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貴妃頭上帶的東西是什麼
在載濤、鄆寶惠兩人合寫的《清末貴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講道:「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頭,式樣簡朴。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之上。」橫插於發髻之上的類似發冠一樣的扁方長三十二至三十三點五厘米,寬四厘米左右,厚零點二至零點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圓,另一端似卷軸。如一變相橫簪,無論是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類似古代男子束發時用的長簪,也許扁方就是由此而演變過來的。扁方的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製品。清代中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發髻為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種扁形的冠,裡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製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面懸掛流蘇。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2. 清朝時宮里的格格和妃子頭上戴的帽子是什麼樣的
那是一種發髻。
大概演變流程是:
清入關前:辮長盤髻、髻 。 清初:小兩把頭。清中期:高髻、平頭髻。清晚期:一字頭。
清初流行梳兩個橫長髻,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宮內後妃稱其為「小兩把頭 」。
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發展,後妃發式也出現了由小到大,由實用型向著美容、 美飾的審美型發展。
到了乾隆盛世的黃金時代,清代宮廷處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國各地的名貴首飾源源不斷地貢進清宮,大大刺激了宮廷後妃追求美飾的心理。
但是,要這些份量可觀的金、銀、玉、珍珠、寶石的首飾戴在頭上,「小兩把頭」發髻就顯出許多不足之處。
於是,一種新的梳頭工具——發架,應運而生,而發式也隨之有了改變。發架有木製的,也有鐵絲擰成的,形似橫著的眼鏡架。這時候高髻開始流行了。
隨後又開始流行平頭,謂之「平三套」或「蘇州撅。到清代晚期,清宮後妃又風行頭套式的「大拉翅」 發型,也就是一字頭的一種簡單的說,「大拉翅」就是一頂華麗的假發。 《清宮詞》形容道:「鳳髻盤出兩道齊,珠光釵影護蝤蠐。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底。」
3. 清朝古代妃子的這種頭飾叫什麼 就是圓圓的那種
大兩把頭」由道光皇帝的寵後孝全皇後發明,這個發型需要藉助一些特殊的工具:首先要用鐵絲根據腦袋的大小盤制一個圓圈,用來作為「發架」,在發架之上,再製作一個類似於眼鏡架似的架子,梳頭時,可將這個架子像戴帽子一樣戴在頭上,將頭發從「眼鏡架」中穿向後面,再從「眼鏡架」上發拉下來固定。有架子撐住的頭發,比原來的「小兩把頭」結實緊密得多,可以插戴更多的鮮花和珠寶。從此,清宮貴婦的頭上,便越來越璀璨奪目。慈禧年代,終達頂峰。
4. 清朝時宮里的格格和妃子頭上戴的帽子是什麼樣的
那是一種發髻,大概演變流程
辮長盤髻 髻 清入關前。 小兩把頭 清初。高髻、平頭 髻清中期。一字頭清晚期
清初流行梳兩個橫長髻,形 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宮內後妃稱其為「小兩把 頭 」 。
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發展,後妃 發式也出現了由小到大,由實用型向著美容、 美飾的審美型發展。到了乾隆盛世的黃金時 代,清代宮廷處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國各地 的名貴首飾源源不斷地貢進清宮,大大刺激 了宮廷後妃追求美飾的心理。但是,要這些 份量可觀的金、銀、玉、珍珠、寶石的首飾 戴在頭上,「小兩把頭」發髻就顯出許多不 足之處。於是,一種新的梳頭工具——發架 應運而生,而發式也隨之有了改變。——發架有木製的,也有鐵絲擰成的,形似橫著的眼鏡架。這 時 候 高 髻 開 始 流 行 了。隨後又開始流行平頭,謂 之「平三套」或「蘇州撅。到清代晚期,清宮後妃又風行頭套式的「大拉翅」 發型,也就是一字頭的一種簡單的說,「大拉 翅」就是一頂華麗的假發。 《清宮詞》形容道:「鳳髻盤出兩道齊,珠光釵影護蝤蠐。城 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底。」慈 禧 頭 帶 大 拉 翅
《還珠格格》裡面帶的都是 典型的大拉翅
大拉翅取代了用發架梳的兩把頭,據說是慈禧的獨創發明。
5. 古代皇後、妃子帶的帽子
鳳冠!所以有鳳冠霞帔。
補充:
簪子:女孩子們喜歡的簪子,
玉釵
:用玉製成的釵,
梅花簪子
:因簪子外端有梅花形狀而得名,
珍珠頭帶
:珍珠結成的頭帶,非常好看女性飾品
鳳頭釵:雕刻著鳳頭的金釵
媚狐頭飾
:狐眼嵌著寶石的狐頭帽
玉女發冠
:仙女常帶的頭環
七彩花環:用七彩神花編成的花環
鳳翅金翎:以鳳翅和鳳翎編織而成的金絲頭環
6. 清朝宮中宮女.格格.妃子.皇後頭上的戴的是帽子還是用頭發包成的
清初婦女發式及妝飾還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點,以後逐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發髻上的裝飾物,不用金銀,而多用珠翠,這是崇禎年間的特點。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滿族宮女的發式,是將頭發均分成兩把,謂「叉子頭」,在腦後垂下的一綹發尾,修剪成兩個尖角,稱「燕尾」。此後又流行平頭,謂之「平三套」或「蘇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風俗。頭發裝飾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婦女多好之。還有「一字頭」豪華奢侈,高如牌樓,皇室偏愛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發摻和襯墊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間流行的牡丹頭、荷花頭、缽盂頭即屬此類。其樣式豪華,高高聳立達七寸余,猶如盛開的牡丹、荷花。腦後梳理成扁平的三層盤狀,並以簪或釵相固定,髻後作燕尾狀,缽盂頭則形如覆盂,因此類髻發梳理繁雜,故待到清末剪發風盛行時,就逐漸趨於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滿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發式造型與妝飾於一體的著名發式。其梳理方式特別繁復,是受漢族婦女「如意頭」影響而演變而成的,為清宮廷貴婦所鍾愛。
冠子、纂:清代老年婦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紙和黑色綢緞製成的飾物,綉以吉祥紋樣、壽字等,用簪扦於髻上。中年婦女則多戴用鬃麻編成、再裱以綢緞的「纂」,然後飾以鮮花等,更顯其秀美與華麗之色。纂的形狀象一隻鞋幫,僅有二壁,以後又演變為不直接用纂,謂之「真纂」,實際就是在頭上盤一元髻而已。
7. 清朝妃嬪頭飾、首飾詳細名稱
1、點翠
點翠不是一種頭飾形制,而是一種裝飾技藝。「翠」是指翠鳥的羽毛。點翠工藝十分復雜,先以金屬製成底托,將銀子拉成銀絲,用銀絲捻成繩紋花絲,勾勒出圖案紋樣,經過鎏金處理後,將翠鳥的羽毛修剪成相吻合的外形,粘貼在線條間的凹陷處。翠鳥非常稀有,體型又嬌小,所以制一朵小小的頭花需要許多隻翠鳥。
8. 清朝皇後嬪妃的服飾
女服服飾:
朝服:皇後的朝服則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為一整體。
吉服:由外褂與袍組成。
清代後妃朝服
清代後妃服飾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清代乾隆帝孝賢純皇後朝服像。
9. 清朝皇宮里頭妃子、宮女那些人帶的帽子怎麼折的、
折好的褲子把兩個褲腿翻過來就是
10. 清朝妃嬪頭上頂的是什麼
兩把頭。
兩把頭是中國清代皇後、妃嬪、公主、宮女等在宮內生活的女性,以及貴族婦女、命婦、官員妻妾等入闕時頭上常用的裝飾物。
二把頭在清初期只是盤在腦後,且全都使用婦女本身的真發梳成,因此整體造型上較為小且扁矮,但隨著時間推移,盤梳的位置向頭頂發展,也有將二把頭盤的更高更大的趨勢,所以在纏梳的過程中開始參入假發。清朝晚期,發展出一種名為大拉翅的板型冠狀飾物,逐漸取代了二把頭。
(10)清代妃子的帽子擴展閱讀:
清朝後妃的旗頭發式有「軟翅頭」、「兩把頭」、「一字頭」、「架子頭」、「大拉翅」、「燕尾」等等,其間名稱不同,形式稍異。
軟翅頭 「兩把頭」是滿族已婚婦女最常見、最典型的發式。它的雛形發式為「軟翅頭」。梳全發於頭頂,束之以繩,分成兩縷,各用紅線繩纏成兩把,長約三至五寸,呈八字形雙垂於腦後,後來由豎垂腦後逐漸演變成橫卧頭頂,於是發展為「兩把頭」發式,俗稱「高粱頭」。
清初,除大典禮時後妃戴朝冠外,喜慶節日後妃要戴鈿子。戴上鈿子,腦後再垂發辨就不適應了。於是,後妃們梳兩個橫長髻,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戴上鈿子十分穩固。摘下鈿子,這種抓髻式的發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為這種發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宮內後妃稱其為「小兩把頭」。
清初的幾位皇太後、皇後生活節儉,梳小兩把頭時,只戴鮮花,不佩首飾。「小兩把頭」在清宮流行很久,直到乾隆朝,孝賢皇後也僅僅是戴通草,不戴金銀首飾。用以敦促宮中後妃以節儉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