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裝以它用料節省,製作簡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主要原因。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其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式盒狀體,因此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而獨樹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飄逸的塔形衣冠,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記憶。時至今日,它已對國內、外產生了"一代優美服飾"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修長秀麗的旗袍,已經形成了漢民族的服飾代表,顯示了東方女性的溫柔與內涵,具有永恆存在的價值。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史書記載"鑲滾之費更甚,有所謂白旗邊,金白鬼子欄干、牡丹帶、盤金滿綉等各色,一衫一裙鑲滾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鑲條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綾綢,新時離奇,變色以後很難拆改。又有將羊皮做襖反穿,皮上亦 加鑲滾,更有排須雲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女不纏足不著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旗裝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點外,不同時期的組合特徵仍比較鮮明。
康熙年間:貴族婦女流行一種身著黑領金色團花紋或片金花紋的褐色袍,外加淺綠色鑲黑邊並有金綉紋飾的大褂。襟前有佩飾,頭上梳大髻,也有包頭巾樣式。侍女是著黑領綠袍,金紐扣,頭上飾翠花,並有珠璫垂肩。
乾隆年間:婦女著鑲粉色邊飾的淺黃色衫,外著黑色大雲頭背心。裙邊或褲腿鑲有黑色綉花欄干,足著紅色弓鞋。也有著朱衣,袖邊鑲白緞闊欄干,足著紅色綉花鞋。也有的著鑲有黑邊飾的無領寶藍色衣者,襟前掛香牌一串,紐扣上掛時辰表、牙簽、香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結桔黃色帶子,垂在腰胯兩側與衫齊,帶子的端頭有綉紋。也有的著白紗汗衫,黑褲紅腰帶、紅肚兜,鞋後跟有提舌。
嘉慶、道光年間:女子多著低領藍衣紫裙,裙子鏡面和底邊均鑲黑色綉花欄干,袖口鑲白底全彩綉牡丹闊邊。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鑲闊欄干,裙帶垂至膝下,肩有鑲滾雲肩。也有的著團花綠衣淺紅色裙,裙的鏡面上綉少許折枝花數朵,披雲肩垂流蘇。
同治年間:流行藍緞地鑲闊邊的綢褲帶,帶寬一丈或數丈,帶端有綉紋。無論著裙著褲均有系帶的習俗。腰帶系後垂至膝下為尚。
光緒中期:婦女衣裙漸短,袖子漸寬,帶長過膝露出約一尺有餘,走動時隨風飄擺,也有將流蘇縫於帶端,擺動時呈現異樣效果。服色以選用湖藍、桃紅為多,也有寶石藍和大紅等色。
光緒末年:婦女的衣服身長過膝,採用大鑲滾裝飾,裙上有時加十六至二十條飄帶,每條帶尾繫上銀鈴,步行時有響聲,甚為風趣。衣襟前掛有金或銀制的裝飾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鑷子等。有的還掛有梅檀一類的裝有香料的小香囊。也有的系著內裝香脂粉的綢緞或緙絲製成的小鏡袋。與此同時,上海流行一種新裝,這種新裝不但在袖邊,也在臂肘上飾以鑲滾,衣服較前窄且長,褲子也相應地窄了一些。並配以三至四對手鐲。如此新裝,確實將婦女們的形象裝扮得更 加清秀和嫻靜。這種在原有基礎上稍加變化的新形式,在當時就是時髦的新潮裝。
清末流行衣袖裡面裝假袖口,少時一、二幅,多時二、三幅。這種裝束,一則為了顯示身份和富有;二則為加強旗裝封閉形式的風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裝飾布局也追求與旗袍相同,由此整體服飾更增加了華麗的效果,也加強了裝飾的層次感。假袖口一層層連接起來,顯現出窄袖的修長感覺。
宣統至民國初年:這個時期婦女的衫褲比光緒未年更窄小,衣領卻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頰,如同馬鞍形狀。這個時期的鑲滾裝飾較前簡單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掛裝飾物。
清代女子服裝,有公服、禮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後至七品命婦規定的服制;禮服在民間指的是吉服或喪服。婚喪嫁娶及壽日的衣服,宮廷中是按命婦的品級規定的;常服形式多,變化服用也自由得多。
❷ 清朝服飾之晚清雲肩介紹
1. 雲肩,又稱披肩,是從隋朝以後發展而成的一種衣飾,常用四方四合雲紋裝飾,並多以彩錦綉制而成,曄如雨後雲霞映日,晴空散彩虹。
2. 清朝服飾之晚清雲肩:雲肩在漢民族服飾文化中,是一種獨特的服飾款式,裝飾圖案內涵豐富,符號的藝術語言,數字的喻意,文化底蘊哲理深邃;雲肩,也是漢民族吸納外來服飾文化,融會貫通,升華入化為自己的民族服飾結晶;雲肩,也是中國服裝史上,平面與立體設計巧妙構思的典範。
3. 雲肩五代時已有,為四合如意形。明代的婦女作為禮服上的裝飾。清代婦女在婚禮服上也用。清末江南婦女梳低垂的發髻,恐怕衣服肩部被發髻油膩沾污,故多在肩部戴雲肩。貴族婦女所用雲肩,製作精美,有的剪裁為蓮花形,或結線為纓珞形,周圍垂有排須。
4. 清代命婦禮服:清代凡後妃命婦,都以鳳冠、霞帔作為禮服。霞帔是宋代以來婦女的命服,隨品級的高低而不同。《格致鏡原》引《名義考》中稱:「今命婦衣外以織文一幅,前後如其衣長,中分而前兩開之,在肩背之間,謂之霞帔。」明代霞帔就是這種形式。清代命婦禮服,承襲明朝制度,以鳳冠、霞帔為之。清代霞帔演變為闊如背心,霞帔下施彩色旒蘇,是誥命夫人專用的服飾。中間綴以補子,補子所綉樣案圖紋,一般都根據其丈夫或兒子的品級而定,唯獨武官的母、妻不用獸紋而用鳥紋。
5. 清代婦女在婚禮服上也用。清末江南婦女梳低垂的發髻,恐怕衣服肩部被發髻油膩沾污,故多在肩部戴雲肩。貴族婦女所用雲肩,製作精美,有的剪裁為蓮花形,或結線為纓珞形,周圍垂有排須。
6. 清代滿族女服: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敬沒純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察源,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7.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史書記載"……鑲滾之費更甚,有所謂白旗邊,金白鬼子欄干、牡丹帶、盤金滿綉等各色,一衫一裙……鑲滾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鑲條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綾綢,新時離奇,變色以後很難拆改。又有將羊皮做襖反穿,皮上亦加鑲滾,更有排須雲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女不纏足不著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旗裝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點外,不同時期的組合特徵仍比較鮮明。
8. 康熙年間:貴族婦女流行一種身著黑領金色團花紋或片金花紋的褐色袍,外加淺綠色鑲黑邊並有金綉紋飾的大褂。襟前有佩飾,頭上梳大髻,也有包頭巾亮付樣式。侍女是著黑領綠袍,金紐扣,頭上飾翠花,並有珠璫垂肩。
9. 乾隆年間:婦女著鑲粉色邊飾的淺黃色衫,外著黑色大雲頭背心。裙邊或褲腿鑲有黑色綉花欄干,足著紅色弓鞋。也有著朱衣,袖邊鑲白緞闊欄干,足著紅色綉花鞋。也有的著鑲有黑邊飾的無領寶藍色衣者,襟前掛香牌一串,紐扣上掛時辰表、牙簽、香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結桔黃色帶子,垂在腰胯兩側與衫齊,帶子的端頭有綉紋。也有的著白紗汗衫,黑褲紅腰帶、紅肚兜,鞋後跟有提舌。
10. 嘉慶、道光年間:女子多著低領藍衣紫裙,裙子鏡面和底邊均鑲黑色綉花欄干,袖口鑲白底全彩綉牡丹闊邊。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鑲闊欄干,裙帶垂至膝下,肩有鑲滾雲肩。也有的著團花綠衣淺紅色裙,裙的鏡面上綉少許折枝花數朵,披雲肩垂流蘇。
11. 同治年間:流行藍緞地鑲闊邊的綢褲帶,帶寬一丈或數丈,帶端有綉紋。無論著裙著褲均有系帶的習俗。腰帶系後垂至膝下為尚。
12. 光緒中期:婦女衣裙漸短,袖子漸寬,帶長過膝露出約一尺有餘,走動時隨風飄擺,也有將流蘇縫於帶端,擺動時呈現異樣效果。服色以選用湖藍、桃紅為多,也有寶石藍和大紅等色。
13. 光緒末年:婦女的衣服身長過膝,採用大鑲滾裝飾,裙上有時加十六至二十條飄帶,每條帶尾繫上銀鈴,步行時有響聲,甚為風趣。衣襟前掛有金或銀制的裝飾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鑷子等。有的還掛有梅檀一類的裝有香料的小香囊。也有的系著內裝香脂粉的綢緞或緙絲製成的小鏡袋。與此同時,上海流行一種新裝,這種新裝不但在袖邊,也在臂肘上飾以鑲滾,衣服較前窄且長,褲子也相應地窄了一些。並配以三至四對手鐲。如此新裝,確實將婦女們的形象裝扮得更加清秀和嫻靜。這種在原有基礎上稍加變化的新形式,在當時就是時髦的新潮裝。
14. 清末流行衣袖裡面裝假袖口,少時一、二幅,多時二、三幅。這種裝束,一則為了顯示身份和富有;二則為加強旗裝封閉形式的風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裝飾布局也追求與旗袍相同,由此整體服飾更增加了華麗的效果,也加強了裝飾的層次感。假袖口一層層連接起來,顯現出窄袖的修長感覺。
15. 宣統至民國初年:這個時期婦女的衫褲比光緒末年更窄小,衣領卻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頰,如同馬鞍形狀。這個時期的鑲滾裝飾較前簡單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掛裝飾物。
❸ 女褲子十大名牌
女褲品牌排行榜前十名
1. 優衣庫 UNIQLO
品牌介紹:UNIQLO是來自日本的快時尚休閑服飾品牌,由柳井正創立於1984年。UNIQLO(優衣庫)總部位於東京都港區,為亞洲最大的服裝公司迅銷集團旗下核心品牌,2002年9月進入中國市場,其產品包括女裝、男裝、童裝、嬰兒裝。
❹ 清朝女子服飾樣式與種類
康熙年間
貴族婦女流行一種身著黑領金色團花紋或片金花紋的褐色袍,外加淺綠色鑲黑清代女裝
邊並有金綉紋飾的大褂。襟前有佩飾,頭上梳大髻,也有包頭巾樣式。侍女是著黑領綠袍,金紐扣,頭上飾翠花,並有珠璫垂肩。
乾隆年間
婦女著鑲粉色邊飾的淺黃色衫,外著黑色大雲頭背心。裙邊或褲腿鑲有黑色綉花欄干,足著紅色弓鞋。也有著朱衣,袖邊鑲白緞闊欄干,足著紅色綉花鞋。也有的著鑲有黑邊飾的無領寶藍色衣者,襟前掛香牌一串,紐扣上掛時辰表、牙簽、香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結桔黃色帶子,垂在腰胯兩側與衫齊,帶子的端頭有綉紋。也有的著白紗汗衫,黑褲紅腰帶、紅肚兜,鞋後跟有提舌。
嘉慶、道光年間
女子多著低領藍衣紫裙,裙子鏡面和底邊均鑲黑色綉花欄干,袖口鑲白底全彩綉牡丹闊邊。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鑲闊欄干,裙帶垂至膝下,肩有鑲滾雲肩。也有的著團花綠衣淺紅色裙,裙的鏡面上綉少許折枝花數朵,披雲肩垂流蘇。
同治年間
流行藍緞地鑲闊邊的綢褲帶,帶寬一丈或數丈,帶端有綉紋。無論著裙著褲均有系帶的習俗。腰帶系後垂至膝下為尚。
光緒中期
婦女衣裙漸短,袖子漸寬,帶長過膝露出約一尺有餘,走動時隨風飄擺,也有將流蘇縫於帶端,擺動時呈現異樣效果。服色以選用湖藍、桃紅為多,也有寶石藍和大紅等色。
光緒末年
婦女的衣服身長過膝,採用大鑲滾裝飾,裙上有時加十六至二十條飄帶,每條帶尾繫上銀鈴,步行時有響聲,甚為風趣。衣襟前掛有金或銀制的裝飾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鑷子等。有的還掛有梅檀一類的裝有香料的小香囊。也有的系著內裝香脂粉的綢緞或緙絲製成的小鏡袋。與此同時,上海流行一種新裝,這種新裝不但在袖邊,也在臂肘上飾以鑲滾,衣服較前窄且長,褲子也相應地窄了一些。並配以三至四對手鐲。如此新裝,確實將婦女們的形象裝扮得更加清秀和嫻靜。這種在原有基礎上稍加變化的新形式,在當時就是時髦的新潮裝。
清末
流行衣袖裡面裝假袖口,少時一、二幅,多時二、三幅。這種裝束,一則為了顯示身份和富有;二則為加強旗裝封閉形式的風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裝飾布局也追求與旗袍相同,由此整體服飾更增加了華麗的效果,也加強了裝飾的層次感。假袖口一層層連接起來,顯現出窄袖的修長感覺。
宣統至民國初年
這個時期婦女的衫褲比光緒末年更窄小,衣領卻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頰,如同馬鞍形狀。這個時期的鑲滾裝飾較前簡單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掛裝飾物。清代女子服裝,有公服、禮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後至七品命婦規定的服制;禮服在民間指的是吉服或喪服。婚喪嫁娶及壽日的衣服,宮廷中是按命婦的品級規定的;常服形式多,
皇宮嬪妃禮服
分吉服和喪服兩類。宮廷中的吉服有如下規定:皇太後、皇後、皇貴妃和貴妃的吉服冠採用熏貂並綴朱緯(一種圖案);龍褂色為石青有綉文;龍袍色用明黃,皇子福晉、親王福晉的吉服冠用熏貂,頂用紅寶石。皇子福晉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綉文;皇子福晉蟒袍用香色,通綉九蟒五爪;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夫人所著補服隨夫品級,補子的形制為方,清末品官的命婦有用圓形補底。一品文官綉鶴;二品綉錦雞;三品綉孔雀;四品綉雁;五品綉白鷳;六品綉鷺鷥;七品綉雞?;八品綉鵪鶉;九品及未入流的綉練鵲。武官一品綉麒麟;二品綉獅子;三品綉豹;四品綉虎;五品綉熊;六、七品綉彪;八品綉犀牛;九品綉海馬。無品級的夫人用天青色大褂。不用補子,紅裙,衣袖口邊鑲綉可隨意。而妾只能用粉紅色和淡藍色。清代命婦的鳳冠(又名「珠冠」,因冠上以珠為主要裝飾),霞帔、蟒襖沒有規定。總之,清朝命婦的各種品級均以綉蟒為裝飾。這一點與明代有些不同,明代命婦大衫不綉蟒,而只綉雉(瞿)、孔雀、鴛鴦和練鵲。
❺ 民國文中描寫女子旗袍服飾的句子或詞語
網路了些,你看看:
從文學作品看民國女子服飾
當上海變得最快的時候,懷舊卻也成了一種時尚。攝影師馬元浩是個有心人,他在四處采風的過程中,收集了不少清末民初的女子服飾。這本《飄逝的羅裙》(馬元浩攝戴雲雲著上海畫報出版社2002年7月版),就是他的藏品集,也是攝影作品集。戴雲雲的文字,則對中國女子服飾的發展過程作了一個比較全面的描述。不過,照片上那些身穿舊式服飾的模特,總讓人隱隱覺得一種格格不入的尷尬。馬元浩自己也有這樣的感慨:「當代女子生活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她們活潑開朗,無法表現一二百年以前女子的哀怨、滄桑和含蓄。畢竟時代不同了,環境氛圍也不同了。」
民國女子究竟是如何穿著打扮的呢?當然,泛黃變脆的老照片和存在箱子下層帶有霉味的衣物可以提供一定的參考。此外,還有一個途徑,即文學作品中的服飾描寫也可告訴我們許多真實的信息。
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寫了五四運動以後中國青年在封建專制家庭里的生活、痛苦和斗爭。書中他對各個女性的服飾描寫著墨不多,卻極具代表性:蕙「穿一件滾邊玉色湖縐短襖,系粉紅裙子」。這是五四以後大家閨秀的裝束。婉兒「穿了一件玉色湖縐滾寬邊的袖子短、袖口大的時新短襖,系了一條粉紅湖縐的百褶裙」。馮樂山給婉兒做喇叭袖的時髦短襖,原是為了給自己爭面子的。這身衣著表明了婉兒的侍妾身份。
五四以後的漢族城鎮女子還是習慣於上穿襖下穿裙,窄袖長襖逐漸向喇叭袖短襖過渡。這時只有旗人才穿旗袍。在《家》、《春》、《秋》中是找不到穿旗袍的女人的。
張愛玲對服裝的講究是出了名的,她對自己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服飾自然會作精心的設計。《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原是麻油店千金,嫁入大戶後,為了不被人看輕,在衣著上是緊追潮流的。
她「身上穿著銀紅衫子,蔥白線鑲滾,雪青閃藍如意小腳褲子」。辛亥革命後,一度掀起過女權運動。受「男女平等」的思想影響,上衣下褲成了女子的時興裝束。只是在正式場合,良家女子還得系裙。
二十多年後,曹七巧的女兒長安長成了大姑娘,可仍待字閨中。當有人為她介紹對象時,她「換上了蘋果綠喬琪紗旗袍,高領圈,荷葉邊袖子,腰以下是半西式的百褶裙」。
上面穿旗袍,下面穿百褶裙,這是滿漢女裝款式交融的結果。而高領圈和鑲荷葉邊的袖子都是當時的時尚。
張恨水《啼笑姻緣》中的陶太太是一個摩登的民國女子。她「穿了一件銀灰色綢子的長衫,只好齊平膝蓋,順長衫的四周邊沿都鑲了桃色的寬辮,辮子中間,有挑著藍色的細花,和亮晶晶的水鑽,她光了一截脖子,掛著一副珠圈,在素凈中自然顯出富麗來」。
上面這些文學人物的衣著描寫使我們對民國女子服飾有了大致的了解。
女子的服飾打扮,從大的方面看,反映了當時政治狀況、經濟風貌、道德觀念及生活習俗,從小的方面看,則反映了「她」的身份、地位、氣質和品位。這一點,哪個時代都一樣。
這個帖子里還有http://www.showchina.org/zgwhxl/zgctfs/200703/t109532.htm不少:
❻ 中國近代服裝史
近現代服飾(1912年以來)
辛亥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中華民族的服飾進入了新時代。在此之前,改良主義者康有為於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於宣統初年,曾上書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國留學生也改穿西裝。隨著中外交流的加強,五彩紛呈的服裝終於沖垮了衣冠等級制度。傳統的袍、衫、襖、褲、裙越來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飾影響,並被許多新品種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國初年出現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並行不悖的局面。穿著中西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孫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張,他認為:「禮服在所必更,常賜聽民自便。」希望能有一種「適於衛生,便於動作,宜於經濟,壯於觀瞻」的服裝式樣。於是,孫中山決心自己設制服裝。他經過縝密思考,精心設計,並徵求意見,終於創制了一套具有我國民族特點的簡便服裝——中山裝。
2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
孫中山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裝之所長。它是以廣東便服為基樣,在直領上加一翻領,如同將西裝內襯衣的硬領「移植」過來。這樣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裝上衣、襯農和硬領的功用,穿起來顯得很硬挺。同時,又將便服或一般西裝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如此「雙雙」、「對對」,頗具均衡對稱之感,很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點。又在上下左右四個衣袋上加上軟蓋,並各訂扭扣一枚,既美觀又安全,可防袋內物品遺失。下面的兩個明袋採用能縮漲自如,頗具彈性的「琴袋」式樣,旨在便於放置書本、筆記本等必需品之用。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證明一代偉人好學心切,隨時不忘讀書的美德。孫中山開始設計上衣的鈕扣有七個扣子後來為了方便起見,改成了五個。這就是小翻領、四袋、五扣的中山裝上衣。孫中山還參照西裝褲的式樣親自設計了中山裝褲子:前面開縫,一律用暗扣;左右兩側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設一小暗袋,俗稱表袋,也可藏用。這種褲子穿起來很方便,褲袋也可放置隨身攜帶的必需品。此外,褲袋的腰部打褶,褲管翻腳也有異於其他服裝,成為中山裝的特色之一。孫中山親自設制了新服裝,又親自帶頭在各種場合穿著。因為,這種服裝優點很多,主要是外形美觀大方。可以使用高級衣料製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製作。既可以作為禮服,又可以作為日常使服。因此,很受群眾的歡迎,將它稱為「中山裝」。後來,經孫中山大力提倡,普遍推廣,一時穿「中山裝」,舉國崇尚,蔚為鳳尚。
在這個時期旗袍同樣也深受歡迎。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
據資料記載,最早穿袍旗的漢族婦女是上海的女學生。她們穿著寬敞的旗袍,引起了各界婦女的羨慕,並紛紛仿效。同時,社會輿論對此也大加贊揚。於是,旗袍竟成了當時女子最時髦的服裝。
清末滿族旗女穿的旗袍是寬大、平直、衣長至足,所選用的衣料大都是綉花紅緞,在旗袍的領、襟、袖的邊緣部分都用寬邊鑲滾。
20年代初,旗袍開始普及,其式樣與清末的沒有多少差別。但不久,旗袍的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了。20年代末,因受歐美服式的影響,旗袍式樣也有了較大的改變。此時的旗袍,衣長大大縮短,穿著比以前更稱身合體,也更能襯托出女性的曲線美。到了30年代,旗袍已很盛行。先是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但不久,又興起低領來,領子越低越「摩登」,甚至有穿無領旗袍的。袖子的變化也是時而流行長的,長過手腕;時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至於衣長,一個時期流行長的,長至下擺曳地;以後又流行短的,短過膝蓋。從40年代起,旗袍的式樣趨於取消袖子,縮短衣長和減低領高,使旗袍更加輕便、適體。新中國成立之初,婦女穿旗袍的還很普遍。以後由於各種原因,穿旗袍的就越來越少了。但旗袍作為我國的一種傳統的民族服裝,是具有一定特點的。它線條簡練而優美,造型質朴而大方,比較適合婦女穿著,在國際上也有一些影響。近年來,我國的服裝設計者集思廣益,推陳出新,將傳統的旗袍式樣與現代女裝式樣揉合起來,使旗袍以嶄新的風姿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政治的過分干預 二十世紀的後半葉,中國政治上的極左思潮極大地影響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政治的標准下清除了所有存在「意識形態問題」的服飾,其中包括西洋的、封建的、奢華的艷麗的,甚至於性別特徵明顯的。最後剩下的只有中山裝、軍裝、學生裝了,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服飾最單調貧乏的一頁。
自民國以後,擁有時裝,特別是婦女時裝的出現。他是一種時髦的服裝。既和與節令,也符合時代潮流,時時變化。有很大的流動性,創造性。近代婦女穿著時裝是中國服裝史上一大轉折。不同於歷代那樣受嚴格的封建等級服制的限制,難於有大的變革,而民國以來帝制廢棄,封建限制逐漸消失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選擇衣著,紋樣,色彩,加之經濟、文化的發展及時裝業的興勃時裝上的推陳處新,爭奪斗艷,造成服裝史上空前的繁榮景象。
或許現在服裝就是那隻涅般的鳳凰,世紀末的狂風烈火將使她鍛鑄一新,重現光輝。服飾,從它誕生之日起就不像飲食那樣出於維系生命的本能,也不是像居住那樣出於防身之必需,而是一開始就是一種帶有浪漫色彩的文化創造。
第五章 現代
不可否認,剛剛過去的一個世紀,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服裝走向衰落與脫變的一個世紀;同時,這個世紀也是民族傳統服裝孕育新生能量的世紀。
一百年前,在北京宣武門南,達智橋胡同的松筠庵里,一個蓄著長辮,自穿袍的年輕人,用有力的行草寫下了中國近代上著名的「公車上書」,他就是康有為。他在上疏奏摺中稱:「……以數千年一統緩之中國衰衣博帶,長裙雅步而施萬國競爭之世,……誠非所宜矣!」可見當時中國服飾的改革與政治改革一樣勢在必行。辛亥革命首義成功,1912年民國政府頒布《服制》法令,將歐式的燕尾服,圓筒帽列為中國大禮服,西服為小禮服,這是中國第一次以法令確立西式服裝在社會禮儀中的地位。從此,中國自上而下地開設接受西式服裝與服飾習慣。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蹉跎,負載著舊時代精神的民族傳統服飾形式逐漸消失,中國人的衣行為模式逐漸與西方趨同,最終「與國際接軌」。
於今日的國際環境之中,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避免地首先在物質領域與其他發達國家趨勢向同一,經濟貿易的全球一體化帶來了生活方式的同質化,譬如都市的玻璃幕牆摩天大樓,家用電器、漢堡可樂、西裝、T恤、等。其次,物質生活的間接影響以及傳媒通訊的直接影響精神領域的同一也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思維方式、文化觀念、審美情趣、甚至於語言表達都在朝著一個潛在的國際標准靠攏,服飾也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就在這樣一個時期里,我們更不能忘記祖輩給我們留下的豐富而又寶貴的文化遺產。
從開始的樹葉獸皮到粗布麻衣再到綾羅綢緞,服飾的種類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豐富。中國人民用他們的智慧創造出奇跡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