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見面時最常用的禮儀是什麼!
在交往中,見面時行一個標準的見面禮,會給對方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直接體現出施禮者良好的修養需要掌握的常用見面禮有:
1.東方禮節
(1)作揖禮。作揖禮,即拱手禮,是華人中最流行的見面禮。行禮方式是起身站立,上身挺立,兩臂前伸,雙手在胸前高舉抱拳,自上而下,或者自內而外,有節奏地晃動兩三下。
作揖禮主要適用於過年時舉行團拜活動,向和輩祝壽,向友人恭吉喜結婚、生子、晉升、喬遷,向親朋好友表示無比感謝,以及與海外華人初次見面時表示久仰之意。
(2)鞠躬禮。行鞠躬禮悍,應脫帽立正,雙目凝視受禮者,然後上身彎腰前傾。男士雙手應貼放於身體兩側褲線處,女士的雙手則應下垂搭放在腹前。下彎的幅度越大,所表示的敬理程度就越大。
鞠躬[禮目前在國內主要適用於向長者表示敬重、向他人表示感謝、領獎或講演之後、演員謝幕、舉行婚禮或參加追悼會等活動。
鞠躬的次數,可視具體情況而定。惟有追悼活動才用三鞠躬,胡在喜慶的場合,鞠躬次數不可為三。
(3)合十禮。合十禮,亦稱合掌禮,即雙手十指相合為禮。具體做法是雙掌十指在胸前相對合,五手掌並攏向上,掌尖與鼻尖基本持平,手掌向外側傾斜,雙腿立直站立,中身微欠,低頭。可以口頌祝詞或問候對方,亦可面含水量微笑。但不能在行禮是手舞足蹈,點頭不止。
行止禮時,合十的雙手舉得越高,越體理了對對方的尊重,但原則上不可高於額頭。
2.西方禮節
(1)擁抱禮。擁抱禮的動作要點是,兩人面對面站立,各自舉起右臂,將右手搭在對方左肩後面:左臂下垂,左手扶住對方右腰後側。首先各向對方左側擁抱,然後各自向對方右側擁抱,最後再一次向各對方左擁抱,一共擁抱3次。在普通場合行此禮,不必如此講究,次數也不必要求如此嚴格。
在西方,特別是歐美國家,擁抱禮是十分常見的見面禮與道別禮。在人們表示慰問、祝賀、欣喜、時,這種禮儀也十分常用。
(2)親吻禮。親吻禮,是一種西方國家常用的會面禮。有時,它會與擁抱同時採用,即雙方會面時既擁抱,又親吻。
在行禮悍,雙方關系不同,親吻的部位也會有所不同。長輩吻晚輩,應當吻額頭;晚輩吻長輩,應當吻下頜或吻面頰;同輩之間,同性應該貼面頰,異性應當吻面頰。接吻僅限於夫妻與戀人之間。
需要注意的是,行親吻時,非常忌諱發出親吻的聲音。如果將唾液弄到對方臉上,是非常尷尬的事情。
(3)吻手禮。正確的吻手禮是:男士行至已婚女士面前,首先垂首立正致意,然後以右手或雙手捧起女士的右手,俯首用自己微閉的嘴唇,去象徵性地輕吻一下其指背。
這種禮節,主要流行於歐美國家。其特點,決定了它宜在室內進行。吻手禮的受禮者,只能是女士,而且應是已婚女士。手腕及其能上能下部位,是行禮時的禁區。
3.東西方通用禮節
(1)點頭禮。點頭禮,也就是頜首禮。點頭禮的做法是頭部向下輕輕一點,同時面帶笑容。注意不要反復點頭不止,點頭的幅度不宜過大。
點頭禮適用的范圍很廣,如路遇熟人或與熟人、朋友在會場、劇院、歌廳、舞廳等不宜交談之處見面,以及遇上多人而又無法一一問候之時,都可以點頭致意。行點頭禮時,最好搞下帽子,以示對對方的尊重。
(2)舉手禮。行舉手禮的場合,與點頭禮的場合大致相似,客觀存在最適合向距離較遠的熟人打招呼。行舉手禮的正確做法是右臂各前方伸直,右手掌心向著對方,其他四指並齊、拇指叉開,輕輕向左右擺動一下。不要將手上下擺動,也不要在手部擺動時用用背朝向對方。
(3)脫帽禮。戴著帽子的人,在進入他人居所,路遇熟人,與人交談、握手,進入娛樂場所時或在升國旗、奏國歌的場合是,應自覺摘下帽子,並置於適當之處。女士在一般社交場合可以不脫帽子,不會被人認為是失禮行為。
見面的禮節,要視具體的情況而定,不能生搬硬套。其實,作為重要的見面禮,握手的地位也不窗忽視。
『貳』 見面時的禮節包括哪些內容
介紹 在交際場合結識朋友,可由第三者介紹,也可自我介紹相識。為他人介紹,要先了解雙方是否有結識的願望,不要貿然行事。無論自我介紹或為他人介紹,作法都要自然。
介紹也有先後之別,應把身份低、年紀輕的介紹給身份高、年紀大的,把男子介紹給婦女。介紹時,除婦女和年長者外,一般應起立;但在宴會桌上、會談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紹者只要微笑點頭有所表示即可。
例如,正在交談的人中,有你所熟識的,便可趨前打招呼,這位熟人順便將你介紹給其他客人。在這些場合亦可主動自我介紹,講清姓名、身份、單位(國家),對方則會隨後自行介紹。為他人介紹時還可說明與自己的關系,便於新結識的人相互了解與信任。介紹具體人時,要有禮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點。
握手 是大多數國家相互見面和離別時的禮節。在交際場合中,握手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一般在相互介紹和會面時握手。遇見朋友先打招呼,然後相互握手,寒暄致意。關系親近的則邊握手邊問候,甚至兩人雙手長時間地握在一起。在一般情況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輕者對年長者,身份低者對身份高者則應稍稍欠身,雙手握住對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與婦女握手時,往往只握一下婦女的手指部分。
主人主動、熱情、適時的握手是很必要的,這樣做會增加親切感。
握手也有先後順序,應由主人、年長者、身份高者、婦女先伸手,客人、年輕者、身份低者見面先問候,待對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時握手致意不要交叉,待別人握完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應先脫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時雙目注視對方微笑致意,不要看著第三者握手。
握手除是見面的一個禮節外,還是一種祝賀、感謝或相互鼓勵的表示。如對方取得某些成績與進步時,對方贈送禮品時以及發放獎品、獎狀、發表祝詞講話後等,均可以握手來表示祝賀、感謝、鼓勵等。
軍人戴軍帽與對方握手時,應先行舉手禮,然後再握手。
此外,有些國家還有一些傳統的見面禮節,如東南亞佛教國家是雙手合十致意,日本人是行鞠躬禮,我國舊時傳統是抱拳。對這些禮節應有所了解,在一定場合也可使用。
致意 公共場合遠距離遇到相識的人,一般是舉右手打招呼並點頭致意。在西方男子戴禮帽時,還可施脫帽禮,即兩人相遇可摘帽點頭致意,離別時再戴上帽子。有時與相遇者側身而過,從禮節上講,也應回身說聲「你好」,手將帽子掀一下即可。
在西方,親人、熟人之間見面多是擁抱、親臉、貼面頰等。夫妻之間是擁抱親吻,父母子女之間是親臉,親額頭,兄弟姐妹平輩的親友都是貼面頰。一般在公共場合,關系親近的婦女之間是親臉,男子之間是抱肩擁抱,男女之間是貼面頰,晚輩對長輩一般親額頭,男子對尊貴的女賓往往親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在一些歡迎賓客的場合,或祝賀、感謝的隆重場合,在官方或民間的儀式中,也有擁抱的禮節,有時是熱情友好的擁抱,有時則純屬禮節性的。這種禮節,一般是兩人相對而立,右肩偏下,右手扶在對方左後肩,左手扶在對方右後腰,按各自的方位,兩人頭部及上身向左相互擁抱,然後頭部及上身向右擁抱,再次向左擁抱後,禮畢。
與相識者在同一場合多次見面,只點頭致意即可。對一面之交的朋友或不相識者在社交場合均可點頭或微笑致意。
在外交場合遇見身份高的領導人,應有禮貌地點頭致意或表示歡迎,不要主動上前握手問候。只是在領導人主動伸手時,才向前握手問候。如遇到身份高的熟人,一般也不要徑直去問候,而是在對方應酬活動告一段落之後,再前去問候致意
『叄』 敬禮是摘掉帽子是什麼意思
這個禮節來源於冷兵器時代,當時,作戰都要戴頭盔,頭盔多用鐵制,十分笨重,戰士到了安全地帶,首先是把頭盔摘下,以減輕沉重的負擔,這樣脫帽就意味著沒有敵意,如到友人家,為表示友好,也以脫盔示意,這種習慣流傳下來,就是今天的脫帽禮。時至今日,行脫帽禮已經在美國很罕見了,部分的原因是社交禮儀已不那麼嚴格,另有部分原因即人們也不怎麼戴帽子了。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男人對女人脫帽行禮還是司空見慣的,不論在室內還是搭電梯,男人們都要脫帽。(在1949年,已知最早的電梯禮儀准則里這么說:不計其數的女人抱怨男人們在人群中行禮時總打到她們的頭,因此男人們不要脫帽了。)但是在18世紀,人們認為室內戴帽是不禮貌的。男人給女士們打招呼時應該脫帽,接著應該再戴回去。這么做的原因太簡單了。首先,在大多數的歷史中,帽子是所在階層的標記,也是社會地位的可見標志。戴帽的傳統可溯源至古羅馬時期。那時,頭上的蓋飾是社會或政治優越感的標志。脫帽也是為了去除自己的優越感,表示謙虛。
『肆』 脫帽行禮的禮節是怎麼來的
脫帽禮來源於冷兵器時代,當時,作戰都要戴頭盔,頭盔多用鐵制,十分笨重。戰士到了安全地帶,首先是把頭盔摘下,以減輕沉重的負擔。這樣脫帽就意味著沒有敵意,如到友人家,為表示友好,也以脫盔示意這種習慣流傳下來,就是今天的脫帽禮。
戴帽的傳統可溯源至古羅馬時期。那時,頭上的蓋飾是社會或政治優越感的標志。其次,要是把帽子抓在手上,拔劍就不方便了。
(4)見面打招呼摘下帽子擴展閱讀:
時至今日,行脫帽禮已經在美國很罕見了,部分的原因是社交禮儀已不那麼嚴格,另有部分原因即人們也不怎麼戴帽子了。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男人對女人脫帽行禮還是司空見慣的,不論在室內還是搭電梯,男人們都要脫帽。
但是在18世紀,人們認為室內戴帽是不禮貌的。男人給女士們打招呼時應該脫帽,接著應該再戴回去。這么做的原因太簡單了。在大多數的歷史中,帽子是所在階層的標記,也是社會地位的可見標志。
『伍』 見面禮儀的基本禮儀
見面禮儀包括握手禮、鞠躬禮、擁抱禮、親吻禮、吻手禮、合十禮、面頰禮。
1、握手禮:兩人相向,握手為禮,是當今世界最為流行的禮節。不僅熟人、朋友,連陌生人、對手,都可能握手。
2、擁抱禮:擁抱禮是流行於歐美的一種見面禮節。其他地區的一些國家,特別是現代的上層社會中,亦行有此禮。
3、親吻禮:親吻,是源於古代的一種常見禮節。人們常用此禮來表達愛情、友情、尊敬或愛護。
4、鞠躬禮:"鞠躬"起源於中國,商代有一種祭天儀式"鞠祭":祭品牛、羊等不切成塊,而將整體彎捲成圓的鞠形,再擺到祭處奉祭,以此來表達祭祀者的恭敬與虔誠。
5、吻手禮:吻手禮由維京人(生活在8到10世紀)發明,維京人有一種風俗,就是向他們的日耳曼君主"手遞禮物","吻手禮"也就隨之出現。主要在歐洲大陸流行。
6、合十禮:又稱"合掌禮",原是印度古國的文化禮儀之一,後為各國佛教徒沿用為日常普通禮節。
『陸』 有一個人,死活不摘帽子當遇到一個人的時候,他就立馬在下帽子。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摘下帽子理發。
有一個人死活不摘掉帽子,當遇到一個人的時候,他立馬摘下帽子,嗯,那他肯定是要理發,那可能是因為長時間不理發,頭發特別亂特別長,他不想讓別人看見她的狼狽樣子,所以他到底發款了,沒辦法,只有摘下帽子。
『柒』 戴帽子走到別人面前是否需要將帽子拿下
看情況,看人,不一定得把帽子拿下,如果小姑娘頂個貝雷帽,拿下帽子頭發不全亂了,現在規矩沒以前重。
『捌』 見面時最常見的十種禮節有哪些
介紹
在交際場合結識朋友,可由第三者介紹,也可自我介紹相識。為他人介紹,要先了解雙方是否有結識的願望,不要貿然行事。無論自我介紹或為他人介紹,作法都要自然。例如,正在交談的人中,有你所熟識的,便可趨前打招呼,這位熟人順便將你介紹給其他客人。在這些場合亦可主動自我介紹,講清姓名、身份、單位(國家),對方則會隨後自行介紹。為他人介紹時還可說明與自己的關系,便於新結識的人相互了解與信任。介紹具體人時,要有禮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點。
介紹也有先後之別,應把身份低、年紀輕的介紹給身份高、年紀大的,把男子介紹給婦女。介紹時,除婦女和年長者外,一般應起立;但在宴會桌上、會談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紹者只要微笑點頭有所表示即可。
握手
是大多數國家相互見面和離別時的禮節。在交際場合中,握手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一般在相互介紹和會面時握手。遇見朋友先打招呼,然後相互握手,寒暄致意。關系親近的則邊握手邊問候,甚至兩人雙手長時間地握在一起。在一般情況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輕者對年長者,身份低者對身份高者則應稍稍欠身,雙手握住對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與婦女握手時,往往只握一下婦女的手指部分。
握手也有先後順序,應由主人、年長者、身份高者、婦女先伸手,客人、年輕者、身份低者見面先問候,待對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時握手致意不要交叉,待別人握完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應先脫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時雙目注視對方微笑致意,不要看著第三者握手。
主人主動、熱情、適時的握手是很必要的,這樣做會增加親切感。
握手除是見面的一個禮節外,還是一種祝賀、感謝或相互鼓勵的表示。如對方取得某些成績與進步時,對方贈送禮品時以及發放獎品、獎狀、發表祝詞講話後等,均可以握手來表示祝賀、感謝、鼓勵等。
軍人戴軍帽與對方握手時,應先行舉手禮,然後再握手。
此外,有些國家還有一些傳統的見面禮節,如東南亞佛教國家是雙手合十致意,日本人是行鞠躬禮,我國舊時傳統是抱拳。對這些禮節應有所了解,在一定場合也可使用。
在西方,親人、熟人之間見面多是擁抱、親臉、貼面頰等。夫妻之間是擁抱親吻,父母子女之間是親臉,親額頭,兄弟姐妹平輩的親友都是貼面頰。一般在公共場合,關系親近的婦女之間是親臉,男子之間是抱肩擁抱,男女之間是貼面頰,晚輩對長輩一般親額頭,男子對尊貴的女賓往往親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在一些歡迎賓客的場合,或祝賀、感謝的隆重場合,在官方或民間的儀式中,也有擁抱的禮節,有時是熱情友好的擁抱,有時則純屬禮節性的。這種禮節,一般是兩人相對而立,右肩偏下,右手扶在對方左後肩,左手扶在對方右後腰,按各自的方位,兩人頭部及上身向左相互擁抱,然後頭部及上身向右擁抱,再次向左擁抱後,禮畢。
致意
公共場合遠距離遇到相識的人,一般是舉右手打招呼並點頭致意。在西方男子戴禮帽時,還可施脫帽禮,即兩人相遇可摘帽點頭致意,離別時再戴上帽子。有時與相遇者側身而過,從禮節上講,也應回身說聲「你好」,手將帽子掀一下即可。
與相識者在同一場合多次見面,只點頭致意即可。對一面之交的朋友或不相識者在社交場合均可點頭或微笑致意。
在外交場合遇見身份高的領導人,應有禮貌地點頭致意或表示歡迎,不要主動上前握手問候。只是在領導人主動伸手時,才向前握手問候。如遇到身份高的熟人,一般也不要徑直去問候,而是在對方應酬活動告一段落之後,再前去問候致意。
『玖』 請教見面打招呼的基本禮節
見面時的禮節:
[編輯本段]
介紹
在交際場合結識朋友,可由第三者介紹,也可自我介紹相識。為他人介紹,要先了解雙方是否有結識的願望,不要貿然行事。無論自我介紹或為他人介紹,作法都要自然。例如,正在交談的人中,有你所熟識的,便可趨前打招呼,這位熟人順便將你介紹給其他客人。在這些場合亦可主動自我介紹,講清姓名、身份、單位(國家),對方則會隨後自行介紹。為他人介紹時還可說明與自己的關系,便於新結識的人相互了解與信任。介紹具體人時,要有禮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點。
介紹也有先後之別,應把身份低、年紀輕的介紹給身份高、年紀大的,把男子介紹給婦女。介紹時,除婦女和年長者外,一般應起立;但在宴會桌上、會談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紹者只要微笑點頭有所表示即可。
握手
是大多數國家相互見面和離別時的禮節。在交際場合中,握手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一般在相互介紹和會面時握手。遇見朋友先打招呼,然後相互握手,寒暄致意。關系親近的則邊握手邊問候,甚至兩人雙手長時間地握在一起。在一般情況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輕者對年長者,身份低者對身份高者則應稍稍欠身,雙手握住對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與婦女握手時,往往只握一下婦女的手指部分。
握手也有先後順序,應由主人、年長者、身份高者、婦女先伸手,客人、年輕者、身份低者見面先問候,待對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時握手致意不要交叉,待別人握完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應先脫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時雙目注視對方微笑致意,不要看著第三者握手。
主人主動、熱情、適時的握手是很必要的,這樣做會增加親切感。
握手除是見面的一個禮節外,還是一種祝賀、感謝或相互鼓勵的表示。如對方取得某些成績與進步時,對方贈送禮品時以及發放獎品、獎狀、發表祝詞講話後等,均可以握手來表示祝賀、感謝、鼓勵等。
軍人戴軍帽與對方握手時,應先行舉手禮,然後再握手。
此外,有些國家還有一些傳統的見面禮節,如東南亞佛教國家是雙手合十致意,日本人是行鞠躬禮,我國舊時傳統是抱拳。對這些禮節應有所了解,在一定場合也可使用。
在西方,親人、熟人之間見面多是擁抱、親臉、貼面頰等。夫妻之間是擁抱親吻,父母子女之間是親臉,親額頭,兄弟姐妹平輩的親友都是貼面頰。一般在公共場合,關系親近的婦女之間是親臉,男子之間是抱肩擁抱,男女之間是貼面頰,晚輩對長輩一般親額頭,男子對尊貴的女賓往往親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在一些歡迎賓客的場合,或祝賀、感謝的隆重場合,在官方或民間的儀式中,也有擁抱的禮節,有時是熱情友好的擁抱,有時則純屬禮節性的。這種禮節,一般是兩人相對而立,右肩偏下,右手扶在對方左後肩,左手扶在對方右後腰,按各自的方位,兩人頭部及上身向左相互擁抱,然後頭部及上身向右擁抱,再次向左擁抱後,禮畢。
致意
公共場合遠距離遇到相識的人,一般是舉右手打招呼並點頭致意。在西方男子戴禮帽時,還可施脫帽禮,即兩人相遇可摘帽點頭致意,離別時再戴上帽子。有時與相遇者側身而過,從禮節上講,也應回身說聲「你好」,手將帽子掀一下即可。 與相識者在同一場合多次見面,只點頭致意即可。對一面之交的朋友或不相識者在社交場合均可點頭或微笑致意。
在外交場合遇見身份高的領導人,應有禮貌地點頭致意或表示歡迎,不要主動上前握手問候。只是在領導人主動伸手時,才向前握手問候。如遇到身份高的熟人,一般也不要徑直去問候,而是在對方應酬活動告一段落之後,再前去問候致意。
行坐止的禮節
[編輯本段]
洗心
一個人的舉止是自身素養在生活和行為方面的反映,是反映現代人涵養的一面鏡子。
我國自古以來就對人的行坐舉止有良訓:如《弟子規》言:「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正確而有禮的舉止,可以使人顯得有教養,給人以美的好印象;反之,則顯得粗俗失禮。
有些人雖然相貌很漂亮,但一舉手投足便顯俗氣,甚至令人生厭。因此,在交際活動中,要給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外在美固然重要,而高雅的談吐和舉止則更讓人喜愛。這就要求我們一舉手一投足都要有意識地鍛煉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姿態,做到舉止端莊、優雅懂禮。
高雅舉止的基本要求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和社會交往中站、坐、行等一些基本動作應具備一定的禮儀規范:
(1) 站有站相
人的正常站姿要「立端正」。具體為頭正,頸直,兩眼平視,嘴、下愕微收;雙肩平且微向後張,挺胸收腹,上體自然挺拔;兩臂自然下垂;兩腿挺直,膝蓋相碰,腳跟並攏,腳尖張開;身體重心穿過脊柱,落在兩腳正中。從整體上形成優美挺拔、精神飽滿的體態,而避免出現用一條腿支橕身體斜靠著的疲憊無力的形象即「勿跛倚」。
(2) 坐有坐相
人的正常坐姿也是要「坐端正」在身後沒有任何依靠時,上身挺直稍向前傾,關節平正,兩臂貼身自然下垂,兩手隨意放在自己腿上,兩腳間距與肩寬大致相等,兩腳自然著地。在正式社交場合,即使背後有依靠時,也不能隨意把頭向後傾靠,以免顯得懶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重培養自己的體態像上面所說的那樣端莊穩重。但為了坐姿的正確優美,還是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勿箕踞」落座後兩腳不要分得太開,女性這樣坐尤為不雅。
「勿搖髀」切忌搖晃大腿。兩腳交疊而坐時,懸空的腳尖應朝下。
在長者面前,要留意「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處處要守住「長幼有序」的原則,才是懂禮之人。
落座後應該安靜,不要左右搖擺,給人以不安分的感覺。
坐下後雙手可相交擱在大腿上,或輕搭在沙發扶手上,但手心應向下。
如果座位是椅子,不可前俯後仰,也不能把腿架在椅子或踏在茶幾上,這是非常失禮的。
端坐時間過長會使人感覺疲勞,這時可變換腿部的姿勢。
在社交或會議場合,入座要輕柔和緩,坐姿要端莊穩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座椅亂響,造成緊張氣氛,更要小心別帶翻桌上的茶杯等用具,以免尷尬。
總之,坐的姿勢除了要保持端正外,還應做到輕松自如、落落大方,方顯得文靜優美。
(3) 走有走相
行走要「步從容」。即走路時不急不慢、從容大方。人的正常行走應當是身體挺立,兩眼直視前方,兩腿有節奏地向前邁步,並大致走在一條直線上。
不同情況下,對行走有不同的要求:
* 見尊長時,要「進必趨」,即快步走上前,顯示對長輩的尊重。
* 從尊長身邊告退時,要「退必遲」,即緩慢退出。顯示對長輩的不舍和敬重。
* 轉彎處,要注意「寬轉彎,勿觸棱」,是指走路拐彎時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著稜角,以防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 走入無人的房間要提醒自己「入虛室,如有人」,行為與進入有人的房間一樣謹慎,不亂走亂動。因為「君子慎獨」,這其中的道理是很深的。
總之,在行為舉止方面,要時時按禮節行事,古人雲:「不學禮,無以立」,如果不注意這些,你剛踏入社會就輸了。可見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舉止尤為重要。
『拾』 今天和一個認識的男生見面,可是從一開始就戴口罩帽子吃飯摘下來過後面出去玩有戴上了,這是為什麼啊
目前是為了防疫在公共場所要戴口罩,這是男生的一個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