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一共投資6萬開了個童裝但是半年了,一共掙了一萬七還是毛利!誰能給我解釋解釋這是怎麼回事應該注意
實體店生意會越來越差
建議另謀生路(易貨,是個新行業)
㈡ 毛利的高與低主要有哪些原因
毛利的高與低主要原因與商品銷售收入或營業收入及銷售成本的高低有關。
商品銷售毛利率直接反映企業經營的全部、大類、某種商品的差價水平,是核算企業經營成果和價格制訂是否合理的依據。
毛利率的計算是:(不含稅銷售收入-不含稅成本)/不含稅銷售收入。
假定某商品成本單價為12元(不含稅),售價為15元(含稅),該商品的毛利率:1、17%稅率的一般納稅人,則該商品不含稅銷售收入=15/1.17=12.82元;2、該商品毛利率=(12.82-12)/12.82=6.4%
例:實現凈利潤3545.38萬元,同比下降37.41%,主要是毛利下滑和期間費用增長所致。
毛利同比下滑7.85
個百分點三季度公司銷售毛利率為
22.71%,同比下滑7.85%,環比增加0.84
個百分點。毛利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歐美需求價位的下移導致
㈢ 請問一下營業收入增加了,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請問一下營業收入增加了,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如下:
1、原材料成本上升
2、壞賬增加
3、人工成本上升
4、銷售費用增加
5、動力成本上升等
毛利率=(銷售收入-成本)/銷售收入*100%,所以毛利率下降的因素主要是成本上升,構成成本上升的因素主要就是以上五點。
毛利率大小通常取決於以下因素:
1、市場競爭
所謂物以稀為貴,如果市場上沒有這類產品,或這類產品很少,或這類產品相比市場上的同類產品,其質量、功能價值要佔有優勢,那麼產品的價格自然是採用高價策略,反之如果是經營大路產品或夕陽產業,市場比較飽和,那麼只能是取得隨大流的銷售價格,取得平均的銷售毛利。
2、企業營銷
是為了擴大市場佔有率還是有其他別的原因考慮,如是為了擴大市場佔有率,則可能採取先以較低價格打開市場,待市場占穩後再根據市場認同度重新調整定價策略,如果是為了盡快地收回投資,企業可能以較高的價格打入市場,再進行逐漸滲透之策,市場對成熟產品通常是實行價高量小,價小量大的回報方式,如何在價格與銷量之間進行平衡,以求得利潤最大化,是企業進行營銷策劃所必須面對,而不能迴避的一個重要問題。
3、研發成本
現代經濟的一個特點是產品更新換代很快,如能更快更好地開發出具有新興功能的新產品,而產品在功能、使用價值及價格上存在優勢,誰就能佔領市場的最高點,企業的研發投入量大,通常其取得的發明創造成就多,受到專利保護所取得的利益就多,新興產品在成本、功效上就有極大的優勢,其產品毛利也大。
4、品牌效應
如企業有知名度,比方說其產品具有馳名商標或地方知名品牌商標,其產品質量得到市場的認可,那麼這類產品的毛利通常也會比較高,反之對於雜牌商品,就算其質量很好,由於沒有知名度,其產品毛利率通常不如具有較高品牌價值的產品毛利率高,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有些知名品牌產品毛利屬於中等水準,主要是靠較高的銷售數量來賺取利潤,而有些雜牌商品由於不支出廣告投入費用,主要靠櫃台以及人力拓展,由於其價格中廣告成本不大,其毛利率反而很高。
5、固定成本
主要指固定資產上的投入,如機器設備、廠房、廠租的投入,這些構成固定製造費用,從某種角度來說,也反映了企業的進入門檻高低,企業為收回此巨額投資成本,也會提高其產品的毛利,反之如果企業投入的機器設備不多,或大多採取代工的形式組裝加工,或委託加工,其銷售利潤要讓一部分給協力廠商,其產品毛利也可能只是平均化的;
6、技術成本
如企業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產品,特別是發明專利和技術專利,而該專利產品無論在產品質量、產品功能方面比市場上原有同類產品均存有優勢,具有成本上的優勢,具有競爭上的排他性,自然具有加價能力,此時產品的毛利通常也比較高;
7、技術工藝
用人的技術要求,人工成本的大小,產品生產工藝復雜,技術含量高,所用技工檔次等級較高,其產品的毛利也自然會高,反之對於工藝簡單,沒什麼技術含量,大都實行普工操作的大路產品,當然不可能有多高的毛利。
8、周轉率
因為應收賬款會佔用資金成本,而老闆通常會把這個資金成本打進銷售價格里去的,即是說如果是現銷,錢貨兩清的交易,其成交價格相對要低得多,但凡是賒銷,其成交價格相對現銷來說要高一點,而銷售價格高一點,則意味著毛利大一點,而銷售價格低一點,則意味著毛利小一點,如果說某企業應收賬款的周轉率較小,而毛利又不大,則是一個很不正常的情況,應對其成本或進銷價格進行實質性審查。
9、生命周期
一般來說,一種全新功能的新產品剛投放市場的前期毛利比較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市場的擴大,競爭對手的加入,做的人越來越多,企業必然降價促銷,同時伴隨原材料及人工價格的走高,其銷售毛利也會逐漸下降,這在保健品行業或高科技行業比較明顯。
10、產品部件
是由企業自已解決還是委外加工,一般來說自行生產其毛利要高一點,主要零部件採取委外加工方式生產的企業,其利潤要分一部分給協力廠家,此時企業的毛利相對要低一點。
上述關於毛利率的分析僅就一般情況而言,實際上也有例外的時候。對於毛利率的分布,通常是高科技行業的毛利率比普通產業的毛利率高,新興產業的毛利率比傳統產業、夕陽產業的毛利率高,相對於同類產品,新開發的產品毛利率比原有老產品的毛利率高。
㈣ 產品毛利為什麼會低啥原因
現在產品毛利低的原因比較多,第一原材料漲價,第二人工費上漲,第三物流運輸成本上漲,第四中間商不可能降低自己的利潤只有壓低原產地的收購價,因此產品毛利越來越少。
㈤ 毛利率過低的情況說明怎麼寫
先解釋毛利率過低的原因,再說明以後的解決方法。
㈥ 請問童裝零售的毛利大約有多少
那要看你是賣哪種價位的啊
還要看你的經營手法行不行
普通一點的外貿童裝進價也就十幾二十元
可以賣到50左右
基本上對本翻的
㈦ 舉例說明企業毛利率較低的原因
原材料價格高
生產成本高
銷售價格低
㈧ 童裝店的利潤一般多少
如果,每天童裝店的日營業額按照3000元計算的話,其中,出貨的折扣按40%,修正系數按80%,月營業額就是3000*30*80%=72000元,大約兩個月左右就可以收回投資成本。
童裝進貨是正手進貨的,沒有單件可以進,比如補貨也要正手進,所以如果客源不多的話,就會有壓貨,所以30%的利潤,到手的純利就只有在10%左右了,是個辛苦而漫長的生意。
(8)童裝毛利低的原因擴展閱讀:
牌童裝店投資成本:
加盟費用:加盟一個童裝店品牌,品牌總部將會向加盟商一次性收取加盟費用、保證金以及品牌管理費用等費用,一般地,此項費用在1-3萬。
店鋪租金:投資者可以根據當地的市場需求,挑選一個合適的店鋪地址。店鋪的面積30平米左右即可。為了保證店鋪的客源,投資者可以把店鋪開設在十字路口、成熟小區、醫院附近等人流量相對穩定集中的地方。一般地,店鋪租金1萬元左右。
裝修費用:為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投資者還需把店鋪精心裝飾一番。在裝修的過程中,一定能夠突出店鋪的主題,裝修費用大約需2萬元。
設備費用:投資者還需購置一些貨架、衣服陳列道具、空調、收銀設備等,費用大約在1.5萬元左右。
首批進貨款:投資者還需准備5萬元的首批進貨款,用以購買各種服飾。
人員工資:至少需要招聘2人,每人每月2500元,人員工資需5000元。
其他雜費:用以支付日常水電費用、證件辦理費用等,大約需要1000元左右。
一般地,品牌童裝店的投資成本在15萬左右。
㈨ 童裝的利潤率到底有多大
童裝的利潤率到底有多大?
這個不一定的,這要看規模和品牌.還有檔次.
目前的童裝價格定位,已向成人看齊。越是名牌的童裝,利潤越大。童裝的利潤率最高,有些品牌的利潤率甚至超過了100%.所以即使打到5折,商家還是有利可圖的。
但如果是很低檔的童裝,利潤率就很低了.20%都不到.
據悉,各品牌童裝的出廠價只有零售價的4折左右,中間商場的扣點一般在27%左右,除去銷售過程中的各種促銷費用,代理商能夠得到的零售毛利潤率在30%左右。事實上,那些雜牌童裝的利潤率更高,一位專業從事童裝銷售的代理商告訴記者,以兒童內衣為例,一套進價只有6至9元的棉內衣。在商場內的銷售價格為40元左右,中間的利潤率高達百分之幾百。
上海一位下崗女士在網上辦了一家童裝店,就用一台電腦、一部數碼相機和3000元資金,在網上銷售童裝,目前這個網上童裝店在旺季每個月純利潤達1萬元,淡季也有3000元。
源自: 網上創業正當時 《市場報》2005/10/31
而中間商的零售毛利潤率在20%左右,年零售額在30-40萬元/店,凈利潤遠遠高於那些品牌童裝專賣店,這類店很多,有些地方甚至出現連鎖童裝店。
源自: 創業童話來自「小人國」 《中國婦女報》2004/08/27
參考資料:http://number.cnki.net
㈩ 毛利下降的原因
毛利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就是成本上升,在買賣經營過程中成本價遠遠低於銷售價,所產生的毛利率也就會比較高。可是如果成本上升賣價不變的話不但會降低了利潤空間還會減低毛利率。
所以在日常經營過程中一旦產生成本上浮的情況,賣價也就會相應的提升,其根本原因就是為了保證毛利率的穩定性,但是有時候成本雖然有一定幅度的上浮成交價卻一直不變,這種情況多考慮是市場競爭力加大,從而不得不壓縮毛利率的收入,一旦成本繼續上漲就會影響整體的經濟發展,嚴重的還會產生金融危機。
毛利的特點:
若毛利不足以補償流通費用和稅金,企業就會發生虧損。毛利占商品銷售收入或營業收入的百分比稱毛利率。毛利率一般分為綜合毛利率、分類毛利率和單項商品毛利率。商品銷售毛利率直接反映企業經營的全部、大類、某種商品的差價水平,是核算企業經營成果和價格制訂是否合理的依據。
在中國,工業品進銷差價系指同種產品的出廠價與批發價之間的差額 (批發價與零售價之間的差額稱批零差價),農副產品進銷差價是指同種農副產品的產地收購價格與產地批發或零售價格之間的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