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腓特烈一世在第四次義大利戰役中的情況是怎麼樣的
腓特烈一世在義大利的暴行引起越來越多的反對者。1167年,義大利各主要城邦(包括威尼斯、維羅納等)組成「倫巴第同盟」,共同支持米蘭反對腓特烈一世,並取得了教皇甚至拜占廷帝國的支持。腓特烈一世於是發動第四次義大利戰役,一開始進展順利,攻佔羅馬,教皇倉皇出逃,腓特烈一世在羅馬第二次加冕為皇帝。但北義大利城邦市民奮起反抗,加上瘟疫流行,腓特烈一世軍中死了兩千多騎士,腓特烈一世本人身陷重圍,被迫化裝成一個農民狼狽逃脫。這是腓特烈一世在義大利第一次慘遭敗績。
『貳』 腓特烈一世一生有怎樣的經歷
紅鬍子腓特烈一世(1123—1190年),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腓特烈一世生活在一個動盪的時代,德意志內部為了爭奪國王的位置,連年廝殺不休,而國王與教皇之間為了爭奪主教敘任權等權力,也鬥了數百年難見分曉。這是一個尚武的時代,而他正是這個時代典型的尚武帝王,一生醉心於金戈鐵馬的生活。
腓特烈一世的正式稱謂是:霍亨斯陶芬的德意志國王腓特烈一世,其綽號為紅鬍子,因為他有一臉鮮紅色的鬍子。但在義大利人看來,此綽號的含義是這個入侵者在義大利殘殺無辜,義大利的鮮血染紅了他的鬍子,在義大利語中,紅鬍子的譯音為巴巴多薩。因此,腓特烈一世也常被稱為巴巴多薩。腓特烈一世是希特勒最崇拜的人物,希特勒將他入侵蘇聯的計劃定名為「巴巴羅薩」計劃。
腓特烈一世的父親、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士瓦本公爵康拉德三世,1138年憑借武力加政治手段當選為德意志國王,他的母親是韋爾夫家族的成員。在這個時代,德意志王侯中以霍亨斯陶芬和韋爾夫家族的勢力最為強大,擁有這兩個家族血脈的腓特烈無疑是最灼手可熱的人物。1147年父親去世,他繼任士瓦本公爵,1152年3月,當選為德意志國王。
自奧託大帝開始,每個德意志國王要獲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都必須親自進軍義大利由教皇加冕。但當時教權和王權的爭奪非常激烈,集中體現在主教,任權的爭奪上。腓特烈一世的前輩亨利四世曾因與教皇的紛爭被開除教籍,為了恢復教籍,他跪在卡諾莎城堡的雪地中三天三夜向教皇哀求,才得以恢復教籍,但當他收拾好舊河山之後又重新進軍羅馬,罷黜了教皇,報了舊仇。腓特烈一世,也許已經認識到了他與教皇的紛爭不可避免,為了鞏固後方,他於1150年讓實力雄厚的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放手侵佔易北河以東的斯拉夫人土地,並給予其主教任命權,還把巴伐利亞領地歸還於給他,條件是他必須在軍事上給予支援。1156年,又將類似權力給予奧地利邊地侯巴奔堡家族,並晉升其為公爵,奧地利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就發端於此。
穩固了後方之後,腓特烈一世開始尋求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153年發動了第一次遠征義大利。在進軍途中,他接到了教皇尤金三世的求救信,原來是教士阿諾德領導人民奪取了城市政權,選舉了羅馬元老院成員和執政官,主張教會放棄領地過使徒的簡朴生活。這真是天賜的機會,腓特烈一世加速進軍鎮壓了這次起義,以拯救者的身份進入羅馬城。
但新任教皇哈德良四世是個不懂變通的倔老頭,他在為腓特烈一世加冕時,堅持要腓特烈一世按照慣例為教皇牽馬、扶鐙,這激怒了腓特烈一世,結果使慶典會場變成了戰場,近千人被殺。但不管過程如何狼狽,腓特烈一世已通過加冕獲得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在他之前的德皇,一直只稱為「羅馬帝國皇帝」,從他開始又冠上「神聖」二字)。
此後,腓特烈一世開始致力於控制義大利各城邦。義大利是當時溝通西歐和東方的拜占廷、阿拉伯的媒介,商品經濟十分發達,另一方面,義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各城邦各自為政,這種情況無疑容易刺激侵略者的野心。1154年,腓特烈一世曾召開隆卡利亞會議,重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對義大利擁有主權,包括任命官員、徵收稅收等權力。但腓特烈一世每年從義大利掠取了大量財富(遠超過在德意志的收入),引起了北義大利城邦的不滿,便組織起以米蘭為首的反德皇的城邦集團。
於是,腓特烈一世於1158年和1160年兩次進軍義大利,分別被稱為他的第二次、第三次義大利戰役,均獲得勝利,迫使北義大利城邦同盟屈服,但後一次進行得異常艱苦,新任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加入到他的敵對陣營,宣布將腓特烈一世革出教門(絕罰)。經過兩年的圍攻才拿下了米蘭。腓特烈一世無情地摧毀了米蘭城,並宣布亞歷山大三世為偽教皇。
腓特烈一世在義大利的暴行引起越來越多的反對者。1167年,義大利各主要城邦(包括威尼斯、維羅納等)組成「倫巴第同盟」,共同支持米蘭反對腓特烈一世,並取得了教皇甚至拜占廷帝國的支持。腓特烈一世於是發動第四次義大利戰役,一開始進展順利,攻佔羅馬,教皇倉皇出逃,腓特烈一世在羅馬第二次加冕為皇帝。但北義大利城邦市民奮起反抗,加上瘟疫流行,腓特烈一世軍中死了兩千多騎士,腓特烈一世本人身陷重圍,被迫化裝成一個農民狼狽逃脫。這是腓特烈一世在義大利第一次慘遭敗績。
心有不甘的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一世於1174年第五次入侵義大利,北義大利各城邦嚴陣以待,加入「倫巴第同盟」的城市增加到22個(義大利各城邦之間以及它們與教皇之間如此團結還是第一次,由此也可見腓特烈一世的影響),一開始試圖以和談解決,但倫巴第同盟要求教皇參加和談遭到腓特烈的反對。1176年,雙方會戰於米蘭附近的林雅諾,這是中世紀有名的戰役之一。腓特烈一世統率的大軍遭到殲滅性的打擊,他本人也身受重傷,不得不投降。
1177年,腓特烈一世被迫與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簽訂威尼斯和約,歸還教產,同時承諾不再干涉教皇國的內部事務,還跪在亞歷山大三世的腳下吻他的腳。1183年,與倫巴第同盟簽訂康斯坦茨和約,腓特烈一世歸還了一切掠奪的土地,放棄在各城市任命自己官吏的權利,,廢除隆卡利亞會議的一切決議。腓特烈一世保留了形式上的最高任職權,並規定倫巴第同盟在皇帝出巡時必須接待和配合,算是保留了一點臉面。
腓特烈一世發動的義大利戰爭以失敗而告終,但他1186年第六次南下義大利卻取得了另一種形式的勝利。這一次,他到米蘭為他的兒子(後來的亨利六世)與西西里王國女繼承人康斯坦絲舉行婚禮,並讓新任教皇烏爾邦三世為新婚夫婦加冕為義大利國王和王後,實際上為他的後繼者控制義大利埋下了伏筆。
腓特烈一世據說和藹可親、體魄和才智均過人。他不知疲倦的兵戎生活使他成為德國軍國主義者眼中的英雄,但在義大利人眼中,腓特烈一世顯然是個惡魔。1159年攻打克里馬城時,竟以50名克里馬成的兒童作為前驅抵擋矢石,此舉大大損害了他的英雄形象。不過,1189年,當穆斯林英雄薩拉丁攻陷基督徒手中的耶路撒冷時,腓特烈一世號召歐洲國家進行十字軍東征,並以67歲高齡親自率軍遠征,使他第一次成為全歐洲人眼中的英雄。但當腓特烈一世在征途中渡過一條叫薩勒夫的小河時溺水身亡。一代戰神竟以這種戲劇性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以致許多德意志人都不願意相信這個事實,傳說他只是在某個地方休息,還會回到他的祖國。
『叄』 如何評價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者瑪麗亞·特蕾西亞
瑪麗婭·特蕾莎並非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她的丈夫洛林家族的弗朗茨一世才是神聖羅馬皇帝。瑪麗婭是奧地利女大公,波西米亞和匈牙利的女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後。
瑪麗婭,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後一位統治者,洛林-哈布斯堡王朝的開創者,「開明專制」的表率,反普同盟的締造者,「三條裙子」之一,堅定的反普魯士鬥士,宣稱「寧可賣掉最後一條裙子,也不會放棄西里西亞」的女戰士,用盡一生來盡心竭力地維護一個古老的搖搖欲墜的多民族封建帝國,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位偉大女性了。圍繞女王發生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讓女王和奧地利空費心血,也終歸沒能摁住腓特烈大帝帶領普魯士崛起(這件事也都怪毛子逗比,要不然腓特烈霸業能否建立也都是未可知)。奧地利的「裱糊匠」。
雖然生前並沒有得到過「女皇」的稱號,但已被奧地利人視為是真正的女皇和國母。
——————————————————奧地利的難處不在於專制制度,而在於它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政府又缺乏對非主體民族有效的約束。瑪麗婭接手時的奧地利可說是坐在火山口上的國家。其統治難度應該是要比普魯士,俄羅斯要難得多。
普魯士於立國170年後一統德意志,而腓特烈大帝可以說是德意志帝國的奠基人。葉卡捷琳娜夥同普,奧數次瓜分波蘭,為俄羅斯帝國西部贏得了無與倫比的戰略縱深地帶,並且戰勝奧特曼帝國,拿下克里米亞,使黑海成為俄羅斯後院游泳池,是毛子歷史上與彼得大帝並列的沙皇。相對來說,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在被迫退出一統德意志的角逐後,便淪為了次等國家,其帝國在一戰後分崩離析,在民族解放的大浪潮中,誰還會記得一百餘年前頭戴王冠,懷抱嬰兒,在匈牙利國會傾訴苦衷請求其貴族參加前途未卜的七年戰爭時的那個堅強女人的身影呢?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女皇依然坐在自己為之奮斗一生的帝國首都中心,俯視著自己的國家和人民,還有那永遠失去的西里西亞。
『肆』 腓特烈二世為什麼會發動戰爭
德國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有著極其復雜的原因,其中有一個人不能不說,他就是18世紀普魯士著名君主弗里德里希二世,又譯腓特烈二世,史稱腓特烈大帝。
弗里德里希二世是著名的「士兵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的次子,1712年1月生在柏林,由於長兄早逝,被立為王儲。他是一個性格復雜的人,在他身上,狂熱與理性、粗魯與文雅矛盾地並存著,研究腓特烈大帝必須從普魯士的崛起說起。
17世紀的德意志是弱小的、四分五裂的國家,由大大小小的邦國組成,三十年戰爭中成為西歐各主要國家角逐的主戰場。17世紀末,在諸多邦國中,普魯士和奧地利強大起來。這時普魯士的統治者就是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他是德國歷史上最能乾的統治者之一,盡管他的兒子腓特烈的光輝使他顯得暗淡。威廉一世身材短小,結實粗壯,如果他換上平民衣服,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以鐵的手腕對人民橫征暴斂,但他一點也不揮霍,用錢修公路,整治農村,特別用來建設軍隊。他事必躬親,勤奮工作,親自審查國家的預算,多花一文錢,他都不批准。他在全國推行軍事化教育,開了德國軍國主義的先河。他一生中只相信他的軍官和軍隊,被稱為「士兵王」。1740年,他去世時,為兒子留下大量的金錢和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可笑的是,「士兵王」天天舞刀弄槍,卻從來未打過仗。
「士兵王」執意要把兒子培養成軍人,竭力向他灌輸軍事和國家行政管理知識,而少年時代的弗里德里希二世機敏、聰穎,富有音樂才能,愛好吟詩作賦。而對兒子的文學和音樂抱負,威廉一世卻不以為然,諷刺地把兒子叫做「吹橫笛者」。
年輕的弗里德里希受其母親的影響更深,他母親索菲婭長期受法國文化的熏陶,並把她的這種稟賦留給了弗里德里希。他一生都是法國文化的崇拜者,特別是法國的巴洛克文化和啟蒙文化,他在宮廷中接受法國的教育,他最信任的老師和大臣都是法國人,他完全瞧不起德意志文化,他的德語講得不好,幾乎不能用德語行文,他的文章幾乎全是用法語寫的。
他討厭軍裝和訓練士兵,他稱其是「該死的義務和責任」。為此,父子感情發生了尖銳的對立,1730年8月,18歲的弗里德里希偕同摯友、近衛團少尉卡特企圖逃往英國,但在過境時被截獲。
滿腔怒火的「士兵王」決定殺一儆百。按當時慣例,他和支持他逃跑的朋友都要被處以死刑。但處理這件事的大臣違背了「士兵王」的意志,只下令處死他的朋友,而將他監禁了起來,並且強迫他隔著窗戶觀看極刑。
弗里德里希在他父親的重壓下,在宮中「閉門思過」。一年後,父子各作讓步,相互見面。1732年,他屈從父皇的旨意,與他所不愛的貝弗恩侯國公主伊麗莎白·克里斯提娜訂婚。可悲的是弗里德里希一生都冷淡這位對他欽佩和友好的王後。1736年,他同妻子分居。他把自己幽居在柏林北部的萊茵斯貝格宮,宮中建有一座中國式的別墅,一座中國式漁夫小屋,還有一座中國式四合院,深得弗里德里希的喜愛。
從這一年到他28歲,他有一半時間在父親的軍隊中工作,另一半時間用於學習哲學、歷史、文學,聽音樂和參加社交活動。26歲那年,他寫信給自己狂熱崇拜的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伏爾泰欣然接受他的致意。此後,兩人常以散文和詩的形式保持書信往來,伏爾泰還幫助他修改和潤色法文文稿。這段生活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影響。
他確實有點像父王經常責備他的那樣「太任性」,他好動,不聽話,頑固地反對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事情。早年他借債,追逐女人,愛好音樂,厭惡軍隊生活。他的性格更像法國人,與普魯士人的遲鈍形成鮮明的對比。他早年體弱多病,遭到父親公開的辱罵和鞭責。這一切形成他敏感多變的性格。他痛恨父親,蔑視人生,歷經坎坷,是一個玩世不恭的憤世嫉俗者。他與俾斯麥、希特勒以及其他的厭世主義者一樣,婚姻不幸福,後來逐漸淡漠與女人的來往。他把自己的感情都投在狗身上,在他的一生中,不論在床上或椅子上,總是與狗為伴。當這些狗死後,他為狗在墓里樹碑紀念,並且希望自己死後也埋葬在這些狗群之中,但他的這種厭世情緒最後又被一種榮譽感沖淡,使他又回到人世間。
就像一切追求權力的人一樣,他宣稱他從不愛爭權奪利,甚至在和法國大啟蒙思想家伏爾泰通信中也按照當時的風尚,以標榜自己有著法國式美德。但他內心深處有一種對榮譽的渴望。他在給自己的朋友的一封信中寫道:「我正處於血氣方剛之年,我追求榮譽,真的,我對你是無所不言的!我好奇,一句話,一種潛在的本能折磨得我晝夜不寧,我希望我的名字出現在報紙上,出現在歷史上,這是一種多麼大的滿足啊!它引誘我去做一切。」眾所周知,他已與妻子分居多年,而且對別的女人也沒有興趣。現在他要把所有的精力投到獲得榮譽上了。
當時的歷史背景恰好給予了他追求功名的契機。一盤散沙式的德意志需要統一,能承擔這一使命的只有為數不多、強大的邦國。而普魯士經歷了幾代皇帝盛世後,傳到這位繼承人手中,已是殷實富足的國家。他可以利用這個珍貴的時機冒險。此時此刻,他如果充分表現自己在政治上的聰明才智,無疑會取得巨大的成功。這樣,他開始思考戰爭。他寫道:「我喜歡戰爭,因為它能帶來榮譽。」
扣動扳機的機會來了。1740年10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皇帝查理六世死後無子嗣,由長女瑪麗亞·特蕾西亞襲位。弗里德里希從心裡鄙視女皇,也許是出於內心的自卑,弗里德里希發動戰爭的理由是對女王繼承權表示反對。
1740年12月,弗里德里希二世率軍2.5萬人侵入奧屬西里西亞,戰爭就這樣開始了。特蕾西亞臨危不懼,她說:「雖然我是一個可憐的女皇,但是有一顆男人的心。」穩定內部後,迅速組織一支精銳軍隊進行抵抗。次年5月,普魯士與巴伐利亞、薩克森、法國、西班牙等國簽訂《尼芬堡條約》,結成以瓜分奧地利為目的的軍事同盟。而英國、俄國和荷蘭則支持奧地利。戰爭在歐洲大陸展開,並波及英、法在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1741年4月,女王的軍隊在莫爾維茨被弗里德里希的普軍打敗,奧地利處境險惡。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迫使女皇同意和談,弗里德里希得到他早已垂涎的富饒的西里西亞大部分地區,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結束。
自從弗里德里希在戰爭中打響第一槍以後,他發現了戰爭的魅力,它可以帶來榮譽,帶來財富,他決心一直沿著這個方向走下去,他的名言是「強權即公理」。他看到軍隊是獲取土地、榮譽的工具,於是,他開始經常出入軍營,興味盎然地觀看士兵操練演習,慢慢地在重復著他父親的道路。
他在政治上顯得更加深謀遠慮,聰明過人,但自私自利,為他的目的服務可以欺騙所有的人。他不愛他的人民,對生活也缺乏熱情,他對下屬做些事完全是為自己的統治。他公開宣布說:「如果決心做老實人,我一定能做到。如果要騙人的話,那就乾脆做騙子。」1744年夏,他擔心奧地利乘勢收復西里西亞,再次入侵奧地利,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爆發。1745年,普軍取得霍恩弗里德貝格、亨訥斯多夫和凱瑟爾斯多夫之戰的勝利。12月,雙方簽訂《德累斯頓條約》,普魯士奪得整個西里西亞,但承認瑪麗亞·特蕾西亞的王位繼承權。
『伍』 七年戰爭的背景
從1748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到1756年,歐洲已享有8年的和平,但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並沒有解決任何爭執;僅僅造成奧地利在波西米亞和義大利的地位不穩;普魯士在西里西亞的不穩;英國在漢諾威的不穩;而法國在印度,美洲及在萊茵河的地位不穩。
《亞琛條約》的穩定性比不上一個世紀前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所達到的程度。昔日權利均衡的局面,已被普魯士陸軍和英國海軍的興起而擾亂。與日俱增的民族主義情緒,在英國是由於在望的商業利益和遠景,在普魯士是因為打勝仗,在法國是因為文化優越感。
英國企圖奪取法國的殖民地,壟斷整個制海權;普魯士企圖吞並薩克森,變波蘭為自己的附屬國,奧地利企圖削弱爭奪中歐霸權的對手普魯士,收復1740年被侵佔的西里西亞,法國則力圖吞並英國國王在歐洲的世襲領地漢諾威,保護法國在美洲和東印度的殖民地,遏制普魯士的勢力,瑞典試圖奪取普魯士的波美拉尼亞,俄國力圖阻止普魯士東侵,並擴大自己在西方的領地。
奧地利准備帶頭擲下第一把命運的骰子。39歲的瑪麗婭·特蕾莎仍舊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後,具備了哈布斯堡家族祖先所有的驕傲,她不能容忍西里西亞從她祖傳的領土上分割出去。
上一次戰爭她答應割讓西里西亞,以作為和平的代價,但她卻使和平成為一項停戰,並全神貫注進行改革,贏得強有力的同盟以及恢復近於解體的軍隊,她時常巡視軍隊營地,旅行到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奧爾米茨;她用報酬、官階,甚至更多時候用皇家,用女性現身於人前,鼓勵軍隊的士氣,將軍們勿需向她宣布效忠,因為這是他們血液中,以及騎士精神中,原本就有的;因此列支敦斯登親王花費20萬的財產,無償為她組建一支裝備齊全的炮兵部隊。她在維也納近郊設立以她名字命名的戰爭學院,用以訓練年輕的貴族,並為她的參謀准備有關幾何、地理、防禦工事和歷史的最佳老師。
腓特烈二世贊嘆道:「這位年輕的統治者,能迅速掌握政府精神所在,並使自己成為御前會議的靈魂,在她的治理下,奧地利的軍事達到前人所未曾有的完善地步,至於將這位女人所實行的計劃,視為偉大的男人所為,也不為過。」 外交是這一計劃的另外一面,她派遣密使,遠赴各地,以激起對腓特烈的敵意,並為奧地利爭取盟友。她注意到俄羅斯日漸壯大的力量,這力量是由彼得大帝締造,而當時由伊麗莎白統帥;她已看出,腓特烈對這位女沙皇的戀情所做出的尖刻品論;她內心也樂意重新與英國結盟,但這個協議已受到英國片面承認西里西亞歸普魯士所有而遭到破壞。英國為了取得波羅的海的木材,還和俄國簽訂一項補助協議,要求俄國在立沃尼亞保留5.5萬的駐軍,以阻止腓特烈採取任何向西的冒險行動。
英國幾百年來和法國一向是敵人,三番兩次的,法國鼓動並且支持蘇格蘭與英國對立,不斷准備侵入英國本土,當時,法國是唯一能在海上,在殖民地世界向英國挑戰的國家了。決定性的擊敗法國,贏得其在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英國將成為世界的霸主,所以老皮特天天在議會發表演說,鼓吹戰爭,當時英國和奧地利、俄國是盟友,皮特的說法是只要把法國的同盟者普魯士拉過來,組成英、奧、普、俄對法大同盟,英國就可以贏得半個世界了。英國議會被他說服,遂向普魯士提出共同防禦的建議。
腓特烈非接受這項建議不可,因為形勢的發展,已經使他的勝利顯得黯淡無光了。面臨奧地利的威脅,更壞的是,俄奧聯盟,他是招架不住的;面對如此困境,只有英國,可以施以援手,如果他在英國所提出的盟約上簽字,那他就可以利用英國來阻止俄國對他的攻擊;而一旦俄國退縮了,那奧地利也不會貿然挑起戰爭。1756年1月16日,他和英國簽訂《威斯敏斯特協定》,規定英國和普魯士將共同抗擊入侵德國的外國軍隊,他希望這協定將可防止俄國攻擊普魯士,英國卻希望這協定能保護漢諾威。
法國、奧地利和俄國無不覺得這條約的簽訂,等於被他們的盟國給出賣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的英奧同盟和法普同盟並沒有被正式廢止。瑪麗婭·特蕾莎通知英國大使,說他獲知英國竟然與「我個人及我家族永久的敵人」簽訂協定,深為震驚。路易十五抱怨普魯士欺騙了他;而腓特烈辯解說,這條約完全是防禦性的。蓬帕杜夫人想起腓特烈曾戲稱她為裙子陛下,路易想起腓特烈曾嘲弄法國國王的道德。
當時法國國庫空虛,陸軍疲憊,海軍能在大洋上航線的船隻只有45艘,而英國卻有130艘。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法國卻為盟國所拋棄,如今,法國找哪一個結盟好呢,找俄國嗎?英國已經用金錢將其擺平,找奧地利嗎?那也是法國幾百年的世仇了,就在不遠以前,法國還違背誓言,加入普魯士一方對他進行攻擊。
正好在這時,奧地利不失時機的向法國提出了 「逆轉聯盟」,這個天才的設想出自考尼茨-里特貝格親王的心中,他是十八世紀歐洲所產生的一位最能幹、最深入和最堅決的外交家。七年戰爭將是一場腓特烈大帝與道恩元帥間的軍事決斗,也是一場考尼茨和老皮特之間的智力較量。
腓特烈說:「考尼茨有一顆全歐洲最聰明的腦袋。」當1749年,他將與法國聯盟的計劃呈獻給女王的時候,女王以她的睿智理解了這一和她家族幾百年敵人和解的謀略。女王的心思是放在收復西里西亞上面,考尼茨認為和英國結盟,無論如何也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因為英國的力量是在海上;至於和法國和俄國聯手則是必須的,因為他們的力量是在陸上。一旦和這些國家聯手,則擊潰腓特烈並非不可能。他分析法國和普魯士聯盟將會有什麼結果,結論是一個新的陸上強權將會挑戰法國的陸上霸權,腓特烈不是常常在只顧自己的情況下,出爾反爾的出賣盟友嗎?
當瑪麗婭·特蕾莎1753年任命考尼茨為首相時,他依靠女王的支持,說服了維也納宮廷那些德高望重的反對派,1755年8月21日終於使聯和法國的提議成為國策,他給駐法大使下達正式指令,要求他運用一切力量爭取路易十五和蓬巴杜夫人。路易十五指定首相貝爾尼主教和蓬巴杜夫人全權負責秘密談判。
奧地利大使以女王的名義提出建議,認為法國應該放棄和普魯士的盟約,而且和奧地利結盟並在戰爭中資助它,他辯稱腓特烈二世是一個不可靠的盟國;路易注意到這樣的協定,可能使他捲入奧地利挑起的對普魯士的戰爭,但是不能保證奧地利在對抗英國的戰爭中有所幫助;而且,明顯看出普魯士的軍隊要比奧地利更善戰。他指示首相貝爾尼主教回復奧地利大使,說法國沒有明顯證據證實腓特烈和英國有勾結,所以暫時不打算改變法國和普魯士的聯盟關系。
考尼茨就在等待,等他得到英普簽訂防禦同盟的時候,他就知道他的計劃已經實現了。無論腓特烈怎麼解釋,路易十五已經不大相信他的誠意。作為對應,1756年5月1日《凡爾賽協定》簽署,法奧形成防禦同盟,歐洲傳統的聯盟關系完美逆轉,史稱「外交革命」。簽約國聲稱,他們只是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奧地利沒有承諾反英,法國也沒有答應反普,除非普魯士有明顯的侵略行為。路易十五認為普魯士除非瘋了,才會打第一槍,所以他心安理得的認為他簽這個條約是百分百的和平行為。
考尼茨的目的還沒有完全達成,因為法國當時還沒有同意參加對普戰爭。他現要做的,就是想辦法讓腓特烈自己跳出來進攻奧地利。同時,他輕而易舉說服俄國的女沙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參加這個新的聯盟,她早就想除去普魯士這個西進陸上的絆腳石了。另一方面,考尼茨又不得不避免她熱情過火,因為奧地利的軍隊在1757年之前還沒有完全准備妥當從事大規模戰爭。
當時,英國自信她和腓特烈簽署的同盟,足以保衛漢諾威,於是放任一群好戰之徒在大洋上四處搜捕法國船隻,但沒有宣戰的表示。法國也准備攻擊英倫三島作為報復,並派遣一支包括15艘戰艦的艦隊,由路易·弗朗索瓦·阿爾芒·黎塞留公爵元帥率領下,攻打地中海的梅諾卡島。這個島是英國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取得的。為了增援島上薄弱的駐軍,英國派出海軍上將賓率領的十條戰船赴援,在直布羅陀又有三條英艦加入。
1756年5月20日,雙方在梅諾卡島附近相遇,梅諾卡島之戰法軍被擊退,但英艦受損較大,以至賓海軍上將放棄援救梅諾卡島的行動,率隊退回直布羅陀,島上守軍因孤立無援而投降。法國獲得在地中海的一個戰略據點,黎塞留公爵在巴黎被視為英雄人物而受到歡呼致敬,而賓海軍上將則在朴茨茅次基地他的旗艦上被弔死示眾,因為他被不公正的指責為玩忽職守。
1756年5月17日,英國對法宣戰,但是找那個是啟動七年戰爭序幕的人,自然是腓特烈二世莫屬了。
(以上有關各國聯盟逆轉和天才外交家考尼茨縱橫捭闔的情況,是世界歷史上非常有趣和精彩的內容,參見網路「1756年外交革命」和「考尼茨-里特貝格」詞條。丘吉爾那句「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的名言,其靈感大概就來自於這段歷史。) 腓特烈知道自己奪取西里西亞以後,便成為報復的對象;而一旦瑪利亞·特蕾莎找到新的資源和同盟之後,便是自己受苦之日。他的王國是由碎片組合而成的,東部的東普魯士為波蘭王國所切斷,西部的威斯伐利亞行省中間隔著許多獨立的日耳曼王國。
而勃蘭登堡和西里西亞與這許多碎片在1756年一共只有450萬人,而英國是800萬, 法國1800萬,普魯士人口最密集的西里西亞有半數是天主教徒,並且親近奧地利,自柏林到薩克森邊界僅僅只有70公里,而薩克森選侯是天主教的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三世,將腓特烈看成是一個打家劫舍的土匪。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他如何有生存的機會呢?
唯有依賴機智、經濟、一支優良的軍隊和一群卓越的將領。腓特烈二世自己的機智、敏銳的程度不遜於他人;他是當代最有教養的統治者;但他的舌頭太毒了,他諷刺俄國女沙皇,匈牙利女王和法國蓬巴杜夫人是三條襯裙,他沒想到這樣會給他帶來多大的災難。他把經濟置於國家控制之下,以應戰時之需。他還不敢貿然改動普魯士的封建結構,唯恐這樣做,會打亂軍隊的組織形式。
這支軍隊是他的救世主,是他的一切。他的收入,75%以上花在維持這支軍隊上。他稱這支軍隊為雙肩負天的巨人。他使父親1740年留下的8萬軍隊到1756年擴充為15萬人。他用嚴酷的懲罰訓練軍隊,以求養成士兵無條件服從的習慣,並使他們在火網下,能不發一彈地,堅定的向對方陣地推進,直到命令下達,方能集體行動,改變方向。這支軍隊在戰爭初期,擁有包括腓特烈二世本人在內歐洲最優秀的將領。
與他的將領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是他在敵國內部派出的不計其數的間諜。這使他獲知匈牙利女王周圍形成了一個對抗他的國家聯盟體系。他在華沙和德累斯頓的間諜,獲得了薩克森和奧地利內閣的通信副本,這使他堅信,他們正在陰謀攻擊普魯士,准備將至解體。至於法國,他相信也加入了這個計劃。
1756年6月23日,他命令駐格尼斯堡的普魯士軍隊戒備,以應付來自俄國的攻擊。他向英國政府提出照會:「維也納宮廷有三項企圖,在其內部建立專職政權,毀滅新教運動和收回西里西亞。」他獲知這個冬季,薩克森將把軍隊從1.7萬擴充至4萬人,他推測同盟軍將在1757年春,從三個不同方向對他發動攻擊;而他遂下定決心,在他們動員前,先下手為強。
他認定免除這次危機的唯一機會是在他的敵人能夠聯合行動之前,至少擊潰其中任何一個,使其無法動彈。施威林元帥點頭同意,他的內閣成員博德威斯伯爵請求他不要授敵以侵略者的口實。腓特烈二世輕蔑的稱之為「膽小的政客」。
很久以前,腓特烈在自己寫的一本《政治遺囑》中告誡他的繼承人要征服薩克森,使得勃蘭登堡和西里西亞在地理上能夠形成一個整體,他本來以為它自身沒有機會實現這個目標。而今這似乎變成了軍事上的必須行動了。他一定要解除薩克森的軍備,以保證西線的安全。英國政府通告腓特烈,對他先發制人的打擊表示諒解。
1756年7月,他派遣使者去維也納,要求奧地利政府保證不再當年或下一年攻擊普魯士。考尼茨乾脆的予以拒絕。瑪利亞·特蕾莎女王圓滑的表示,在現今危機中,她雖重整軍備,但無意破壞和平,奧地利政府為自身的安危,需要保留做出任何行動的自由權利。腓特烈二世又派了一名使者去,向這位女王再度要求明確的答復,但他已經沒有耐心聽到回答,他的軍隊隨即出發,進入薩克森邊界。
1756年8月29日,七年戰爭最終爆發。
『陸』 腓特烈一世是誰有何作為
紅鬍子腓特烈一世(1123—1190年),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腓特烈一世生活在一個動盪的時代,德意志內部為了爭奪國王的位置,連年廝殺不休,而國王與教皇之間為了爭奪主教敘任權等權力,也鬥了數百年難見分曉。這是一個尚武的時代,而他正是這個時代典型的尚武帝王,一生醉心於金戈鐵馬的生活。
腓特烈一世的正式稱謂是:霍亨斯陶芬的德意志國王腓特烈一世,其綽號為紅鬍子,因為他有一臉鮮紅色的鬍子。但在義大利人看來,此綽號的含義是這個入侵者在義大利殘殺無辜,義大利的鮮血染紅了他的鬍子,在義大利語中,紅鬍子的譯音為巴巴多薩。因此,腓特烈一世也常被稱為巴巴多薩。腓特烈一世是希特勒最崇拜的人物,希特勒將他入侵蘇聯的計劃定名為「巴巴羅薩」計劃。
腓特烈一世的父親、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士瓦本公爵康拉德三世,1138年憑借武力加政治手段當選為德意志國王,他的母親是韋爾夫家族的成員。在這個時代,德意志王侯中以霍亨斯陶芬和韋爾夫家族的勢力最為強大,擁有這兩個家族血脈的腓特烈無疑是最灼手可熱的人物。1147年父親去世,他繼任士瓦本公爵,1152年3月,當選為德意志國王。
自奧託大帝開始,每個德意志國王要獲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都必須親自進軍義大利由教皇加冕。但當時教權和王權的爭奪非常激烈,集中體現在主教,任權的爭奪上。腓特烈一世的前輩亨利四世曾因與教皇的紛爭被開除教籍,為了恢復教籍,他跪在卡諾莎城堡的雪地中三天三夜向教皇哀求,才得以恢復教籍,但當他收拾好舊河山之後又重新進軍羅馬,罷黜了教皇,報了舊仇。腓特烈一世,也許已經認識到了他與教皇的紛爭不可避免,為了鞏固後方,他於1150年讓實力雄厚的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放手侵佔易北河以東的斯拉夫人土地,並給予其主教任命權,還把巴伐利亞領地歸還於給他,條件是他必須在軍事上給予支援。1156年,又將類似權力給予奧地利邊地侯巴奔堡家族,並晉升其為公爵,奧地利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就發端於此。
穩固了後方之後,腓特烈一世開始尋求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153年發動了第一次遠征義大利。在進軍途中,他接到了教皇尤金三世的求救信,原來是教士阿諾德領導人民奪取了城市政權,選舉了羅馬元老院成員和執政官,主張教會放棄領地過使徒的簡朴生活。這真是天賜的機會,腓特烈一世加速進軍鎮壓了這次起義,以拯救者的身份進入羅馬城。
但新任教皇哈德良四世是個不懂變通的倔老頭,他在為腓特烈一世加冕時,堅持要腓特烈一世按照慣例為教皇牽馬、扶鐙,這激怒了腓特烈一世,結果使慶典會場變成了戰場,近千人被殺。但不管過程如何狼狽,腓特烈一世已通過加冕獲得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在他之前的德皇,一直只稱為「羅馬帝國皇帝」,從他開始又冠上「神聖」二字)。
此後,腓特烈一世開始致力於控制義大利各城邦。義大利是當時溝通西歐和東方的拜占廷、阿拉伯的媒介,商品經濟十分發達,另一方面,義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各城邦各自為政,這種情況無疑容易刺激侵略者的野心。1154年,腓特烈一世曾召開隆卡利亞會議,重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對義大利擁有主權,包括任命官員、徵收稅收等權力。但腓特烈一世每年從義大利掠取了大量財富(遠超過在德意志的收入),引起了北義大利城邦的不滿,便組織起以米蘭為首的反德皇的城邦集團。
於是,腓特烈一世於1158年和1160年兩次進軍義大利,分別被稱為他的第二次、第三次義大利戰役,均獲得勝利,迫使北義大利城邦同盟屈服,但後一次進行得異常艱苦,新任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加入到他的敵對陣營,宣布將腓特烈一世革出教門(絕罰)。經過兩年的圍攻才拿下了米蘭。腓特烈一世無情地摧毀了米蘭城,並宣布亞歷山大三世為偽教皇。
腓特烈一世在義大利的暴行引起越來越多的反對者。1167年,義大利各主要城邦(包括威尼斯、維羅納等)組成「倫巴第同盟」,共同支持米蘭反對腓特烈一世,並取得了教皇甚至拜占廷帝國的支持。腓特烈一世於是發動第四次義大利戰役,一開始進展順利,攻佔羅馬,教皇倉皇出逃,腓特烈一世在羅馬第二次加冕為皇帝。但北義大利城邦市民奮起反抗,加上瘟疫流行,腓特烈一世軍中死了兩千多騎士,腓特烈一世本人身陷重圍,被迫化裝成一個農民狼狽逃脫。這是腓特烈一世在義大利第一次慘遭敗績。
心有不甘的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一世於1174年第五次入侵義大利,北義大利各城邦嚴陣以待,加入「倫巴第同盟」的城市增加到22個(義大利各城邦之間以及它們與教皇之間如此團結還是第一次,由此也可見腓特烈一世的影響),一開始試圖以和談解決,但倫巴第同盟要求教皇參加和談遭到腓特烈的反對。1176年,雙方會戰於米蘭附近的林雅諾,這是中世紀有名的戰役之一。腓特烈一世統率的大軍遭到殲滅性的打擊,他本人也身受重傷,不得不投降。
1177年,腓特烈一世被迫與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簽訂威尼斯和約,歸還教產,同時承諾不再干涉教皇國的內部事務,還跪在亞歷山大三世的腳下吻他的腳。1183年,與倫巴第同盟簽訂康斯坦茨和約,腓特烈一世歸還了一切掠奪的土地,放棄在各城市任命自己官吏的權利,,廢除隆卡利亞會議的一切決議。腓特烈一世保留了形式上的最高任職權,並規定倫巴第同盟在皇帝出巡時必須接待和配合,算是保留了一點臉面。
腓特烈一世發動的義大利戰爭以失敗而告終,但他1186年第六次南下義大利卻取得了另一種形式的勝利。這一次,他到米蘭為他的兒子(後來的亨利六世)與西西里王國女繼承人康斯坦絲舉行婚禮,並讓新任教皇烏爾邦三世為新婚夫婦加冕為義大利國王和王後,實際上為他的後繼者控制義大利埋下了伏筆。
腓特烈一世據說和藹可親、體魄和才智均過人。他不知疲倦的兵戎生活使他成為德國軍國主義者眼中的英雄,但在義大利人眼中,腓特烈一世顯然是個惡魔。1159年攻打克里馬城時,竟以50名克里馬成的兒童作為前驅抵擋矢石,此舉大大損害了他的英雄形象。不過,1189年,當穆斯林英雄薩拉丁攻陷基督徒手中的耶路撒冷時,腓特烈一世號召歐洲國家進行十字軍東征,並以67歲高齡親自率軍遠征,使他第一次成為全歐洲人眼中的英雄。但當腓特烈一世在征途中渡過一條叫薩勒夫的小河時溺水身亡。一代戰神竟以這種戲劇性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以致許多德意志人都不願意相信這個事實,傳說他只是在某個地方休息,還會回到他的祖國。
『柒』 瑞士的歷史中與奧地利相關的部分
談起這三個國家的歷史,我們要從公元895年開始。 cFQa~
這一年,西遷的馬扎爾人被東法蘭克國王阿努夫僱傭來進攻大摩拉維亞國。於是馬扎爾人開始進入潘諾尼亞平原。這個潘諾尼亞平原將形成未來的匈牙利王國。於是馬扎爾人開始到處劫掠。這倒也是游牧民族的習性。他們的主要方向是西北。他們沿著多瑙河西進,劫掠了現在的奧地利地區德國以及法國北部。當時,這些地區分別歸屬於東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當然他們還向南進發,劫掠了義大利。
而馬扎爾人出現的同時,西歐還有兩波蠻族。一撥人是北歐出發的維京海盜。還有一波是西班牙出發的薩拉森人海盜。這個薩拉森人就是阿拉伯人。維京海盜的主要目標是西法蘭克王國的西北海岸和西南海岸。而薩拉森海盜的主要目標是法國南部沿海和義大利西北沿海。因此我們可以說,在800-1000年這個變革的時代中,法國人主要受到兩大波海盜的劫掠。而德意志則受到馬扎爾游牧民族的劫掠。而義大利則受到了薩拉森海盜和馬扎爾人的劫掠。我這里有一個不完善的結論。也就是同時源出於法蘭克王國的法國、義大利和德意志的中世紀的不同性除了是因為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外,還是由於外部條件的不同。法國受到兩組海盜的襲擊。而海盜一般是游擊戰術,打了就跑。在當時西歐的航海技術如此之差的情況下,不可能派船隊出海去打擊維京艦隊。因此只能就地防守。而維京海盜的進攻是一小撥一小撥,也沒有方向性。因此不太很適合用大部隊去進攻。因此只適合小部隊防守和建立城堡來防守。因為維京人對城堡是無可奈何的。然後,一旦海盜登陸,附近的人們就可以避入城堡中。這樣的話,就不太需要中央政府了。各地自行進行防守就可以了。然後由於城堡庇護,這樣城堡的大貴族就有可能建立地區的權威,成為本地區的庇護者。所以法國前期的王權很弱小,就是因為分散的海盜不需要強大的王權。當然,這與加洛林家族濫封土地也有關系。 B$j,:^
而對於德國來說,馬扎爾的規模要遠遠大於北歐海盜。馬扎爾人可以隨時組織上萬人馬入侵德國。因此東法蘭克的原本六大公國的任何一個是沒辦法單獨對付馬扎爾人了。因此他們需要一個強大的人來領導他們。於是薩克森公爵捕鳥者亨利承擔了這一職責。他雖然在對馬扎爾人作戰中沒有多大戰國。但是成功在一次會戰中抓獲了一名馬扎爾首領。這樣就獲得了9年的停戰時間。後來到了奧托時代。奧托一邊整軍備戰,一邊對大貴族進行鎮壓。他成功合並了五大公國中的法蘭克尼亞。終於在955年,奧托在萊西費爾登決定性擊敗了馬扎爾人。這次戰役結束了馬扎爾人在德國的劫掠。但是奧託大帝扶植教權來對抗大貴族雖然在他的時代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卻在下一個世紀留下了巨大的禍害。馬扎人的失敗迫使馬扎爾人定居了下來。他們在帕諾尼亞平原定居並接受了天主教。聖斯蒂芬是第一個接受天主教的馬扎爾首領。他在公元1000年左右皈依了天主教。從此之後匈牙利成為天主教世界乃至基督教世界的東部堡壘。正因為聖斯蒂芬是第一個詭異天主教的匈牙利統治者,因此後來的匈牙利王位就被稱為聖斯蒂芬王冠。這個王朝被叫做阿帕德王朝。因為聖斯蒂芬的高曾祖父就叫阿帕德。 c:5BQr '
再說說瑞士。瑞士在那時候很有些復雜。公元888年,加洛林家族崩潰後。瑞士也開始了分裂。瑞士的一小部分進入了義大利。然後大部分歸兩個國家所有。瑞士的東部和北部,也就是現在的德語區歸東法蘭克王國的士瓦本公國。而瑞士的西南法語區歸屬於上勃艮第王國。這個王國控制著瑞士西南以及弗朗什孔泰。然後到了公元933年,上勃艮第王國又合並了法國羅訥河以東的絕大部分地區。 dRmTE
還是說說奧地利。奧地利在馬扎爾人到來的時候,當然歸屬於馬扎爾人。但是公元955年以後,奧托的軍隊開始東進。公元976年,奧托二世把在奧地利地區成立了東方馬克(邊區)。這個邊區附屬於巴伐利亞,被稱為巴伐利亞邊區。最開始的邊區長官(藩侯)是巴本堡家族。於是巴本堡家族開始在奧地利統治直到1246年絕嗣。1156年,紅鬍子腓特烈把巴伐利亞還給韋爾夫家族。但是同時把奧地利邊區從巴伐利亞剝離,成立了奧地利公國。 4mg&H0 !
再回頭說瑞士。瑞士當然還是歸士瓦本公國和勃艮第王國所有。不過到了1032年,神聖羅馬皇帝康拉德二世在勃艮第國王絕嗣後取得了勃艮第王國。因此勃艮第王國並入帝國。此時,由於王國首都在法國的阿爾,因此此王國也被稱為阿爾王國或者採取羅馬古稱為阿勒拉特王國。於此同時,士瓦本部分的瑞士修建了一個城堡。這個城堡被稱為哈布斯堡。於是該地誕生了我們著名的哈布斯堡家族。帝國合並王國之後,尚無法控制南到普羅旺斯的諸侯。但是士瓦本的帝國諸侯已經開始了在勃艮第王國的北部進行經營。公元1070年左右,控制著巴登地區的策林根家族的一支成為帝國在勃艮第的代理人。他們也被封為策林根公爵。於是他們開始大肆合並勃艮第王國在瑞士的土地。同時,勃艮第王國的一個本地諸侯薩伏伊公國開始自南向北擴張勢力。薩伏伊伯爵們控制了日內瓦湖周邊地區。當然我們著名的哈布斯堡家族也開始擴張。還有一個重要的本地諸侯叫克伊堡伯爵也開始兼並領土。到了1200年左右的時候,瑞士地區除了主教區之外,剩下的地盤全部歸四大諸侯所有。那就是策林根家族、薩伏伊家族、克伊堡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
公元1218年,策林根家族的南支(瑞士支系)絕嗣。於是策林根家族在瑞士的廣大地盤透過婚姻被克伊堡家族繼承。於是克伊堡家族獲得了瑞士大約一半的土地。當然策林根家族北支仍然統治著巴登直到現代。1264年左右,哈布斯堡伯爵魯道夫在克伊堡家族絕嗣後繼承了克伊堡家族的廣大地產。因為克伊堡伯爵是魯道夫的舅舅,就這么簡單。於是哈布斯堡家族控制了瑞士大半的土地。1273年,德意志諸侯選舉魯道夫為國王。於是德意志擺脫了大空位時期。魯道夫繼位後最大的威脅就是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因為奧托卡是紅鬍子腓特烈的兒子士瓦本的菲利普的女兒的後代。也就是說他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後代。因此他要求德意志王位。另外就是奧托卡利用德意志空位的混亂時期,侵佔了奧地利公國。因為奧地利的統治者在1246年絕嗣了。魯道夫要求奧托卡到帝國國會受審並放棄侵佔的奧地利公國。奧托卡拒絕了。於是戰爭爆發了。魯道夫經過兩次戰爭終於擊敗並殺死了奧托卡。於是魯道夫獲得了相當於現在的奧地利地區。這也標志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東移。公元1291年,魯道夫去世。魯道夫為他的兩個兒子阿爾布雷西特和魯道夫留下了從阿爾薩斯到維也納的廣大土地。他本人也是哈布斯堡崛起的關鍵人物。但是就在魯道夫去世的當年,瑞士的三個城鎮達成了互相保護的協議。這個同盟被稱為神聖同盟。而神聖同盟的建立也標志著瑞士聯邦的建立。 l.! ~t1i
魯道夫死後,諸侯拒絕選舉他的長子阿爾布雷希特為王。他們選舉了弱小的拿騷伯爵阿道夫為王。於是阿爾布雷西特暫時蟄伏。拿騷的阿道夫在位倒行逆施,出處考慮本家族的利益而不顧諸侯的利益。於是諸侯們逐漸偏向了阿爾布雷西特。公元1300年,戰爭爆發了,阿爾布雷西特擊敗並殺死了拿騷的阿道夫。於是阿爾布雷西特成為國王。不過好景不長,阿爾布雷希特旋在1308年即被自己的侄子約翰所謀殺。原因很簡單,遺產的分配。魯道夫生前對領土進行了劃分。然後,約翰的父親魯道夫獲得了士瓦本的大部分財產。甚至有傳說,魯道夫被封為士瓦本公爵。因此約翰也被稱為士瓦本的約翰。士瓦本的魯道夫死後,作為族長的阿爾布雷西特為了保持家族財產的完整而剝奪了約翰應該繼承的部分土地。於是約翰就刺殺了叔叔。這次刺殺標志著哈布斯堡家族暫時告別在德國王位上的表演。於是諸侯們選舉弱小的盧森堡伯爵亨利七世為王。亨利七世在位時間不長,而且沒有多大的作為。但是他做了一件很有利於本家族的事情。也就是他讓自己的兒子約翰娶了波希米亞公主伊麗莎白。於是盧森堡家族入主波希米亞。 1??RX}8[L+
這時候,讓我們轉向一直沒怎麼提到的匈牙利。匈牙利在蒙古人第二次西征的時候倒了大霉。匈牙利國王被打得到處奔逃。不過幸虧蒙古大汗窩闊台的去世使得蒙古軍隊撤回亞洲。而這次之後,蒙古人再沒有回到過匈牙利。經過這次入侵,匈牙利大領主實力大損。於是匈牙利王權有所加強。公元1300年左右,匈牙利阿帕德王朝絕嗣。然後,匈牙利王位就成為歐洲貴族的競爭對象。前面所提到的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的兒子來到了匈牙利做國王。然後統治巴伐利亞的維特爾斯巴赫家族派出了一個奧托來競爭王位。還有就是哈布斯堡家族派出了士瓦本的魯道夫來搶奪王位。當然,這些競爭王位者就和阿帕德王朝沾點親帶點故的,不然沒有機會的。但是眼下這幾位都由於水土不服,統治不合匈牙利貴族的味道而被趕走。於是成功者出現了。那就是安茹家族的查理-羅貝爾。他是法蘭西王族的直系後代。他的堂兄弟們統治著義大利的那不勒斯王國。他本人靠著血緣和機靈成為匈牙利的國王。他的兒子路易則大力整理匈國內政使匈牙利國力空前強大。因此,這個路易被稱為路易大帝。可惜路易大帝沒有兒子來繼承王位。 zwS'AN'A
讓我們回到德意志。瑞士的神聖同盟成立後,就逐漸侵吞哈布斯堡家族在瑞士的土地。1315年,瑞士人擊敗了哈布斯堡家的軍隊。自此以後,神聖同盟開始逐步侵吞哈布斯堡家族的老家瑞士。大約到了中世紀末期,瑞士聯邦初見雛形。而阿爾布雷西特死後的哈布斯堡家族雖然極力競爭王位,但是沒有成功過。僅有一個腓特烈得到了共治國王的地位。但是他的政令不出奧地利。阿爾布雷西特的子孫逐漸增多。於是他們瓜分了奧地利。然後在中世紀末期之前,奧地利經常被分成三四份。但是哈布斯堡家族比較團結,這是他們的優點。國王亨利七世在1314年去世。然後亨利七世的兒子約翰鑒於暫時實力不濟而放棄了王位。然後巴伐利亞的路易登上了王位,是為路易四世。於是約翰就精心治理波希米亞。約翰是法國人的盟友。於是1346年的克雷西會戰,他也有參加。不幸的是,他陣亡了。他的兒子查理僥幸逃脫。查理回到德意志後就開始和路易四世競爭王位。為了爭取實力強大的哈布斯堡家族的支持,查理四世和哈布斯堡家族簽訂了家族協定。也就是說盧森堡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若有一個家族絕嗣,其遺產由另外一個家族繼承。靠著哈布斯堡家族的支撐,查理四世和他的子孫在之內近百年之內統治著德意志。 wAYc)u#
盧森堡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締結了諸多聯姻。同時,盧森堡家族同匈牙利的安茹家族也有婚約。查理四世的兒子西吉斯蒙德和路易大帝的女兒瑪麗訂了婚。公元1382年,路易大帝去世。他沒有留下兒子。於是他的兩個女兒瑪麗和雅德維嘉就奇貨可居。尤其是長女瑪麗。瑪麗的未婚夫就是盧森堡的西吉斯蒙德。但是瑪麗的母親王太後伊麗莎白不怎麼喜歡盧森堡家族。她想把瑪麗嫁給法國國王的王弟的奧爾良公爵路易。於是,此時的勃蘭登堡藩侯西吉斯蒙德就積極奪取匈牙利。他得到了兄長波希米亞國王文策爾和堂兄摩拉維亞藩侯約布斯特的支持。於是盧森堡家族的軍隊攻入布達佩斯。在此,王太後伊麗莎白被殺害。然後西吉斯蒙德就和瑪麗完婚。然後西吉斯蒙德就成為匈牙利國王。此時是盧森堡家族勢力最盛的時候。西吉斯蒙德在後來繼祖父兄的腳步成為德意志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F9" K
不過,盧森堡家族也結束於西吉斯蒙德。西吉斯蒙德沒有男嗣。這就標志著盧森堡家族絕嗣。雖然盧森堡家族還有一支一百多年前分出來的ligny支系。這個支系的祖先是亨利七世的叔叔。這個支系成為lighy伯爵、聖波爾伯爵和布里昂伯爵。而這個支系在法國近代又成為piney-盧森堡公爵,出了不少法國元帥。但是由於這個支系和主支相隔太遠,因此沒辦法得到盧森堡家族的龐大遺產。於是盧森堡家族的大部分遺產-波希米亞王冠、匈牙利王冠、德意志王冠都為哈布斯堡家族獲得。哈布斯堡家族的阿爾布雷西特作為西吉斯蒙德的女婿以及根據家族協議獲得了這三項主要的遺產。此年為1437年,這是哈布斯堡家族重新崛起之日。阿爾布雷西特僅僅在位兩年就病死。於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亞以及一部分奧地利就歸自己的兒子拉迪斯勞斯所有。德意志國王頭銜為自己的堂弟腓特烈所得,是為腓特烈三世。拉迪斯勞斯在匈牙利過得並不痛快。他在十年之後為貴族所殺。這時,腓特烈三世趁機合並了一部分奧地利。而匈牙利貴族則另外選舉他人為王。 *']RYu?X
腓特烈三世是德意志在位時間最久的君主,長達53年。他在1492年去世。他的兒子馬克西米連繼承德意志王位。馬克西米連在1496年逼迫堂兄弟西吉斯蒙德讓出提羅爾及其附近地區。於是奧地利重新統一。馬克西米連成為奧地利大公。當然此時的瑞士很囂張。瑞士人在1501年左右入侵士瓦本,擊敗了士瓦本同盟的軍隊。馬克西米連在與瑞士人的談判中做了相當的讓步。因為瑞士人揍的不是奧地利,其二他還有倚重於瑞士雇傭兵。於是瑞士人獲得了事實上的獨立。雖然馬克西米連也在逐漸訓練德意志雇傭兵。馬克西米連是哈布斯堡家族獲得廣闊領地的關鍵。他本人通過聯姻獲得了廣闊的勃艮第公爵領地。然後他又安排自己的兒子菲力浦和西班牙公主聯姻。這樣使得自己的孫子查理取得了德意志和西班牙。
而查理本人則安排了他的弟弟費迪南娶了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的公主安妮。奧斯曼大軍入侵匈牙利的第二次摩哈赤戰役中,匈牙利軍隊失敗,國王路易二世被殺。這件事情使得土耳其蘇丹蘇萊曼進圍維也納。這件事情對哈布斯堡家族來說是壞事也是好事。壞事就是屏障沒了,今後得獨立面對土耳其。但是好事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亞沒了國王。於是查理的弟弟費迪南作為前任國王的妹夫而獲得匈牙利王位和波希米亞王位。匈牙利已經被土耳其人佔領,因此費迪南只能在波希米亞遙領匈牙利國王位。於是哈布斯堡家族重奪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王位。查理在祖父馬克西米連死後繼承德意志王位為查理五世。查理五世本人擁有從歐洲到美洲的廣闊領地。就連著名的額查理曼也很難望其項背。當然這么大的領地是很難協調的。公元1556年,查理五世宣布退隱。於是哈布斯堡的巨大領地在他的弟弟和兒子之間劃分。哈布斯堡家族最好的領地-西班牙、美洲、尼德蘭、弗朗什孔泰、西西里、那不勒斯、米蘭被留給了查理之子腓力。德意志王位和皇位以及奧地利被留給了弟弟費迪南。於是哈布斯堡家族就分成了兩個部分。西班牙部分是德意志(奧地利)部分。此後,哈布斯堡家族成為歐洲秩序維持者。他們竭力維持天主教的地位,抵制新教。
1618年,哈布斯堡家族的波希米亞國王費迪南無視波希米亞的宗教自由。於是波希米亞人民另外邀請信奉新教的帕拉丁選侯腓特烈為國王。可惜腓特烈只在布拉格待了一個冬天就被趕出了布拉格。於是他也被叫做「冬王」。於是著名的歐洲三十年戰爭爆發了。三十年戰爭最後以哈布斯堡家族的失敗告終。神聖羅馬帝國被進一步削弱。但是哈布斯堡家族成功保住了大部分地盤。1648年的威斯特法利亞條約規定了荷蘭和瑞士的獨立。於是瑞士終於得到了從實際上到名義上的獨立。當然,我們可愛的匈牙利還在奧斯曼帝國的控制下。1688年,奧斯曼帝國最後一次圍攻維也納。這也是奧斯曼帝國的強弩之末。偉大的歐根親王在這場戰役中表現出色。之後哈布斯堡家族就開始向奧斯曼帝國反攻。當然1648年以後,我們可以把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的地區稱為奧地利了。奧地利在18實際初期逐漸收復了匈牙利。於是匈牙利結束了被奧斯曼土耳其的兩百年的統治。我們哈布斯堡家族真正使匈牙利王冠變得有了分量。然後,這時就真正形成了奧地利和匈牙利的共主邦聯。而瑞士則走向了獨立。 C+j+q648>
剩下的事情就是瑞士和奧匈帝國以及現代的奧匈分家。我的近現代史不怎麼行,於是略過。
『捌』 腓特烈一世為什麼被稱為六次征討義大利的「紅鬍子」
六次征討義大利的「紅鬍子」
腓特烈的父親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士瓦本公爵康拉德三世,他的母親是韋爾夫家族的成員。在這個時代,德意志王侯中以霍亨斯陶芬和韋爾夫家族的勢力最為強大,融合了兩家血統的腓特烈於1152年3月,當選為德意志國王。
為了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於1153年以拯救者的身份進入羅馬城,幫助教皇鎮壓農民起義。新任教皇哈德良四世在為腓特烈加冕時,堅持要腓特烈按照慣例為教皇牽馬、扶鐙,這激怒了腓特烈,結果使慶典會場變成了戰場,近千人被殺。但不管過程如何殘忍,腓特烈已通過加冕獲得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此後,腓特烈開始致力於控制義大利各城邦。1154年,腓特烈曾召開隆卡利亞會議,重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對義大利擁有主權,包括任命官員、徵收稅收等權力。但腓特烈每年從義大利掠取了大量財富,引起了北義大利城邦的不滿,他們組織起以米蘭為首的反德皇的城邦集團。
於是,紅鬍子腓特烈於1158年和1160年兩次進軍義大利,迫使北義大利城邦同盟屈服,但後一次進行得異常艱苦,新任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加入到他的敵對陣營,宣布將他革出教門。經過兩年的圍攻,腓特烈拿下了米蘭,無情地摧毀了米蘭城,並宣布亞歷山大三世為偽教皇。
1167年,義大利各主要城邦組成「倫巴第同盟」反對腓特烈,並取得了教皇和拜占廷帝國的支持。同年,腓特烈發動第四次義大利戰役,他攻佔羅馬,第二次加冕為皇帝。但北義大利城邦市民奮起反抗,加上瘟疫流行,腓特烈在義大利第一次慘遭敗績。
心有不甘的腓特烈於1174年第五次入侵義大利,1176年,雙方會戰於米蘭附近的林加諾,這是中世紀有名的戰役之一。腓特烈大軍被予以毀滅性的打擊,本人也身受重傷,不得不投降。
1186年,腓特烈卷土重來,第六次南下義大利,取得了另一種形式的勝利。這一次,他到米蘭為他的兒子與西西里王國女繼承人康斯坦絲舉行婚禮,並讓新任教皇烏爾班三世為新婚夫婦加冕為義大利國王和王後,實際上為他的後繼者控制義大利埋下了伏筆。
在德意志內部,1174年,由於獅子亨利拒絕參加對義大利的軍事行動,腓特烈一世向亨利進攻並將之打敗。亨利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剝奪,並被迫流亡英國。
1189年,當穆斯林英雄薩拉丁攻陷基督徒手中的耶路撒冷時,他號召歐洲國家進行十字軍東征,並以67歲高齡親自率軍遠征,使他第一次成為全歐洲人眼中的英雄。但當他在征途中渡過一條叫薩勒夫的小河時溺水身亡。
腓特烈被稱作戰神,一生痴迷於戰爭,他的精神被德國軍國主義繼承發揚。
『玖』 德國和法國有什麼世代恩仇
沒錯,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大致就是今天的「德意志」、「法蘭西」和「北義大利」。
其實法國的世仇是奧地利(勃艮第繼承問題、帝國領土問題)和英國(詳見百年戰爭)。
那麼德意志和法蘭西,一開始的矛盾在哪?
1、阿爾薩斯洛林到底是誰的?奧地利說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法蘭西說這地是法國的。其實這地一開始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後來法蘭西幾次佔領,再通過條約啊、聯姻啊,直至劃入法國版圖內。嗯,屬於法國也合乎情理。但問題就在,後世的德意志和法蘭西都認為阿爾薩斯洛林是自己的,麻煩了。
2、普法戰爭,法國想恢復在歐陸的霸權,所以法國在受到挑釁後,主動出擊進攻德意志地區。但實際上,德軍的戰鬥力很強,法國沒討到好。法國被反攻回本土。但是,普魯士軍隊在進入法國之後,完全是在侵略了。而後的合約,法國要賠50億法郎,德國拿回阿爾薩斯洛林(又是這兒),50億法郎賠完之前德軍佔領北方六省。普魯士順利通過戰爭的方式,聯合了德意志各邦國,建立了德意志帝國,聯合不了的早踢出去了(奧地利)。而且是在法國的王室宮廷凡爾賽宮,建立帝國,表示新生的德意志取代了法蘭西在歐陸的地位,狠狠的踐踏了法國。
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希望讓德國肢解,英美不同意。並且法國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條件以懲罰德國。隨後法國雙一次得到阿爾薩斯洛林了,法國還想要薩爾地區,薩爾工業發達,國聯託管此地,工業交給法國來開發,薩爾的環境被嚴重破壞。後來通過公投,薩爾還是回到德國,儼然一片狼藉。
4、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雙一次拿回了阿爾薩斯洛林,而後隨著帝國的覆滅。法國叒一次得到了阿爾薩斯洛林。就再也沒變過了。
順便說一句,其實反法同盟有普魯士不新鮮,普魯士那三個腓特烈國王,都是有著「優良傳統」,說白了就是誰給錢幫誰,甚至有可能把這錢就給黑了。而且英國牽頭組織同盟,英國掏軍費啊。再者對於當時普魯士來說,盟友就是用來出賣的,關鍵要賣個好價錢。所以為什麼法國總理在一戰後說「德意志帝國生於不義,死於恥辱」呢,歷史上太缺德。當然,普魯士自然也坑過法國。
『拾』 腓特烈·威廉三世的兩場戰爭
反法戰爭和拿破崙戰爭 成為國王後的腓特烈·威廉三世在第二次反法同盟中保持中立,普魯士在歐洲的威望下降。1803年,普魯士的中立立場使她得到了希爾德斯海姆和帕德博恩教區、明斯特教區的一部分、庫爾美因茨的艾希斯菲爾德、愛爾福特等地。1805年8月24日,腓特烈·威廉三世與法國皇帝拿破崙簽定條約,法國將漢諾威讓給普魯士,普魯士保持在未來戰爭中的中立態度。俄羅斯曾誘勸普魯士加入反法同盟,但腓特烈·威廉三世由於對拿破崙的恐懼和漢諾威的誘惑沒有出兵。奧斯特里茨戰役後,神聖羅馬帝國瓦解,拿破崙建立了依附於法國的萊茵聯邦,這威脅到了普魯士的利益,引起了普魯士的不安。
由於拿破崙在與英國和談中表示出將漢諾威歸還英國的想法,普魯士宮廷感覺受到了欺騙,反法情緒高漲。1806年7月25日,普魯士與俄羅斯簽訂條約,第四次反法同盟形成。在1806年10月的耶拿-奧厄施塔特戰役中,普魯士軍隊由於武器落後、戰術保守、動作遲緩,幾乎全軍覆沒,連普軍總司令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公爵卡爾·威廉·斐迪南也光榮犧牲。10月27日,拿破崙進駐柏林,普魯士王室逃亡東普魯士,受到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保護。 1807年6月弗里德蘭戰役後,法軍佔領整個普魯士領土。7月9日普法簽訂提爾西特和約,普魯士割讓16萬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屬波蘭的絕大部分領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蘭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蘭所得領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領土,並賠款1.3億法郎。普魯士王國只剩下了「舊普魯士」、勃蘭登堡、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四個省。易北河以西的領土被拿破崙整合為威斯特法倫王國,他的弟弟熱羅姆成為國王;普屬波蘭成為華沙公國。
1812年,普魯士出兵2萬助法國入侵俄羅斯。同年底,法國在俄羅斯慘敗,普俄簽署停戰協議,次年3月普魯士對法開戰。俄羅斯、普魯士、英國、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結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普魯士將軍格布哈德·馮·布呂歇爾在戰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萊比錫戰役聯軍勝利後,普軍直指巴黎,在受到幾次挫敗後1814年3月31日聯軍進駐巴黎。在次年拿破崙百日復辟後,各國結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布呂歇爾與英軍統帥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在滑鐵盧戰役中將拿破崙徹底打敗。 1806年普魯士在耶拿和奧厄施塔特慘敗後,普魯士首相卡爾·施泰因男爵(Heinrich Friedrich Karl Reichsfreiherr vom und zum Stein)開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讓公民參與政治以喚醒其民族主義情感;釋放農奴;實行地方自治;改組中央政府機構等。
施泰因在拿破崙的壓力下被解職後,卡爾·奧古斯特·馮·哈登堡侯爵(Karl August Fürst von Hardenberg)於1810年繼承了他的改革事業。他宣布工商業自由、取消行會特權等。另外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Gerhard Johann David von Scharnhorst)開始對普魯士軍隊進行改革,設立了國防部和總參謀部,並發布了《普遍兵役制》。 威廉·馮·洪堡對普魯士的教育進行了改革,他重新改革了普魯士引以為傲的義務教育制度,讓所有階層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機會接受教育;建立了柏林洪堡大學。此後,布累斯勞大學、波恩大學陸續建立。
腓特烈·威廉三世曾對從拿破崙佔領下的哈勒大學逃出來的教授們講到:「這個國家必須用它精神上的力量來彌補它物質上的損失。正是因為貧窮,所以要辦教育。我還從未聽說過一個國家是因為辦教育而辦窮了的,辦亡國了的。教育不僅不會使國家貧窮,恰恰相反,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最好手段!」國王甚至喊出了這樣的口號:「大學是科學工作者無所不包的廣闊天地,科學無禁區,科學無權威,科學自由!」
教育改革為普魯士遲到的工業化飛速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科學技術人才基礎,成為普魯士重新崛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