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佳能相機寬容度問題跟是否採用"片上adc"設計毫無關系
這是某攝友的推測結論,佳能相機寬容度問題跟是否採用"片上adc"設計有關系,也有攝友例舉不同廠商的數碼相機型號,證明與是否採用片上adc無關,但是都沒有業內專家證實或否認。
索尼的半導體工藝較好,採用片上插入adc(模數轉換器)的方式,能節省空間,降低能耗,減少線間干擾,但仍未能證實對寬容度的影響。
B. 綠色貝蕾帽是什麼
「綠色貝雷帽」是美國陸軍中一支規模最大的特種部隊,也是最受美國總統寵愛的一支部隊。這支部隊裝備有各種步兵武器和運輸直升機,擁有十分先進的通信器材,包括衛星通信和通信距離達3200公里的輕型通信裝備。「綠色貝雷帽」經常被派往世界上許多國家,執行各種使命。
訓練
由於這支部隊擔負的任務特殊,因而對人員素質的要求非常嚴格。入選的基本條件必須是在軍中服役滿3年,具有高中或大學文化程度,並已取得空降合格證書的優秀士兵。
訓練由三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教授特種部隊的基本技巧,關於偵察、生存、航海術與肉體耐力。「綠色貝雷帽」裁定那些通過這階段的人皆為候選人。第二階段:包括教育程序、戰斗工程、外國武器的使用和專家化職務如醫療和通訊訓練。第三階段:將理論付諸實行,在北卡羅來納州的烏威利國家森林進行一次非常逼真的游擊戰演習。
經過艱苦而嚴格的訓練,該部隊具有很強的獨立作戰能力。官兵個人作戰技能高超,能在30秒鍾內打倒敵人。別動隊員會講多種語言,全部了解東、西方和第三世界生產的各種新、舊武器,每人能操作85種左右。他們都是步兵戰術的專家,精於伏擊、誘拐、暗殺、爆破等,並具有在敵占區和惡劣條件下生存的能力。不論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任何環境下,都能夠進行空降、潛水,從事山地戰、叢林戰、沙漠戰、滑雪戰和游擊戰等特種作戰。裝備
處於敵方境內時,除了標準的美國陸軍步兵武器外,特種部隊總是使用那些他們的潛在敵人「無從辨識」的武器。其范圍包括古斯塔夫沖鋒槍、麥德森沖鋒槍甚至前德國納粹陸軍使用的MP40沖鋒槍,另外還有前蘇聯的武器。現在已淘汰的史泰爾GB 9mm手槍在上世紀80年代曾大受歡迎,因為它對劣質彈葯有極大的寬容度———這可能是所有的「綠色貝雷帽」在遠離交戰線時惟一能得到的彈葯。特種部隊總有許多武器是專為他們而發明的,如內含消音器的高標准點22手槍。 戰績
海灣戰爭中,「綠色貝雷帽」被配屬到多國部隊的營一級單位,為其提供必要的訓練和關鍵的通信聯絡,組織協調戰術作戰,在「沙漠風暴」行動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美國陸軍特種部隊被廣泛地稱為"綠色貝雷帽"。他們在越戰期間曾被廣泛介紹,因此當美國在東南亞一帶遭受到被擊敗的命運後,單位就被解散,土氣水準降低,直到1970年代末期恐怖分子的威脅導致三角洲部隊創立為止。從80年代早期起,陸軍對非傳統戰斗的興趣開始復甦,這使得綠色貝雷帽得以重組。特種部隊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期間再次證明了他們自己,而且陸軍似乎也吸取了它的教訓。當華沙公約組織結束後的全面國防預算刪減時,特種部隊不但未削減——事實上他們甚至擴充了。自從1991年,特種作戰指揮部開始控制他們自己的預算,並剛完成了對90年代的非傳統戰斗戰術之主要評估。五角大廈之特種作戰與低強度軍事沖突辦公室,1991年的預算有23億1千萬美金,並在1992年要求達3O億美金。
"特種部隊"一詞源自於二次大戰期間,系用來指英國的特種作戰執行人員)和美國戰略事務局人員於敵線後方工作者,組織和支援地方性的反抗運動。"瘋狂比爾"多諾凡將軍之OSS在二次大戰後立刻遣散,在大筆一揮之下一舉摧毀了美國實行非傳統戰斗的能力。當時正值美國陸軍中的"大營"、原子彈和充斥著反精英分子心態的年代。
希臘內戰、菲律賓暴動等一系列事件,導致了特種部隊單位的復興——盡管許多的"人力資源的空隙"皆以裁撤14個獨立的游騎兵連來填補。在1952年6月,第一批志願者被分配至北卡羅來那州布拉格堡的煙霧彈高地,以成立第10特種部隊群。在經過一年的訓練後被部署至德國,准備在前蘇聯和其華沙公約組織聯盟國交戰時,於東歐實行游擊戰。
特種部隊迅速擴充。綠色貝雷帽——自從1952年起穿戴者是違反陸軍規章的——最後終於被承認了。第77特種部隊群(空降)是以第1O特種部隊群(空降)的基本訓練軍士官組成的,並且被送往寮國訓練那裡的當地部隊。第5特種部隊隊群(空降)在1961年興起,第3、第7和第8隊接著相繼於1963年興起。
在越南綠色貝雷帽領導大量的當地部隊,包括各式各樣的越南軍事組織、山地部落高棉人。他們必須學習當地語言,行動范圍遠超過正規陸軍單位所能支援的地方,他們將戰事帶向敵人,挑戰越共統治下的鄉村地區。許多綠色貝雷帽的行動都經由軍事援助越南指揮部,事務與行動群協同,通常解釋為特種作戰群。
組織
和許多世上的特種作戰單位不同,綠色貝雷帽是以群為行動單位,其訓練與裝備是以在不連續的戰區中戰斗為依據。組成今日美國陸軍特種部隊的單位是:
第1特種部隊戰斗分遣隊
第一特種部隊群(空降)專門於東北亞和太平洋地作戰。包括位於韓國漢城的一個分遣隊基地,在那裡通行許多不同的亞洲語言。
第3特種部隊群(空降)
基地於布拉格堡。每個SFG由3個營組成,每個營有3個連,每連有6個A隊。
第5特種部隊群(空降)
自越戰中生存下來的SFG(A)之一,曾於1980年代初期參與閃亮之星部署至埃及,現在專供印度洋與東南亞的行動需要。第5特種部隊群(空降)被派往沙烏地阿拉伯,在1991年沙漠風暴行動剛開始時,即於科威特和伊拉克內部從事作戰。
第7特種部隊群(空降)
於中南美洲行動,第7特種部隊群(空降)支持尼加拉瓜的堪查斯,並訓練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部隊。該群中有一營的基地是位於巴拿馬。
第10特種部隊群(空降)
直到現在,此單位仍企圖在華沙條約組織一旦攻擊北約時,突擊前蘇聯與東歐的通訊線路。它的第二戰場是在非洲,第1O特種部隊群(空降)曾在埃及、蘇丹和南非等國家工作過。
特種作戰航空營
這是對特種部隊提供空中支援的協同作戰部隊,操作AH6、MH-6、OH-6、MH-60和MH-47。它也與游騎兵共同作戰:一架AH-6在支援巴拿馬里歐海吐的攻擊時損失了。1987年一個已知為特遣部隊16O的秘密單位在陸軍的直升機攻擊一艘位於波斯灣的布雷船時被發現。這就是160航空營,包括了和MH-60與MH-47一樣為特種部隊提供空中機動攻擊的AH-1眼鏡蛇武裝直升機。第16O航空營的直升機載著第5特種部隊群(空降)成員飛進伊拉克去監視敵軍部隊的行動,攻擊戰略目標和呼叫空中轟炸。當伊拉克軍隊圍往第5特種部隊群(空降)8人的偵察隊時,在長達6小時的槍戰後,只有幾個"優秀"分子逃出,他們立即呼叫空中攻擊,結果造成超過1oo名的敵軍死亡。
"黑"單位
特種部隊包括一些秘密編制,其工作經常維持在神秘的籍口外表之下。這些包括Seapary--聯合了陸軍和CIA的單位,成立於1981年,以運送特種部隊等單位,主要是三角洲部隊到世界各地;情報支援活動和"黃色水果"/快速反應小組。後者在傳說中是被賦予反Spetsnaz行動的任務,並在偽裝的假商業團體--"國際商業保全"一一下活動。它在1980年代中期結束,並為其中腐敗的財政管理辯解。
挑選與訓練
綠色貝雷帽有"三重的志願者":他們有來自陸軍的志願者、空降訓練的志願者和現今專供特種部隊的志願者。訓練開始於布拉格堡,由三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教導特種部隊的基本技巧,關於偵察、生存、航海術與肉體耐力。綠色貝雷帽裁定那些通過這階段的人皆為候選人。第二階段:包括教育程序、戰斗工程、外國武器的使用和專家化職務如醫療和通訊訓練。自從綠色貝雷帽須照顧他們自己之後,戰斗醫療課程就須特別的訓練--並對外國人提供實質的醫療照顧。第三階段:將理論付諸實行,最終為一項於北卡羅來那州的烏威利國家森林的游擊戰演習,在那裡練習小組須領尋當地的反抗軍。堪達北卡羅來那州的居民,亦在這整個訓練過程中參與其中的活動,扮演"松地"的人民與游擊隊士兵們為將來在真實戰斗中實際所要面對的一切,舉行一次非常逼真的逃亡演習。
武器與裝備
處於敵方境內時,除了標準的美國陸軍步兵武器外,特種部隊總是使用那些他們的潛在敵人或"無從辨識"的武器。其范圍包括古斯塔夫、麥德森甚至前德國納粹陸軍的MP40沖鋒槍也曾在越南使用過,另外還有前蘇聯的武器。現在已擱置的史泰爾GB 9mm手槍在1980年代期間曾大受歡迎,因為它對劣質彈葯有極大的寬容度一一這可能是所有的綠色貝雷帽在遠離交戰線時唯一能得到的彈葯。特種部隊總有許多武器是專為他們而發明的,如內含消音器的高標准點22手槍。
制服
在特種部隊內部有一系列的獨特單位徽章,包括貝雷帽上的部隊標志和肩章。前者是由雅伯洛夫將軍於1961年發明,並戴於左眼上方。士兵戴著他們部隊的標志紋章,軍官則戴上他們的軍銜章。自從1984年起,非特種部隊的合格人員而附屬於特種部隊者,也被許可戴上綠扁帽和所有的特種部隊徽章--一個不受人喜歡的決定,因為那些人是如此艱苦才獲得此一殊榮的。
C. 目前主流135數碼相機高端CCD的感光寬容度是14bit,那麼到底多少bit的數碼寬容度才等於彩色膠片呢
DSLR也就是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數碼單反相機,它的感光器件是CCD或CMOS.
單反數碼相機就是指單鏡頭反光數碼相機,即Digital數碼、Single單獨、Lens鏡頭、Reflex反光的英文縮寫DSLR。市場中的代表機型常見於尼康、佳能、賓得、富士等。此類相機一般體積較大,比較重。
對數碼相機來說,數碼單反比起普通數碼相機,具有尺寸更大的感光器件,因此在色彩和亮度的表現上會更為出色.
在拍攝時由於拍攝者所看到的景象就是通過鏡頭捕捉到的景象,所以單反相機的所見與所得基本上是一致的.
參考「單反」詞條。
補遺:
DSLR者,英文全稱為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數碼單鏡頭反光照相機是也。很多人只知道DC(Digital Camera),卻不知道DC的重要分支——DSLR。
在平時總會遇到抵觸DSLR的人,這部分大概分為三種:一種是從來沒聽說過DSLR的人;一種是雖然聽說過,而沒有親自體驗過的人;一種是明知道DSLR的好處,卻認為它是過於專業的「高端產品」的人。這些人中的一些人難免會以酸葡萄心理看待DSLR,擺出一大堆DSLR的弱點來說服自己和旁人,試圖讓自己和人們相信小型相機更好。
DSLR在過去確實是「專業」與「奢侈」的標志,用戶群很小。然而,近年來隨著各品牌DSLR的不斷降價,入門級DSLR早已經走下神壇,並且日益向小型化、平民化發展,它的流行是必然趨勢。
幫助大家認清DSLR的本來面目,改變以往人們對於DSLR「非我族類」的對立認識,掃清消費者對於此類相機擔憂和顧慮,是本文的目的。
DSLR並非都是高端產品
2006年是DSLR戰爭全面爆發的一年。在這一年當中,索尼、三星、松下三大傳統家電廠家集體進軍DSLR市場,而像奧林巴斯、尼康、賓得這樣的傳統廠家也拿出了各自最新的低價產品加以應對,一方面加劇了產品競爭,另一方面也極大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范圍,並將入門級DSLR的價格進一步降至冰點。盡管高端DSLR產品有動輒數萬元的,但目前6000元以下帶鏡頭的入門級DSLR套機以及5000元以下的單機身比比皆是,這個價位已經算不上什麼高端產品了。
這一價位已經直逼高端消費級數碼相機的防線。可以說,由於DSLR與高端消費級相機的價格區隔已經很不明顯,將直接動搖一部分原本打算購買消費級相機的消費者的選擇。盡管DSLR比高端消費級相機的體形稍大些,但是DSLR的操控與成像質量都有了質的飛躍。加上可以根據需要更換不同鏡頭,這些優勢構成了DSLR絕對的誘惑。而消費者選擇最多的2000~3000元的消費級相機,盡管其成像品質也可圈可點,但與DSLR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DSLR五大致命誘惑
1. 成像質量優秀是很多消費者青睞DSLR的第一理由。
因為DSLR中感光器的面積遠大於消費級相機中感光器的面積,所以像素密度相對大大降低,因此在寬容度、解像力和高感光度下的表現遠遠超越消費級相機。感光器的尺寸也是消費級相機在銷售中最不願意涉及的因素,廠商每每都會以高像素等其他指標分散用戶的注意力。實際上,感光器的尺寸指標對成像的影響,重要程度遠在像素數量之上。消費級相機的感光器尺寸最大不過是1/1.7英寸,而單反的感光器面積則大多是APS-C規格(23.7mm×15.6mm)直到與135底片一樣大小的全幅面尺寸(36mm×24mm)。
2. DSLR的快門是純機械快門或電子控制的機械快門,快門時滯極短,按下快門後能立即成像,是抓拍利器。
DSLR的開機速度只有幾百毫秒,連拍速度也很快。而消費級相機則是純電子快門,存在嚴重的快門時滯問題,這一弱點堪稱消費級相機的軟肋,因此它拍靜物尚可,但不適合抓拍運動物體——你所得成像,往往不是你按下快門時的那個動作。
3. 單反相機的取景是通過鏡頭取景,看上去很亮堂,而且你所看到的畫面,就是你將要拍到的,通透的光線使對焦時更容易觀察。
而消費級相機是通過感光器與LCD取景,在亮度和色彩的觀察方面均與實際存在一定的誤差,不易察覺,在暗處更會看不清畫面。消費級相機上即便有光學取景器,其光路也不是從鏡頭中穿過,因此同樣存在視差。
4.DSLR的鏡頭可以根據拍攝主題來確定使用何種鏡頭,可以更換。而消費級相機的鏡頭無法更換,並且鏡頭質量比DSLR的鏡頭要差得多。
5.DSLR擁有大量的手動功能。
DSLR可以方便地進行手動變焦、手動設定拍攝參數等等,可以進行一些特殊的拍攝(如用B門拍焰火)。而很多消費級相機都是自動的(特別是卡片機),多數相機沒有手動變焦環,要靠馬達自動變焦,因為變焦和對焦的速度慢,會喪失很多拍攝良機。很多人認為自動比手動好,實在是一個誤區,只有自動功能而沒有手動功能的相機往往是低端相機,因為自動的精確性和速度,遠遠達不到手動那麼高。
你真的需要一台DSLR嗎?
如果你只是用相機來拍拍風景和「到此一游」紀念照,以及記錄家庭娛樂,確實沒有必要購買單反。DSLR雖好,但因為價格和重量的原因,並非適用於每個人。另外,即使擁有DSLR,也並不意味著從此即可拍出好照片。由於DSLR的功能更強大,需要學習更多的攝影知識才能應用好。如果常年都用AUTO擋,那樣DSLR的優勢就會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如果你屬於以下幾種情況,那麼你真的需要一台DSLR。
1. 如果你對畫質具有很高的要求,請選擇DSLR。
相比之下,消費級相機會讓你失望的。最簡單的例子是,DSLR的淺景深效果(虛化背景),是消費級相機望塵莫及的。
2. 如果你經常拍人像,請選擇DSLR。
消費級相機拍人像時成像盡管也很清晰,但我們必須糾正一個認識:好的照片是主體清晰,焦外模糊,而不是全部清晰。
3. 如果你對抓拍有特殊的需求,需要更快的反應速度,請選擇DSLR。
假如你使用消費級相機從事運動場景抓拍,由於快門時滯的影響,你會很難抓到你想要的那一瞬間,你抓到的盡是你不需要的動作。這一結果將直接導致你對「抓拍」這一攝影方式失去信心,而只會拍靜止的東西。
還有一點是想接觸單反的朋友應該了解的,
DSLR菜鳥最關注的三類名詞
1.焦段
常常聽人問到DSLR相機的鏡頭「是幾倍的」,請注意,這是極端外行的問法。數碼相機誕生時,由於鏡頭焦距小得可憐,為了與傳統135鏡頭的焦距區別開來,所以採用了只說變焦倍數而不說實際焦距的做法,這樣會讓人忘掉小小的焦距和小小的感光面積,這其實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的障眼法。但DSLR使用的是135相機的鏡頭,它通常是以實際焦距為指標,比如17-85mm,就表示這支鏡頭的變焦范圍是17mm~85mm。如果硬要問鏡頭是幾倍的,那麼這支鏡頭是5倍變焦。這樣換算很不科學的道理在於,由於DSLR是可以更換鏡頭的,如果換上70-200鏡頭,那麼變焦倍數還不到3倍,但是基數卻是從70mm開始,其實要比前面那支5倍變焦的鏡頭看得更遠。即使是消費級相機,光學變焦倍數帶來的最終結果也是與起始基數有關,並非所有相同倍數的視野一樣,因此消費級相機的倍數也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2.原廠鏡頭與副廠鏡頭
像佳能、尼康、賓得等生產DSLR機身的相機廠商,為了對應自家DSLR系統所出產的鏡頭,就稱為 原廠鏡頭 。而一些專業的鏡頭廠商則提供了其他不同廠牌相機介面的鏡頭,從而那讓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如適馬(sigma)、騰龍(tamron)、圖麗(tokina)等廠商生產的佳能、尼康、賓得等介面的鏡頭,俗稱副廠鏡頭 。當然,以副廠來稱呼這些專業的鏡頭廠商似有不妥,因為這些專業鏡頭廠商所生產的很多鏡頭,品質是不輸給原廠鏡頭的,價格卻比原廠鏡頭少很多,成為很多在經濟上不寬裕的攝影愛好者的首選追求。
3.焦距轉換率
目前主流的DSLR中感光器的尺寸盡管比消費級相機所使用的大了不少,但仍未達到135膠片的規格(除非是全畫幅相機),所以裝上135相機的鏡頭時,拍出來的影像范圍會跟135相機不同,通常必須乘上1.5倍(尼康產品)或1.6倍(佳能產品)。例如,當尼康DSLR裝上一支50mm的鏡頭時,其視角就相當於50mm×1.5=75mm焦距時的視角。但僅僅是視角相當,某一焦距的光學特性是不會因此而改變的。即使是消費級相機在宣傳中號稱的「相當於135相機的××mm~××mm」,也僅僅指視角相當,光學效果則無法「相當」。
D. 相機的寬容度與像素有關系嗎
有那麼一丁點關系。
像素排的稀一點,會減少像素間干擾,處理器的壓力也相應降低了。
但是最後關鍵的還是處理器技術的提高。
E. 膠片寬容度小為什麼會降低圖像質量
膠片寬容度小
洗出來的照片的像素就少
照片的像素少
就是降低圖像的質量
想提高圖像的質量
就是把膠片的寬容度變大
F. 不想生孩子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嗎
不想生孩子,並不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相反還沒有做好准備卻隨便生孩子的成年人,那才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生了孩子就要對他的精神生活、物質生活負責,所以在這之前需要有足夠的經濟基礎,並且夫妻雙方的感情穩定上升,才能在物質基礎上,讓孩子有溫暖的家庭。
題主應該看過很多這樣的新聞,未婚女子偷偷生下孩子,要麼將孩子遺棄,要麼將孩子送人,這樣的少女或者女人就算是生了孩子,難道就是負責任的表現嗎?也許她們中的有些人比較無辜,但大部分是為自己的浪和不懂事而付出代價,最後受罪的,遭報應的卻都是孩子們。
不生孩子沒有壓力,生了孩子就有很大的壓力,有那個資本的時候才能談生孩子這件事!
又是一場不可思議的大逆轉!熱刺在缺兵少將的情況下憑借巴西球星小盧卡斯的帽子戲法,在客場完成了一場幾乎不可思議的比賽,托特納姆熱刺也在歷史上首次闖入歐冠決賽。而這場在馬德里萬達大都會球場進行的決賽也將是2008年的莫斯科雨夜之後,時隔11年,再一次出現英超球隊內戰的局面。
他用歐冠半決賽歷史上首個上演帽子戲法的巴西球員的頭銜,證明了自己在當初的選擇是多麼重要。
H. 臉大頭大的男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帽子
可以選擇那種有帽檐,然後帽子的頂部不會把頭完全包裹起來的軟塔塔的那種,尤其那種不是正戴的帽子,略微有斜度的類似貝雷帽的那種款型。
還可以帶那種嘻哈的很寬大的帽子或是帶那種酷酷的鴨舌帽,鴨舌帽一般是男孩的專利。
選帽子前提是臉型而不是頭型,頭型可以掩蓋臉卻掩蓋不了,臉大最忌就是戴小號的帽子,顯得臉盤更大。建議樓主可以用小V面膜瘦臉,擺脫大臉,保持臉型的線條和輪廓基本戴什麼帽子都還可以。
I. CCD寬容度和高ISO躁點,你覺得哪個更重要
你說的基本沒錯,但是感光器的動態范圍跟信噪比其實有莫大關聯--信噪比高的感光器,在保證噪點一定的前提下,其生成的原始電信號可以經過高倍放大,從而得到動態范圍寬廣、層次豐富的原始數字信號(即RAW)!因此,在同樣尺寸的感光器上提高象素密度的同時,只要依靠技術改進降低雜訊、提高信噪比,就可以保持和原來一樣、甚至更好的動態范圍及高ISO表現--這就是數碼相機隨著技術進步綜合畫質不斷提高的根本原因所在!;)不光E330的live MOS如此,其它像佳能的CMOS之所以在這方面表現出色也是通過降低雜訊、提高信噪比來實現的,僅論原始電信號的強度,我相信它肯定不如同檔次的普通CCD乃至FFT CCD!;)[]
J. 頭比較大的人,適合戴哪些類型的帽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