北高原民眾憨厚朴實、悍勇威猛的個性。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近年來,它先後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等大型活動中表演,並赴日本進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安塞腰鼓
「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榆林等地最為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
陝北腰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悠久的發展歷史。在一些主要流傳地區,幾乎是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傳承,經久不衰。正由於它流傳的時間長、范圍廣,參加的人數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動律雖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風格和習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安塞腰鼓多採用集體表演形式,鼓手(稱「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則數十人,多時可達百餘人。隊伍包括拉花女角、傘頭、蠻婆、蠻漢等角色,和「跑驢』、「水船」,等各種小場節目組成浩浩盪盪的民間舞隊。在表演上強調整體效果,要求動作的整齊統一和隊形變化的規范性,主要通過鼓手們豪邁粗獷的舞姿和剛勁有力的擊鼓技巧,充分展現生息在黃土高原上的男子漢們的陽剛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動習俗。過去,多在喜慶節日和廟會中演出,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是集中的活動時間。活動開始前,要由廟會會長(由各村推舉產生)先組織祭祀活動,稱為「謁廟」:舞隊在傘頭的帶領下,敲起鑼鼓,吹著嗩吶,有時還要抬著整豬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廟燒香敬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並在廟內廣場踢打一陣,意在娛神。「謁廟」結束,正月初八九後,腰鼓隊便開始了挨門拜年活動,俗稱「沿門子」。當地有這樣一句諺語:「鑼鼓嗩吶直響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眾也都坐不住了。這時,腰鼓隊按村中情況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窯前表演一陣,傘頭根據各家情況,觸景生情演唱幾段吉利秧歌,以表賀年之意。主家則認為腰鼓隊進院入戶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災免難、四季平安。這可能是古「鄉人儺」的習俗遺風。有時兩隊腰鼓在途中相遇,一般都由傘頭互唱秧歌,共賀新年,讓道而行,但有時也會出現互不讓道的情況,此刻就要競技賽藝,爭個高低。兩隊鑼鼓大作,嗩吶聲、腰鼓聲,好似春雷滾動。鼓手們盡情擊打、跳躍,如瘋似狂,打至高潮,鼓樂暫息,由雙方傘頭出場對歌,這也是競賽技藝的一個方面。直至有一隊陣角先亂,動作不齊,鼓點、隊形也都統一不到一塊或對歌對答不上時,就算輸了,於是主動讓道,讓勝者先走。
「沿門子」結束後,鄰村之間的腰鼓隊還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訪,進行交流演出,這和陝北秧歌一樣,稱之為「搭彩門」。正月十五時,各村腰鼓隊雲集廣場,開始了互比互賽活動。各路鼓手各顯身手,互比高低,成為一年裡腰鼓表演的高潮。這不僅活躍了農村春節文娛活動,還通過彼此觀摩、切磋技藝、推動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當晚還要舉行「轉燈」(也稱「轉九曲」),幾乎是人人爭游,闔家同轉。屆時鼓樂齊鳴,燈光閃爍,腰鼓隊在前引導,眾人隨後,呈現出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
腰鼓隊的活動常延續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罷土地神後方告結束。此後,老鄉們就安心去准備春耕生產了。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為「路鼓」和「場地鼓」。
「路鼓」是腰鼓隊在行進中邊走邊舞的一種表演形式,前由兩名傘頭領隊,後隨由挎鼓子和拉花組成的舞隊乙-傘頭身後緊隨的一位挎鼓子,稱「頭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藝精湛的擊鼓能手,全隊的動作變換和節奏急緩,統由他來指揮。隊伍的後部,是扮成蠻婆、蠻漢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孫悟空、豬八戒等唐僧取經中的人物,隨意扭動,逗笑取樂,以增添節慶的歡樂氣氛。「路鼓」由於在行進中表演,一般動作簡單,幅度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馬步纏腰?等動作。常用的隊形有「單過街」、「雙過街」、「單龍擺尾」、「雙龍擺尾」等。
「場地鼓」是指腰鼓隊到達表演地點,打開場子後的表演形式。開始時由傘頭揮傘號令,頓時鼓樂齊鳴,眾舞者隨傘頭翩翩起舞。這一段叫「踩大場」,表演節奏緩慢,目的是打開場地,拉開隊伍,穩住觀眾情緒。第二段載歌載舞,表演節奏漸快,動作幅度較大,隊形變化繁多。常用的隊形有「神樓」、「古廟」、「神前掛金牌」、「富貴不斷頭」、「和尚游門」等。到引出「太陽弧」圖案後,傘頭站到場中央領唱秧歌,唱詞視場合和對象而定,「謁廟」時,有拜廟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觀眾拜年問好的,也有喜慶豐收和祝願吉祥等內容。傘頭唱時,眾舞者在場邊慢步轉圈,並重復接唱每段的最後一句,俗稱「接後音」。唱完後,傘頭退出場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場表演,走出各種復雜多變的隊形。此刻不受時間的限制,舞者盡情表現各自的技藝絕招,情緒熱烈,起伏跌宕,使表演達到高潮。
近年來安塞腰鼓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場地鼓」時由挎鼓子在場內單獨表演。眾鼓手在頭路鼓子的指揮下,精神振奮,擊鼓狂舞,此時只見鼓槌揮舞,綵綢翻飛,鼓聲如雷,震撼大地,聲勢逼人,極富感染力。
這一段結束後,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場節目,如「跑驢」、「水船」、「高蹺」、「二鬼打架」、「大頭和尚」等。節目形式的多少,視各村的人才和條件而定。小場節目結束後,再接著表演一段大場腰鼓。此刻鑼鼓敲得快,嗩吶吹得緊,擊鼓更激烈,情緒更歡快,使整場表演在強烈的氣氛和高昂的情緒中結束。
安塞腰鼓依據不同的風格韻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輕松愉快、瀟灑活潑,動作幅度小,類似秧歌的風格;「武腰鼓」則歡快激烈、粗獷奔放,並有較大的踢打、跳躍和旋轉動作,尤其是鼓手的騰空飛躍技巧,給人們以英武、激越的感覺。目前·,文、武腰鼓逐漸結合形成新的風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鄉與真武洞兩地最有特色。它們生動地反映了當地群眾憨厚、淳樸的氣質和性格特徵。特別在表演中,又有機地揉合了民間武術和秧歌舞動作,有弛有張、活而不亂,進退有序、氣勢磅礴、渾厚有力。群眾贊之為「式子慷慨碼子硬」。安塞腰鼓的風格特徵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通過動律的變化表達舞者的內心激情。舞者擊鼓時情不自禁地微微搖頭晃肩,使內在感情與外在的動律有機地結合,達到神形兼備、和諧自如;
2.舞者揮槌擊鼓有股子狠勁,無論是上打、下打還是纏腰打,雙手都要將鼓槌甩開。但雖狠而不蠻,顯得挺拔渾厚,猛勁中仍不失其細膩之感;
3.做踢腿、跳躍動作時,無論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動作,都要有股子「蠻」勁。節奏歡快,難度較大,代表了安塞腰鼓粗獷豪爽、剛勁潑辣的風格;
4.擊鼓轉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關鍵。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動作必有轉身,轉身時必須要猛,特別是做騰空跳躍落地蹲,邊轉身、邊起步的一套動作組合時,必須在固定的節拍里,運用迅速地猛勁才能完成動作的變化與連接;
5.動律形態復雜,跳躍幅度較大。表演隨著節奏的加快,腳步便開始復雜的踢踏跳躍,並加大身體左右擺動的幅度。如做「馬步蹬腿」、「連身轉」、「馬步跳躍」等動作時,舞者運用弓步向後連跳兩次,然後左腿大步前跨,右腿發力蹬地而起,勢若龍騰虎躍,顯示出一種頑強拼搏的精神狀態。
挎鼓子的服飾裝扮與傳統戲曲.中的武生相似,穿黑色緊身誇衣;頭戴草帽圈;戴髯口,臉要紅,眉毛要粗,表演時胡須要擺開。隨著時代的變遷,舞者的服飾也在變。近年來西河口鄉一帶的腰鼓服飾,已接近於生活,而真武洞腰鼓隊的服飾;仍然保留著古代武士的裝扮,頭扎英雄巾、腰束戰裙、腳蹬紅纓鞋,頗似古代征戰沙場的士卒將帥。
安塞腰鼓除以舞者自身擊打的鼓點為主要伴奏外,也有以民間鼓吹樂隊伴奏的,樂器有鼓、鑔、鑼等,另有嗩吶吹奏曲牌,常用曲牌有(搜山令)。
安塞腰鼓的形式與發展,和當地的歷史地理環境及民情習俗是分不開的。安塞位於陝西省延安地區的北部,地域遼闊,溝壑縱橫,延河在境內蜿蜒流過,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歷史上就是軍事重鎮,素有「上郡咽喉」、「北門鎖鑰」之稱,為抵禦外族入侵的邊防要塞之一。當地群眾傳說,早在秦、漢時期,腰鼓就被駐防將士視同刀槍、弓箭一樣不可少的裝備。遇到敵人突襲,就擊鼓報警,傳遞訊息;兩軍對陣交鋒,以擊鼓助威;征戰取得勝利,士卒又擊鼓慶賀。隨著時間的流逝,腰鼓從軍事用途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民眾祈求神靈、祝願豐收、歡度春節時的一種民俗性舞蹈,從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眾性,但在擊鼓的風格和表演上,繼續保留著某些秦漢將士的勃勃英姿。
1981年,在與安塞縣比鄰的延安市梁村鄉王莊村一處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眾在耕地時發現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兩塊腰鼓畫像磚,均系翻模成型後燒制的。經延安地區文物考古專家鑒定,系宋代造物。畫像磚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細腰鼓、側身、頭向左後揚起,左腳著地,右腿前跨蹬出,雙手一高一低作揮槌擊鼓狀;左側一人為敲鑔者,雙腳跳起,吸左腿,眼看左側,雙手在胸前做打鑔狀。擊鼓者赤膊,穿燈籠褲,腰系綵帶,飄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動作和形象,頗似當今安塞腰鼓中「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進步」的第二拍動作。腰鼓畫像磚的畫面清晰,造型美觀,生動地表現了我國宋代陝北地區的腰鼓表演,對研究陝北腰鼓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翔實的文物資料。
1942年,延安和陝甘寧邊區興起的新秧歌運動,使安塞腰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得到了發展,成為億萬軍民歡慶勝利、慶祝解放的一種象徵,並被譽為「勝利腰鼓」,遍及中華大地,載入了革命文藝運動的光輝史冊。1951年,安塞腰鼓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由安塞馮家營村的艾秀山等民間藝人向中國青年文工團傳授了腰鼓技藝,在布達佩斯舉辦的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上演出後,榮獲特等獎,從而使安塞腰鼓揚名海內外。
回答者:catt888 - 助理 二級 4-6 08:21
安塞腰鼓源遠流長,風格獨特,它融舞蹈、歌曲、武術於一體,具有隊形多變,剛勁豪放的特點。今天安塞腰鼓已走出黃土高原,它以其粗獷奔放的形象傳遍全國。「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榆林等地最為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
陝北腰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悠久的發展歷史。在一些主要流傳地區,幾乎是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傳承,經久不衰。正由於它流傳的時間長、范圍廣,參加的人數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動律雖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風格和習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安塞腰鼓多採用集體表演形式,鼓手(稱「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則數十人,多時可達百餘人。隊伍包括拉花女角、傘頭、蠻婆、蠻漢等角色,和「跑驢』、「水船」,等各種小場節目組成浩浩盪盪的民間舞隊。在表演上強調整體效果,要求動作的整齊統一和隊形變化的規范性,主要通過鼓手們豪邁粗獷的舞姿和剛勁有力的擊鼓技巧,充分展現生息在黃土高原上的男子漢們的陽剛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動習俗。過去,多在喜慶節日和廟會中演出,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是集中的活動時間。活動開始前,要由廟會會長(由各村推舉產生)先組織祭祀活動,稱為「謁廟」:舞隊在傘頭的帶領下,敲起鑼鼓,吹著嗩吶,有時還要抬著整豬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廟燒香敬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並在廟內廣場踢打一陣,意在娛神。「謁廟」結束,正月初八九後,腰鼓隊便開始了挨門拜年活動,俗稱「沿門子」。當地有這樣一句諺語:「鑼鼓嗩吶直響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眾也都坐不住了。這時,腰鼓隊按村中情況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窯前表演一陣,傘頭根據各家情況,觸 景生情演唱幾段吉利秧歌,以表賀年之意。主家則認為腰鼓隊進院入戶敲敲打打、跳跳唱 唱,可以消災免難、四季平安。這可能是古「鄉人儺」的習俗遺風。有時兩隊腰鼓在途中相 遇,一般都由傘頭互唱秧歌,共賀新年,讓道而行,但有時也會出現互不讓道的情況,此刻 就要競技賽藝,爭個高低。兩隊鑼鼓大作,嗩吶聲、腰鼓聲,好似春雷滾動。鼓手們盡情擊 打、跳躍,如瘋似狂,打至高潮,鼓樂暫息,由雙方傘頭出場對歌,這也是競賽技藝的一個方 面。直至有一隊陣角先亂,動作不齊,鼓點、隊形也都統一不到一塊或對歌對答不上時,就算輸了,於是主動讓道,讓勝者先走。
「沿門子」結束後,鄰村之間的腰鼓隊還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訪,進行交流演出,這和陝北秧歌一樣,稱之為「搭彩門」。正月十五時,各村腰鼓隊雲集廣場,開始了互比互賽活動。各路鼓手各顯身手,互比高低,成為一年裡腰鼓表演的高潮。這不僅活躍了農村春節文娛活動,還通過彼此觀摩、切磋技藝、推動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當晚還要舉行「轉燈」(也稱「轉九曲」),幾乎是人人爭游,闔家同轉。屆時鼓樂齊鳴,燈光閃爍,腰鼓隊在前引導,眾人隨後,呈現出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
腰鼓隊的活動常延續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罷土地神後方告結束。此後,老鄉們就安心去准備春耕生產了。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為「路鼓」和「場地鼓」。
「路鼓」是腰鼓隊在行進中邊走邊舞的一種表演形式,前由兩名傘頭領隊,後隨由挎鼓子和拉花組成的舞隊乙-傘頭身後緊隨的一位挎鼓子,稱「頭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藝精湛的擊鼓能手,全隊的動作變換和節奏急緩,統由他來指揮。隊伍的後部,是扮成蠻婆、蠻漢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孫悟空、豬八戒等唐僧取經中的人物,隨意扭動,逗笑取樂,以增添節慶的歡樂氣氛。「路鼓」由於在行進中表演,一般動作簡單,幅度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馬步纏腰?等動作。常用的隊形有「單過街」、「雙過街」、「單龍擺尾」、「雙龍擺尾」等。
「場地鼓」是指腰鼓隊到達表演地點,打開場子後的表演形式。開始時由傘頭揮傘號令,頓時鼓樂齊鳴,眾舞者隨傘頭翩翩起舞。這一段叫「踩大場」,表演節奏緩慢,目的是打開場地,拉開隊伍,穩住觀眾情緒。第二段載歌載舞,表演節奏漸快,動作幅度較大,隊形變化繁多。常用的隊形有「神樓」、「古廟」、「神前掛金牌」、「富貴不斷頭」、「和尚游門」等。到引出「太陽弧」圖案後,傘頭站到場中央領唱秧歌,唱詞視場合和對象而定,「謁廟」時,有拜廟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觀眾拜年問好的,也有喜慶豐收和祝願吉祥等內容。傘頭唱時,眾舞者在場邊慢步轉圈,並重復接唱每段的最後一句,俗稱「接後音」。唱完後,傘頭退出場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場表演,走出各種復雜多變的隊形。此刻不受時間的限制,舞者盡情表現各自的技藝絕招,情緒熱烈,起伏跌宕,使表演達到高潮。
近年來安塞腰鼓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場地鼓」時由挎鼓子在場內單獨表演。眾鼓手在頭路鼓子的指揮下,精神振奮,擊鼓狂舞,此時只見鼓槌揮舞,綵綢翻飛,鼓聲如雷,震撼大地,聲勢逼人,極富感染力。
這一段結束後,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場節目,如「跑驢」、「水船」、「高蹺」、「二鬼打架」、「大頭和尚」等。節目形式的多少,視各村的人才和條件而定。小場節目結束後,再接著表演一段大場腰鼓。此刻鑼鼓敲得快,嗩吶吹得緊,擊鼓更激烈,情緒更歡快,使整場表演在強烈的氣氛和高昂的情緒中結束。
安塞腰鼓依據不同的風格韻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輕松愉快、瀟灑活潑,動作幅度小,類似秧歌的風格;「武腰鼓」則歡快激烈、粗獷奔放,並有較大的踢打、跳躍和旋轉動作,尤其是鼓手的騰空飛躍技巧,給人們以英武、激越的感覺。目前·,文、武腰鼓逐漸結合形成新的風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鄉與真武洞兩地最有特色。它們生動地反映了當地群眾憨厚、淳樸的氣質和性格特徵。特別在表演中,又有機地揉合了民間武術和秧歌舞動作,有弛有張、活而不亂,進退有序、氣勢磅礴、渾厚有力。群眾贊之為「式子慷慨碼子硬」。安塞腰鼓的風格特徵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通過動律的變化表達舞者的內心激情。舞者擊鼓時情不自禁地微微搖頭晃肩,使內在感情與外在的動律有機地結合,達到神形兼備、和諧自如;
2.舞者揮槌擊鼓有股子狠勁,無論是上打、下打還是纏腰打,雙手都要將鼓槌甩開。但雖狠而不蠻,顯得挺拔渾厚,猛勁中仍不失其細膩之感;
3.做踢腿、跳躍動作時,無論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動作,都要有股子「蠻」勁。節奏歡快,難度較大,代表了安塞腰鼓粗獷豪爽、剛勁潑辣的風格;
4.擊鼓轉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關鍵。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動作必有轉身,轉身時必須要猛,特別是做騰空跳躍落地蹲,邊轉身、邊起步的一套動作組合時,必須在固定的節拍里,運用迅速地猛勁才能完成動作的變化與連接;
5.動律形態復雜,跳躍幅度較大。表演隨著節奏的加快,腳步便開始復雜的踢踏跳躍,並加大身體左右擺動的幅度。如做「馬步蹬腿」、「連身轉」、「馬步跳躍」等動作時,舞者運用弓步向後連跳兩次,然後左腿大步前跨,右腿發力蹬地而起,勢若龍騰虎躍,顯示出一種頑強拼搏的精神狀態。
挎鼓子的服飾裝扮與傳統戲曲.中的武生相似,穿黑色緊身誇衣;頭戴草帽圈;戴髯口,臉要紅,眉毛要粗,表演時胡須要擺開。隨著時代的變遷,舞者的服飾也在變。近年來西河口鄉一帶的腰鼓服飾,已接近於生活,而真武洞腰鼓隊的服飾;仍然保留著古代武士的裝扮,頭扎英雄巾、腰束戰裙、腳蹬紅纓鞋,頗似古代征戰沙場的士卒將帥。
安塞腰鼓除以舞者自身擊打的鼓點為主要伴奏外,也有以民間鼓吹樂隊伴奏的,樂器有鼓、鑔、鑼等,另有嗩吶吹奏曲牌,常用曲牌有(搜山令)。
安塞腰鼓的形式與發展,和當地的歷史地理環境及民情習俗是分不開的。安塞位於陝西省延安地區的北部,地域遼闊,溝壑縱橫,延河在境內蜿蜒流過,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歷史上就是軍事重鎮,素有「上郡咽喉」、「北門鎖鑰」之稱,為抵禦外族入侵的邊防要塞之一。當地群眾傳說,早在秦、漢時期,腰鼓就被駐防將士視同刀槍、弓箭一樣不可少的裝備。遇到敵人突襲,就擊鼓報警,傳遞訊息;兩軍對陣交鋒,以擊鼓助威;征戰取得勝利,士卒又擊鼓慶賀。隨著時間的流逝,腰鼓從軍事用途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民眾祈求神靈、祝願豐收、歡度春節時的一種民俗性舞蹈,從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眾性,但在擊鼓的風格和表演上,繼續保留著某些秦漢將士的勃勃英姿。
1981年,在與安塞縣比鄰的延安市梁村鄉王莊村一處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眾在耕地時發現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兩塊腰鼓畫像磚,均系翻模成型後燒制的。經延安地區文物考古專家鑒定,系宋代造物。畫像磚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細腰鼓、側身、頭向左後揚起,左腳著地,右腿前跨蹬出,雙手一高一低作揮槌擊鼓狀;左側一人為敲鑔者,雙腳跳起,吸左腿,眼看左側,雙手在胸前做打鑔狀。擊鼓者赤膊,穿燈籠褲,腰系綵帶,飄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動作和形象,頗似當今安塞腰鼓中「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進步」的第二拍動作。腰鼓畫像磚的畫面清晰,造型美觀,生動地表現了我國宋代陝北地區的腰鼓表演,對研究陝北腰鼓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翔實的文物資料。
1942年,延安和陝甘寧邊區興起的新秧歌運動,使安塞腰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得到了發展,成為億萬軍民歡慶勝利、慶祝解放的一種象徵,並被譽為「勝利腰鼓」,遍及中華大地,載入了革命文藝運動的光輝史冊。1951年,安塞腰鼓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由安塞馮家營村的艾秀山等民間藝人向中國青年文工團傳授了腰鼓技藝,在布達佩斯舉辦的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上演出後,榮獲特等獎,從而使安塞腰鼓揚名海內外。
回答者:zxf199500807 - 初入江湖 二級 4-10 17:32
安塞腰鼓
「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榆林等地最為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
陝北腰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悠久的發展歷史。在一些主要流傳地區,幾乎是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傳承,經久不衰。正由於它流傳的時間長、范圍廣,參加的人數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動律雖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風格和習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安塞腰鼓多採用集體表演形式,鼓手(稱「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則數十人,多時可達百餘人。隊伍包括拉花女角、傘頭、蠻婆、蠻漢等角色,和「跑驢』、「水船」,等各種小場節目組成浩浩盪盪的民間舞隊。在表演上強調整體效果,要求動作的整齊統一和隊形變化的規范性,主要通過鼓手們豪邁粗獷的舞姿和剛勁有力的擊鼓技巧,充分展現生息在黃土高原上的男子漢們的陽剛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動習俗。過去,多在喜慶節日和廟會中演出,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是集中的活動時間。活動開始前,要由廟會會長(由各村推舉產生)先組織祭祀活動,稱為「謁廟」:舞隊在傘頭的帶領下,敲起鑼鼓,吹著嗩吶,有時還要抬著整豬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廟燒香敬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並在廟內廣場踢打一陣,意在娛神。「謁廟」結束,正月初八九後,腰鼓隊便開始了挨門拜年活動,俗稱「沿門子」。當地有這樣一句諺語:「鑼鼓嗩吶直響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眾也都坐不住了。這時,腰鼓隊按村中情況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窯前表演一陣,傘頭根據各家情況,觸 景生情演唱幾段吉利秧歌,以表賀年之意。主家則認為腰鼓隊進院入戶敲敲打打、跳跳唱 唱,可以消災免難、四季平安。這可能是古「鄉人儺」的習俗遺風。有時兩隊腰鼓在途中相 遇,一般都由傘頭互唱秧歌,共賀新年,讓道而行,但有時也會出現互不讓道的情況,此刻 就要競技賽藝,爭個高低。兩隊鑼鼓大作,嗩吶聲、腰鼓聲,好似春雷滾動。鼓手們盡情擊 打、跳躍,如瘋似狂,打至高潮,鼓樂暫息,由雙方傘頭出場對歌,這也是競賽技藝的一個方 面。直至有一隊陣角先亂,動作不齊,鼓點、隊形也都統一不到一塊或對歌對答不上時,就算輸了,於是主動讓道,讓勝者先走。
「沿門子」結束後,鄰村之間的腰鼓隊還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訪,進行交流演出,這和陝北秧歌一樣,稱之為「搭彩門」。正月十五時,各村腰鼓隊雲集廣場,開始了互比互賽活動。各路鼓手各顯身手,互比高低,成為一年裡腰鼓表演的高潮。這不僅活躍了農村春節文娛活動,還通過彼此觀摩、切磋技藝、推動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當晚還要舉行「轉燈」(也稱「轉九曲」),幾乎是人人爭游,闔家同轉。屆時鼓樂齊鳴,燈光閃爍,
㈡ 用千手觀音仿寫《安塞腰鼓》的六段
觀《千手觀音》
菩提樹,參天立。枝繁葉茂,雲蒸霞蔚。
樹畔,碧池盈盈,一莖含苞金色蓮花,晶瑩的珠淚滾動其上。池水,倏地生了呼吸似,蓮,也隨之,片片,層層,疊疊,徐徐……
——終於盛放。
——終於袒露嬌容。
——終於,由一個瞬間始,於紅塵,電光火石地掀動一場驚艷!
那瞬間,註定了一個永久。
這驚艷,註定了永久的震撼。
好一個,千手觀音。
燈光打開,音樂響起,聾啞姐妹們開始舞蹈了,她們默契地配合著,給觀眾帶來了一隻優美的舞蹈――千手觀音。
她們的手一起一伏好像在對生命呼喚著,又好像在對生活擁抱著。全場觀眾都站立起來大聲呼喊著,但是她們卻聽不到,她們用眼神來說話,她們的手時而伸開,好像一朵耀眼的金花;時而合攏,好像害羞的含羞草。
她們真的配合得很默契,在她們聽不到音樂的情況下,她們仍能同時伸出手來,而且速度極快。全場掌聲又一片。
啊,可憐的人哪,她們永遠聽不到觀眾的掌聲。
在結尾時,她們分成三組合起好像一座金光四射的寶塔,這多麼不可思議。啊!場上掌聲又是一片。
一千雙手不夠我來寫一千雙眼不夠我來看,一千對耳朵不夠我來聽,一千張嘴不夠我來言。無聲的世界裡傳來最大的震撼,心中的感受千言萬語無法表達。
他們雖是聾啞人
但是:
看——
那歡暢淋漓的舞姿,那優美嫻熟的動作,那千般嬌姿,那萬般變化,似孔雀開屏,似蓮花綻放,似飛龍穿梭。台下雷動的掌聲,不單是對美的愉悅,力的喝彩,生的贊嘆,更是感化的激動,靈魂的洗禮和放飛!
21個聾啞人,他們在舞台上盡情揮灑,他們在殘缺中追求完美,在無聲中激盪生命。他們在嬌媚中自強,在寂靜中吶喊,在沉默中奮起,他們震撼著全中國、震撼著全世界!
你在無聲的世界亭亭玉立,把一杯誘人的香酩,傾給了大地。你伸出千隻柔情的手臂,用柳枝,把曾經流過的淚,化為舒心的甘露,滴進了我的心田,驅走我所有的傷痛,帶給我無限的希望!
好一群聾啞人!好一個千手觀音!
她使人想起:破土而出的新芽;
她使人想起:凌寒獨自開的臘梅;
她人想起:長青不老的松柏;
二十一個聾啞人站成排,手一伸一縮,讓人目不暇接。那優美的舞姿猶如孔雀開屏,讓人沉醉其中;那壯觀的場面猶如「神六」升天,讓人激動不已;那整齊的動作猶如電腦合成,讓人無法相信;好厲害的聾啞人,好厲害的「千手觀音」!
古典韻味的樂曲讓人如聞佛界的梵音,聖潔靈動的舞姿讓人如見觀音的寶像。當《千手觀音》組出「盛世開屏」的畫面,千隻纖手曼顫,千隻慧眼閃爍,將春晚的氣氛推向高潮時,人們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傳說中的千手千眼觀音被演繹得得如此的典雅,舞台上《千手觀音》的天光人舞呈現出如此的祥瑞,不由人不由衷地擊節贊嘆,美哉,《千手觀音》!
在《千手觀音》中,邰麗華與20位同伴結為一體,以千手觀音形象立於蓮花台上,在鑲嵌著1000多隻手的金碧輝煌的拱門下,用繽紛的手姿和斑斕的色彩,"述說"內心世界的美麗話語。伴隨著激昂的樂曲,舞者魚貫而入,舒展在舞台上,以婀娜的舞姿和生動的眼神,描繪夢中的天堂。身著白紗衣的4位手語指揮天使般地相伴四周,向舞者解讀他們無法聽見的音樂。21位舞蹈演員雖然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裡。但通過舞蹈老師的手語指揮用眼睛去感悟音樂的韻律。他們優美的肢體語言,觸動了全國人民的心弦。在這樣的節目面前,似乎所有的語言都顯得蒼白無力。
佛的高貴與女子的嫵媚,佛的端莊與女子的靈動,佛的典雅與女子的鮮巧。
既充斥矛盾、又完美的並容與存在。
意識,清晰而篤定:震撼,驚艷,來自藝術的潔凈本身,——本身已魅力浩盪,本身已足令人眩暈、折服、慨嘆——與旁的種種,不相干。
只有,當震撼與驚艷的洶涌稍平,在理性歸納、沉澱的過程里,那些額外的「元素」,才淺淺地、漸漸地,浮上腦際,趨向明朗。
必須,面對與承認的事實:他們,是這眾生平等的世界上,一群有著些許生理缺陷的特殊舞者。
音響的奇幻領域,他們不具備完滿的直接感知的能力。
所以他們會以手勢告之:老師,看到你的舞蹈,就看到了音樂!
看。
「看」,便能將音樂的氣息切合得那般精確,不曾露怯,不曾使旁人捕捉到錯位的「破綻」。
可以想見,必是艱辛滿程。
筆走至此,淚又滑下。
老師的當時,欣慰之餘,也許亦有輕輕的嘆息、濃濃的心疼,在心靈深處吧。
相信只是為著一重感動。無關「同情」,無關「憐憫」。
人的生命,無疑是有限的。生命的長短有限,生命的質量有限,生命的形態有限。
要在有限的長短、質量、形態之中,以人有限的智慧與能量,締造無限。
聽不到的音樂,無妨看到;說不出的話,無妨寫出;手拿不著的東西,無妨用腳拿著;天然的腿無法跑跑跳跳了,無妨置換假肢。
總有許多的「可能」,自「不可能」誕生,繁衍,茁壯,昌隆,絢爛。
人們稱它作:生命的力量。
很美……
真的很美。
舞美,樂美,人兒美。
五分五十四秒的舞蹈作品,近乎於「美」的代名詞。
伴隨整個舞蹈,油然陡生、縈繞心頭最為頻繁的那一個詞彙,——聖潔。
當燈火驟亮,鍾鼓、樂音、人聲哼鳴而起時,聖潔。當領舞澄澈的雙眸、祥和的笑意,相凝視時,聖潔。當千手千眼,出其不意、捉摸不定、促不及防、五彩斑斕、千變萬化的一浪又一浪時,聖潔。
金,中華民族輝煌的色澤,那麼,這抹聖潔,是無愧輝煌的聖潔。
會忘記是在接受一支舞蹈作品的獻演,僅僅既恍惚又的且確地知道:這是一件叫作「藝術」的事物,橫桓人前,包裹侵佔去整個兒身心,那麼純凈,那麼清明,那麼遺世獨立卻又繾綣無限柔情與博愛,廣播天地萬物。無知無覺中,衣袖浸濕……
博愛,該是「千手觀音」意象的其中一番寓意所在吧。
特殊的舞者,之所以能揮灑生命的活力、色彩於舞台,正正依仗著自愛及人間的博愛。而當不特殊的觀者,欣賞、贊美如今舞台上的他們時,自然亦可悟出欣悅,生出新一輪的博愛。
一輪,接一輪,健康地循環著,要直到永遠。
——觀音大士,千手千眼,不言,不語,不驕,不躁,無聲,無息,無欲,無求。
她聖潔,她純凈,她的心白璧無瑕,她的胸懷海闊天高。
她以手為言,她以眼為語。
人呀,此生,是否有緣聽得到、聽得明她的言語:那真,那善,那美……
㈢ 模仿 安塞腰鼓 第15自然段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渾激越的鼓點敲出的優美豪放的詩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熱情頌歌。作者通過一群朴實得像紅高粱一樣的茂騰騰陝北後生在黃土高原上展現的壯闊、雄渾、激越、豪放的腰鼓舞場面的描寫,展示了中華民族古老淳樸的民間文藝風情,顯示了生命的活躍和強盛,熱烈贊頌了中國人民「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抒發了中華民族掙脫了束縛與羈絆、閉塞與保守後的歡樂和痛快、思索和追求。這是對改革開放熾烈的、深層次的理性思索的結晶。
對這一壯闊、熱烈的場面,作者寫得繪聲繪色,詳略得當,極有層次。鼓未捶響以前,是嚴陣以待,一片肅靜。只見「南風吹動高粱葉,吹動鼓手們的衣衫」,鼓手們「神情沉穩而安靜」,貼身的腰鼓「獃獃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而展現在他們身後的背景是無垠的「一片高粱地」。多麼廣闊而恬靜的場面啊!在這大背景下,鼓手們積攢著力量,期待著爆發,等待著展示。這是激戰前的沉寂,這是等待前的肅穆,也是一場疾風暴雨式的腰鼓舞即將上演前的期盼。寫得多美啊,給人以無限遐想的天地。
寫腰鼓舞的場面極有層次,分為四層。第一層,寫鼓聲乍起,著重寫聲音,寫鼓聲的激越豪邁,寫得詳細。一捶起來,鼓手們就全身心地投入。「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睏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這是腰鼓舞嗎?這分明是中華大地上前無古人的改革開放的熱火朝天的情景的詩化。同時,作者還展開聯想,讓我們聯想到了古代出征「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的悲壯,想到了老一代改天換地的革命「千里的雷聲萬里地閃」的豪邁,想到了新中國建設路上苦苦求索的熱情。今天,中華大地上的改革開放不也是這樣的嗎?這是一種一脈相承的光榮傳統的延續!作者將眼前的腰鼓舞與過去的歷史緊密聯系起來,有力地增強了文章的厚重感。沉睡的雄獅要奮起,要向世界展示她的風采。於是作者進一步用富有哲理的語言寫到,要改革開放,就「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這是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改革開放理論的詩式的註解。正是有了這樣的思想基礎,中華民族才掙脫了束縛,沖破了樊籬,撞開了堅冰,走出了困境,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和干勁。這隆隆的鼓聲啊,是改革開放中「豪邁的抒情」「嚴峻的思索」,辛苦耕耘的「犁尖翻起的雜著草根的土浪」,是「陣痛的發生和排解」……這是多麼睿智的哲理,何等深刻的意蘊啊!讀後,不能不使人熱血沸騰,干勁倍增。
第二層,寫腰鼓舞正酣。著重寫舞姿,突出舞姿的遒勁,寫得較詳。你看,「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使你「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可以釋放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每個舞姿都「充滿力量」,「呼呼作響」,「都是光和影的變幻」,都讓你「震顫在強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嘆為觀止」。是的,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了不起的民族,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必將書寫出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第三層,寫腰鼓舞達到高潮,寫得簡潔。作者沒有像第一、二層那樣從正面去鋪寫鼓聲和舞姿,而是側面描寫。寫由腰鼓舞引發的聯想。作者用了一個排比段,充分展示這人、聲、舞融為一體的「茫茫一片」的壯觀景象。這景象是「沉重而又紛飛的思緒」,這「思緒中不存在任何隱秘」,它是「痛苦與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的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和升華。
第四層,寫腰鼓戛然而止,寫得非常簡略。極力突出一個「靜」字,與開頭相呼應,首尾圓合。「世界出奇地靜」,「以致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像來到另一個星球」。作者寫得十分含蓄。這是熱情釋放後的冷靜,也是一種理智。這樣的結尾意味深長,與上文相對照,更加突出腰鼓舞的壯闊和火烈,給人以鼓舞和力量。對整個腰鼓舞的描寫,真是場面驚心動魄,結構層次分明,描寫繪聲繪色。
其次,文章語言如詩如畫,極富音樂美,而且聯想豐富,想像奇特。例如,寫鼓聲乍起的場面:「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後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想像藉助比喻和排比的翅膀,把腰鼓舞壯闊、豪放、火烈的場面寫得別致感人,使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寫腰鼓舞正酣,想像也非常奇特:「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寫得聲情並茂,足以使人全身的力量都燃燒起來。而這一切,都是依賴於積極修辭。作者主要是通過大量的排比、比喻、對比、反復、擬人等來表現的。作者還善用疊字、疊詞,增添了文章的氣勢和韻味。如「茂騰騰」「噝溜溜」「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使作品音韻和諧,旋律優美,極富音樂美。
讀著劉成章的《安塞腰鼓》,我為之震撼,不禁贊嘆而又贊嘆。安塞腰鼓動人心弦的演奏使我沉浸在一種生命的強盛中。捶,捶,捶,一聲聲「隆隆」響徹雲霄。喧鬧聲後,文末一聲「渺遠的雞啼」更使人彷徨在一個陌生的世界,使片刻間那雄渾的鼓聲久久地縈繞在耳畔——這也許就是「餘音繞梁」了?
惟妙惟肖的描寫使那群茂騰騰地後生們從書中「蹦」了出來,在我眼前發狠地捶、忘情地捶、沒命地捶那安塞腰鼓。鼓聲伴著掌聲,是一種洋溢著英雄豪氣的聲音。隆,隆,隆隆……
奏吧,讓百鳥停止歌唱,大家一起來傾聽那如雷的鼓聲吧。那奇偉磅礴的能量也只能由安塞腰鼓釋放。急促地鼓點迸發出元氣淋漓,奏出了震天動地的生命強音。安塞腰鼓神了!它把活躍著的生命轉化成了一個又一個華彩樂章,在鼓上如火花四濺般奏出,令人嘆為觀止。我聽見了,那遠在黃土高原的腰鼓聲,我聽見了,是那麼激動人心!我不得不贊揚黃土高原人民的粗獷豪邁與生機勃勃,他們吃穿雖普通,卻有著錦衣玉食者沒有的強盛生命。好一個安塞腰鼓呵,好一個安塞腰鼓!
我彷彿與後生們一起舞著,舞著,大起大落地搏擊全身,跳出每一個充滿力量的壯美舞姿。吼,跳,喊,躍,把抱負、痛苦、歡樂、追求,通過安塞腰鼓而表達。啊,安塞腰鼓,你給農民們注入了無限生機,把他們樸素衣著下掩飾不住的亢奮捶出來了,舞出來了。啊,安塞腰鼓,你令人激情澎湃,給黃土高原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噢,安塞腰鼓,好一個抒出了農民心願、指引他們走向幸福的安塞腰鼓!
讓腰鼓捶吧,捶吧,捶出火烈,捶出自豪,捶出那農民的淳樸善良……好一個安塞腰鼓!
㈣ 安塞腰鼓的仿句
閱讀是快樂的,通過閱讀,可以舒展心靈的翅膀,讓笑容變得燦爛;閱讀是幸福的,通過閱讀,可以仰望思想的星空,讓目光變得深邃;閱讀是美麗的,通過閱讀,可以盪滌靈魂的污漬,讓氣質變得脫俗。
當手指跳躍,風兒便不再悲傷;當黑白流淌,思緒便將痛苦遺忘;當旋律激揚,天地便只在我的心泉徜徉
心靈是一方廣袤的天空,它包容著世間的一切;心靈是一片寧靜的湖水,偶爾也會泛起陣陣漣漪;心靈是一塊皚皚的雪原,它輝映出一個繽紛的世界。
要燃放瞬時的煙花不難,難的是將這剎那的燦爛永恆定格在夜空;要鼓起一時的勇氣不難,難的是將這不滅的鬥志維持一生;要獲得片刻的歡愉不難,難的是笑到最後.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㈤ 安塞腰鼓仿寫,用另一種樂器。 急急急!!!
鋼琴,優雅的王子,黑白的小人在指尖上跳躍,優美的樂聲好極了
㈥ 六年級上冊《14安塞腰鼓》中的「流蘇」是什麼意思
流蘇
一種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絲線等製成的穗子,常用於舞台服裝的裙邊下擺等處。
流蘇樹。按英文譯應該叫中國流蘇樹才好。它屬木樨科,又稱蘿卜絲花。是落葉喬木,樹形高大優美,枝葉茂盛,初夏滿樹白花,如覆霜蓋雪,清麗宜人。秋季結果,核果橢圓形,藍黑色。
流蘇髻。一種發髻的名稱。據記載記載,元朝有個叫輕雲的人,頭發很長,每次梳頭的時候都要站在床上,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會垂到地上。挽了發髻之後,左右剩下的頭發,每綹都有一指粗,然後結束作同心帶,垂在兩肩,飾以珠翠,這就叫流蘇髻。
流蘇旅店。維克多·霍塔(Victor Horta)是比利時新藝術建築的奠基人。布魯塞爾的塔塞爾(Tassel,意譯為流蘇)旅店是他的重要作品。這一旅店被西方認為是最完美的新藝術建築。他的這種先鋒派藝術觀念在這里得到自由的毫無局限的體現。樓梯和廳具有韻律感,完整和諧,鐵欄桿,牆面與地面的線條優雅,纖細、細膩、動感,形成房間的基本格調和韻律。
兩個叫流蘇的主人公。張愛玲的小說《傾城之戀》的女主人叫白流蘇,一個離婚的中國美女;派拉蒙公司的影片「SLEEPY HOL-LOW」(沉睡谷)的女主角叫Katrina Van Tassel(Tassel,意譯為流蘇),是一個行動不便的年輕漂亮女子。 學位帽流蘇。據《學位服眷裝規范》,學位帽為方形黑色,博士帽流蘇為紅色,碩士帽流蘇為深藍色,校長帽流蘇為黃色。博士袍為黑、紅兩色,碩士袍為藍、深藍兩色,校長袍為紅、黑兩色。由於我國暫不推薦使用學士服,故學士服尚無統一標准,大多數參照國外高校的樣式,有「牛津版」、「劍橋版」等幾種樣式,一般學士帽的流蘇為黃色、學士袍為黑、紅兩色。在學位授予儀式上,由校長、院系領導或嘉賓將學位獲得者位於右前側的流蘇隨帽檐移至左側中部,並呈自然下垂狀,流蘇由右而左這一撥弄,表明校方准允這個學生走出師門。
古琴軫穗也叫流蘇。古琴軫穗的長短和色澤有講究,且有道理。所謂「道家崇玄色,釋門尚姜黃,才子香紅佳人綠 」。
步搖,古代婦女的流蘇首飾。是附在簪、釵之上的一種金玉裝飾,製作華麗。《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雀)九華(花),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以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唐白居易《長恨歌》:「雲鬢花顏金步搖。」步搖,初行於貴族婦女,後也行於民間。
慕容,由流蘇衍生而來的姓氏。慕容本是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名稱。三國時期,鮮卑族首領莫護跋在棘城以北(今河北昌黎縣境內)建立國家。據說當時北方漢人流行一種叫「步搖」的帽子,莫護跋很喜歡,也戴了一頂。鮮卑人見他這模樣,都叫他「步搖」。在當地方言中,「步搖」的讀音與「慕容」很相近,所以「步搖」後來就訛傳成「慕容」。莫護跋的子孫後來乾脆就把慕容氏作為自己部落的名稱。東晉時,慕容正式成為姓氏。
冕旒,帝王頭上的流蘇。帝王戴的冕冠,其頂端有一塊長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圓後方,用以象徵天圓地方。延的前後檐,垂有若干患珠玉,以綵線穿組,名曰:「冕旒」。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標志。據說,置旒的目的是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也就是說,一個身為領袖的人,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細小的瑕疵。
㈦ 安塞腰鼓仿寫
春雷一樣 是豪放的韻律
海浪一樣 是磅礴的氣勢
㈧ 語文三新練習冊上的安塞腰鼓
k19960115k 秀才 二級(301) | | 我的知道 | 我的消息(0/0) | 網路首頁 | 退出
我的知道 我的提問
我的回答
知識掌門人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視頻 網路
幫助 設置
網路知道 > 藝術 > 器樂 相關問題添加到搜藏已關閉
求安塞腰鼓讀後感
懸賞分:5 - 提問時間2008-5-20 13:18 問題為何被關閉
結合中華民族發展史談談對安塞腰鼓的理解
400字左右 謝謝了
提問者: xujun1203 - 魔法學徒 一級 答復 共 4 條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
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國的各地展現風采,並為世界矚目。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陝北高原民眾憨厚朴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近年來,它先 後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等大型活動中表演,並赴日本進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絕之一。
回答者: djx3310 - 江湖新秀 四級 5-20 17:31
真是驚心動魄啊!
讀著劉成章的《安塞腰鼓》,我為之震撼,不禁贊嘆而又贊嘆。安塞腰鼓動人心弦的演奏使我沉浸在一種生命的強盛中。捶,捶,捶,一聲聲「隆隆」響徹雲霄。喧鬧聲後,文末一聲「渺遠的雞啼」更使人彷徨在一個陌生的世界,使片刻間那雄渾的鼓聲久久地縈繞在耳畔——這也許就是「餘音繞梁」了?
惟妙惟肖的描寫使那群茂騰騰地後生們從書中「蹦」了出來,在我眼前發狠地捶、忘情地捶、沒命地捶那安塞腰鼓。鼓聲伴著掌聲,是一種洋溢著英雄豪氣的聲音。隆,隆,隆隆……
奏吧,讓百鳥停止歌唱,大家一起來傾聽那如雷的鼓聲吧。那奇偉磅礴的能量也只能由安塞腰鼓釋放。急促地鼓點迸發出元氣淋漓,奏出了震天動地的生命強音。安塞腰鼓神了!它把活躍著的生命轉化成了一個又一個華彩樂章,在鼓上如火花四濺般奏出,令人嘆為觀止。我聽見了,那遠在黃土高原的腰鼓聲,我聽見了,是那麼激動人心!我不得不贊揚黃土高原人民的粗獷豪邁與生機勃勃,他們吃穿雖普通,卻有著錦衣玉食者沒有的強盛生命。好一個安塞腰鼓呵,好一個安塞腰鼓!
我彷彿與後生們一起舞著,舞著,大起大落地搏擊全身,跳出每一個充滿力量的壯美舞姿。吼,跳,喊,躍,把抱負、痛苦、歡樂、追求,通過安塞腰鼓而表達。啊,安塞腰鼓,你給農民們注入了無限生機,把他們樸素衣著下掩飾不住的亢奮捶出來了,舞出來了。啊,安塞腰鼓,你令人激情澎湃,給黃土高原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噢,安塞腰鼓,好一個抒出了農民心願、指引他們走向幸福的安塞腰鼓!
讓腰鼓捶吧,捶吧,捶出火烈,捶出自豪,捶出那農民的淳樸善良……好一個安塞腰鼓
回答者: 冷酷Θ - 試用期 一級 5-20 20:13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渾激越的鼓點敲出的優美豪放的詩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熱情頌歌。作者通過一群朴實得像紅高粱一樣的茂騰騰陝北後生在黃土高原上展現的壯闊、雄渾、激越、豪放的腰鼓舞場面的描寫,展示了中華民族古老淳樸的民間文藝風情,顯示了生命的活躍和強盛,熱烈贊頌了中國人民「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抒發了中華民族掙脫了束縛與羈絆、閉塞與保守後的歡樂和痛快、思索和追求。這是對改革開放熾烈的、深層次的理性思索的結晶。
� 對這一壯闊、熱烈的場面,作者寫得繪聲繪色,詳略得當,極有層次。鼓未捶響以前,是嚴陣以待,一片肅靜。只見「南風吹動高粱葉,吹動鼓手們的衣衫」,鼓手們「神情沉穩而安靜」,貼身的腰鼓「獃獃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而展現在他們身後的背景是無垠的「一片高粱地」。多麼廣闊而恬靜的場面啊!在這大背景下,鼓手們積攢著力量,期待著爆發,等待著展示。這是激戰前的沉寂,這是等待前的肅穆,也是一場疾風暴雨式的腰鼓舞即將上演前的期盼。寫得多美啊,給人以無限遐想的天地。
寫腰鼓舞的場面極有層次,分為四層。第一層,寫鼓聲乍起,著重寫聲音,寫鼓聲的激越豪邁,寫得詳細。一捶起來,鼓手們就全身心地投入。「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睏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這是腰鼓舞嗎?這分明是中華大地上前無古人的改革開放的熱火朝天的情景的詩化。同時,作者還展開聯想,讓我們聯想到了古代出征「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的悲壯,想到了老一代改天換地的革命「千里的雷聲萬里地閃」的豪邁,想到了新中國建設路上苦苦求索的熱情。今天,中華大地上的改革開放不也是這樣的嗎?這是一種一脈相承的光榮傳統的延續!作者將眼前的腰鼓舞與過去的歷史緊密聯系起來,有力地增強了文章的厚重感。沉睡的雄獅要奮起,要向世界展示她的風采。於是作者進一步用富有哲理的語言寫到,要改革開放,就「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這是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改革開放理論的詩式的註解。正是有了這樣的思想基礎,中華民族才掙脫了束縛,沖破了樊籬,撞開了堅冰,走出了困境,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和干勁。這隆隆的鼓聲啊,是改革開放中「豪邁的抒情」「嚴峻的思索」,辛苦耕耘的「犁尖翻起的雜著草根的土浪」,是「陣痛的發生和排解」……這是多麼睿智的哲理,何等深刻的意蘊啊!讀後,不能不使人熱血沸騰,干勁倍增。
第二層,寫腰鼓舞正酣。著重寫舞姿,突出舞姿的遒勁,寫得較詳。你看,「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使你「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可以釋放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每個舞姿都「充滿力量」,「呼呼作響」,「都是光和影的變幻」,都讓你「震顫在強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嘆為觀止」。是的,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了不起的民族,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必將書寫出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 第三層,寫腰鼓舞達到高潮,寫得簡潔。作者沒有像第一、二層那樣從正面去鋪寫鼓聲和舞姿,而是側面描寫。寫由腰鼓舞引發的聯想。作者用了一個排比段,充分展示這人、聲、舞融為一體的「茫茫一片」的壯觀景象。這景象是「沉重而又紛飛的思緒」,這「思緒中不存在任何隱秘」,它是「痛苦與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的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和升華。
第四層,寫腰鼓戛然而止,寫得非常簡略。極力突出一個「靜」字,與開頭相呼應,首尾圓合。「世界出奇地靜」,「以致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像來到另一個星球」。作者寫得十分含蓄。這是熱情釋放後的冷靜,也是一種理智。這樣的結尾意味深長,與上文相對照,更加突出腰鼓舞的壯闊和火烈,給人以鼓舞和力量。對整個腰鼓舞的描寫,真是場面驚心動魄,結構層次分明,描寫繪聲繪色。
其次,文章語言如詩如畫,極富音樂美,而且聯想豐富,想像奇特。例如,寫鼓聲乍起的場面:「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後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想像藉助比喻和排比的翅膀,把腰鼓舞壯闊、豪放、火烈的場面寫得別致感人,使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寫腰鼓舞正酣,想像也非常奇特:「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寫得聲情並茂,足以使人全身的力量都燃燒起來。而這一切,都是依賴於積極修辭。作者主要是通過大量的排比、比喻、對比、反復、擬人等來表現的。作者還善用疊字、疊詞,增添了文章的氣勢和韻味。如「茂騰騰」「噝溜溜」「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使作品音韻和諧,旋律優美,極富音樂美。
參考資料:中教網
回答者: 展翅翱翔的雄鷹 - 江湖新秀 四級 5-21 12:57
安塞腰鼓
1.生命的激昂和宣洩
「一群茂騰騰的後生」,「朴實得就像那片高粱」,在「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後生」,年輕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輝耀眼,「茂騰騰」地沸騰著生命的激情;年輕的生命「朴實」,不做作不招搖不浮耀,像「高粱」一樣無華而茁壯,自然健康;這樣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經人工雕飾的、沒有半點污染的、不摻雜任何雜質的、完完全全的生命。這樣的生命奔騰踴躍於「黃土高原上」,古老的溝壑、縱橫的土地,承載著這樣年輕熱烈完美的生命,「安塞腰鼓」給予他們宣洩的形式。
2.羈止不住的力量
充溢著生命力量的「後生」們,「神情沉穩而安靜」,生命在積蓄激情,等待爆發。果然,他們「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生命的熱情一旦被釋放出來,就沒有什麼東西能阻擋得住力量的噴涌。來了:「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人已經不是概念上的「人」,而成了單純的生命的載體、力量的載體,只有宣洩宣洩再宣洩,噴射噴射再噴射,人與生命合一,與力量合一。「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睏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這些旋轉的生命噴湧出的火熱的力量灼熱了周圍的一切。生命如雷霆萬鈞如山崩地裂壓頂而來,使一切都變得渺小,天地間只有生命的能量呼嘯不已,「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這樣的生命、這樣的力量,又有誰想束縛又有誰能羈絆呢?生命化成「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偉大、雄渾、激昂、粗獷,也許有點狂野甚至具有一定的破壞力,但它是真正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流露,還有什麼比這樣的力量更可貴更激動人心更讓人嘆為觀止呢?——「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他們的動作不會像舞台上的舞蹈那麼精緻、整齊、富有韻律,但是他們的力量卻撲面而來,「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使人不能相信人「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面對這樣的生命、這樣的力量,人們會怎樣呢?——或許有人覺得這樣的生命太赤裸裸太霸道太蠻橫,但是它會打破人們身上層層堅硬的外殼,讓生命宣洩在天地間,而不必計較功名利祿,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蒼白憔悴,讓人「遺落了一切冗雜」,「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為人、生命之所以為生命。
3.原始的能量
作者把這種生命的宣洩,力量的噴發賦予了「黃土高原」「安塞腰鼓」,是有其深刻含義的。「黃土高原啊,你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後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驚心動魄的搏擊!」相比黃土高原,作者卻覺得「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然後再次感慨「除了黃土高原,哪裡再有這么厚這么厚的土層啊!」作者為什麼對黃土高原情有獨鍾?在作者看來,黃土高原的人「朴實」「沉穩」「安靜」,他們還保存著生命的「元氣」,相比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少了些浮躁,缺了些世故。厚土蘊藏著原始的生命,積蓄著騷動的力量,而多水的江南,已經流逝了許多許多,改變了許多許多。
寫作特點
這篇文章,內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統一。
(1)鏗鏘的短句
課文多用短句來表現內容。如「一群茂騰騰的後生」,簡潔地表現了年輕生命的熱烈奔放;「忘情了,沒命了」,有力地表現了生命沸騰、力量噴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無不鏗鏘激昂。
(2)激昂的排比
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不僅交錯出現,而且一連許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連用三個排比段落,猶如江河一泄千里不可遏止。許多排比,對仗工整,如「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一段,氣勢昂揚;還有的排比層層遞進,如「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排山倒海般讓人透不過氣來。
(3)疾猛的節奏
課文自始至終,一直保持著快速的節奏。一個排比接一個排比,一個高潮接一個高潮,不讓人有半點喘息的機會。快節奏使得內容表達得更熱烈更激盪,充分表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
回答者: www6813487 - 試用期 一級 5-28 21:38相關內容
• 《安塞腰鼓》讀後感怎麼寫?
• 〈〈安塞腰鼓〉〉讀後感
• 仿寫安塞腰鼓
• 寫一種戲曲給人的感受。 例句:安塞腰鼓,奔放、動感...
• 安塞腰鼓表達作者的什麼思想感情?
更多相關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安塞腰鼓 讀後感
訂閱該問題
您想在自己的網站上展示網路「知道」上的問答嗎?來獲取免費代碼吧!
--------------------------------------------------------------------------------
如要投訴或提出意見建議,請到
網路知道投訴吧反饋。
&;2009 Bai
㈨ 仿寫《安塞腰鼓》
腰鼓是我國古老的民族藝術,它來源於生活,又很好地表現了生活。腰鼓是滿、彝、漢等民族棰擊膜鳴樂器。歷史悠久,發音脆亮,在民間廣泛流傳,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掀起了黃土地上的狂飆,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性。我們固村小學自1992年組建學校腰鼓隊至今,堅持活動不間斷並將其設為一個課外活動小組,定時活動,活動小組的成員就是學校腰鼓隊的骨幹力量,腰鼓作為一項民間藝術我們也將其帶入音樂課堂教學之中,使更多的同學了解和掌握打腰鼓的技巧、技法,進而弘揚中國民間的傳統藝術。學校腰鼓隊曾經參加過多次慶祝會、交通安全和法制教育宣傳等社會活動,受到領導的肯定和廣大群眾的贊譽。
二、學生腰鼓的結構簡介及規格
鼓身木製,形如木桶,中間較粗而兩端稍細,兩面蒙以牛皮、馬皮或羊皮(圖)。鼓身塗以朱漆或繪有花紋圖案。腰鼓有大小不同規格。大號腰鼓,鼓長38厘米、面徑20.5厘 米; 二號腰鼓,鼓長33厘米、面徑16厘米;三號腰鼓,鼓長31
厘米、面徑14厘米;四號腰鼓,鼓長26厘米、面徑12厘米。鼓身一側裝置兩個鼓環,系以紅綢布為鼓帶。兩根鼓棰 長25厘米,棰尾系以紅綢穗為飾。
三、腰鼓的挎法
演奏時,奏者將鼓帶掛於右肩,鼓身斜挎左腰,雙手各執一棰敲擊,兩棰即可同擊一端鼓面,也可各擊一端鼓面。
四、鼓點簡介
腰鼓發音清脆響亮。無固定音高。鼓點有花點、碎點、單點、雙點、起鼓點、路鼓點、邊點、幫點等。花樣有敲小棒、雙展翅、歡呼跳躍、串花籬笆、對臉笑等。
1、鼓棒執法:
2、起鼓點:
××⊙ ×⊙ | × O|
咚咚巴 咚巴 咚
××⊙ ×⊙ | × O|
咚咚巴 咚巴 咚
××⊙ ×⊙ | × ×|
咚咚巴 咚巴 咚 咚
××⊙ ×⊙ | × O‖
咚咚巴 咚巴 咚
打法:雙手按節奏敲擊。腳按節奏踏步四次。
「咚」為右手棰尖敲擊鼓心。
「巴」為左手棰尖敲擊同側鼓心。
3、路鼓點:
×⊙ ×⊙ | ××⊙ ×⊙‖
咚巴 咚巴 咚咚巴 咚巴
打法:雙手按節奏敲擊。
腳:一種方法是按節奏踏步四次。第二種方法是一拍左腳向前邁一步,二拍右腳向前邁一步,三拍左腳向前邁一步,四拍右腳跟在左腳後成丁字步。
「咚」為右手棰尖敲擊鼓心。
「巴」為左手棰尖敲擊同側鼓心。
一拍前半拍右手棰尖敲擊鼓心後甩至右側身後,同時眼睛看右手。
二拍拍前半拍右手棰尖敲擊鼓心後甩至胸前。
三拍按節奏敲擊。
四拍動作同二拍。
4、花樣(一)敲小棒
手:一二拍同路鼓點,三四拍雙手鼓棒在胸前按節奏敲擊五次。腳:動作同路鼓點。
5、花樣(二)雙展翅
手:一拍雙手鼓棒同時敲鼓一次後拉開。
二拍雙手鼓棒同時再敲鼓一次,三四拍動作同路鼓點。
腳:動作同路鼓點。
花樣(三)歡呼跳躍
手:一二拍動作同路鼓點,三拍雙手舉至頭上方左側,四拍雙手舉至頭上方右側。
腳:一二拍動作同路鼓點,三四拍雙腳各跳起一次。三四拍口喊「嘿嘿」。
6、花樣(四)對臉笑
手:一拍雙手鼓棒同時敲鼓一次後拉開。
二拍雙手鼓棒同時再敲鼓一次,三拍動作同一拍,四拍雙手舉至頭頂,一組隊員身體下蹲轉至左側,二組隊員身體下蹲轉至右側。
腳:一二拍動作同路鼓點,三拍一組隊員左腳向左轉,二組隊員左腳向右轉。四拍右腳至左腳左後方。
7、花樣(五)串花籬笆
手:動作同路鼓點。
腳:第一遍路鼓點兩排並成一排,一組隊員在前,二組隊員在後。第二遍路鼓點調整隊形。第三遍路鼓點一排分成兩排,一二組互換位置。第四遍路鼓點調整隊形。第五至八遍路鼓點同一至四遍路鼓點。
學生創編腰鼓花樣:
花樣(一):節奏同路鼓點。腳原地踏步。
一二拍同雙展翅狀,口中喊「嘿嘿」兩聲。
三四拍按節奏敲擊鼓邊。
花樣(二):節奏同路鼓點。腳原地踏步。
一二拍同雙展翅狀。三四拍同「歡呼跳躍」的三四拍。
花樣(三):節奏同路鼓點。腳原地踏步。
一拍雙手同時敲鼓一次後向右下方甩。
二拍雙手同時敲鼓一次後向左上方甩。
三四拍按節奏敲擊。
花樣(四):節奏同路鼓點。腳原地踏步。
一二拍按節奏敲擊,同時前排隊員轉身與後排隊員相對。
三四拍按節奏互相敲擊對方鼓身
花樣(五):節奏同路鼓點。腳原地踏步。
一二拍按節奏敲擊。
三拍左腳跳起,雙手同時敲鼓一次後拉開同雙展翅狀。
四拍右腳跳起,雙手同時收回敲鼓一次。
花樣(六):節奏同路鼓點。隊形同「串花籬笆」。
動作同「歡呼跳躍」或同「敲小棒」。
㈩ 安塞腰鼓的文章結構!!!
全文結構清晰。文章以「靜」開頭(第1-4段),又以「靜」結尾(第28-30段),中間則是具體的寫「動」(第5-27段)。主體部分的寫「動」,也是比較典型的「三段式」結構:第5-7段總寫安塞腰鼓的激昂,第8-24段分寫安塞腰鼓宏偉的場面(第8-13段)、雄壯的鼓聲(第14-17段)、激情的後生(第18-22段)和美麗的舞姿(第23-24段),第25-27段再總寫對安塞腰鼓的激情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