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一幅外國著名油畫的名字 內容是一個穿黑色衣服戴著帽子的少女 手拿一本書或雨傘在奔跑過程中回頭一笑
一、解答:
1、作品概述:
無名女郎,是俄國畫家伊萬·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於1883年創作的一幅現實主義肖像畫,是用油彩畫於畫布之上,現收藏於莫斯科的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
我們面前的這位典型的19世紀俄國知識女性,她側身端坐,轉首俯視著這個冷酷無情的世界,顯得高傲而又自尊。這種姿勢語言表明畫中人物與這個世道格格不入,冷眼審視,不屑一顧,又不願與之合流的神情,這隱含著當時一部分民主主義知識分子對社會的態度。這幅女子肖像顯示的美在於性格表現,也體現畫家的美學觀。我們面前這位女子沒有華麗服飾和貴夫人的打扮,而是入時得體,是上流社會有文化、有修養、品位極高的知識女性打扮。色調濃重且有變化,冷漠、深沉、俊秀的面孔鮮明突出,格外莊重、典雅而高尚。
2、作者簡介:
克拉姆斯柯依(Иван Николаевич Крамской)是 「巡迴展覽畫派」(簡稱「巡迴畫派」)的組織者和領袖人物,其藝術見解在當時俄羅斯畫家中有頗大影響。
因為這兩幅圖都被用作《安娜卡列尼娜》,所以附上這一幅。
② 讓·弗朗索瓦·米勒的名畫《拾穗》的鑒賞
畫作名稱:《拾穗者》又名《拾穗》TheGleaners
創作者:讓·弗朗索瓦·米勒(法)
創作年代:1857年
類別:畫布油畫
風格:現實主義
題材:場景
規格:83.5cm×111cm
材質:布油彩
現現藏於巴黎奧賽博物館(Muséed'Orsay,Paris)
米勒是一位擅長表現農民生活的畫家。米勒的藝術,就像法國農民一樣,具有質朴無華的特色。在他那單純樸素的畫面中,蘊含著真正的美和詩意。盡管他筆下的農民大多衣飾簡朴,粗手笨腳,但卻永遠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拾穗者》便是最能夠代表米勒風格的一件作品,它沒有表現任何戲劇性的場面,只是秋季收獲後,人們從地里揀拾剩餘麥穗的情景。畫面的主體不過是三個彎腰拾麥穗的農婦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麥垛。這三人與遠處的人群形成對比,她們穿著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體態健碩,談不上美麗,更不好說優雅,只是謙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尋找零散、剩餘的糧食。然而,這幅內容朴實的畫作卻給觀眾帶來一種不同尋常的庄嚴感。米勒一般採用橫的構圖,讓紀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現在前景的原野上。三個主體人物分別戴著紅、藍、黃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為主色調,牢牢吸引住觀眾的視線。她們的動作富於連貫性,沉著有序,布置在畫面左側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們顯得愈發結實而有忍耐力。或許長時間的彎腰勞作已經使她們感到很累了,可她們仍在堅持。盡管臉部被隱去了,而她們的動作和軀體更加富於表情——忍耐、謙卑、忠誠。扎紅色頭巾的農婦正快速的拾著,另一隻手握著麥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經撿了一會了,袋子里小有收獲;扎蘭頭巾的婦女已經被不斷重復的一上一下彎腰動作累壞了,她顯得疲憊不堪,將左手撐在腰後,來支撐身體的力量;畫右邊的婦女,側臉半彎著腰,手裡捏著一束麥子,正仔細巡視那那已經拾過一遍的麥地,看是否有漏撿的麥穗。農婦們就是如此往復地勞動著,為了全家的溫飽,懷著對每粒糧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辭辛苦地拾著麥穗。
這幅畫的生命就在於真實,這種真實能引起人們對那個社會的懷疑,所以寫實主義畫家米勒使資產階級害怕。重大的社會問題,嚴酷的階級對立,在這幅畫中被畫家深刻地揭露出來。這幅畫傳達了米勒對農民艱難生活的深刻同情,和對農村生活的特別摯愛。同時米勒在這幅畫中試圖把我們引入土地的深處,在開闊而又靜穆的景觀中去感受她的沉重與充實,傾聽她深沉寧靜的呼吸,體會她朴實頑強的生命,體會土地與土地上的農民自然般運行的命運。米勒創造了一種無與倫比的農民典型,他筆下的農民具有一種朴實善良、憨厚和稚拙的美,永遠散發著泥土的氣息。米勒是偉大的農民畫家,他的藝術是公認的農村莊嚴史詩。他用筆畫和顏色表達了農民對土地的依戀,也揭示了人類圍繞土地而斗爭的喜悅和悲哀。
這幅《拾穗者》剛剛創作出來的時候,僅是它的題材本身,就足以引發一場革命。當作品在沙龍展出後,立即引起了輿論界的廣泛關注。一些評論家認為米勒帶有明顯的政治意圖,畫面上農民的勞作傳達了他們生活的艱辛,而將這樣的作品拿到巴黎的沙龍里展出,無疑是底層民眾對上流階層的挑戰和呼聲。因此有人譏諷米勒的作品中暗含著農民的暴力革命。面對種種過激的評價,米勒在一封書信中為自己的藝術作了辯護:「有人說我否定鄉村的美麗景色,可我在鄉村發現了比它更多的東西——永無止境的壯麗;我看到了基督談到過的那些小花,『我對你說,所羅門在他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那山林間的一朵百合花呢!』」米勒相信,「藝術是一種愛的使命,而不是恨的使命。當他表現窮人的痛苦時,並不是向富人階級煽起仇恨。」他所要做的,只是盡力弄懂如何用平凡細微的東西去表現崇高的思想,因為那裡才蘊藏著真正的力量。而要將這一切和諧、自然地表現出來,不僅需要畫家的眼睛和手,更需要他的整個身心。
③ 欣賞一幅名畫
《向日葵》
中文名稱 靜物:十五朵向日葵(簡稱"向日葵")
英文名稱 Still Life: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
法文名稱 Vase avec quatorze tournesols
荷蘭文名稱 Veertien zonnebloemen in een vaas
創作地點 阿爾 Arles
創作時間 1888年8月
類型 油畫 Oil on canvas
尺寸 93.0x73.0cm
現存 倫敦國家畫廊 London,National Gallery
編號 F 454,JH 1562
在世界繪畫作品排行榜前十名的作品中,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佔有四幅:《加歇醫生》、《沒鬍子的自畫像》、《鳶尾花》和《向日葵》,數量位居第一。盡管四件作品中《向日葵》賣價最低,僅4000萬美元,但《向日葵》是最先創造印象派油畫拍賣世界紀錄的作品,梵谷因此畫而享盛名。
《向日葵》確立梵谷在世界畫壇的地位
這幅《向日葵》油畫高99厘米,寬76厘米,作於1888--1889年間,是梵谷以向日葵為題材的十三幅作品中最大的一幅。畫面中,即將枯萎的向日葵象徵著在巴黎的角落裡奄奄一息的梵谷,呈血紅色的莖被剪斷,如同梵谷的生命被切斷,明亮的黃色和陰暗的淺藍色形成對比,似乎是一種非現實的美。畫面左上角用「跳動」的紅點塗過。這「跳動」的色點融匯在筆觸的淺藍色中,這一片小小的火焰,意味著畫家的生命之火。評論界認為,就是這一幅《向日葵》確定了梵谷在世界畫壇上的地位。
這幅《向日葵》原為英國著名私人收藏家、采礦工程師出身的礦業家貝蒂爵士和夫人伊迪絲所有,他們是一九三四年在巴黎買進這幅畫的,無人知道當時他們付了多少錢。此畫後由其遺囑執行人交給佳士得拍賣行拍賣。佳士得拍賣行印象派 部朗德爾在拍賣會前曾向客戶介紹說:「在現代藝術中沒有比《向日葵》更富有魅力的了,這幅畫是最令人難忘的,世界各地都把它制在海報、聖誕卡和日歷等各種東西上。這幅畫完全可期待打破繪畫作品拍賣的世界紀錄」。
1987年3月30日(梵谷誕辰134周年紀念日),佳士得拍賣行隆重推出荷蘭繪畫大師梵谷的巨作《向日葵》,拍賣這幅作品前後用了4分半鍾。「起拍價500萬英鎊。」拍賣師高聲宣布。價格很快上升到1000萬英鎊,這正是拍賣行對這幅畫事先估計的成交價。買主一個個退出競價,競爭漸漸集中到兩位通過電話報價的經紀人身上,兩位不露身份的顧客在熱線電話中竟相不讓。閃光燈、攝像機的鏡頭對准了經紀人。價格仍在上升:2000萬英鎊,2100萬英鎊……「2250萬英鎊,最後一次報價,還有加價的嗎,」拍賣師手舉櫻桃木小槌。「成交!」《向日葵》最後被日本安田水上火災保險公司以2250萬英鎊(約4000萬美元,58億日元)的價格買走。英國當局為平息民憤留住此畫,曾援引超過 13400美元的藝術品必須取得出口許可和英國公民享有優先購買權的法令,等待願出同樣售價的英國買主出現。結果沒有人捨得出那麼多的錢,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幅《向日葵》在精心護衛下運往日本。
從拍賣開始到將《向日葵》自倫敦運往東京,安田公司大肆渲染,廣而告之,吸引了億萬人關注的目光。如今這幅畫被放置在安田公司營業大廳中央,成為一件絕妙的廣告品,無聲地顯示著安田公司雄厚的經濟實力。安田公司一時名聲大振,保險生意接踵而至。同時,僅參觀名畫的門票收入千一年就達數千萬日元。《向日葵》的拍賣,也使梵谷的名聲一躍而起,在世界畫壇獨領風騷。
日本泡沫經濟催化世界藝術市場
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繁榮,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大國。許多有錢的企業和大富翁都把目光瞄準高價位的西方藝術品,作為收藏和投資。1987年3月,安田公司耗資58億日元成功購得《向日葵》,日本政府不滿安田公司的過分渲染,大藏省指責他們損害了日本國的形象。可指責歸指責,並沒有阻止日本商人的搶購風:1988年,日本零售業巨頭三越百貨公司以47.7億日元購得畢加索的名作《雜技演員與年輕丑角》;西武百貨公司以13億日元購得莫奈的名作《睡蓮》;1989年11月,日本奧特波利斯公司以75億日元(約1570萬美元)拍得畢加索的佳作《皮耶瑞特的婚禮》;1990年日本紙業大王齋藤分別以8250萬美元和7810萬美元購得梵谷的名畫《加歇醫生》和雷諾阿的《紅磨坊街的舞會》;金融大亨高橋治憲購買德國現代藝術大師基弗的11幅作品花了逾千萬美元,地產大亨鶴卷購買塞尚的《水中倒影》也花了500多萬美元。僅1990年一年,日本人收購世界名畫就花了33億美元。
日本富商不僅搶購名畫,而且在拍賣行業中投下了巨資。據資料顯示,日本東京的愛知公司在1991年已控制了英國著名的佳士得拍賣公司6.4%的股份,是佳士得的五大股東之一。根據日本海關統計資料,1987年1月至8月日本從海外購入87萬多幅畫,總金額734億日元。其中從歐美購入的名畫有12000多幅,約685億日元,平均每幅畫價約538萬日元。這些名畫有畢加索、梵谷、雷諾阿、塞尚以及莫納等著名畫家的作品。截止到1989年11月,蘇富比和佳士得拍賣行所賣出世界名畫中,美國人只購買了其中25%,歐洲購買了其中34.9%,而日本人的購買量達39.8%,成了拍賣行最大的買主。
然而,好景不長。進入90年代後,日本經濟開始顯露頹勢,出現零增長,甚至出現了負增長。破產倒閉或周轉不靈的富商巨賈們紛紛拋售手中的世界名畫。高橋治憲購買的基弗的11幅作品運抵東京倉庫不久,因公司相繼倒閉,這11幅作品未及拆封便又被賣出,齋藤的《加歇醫生的肖像》與《紅磨坊街的舞會》最終以7000萬美元和3500萬美元賣出。經濟學界認為,日本企業當年瘋狂投資的那部分錢是交了「廣告費」,日本公司的投資行為亦被作為MBA課堂的「經典案例」。
《向日葵》:梵谷一生追逐的太陽
梵谷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蘭的一個小村莊,他的父親是牧師。他很早就表現出一種只會在心中苦惱、不願與外界交往的性格,由於缺乏與周圍人交往的能力他被人指責為生性孤僻。他年輕時在一家美術商行工作,23歲時他決定當一名傳教士。直到26歲時,他才認識到繪畫是他真正喜愛的職業,初始臨摹米勒作品。在安特衛普,他看到了日本的浮世繪,掌握了用色技巧;到巴黎後遇見了高更,繪畫技巧更加嫻熟。1888年2月,他移居法國南部的城鎮阿爾。
在阿爾,梵谷每天天不亮就出發,尋找一個吸引他的地方開始畫畫。傍晚,他帶著完成的油畫回家。他把自己變成了一部繪畫機器,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了190幅作品,幾乎是他在巴黎兩年時間所畫的總和。鄉野的果園鮮花盛開,他懷著極大的熱情描繪著向日葵、桃花、梅花、杏花。他只是不停地畫,畫得好與不好無所謂,他陶醉於色彩之中。
梵谷對向日葵的喜愛和到阿爾追求陽光,是對旋轉、炎熱的天體的一種憧憬。《向日葵》有著單純的色面和明確的造型,是梵谷同類作品中的優秀之作。它以黃色調為主,加上一點青色和綠色,奏響了一支黃和綠的交響曲。這些花在畫面上有一種裝飾性的安排,由於筆觸有力,顯得富有生命力。他畫看到的東西,畫他的感受,他用自己的方式解釋大自然,利用他的表現手段來表達他極其強烈的思想感情。
向日葵是梵谷的崇拜物,因為在他的眼裡,向日葵是太陽之光,是光和熱的象徵,是他內心翻騰的感情烈火的寫照,也是他苦難生活的縮影。夏天裡,梵谷表現出一種異常旺盛的創作慾望。梵谷在給他弟弟的信中說:「我想畫上半打的向日葵來裝飾我的畫室,讓純 凈的或調和的鉻黃,在各種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種程度的藍色底子上,從最濃的委羅奈斯的藍色到最高級的藍色,閃閃發光;我要讓這些畫配上最精緻的塗成橙黃色的畫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繪玻璃一樣。」
梵谷全部傑出的、富有獨創性的作品,基本上是在他生命最後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調常是低沉的,可是後來,他大量的作品即一變低沉而為響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歡快的歌聲來慰藉人世的苦難,以表達他強烈的理想和希望。他的畫面上不單充滿了陽光下的鮮艷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頂著烈日描繪令人逼視的太陽本身,來描繪向日葵。一位英國評論家說:「梵谷用全部 精 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簡單、最普通的東西,這就是太陽。」
④ 最貴的世界名畫叫什麼名字
《蒙娜·麗莎》——達·芬奇
這幅肖像花了達.芬奇四年的時間,當他完成這幅肖像之後,不願把它交給佐貢多(富商,蒙娜.麗莎的丈夫)或其他任何人。當他受到法國國王的邀請時,便帶著這幅肖像離開義大利去了法國。達.芬奇是在法國去世的,這就是為什麼《蒙娜.麗莎》這幅畫在法國的緣故。
多少世紀來,人們一直在談論她那神秘的微笑,她的微笑的確神秘:它似乎在變化。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象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
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象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陷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關於這幅畫有一個故事。達.芬奇在為蒙娜.麗莎繪畫時,請了位樂師在她旁邊彈奏,以便她能象個模特兒那樣耐心平靜地坐著。她眼中的神情告訴我們她正在傾聽。而現在,如果我們看她那雙美麗的手,並把它們與她的臉聯在一起考慮,我們會覺得那神情更誠摯。她的右手輕輕地放在左手上,中指根本沒有任何依託,我們感到它正和著音樂的節奏輕輕地打著拍子。
當我們看著這幅如此逼真的肖像畫背後的景色,我們會為那不真實的背景吃驚。山峰、道路、小橋、流水都在一種夢幻般、飄拂不定的氣氛里出現,彷彿以此證明蒙娜.麗莎的思緒沉浸在一個夢的世界裡。
《最後的晚餐》——達·芬奇
在慶祝逾越節的前夜,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坐在餐桌旁,共進慶祝逾越節的一頓晚餐。
餐桌旁共十三人,這是他們在一起吃的最後一頓晚餐。
在餐桌上,耶穌突然感到煩惱,他告訴他的門徒,他們其中的一個將出賣他;但耶穌並沒說他就是猶大,眾門徒也不知道誰將會出賣耶穌。
義大利偉大的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是所有以這個題材創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這幅畫,是他直接畫在米蘭一座修道院的餐牆上的?
沿著餐桌坐著十二個門徒,形成四組,耶穌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種悲傷的姿勢中攤開了雙手,示意門徒中有人出賣了他。
大多數門徒在激動中一躍而起,而耶穌的形象卻是那麼的平靜。我們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輪廓襯托在背景牆的窗子里,通過窗子,我們看見恬靜的景色,湛藍的天空猶如一隻光輪環繞在耶穌的頭上。
在耶穌右邊的一組中,我們看到一個黑暗的面容,他朝後倚著,彷彿從耶穌前往後退縮似的。他的肘部擱在餐桌上,手裡抓著一隻錢袋。我們知道他就是那個叛徒,猶大.伊斯卡里奧特。
猶大手中的錢袋是他的象徵,它使我們想起,他就是為耶穌和其他門徒保管錢財的人,錢袋裡裝著出賣耶穌得來的三十塊銀幣的賞錢。
即使他沒有拿著那隻錢袋,我們也能通過達.芬奇的繪畫方式,辨別出這個罪惡的敵人猶大。
猶大的側面陰影旁是聖.彼得,我們也可以看見他一頭銀絲與一副白晰的手,他向年輕的聖.約翰靠去。彼得垂在臀部的右手握著一把刀,彷彿在偶然中,刀尖對著猶大的背後。
聖.約翰的頭朝彼得垂著。在所有門徒中,他是耶穌最喜愛的一個。約翰象耶穌那樣平靜,他已經領悟了他主人的話。
耶穌左邊是小雅各,他力圖去理解他所聽到的可怕的話,他兩手攤得大大的驚叫了起來。
從小雅各的肩上望去,我們看到了聖托馬斯,疑惑不解的托馬斯,他懷疑的神色通過他豎起的手指表現出來。
小雅各的另一邊,聖.菲利普往耶穌靠去,雙手放在胸前似乎在說:」你知道我的心,你知道我是永遠不會出賣你的。」他的臉由於愛和忠誠而顯出苦惱的神情。
圍著耶穌的這六個門徒,處於故事的發生的中心。
巴塞洛繆與老雅各的身體向他們傾著,而他們身旁的老安德魯並沒有站起來,但他想聽聽,於是便舉起手似乎要求安靜。
右邊還剩下最後三個門徒,他們正在討論有關耶穌說的那句話,他們的手指也指向餐桌的中央。
他們所看到的這一切,均發生在這幅偉大的作品之中,但每次當我們欣賞它時,都會從門徒的感情與性格中獲得新的含義。
向日葵》——梵高
梵高的藝術是偉大的,然而在他生前並未得到社會的承認。他作品中所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其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遠走在代的前面,的確難以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他以環境來抓住對象,他重新改變現實,以達到實實在在的真實,促成了表現主義的誕生。在人們對他的誤解最深的時候,正是他對自己的創作最有信心的時候。因此才留下了永遠的藝術著作。他直接影響了法國的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至於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的。
畫家像閃爍著熊熊的火焰,滿懷熾熱的激情令運動感的和彷彿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然而,在這種粗厚和單純中卻又充滿了智慧和靈氣。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梵谷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梵谷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第一步》——梵高
這作品是梵高臨摹自米勒的同名作品。畫面是一個農村的耕地,背面是農民的房屋。畫的右方一位農婦扶著小女兒幫助她學步。左方女嬰的農民父親蹲在地上張開雙手鼓勵她向前走。
這雖然是梵高臨摹米勒的作品,但是整幅畫都顯露出梵高個人的風格。畫面用色鮮明,多用藍,黃和綠色。這些高明度及屬於自然界的顏色,讓人感受到活躍的生命力。他讓畫中的人和物框上厚實的黑色線條,這明顯是受到日本藝術的影響,亦讓畫面增加實在的感覺。
另外,他亦以彎曲旋轉的筆觸繪畫樹、灌木和農作物。這是他成熟畫作中常用的手法,也令這畫增加生氣勃然的氣息。整幅農村景象讓人感到農民的實在生命,平凡但躍動又充滿親情。
創造亞當》——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的代表壁畫中的重要部分。因為他在佛羅倫薩的盛名,當時的羅馬教皇尤里烏斯二世邀他參加製作教皇陵墓,後又中斷。1508年他被迫接受了西斯廷禮拜堂屋頂壁畫的任務,他當時的心情是悲憤的,不料此壁畫後來成為他生平最大傑作。西斯廷屋頂壁畫面積達500平方米左右,是美術史上最大的壁畫之一。米開朗基羅在大廳的中央部分按建築框邊畫了連續9幅大小不一的宗教畫,均取材於《聖經》中有關開天闢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分別名為《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草木》,《神水分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誘惑與逐出樂園》,《挪亞獻祭》,《洪水》,《挪亞醉酒》。
這幅巨型壁畫歷時4年多才完成,由於長期仰面艱苦作畫,他頸項僵直,書信都要置頭頂仰視.其中以《創造亞當》最為出色,畫中亞當的形象體態健壯,氣魄宏偉,具有強烈的意志與力量,顯示了藝術家在寫實的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予同時代人深刻的啟示。
《夢》——畢加索
1927年,47歲的畢加索與長著一頭金發,體態豐美的17歲少女初次相遇,從此,這位少女便一直成為畢加索繪畫和雕刻的模特兒。又過17年,64歲的畢加索給她的生日賀信中說:"對我來說,今天是你17歲生日,雖然你已度過了兩倍的歲月。在這個世界上,與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開始。"<<夢>>這幅畫作於1932年,可以說是畢加索對精神與肉體的愛的最完美的體現。
《大宮女》——安格爾
安格爾在等待去羅馬留學的這段時間,曾接受過今屬比利時的列日城的一幅訂件,為那裡畫一幅《第一執政波拿巴肖像》,此時正值1803年,即路易十六被處死之後,拿破崙又發動旨在推翻督GOVERMENT的霧月十八日政變的重要時期。這位第一執政官要實行全國的軍事獨裁統治,人民無不切齒痛恨。安格爾卻應允去完成這樣一幅肖像畫。1806年,他又畫了《拿破崙一世在皇座上》,這後一件作品已是赤裸裸地為慶賀這個軍事獨裁者稱帝而創作的歌頌性作品。安格爾不問政治,卻在這兩幅畫上宣告了自己的立場。當作品於同年在巴黎沙龍展出時,受到了輿論界的冷嘲熱諷。在羅馬的安格爾獲知這幅畫的反應後,心情非常沉重,曾憤慨地表示:人們總以為,沙龍是鼓勵繪畫的地方,其實不,它給繪畫提供的是一條可悲的道路。」1813年,他與瑪德萊娜·夏佩爾小姐結婚,總算使他得到一些慰藉。他說道:「夏佩爾是自我犧牲精神的典範,她成為我生活中的安慰。」這時,他除了畫神話題材之外,還畫了幾幅裸體題材的大畫,准備送往巴黎再度露面。這一幅《大宮女》(這時法國的貴族上層對具有強烈的東方情調的土耳其內宮生活極感興趣,一些畫家為滿足貴族這種視覺需要刻意去描繪土耳其閨房的淫艷生活。安格爾先後畫過好幾幅土耳其宮女的形象。《大宮女》這一畫題是為區別他的另一幅油畫《宮女》)就是這時期他描繪裸女題材的代表作之一。
這幅畫在巴黎展出時,引起了觀眾更大的抨擊。人們說,作為達維特的學生,安格爾走得太遠了。他們諷刺說:「安格爾先生畫活人,就象幾何學家畫固體一樣。為使其預算好的線條賦予素描以立體感,他什麼事都做了!他把人體的各個局部忽而放大,忽而縮小,就象普洛克魯斯特床上的俘虜(Procrustes; 傳說中的古希臘強盜,縛其俘虜於鐵床上,如身長過榻則斷其足,如不及則強伸之使與榻等)一樣隨意伸縮。有時他感到沮喪,便不再去加強這種可詛咒的立體感,開始使輪廓完善。這就叫舍本求末,用刀鞘代替寶劍來決斗。」
評論家德·凱拉特里說得較為中肯些,他曾對安格爾的學生說:「他的這位宮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節脊椎骨。」然而安格爾的學生、曾為其老師作傳記的阿莫里·杜瓦爾說得就更中肯:「他可能是對的,可是這又怎麼樣呢?也許正因為這段秀長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懾服住觀眾。假如她的身體比例絕對地准確,那就很可能不這樣誘人了。」 這幅《大宮女》就嚴格的古典風格去要求,確實存在很多「越軌」之處,首先,色彩的「音域」受到嚴重破壞,背景上很強的藍色和裸體肌膚的黃色,以及人體的明暗和粉紅色調極不諧調,其次是前面所說的誇張了的形體,這個女裸體幾乎成了變形美的一種試驗,它完全背叛了老師的庭訓。安格爾的學生杜瓦爾為此曾竭力為他作辯解,他說:「我並不想說,安格爾先生是個浪漫主義者。但我也要肯定,他從來不是當時所理解的那種意義的『古典主義者』。」
安格爾似乎在這幅畫上顯示了自己在自然面前的獨立性,但由於安格爾的美學信念的堅定性,這里的表現反而給人們造成對他的見解的模稜兩可性,攻擊與批評是在所難免的。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我們覺得安格爾具有他的探索勇氣,盡管他所畫的這個人物是有著很大的虛構性。此畫約於1814年完成,為91×162厘米。現藏巴黎盧浮宮。
《聖母子》——拉斐爾
畫中,我們看到聖母子坐在凳子上,背後是一片溫柔和景色。這天,風和日麗,我們可以看到遠處的山巒融進淺藍色的天空。
右邊的幾簇矮樹叢,把我們的目光引向了山上的那座小教堂。這使我們想到年輕的母親與她的嬰兒屬於宗教的世界。母親與孩子頭上環繞的兩道光環,是他們聖潔的標志。拉斐爾無需用這種標志來展現他所要表達的東西。他把年輕的母親繪得那樣甜蜜,夢幻般的臉畫得如此溫柔,當我們看著她時,我們想到的只能是聖母。
她那雙大大的眼睛根本沒看任何東西,因為它們追隨著她的思緒。她正在沉思,似乎沒有注意到嬰兒耶穌把他的小腳放在她那隻擱在膝蓋的手上。她的另一隻手抱著嬰兒。
當我們把她的雙手與臉放在一起理解的時候,我們感到她似乎已經忘記了嬰兒的存在,她在想著耶穌與他的未來前程。
與他的母親相比,小耶穌畫得比他那個年齡的男孩大是自然的。拉斐爾創作這個孩子的肖像的方式,確立了耶穌在畫中的重要位置。
看聖母子的臉,我們可以發現,那柔和的輪廓、大大的眼睛、挺拔的鼻子和小嘴,與希臘傑出的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利斯創作的維納斯頭像有著驚人的相似,這是因為,拉斐爾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藝術家,他一直在對古代藝術進行研究。但也有不同,拉斐爾把聖母的臉畫得更加溫柔,他把古代女神的神態畫得更精緻、更柔和,賦予了一件古代異教徒的藝術作品以新的基督教的含義。
拉斐爾賦予了古代美以新的生命。在他的畫中,古代藝術獲得了再生,並發展成一種新的不同的完美形式,拉斐爾的成就,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最高水平。
《吹笛少年》——馬奈
馬奈早年受過學院派的六年教育,後又研究許多歷代大師的作品,他的畫既有傳統繪畫堅實的造型,又有印象主義畫派明亮、鮮艷、充滿光感的色彩,可以說他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畫家.他的作品(尤其是肖像畫)很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吹笛少年》用幾乎沒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畫法,表現人物的實在,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馬奈的才氣和自負感。此畫明顯帶有日本浮世繪版畫的影響。
註:馬奈這一名字出典於拉丁文題銘 Manet et manebit,意思是:「他活著並將活下去。」
《打陽傘的女人》——莫奈
這件作品是莫內早期的印象技法畫作。畫面正中偏右站著一位撐陽傘的女仕,而畫面偏左較遠處的就是她的兒子。這是一個晴天的早上,兩母子在草地上漫步。
整幅畫只用了簡單的藍、綠、棕等自然的色彩,給人一種寧靜舒適的感覺。畫中的女仕佔了畫面大部份的空間,成為畫的趣味中心。但左側的小兒子與陽傘和女仕也構成一個三角形,得到一個平衡的作用。
雖然此畫是莫內早期的作品,但也可見他已很好地捕捉光影和畫中的瞬間印象感覺。畫中女仕面部和上半身都用上較暗的色彩,表明是處於陽傘的陰影之下。而整個陽傘、面部、衣裙和草地上的陰影區,與女仕衣裙上向光一面的光影形成對比(小兒子方面也一樣),就如現實中看到的一樣。另外,女仕擺動的頭巾和長裙上的縐褶也加強了畫面的動感。
《維納斯與戰神》——波提切利
波提切利與喬托、馬薩喬和多納泰羅的作品使佛羅倫薩藝術到達了一個嶄新的年代,人們非常喜愛寫實主義藝術,而波提切利正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他的曲線優美、優雅精緻、獨樹一幟的作品,使他成為那個時期佛羅倫薩最偉大的天才畫家。
畫中的戰神是愛神維納斯的情人之一。戰神正在沉睡,沒有佩帶鎧甲,而維納斯正清醒著,其含義是愛能征服戰爭,即愛能征服一切。
作品在當時可能是卧室傢具上的裝飾品,也可能是在床頭上、壁板上、靠背板上或箱子上。
《黛安娜的休息 》——弗朗索瓦·布歇
黛安娜是希臘神話中的阿耳忒彌斯,她是月神和狩獵女神,是宙斯與勒托的女兒,阿波羅的孿生姐妹。畫面中的兩個裸女形象,右邊的即是黛安娜,額前綴有月亮飾物,她以美艷與殘忍著稱;畫家的目的並不在於神話本身,而是喻指路易十五時期宮中美麗的女性裸體。據說,畫家畫的是畫室中的專用模特--繆菲姐妹,畫家經過了理想化加工。就造型和色彩表現來看,實屬上乘之作,但是,畫得過於嬌艷和刺激。
《雅各與天使搏鬥》——高更
這幅看起來象是宗教題材的作品,實際上是以象徵主義為特點,描繪布列塔尼半島上農婦在教區牧師講解教義時,眼前所產生的幻象。畫的是人們腦海里的幻覺,畫上以現實主義手法展現,因此畫的人物不是基督徒形象。布列塔尼農婦頭上戴著的古怪帽子,加強了畫面的裝飾效果,而宗教傳說中「搏鬥」場面,卻被處理在不太明顯的地方,以象徵這些虔誠的布列塔尼農婦頭腦里所映現的幻象。
這個主題使他的繪畫顯得神秘化了,這里的紅蘭黑和白色組成的畫,是一幅圖案,彎曲起伏的線條,類似拜占庭鑲嵌畫。由於內容和形式的復雜性,也使高更的藝術風格復雜化,故史家稱它是一種「綜合主義」高更的這種風格後來還影響了法國納比派和野獸主義。
西斯廷聖母》——拉斐爾
畫面上,帷幔向兩邊緩緩拉開,聖母馬麗亞懷抱嬰兒基督從雲中冉冉降落。她的腳邊,跪著年老的教皇西斯廷二世和年輕美麗的聖徒瓦爾瓦拉,前者穿著沉重的法衣,用手指著聖母應該去的大地,後者目光下垂,虔敬里略帶羞怯,似在為母子倆祈禱。聖母面容秀麗而沉靜,眉宇之間似有隱憂,為了拯救全人類,她將不得不犧牲自己的愛子。小基督依偎在母親懷里,他睜著大眼睛望著我們,目光里有一種不尋常的嚴肅感,似乎他已明白這里所發生的一切。
《傘》——雷諾阿
雷諾瓦擅長畫人生、可愛的女人和兒童。他從這時起已擺脫了印象派手法,將重點放在素描上。這幅作品上的華麗色彩已然盡失,代之以新的嘗試,亦即准確的素描。據說畫面上左手提籃子的女人是以雷諾瓦之妻阿林為模特兒的。
《自縊者之家》——塞尚
1872年末,塞尚離開了蓬圖瓦茲對岸的旅館,到了奧維爾村。通過在蓬圖瓦茲與畢沙羅、基約曼一起人事創作,塞尚在作畫中,充分地運用了學到的印象派手法,在色彩方面比以前明亮了,畫面富有生氣,筆觸較為細膩。不過,仍然保留著結實、粗獷這些原有的特徵。
在這幅作品中,右側高大的屋脊與左側房屋之間,是急劇下降的道路。在中景方面,只能看到村中房子的屋脊。這景是奧維爾村明亮的旱田與天空。前景中的屋脊與建築物、道路,顯現得堅固有力,給以厚重的感覺。在這里看不到在印象派作品中常有的那些平坦的原野。前景中巨大的物體阻礙了向遠處的眺望,在平和、穩定的風景中,猶如打進了一個大楔子。用這樣的構圖、以及選擇《自縊者之家》這樣的主題,不能不使人聯想到塞尚本人的內心活動與其精神狀態。
《泉》——安格爾
年輕的裸女拿著壺罐讓水倒出來,其肌肉因安格爾美麗柔緩的曲線而更具魅力。色彩運用非常柔和而富於變化。表現清高絕俗和庄嚴肅穆的美。這幅《泉》早在安格爾在佛羅倫薩期間就開始醞釀,事閣三十多年以後才最終完成。
《日出·印象》——莫奈
《日出·印象》描繪的是勒阿弗爾港一個多霧的早晨,晨曦籠罩下的海水呈現出橙黃色或淡紫色,天空被各種色塊渲染,再現強烈的大氣反光中形成的表面的色彩。這種對繪畫語言本身的探索為後世許多畫家所接受,從而形成了以印象派為起源的大潮流,藝術踏上了邁入現代的旅程。
《伏爾加河上纖夫》——列賓
列賓(1844-1930),是俄國19世紀後期的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主要的代表之一,《伏爾加河上纖夫》是他的成名之作。還在學生時代,彼得堡涅瓦河上纖夫的沉重勞動引起了列賓的同情,從那時候開始,他就想描繪一幅表現纖夫的作品,以提示下層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社會的不平。1870年夏季,列賓與同班同學華西里耶夫(他後來也畫過有關纖夫的畫)去伏爾加河旅行寫生,典型的俄羅斯風光和纖夫的生活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畫中列賓畫了十一個飽經風霜的勞動者,他們在炎熱的河畔沙灘上艱難的拉著纖繩。纖夫們有著不同的經歷和個性,他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但這是一支在苦難中練成堅韌不拔,互相依存的隊伍。背景運用的顏色昏暗迷濛,空間空曠奇特,給人以惆悵、孤苦、無助之感,切實深入到纖夫的心靈深處,亦是畫家心境的真實寫照,這對畫旨的體現,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極大的作用。因此本畫的構圖、線條、筆力等繪畫技巧都是相當成功的。
《亞威農少女》——畢加索
過去的畫家都是從一個角度去看待人或事物,所畫的只是立體的一面。立體主義則是以全新的方式展現事物,他們從幾個角度去觀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幾個角度去觀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幾個側面都用並列或重疊的方式表現出來。在《亞威農少女》中,五個裸女的色調以藍色背景來映襯,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沒有遠近的感覺,人物是由幾何形體組合而成的。
⑤ 一幅名畫!一個帶圓邊禮帽的男人!臉部被一個青蘋果遮住了!求教各位指點!
《TheSonofMan》雷尼·馬格利特曾馬格里特畫人子,作為一個自畫像。這幅畫描繪了一個戴著一個圓頂硬禮帽穿西裝的男人;他的臉大部分被一個綠色的蘋果所遮蓋。http://ke..com/view/9934853.htm
另一幅類似的是《the man in bower hat》
⑥ 想問一下第一幅戴帽子的女孩是哪幅名畫
拿書的女孩 Girl with a Book
義大利畫家:彼得羅·安東尼奧·羅塔里(Pietro Antonio Rotari)
⑦ 有哪些世界名畫經常被模仿、惡搞
《蒙娜麗莎》
⑧ 關於一幅名畫··見過一次,忘記是什麼了,上面畫的是白裙少女坐在桌子旁邊,桌上有櫻桃散開的吧···然
國內何家英倒有這樣一幅畫
⑨ 國寶級級古名畫被人帶出境,誰的嫌疑最大
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