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西北民族特色的帽子

西北民族特色的帽子

發布時間:2021-07-19 06:07:06

⑴ 回族人為什麼要戴帽子

這主要與伊斯蘭教有關。回民在禮拜叩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為了方便,他們就戴上了無檐小白帽。有個別回民戴遮陽帽後,遇到聚禮活動,把帽檐的一段挪到後面。可見戴無檐小白帽比戴遮陽帽方便得多。

由於宗教的原因,逐步養成了回民戴無檐小白帽的習慣。現在回族男子無論是百歲老人,還是四五歲的兒童,上寺禮拜和不上寺禮拜的都喜歡戴這種標志回回民族的「號帽」。

白色帽子一般用的確良、滌卡、棉布等料子製作,還有用白棉線鉤制的。黑色是用平絨、花達呢做的,也有用粗毛線鉤的。

(1)西北民族特色的帽子擴展閱讀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是中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總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灣省),當代回族通用漢語,不同地區持不同方言。關於回族分布總體上看,主要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

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歷計算。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學術界一般認為回族大致形成於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備時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終形成的時期。

回族人民具有反壓迫斗爭的光榮傳統,各地回族還以不同的形式參加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為回族人民的徹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不論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回回民族在歷史上都涌現過不少傑出的人物,對當時人民生活和生產建設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⑵ 為什麼蘭州女人要帶頭巾

我家鄉在蘭州,賣牛肉麵的基本上是回族女性,另外餐館要求戴帽子是因為防止吧頭發落到面裡面,也有戴白色帽子的。還有很多又他們民族特色的帽子,也象徵食物是清真的。蘭州的女生沒有滿大街都包著頭巾吧...汗,回族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是不允許女人拋投露臉的額,男人也一樣出門要戴白帽.更多伊斯蘭教的習俗可以參照阿拉伯人的生活習慣就知道了.

⑶ 草原民族的生活特點.服飾特點

蒙古族服飾概述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編輯本段]蒙古族服飾特點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哈薩克族服飾 哈薩克族的是以草原游牧文化為特徵的民族,服裝便於騎乘,其民族服裝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製作,反映著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點。
男子內穿套頭式高領襯衣,青年人的衣領上多刺綉有彩色圖案,套西式背心,外穿布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帶,上系小刀,便於飲食,下穿便於騎馬的大襠皮褲,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兩種。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頂四棱形帽,左右有兩個耳扇,後面有一個長尾扇,帽頂有四個棱,這種帽可遮風雪、避寒氣;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製作的白氈帽,帽的翻邊用黑平絨製作,這種帽既防雨又防暑。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製成。
哈薩克族女子的服飾,多姿多彩。她們喜用白、紅、綠、淡藍色的綢緞、花布、毛紡織品等為原料製作連衣裙,年輕姑娘和少婦一般穿袖上有綉花,下擺有多層荷葉邊的連衣裙。夏季套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外罩棉衣,外出時穿棉大衣。女子最講究帽子和頭巾。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條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頭巾,冬天戴一種絨布的硬殼圓頂帽,帽頂飾有貓頭鷹羽毛,象徵勇敢、堅定。當新娘時,戴一種尖頂帽,上有綉花與金銀珠寶裝飾,前方還飾有串珠垂吊在臉前,一年後換戴花頭巾,有孩子後開始戴披巾。

烏孜別克婦女很會打扮自己,款式獨特,美觀大方。春、夏、秋季一般戴被稱為「朵皮」的小花帽.青年女子戴色澤鮮艷的「朵皮」,並在上面罩一條明麗的花頭巾。老年婦女戴古樸典雅、凝重端莊的素「朵皮」。

夏季,青年女子穿花團錦簇的連衣裙。胸前往往精工綉上各式各樣的花紋和圖案,並綴上五彩珠和亮片。有時,在連衣裙的外面加上綉花襯衫,西服上衣,下配各式花裙,秀雅不俗,別具風采。相對而言,老年則喜歡寬大,褶多的衣裙,不過都是絲綢製成。

婦女的冬裝更是華貴,富有西北風情。她們除毛衣、毛褲、棉、絨上下衣、呢大衣之外,還喜歡穿價格昂貴的狐皮,羔皮、水獺、早獺等裘皮上衣。再穿上一雙高筒皮靴。顯得身材更為修長伶俐。

烏孜別克婦女戴的首飾樣式繁多,質料考究。金、銀、珠、玉、絨、絹精工製成的簪、環、花,錯落有致地戴在頭上,再配上精美玲瓏的耳環、金光閃爍的項鏈、戒指,那真是珠光翠影,大有時裝模特的風范。

素雅、輕盈的朝鮮族服飾

朝鮮族長期生活在我國風光秀麗、物產豐富的東北地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朝鮮人主要聚居區,其它主要集中在吉林和黑龍江、遼寧省,還有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的,他們大約有190萬人。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朝鮮族多數從事農業生產,尤其擅長種植水稻,延邊地區就是我國東北的主要水稻產區。中國的朝鮮族是部分人從明末清初陸續從朝鮮半島移居東北逐漸形成的一個少數民族,其文化與朝鮮半島的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因此,朝鮮族服裝比較獨特,呈出現素凈、淡雅、輕盈的特點。其實朝鮮族的服飾發展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在初期,朝鮮族人民多居於偏僻的山村,服飾的原料主要以自種自織的麻布和土布為主。二十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滲透和近代文化的輸入,機織布和絲絹、綢緞等面料開始傳入,服飾的顏色也隨之多樣化了。

白色是朝鮮族的服裝最喜歡的顏色,象徵著純潔、善良、高尚、神聖的意義,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朝鮮民族服飾可分為官服、民服等,這些服裝的結構自成一格,上衣自肩至袖頭的筆直線條同領子、下擺、袖肚的曲線,構成曲線與直線的組合,沒有多餘的裝飾,體現了「白衣民族」的古老袍服的特點。

官服為過去歷代王公貴族的服裝,依官位、官職、身分而異,但基本式樣大體一致。冕服為其代表,用黑色綢緞做團領,肩部有帶色之龍,袖口畫有火、華蟲、宗彝等圖案。裳用紅綢緞縫制,裳前有藻、粉米、黼黻的圖案。「藻取其潔,粉米取其養入,黼取其斷,黻取背惡向善」。還有男痕跡女裝之別。

民服就分的很細了。

朝鮮男子愛穿'燈籠褲',而且白色居多,「巴基」和「古克」就是其中的兩種,(「巴基」和「古克」是指傳統的朝鮮族服飾「褲子」和「坎肩」)。「巴基」褲襠褲腿肥大,穿著陸隨便輕松,適合其盤腿席坐的習慣,褲腿有系絲帶,以防風寒;再就是「古克」,古克一般套在「則高利「上衣的外面,多用綢緞作面,毛皮或布料作里,有三個口袋,五個扣,穿上顯得特別精神。後成男子的上衣衣短,斜襟、寬袖、左衽、無紐扣,前襟兩側各釘有一飄帶,穿衣時系結在右襟上方。他們還喜歡外套黑色或其它顏色的帶紐扣的「背褂」(坎肩)。也有外著道袍或朝鮮長袍者。道袍是過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後成為男子出門時的禮服。長袍當大衣穿,有單、夾、棉之分。冬天上穿短大衣或棉、毛大衣,下穿燈籠褲。這種褲子褲長腰寬,褲襠和褲管肥大,便於在炕上盤腿而坐。穿時將褲腰前部折起後繫上腰帶,褲管下口用布帶系綁。

女裝一般都是白色,分「則高利」和長裙,它們都是朝鮮族服飾中最具傳統的服裝。「則高利」是朝鮮族最喜歡的上衣,無紐扣,用布帶打結,女性的在袖口、衣襟、腋下鑲有色彩鮮艷的綢緞邊,穿起來瀟灑、美麗、大方;長裙是朝鮮族女子的主要服飾,多有長皺褶,可分為纏裙、筒裙、長裙、短裙、圍裙。年輕女子和少女多愛穿背心式的帶 褶筒裙、
裙長過膝蓋的短裙,便於勞動。隨著紡織工業的發展,如今婦女 們穿用的衣料顏色更是絢麗多彩、不拘一格,只有短衣長裙這一傳統民族風格久久不變,因為它符合朝鮮族婦女的審美心理,充分反映了她們溫順、善良和勤勞淳樸的美德。 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長裙,冬天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纏裙為一幅未經縫合的裙料,由裙腰、裙擺、裙帶組成。上窄下寬,裙長及腳面,裙擺較寬,裙上端有許多細褶,裙帶酚冥在裙腰兩側,穿時用纏腰一圈後系結在右腰一側。因為這種裙子很長,穿著時為了不使裙擺拖地,一般都把裙的一端從右邊提上來掖在系帶里。穿這種裙子時,裡面必須加穿素白色的襯裙。

朝鮮族兒童多穿七彩上衣,色彩斑斕,好像彩虹在身,使孩子們顯得更加聰慧可愛。朝鮮族一向認為彩虹是光明和美麗的象徵,因此,喜用七色綢緞給兒童做衣服,意在讓兒童美麗幸福。關於七綵衣的起源,說法很多。有的認為是出於審美心理;有的認為是出於避邪的目的;還有的認為是過去朝鮮婦女善於保存各種顏色的布塊,用來給孩子做衣服等等。

船形鞋是朝鮮族獨有的鞋。鞋樣像小船,鞋尖向上微翹,用人造革或橡膠製成,柔軟舒適。男鞋一般是黑色,女鞋多為白色、天藍色、綠色。此外朝鮮族服飾中還有一種七彩上衣,用七彩緞做成,象徵幸福和光明,一般是在集會和喜慶活動時穿戴。朝鮮族早期穿木屐、革屐,後來出現草鞋、麻鞋、膠鞋,現在普遍穿膠鞋或皮鞋

⑷ 各種少數民族的穿著,習俗

各種少數民族的穿著和習俗:

一、藏族

1、服飾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

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2、習俗

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

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裡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系在他們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單手送,都是不禮貌的。接受哈達的人最好做和獻哈達的人一樣的姿勢,並表示謝意。

藏民對客人有敬獻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禮俗。客人到藏族家裡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會不會喝酒,都要用無名指蘸酒彈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彈,主人會立即端起酒邊唱邊跳,前來勸酒。

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讓添酒。連喝兩口酒後,由主人添滿杯,客人一飲而盡。這樣,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滿意。按照藏族習俗,主人敬獻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絕,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歡迎。

⑸ 為什麼回族的女人要戴頭巾呢

預防風沙。

一、保護身體

保護身體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的客觀的必然需要。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的服飾,夏天穿單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回族人為了防寒還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婦女為了防風沙戴蓋頭、搭圍巾等等。

二、信仰

回族人去清真寺或過民族節日,需頭纏戴斯達爾、穿准白、穿麥賽襪子,婦女搭蓋頭等,這是回族服飾的民俗特點。

(5)西北民族特色的帽子擴展閱讀:

服飾樣式

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

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

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不少已婚婦女平時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帶沿圓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回族服飾

⑹ 回族戴的帽子的顏色有區別嗎

有區別,不同的季節、不同的人帶的帽子的顏色都不一樣。

1、女子:

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色圓撮口帽,搭蓋頭。戴蓋頭的習俗,源於阿拉伯國家,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風沙很大,水源缺乏,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凈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制了能遮面護發的頭巾。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婦女戴蓋頭的習俗。

蓋頭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嵌金邊,上綉素雅花草圖案;已婚婦女戴黑色的,只披到肩頭;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披到背心處。

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綠蓋頭清俊嬌麗;白蓋頭干凈持重;黑色蓋頭素雅端正。

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製作。

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

2、男子:

回族的男人,一般頭戴回回帽,從顏色上看,有無沿小白帽、小黑帽,大多數喜歡戴白帽。

有的不戴帽子,用白毛巾或白布裹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還有的因教派不同、地區不同而戴角回回帽的,如有五角帽、六角帽、八角帽等。

冬天,一些年老的回民,如阿訇不喜歡戴綿帽子,頭上仍戴一頂白帽子,耳朵上戴一對綉花的青耳套(棉製或皮製)。

頭飾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點的服飾。因伊斯蘭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視白色為最潔凈、最喜悅的顏色。在衣、冠顏色上以白、綠、黑色為主。

回族男子戴的無檐小白帽,亦稱「回回帽」或「禮拜帽」。有白、灰、藍、綠、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來戴。

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

(6)西北民族特色的帽子擴展閱讀:

回回帽一般用的確良、滌卡、棉布等布料製作,也有用白棉線鉤制的。黑色是用的多為平絨、棉粘毛氈、花達呢等材料,用毛線鉤織也可。此外還有用牛羊皮革製作的帽子也很受人歡迎。

帽子的樣式因教派和地區不同而有差異。如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民愛戴六角尖頂帽,六瓣表示堅信六大信仰,帽圓表示萬教歸一。除了白帽外,清真寺里的阿訇、滿拉和篤信宗教的回族老人則喜愛戴纏頭。

回回帽從顏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藍、綠、紅、黑等顏色,有的是純色,也有很多帶伊斯蘭風格花邊或圖案、文字的,如星月圖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據季節和場合的不同選擇戴那種合適。

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尋常的還是以白色為尋常帽式,結婚的新郎多戴紅色帽子,以示喜慶。

⑺ 少數民族服飾特點有哪些

1、原料具有民族和地區特色

以捕角為主要經濟生活的赫哲族早年曾以魚皮為衣。長期從事狩獵的鄂倫春、鄂溫克等族狍皮獸筋縫制衣服。經營畜牧業的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裕固族等,穿戴多取諸牲畜皮毛。從事農業的少數民族則以當地出產的棉麻絲為原料,紡織布帛絲綢,縫制衣服。

2、服飾款式紛繁

少數民族服飾大體上有長袍和短衣兩類。穿袍子的民族一般戴帽蹬靴,穿短衣的民族多纏帕著履。袍子形式也多種多樣,有蒙古、滿、土等民族的高領大襟式,有藏、門巴等族的無領斜襟式,有維吾爾等族的右斜襟式等,還有坎肩式長袍。

短衣有褲和裙之別。裙子款式有百褶裙、筒裙、短裙、連衣裙等。

3、結構、風格各自有異

無論是袍、衣、裙、褲,不同的民族在結構、風格等方面都有差別,同是高領大襟袍,有開叉和不開叉的,有前後開叉的,有前後開叉和周圍鑲邊的、黎、傣、景頗、德昂等民族婦女都穿筒裙,但黎族為棉製錦裙、景頗族為毛織花裙、德昂族為橫條紋裙,而傣族多為市購布料裙。

4、刺綉、蠟染用於服飾裝飾上

刺綉一般運用在頭巾、腰帶、圍裙以及衣襟、環肩、下擺、袖口、褲腳、裙邊等易損部位,既起裝飾作用,又有實用價值。刺綉包括桃花、補花、綉花等多種工藝,綉花的手法有平綉、編綉、結綉、盤綉等,花紋圖案有自然景物,吉祥圖案和幾何紋樣等。

5、工藝精湛

紡織、鞣皮、擀氈等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如黎族的木棉布、藏族的氆氌、維吾爾族的愛得麗絲綢、鄂倫春的皮毛製品等素負盛名。

⑻ 56個民族服飾特點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男子傳統服飾為白色綉花邊的圓領襯衫,外套無領長衫「袷袢」,袖口用黑布沿邊。短上衣的式樣為豎領、對襟扣領。衣外系皮帶。下穿寬腳褲,適宜游牧騎乘,女子服飾為寬大無領,長不及膝,鑲嵌銀扣的對襟上衣。下端鑲有皮毛的多褶長裙或下端帶褶襇的各色連衣裙。皮或布制的坎肩。柯爾克孜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戴圓頂小帽,柯爾克孜族婦女擅長刺綉,常在衣服的領、袖、前胸等處綉上美麗、精緻的幾何圖案。色彩以紅、藍、白為主。編織也表現出精湛的技藝,用染色羊毛、駝毛編織的掛毯、地毯,用芨芨草、紅柳枝編成的簾子、圍子等都著稱於世.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傳統的民族服裝為男子穿綉花襯衣,外面套斜領、無紐扣的「袷袢」,「袷袢」身長沒膝,外系腰帶。在北疆因天氣較寒冷外套常有紐扣,婦女則喜歡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面往往還套綉花背心。男女皆喜歡頭戴綉花小帽,腳穿長筒皮靴。維吾爾族在服裝的用料上喜歡選用純毛、純棉、真絲、真皮,婦女喜歡艷麗的衣物,並以耳環、戒指、手鐲、項鏈等飾物點綴。手工刺綉是維吾爾族的傳統工藝,襯衣、背心及小圓頂帽上所綉的花紋圖案都十分精美。

鄂倫春
鄂倫春族在游獵生活中創造了狍皮服飾文化,無論衣服鞋帽,還是生活用品,都以狍皮為原料。鄂倫春族的服裝以狍式為主,男女冬季皆穿長袍,女袍長及腳面,兩側開衩。皮帽用狍油皮頭皮精製而成,製作時,把耳朵割掉,換上狍皮縫制的假耳朵,把眼圈用黑皮子鑲上,毛、角、鼻、嘴仍保留,獵人戴在頭上,不僅防寒,還可偽裝自己,誘惑野獸。女帽鑲有花邊,頂端綴著紅綠線穗。鄂倫春人的裝飾和服飾染色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皮狍的開衩處及手套上多喜歡用紅、綠、黃色縫綉出色彩艷麗的花紋圖案。年輕人穿用的衣服、褲子和手套,多用柞樹煮水揉染成黃色。

⑼ 中國西北部有哪些民族

散居全國的回族天剛蒙蒙亮,四方的回族歌手就開始向蓮花山進發。路過回族山寨時,歌手們要高歌一曲,再喝上一杯甘美的青稞酒,才准上路。登山開始以後,歌手們一邊游山,一邊對歌賽詩,蓮花山頓時成了歌和詩的海洋。夜幕降臨後,在農家的土坑上,在臨時搭起的帳逢里,在山坡、河灘的篝火邊,歌聲此起彼伏,通宵達旦。這就是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蓮花山的「花兒會」。「花兒」是甘肅、青海一帶流傳了幾百年的民歌,深得回族人民的喜愛。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他們散居全國各地,是我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青海、河南、河北、山東、雲南等省也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區,共有兩個自治州,六個自治縣,三個與其他民族的聯合自治縣。

回族的生活習慣有較深的宗教烙印,嬰兒出生要請阿訇(伊斯蘭教教士)起回回名字,結婚要請阿訇證婚,去世後要由阿訇主持葬禮。葬俗不用棺材,白布包屍,實行土葬。回回人忌吃豬肉,不吃一切動物的血和自死的動物。男子習慣戴自帽或黑帽。由於長期與漢族人民雜居,現在回族在農飾、姓名、習慣等方面都逐步漢化。

回族的形成與發展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所以中國歷史上稱伊斯蘭教為回回教。回回人大多信仰伊斯蘭教,奉安拉為宇宙獨一無二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回人習慣在聚居地修建清真寺,並環寺而居,在農村往往自成村落。他們在星期五要到清真寺聚禮,每年要封一個月的齋,過聖紀節、開齋節、古爾邦節三大節日。

回族最初使用阿拉伯語、波斯語和漢語,後來由於與漢族的融合,逐漸通用漢語,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

回族人民為祖國的發展和中華民族文化事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古代回族學者在傳播西洋的天文、歷算、醫葯、制炮等科學文化方面有過很大成就。回族中有許多傑出人物,如元代天文學家扎馬魯,明代航海家鄭和與進步思想家李贄等。在近現代,廣大回民以不同的形式參加了反帝愛國斗爭。

回族的孿生兄弟東鄉族相傳在很久以前,甘肅東鄉黑大山上蟒精為害一方,一個勇敢的婦女用酒灌醉了大蟒精,用白布蒙上它的眼睛,然後唱了一句事先約好的暗語「哈利阿宏喲」,人們聽到暗語後,沖進蟒洞,把大蟒精打死。為了紀念這位勇敢的婦女,東鄉人把「哈利」當作迎婚調。每當舉行婚禮的時候,迎來了新娘,「拿杜赤」歌手便唱起了哈利調,眾人一邊齊聲伴和,一邊拍掌起舞,十分熱鬧。

公元14世紀後半葉,居住在東鄉的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蒙古人同當地的漢人、藏人等逐漸融合,發展成為東鄉族,在歷史上曾經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東鄉自治縣,少數散居在甘肅蘭州市、定西地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東鄉人大多信仰伊斯蘭教,生活習慣與回民相似。東鄉族至今仍保留著一種稱為「阿哈教」的宗教組織形式,每一個阿哈教包括數十戶至數百戶不等。

本鄉人說東鄉語,大部分人還會說漢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東鄉族人民愛唱「花兒」民歌,並有豐富的群眾娛樂活動,如賽馬、摔跤、打土坡等。東鄉族的民間口頭文學也多姿多彩,有各種傳說的故事、敘事詩。

東鄉族最大的聚居區一東鄉族自治縣是一個乾旱山區,以農業生產為主,畜牧業,特別是養羊,在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東鄉人興修水利、植樹造林,減少了水土流失,發展文化事業,根除了黑熱病、麻風病。

自稱「白蒙古」的土族當年,雄風蓋世的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鐵騎縱橫天下,征服了很多部落。相傳,在巍峨的祁連山南麓,美麗的青海湖東畔,駐扎著一支騾悍的蒙古軍隊,首領是大將格日利特(格熱台)。他跟隨成吉思汗東征西討,最後被派駐到這水草豐茂的地方。這支軍隊與當地的霍爾人通婚,漸漸繁衍成土族。後來,格日利特被追封為「尼達」(土主),被土族當作祖先崇拜。

上族自稱「蒙古人」(蒙古爾)、「白蒙古」(察罕蒙古爾),主要聚居於青海省東部湟水以北、黃河兩岸及其毗連地區,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縣、大通縣、同仁縣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

土族人的服飾風格獨特,男女上衣都有綉花高領。男子常穿布袍,系腰帶,穿大檔褲。婦女穿斜襟長衫,兩袖由五色布組成,外套坎肩,褲腿外夾一尺高的褲筒,穿綉花腰鞋,戴各種頭飾。過去,土族流行一種叫「戴天頭」的風俗。女子到15歲時,由父母做主,在除夕與男子結為夫婦,將少女的發式改梳成婦女發式,從此婚戀自由,生下子女歸女家。這種風俗現在已經改變。

土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沒有文字。過去通用漢文,近年創造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試行。土族人過去信奉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後普遍崇信喇嘛教,建有許多喇嘛教寺院。土族人大多保持傳統火葬習俗,只有夭折的小孩實行天葬。

土族聚居區可耕可牧,出產五穀,農家有釀酒習慣,所釀制的酒叫作「酩醪」,互助縣所產的青稞燒酒馳名全國。

黃河岸邊的撒拉族撒拉族的婚禮別具一格。新娘到門前了,小夥子們立即蜂擁上去「擠門」——阻擋新娘入門。送親者認為新娘入門應足不沾塵,由長輩直接抱進洞房,迎親者認為這樣會貶低新郎的身份,硬要新娘下地步行。於是,雙方你沖我堵,各不相讓,好不熱鬧。婚宴上,四個年輕人表演傳統的「駱駝戲」;二人翻穿羊皮襖扮作駱駝,一人扮作本地人,一人扮作撒拉阿訇(伊斯蘭教教士),賓主對答,眾人應和,十分風趣。

撒拉族自稱「撒拉爾」。元朝時,經新疆遷入循化一帶的中亞撒馬爾罕人與周圍的藏、回、漢、蒙古等族長期相處,互相融合,形成了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黃河兩岸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鄉和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一些鄉村,還有少數散居在甘肅、青海、新疆的其他地方。

撒拉族有本民族語言,許多人還會說漢語和藏語,沒有本民族文字,一般使用漢字。撒拉族口頭文學豐富多彩,「撒拉曲」等具有民族特色。

撤拉人大多信仰伊斯蘭教,各村都有清真寺,風俗習慣與回族大體相同。撒拉族婦女戴蓋頭,喜穿顏色鮮艷的衣服,常在紅衣上套黑色坎肩,善於刺綉。男子戴黑色或白色平頂圓帽,冬天穿光板羊皮襖或羊毛織的褐子。

撒拉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種植小麥、青稞、蕎麥、土豆等,同時兼營牧業、伐本、熬鹽及羊毛編織等副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實行民族自治。撒拉人興修農田水利,生活日益富足。

保安三庄的保安族保安族原來住在青海同仁境內隆務河兩岸的保安三庄,後來遷入甘肅,在積石山地區定居下來。他們居住的大墩、甘梅、高李等村莊,仍被習慣地稱為保安三庄,保安也就成了民族的名稱。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的一些地方。

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地方,西傍積石山,北鄰黃河,氣候溫和,宜農宜牧。保安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手工業和副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製作技藝高超,鋒利耐用,精緻美觀,稱為「保安刀」,享有盛名。著名的雙刀和雙壘刀的刀把,用黃銅、紅銅、牛骨等壘疊麗成,圖案美麗,有「十樣景」的美名。

保安人大多信仰伊斯蘭教,風俗習慣與回族、東鄉族相似。飲食以米面為主,吃牛羊肉,忌吃其他家畜獸類及動物的血,不吃自死的動物。保安人還善於騎射,喜愛摔跤運動。

保安族使用保安語,大多數人兼通漢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保安人能歌善舞,民歌「保安花兒」獨具特色,舞蹈歡快豪放。婦女擅長剪紙。在保安族的各種器具上,常繪有別致的花紋或絢麗的圖畫。

自稱「堯乎爾」的裕固族相傳,古時居住在西域地區的裕固族先民立志遷徙到生長著紅柳、河柳的地方去。他們歷經艱險,長途跋涉,得到漢族兄弟的熱情幫助,最後終於到達了目的地。他們中的一部分定居在生長河柳的地方,成了平原的裕固族;另一部分人定居在長紅柳的地方,成了山區的裕固族。這個傳說透露了裕固族的族源和歷史遷徙情況。

裕固人是唐代回鶻人一個分支的後裔,自稱「堯乎爾」。1953年,決定採用與「堯乎爾」音相近的「裕固」做為族名,漢語是「富裕鞏固」的意思。裕固族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的黃泥堡裕固族鄉。過去,肅南地區以游牧經濟為主,兼營家庭副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裕固人的農牧業有了較快發展,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裕固族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男子戴氈帽,穿高領的左大襟長袍,系紅藍色腰帶,穿高統靴。女子一到結婚年齡就把頭發編成許多小辮,結成三條大辮,兩條垂在胸前,一條垂在背後。婦女頭戴喇叭形白氈帽,前邊鑲有兩道黑邊,頂上綴有紅線穗子,穿高領長袍,外套短褂,系各色腰帶。牧區飲食以酥油、糌粑、乳製品為主,農區飲食以糧食、蔬菜為主,款待貴客要獻全羊或羊背子。裕固族牧民居住的方形帳房用六根或十根木桿支撐,周圍用褐氈搭蓋而成,別具特色。

裕固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有自己的語言,一部分地區通用漢語。裕固人大多信奉喇嘛教。在清代時,裕固人建有九大寺院,每一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寺院。現在,他們享受著信教自由的權利。

「聯合」「協助」的維吾爾族古爾邦節的清晨,維吾爾人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聚集在大禮寺前的廣場上,隨著鐵鼓和嗩吶的伴奏聲,跳起富有勞動氣息的薩瑪舞。他們的舞姿輕盈優美,以旋轉和快速多變著稱,「賽乃姆」是最普遍的舞蹈形式,「夏地亞納」是一種民間集體舞。每逢迎接賓客、節日、結婚等喜慶的日子,男女老少都要載歌載舞,盡情歡娛。

維吾爾族自稱「維吾爾」,有「聯合」、「協助」的意思,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多聚居於天山以南的各個綠洲,也有少數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縣。

維吾爾人一般穿棉布衣,男子穿的對襟長袍稱為「袷袢」,婦女在寬袖連衣裙上套黑色對襟背心,現在大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男女老少都愛戴四楞小花帽,俗稱「尕巴」。未婚少女梳十幾條發辮,以長發為美。飲食以面為主,喜歡喝奶茶,吃用玉米面或麵粉烤制的饢。抓飯是節日和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用羊肉、羊油、胡蘿卜、葡萄乾、洋蔥、大米製成,用手抓食,別有風味。維吾爾族農民的住房一般用泥上建築,用天窗採光,屋內設壁爐,可以燒柴做飯和取暖。中等以上人家還有冬房、夏房之分。

維吾爾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古代使用回鶻文,伊斯蘭教傳人後,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老維吾爾文。維吾爾族有著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的文學藝術。長詩《福樂智慧》和《突厥語大詞典》等都是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阿凡堤的故事」為各族人民所喜愛,至今仍廣泛流傳。維吾爾族在古代信奉過薩滿教、襖教、佛教等,在11世紀後主要信奉伊斯蘭教。

維吾爾人很早就從游牧的畜牧業轉向定居農業了。南疆乾旱而溫暖,素有「塞外江南」之稱;北疆寒冷,雨雪充足。在盆地邊緣和戈壁上開發綠洲,是維吾爾族農業的一大特色。這些綠洲依靠地下暗渠——坎兒井灌溉。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水稻。維吾爾人對於植棉和園藝具有豐富的經驗。維吾爾人的手工業歷史悠久,工藝精湛,和田地區韻地毯、絲綢和喀什的綉花小帽馳名中外。和田地區至若羌一帶還出產美玉。

直到20世紀初,維吾爾族地區一直處在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階段,有些地方還殘存著農奴庄園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革除了封建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發展工農業生產,維吾爾族人民逐步走向繁榮幸福。

好客的哈薩克族在百花爭妍的草原上,一對對青年男女騎馬並轡而行。在走向指定地點的路上,小夥子可以向姑娘任意逗趣,姑娘不能生氣。而在返回的路上,姑娘舉鞭追趕抽打小夥子,「報復」他們的調笑,這是哈薩克族青年們最喜愛的馬上游戲,俗稱「姑娘追」。這種戲謔性游戲為青年男女提供了接觸的機會,成為表達愛情的一種別致的方式。每逢節日和喜事,哈薩克人都要舉行這種活動,同時還要進行摔跤、叼羊、馬術等比賽。

早在公元15世紀,位於中亞地區的烏茲別克汗國發生內江,一部分人向東逃走,被稱為哈薩克,意思是「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和木壘、巴里坤兩個自治縣,少數分布在甘肅和青海等地。

哈薩克族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生活習慣和風俗。他們服裝多數用皮毛製成,長袖肥身,便於騎乘。男子在冬天穿皮大氅,腰系皮帶,右側佩掛小刀。婦女穿連衣裙,天冷時外罩對襟棉大衣。姑娘們的花帽上常用貓頭鷹羽翎做帽纓,十分美麗。婦女們所戴的白布披巾綉有各種圖案,一直拖到腳跟,男女牧民都穿長統皮靴,冬天穿氈制長襪。哈薩克人以肉類和奶製品為主食,用馬肉灌臘腸,制奶疙瘩、奶皮子、乳酪、酥油等奶製品,用馬奶制名貴飲料馬奶酒,用米、面制饢、抓飯等。哈薩克牧民按季節轉換牧場,春、夏、秋住圓形氈房,俗稱「字」,冬天住平頂土房。

哈薩克人熱情好客,來客不論認識與否都待如上賓。進餐時,主人獻上羊頭,客人要將羊頭右面頰上的肉割下來放在盤中,再割一隻羊耳給座上年幼的人,這是表示接受的禮節。

一哈薩克族使用哈薩克語,有自己的文字。哈薩克族民間流傳許多古老的詩歌、故事、諺語和格言。他們也非常愛好音樂,民間樂器有「冬不拉」。哈薩克人大多信仰伊斯蘭教,有些地方仍保留著對薩滿教的信仰。他們的生活和禮俗有許多地方受宗教的影響,婚嫁、喪葬都要按教規進行。

哈薩克族長期從事畜牧生產,靠天養畜,逐水草而居,常常受到自然災害的襲擊。有些哈薩克人改營農業,但農作物產量不高。哈薩克人的家庭手工業只是輔助性生產,用以補充生活的不足。商品交換是以物易物。有時,他們也進行狩獵活動,狩獵物由參加狩獵韻人平分。直到20世紀中葉,封建宗法制度還籠罩著哈薩克族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革去了舊制度,哈薩克人民做了自己命運的主人。

「四十百戶」的柯爾克孜族金色的秋天來到了草原,在迎親的考姆茲琴的催促聲中,新娘的親友們唱起哭嫁歌,把罩著綉花蓋頭的新娘扶上馬背,前呼後擁地出發了。一路上,每個牧場的青年人都拉起繩子攔住新娘的馬頭索要糖果,牧場的老人們端出抱孜酒,向新人祝福。到了新郎家,新娘踏著花氈進人洞房,盛大的婚宴及賽馬、叼羊等活動便開始了。夕陽落山,新郎新娘率先跳起了「會面舞」。跳舞時,新郎必須抓住新娘長長的辮梢,據說這樣可以心心相印,白頭偕老。直到深夜,柯爾克孜族的婚札才降下帷幕。

這個民族自稱「柯爾克孜」,意思是「四十百戶」,可解釋為「四十個部落」。他們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散居在新疆各地和黑龍江省富裕縣。

過去,柯爾克孜人大多以畜牧業為主,停留在逐水草而居和靠天養畜階段,各種生活用品都用畜產品交換。狩獵是柯爾克孜人的重要副業,以獲取肉食、獸皮和葯材等。柯爾克孜族保留著氏族部落組織形式,分為若干大部落,下設由若幹家庭組成的「阿寅勒」。這種組織內部實際上已經是牧主和牧民的關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柯爾克孜族廢棄了舊的組織形式,各項生產事業都有了新的發展。

柯爾克孜族的男子戴用皮子或氈子製作的高頂方形卷沿帽,外面穿無領「袷袢」長衣,裡面穿綉有花邊的圓領襯衣,系皮帶,下面穿寬腳褲,腳上穿高筒靴。女子通常穿連衣裙,外套黑色小背心,戴包頭巾。飲食主要是畜產品,吃牛、馬、羊、駱駝等肉食,飲山羊奶、酸奶,也有米、面等細糧。柯爾克孜人十分好客,客人無論相識與否,都受到熱情的款待。他們拿出家中最好的飲食,以羊頭肉表示對客人的最大尊敬。柯爾克孜族人夏季住帳篷,冬季住四方形土房。

柯爾克孜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少數人信仰喇嘛教和薩滿教。

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他們的文學藝術絢麗多彩,民間流傳著豐富的詩歌、故事,史詩《瑪納斯》是人民智慧的結晶。他們用鼠、牛、虎、兔、魚、蛇、馬、羊、狐狸、雞、狗、豬等12種動物紀年,一年12個月。每年第一個月過新年——「諾勞孜節」,家家吃「克缺」飯,預祝豐收。傍晚,牧民放牧歸來時,每家氈房前都生著一堆火,人和牲畜要從火上跳過,相傳這樣可以兔難消災,人畜兩旺。

能騎善射的錫伯族清朝中期,一個裝備簡陋的部族隊伍奉命從東北的盛京(今沈陽)啟程,跋山涉水,餐風露宿,奔赴新疆伊犁河畔建設新家園,以戍衛國家的西北邊陲。這個部族屬於錫伯族。這次英雄歷程,在錫伯族的長詩《遷徙歌》中有生動的記述。

錫伯族主要分布在東北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還有一部分聚居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現在,東北的錫伯人的風俗習慣基本上和漢人相同。新疆的錫伯人由於居住集中,在社會生活中較多地保留了自己的特點。老年婦女愛穿旗袍,扎褲腳。男子穿對襟短衫,褲腳在腳踝處扎緊,冬天則穿大襟開權長袍。錫伯人的飲食以米、麥為主,忌食狗肉。每個錫伯族村落都築有城堡,便於守衛。每家都有矮牆,住房坐北朝南,用土坯築成。房前屋後是果園、菜園和畜圈。

錫伯人信奉多神教,主要供奉保護家宅安祥的「喜利媽媽」和保護牲畜的「海爾堪」。「喜利媽媽」是請村裡年紀大、輩分高、子孫滿堂的長者,製作一些小物件,掛在室內西北牆腳上,這既是賜福子孫的神抵,也是每個家庭添丁增口、記述輩分的家譜,「海爾堪」供在住房南牆外面的上方,逢年過節都要焚香獻供。他們十分重視祭耙祖先,每年都要祭祖掃墓,農歷四月十八日是錫伯族西遷到達新疆的紀念日,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婚姻由父母做主,同姓不婚,但可以與外族通婚。錫伯族有本民族語言;東北的錫怕人通用漢文和蒙古文,新疆的錫伯人使用錫伯語,錫伯族民間文學豐富多彩,敘事長詩《喀什喀爾之歌》《三國之歌》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定地位。錫伯族婦女善於刺綉和剪紙,窗戶都用剪紙裝飾得十分美麗。錫伯人能騎善射,清代時被編入「八旗」,由於駐防征調,分別在東北、西北兩個地區為建設和保衛邊疆作出了貢獻。

冰山上的住戶塔吉克族「塔吉克」原來的意思是「王冠」。相傳,古代波斯國王與中國皇家聯姻,娶到一位美麗的漢家公主做皇後。公主在前往波斯國的途中,經過塔什庫爾乾地方,因為發生戰亂,被迫暫時駐扎在一座高高的雪山上。此後,每天中午,一位英俊的小夥子從太陽上騎著神駒降臨山上,與公主相會。兩人情投意合,共同生活,不久生下了一個兒子。這個聰明的兒子就是塔吉克族的先祖。

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大多數人聚居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莎車、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

塔吉克男子穿無領對襟長外套,系腰帶,寒冷時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圓筒帽。女子穿連衣裙,帶圓頂帽,外出時在帽子上系方形頭巾。男女都穿紅色長筒尖頭軟底皮靴,塔吉克人愛吃酥油、酸奶等,忌食豬肉、狗肉、自死動物等。他們居住在正方平頂、木石結構的房屋,牧民大多住氈房、矮土屋。

塔吉克人信奉伊斯蘭教,但清真寺很少,教徒不封齋,不朝覲,僅在節日作禮拜。宗教首領稱「依禪」。塔吉克人十分注重禮節,男子行禮時右手放在胸前鞠躬,女子則捫胸躬身10在塔吉克人家做客,忌脫帽,忌用腳踩食鹽和其他食物;也不能騎馬穿過羊群,或用腳賜羊,否則會被認為是大不敬。

塔吉克族有本民族語言,沒有本民族文字,普遍使用維吾爾文。塔吉克牧民善於騎馬,在節日或婚禮上經常舉行「叼羊」游戲。這種游戲以一隻被殺死的羊作為獵物,由幾十名優秀騎手分成兩隊爭奪,把獵物搶到手並送到目的地的一隊算優勝。馬球也深為塔吉克人所喜愛。

歷史上,塔吉克族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人畜兩旺,塔什庫爾干變成了「帕米爾的明珠」。

散居新疆的烏孜別克族世紀中期,俄國境內的烏孜別克人陸續遷來中國新疆,形成中國境內的烏孜別克族。這個民族現在大部分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地的城鎮。

烏孜別克族男子穿長袍,系三角形綉花腰帶b婦女穿連衣裙,寬大多褶,不系腰帶。過去,婦女在出門時還必須戴面紗。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穿皮靴,外加淺幫套鞋。烏孜別克人一日三餐都吃饢和奶茶,禁酒,忌食豬、狗、驢、騾肉,喜歡吃牛、羊、馬肉以及蜂蜜和糖漿,他們用切碎的熟肉、蔥頭、酸奶、肉汁烹制的「那仁」,是一種民族風味食品,經常用來待客。居住平頂長方形土房,取暖多用壁爐。

烏孜別克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在他們聚居的喀什、莎車、伊寧等地建有較大的清真寺,有本民族語言,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維吾爾文。烏孜別克人能歌善舞。舞蹈優美輕快,以多變著稱。傳統的手鼓舞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民間樂曲節奏較快,樂器以差角形「斜格乃」琴最為動聽。

在公元19世紀中葉以前,烏孜別克人以經營商業為主。他們開始是組成商隊,趕著成群的駱駝、馬、騾,往返在新疆與中亞各地之間,後來逐步開設店鋪。婦女善於刺綉。居住在木壘、奇台、新源等地的烏孜別克人經營蓄牧業。居住在喀什、莎車、伊寧等城市附近的少數烏孜別克人經營農業,主要種植蔬菜、水果等。

中國的俄羅斯人公元18世紀以後,沙皇俄國的一些俄羅斯人陸續遷入中國的新疆一帶。在封建軍閥統治時期,他們被稱為,「歸化族」,聚居的村落也稱為「歸化村」,後改稱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中國人數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阿勒泰和烏魯木齊,還有一部分散居於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等地。1949年以前,居住在城鎮的俄羅斯人大多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的還兼營農業,少數人則經營園藝、飼養家畜及養蜂等。居住在農村的俄羅斯人大多幾十戶聚居一起,獨自成為一個村莊,在伊犁河、特克斯河兩岸開墾荒地。居住在靠近牧區地方的俄羅斯人也從事畜牧業。

俄羅斯族婦女穿領口帶褶的麻布襯衫,外罩一件稱作「薩拉凡」的無袖長袍。男子穿斜領麻布襯衫,細褲腿,呢子上衣,系腰帶。生活習慣與俄羅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信仰東正教。

古稱為韃靼人的塔塔爾族塔塔爾是「韃靼」的不同譯音。唐代以後,韃靼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蒙古人西征時,中亞和歐洲人也將蒙古人統稱韃靼。公元15世紀,伏爾加河中游及卡馬河一帶興起了喀山汗國。自稱為蒙古人的後代的塔塔爾人,作為一個民族就是在這時形成的。中國的塔培爾族是在19世紀20至30年代以後陸續從俄國遷來的。

塔塔爾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和烏魯木齊,還有一部分散居於新疆各地。男子喜穿綉花的白襯衫,外加黑色齊腰短背心或黑色對襟長衫,女子戴著鑲有珠子的小花帽,穿自、黃或紫紅色長裙。婦女擅長烹調,所製作的各種糕點精美可口。塔塔爾人一般住平頂土房,自成院落;喜好掛壁毯,愛整潔。在牧區的塔塔爾人多住帳篷。

塔塔爾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小孩出生後,要舉行各種儀式,依據《古蘭經》取名字。40天時,要從40處取水給孩子洗澡,叫「四十份水禮」,祝願孩子健康成長。成年後,將父親或祖父的名字放在自己的名字後,類似姓氏。人死後,用白布纏屍,送葬的人每人抓一把土,放在死者胸前,誦《古蘭經》,然後埋葬。

塔塔爾族有本民族語言和文字,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塔塔爾人善於歌舞,每年春大的「撒班節」(犁頭節),都要舉行歌舞、摔跤、賽馬、拔河、賽跑等群眾性娛樂活動。

與西北民族特色的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藍色褲子和黑色鞋子 瀏覽:485
昆明哪裡有皮衣皮具清洗店 瀏覽:481
可以做880套校服 瀏覽:125
黃色短袖t恤批發拿貨 瀏覽:994
衛衣線太長怎麼剪短 瀏覽:196
海福星時規皮帶 瀏覽:218
安慶安踏小童裝專賣店 瀏覽:606
童裝兒童保暖內衣套裝批發 瀏覽:358
濟南萬達有哪些女裝 瀏覽:939
呼和浩特羊衫批發市場 瀏覽:979
童裝內衣大品牌 瀏覽:367
冬天動物睡衣套裝加厚 瀏覽:649
selected襯衫簡介 瀏覽:748
美女脫男人褲子的電視 瀏覽:578
哪個牌子的男褲碼偏大 瀏覽:639
古色牌子女裝北京哪裡有賣 瀏覽:648
高新伊藤童裝 瀏覽:669
男童牛仔褲搭配什麼上衣 瀏覽:624
泡泡袖校服怎麼畫 瀏覽:158
批發聖誕帽子 瀏覽: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