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汪峰那一輩的人有那些名字
ModernskyMag
汪峰、彭磊、大張偉,其實都是一類人
作者:摩登天空雜志
2019-06-12
閱讀 10120
不信?那就跟我們穿越回上個世紀
看了《樂隊的夏天》第三期的朋友們,不知道你們在被彭磊一番話打動的剎那,有沒有留意他提到的一個細節——北京新聲。
當時,新褲子剛剛表演完《別再問我什麼是迪斯科》,馬東便問彭磊:新褲子的風格有過變化嗎?
彭磊在說到「新褲子最初是一個朋克樂隊」時,提到了「北京新聲」這個詞,他還說,當時他們和花兒這一撥樂隊都叫北京新聲。
那麼,什麼是北京新聲?這也許就是我們把汪峰、彭磊、大張偉這三個名字放在一起的原因。
北京新聲
上個世紀末,北京出現了一批新的樂隊,他們的風格和前人不太一樣,但又不好歸類。於是就有人采訪了當時具有代表性的十支樂隊,並寫了一本書,叫做《北京新聲》。這些樂隊所反映的文化現象,日後也被成為北京新聲。
《北京新聲》封面
這本書的主編叫歐寧,90年代的他,是一位活躍於音樂、藝術領域的活動策劃人和文藝評論員;撰稿人顏峻,當時因對搖滾樂失望透頂而轉行做了房地產記者;聶箏則是一位專職的搖滾攝影師。
1997年,歐寧突然就萌生了一個念頭。他很好奇,這批活躍於90年代末的青年搖滾音樂人,對音樂的審美、對生活的態度,到底與前人有什麼與眾不同。
他認為,這批在社會快速轉型階段成長起來的70、80後,親眼目睹了崔健等第一批搖滾音樂人的輝煌成就,又接受了更多西方搖滾樂的熏陶,對於他們生存現狀的探索十分有意義。因此,便有了這本叫做《北京新聲》的書。
書中提到了十支樂隊,其中包括鮑家街43號、花兒、新褲子等,和兩支由張亞東製作的樂隊——地下嬰兒和麥田守望者。當時,張亞東已經是王菲的製作人了,但出於對搖滾樂的喜愛,他也會不計報酬地為北京的這些獨立樂隊做專輯。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一聊,《北京新聲》和汪峰、彭磊、大張偉的故事。
汪峰
我們所熟知的汪峰,是中國搖滾新教父,也是章子怡的老公。
鮑家街43號時期的汪峰,和今天看起來有些不一樣
而20多年前,汪峰在中央音樂學院上學的時候,和同學組了一支叫作「鮑家街43號」的樂隊,就是《北京新聲》里出現的那支。
鮑家街43號時期,汪峰的作品聽起來沒有那麼苦悶,大多都是以愛情、生活為主題的布魯斯搖滾。雖說樂隊當時已經出了專輯,但音樂仍然不足以讓他們謀生。
小時候的汪峰,在練習小提琴
汪峰出自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受古典音樂的熏陶。當時的他肯定想不到,日後自己沒有安於成為小提琴演奏家,卻變成了中國的搖滾新教父。
彭磊
自新褲子1996年成立,彭磊就是這個樂隊的主唱。最初的成員中,還有貝斯手劉葆、和鼓手尚笑。
左:劉葆,中:彭磊,右:尚笑
《北京新聲》中對新褲子是這樣描述的:他們願意犧牲美好的形象,給消費者幽默與驚奇,二十歲,誰都是憂傷敏感的,只不過換一種口氣就可能得到快樂,那他們為什麼不呢?
XX在醫院打針,你們猜猜這是誰?
2002年,尚笑離開了新褲子去日本留學,回國後寫了一本叫做《在清醒與麻木之間》的書,記錄了自己在日本生活的9年。
劉葆後來也離開了新褲子,據說組了一支金屬樂隊,人們還會時不時在北京 SCHOOL 酒吧看到他的身影。
左:劉葆,右:曾經是 「掛在盒子上」 的王悅,今天她叫Gia
大張偉
大張偉,流行電子音樂人,他創作的電音神曲幾乎每年都能登上春晚舞台。他還是《天天向上》的主持人,參加過30多檔音樂、生活類綜藝節目。
時光倒流20年,當時的大張偉還是北京南城一名普通的三好學生。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和幾個鄰居組了一個叫做「花兒」的樂隊,被一個叫付翀的人發現。
這個叫付翀的人,是朴樹《那些花兒》的詞作者之一,他為了花兒樂隊出專輯,特意成立了一家唱片公司,名叫牛逼,但是這個名字不讓注冊,於是改名新蜂,因為新蜂的英文 New Bee 和牛逼有著同樣的發音。後來付翀投身互聯網,創建了一家公司,就是今天的秀動。
對於80後來說,花兒是一支獨立搖滾樂隊,而對於90後來說,花兒已經變成了EMO。
壞蛋調頻曾經在2011年采訪過一次大張偉,問他這種音樂風格的轉變是怎麼形成的,他說:「我覺得過去的音樂都太苦悶了,我喜歡歡樂的東西,所以就順從了自己的內心,花兒的風格也就跟著變了。」
從那個時候開始,坊間便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每個北京孩子都打過大張偉。後來我們調查了一下,找出了這句話的來源。
當時張偉這個名字特別普遍,幾乎每個學校都有一個叫張偉的孩子,大家在喊「大張偉、大張偉」的時候,一不留神,就聽成了「打張偉」。
作為銀海合唱團的童星,大張偉在馬來西亞的舞台上表演
90年代末,汪峰、彭磊、大張偉所在的樂隊,風格截然不同。他們之所以被歸類為北京新聲,也是出於當時大眾對「文化自信」的需求,大家需要一個詞來定義90年代末出現的這批樂隊,而這個詞肯定不能是 Blues、Punk 或者 Heavy Metal 這種外來詞彙。
其實,今天說自己是 Punk 的樂隊都挺傻的,因為每個音樂風格的產生都源自一段特定的歷史,風格的名稱也只在那段歷史背景下成立、有效。
80年代後,英美的新樂隊都不好意思再稱自己是 Punk 了,他們覺得自己是新一代年輕人,於是給自己定義為新浪潮,New Wave。我們自己的樂隊,更應該用本土化的名字來命名,北京新聲就是這樣誕生的,就像更早以前的魔岩三傑一樣。
《北京新聲》中還提到了一支名叫清醒的樂隊。
清醒樂隊
圖中穿紅色毛衣的男子叫沈黎暉,他後來開了一個公司,給了很多樂隊一個容身之所。這個公司就是摩登天空。
我們這篇文章的題目叫做:「汪峰、彭磊、大張偉,其實都是一類人」,但仔想一想,他們真的完全是一類人嗎?
肯定不是。但那個年代,他們確實被歸類到了同一個名詞之下——北京新聲。
2000年代中旬,當音樂拋棄了打口磁帶這個載體、逐漸走向數字化後,音樂傳播的速度、大眾音樂品味更新的速度,都快到讓人無法想像。
所有人都知道樂隊音樂有特點,搖滾音樂人們更有特點,但這種特點同時也代表著他們在商業上的「難以塑造」。很多樂隊便隨著這個大浪潮解散了,留下主唱一個人獨自發展。大張偉和汪峰就是樂隊解散後非常成功的例子。
然而,我們的時代沒有等待新褲子,新褲子卻等來了他們的時代。《北京新聲》這本書出版的20年後,新褲子,作為曾在這本書中出現的十支樂隊中、唯一一支持續保持創造力的樂隊,參加了《樂隊的夏天》。
節目播出後,很多「所謂」的樂評人都在反諷:《樂隊的夏天》根本不可能給樂隊文化帶來夏天。好!現在就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彭磊和馬東的那段對話,看看彭磊是怎麼說的:
「看到這些樂隊的時候,有點傷心,說實在的,因為到現在為止,大家都還是特別平凡。希望這個節目可以帶樂隊走向未來,然後,未來可能會是獨立音樂的黃金時代 。」
那麼,樂隊的黃金時代真的來了嗎?我們不知道,但至少已經看到了這樣的跡象。
明天我們繼續講述另一個搖滾樂隊的故事,他們即將和新褲子曾經的偶像站上同一個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