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休閑服飾 > 民俗女人褲子圖

民俗女人褲子圖

發布時間:2021-07-14 23:12:22

① 中國古代的女人為什麼不穿褲子

古代習俗:為何女人不穿褲子
中國古代漢武帝之前,是沒有褲子這種東東的
所以不光女人沒褲子穿,男人也一樣!
在中國古代,人們在正式場合下,應採用跪的姿勢來坐,臀部放在兩腳的腳跟上。
如果是兩腿伸向前坐著,叫作箕坐,是個很不禮貌的坐法,兩腿盤起來坐也是不合適的。在三國、晉朝及稍晚一些時候這種坐姿仍是在正式場合所必須採用的。在一些比較嚴肅的古代影視作品,如《三國演義》中,是可以看到在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特別是對其它在座的人尊敬的話,一定要採用跪姿坐。
這種跪姿坐,是不夠舒服的(不信你試試),而且很不科學的,青年少經常這樣坐,會妨礙腿的發育的。
在古代中國,以跪姿坐確是最符合禮儀態的,婦女更必須如此
在日本,這種坐姿一直延續到了近代。二次大戰前日本女子的腿有點彎,除了可能缺鈣外,這種坐姿也起了很壞的作用。
為什麼會這樣?這和古代人所穿的褲子形式有關。在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褲子的記載,但那時的褲子只有兩個褲腿,襠是不縫合在一起,是廣義上的開襠褲。穿那樣的褲子的目的是為了保暖腿部。在人們只穿裙子或「裳」,在冷天腿部受凍,於是就在腿上套個套筒,這就是早期的褲子。那時的褲字寫作袴,這個字的來源似乎可解釋為袴是「兩股(大腿)各跨別也。」按古人的解釋,那時的袴是「脛衣也」,即給小腿穿個衣服,而不管屁股。大概是因屁股肉多比較經凍。
那時,窮人則可能根本就不穿褲子。《三國志》中明確記載賈逵(曹丕時任豫州刺史,曾大修水利)年輕時因貧窮,連冬天都不穿褲子,夏天就更不用說了。
穿那種開襠的褲子的情況下(更不用說不穿褲子),把兩條腿分開伸直的箕坐方式當然是極不禮貌的行為
盤腿坐也是不合適的。雖然跪著坐是很累的。大概對於上流社會的女性,箕坐更是個絕對要不得的壞毛病。其實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劉邦曾在正式場合下箕坐而且還罵人,這是極不禮貌的。
除了坐的姿勢外,還有些別的講究
比如上車時腿不免要抬高翹起來,可能會露寶,所以上車時必須注意周圍有沒有尊貴的人,特別是尊貴的女性,否則就是嚴重失禮。王莽就曾到皇太後(王莽的姑母)那裡都去告狀,說一個叫淳於長的人對著自己的母親上車,是為「驕佚」。
網上有些人會說漢朝某位皇帝慾望較強,所以要求宮女都穿著開襠褲。事實上,那時候的絕大多數人都是穿著開襠褲,並不是因為這個皇帝。不過,後宮中的女人如此穿,也確實給皇帝帶來了便利。
漢昭帝(一個不算差的皇帝)身體欠安,醫生及周圍人都認為應禁止性生活,於是令宮女們都穿「窮褲,多其帶。」窮褲和現代褲子可能仍不同,否則就不需要「多其帶」了。這在《漢書》上官皇後傳中有記載。
在漢朝前後,人們開始穿合襠的褲子了
這很可能首先是在騎馬打仗的軍人中流行的,穿開襠褲騎馬是個很不合適的。在東漢時,由西域又傳入了一種輕便的折疊椅,叫作胡床,好象也是先在軍隊中流行的。胡床在魏、晉時已開始流行,人們將坐在這種可折疊的椅子上叫作「據」,仍只能用於不需要講求禮貌的非正式場合,或在軍營中。
當人們開始穿合襠的褲子,跪姿坐已經沒有合理性了
但是,這樣不合理的姿勢仍延續了一段時間。在唐代,除了可折疊的胡床外,不能折疊的凳子和椅子也出現了。高腳的椅子和桌子在唐代中原的壁畫及敦煌壁畫中都出現了。唐代以後,人們再也不以跪姿為坐的正常姿勢了。
兩條腿下垂著坐在椅子上要比跪著,臀部放在兩腳跟上舒服的多,人們當然會選擇坐椅子而放棄跪姿,這樣的進步是很自然的。不過,我們也不必為古人穿開檔褲和跪在那兒辦公、吃喝宴會、聊天、教書和學習而奇怪。這是歷史發展過程所致。在差不同時,別的地區,例如古希臘、古羅馬人們只是用塊布將身子裹起來,不比我們先進。

② 求一張褲子長短代表的圖

③ 非洲最奇葩的習俗,女人永遠禁止穿褲子,一生只能穿裙子嗎

這個女人永遠禁止穿褲子的奇葩習俗,是屬於非洲烏干達。雖然這里的女人不能穿褲子,但是她們也不是赤身裸體。她們可以選擇穿裙子,也可以理解為這里的女人一生都是穿裙子。


非洲人的一些的習俗我們無法理解,一生只穿裙子,在這種情況下也是肯定的。畢竟對於某些非洲人來講,他們沒有徹底進化到現代!

④ 求助,圖片里的女人褲子誰知道是什麼

雖然什麼也沒看到,估計也就得叫褲子或者裙子吧

⑤ 民風民俗

蒙古族民風民俗

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客來敬茶是一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裡,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一碗奶茶,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語稱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接著穿戴民族盛裝的家庭主婦端來清香撲鼻的奶酒款待客人,這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禮節。主人會用詩一般的語言勸酒:「遠方的客人請你喝一杯草原佳釀,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菁華,也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尊老愛幼: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乾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熱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
選獵狗:蒙古族有獵狗打獵的習俗。因此,他們非常重視選留一隻好獵狗——「台格」,也就是經閹割的短毛細狗。選留獵狗要注重好的品種,即從良種小狗崽中挑選腰身長,尾巴長而勻稱,聽覺靈敏,視力敏銳,動作敏捷,跑起來快的小狗作獵狗。
問候: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蒙古人起名習俗:
其男子起名的特點有:
一、按民族心理習慣起名,如:帖木兒、格斯兒、巴特爾等;
二、按長輩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賽音(好運)、巴雅爾(喜悅)、 白音(富足) 、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按嬰兒出生時,長輩的年齡起名,如:賓塔(五十) 、吉仁泰(六十)、 達楞(七十) 等;
四、以勇猛的禽獸名稱起名,如:少布(飛禽)、 巴拉(虎)、 赤那(狼)、 阿不爾斯郎(獅子) 、部日固德(鷹)等;
五、按自然萬物名稱起名,如:朝魯(石頭) 、阿古拉(山)、 牧仁(河) 、塔拉(原野)等;
女子起名的特點有:
一、以明亮的星辰為名,如:娜仁(太陽) 、薩仁(月亮)、 敖敦(星辰) 、娜仁高娃(太陽般美麗) 、薩仁高娃(月亮般美麗)等;
二、以美麗的花草樹木為名,如:薩日朗花(山丹花) 、其其格(花兒) 、娜布其(葉子) 、海棠等;
三、以珠寶玉器為名,如:哈斯(玉)、 塔娜(珍珠)、 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麗) 等;
四、以理想為名,如:斯琴(聰穎)、 烏雲(智慧) 、高娃(美麗)、 斯琴高娃(美麗聰穎)等。
按此方法,蒙古女子的名字還可以分出很多種。現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點是不帶名字前綴,因而它只是名字,不應理解成姓名,有極個別帶姓氏前綴的,那隻是個別現象。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水忌:蒙古族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幹凈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乾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並視水為生命之源
宗教:薩滿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薩滿教崇拜多種自然神靈和祖先神靈。成吉思汗信奉薩滿教,崇拜「長生天」。直到元朝,薩滿教在蒙古社會占統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貴族和民間中仍有重要影響。皇室祭祖、祭太廟、皇帝駕幸上都時,都由薩滿教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對各種宗教採取了兼容並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薩滿教等。蒙哥汗時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薩滿教外,也奉養伊斯蘭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侶,並親自參加各種宗教儀式。元朝時也採取同樣的政策。元朝時期伊斯蘭教徒的建寺活動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視和保護。國師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後、王子等多人灌頂。佛教取代了薩滿教在宮廷里的地位。但佛教的影響僅限於蒙古上層統治階級,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薩滿教。
16世紀下半葉,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迎進了宗喀巴的藏傳佛教格魯派。1578年阿拉坦汗和達賴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華寺會面,召開法會,在法會上索南嘉措被阿拉坦汗封為「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達賴喇嘛稱號由此產生。此後,在明、清兩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興盛起來。但薩滿教在東部地區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動形式不同程度地倖存了下來。
在清政府倡導下,整個蒙古地區大造寺院,雕刻佛像,繪制壁畫,鑄造神像以及各種金屬工藝隨之發展起來,宗教氣氛,風靡一時,喇嘛教在蒙古地區成了麻痹人民,馴服人民的力量。
祭祀:
祭「騰格里」,蒙古語音譯,意為「天」。蒙古族薩滿教觀念之一。指上層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現象的「先主」;還包含「命運」的意思。祭「騰格里」是蒙古族重要祭典之一。祭天分以傳統奶製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紅祭」兩種祭法。近代東部盟旗的民間祭天活動,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進行。
祭火,蒙古族的牧民、獵民十分崇拜火,這是因為他們的祖先篤信具有自然屬性和萬物有靈觀念的薩滿教,認為火是天地分開時產生的,於是對「渥德噶賴汗·額赫」更加崇敬。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陰歷臘月二十三舉行,在長者的主持下將黃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謝火神爺的庇佑,祈禱來年人畜兩旺、五穀豐登、吉祥如意。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舉行。此外還有很多有關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對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潑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亂搗,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傳下來的宗教習俗,在每年水草豐美時節舉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開闊、風景優美的山地高處,用石頭堆一座圓形實心塔,頂端立系有經文布條或牲畜毛角的長桿。屆時,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禱告詞,男女老少膜拜祈禱,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祭祀儀式結束後,常舉行賽馬、射箭、摔交等競技活動。敖包祭是蒙古人為紀念發祥地額爾古納山林地帶而形成,表示對自己祖地的眷戀和對祖先的無限崇敬。這一信奉薩滿教時最重要的祭掃儀式,現已演變成了一年一度的節日活動。
宗教音樂,也叫薩滿教歌舞,由蒙古族薩滿巫師表演。使用圓形單鼓伴奏,鼓柄環上套有 銅錢等金屬物,搖之沙沙作響。以鼓鞭敲擊鼓面,按鼓點節奏而舞。祭祀歌曲、巫術歌曲等,則以吟誦及祝辭為主,舞蹈成分較少。表演形式多為獨舞,亦有集體歌舞,可吸收圍觀群眾參加表演。
傳統節日有「白節」、祭敖包、那達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戲:打鬃節等。
蒙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與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乳酪、奶豆腐等奶製品擺上盤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為是聖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
那達慕大會:每年夏秋季牧閑時舉行。「那達慕」在蒙語中有娛樂或游戲之意。內容有摔跤、賽馬、射箭、舞蹈,以及物資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後,又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如田徑、球類比賽、文藝演出、圖片展覽、放映電影、交流生產經驗等,成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盛會。
魯班節,是雲南省通海縣西城的一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二舉行,為期一天。居住在這里的蒙古族人民從其他兄弟民族那裡學會了建築技術。他們修建的房屋,不僅造型別致、美觀,而且經久耐用,頗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稱贊。為了紀念和慶祝在土木建築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們就把農歷四月初二定為魯班節。節日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無論路途遠近都要趕回家裡來歡度節日。各村寨都要殺豬宰羊,搭台唱戲。人們還把檀香木雕刻的魯班像拾著,敲鑼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後,大家匯集場上,唱歌跳舞。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跳時,先由男青年作為先導,他們懷抱龍頭四弦琴,邊彈邊跳,後面的人群群分成兩行,有時圍成圓圈有時互相穿插,隊形多變,且歌且舞,場面十分活躍。
燃燈節,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現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縣蒙古族在燃燈節的—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
節日後,各村寨忙著收小麥、油菜籽,犁田插秧。幹完這些農活後,工匠們又成群結隊外出承包建築。
哈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結婚,要選擇吉日,男方要給女方家送彩禮。彩禮有現金、衣服、布匹、首飾、稻穀等。女方家陪嫁的東西有櫃子、被褥、衣服、首飾、電器、自行車、大米、瓜子等。鑰匙由女方家送親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後,由新郎的母親拿錢來贖鑰匙,再交給新娘。結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貼有紅紙的豬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為禮物又讓女方家用於招待賓客。
結婚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隨下來女方家迎親,同時要挑點青菜送新娘家。按習俗,迎親過程中新郎不能說話,一切由陪郎應酬和周旋,直到把新娘娶回家。到女方家後,新郎被安排獨席吃飯,並不能動手,只能由陪郎夾菜喂新郎吃。當男方來的人們把嫁妝挑、抬出門的時候,新郎就可以迎上新娘出門了。
新娘梳著少婦的發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都穿著嶄新的衣服。服飾尚青、黑色,衣裙的花邊圖案與上衣的高領,都與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相近。新娘穿的一件小掛,由送親隊伍中一孩童保管。新娘由舅舅抱進轎子,並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新娘上轎後要哭泣,表示不忍離開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進洞房。
新娘進入男方家大門之前,要燒喜神紙,進入大門後要勸新娘停止哭泣,進入洞房後要揭去新娘的紅頭巾,並供到堂屋中。吃飯時讓新娘在洞房內吃獨席,由新郎為新娘添飯。當晚,姑娘和小夥子要來慶賀,家裡一片歡笑聲和歌聲。
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到女方家回門,同時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時給新郎一個銀鐲子。從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什麼人,新婚夫婦都要作揖。返回男方家後,他們還要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去上祖墳。新婚夫婦在姑娘和小夥子的陪伴下,挑著豬頭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雙方家的祖墳。回來後,新娘燒火,新郎挑水,給長輩和同伴燒洗腳水。婚禮至此即告結束。
婚後7天內,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到其他地方住宿。歷史上,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卻不能改嫁的習俗。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結婚自願,離婚自由已成新風,但蒙古族的離婚率是很低的。

待客禮儀

蒙古人把隆重而熱情地接待客人看作是一種美德。他們的待客禮包括問候、互遞鼻煙壺(解放後此禮已逐漸消失)、飲食招待等。無論是專程來訪的貴客還是路過歇腳的行人,客人一到,首先是互相問候,待客人坐定,女主人端上一碗馨香的奶茶,並擺上各種奶食品、炒米、手把羊肉等,其間敬酒是必不可少的。奶茶用銀質的碗盛著,與哈達一起獻上。敬酒時,要右手舉杯、左手托肘,恭敬地把酒杯交到客人手中。

蒙古包

蒙古族的傳統居室是蒙古包。蒙古包呈圓形尖頂,由圓形圍壁(哈納)和傘狀頂架組成,外面覆以羊毛氈,再用毛繩固定。圍壁、傘架均用木桿釘成。包頂留有天窗(陶高淖),通氣透光。門小,木製,大多向南或向東南。蒙古包可以拆卸搬運,極適於游牧生活的需要。

服飾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是蒙古袍,右衽,鑲邊,身長寬大,高領長袖,帶腰帶,配皮靴。夏袍是棉絲質的單夾袍,多紅、黃、 深藍色。冬袍是毛料面的羊皮袍。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婦女的帽飾、首飾多鑲珠寶和銀飾,顯得雍容華貴。喜穿軟簡牛皮 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 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 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 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

顧站冠

元代流行於蒙古族婦女中的一種高帽。長約一尺,筒狀,外包絲綢織物。花色品種各異,上面還裝飾著各式珠寶及美麗的孔雀毛。根據所戴的「顧姑冠」可識別其身分和社會地位。在電影《馬可·波羅》、《成吉思汗》中都可見到戴著這種冠帽的婦女。

蒙古靴

服飾工藝品。有皮靴、布靴(馬海靴)之 分。《馬可·波羅游記》載:「應知大汗賜一萬二千 男爵袍服各十三次,並附以名曰不里阿耳之駝皮靴一雙, 靴上綉以銀絲,頗為工巧。」不里阿耳靴即香牛皮靴,以補花盤腸紋做裝飾。女用布靴常以通體杏花、山丹、牡 丹等花草紋與佛手、D字紋、八結腸紋和雲卷紋裝飾。

摔跤服及摔跤靴

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五蝠捧壽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外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摔跤靴則是摔跤專用鞋。堅韌、厚實,靴子上有皮帶,穿時將靴底和靴筒纏綁牢固,以防滑倒和踢腳時脫落,且便於勾纏對方。

婚俗�

蒙古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講求倫常,嚴格輩分。講究由父母作主的聘婚制度,男到女家娶親。結婚儀式過程講究對歌、祝詞。蒙古族傳統家庭以男子為主,但家庭中的大事一般都能徵求妻子的意見。兒子娶妻生子之後,與父母分家,幼子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

蒙古族婚禮 充分表現了這個古老民族勤勞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獨特風格。由於分布廣闊,各地婚俗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共同點是新郎佩帶火鐮、蒙古刀和弓箭,致頌詞、祝詞和對歌等。東部地區接親時新娘坐轎車,大門口對歌,洞房門口致頌詞、祝詞,更為精彩的是歡送送親賓客時搶新郎的帽子,以試雙方的機智勇敢和坐騎快慢。西部牧區婚禮中最為熱鬧而又比較完整地保留傳統習俗的是鄂爾多斯婚禮。迎親那天雙方的親戚朋友著盛裝聚集在雙方家中。接親的隊伍由新郎、接親親家、伴郎組成,新郎身背弓箭,男方的親友們在門口以歌聲送接親隊伍出發,新郎一行來到女方家要繞蒙古包一圈,才能下馬。伴娘此時用毛氈攔住新郎的隊伍,開始對歌,伴娘要考問男方很多問題,男方的接親親家要對答如流。經過一番盤問,女方對接親隊伍的回答滿意了,新郎才可把禮物獻上,伴娘撤去白氈請客人進蒙古包里,蒙古包里隆重的「烏查」(全羊席)開始。新郎在歌聲中向新娘父親獻上哈達。新娘此刻在另一座蒙古包里打扮一新與好友們依依惜別。宴席結束,新娘要去夫家了,娘家人唱著「送女歌」送行。接親隊伍回到新郎家,只見門前燃著兩堆火,新娘要拉著新郎從火堆另一端遞過來的鞭梢,從火中間走過。這儀式象徵著愛情堅貞不渝,隱含純潔辟邪、興旺發達之意。進蒙古包後婚禮開始,揭去新娘頭上的紅蓋頭,新娘一一拜過公婆和親戚長輩。新郎手執銅壺,新娘手端放有銀碗的酒盤向賓客敬酒,被敬酒者一定要一飲而盡,並祝新人幸福。婚禮進入高潮,豐盛的宴席、醇香的美酒、賓客的歡歌起舞,包含了對新人的衷心祝願。

禁忌

蒙古族從遠古時代就崇尚火,因此形成了一些與火有關的禁忌,如到蒙古包中做客,不能往火中灑水、扔東西,更不能吐痰或將火踩滅。蒙古人還忌用手指著天空中的星星,這與崇拜天的原始信仰有關。進蒙古包要將馬鞭立於門側,不能帶入包內。絕不能打牛、馬的頭部。

服飾禁忌

帽子是蒙古人神聖不可侵犯的頭飾,因此,他們最忌諱隨處扔帽子或用其他東西觸摸、玩弄帽子。戴在頭上的帽子突然掉地,被看作是很不吉利的事。系腰,對蒙古男子來說是權威的象徵,是男子漢的標志。所以蒙古男子忌諱穿長袍不束腰帶。戴帽子、系腰帶是交際禮節之一。

居住禁忌

元朝時人們出入宮殿不許踩門檻。如果有人犯禁,要嚴懲。腳踏門檻,被視為無異於腳踩主人的咽喉。現蒙古人仍忌諱腳踏門檻。其次,蒙古包內的坐次也有嚴格的習慣規定。蒙古人平時尚右,氈包內則中為上,右次之,左為下。主人或貴賓尊長中坐,男人居右,女人居左。坐次錯亂,是一大禁忌。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日期禁忌

蒙古人對農歷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很重視。這與佛教的有些理論有關。一般在這些日子不舉行婚禮,病人不出遠門,病已痊癒的人要提防舊病復發等。

⑥ 禁止女生穿褲子,烏干達的怪異風俗都有哪些

每一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習俗,這對於我們來說應該尊重,比如烏干達禁止女生穿褲子,那麼,烏干達的怪異風俗都有哪些呢?給大傢具體的講解一下,朋友們請參考:

三、烏干達一些地區禁止女性穿褲子:

烏干達很多地區有些奇怪的風俗,最讓人爭議的就是禁止女性穿褲子。這個習俗確實叫很多人不理解,其實這就是烏干達一些部落的人,對於生育的看重,也是對於自己生活的一種思想,所以我們可以不理解,但是應該要尊重他們的選擇!

⑦ 女人的褲子中間的東西是什麼樣子

Baby

⑧ 古代女人穿褲子么

中國古代,漢武帝之前是沒有褲子的!所以不光女人沒褲子穿,男人也一樣!

在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褲子的記載,但那時的褲子只有兩個褲腿,襠是不縫合在一起,是廣義上的開襠褲。穿那樣的褲子的目的是為了保暖腿部。在古代人們只穿裙子或「裳」,在冷天腿部受凍,於是就在腿上套個套筒,這就是早期的褲子。那時的褲字寫作袴,這個字的來源似乎可解釋為袴是「兩股(大腿)各跨別也。」按古人的解釋,那時的袴是「脛衣也」,即給小腿穿個衣服,而不管屁股。

在漢朝前後,人們開始穿合襠的褲子了。這很可能首先是在騎馬打仗的軍人中流行的,穿開襠褲騎馬是個很不合適的。

有學者研究指出,自漢昭帝上官皇後始,宮中女子才穿有襠之褲,並自下而上地逐漸流行起來。但直到魏晉南北朝、唐朝時,女人們才真正穿上了現代意義上的褲子,其坐姿也由跪坐變為盤坐與箕坐。

⑨ 古代女子穿褲子嗎

漢代以前,女人下體無衣,到了漢朝才穿上開襠褲。《漢書·上官皇後傳》說:「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褲,多其帶。」所謂「窮褲」,便是開襠褲。穿開襠褲的目的是方便大小便,然則不穿內褲,也順理成章。如此情形,至少延續到了唐朝,日本人以唐裝製成和服,似乎女子著和服也不穿內褲。

也有人說和服是「吳服」的改造,來源江南八百童男女。女人不穿內褲,保留了古代中國人「衣」的基本特點。「日本人唯一的發明,就是男人的那塊兜襠布,至今還留在相撲力士碩大無比的臀縫里。」

古人說的衣裳,上半身為「衣」,下半身為「裳」。「裳」有點像裙子,說白了就是塊遮羞布。直到春秋時代,才有了褲子。後來,女性月經時會多穿一條舊褲子在內,避免弄臟外褲,慢慢地男人也效仿,逐漸演變成今天穿的內褲。如今,不穿內褲卻成為另一種性感的表達。

而若是來月經,就用 「月經布」。
古代婦女身上最長的東西,除了頭發、裹腳布,就數「月經布」了。月經布是一根長布條,用於「大姨媽」來時緊緊包裹下體。但是,由於古代婦女參加體力勞動比較頻繁,所以依然難免「見紅」。此外,因為中國向來崇尚節儉,使用過的布條還是會經過清洗後重復使用。現在的女人應該好好感謝衛生棉的發明者,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人」。

⑩ 抓拍各類女人褲子太緊尷尬凸顯

與民俗女人褲子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旗袍歐迪鳥尺碼2尺4 瀏覽:787
杭州市建蘭中學教師校服 瀏覽:462
南京旗袍藝術團 瀏覽:621
索普男裝是品牌 瀏覽:564
天津電信員工制服工作服招標 瀏覽:581
平底鞋配什麼裙子好看 瀏覽:333
外貿庫存睡衣批發 瀏覽:7
陌生男子正提褲子 瀏覽:800
鹿皮絨中長款春季女裝 瀏覽:432
蘋果王子童裝加盟費是多少 瀏覽:867
吉林警察學院校服照片 瀏覽:504
日系文胸品牌介紹 瀏覽:268
哪裡能批發童裝 瀏覽:199
黑色褲子搭配什麼顏色皮鞋好看嗎 瀏覽:774
訂做制服工作服批發 瀏覽:30
顯瘦ol襯衫品牌及商品 瀏覽:441
普拉達和菲格拉慕皮帶 瀏覽:924
流蘇羊衫怎樣配裙子 瀏覽:317
如果辨別阿迪的褲子 瀏覽:523
怎麼去除黑藍色褲子上的 瀏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