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周17跳舞的帽子也是有長長的東西,所以說這也是實際世界,讓我們生生長每一個知識點吧,水池東西也是蠻可貴
② 西周人主要書寫載體是
竹簡
西周時期書寫的主要載體漸漸從甲骨,青銅器開始轉向竹簡
③ 戰國時期的帽子怎麼做
齊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有呂齊和田齊之分。西周時期,周武王封呂尚於齊,由於國君姜姓呂氏,故又稱呂氏齊國,史稱呂齊。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並於前386年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國君媯姓田氏,是為田氏齊國,史稱田齊。齊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直至前221年被秦國所並
④ 舜帝戴的帽子叫什麼
那叫「冕」,不叫帽子,珠簾叫做「藻」「旒」,從秦朝才有皇帝,皇帝戴的冕,上面的珠簾,就叫做「天子冕旒」,也叫做「天子玉藻」,不是只有皇帝有,從皇帝到庶民都有,珠簾子的數量不同,材質不同而已。
中國文字記錄冕,是從西周開始,民間傳說,是從黃帝開始。 室內庄嚴場合,比如朝參大典,男女同在,所以無論男女都要用珠簾蒙面,室外場合是「蒙衣」。
⑤ 商代的冠帽有那幾種
冠飾之一
商代的冠飾 戴帽箍的商代男子(河南安陽股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石人雙手撫膝、跪坐。頭飾較有特點:長發,並將發梢擰在一起,盤在頭頂、戴圓箍形冠。這種頭飾是當時較為流行的式樣。
冠飾之二
商代的冠飾 戴高冠的男子(河南安陽股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佩璜)。佩璜是一種玩賞性的佩玉,與禮器上的璜無關。商代的佩璜已由素麵無紋演變為人紋璜、鳥紋璜、魚紋璜、獸紋璜等等。一直流傳到西周後期。
冠飾之三
商代的冠飾 戴捲筒式冠巾、穿華麗服裝的貴族男子(河南安陽股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身穿交領窄袖衣,衣著華麗,衣上布滿雲形花紋。腰束寬頻,腰帶壓著衣領下部,衣長過膝。腹部懸有一塊長方形「蔽膝」。下穿鞋。左腰插有一卷雲形飾物,似乎是佩帶著一種刀劍之類的武器。
冠飾之四
商代的冠飾 頭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領窄袖衣、腰束紳帶、佩帶蔽膝(前身腰間系有一條象徵權利的下垂物,物的下端呈斧口形,寓有斧能斷割之意,後世將其加闊變為蔽膝)的貴族男子。(西周玉人,傳世實物,原件現在美國哈佛大學弗格美術館)
⑥ 周、秦、漢、唐朝時士兵的服飾分別是什麼樣的啊
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1世紀末,周武王擊潰了商紂王的軍隊,建立了西周王朝。西周是青銅台鑄發達時期,鎧甲已經向金屬材料發展。西周初年開始實行「國人」當兵的制度。《周禮.春官.司服》詳細記載了周天子、諸侯的各種冕服,其中的韋弁服是為「兵事之服」。西周軍隊中還沒有武官,天子及諸侯就是軍隊的統帥,他們出征所穿韋弁服,就是專用戎服。帥與兵的戎服區別只在與兵的裳要比帥的短些(以便於奔跑);衣裳簡陋些,衣料粗些。西周武士身著的「練甲」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
東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 年)
公元前770年,周王室由於王位繼承的斗爭而引起了諸侯的叛變,他們聯合犬戎攻入鎬京(今西安),殺了幽王,滅了西周。繼位的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洛陽),史稱東周,又稱春秋、戰國時期。這是一個諸侯爭霸、群雄割據的長期戰亂年代,也是封建社會向奴隸社會全面過度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軍事裝備的製造技術進步很快。甲胄製造業已採用了類似今天的流水作業生產方法,且具有相當規模。春秋戰國除大量使用皮甲胄外,也使用青銅鎧甲。戰國後期,出現了鐵制鎧甲。春秋戰國時期的戎服開始採用深衣。深衣是一種上衣與下裳連成一體的衣服。黃河流域的不少諸侯國已經開始創建騎兵,騎兵的出現必然要改變服裝,於是緊身窄袖、長褲皮靴的胡服便成為了戎服。戰國皮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另外,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秦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代是我國歷史上的軍事強國。秦代的軍戎服飾是至今資料最全面、最准確、最詳細的朝代。這要歸功於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秦代的戎服,上自將軍下至士卒形制全部相同,一律上穿深衣,下穿小口褲,士卒腿上裹有行纏,足穿靴或履。兵的首飾有四類。一類為幘,有兩種,一種為騎兵,一種為軍吏的。第二類是冠,為騎兵所戴。第三類為帽。第四類是發髻。靴履也有四種,根據形象定名為高統靴、方口翹頭履、方口齊頭履、方口尖頭履。靴和履都用帶縛於腳背和足踝。戎服一般都束腰。腰帶用皮革做成。帶用帶勾系接。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綵帶結頭。
漢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漢代以王莽新政為界分前、後兩個時期。前漢(又稱西漢)的軍戎服飾基本上沿襲秦制。鐵兵器經過戰國後期和秦代的發展,到西漢時已佔主要地位。西漢鎧甲全都是鍛鐵製成。漢代的戎服在整體上有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上穿禪衣,下穿褲。禪衣為深衣,又稱沙轂禪衣(即有縐紋的單衣)。漢代軍人的冠飾基本上是平巾幘外罩武冠。東漢時期,武吏還有在平巾幘外加沙冠的習慣。漢代戎服外一般束兩條腰帶,一條為皮製,一條為絹制。武士主要穿靴履,以履為主,有圓頭平底、月牙形頭等樣式。漢代是我國武官制度初步形成的時期。春秋以後,軍隊規模日益擴大,軍、兵種和戰略戰術也不斷復雜,於是出現了一些專門的軍事家,形成了實際上的專職武官。區別官兵身份的不僅是服飾,還有軍服上的徽識。軍服上標出徽識在先秦時代已有制度。漢代的徽識,主要有章、幡和負羽三種。章的級別較低,主要為士卒所佩帶,章上一般要註明佩帶者的身份、姓名和所屬部隊,以便作戰犧牲後識別。幡為武官所佩帶,為右肩上斜披著帛做成的類似披肩的飾物。負羽則軍官和士卒都可使用。騎兵在漢末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主要歸功於馬鞍、馬鐙的發明。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藝術都對歷史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武官制度全面建成的時期,因此唐代武官的服飾比過去歷代更為完備,官服有朝服和常服之分,服用范圍是朝廷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員。武官的專門戎服為缺胯衫,綉有各種紋飾。士兵的戎服用兩種,一種是盤領窄袍,另一種就是缺胯袍,士兵的缺胯袍沒有綉紋飾,頭戴折上巾,唐代稱襆頭,晚唐時襆頭已變成無須系裹,隨時可戴的帽子。唐代武士還時興在襆頭外包一塊紅色或白色的羅帕。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唐代也出現過一些新的戎服,短後衣就是其中之一。唐後期出現了一種「抱肚」的戎服附件,抱肚成半圓型圍於腰間,其作用是為了防止腰間佩掛的武器與鐵甲因碰擊、摩擦而相互損壞。唐代武將好穿長勒短勒烏皮靴,靴頭尖而起翹。但著朝服、常服時也穿鞋頭有雲頭裝飾的履或麻鞋。
⑦ 商朝,西周,春秋戰國。。。服飾各有什麼特點吖
商朝——奠定服裝發展的基礎
商朝設有典管蠶事的女官— 女蠶。
☆並設有專門的官員
玉府:管理王室燕居之服(常服)和玉器
司裘:管理國王的各種祭禮、射禮所穿的皮裘服裝
掌皮:管理裘皮、毛氈的加工
典絲:管理絲綢的生產
內司服:管理王後的六種禮服
追師:管理王後的首飾等
掌葛:管理徵收麻布、葛布等
典瑞:管理王宮服飾 、玉器
司常:管理國王、諸侯、公卿的旗幟
司服:管理國王各種吉、凶禮服
弁師:管理國王不同場合戴的冕冠、弁帽
大行人:管理公、侯、伯、子、在各種場合的服飾
西周——服飾制度的完備時期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來規范社會,來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志,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周朝設有官工作坊,從事服飾資料的生產並設有專門管理王室服飾生活資料的官吏。凡是比較高級的染織品、刺綉品的分配都受奴隸主控制。
商周時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韍」,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
春秋戰國的深衣和胡服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一帶較發達地區涌現出一大批有才之士,在思想、政治、軍事、科學技術和文學上造詣極深。各學派堅持自家理論,競相爭鳴,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以及法家、陰陽家、名家、農家、縱橫家、兵家、雜家等諸學派,其論著中有大量篇幅涉及服裝美學思想。儒家提倡「憲章文武」、「約之以禮」、「文質彬彬」。道家提出「被(披)褐懷玉」、「甘其食,美其服」。墨家提倡「節用」、「尚用」,不必過分豪華,「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屬於儒家學派,但已兼受道家、法家影響的苟況強調:「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鏤皆有等差。」法家韓非子則在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時,提倡服裝要「崇尚自然,反對修飾」。《淮南子·覽冥訓》載「晚世之時,七國異族,諸侯製法,各殊習俗」,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論爭紛紜,各國自治的特殊時期的真實情況。
深衣:
春秋戰國特別是戰國時期盛行的一種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胡服:
是與中原人寬衣大帶相異的北方少數民族服裝。當然,一說為原內地勞動人民所服之式,也是可信的。所謂胡人之服的主要特徵是短衣、長褲、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於活動。趙國第六個國君趙武靈王是一個軍事家,同時又是一個社會改革家。他看到趙國軍隊的武器雖然比胡人優良,但大多數是步兵與兵車混合編制的隊伍,加以官兵都是身穿長袍,甲靠笨重,結扎繁瑣,動輒即是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而靈活迅速的騎兵卻很少,於是想用胡服,學騎射。《史記·趙世家》記,趙武靈王與臣商議:「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奈何?」肥義曰:「王既定負遺俗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矣。」於是下令:「世有順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後仍有反對者,王斥之:「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於是堅持「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果然使趙國很快強大起來,隨之,胡服的款式及穿著方式對漢族兵服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都出土的採桑宴樂水陸攻戰紋壺上,即以簡約的形式,勾畫出中原武士短衣緊褲披掛利落的具體形象。
這是商周時代的典型服裝,腹圍前加了一條上窄下寬像斧,形的裝飾物,就是「韍」.
希望你能喜歡~~
⑧ 從西周到清朝各代的官服都長什麼模樣,外觀上如何區分官職大小
官服作為衣服的一部分,是種特殊的工作服,代表權力和等級。在夏商時期,古人以皮、革、絲、麻等材料,製作簡易的衣裳。他們以上衣為天,下衣為地,顏色為上玄下黃,代表對天地的崇拜。從此,衣冠制度開始發展並且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到了明朝,官員以烏紗帽配前後各有一塊「補子」的圓領袍作為常服。因此,這款常服也稱為「補服」。文官的補服綉有飛禽,武官的補服綉有走獸。不同的禽獸代表不同的等級和官職,比如文官一品仙鶴補,二品錦雞補;武官一品麒麟補,二品狻猊(suān ní)補。
清朝的官服是長袍馬褂的樣式,文綉飛禽,武綉猛獸。與明朝補服相比,清朝的補子相對較小,以黑、青、紅為底,前後成對,前片對開,後片整塊。
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官服,就有不同的文化積淀。官服文化是時代進步的見證,更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瑰寶。
⑨ 西周統治者將「禮」分為哪五類
《周禮》中對禮法、禮儀作了權威的記載和解釋,並制定禮儀制度的基本結構,將「禮」劃分為五類,稱為「五禮」。五禮: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
中國古代宇宙觀最基本的三要素為天、地、人,《禮記·禮運》稱:「夫禮,必本於天,餚於地,列於鬼神」。吉禮為五禮之冠,即祭祀之禮。為敬奉神與鬼的典禮,祭祀對象分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類。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廟等禮儀活動。
凶禮即有關哀憫、弔唁、憂患的典禮。《周禮·春官·宗伯》記載:「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凶札,以吊禮哀禍災,以襘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意為以凶禮哀弔救助邦國的憂患,以喪禮來哀弔死亡,以荒禮來救助飢荒與疫病的流行,以吊禮哀弔發生的嚴重自然災害、水火災禍,以襘禮相助被圍而遭禍敗的盟國,以恤禮慰問國內的動亂或曾遭寇亂的鄰國。
軍禮即有關軍事活動的禮儀。王者以禮治國,使天下歸於大同,難免會遇到內部和外部的干擾,甚至兵火的威脅。《禮記·月令》記載:「以征不義,詰誅暴慢,以明好惡,順彼遠方。」禮樂與征伐,猶如車之兩輪,不可偏廢。
賓禮是接待賓客之禮,即邦國間的外交往來及接待賓客的禮儀活動。如天子受諸侯朝覲、天子受諸侯遣使來聘、天子遣使迎勞諸侯、天子受諸侯國使者表幣貢物、宴諸侯或諸侯使者。此外,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的相見禮儀,也屬賓禮。
賓禮是接待賓客之禮,即邦國間的外交往來及接待賓客的禮儀活動。如天子受諸侯朝覲、天子受諸侯遣使來聘、天子遣使迎勞諸侯、天子受諸侯國使者表幣貢物、宴諸侯或諸侯使者。此外,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的相見禮儀,也屬賓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