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 (一)皇帝 1.袞冕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袞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時又分別做過補充修改。 袞冕的形制基本承襲古制,在圓柱形帽卷上端覆蓋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圓後方,用皂紗裱裹。綖板前後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顆,每顆間距一寸。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里裱硃色紗做成。帽卷兩側有紐孔(戴時用玉簪穿過紐孔把冕固定在頭頂的發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紐孔和武都用金片鑲成。綖板左右懸紅絲繩為纓,纓上掛黃玉,垂於兩耳之旁,叫作〓纊充耳。此外,綖板上還懸有一根朱紘。 與此配套的袞服,據《明史·輿服志》記載,由玄衣、黃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配成。據永樂三年的定製,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褾(袖端)、襈(衣襟側邊)、裾(衣襟底邊)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黼、黻紋各二,前三幅、後四幅,腰部有襞積(褶襇),綼(裳的側邊),褐(裳的底邊)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後不縫合。中單以素紗製作,青色領、褾、裾,領上織黻紋13,蔽膝與裳同色,織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邊。另有黃、白、赤、玄、縹、綠六彩大綬和小綬,玉鉤、玉佩,金鉤、玉環及赤色襪、舄,但《三才圖會》的附圖與此略有不同。 2.通天冠洪武元年定製(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蟬,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玉簪導。與絳紗袍、皂色領、褾、裾的白紗中單、絳紗蔽膝、白色假帶、方心曲領、白襪、赤舄配套,為皇帝郊廟、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時所穿。 (二)文武官員 1.文武官朝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製,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頒詔、開讀、進表、傳制都用梁冠、赤羅衣,青領緣白紗中單,青緣赤羅裳,赤羅蔽膝,赤白二色絹大帶,革帶,佩綬,白襪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數區別品位高低。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籠巾貂蟬(貂原來掛貂尾,後以雉尾代替,蟬是金飾)。駙馬七梁不用雉尾。 2.文武官公服 洪武三年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其帶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銀花,四品素金,五品銀鈒花,六、七品素銀,八、九品烏角。 3.文武官常服 凡常朝視事穿常服。明初常服與公服都是烏紗帽、團領衫、束帶。洪武六年規定一、二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彩綉,帽珠用玉;三至五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金,帽珠除玉外隨所用。六至九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銀,帽珠瑪瑙、水晶、香木。一至六品穿四爪龍(蟒),許用金綉。 (三)明代的巾帽 明代一般人常用的巾幅名目較多,有些是唐、宋傳留下來的,有些是遼、金、元游牧民族流傳到中原、保留到明代的,還有一些是明代新創的。例如儒巾、軟巾、諸葛巾、東坡巾、山谷巾,都是傳統的巾式。方巾是古代角巾,明郎瑛《七修類稿》說,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見浙江山陰著名詩人楊維禎,楊戴著方頂大巾去謁見,太祖問他戴的是什麼巾,他答道叫四方平定巾,明太祖聽了大喜,就讓眾戴之。明初有一種用黑色細繩、馬尾鬃絲或頭發編結的網巾,網口上下用帛包邊,長有二玉或金屬小圈,二邊各系小繩交穿於二小圈內,上面束於頂發,下面可用總繩拴緊,故又名「一統山河」或「一統天和」。網巾的用處是可以保持頭發不亂。《七修類稿》說明太祖到神樂觀,見有道士於燈下結網巾,問之,答是網巾。第二天明太祖就命此道士為道官,並取網巾頒告天下,使人無貴賤皆帶之。明朝官服戴紗帽籠巾,下面多先戴網巾起約發作用。天啟時,削去網帶,止束下網,名為「懶收網」。另外有四周巾,用二尺多的幅帛裹頭,余幅後垂,為燕居之飾。純陽巾,頂部用帛疊成一寸寬的硬褶,疊好後像一排竹簡垂之於後,以八仙中的呂洞賓號純陽名之。這種巾子也可按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的名,稱之為樂天巾。老人巾,是明初始興的巾樣,明太祖用手將頂部按之使之前仰後俯,就依樣改制之,惟老年人所戴,故稱老年巾。將巾、結巾,都是用尺帛裹頭,又綴片帛於後,其末端下垂,俗稱扎巾。此外還有兩儀巾,後垂飛葉兩片。萬字巾,上闊下狹形如萬字。鑿子巾,即唐巾去掉帶子。凌雲巾,因形狀詭異被禁用。 明朝民間最流行的是瓜皮帽,當時稱六合一統帽或小帽,是用六塊羅帛縫拼,六瓣合縫,下有帽檐,當時南方百姓冬天都戴它。《棗林雜記》說,隆慶時,嘉善丁清做句容縣令,他的父親告誡他說:「你們這些戴紗帽的人說好,我不信,當差的說好,我更不信。穿青衿(藍衫)的讀書人說好,亦不信,惟瓜皮帽子說好,我就信了。」明朝瓜皮帽頂只許用水晶、香木。到清朝上上下下都戴這種帽子,材料用紗、緞、倭絨、羽綾,一般用絲絛結頂,講究的用金銀線結頂,也有用玉頂或紅珊瑚頂的。遇喪事,帽頂用黑或白。直到抗日戰爭期間,民間仍有人戴的。從造型來看,與三國時曹操所創的恰帽一脈相承,曹因當時天下荒亂,資材匱乏,所以擬古皮弁式樣,裁縑帛以為恰,合於簡易隨時之義。瓜皮帽款式則稍有改進。 軟帽:為一塊圓形布帛作帽頂,下縫布帛帽圈而成的便帽,後垂雙帶,廣州東山梅花村明戴縉墓曾出土此種軟帽。與江蘇揚州明墓出土的儒巾款式基本相同。 烏紗帽:是用烏紗製作的圓頂官帽,東晉宮官已戴之。隋朝帝王貴臣多穿黃色紋綾袍、烏紗帽、九環帶、烏皮靴。後漸行於民間。唐代風行折上巾,烏紗帽漸廢。明朝采晚唐、明代襆頭形式制烏紗帽為百官公服,上海盧灣區明潘氏墓曾有烏紗帽實物出土。而北京定陵出土明萬曆皇帝所戴翼善冠,則是唐代烏紗折上巾的發展。 煙墩帽:直檐而頂稍細,上綴金蟒或珠玉帽頂。冬用鶴絨或紵絲、縐、紗製作,夏用馬尾結成,內臣所戴,四川陽城明墓有戴煙墩帽俑出土。 邊鼓帽:是一種長尖頂帶檐的圓帽,元代遺制,為一般市井少年、平民、僕役等常戴,明嘉靖時極流行,清代亦常見。 瓦楞帽:帽頂折疊似瓦楞,故名。或用牛馬尾編結。嘉靖初生員戴之,後民間富者亦戴。或即《留青日札》所說官民皆戴的形似古代兜鍪,其檐或圓、或前圓後方的帽子,也是元代帽式的流傳。 奓(zhà音乍)檐帽:為圓帽頂,帽檐外奓如鈸笠,可以遮陽的帽子,《事物紺珠》說圓帽,是元世祖出獵時因日光射目,以樹葉置帽前,其後雍古剌拉氏用氈片置帽子前後,即奓檐帽。明代宣宗行樂圖、憲宗行樂圖畫帝王便服,也戴這種帽子。 笠〓:〓即莎草(又名夫須),用莎草皮編為笠,用以避雨,皇帝所戴。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大帽:明太祖見生員在烈日中上班,就賜遮陰帽,形如煙墩帽而有帽檐。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氈笠:帽形尖圓而有帽頂,卷帽檐前高後低,為游牧民族傳統帽式。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韃帽:用皮縫成瓜皮帽形,帽頂掛獸皮為飾,帽檐緣毛皮出鋒,此亦游牧民族傳統帽式。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方頂笠子:明代農民許戴笠子,多劈細竹篾作胎,外罩馬尾漆紗羅,元代笠子帽作方頂式,蒙古族中層官吏所戴,明弘治刻本《李孝美墨譜》所畫制墨工人都戴此種笠子。 明代巾帽種類繁多,官服冠帽,傳承唐宋遺制而形制更趨繁麗,一般巾帽則常保持元蒙狀貌,因其造型簡約而適用。
② 請問明代男的戴在頭上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明朝男的戴的那個叫方巾
③ 為什麼歷代皇帝都選擇泰山作為封神之處
嵩山最早被稱為「五嶽之尊」,直到現在也沒有其他哪座名山稱為「五嶽之尊」。「五嶽之尊」與「五嶽獨尊」雖然相像,但所稱的兩座名山卻有千里之遙:「五嶽之尊」稱的是中嶽嵩山,「五嶽獨尊」稱的是東岳泰山。
也許「五嶽之尊」與「五嶽獨尊」實在相像,嵩山後來將「五嶽之尊」讓渡於泰山的「五嶽獨尊」,自己反倒很少再提「五嶽之尊」的事兒了。
「五嶽之尊」為製造封禪嵩山輿論而來,是武則天時代最大的政治,當然容不得半點含糊。嵩山被武則天定為「五嶽之尊」後,唐玄宗為宣誓李唐復辟,封禪泰山,只好製造輿論,稱泰山為「五嶽之伯」了。而「五嶽獨尊」,則是趙宋初年山東泰安人石介在他的《泰山》一詩最早提出的。石介「諸山知峻極,五嶽獨尊嚴」後,「五嶽獨尊」的帽子逐漸沉澱在泰山的頭上。
石介的「五嶽獨尊」只是私下自娛自樂地贊唱家鄉山河,且顯然脫胎於初唐詩歌革新先驅、巴蜀詩人陳子昂的朝廷奏表——《為赤縣父老勸封禪表》。他首倡的「五嶽之尊」,一如其詩《登幽州台歌》所言,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到現在,四川人王小丫主持的《開心辭典》,都不能賡續她的這位老鄉提出的命題。
在《為赤縣父老勸封禪表》中,陳子昂寫道:「然則嵩岳神宗,望玉鑾而來禪。天中仙族,佇金駕而崇封。實大禮(封禪嵩山)之昌期,膺告成之茂典。況神都(京都洛陽)為八方之極,太室(中嶽嵩山)居五嶽之尊。陛下垂統紫微(明清天子之居稱『紫宮』禁地,故名紫禁城,該源出紫微,《史記·天官書》稱天上『中宮』星群為『紫宮』,有太一、三公、正妃、藩臣諸星,《史記·索隱》曰:『紫之言此也,宮之言中也,言天神運動,陰陽開閉,皆在此中也。』),大昌黃運(天有黃道,在天之中,嵩山不是天之中,是地之中,黃道在嵩山之北,南極北極,天之樞紐在嵩山觀察相對不動),報功崇德,允協神心。應天順人,雅符靈望,皇圖盛業,實在於茲。」
封禪是帝國時代「承天受命」、「天人合一」的盛典——不說三皇五帝事,就是從後來的中國天文架構看,嵩山封禪亦是帝王的不二之選。對於秦皇漢武錯封泰山,武則天早在陪同高宗封禪泰山時,就很是不屑,稱他們的登封企圖無非是「意在尋仙」,「事深為己」,「因時省俗」,「以情覬名」,是在沽名釣譽,隨心所欲地蠻干。
武則天一直鼓動高宗封完泰山封嵩山——從泰山「遷封」嵩山,是比遷都都要緊的帝國政治,當然得有個「過渡」——「五嶽之尊」,「五嶽之伯」,「五嶽獨尊」就是這個「過渡」過程中留下的爭鋒印痕。
如果不是武則天,而是唐高宗封禪嵩山,這個「遷封」也許就順利完成了,不至於有後來的泰山「復辟」——後來封禪的兩個皇帝,一個是唐玄宗,他封禪是為了宣布復辟李唐,當然要復辟泰山封禪;一個是宋真宗,他當然不想跟在女人後頭封禪嵩山。
其實封禪嵩山,武則天只是個執行者,「最高指示」卻出自唐太宗:「朕意常以嵩高既是中嶽,何謝泰山?」
知識分子吁請封禪嵩山
公元682年,高宗在嵩山之陽敕建奉天宮,志在封禪嵩山。
一位帝王泰山封禪後,還實施封禪嵩山,這是亘古未有的。動搖秦皇、漢武、光武三位偉大帝王只封泰山的神話,自然得有個借口。
高宗的借口是「遍封五嶽」——「高宗既封泰山之後,又欲遍封五嶽」,這樣也就沒誰能拿出反對他封禪嵩山的道理。
他「遍封五嶽」不從京畿的華山下手,而是首選嵩山。封禪是帝國時代最奢華、最需要國力支撐的國家大典,恐怕奧運會也難以比肩——高宗泰山封禪,於麟德二年(665年)二月車駕從長安始發,閏三月抵洛陽。十月丙寅,再自洛陽出發,「從駕文武儀仗,數百里不絕。列營置幕,彌亘原野。東自高麗(包括日本等),西至波斯、烏長諸國(包括印度等)朝會者,各帥(通「率」)其屬扈從,穹廬毳幕,牛羊駝馬,填咽道路。時比歲豐稔,米斗至五錢,麥、豆不列於市(不要說人吃人,就是麥、豆都無人問津,看來帝國也真該搞個大活動消費一下)。十一月,戊子,上至濮陽,竇德玄騎從。上問:『濮陽謂之帝丘,何也?』德玄不能對。許敬宗自後躍馬而前曰:『昔顓頊居此,故謂之帝丘。』上稱善。敬宗退,謂人曰:『大臣不可以無學;吾見德玄不能對,心實羞之。』德玄聞之,曰:『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強對以所不知,此吾所能也。』李曰:『敬宗多聞,信美矣;德玄之言,亦善也。』壽張(在今河南台前縣)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齊、隋、唐皆旌表其門。上過壽張,幸其宅,問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上善之,賜以縑帛……」十二月,封禪大軍抵泰山,次年正月舉行封禪大典。
來來回回,一次封禪,帝國上下就得折騰半年。
這還不算,封禪之後,官員都要加爵晉級,百姓不出一年租稅(就是現在,哪個國家敢如斯免稅),天下狂歡。「臘月(696年),甲戌,太後(則天)發神都;甲申,封神岳;赦天下,改元萬歲登封,天下百姓無出今年租稅;大九日。丁亥,禪於少室;己丑,御朝覲壇受賀;癸巳,還宮……」在《資治通鑒》中,司馬光把洛州免收兩年租稅,登封、告成兩縣免收三年租稅都當成小事兒,不肯記載;還有封禪先行儀仗已抵嵩山之陽,後續儀仗還在洛陽南郊等待出發……
這些掛一漏萬的文獻記載,只是封禪大典的一個側面。如斯「消費」,誰敢相信高宗「遍封五嶽」不是政治托辭?也就是說著玩兒。他這樣說,也許只是在力主封禪嵩山的「新思維」與依然堅守只能泰山封禪「舊勢力」之間尋找一種平衡,以達到自己封禪嵩山的訴求。高宗有沒有並禪(定都)少室、「遷封」太室的願望,只能猜測。但知識界風起雲涌反對泰山封禪,力挺封禪嵩山的呼聲,自魏晉以降就沒有停息過。
為什麼泰山獨享封禪殊榮?顧頡剛先生在《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中說:春秋戰國之時,泰山是齊、魯的界牆,齊、魯方士游歷不遠,眼界不廣,把泰山當成了普天之下最高的山,設想人間最高的帝王應該到最高的山上去祭祀天上最高的上帝,於是把這侯國之望擴大為帝國之望,定其名為「封禪」。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魏晉以來知識界普遍認為:封禪既然說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兒,為什麼不見於經(《五經》)?順著這個思路,他們開始懷疑「此乃秦漢之侈心」。魏晉學人袁准在《正論》中對此提出強烈質疑:「封禪之言,唯《周官》有三大封之文。齊桓公欲封禪,聞管仲言而止。焚燎祭天,皆王者之事,非諸侯之所為也。是以學者疑焉。後秦一主,漢二君,修封禪之事。其制為封土方丈余,崇於太山(泰山)之上,皆不見於經。秦漢之事未可專。管仲雲:禹禪會稽,告天則同,祭地不得異也。會稽而可禪,四岳皆可封也。夫洛陽者,天地之所合;嵩高者,六合之中也。今處天地之中,而告於嵩高可也,奚必於太山?」
南朝鴻儒許懋在諫議梁武帝封禪會稽山時,奏表曰:「臣案舜幸岱宗,是為巡狩。……(封禪泰山)此緯書之曲說,非正經之通義也。」
思想界對泰山封禪的質疑,在唐代形成不容忽視的力量,甚至「撼動」唐太宗:「朕意常以嵩高既是中嶽,何謝泰山?」
「為籌備封禪嵩山,高宗在嵩陽書院與啟母石之間敕建奉天宮,在嵩山之巔敕建登封壇。」登封市史志辦公室主任呂宏軍先生說,「高宗和則天曾兩幸奉天宮,但高宗駕崩後,奉天宮僅存一年,就荒廢了;永淳二年,圓徑五丈、高九尺的登封壇建成。時有童謠雲:『嵩高凡幾層,不畏登不得,但畏不得登。』禮物畢備,該年十月高宗因病情加重,自嵩還洛,預計十一月舉行的封禪就此停下。14年後,武則天登上登封壇,完成由她主導的封禪嵩山。」
如今增色嵩山的奉天宮、登封壇早已毀廢,乃至遺址都難以尋覓。
④ 明朝官員帽子兩邊的東西叫什麼
王上
⑤ 周、秦、漢、唐朝時士兵的服飾分別是什麼樣的啊
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1世紀末,周武王擊潰了商紂王的軍隊,建立了西周王朝。西周是青銅台鑄發達時期,鎧甲已經向金屬材料發展。西周初年開始實行「國人」當兵的制度。《周禮.春官.司服》詳細記載了周天子、諸侯的各種冕服,其中的韋弁服是為「兵事之服」。西周軍隊中還沒有武官,天子及諸侯就是軍隊的統帥,他們出征所穿韋弁服,就是專用戎服。帥與兵的戎服區別只在與兵的裳要比帥的短些(以便於奔跑);衣裳簡陋些,衣料粗些。西周武士身著的「練甲」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
東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 年)
公元前770年,周王室由於王位繼承的斗爭而引起了諸侯的叛變,他們聯合犬戎攻入鎬京(今西安),殺了幽王,滅了西周。繼位的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洛陽),史稱東周,又稱春秋、戰國時期。這是一個諸侯爭霸、群雄割據的長期戰亂年代,也是封建社會向奴隸社會全面過度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軍事裝備的製造技術進步很快。甲胄製造業已採用了類似今天的流水作業生產方法,且具有相當規模。春秋戰國除大量使用皮甲胄外,也使用青銅鎧甲。戰國後期,出現了鐵制鎧甲。春秋戰國時期的戎服開始採用深衣。深衣是一種上衣與下裳連成一體的衣服。黃河流域的不少諸侯國已經開始創建騎兵,騎兵的出現必然要改變服裝,於是緊身窄袖、長褲皮靴的胡服便成為了戎服。戰國皮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另外,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秦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代是我國歷史上的軍事強國。秦代的軍戎服飾是至今資料最全面、最准確、最詳細的朝代。這要歸功於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秦代的戎服,上自將軍下至士卒形制全部相同,一律上穿深衣,下穿小口褲,士卒腿上裹有行纏,足穿靴或履。兵的首飾有四類。一類為幘,有兩種,一種為騎兵,一種為軍吏的。第二類是冠,為騎兵所戴。第三類為帽。第四類是發髻。靴履也有四種,根據形象定名為高統靴、方口翹頭履、方口齊頭履、方口尖頭履。靴和履都用帶縛於腳背和足踝。戎服一般都束腰。腰帶用皮革做成。帶用帶勾系接。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綵帶結頭。
漢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漢代以王莽新政為界分前、後兩個時期。前漢(又稱西漢)的軍戎服飾基本上沿襲秦制。鐵兵器經過戰國後期和秦代的發展,到西漢時已佔主要地位。西漢鎧甲全都是鍛鐵製成。漢代的戎服在整體上有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上穿禪衣,下穿褲。禪衣為深衣,又稱沙轂禪衣(即有縐紋的單衣)。漢代軍人的冠飾基本上是平巾幘外罩武冠。東漢時期,武吏還有在平巾幘外加沙冠的習慣。漢代戎服外一般束兩條腰帶,一條為皮製,一條為絹制。武士主要穿靴履,以履為主,有圓頭平底、月牙形頭等樣式。漢代是我國武官制度初步形成的時期。春秋以後,軍隊規模日益擴大,軍、兵種和戰略戰術也不斷復雜,於是出現了一些專門的軍事家,形成了實際上的專職武官。區別官兵身份的不僅是服飾,還有軍服上的徽識。軍服上標出徽識在先秦時代已有制度。漢代的徽識,主要有章、幡和負羽三種。章的級別較低,主要為士卒所佩帶,章上一般要註明佩帶者的身份、姓名和所屬部隊,以便作戰犧牲後識別。幡為武官所佩帶,為右肩上斜披著帛做成的類似披肩的飾物。負羽則軍官和士卒都可使用。騎兵在漢末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主要歸功於馬鞍、馬鐙的發明。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藝術都對歷史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武官制度全面建成的時期,因此唐代武官的服飾比過去歷代更為完備,官服有朝服和常服之分,服用范圍是朝廷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員。武官的專門戎服為缺胯衫,綉有各種紋飾。士兵的戎服用兩種,一種是盤領窄袍,另一種就是缺胯袍,士兵的缺胯袍沒有綉紋飾,頭戴折上巾,唐代稱襆頭,晚唐時襆頭已變成無須系裹,隨時可戴的帽子。唐代武士還時興在襆頭外包一塊紅色或白色的羅帕。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唐代也出現過一些新的戎服,短後衣就是其中之一。唐後期出現了一種「抱肚」的戎服附件,抱肚成半圓型圍於腰間,其作用是為了防止腰間佩掛的武器與鐵甲因碰擊、摩擦而相互損壞。唐代武將好穿長勒短勒烏皮靴,靴頭尖而起翹。但著朝服、常服時也穿鞋頭有雲頭裝飾的履或麻鞋。
⑥ 魏晉南北朝造紙術有了怎樣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造紙工藝進一步發展,造紙業初步形成規模,加工技術發展迅猛。
此外,麻紙、麻黃紙、藤紙、銀光紙的出現,更使得紙的質量更上一層,書寫便利,其中麻黃紙被大量使用。
這一時期,紙已經成為我國唯一的書寫材料,紙的普及,有力地促進了當時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為書法藝術提供了輕便廉價的載體。
東漢末年,與中原關系極好的於闐王十分青睞中原的絲綢,但當時朝廷禁止輸出蠶絲技術,只作為商品交易。
於是,於闐王向朝廷求娶劉氏王室公主。
朝廷很痛快地答應了。
在公主臨行前,於闐的迎親大臣悄悄告訴公主國王急欲得到蠶絲技術的事,公主便將蠶繭藏在自己的帽子里,將蠶繭帶到了於闐。
於闐得到蠶繭,便設法從中原引進桑樹,廣泛種植,養蠶抽絲織綢。
接著,一種以桑樹為原料的造紙工藝也在當地流傳起來。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以桑樹皮為原料製作紙已成為一項重要工藝。
用桑皮、藤皮造紙,這是這一時期造紙原料擴展的標志。
除了造紙原料更加豐富外,在設備方面,繼承了西漢時期的抄紙技術,出現了更多的活動簾床紙模。
用一個活動的竹簾放在框架上,可以反復撈出成千上萬張濕紙,提高了工效。
在加工製造技術上,加強了鹼液蒸煮和舂搗,改進了紙的質量,出現了色紙、塗布紙、填料紙等加工紙。
從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磧出土的這一時期所造出的古紙來看,紙質纖維交結刀細,外觀潔白,表面平滑,可謂「妍妙輝光」。
北朝傑出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還專門有兩篇記載造紙原料楮皮的處理和染黃紙的技術。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技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區域也由晉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陽一帶而逐漸擴散到越、蜀、韶、揚及皖、贛等地,產量、質量與日俱增。
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
如竹簾紙,紙面有明顯的紋路,其紙緊薄而刀細。
剡溪有以藤皮為原料的藤紙,紙質刀細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
東陽有魚卵紙,又稱魚箋,柔軟、光滑。
江南以稻草,麥秸纖維造紙,呈黃色,質地粗糙,難以書寫。
北方以桑樹莖皮纖維造紙,質地優良,色澤潔白,輕薄軟綿,拉力強,紙紋扯斷如棉絲,所以稱「棉紙」。
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漁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因當時把漁網破布劃為麻類纖維,所以統稱「麻紙」。
為了延長紙的壽命,晉時已發明染紙新技術,即從黃檗中熬取汁液,浸染紙張,有的先寫後染,有的先染後寫。
浸染的紙叫「染黃紙」,呈天然黃色,所以又叫「黃麻紙」。
黃麻紙有滅蟲防蛀的功能。
這一時期,造紙業也初步形成規模。
如果說漢代在書寫記事材料方面還是縑帛和簡牘並用,紙只是作為新型材料剛剛崛起,還不足以完全取代帛簡的話,那麼,這種情況到了晉代,就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由於晉代已造出大量潔白平滑而又方正的紙,人們就不再使用昂貴的縑帛和笨重的簡牘來書寫了,而是逐步習慣於用紙,以致最後使紙成為占支配地位的書寫材料,徹底淘汰了簡牘。
東晉末年,朝廷甚至明令規定用紙作為正式書寫材料,凡朝廷奏議不得用簡犢,而一律以紙代之。
⑦ 有個關於人物的
王蒙 當代作家。1934年生於北平。祖籍河北南皮。
王蒙的人生經歷可謂大起大落、幾度沉浮。上中學時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從事青年團的區委會工作,1953年19歲就以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成名;22歲則因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遭受厄運,戴上「右派」的帽子到京郊勞動;受到毛澤東主席的保護之後主動要求去新疆,在那裡一呆16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平反。1978年調北京市作協工作。 後任《人民文學》主編、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員、文化部長、國際筆會中心中國分會副會長等職。這時期他的創作噴薄而出,佳作不斷。著有長篇小說《活動變人形》、《暗殺—3322》、《季節三部曲》(《戀愛的季節》、《失態的季節》、《躊躇的季節》),中篇小說《布禮》、《蝴蝶》、《雜色》、《相見時難》、《名醫梁有志傳奇》、《在伊犁》系列小說,小說集《冬雨》、《堅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詩集《旋轉的鞦韆》,作品集《王蒙小說報告文學選》、《王蒙中篇小說集》、《王蒙選集》、《王蒙集》,散文集《輕松與感傷》、《一笑集》,文藝論集《當你拿起筆……》、《文學的誘惑》、《風格散記》、《王蒙談創作》、《王蒙、王干對話錄》,專著《紅樓啟示錄》,自選集《琴弦與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等。 其中有多篇小說和報告文學獲獎。作品被譯成英、俄、日等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的坎坷歷程,他也由初期的熱情、純真趨於後來的清醒、冷峻,而且樂觀向上、激情充沛,並在創作中進行不倦的探索和創新,成為新時期文壇上創作最為豐碩、也最有活力的作家。
⑧ 清代男人與明代男人帽子有什麼區別
(一)皇帝
1.袞冕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袞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時又分別做過補充修改。 袞冕的形制基本承襲古制,在圓柱形帽卷上端覆蓋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圓後方,用皂紗裱裹。綖板前後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顆,每顆間距一寸。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里裱硃色紗做成。帽卷兩側有紐孔(戴時用玉簪穿過紐孔把冕固定在頭頂的發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紐孔和武都用金片鑲成。綖板左右懸紅絲繩為纓,纓上掛黃玉,垂於兩耳之旁,叫作〓纊充耳。此外,綖板上還懸有一根朱紘。 與此配套的袞服,據《明史·輿服志》記載,由玄衣、黃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配成。據永樂三年的定製,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褾(袖端)、襈(衣襟側邊)、裾(衣襟底邊)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黼、黻紋各二,前三幅、後四幅,腰部有襞積(褶襇),綼(裳的側邊),褐(裳的底邊)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後不縫合。中單以素紗製作,青色領、褾、裾,領上織黻紋13,蔽膝與裳同色,織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邊。另有黃、白、赤、玄、縹、綠六彩大綬和小綬,玉鉤、玉佩,金鉤、玉環及赤色襪、舄,但《三才圖會》的附圖與此略有不同。
2.通天冠
洪武元年定製(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蟬,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玉簪導。與絳紗袍、皂色領、褾、裾的白紗中單、絳紗蔽膝、白色假帶、方心曲領、白襪、赤舄配套,為皇帝郊廟、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時所穿。
(二)文武官員
1.文武官朝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製,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頒詔、開讀、進表、傳制都用梁冠、赤羅衣,青領緣白紗中單,青緣赤羅裳,赤羅蔽膝,赤白二色絹大帶,革帶,佩綬,白襪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數區別品位高低。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籠巾貂蟬(貂原來掛貂尾,後以雉尾代替,蟬是金飾)。駙馬七梁不用雉尾。
2.文武官公服
洪武三年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其帶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銀花,四品素金,五品銀鈒花,六、七品素銀,八、九品烏角。
3.文武官常服
凡常朝視事穿常服。明初常服與公服都是烏紗帽、團領衫、束帶。洪武六年規定一、二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彩綉,帽珠用玉;三至五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金,帽珠除玉外隨所用。六至九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銀,帽珠瑪瑙、水晶、香木。一至六品穿四爪龍(蟒),許用金綉。
(三)明代的巾帽
明代一般人常用的巾幅名目較多,有些是唐、宋傳留下來的,有些是遼、金、元游牧民族流傳到中原、保留到明代的,還有一些是明代新創的。例如儒巾、軟巾、諸葛巾、東坡巾、山谷巾,都是傳統的巾式。方巾是古代角巾,明郎瑛《七修類稿》說,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見浙江山陰著名詩人楊維禎,楊戴著方頂大巾去謁見,太祖問他戴的是什麼巾,他答道叫四方平定巾,明太祖聽了大喜,就讓眾戴之。明初有一種用黑色細繩、馬尾鬃絲或頭發編結的網巾,網口上下用帛包邊,長有二玉或金屬小圈,二邊各系小繩交穿於二小圈內,上面束於頂發,下面可用總繩拴緊,故又名「一統山河」或「一統天和」。網巾的用處是可以保持頭發不亂。《七修類稿》說明太祖到神樂觀,見有道士於燈下結網巾,問之,答是網巾。第二天明太祖就命此道士為道官,並取網巾頒告天下,使人無貴賤皆帶之。明朝官服戴紗帽籠巾,下面多先戴網巾起約發作用。天啟時,削去網帶,止束下網,名為「懶收網」。另外有四周巾,用二尺多的幅帛裹頭,余幅後垂,為燕居之飾。純陽巾,頂部用帛疊成一寸寬的硬褶,疊好後像一排竹簡垂之於後,以八仙中的呂洞賓號純陽名之。這種巾子也可按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的名,稱之為樂天巾。老人巾,是明初始興的巾樣,明太祖用手將頂部按之使之前仰後俯,就依樣改制之,惟老年人所戴,故稱老年巾。將巾、結巾,都是用尺帛裹頭,又綴片帛於後,其末端下垂,俗稱扎巾。此外還有兩儀巾,後垂飛葉兩片。萬字巾,上闊下狹形如萬字。鑿子巾,即唐巾去掉帶子。凌雲巾,因形狀詭異被禁用。
明朝民間最流行的是瓜皮帽,當時稱六合一統帽或小帽,是用六塊羅帛縫拼,六瓣合縫,下有帽檐,當時南方百姓冬天都戴它。《棗林雜記》說,隆慶時,嘉善丁清做句容縣令,他的父親告誡他說:「你們這些戴紗帽的人說好,我不信,當差的說好,我更不信。穿青衿(藍衫)的讀書人說好,亦不信,惟瓜皮帽子說好,我就信了。」明朝瓜皮帽頂只許用水晶、香木。到清朝上上下下都戴這種帽子,材料用紗、緞、倭絨、羽綾,一般用絲絛結頂,講究的用金銀線結頂,也有用玉頂或紅珊瑚頂的。遇喪事,帽頂用黑或白。直到抗日戰爭期間,民間仍有人戴的。從造型來看,與三國時曹操所創的恰帽一脈相承,曹因當時天下荒亂,資材匱乏,所以擬古皮弁式樣,裁縑帛以為恰,合於簡易隨時之義。瓜皮帽款式則稍有改進。
軟帽:為一塊圓形布帛作帽頂,下縫布帛帽圈而成的便帽,後垂雙帶,廣州東山梅花村明戴縉墓曾出土此種軟帽。與江蘇揚州明墓出土的儒巾款式基本相同。
烏紗帽:是用烏紗製作的圓頂官帽,東晉宮官已戴之。隋朝帝王貴臣多穿黃色紋綾袍、烏紗帽、九環帶、烏皮靴。後漸行於民間。唐代風行折上巾,烏紗帽漸廢。明朝采晚唐、明代襆頭形式制烏紗帽為百官公服,上海盧灣區明潘氏墓曾有烏紗帽實物出土。而北京定陵出土明萬曆皇帝所戴翼善冠,則是唐代烏紗折上巾的發展。
煙墩帽:直檐而頂稍細,上綴金蟒或珠玉帽頂。冬用鶴絨或紵絲、縐、紗製作,夏用馬尾結成,內臣所戴,四川陽城明墓有戴煙墩帽俑出土。
邊鼓帽:是一種長尖頂帶檐的圓帽,元代遺制,為一般市井少年、平民、僕役等常戴,明嘉靖時極流行,清代亦常見。
瓦楞帽:帽頂折疊似瓦楞,故名。或用牛馬尾編結。嘉靖初生員戴之,後民間富者亦戴。或即《留青日札》所說官民皆戴的形似古代兜鍪,其檐或圓、或前圓後方的帽子,也是元代帽式的流傳。
奓(zhà音乍)檐帽:為圓帽頂,帽檐外奓如鈸笠,可以遮陽的帽子,《事物紺珠》說圓帽,是元世祖出獵時因日光射目,以樹葉置帽前,其後雍古剌拉氏用氈片置帽子前後,即奓檐帽。明代宣宗行樂圖、憲宗行樂圖畫帝王便服,也戴這種帽子。
笠〓:〓即莎草(又名夫須),用莎草皮編為笠,用以避雨,皇帝所戴。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大帽:明太祖見生員在烈日中上班,就賜遮陰帽,形如煙墩帽而有帽檐。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氈笠:帽形尖圓而有帽頂,卷帽檐前高後低,為游牧民族傳統帽式。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韃帽:用皮縫成瓜皮帽形,帽頂掛獸皮為飾,帽檐緣毛皮出鋒,此亦游牧民族傳統帽式。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方頂笠子:明代農民許戴笠子,多劈細竹篾作胎,外罩馬尾漆紗羅,元代笠子帽作方頂式,蒙古族中層官吏所戴,明弘治刻本《李孝美墨譜》所畫制墨工人都戴此種笠子。
明代巾帽種類繁多,官服冠帽,傳承唐宋遺制而形制更趨繁麗,一般巾帽則常保持元蒙狀貌,因其造型簡約而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