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刺蝟為啥叫白仙
② 有關動物的燈謎!我急要-----------------------------------------------------------------!
耳朵長,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飯。(打一動物名) 兔子
粽子臉,梅花腳。前面喊叫,後面舞刀。(打一動物名) 狗
小姑娘,夜納涼。帶燈籠,閃閃亮。(打一動物名) 螢火蟲
一支香,地里鑽。彎身走,不會斷。(打一動物名) 蚯蚓
一樣物,花花綠。撲下台,跳上屋。(打一動物名) 貓
溝里走,溝里串。背了針,忘了線。(打一動物名) 刺蝟
肥腿子,尖鼻子。穿裙子,背屋子。(打一動物名) 鱉
船板硬,船面高。四把槳,慢慢搖。(打一動物名) 烏龜
一把刀,順水漂。有眼睛,沒眉毛。(打一動物名) 魚
一星星,一點點。走大路,鑽小洞。(打一動物名) 螞蟻
腳兒小,腿兒高。戴紅帽,穿白袍。(打一動物名) 丹頂鶴
小小船,白布篷。頭也紅,槳也紅。(打一動物名) 鵝
長胳膊,猴兒臉。大森林裡玩得歡。摘野果,搗鵲蛋,抓住樹枝盪鞦韆。(打一動物名) 長臂猿
娘子娘子,身似盒子。麒麟剪刀,八個釵子。(打一動物名) 蟹
進洞像龍,出洞像鳳。鳳生百子,百子成龍。(打一動物名) 蠶
尖尖長嘴,細細小腿。拖條大尾,疑神疑鬼。(打一動物名) 狐狸
為你打我,為我打你。打到你皮開,打得我出血。(打一動物名) 蚊子
無腳也無手,身穿雞皮皺。誰若碰著它,嚇得連忙走。(打一動物名) 蛇
背板過海,滿腹文章。從無偷竊行為,為何賊名遠揚?(打一動物名) 烏賊
日飛落樹上,夜晚到廟堂。不要看我小,有心肺肝腸。(打一動物名) 麻雀
說馬不像馬,路上沒有它。若用它做葯,要到海中抓。(打一動物名) 海馬
海上一隻鳥,跟著船兒跑。沖浪去抓魚,不怕大風暴。(打一動物名) 海鷗
小時像逗號,在水中玩耍。長大跳得高,是捉蟲冠軍。(打一動物名) 青蛙
白天一起玩,夜間一塊眠。到老不分散,人誇好姻緣。(打一動物名) 鴛鴦
姑娘真辛苦,晚上還織布。天色蒙蒙亮,機聲才停住。(打一動物名) 紡織娘
有位小姑娘,身穿黃衣裳。誰要欺負她,她就戳一槍。(打一動物名) 黃蜂
身小力不小,團結又勤勞。有時搬糧食,有時挖地道。(打一動物名) 螞蟻
頭頂兩只角,身背一隻鑊。只怕曬太陽,不怕大雨落。(打一動物名) 蝸牛
你坐我不坐,我行你不行。你睡躺得平,我睡站到明。(打一動物名) 馬
穿著大紅袍,頭戴鐵甲帽。叫叫我阿公,捉捉我不牢。(打一動物名) 蜈蚣
沙漠一隻船,船上載大山。遠看像筆架,近看一身氈。(打一動物名) 駱駝
身穿綠色衫,頭戴五花冠。喝的清香酒,唱如李翠蓮。(打一動物名) 蟈蟈
頭胖腳掌大,像個大傻瓜。四肢短又粗,愛穿黑大褂。(打一動物名) 熊
個兒高又大,脖子似吊塔。和氣又善良,從來不打架。(打一動物名) 長頸鹿
鼻子像鉤子,耳朵像扇子。大腿像柱子,尾巴像鞭子。(打一動物名) 象
遠看像黃球,近看毛茸茸。嘰嘰嘰嘰叫,最愛吃小蟲。(打一動物名) 小雞
兄弟七八千,住在屋檐邊。日日做漿賣,漿汁更值錢。(打一動物名) 蜂
皮白腰兒細,會爬又會飛。木頭當糧食,專把房屋毀。(打一動物名) 白蟻
身上滑膩膩,喜歡鑽河底。張嘴吐泡泡,可以測天氣。(打一動物名) 泥鰍
長得像黃菊,引誘小魚蝦。觸手捕食物,舞爪又張牙。(打一動物名) 海葵
像魚不是魚,終生住海里。遠看是噴泉,近看像島嶼。(打一動物名) 鯨
兩眼如燈盞,一尾如只釘。半天雲里過,湖面過光陰。(打一動物名) 蜻蜓
黑臉包丞相,坐在大堂上。扯起八卦旗,專拿飛天將。(打一動物名) 蜘蛛
駝背老公公,鬍子亂蓬蓬。生前沒有血,死後滿身紅。(打一動物名) 蝦
像貓不是貓,身穿皮襖花。山中稱霸王,寅年它當家。(打一動物名) 老虎
身長約一丈,鼻生頭頂上。背黑肚皮白,安家在海洋。(打一動物名) 海豚
遠看像只貓,近看是只鳥。晚上捉田鼠,天亮睡大覺。(打一動物名) 貓頭鷹
腿長胳膊短,眉毛遮住眼。沒人不吭聲,有人它亂竄。(打一動物名) 螞蚱
頭插花翎翅,身穿彩旗袍。終日到處游,只知樂逍遙。(打一動物名) 蝴蝶
身子輕如燕,飛在天地間。不怕相隔遠,也能把話傳。(打一動物名) 信鴿
腳著暖底靴,口邊出胡須。夜裡當巡捕,日里把眼眯。(打一動物名) 貓
頭前兩把刀,鑽地害禾苗。捕來烘成干,一味利尿葯。(打一動物名) 螻蛄
四柱八欄桿,住著懶惰漢。鼻子團團轉,尾巴打個圈。(打一動物名) 豬
生的是一碗,煮熟是一碗。不吃是一碗,吃了也一碗。(打一動物名) 田螺
頭戴周瑜帽,身穿張飛袍。自稱孫伯符,脾氣像馬超。(打一動物名) 蟋蟀
身穿綠衣裳,肩扛兩把刀。莊稼地里走,害蟲嚇得跑。(打一動物名) 螳螂
叫貓不抓鼠,像熊愛吃竹。搖擺惹人愛,是貓還是熊?(打一動物名) 熊貓
播種(打一動物名) 布穀
多兄長(打一動物名) 八哥
屢試屢成(打一動物名) 百靈
輕描柳葉(打一動物名) 畫眉
③ 五千片蟲子翅膀,居然做出這么好看的裙子
警告:本文有昆蟲圖片(不過還挺英俊的)
去年12月,我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看了由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簡稱V&A博物館)策劃的展覽——「 源於自然的 時尚 」。展覽展出了400餘件全球 時尚 珍品,這些展品均與自然相關。展覽探討了 時尚 如何從自然汲取靈感 , 時尚 對自然的影響,以及設計如何推動消費轉變,鼓勵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倡導更加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在展覽中,有一件展品格外引人注目,這是一件1868年的英國禮服裙,由 5000隻綠點橢圓吉丁 ( Sternocera aequisignata )的翅膀結合刺綉工藝鑲嵌在衣料里製成。素白色的衣料上,甲蟲的鞘翅猶如天然的寶石,在光線的折射下發出各色的光芒。這與現在某些衣物的亮片設計類似,只是所用的素材不同。
用甲蟲鞘翅裝飾的華麗禮服 | 三蝶紀
英國的這種甲蟲禮服 時尚 風潮源自印度。在16世紀到19世紀的莫卧兒帝國,當時印度的皇室和貴族都會穿著由 甲蟲翅膀裝飾的衣服 ,在帽子、披肩、腰帶上也會使用甲蟲翅膀裝飾,這些衣物後來成為了很多博物館的藏品。
18世紀末,這種 時尚 傳入了歐洲,很多制衣商人開始仿製印度風格的甲蟲裝飾衣物。做這種衣服需要向印度人大批量進口甲蟲的鞘翅。因為印度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型氣候,是 昆蟲的天堂 ,常被用於裝飾的吉丁蟲尤其多。歐洲不具備這種氣候優勢,只能找印度進口(日歷娘:雖然「印度屎殼郎」是傳統相聲《拴娃娃》里的段子,但印度出口甲蟲卻是真正存在的……)。1860年,英國的 鞘翅進口量高達25000件每批次 。
禮服上的圖案都是用一片片甲蟲翅膀拼起來的 | 三蝶紀
這種甲蟲禮服製作起來麻煩,穿起來也麻煩,需要穿著復雜的打底衣物,才能把它穿在最外層。盡管這種做工復雜、價格高昂的甲蟲禮服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但是由於一些自然屬性的缺陷,它並沒有在歐洲的上流 社會 流行開來。甲蟲的鞘翅雖然堅固,但也易碎,甚至 連坐下都很難 , 只適合舞會 這種場合,加之難以清洗,很快它就淡出了 時尚 的舞台。
拋開 時尚 ,讓我們回到吉丁蟲本身。吉丁蟲是一類甲蟲,在昆蟲分類學上屬於鞘翅目吉丁蟲科,世界上已知的吉丁蟲約有15000種以上,中國約有600多種。它們主要產於熱帶,是 熱帶濕熱森林的代表昆蟲 。
這類蟲子在英文里被稱為jewel beetles,直譯過來就是珠寶甲蟲,因為它們的鞘翅常帶有強烈的金屬色彩,圖案多樣。和其他甲蟲一樣,吉丁蟲長著兩對翅膀,前面一對是 堅硬美麗的鞘翅 ,後面一對是柔軟的膜質翅膀,皺縮在鞘翅的下方。
形形色色的吉丁蟲 | Michael Scheuerl / Wikimedia Commons
在很多熱帶地區,吉丁蟲都被當地人作為飾品, 歷史 悠久,除了用於衣物,吉丁蟲還被製作成標本、項鏈和耳環,或者作為貼片裝飾在衣物、珠寶盒和其他 手工藝品和藝術品 上。而今,吉丁蟲仍然是一些藝術家的靈感來源和創作素材。
吉丁蟲和其他漂亮的甲蟲的鞘翅被用來作為裝飾品具有先天優勢,這與它們色彩形成的原理有關。在自然界中,生物的顏色分為兩種,一種是 色素色 ,又稱為化學色;另一種是 結構色 ,又稱物理色。
學名為 Chrysobothris affinis 的吉丁蟲 | Lukas Jonaitis / Wikimedia Commons
色素色的缺點是 性質不穩定 ,如果你做過昆蟲標本,就會發現有些昆蟲標本隔了一段時間就會慢慢褪色,由鮮綠變為黃白,這就是色素色所發生的變化。
吉丁蟲的鞘翅屬於結構色,是通過物理結構產生的色彩,不會褪色。產生結構色的原因是吉丁蟲鞘翅上的蠟層、刻點、溝縫等細微結構與光線波長相當,通過干涉、衍射、散射等途徑對入射光線產生 特定波長、特定方向的反射 ,因而產生了 多彩的顏色 。簡而言之就是鞘翅上有復雜細微的結構,我們看到的是光在這些結構中反射出的顏色,多變又多彩。
學名為 Anthaxia hungarica 的吉丁蟲 | Jean gadeyne / Wikimedia Commons
與成蟲美麗的外表相反,吉丁蟲的幼蟲看起來不太討人喜歡,是一隻大頭的肉蟲子,和天牛幼蟲有幾分相像。中大型的吉丁蟲幼蟲生活在樹木的韌皮部和木質部之間, 在木頭里遊走取食 ,留下彎彎曲曲的隧道,隧道中充滿蟲糞。幼蟲經過幾次蛻皮後長大,之後化蛹,蛹羽化出成蟲後再 從木頭里鑽出來 活動。
在一截木柴里發現的,學名 Agrilus planipennis 的吉丁蟲 | Susan Greenhouse /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Game
很多吉丁蟲在農林業生產中是有害的,幼蟲蛀食樹木可以導致樹皮爆裂,枝乾枯死,俗稱「爆皮蟲」,成蟲啃食樹葉,造成樹葉缺刻, 影響植物生長 。只是,益害也是相對於人類而言,這些情況只是發生於人工改造的環境。在 生態系統完好 的原生森林中,吉丁蟲並不會對環境構成危害。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