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清朝古代女子服飾,裙子前面有一條長長的布,還綉得很好看
這種叫做馬面裙,漢族婦女有穿裙子的傳統,起初清朝貴婦除了朝服的朝裙,一般穿旗袍是不穿裙子的(可以參看慈禧的老照片),晚清滿漢衣服互相交流多了,滿族婦女也開始流行穿漢族的裙子,馬面裙就是其中一種,特點是裙子前後有平幅的裙門和裙背,兩側有褶,裙門和裙背可以刺綉各種紋飾(不是一片布,如果是單片,就是明朝命婦禮服中的蔽膝,會比裙角短一截而且鑲嵌墜角。清朝禮服里是沒有的,綉花部分其實也是裙子一部分,只是加料的裙門)。
論理宮里的禮服是不含這種裙子的,晚清的格格們在家大概可以趕趕時髦,進宮是不可以穿的,你看婉容皇後的老照片是不是這樣。還珠等清宮戲把裙子穿越了,是因為這樣上面掐腰小馬褂下面裙子的款式實在是很好看很顯身材符合現代觀眾口味,而旗袍直到民國時期才開始出現腰身。清朝公主格格們穿照片上這樣可愛的小短馬褂,也要罩在沒有腰身的長旗袍外面,當時漢族婦女才能穿短衫長裙,本來是歧視漢族,但是可惜冤枉了滿族mm的身材啊,民國以後,旗袍大褂有了腰身,並漸漸縮短,露出裙子,後來成了裙褂的習慣款式,就像圖上這樣,其實是經過民國時期改良過的褂裙。樓主也不要失望,很好看就穿吧,別管古代人是不是穿過,現在就是個穿越的時代嘛。
❷ 民國易服背景
近代以來服飾變化的原因。在古代,服飾和階級、身份緊密相聯,有著繁復的制度和規定。隨著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結構隨之產生變動,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動著個性的解放,首先體現在穿著上擺脫舊的規定的束縛。
2.男子服飾的變化情況。(1)中西方服裝的並存:體現出兩種文化的激烈的對抗(2)西裝的傳入與流行的大體情況。西裝的傳入在鴉片戰爭以後,而真正流行開來則是在民國成立以後,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被規定為男子禮服之一,二是著裝人數的增加。(3)西裝流行的原因。從穿著的角度來講,西裝適體、瀟灑;從中國社會政體的轉變角度看,是民國成立後剪發易服的產物。共和建立,剪除辮子,移風易俗成為時代潮流。剪發必然引起服飾的變化,因而剪發風行必然推動易服潮流的興起。民國成立後,清朝袍褂、補服等都已過時,滿式的鞋帽、衣飾已受到人們的厭棄。但是,在民國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裝尚未出現,在易服的風氣中出現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傾向;從社會思潮的角度來看,民國初年服飾崇洋風氣受西化思潮的推動。民主共和的建立實質上是在制度層面學習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論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於西方。辛亥革命黨人長期在海外活動,接受西方文化較多。因而,當共和制度建立後,新政府以西方社會政治為原本進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為一時風氣,在都市社會興起一股西化思潮.
3.女子服飾的變化。(1)旗袍的流行:旗袍式樣的改革過程中拋棄了中國傳統服裝寬袍大袖的舊貌,吸取了西方的審美趣味,大膽地體現女性形態的曲線美。它是利用傳統服飾,融合中西美學標準的成功嘗試。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後,中國民眾審美觀念在服裝方面的變化。(2)飾品佩戴的特點:辛亥革命後朝著簡約化的方向發展,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一些兼具實用價值的裝飾成為時髦女性的愛好。
服飾近代化與衣冠之治的解體
服飾近代化的啟動,始於以服飾變革作為風俗改良的活動,並以衣冠之治的 解體作為重要的標志,這在維新運動中有突出的表現。 鴉片戰爭以後西學東漸和早期資本主義的發生,推動了社會觀念的變化,人 們痛感到民智不開是中國積弱的一個重要原因。欲伸民權,必廣民智,欲啟民智, 必先革除惡風陋習對人民的禁錮,其中尤以吸鴉片和裹足所為摧殘民體,有辱國 格的兩大公害,先進的知識分子莫不對此口誅筆伐。如果說禁煙尚是對少數人不 良嗜好的整治,反對裹足卻要變更上千年的陳規陋習,波及千家萬戶,比前者對 社會的震撼面更為寬泛,其意義也更為深切。 廢除摧殘婦女的纏足鞋、弓鞋,是對女性的解放,也是鞋履的改制用強體、 實用的觀念看待人們的衣冠鞋履,勢必要推動服飾的變革早在百日維新期間康有為上書《請禁婦女裹足折》和《請斷發易服改元折》,認為女子裹足,不能勞動 ;辮發長垂,不利於機器生產;寬衣博帶,長裙雅步,不便於萬國競爭的時代,
請求放足、斷發、易服以便「與歐美同俗」,又說:「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 成風俗,新政亦不能行。」這就把變衣冠作為學習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項重 要內容,具有啟發民智的意義。
剪辮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導下的風俗改良,不同於歷代改元易服之舉。歷
史上的變衣冠所變的是形制,不變的是倫理性和等級性,即使起自下層的農民起
義也不例外,太平天國的「蓄發易服」,從衣冠上維護尊卑貴賤的等級之別,與
清政府並無二致。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近三百年的清王朝,結束了在中國延
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作為封建主義規章的禮制也隨之瓦解。在《中華民國
臨時約法》中明確規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
用以維系封建等級制度的衣冠之治,由於它不平等性也遭到取締。民國初年頒布
的《服制》規定官員不分級別,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為大禮服,褲為西式長
褲。常服可用西式或袍褂,喪禮在臂上圍黑紗。女子禮服,上裝是對襟衫,下穿
裙子。此種服制打破等級界限,不分尊卑貴賤,所以雖是官員的制服,但對生活
權利的平等卻起了表率的作用。即使宮廷的遺老遺少無一例外都要遵守服制平等
的原則,有記載說:「宮廷內外,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補服翎頂朝珠,一概
束之高閣。」(14)真正結束衣冠倫理政治化觀念的,是孫中山提出的服裝製作
的四條原則,他在復中華國貨維持會的函件中要求制定服裝的圖式,指出:「此
等衣式,其要點在適於衛生,便於動作,宜於經濟,壯於觀瞻。」(15)這就使
得人人須叟不可離身的服裝,擺脫等級制度和政治倫理的干預,促使在中國延續
數千年的衣冠之治徹底解體,用衛生、實用、經濟、美觀的思想來製作和選擇服
裝,使著裝與現代文明接軌,這是中國服裝史的重大變革。
❸ 民國時期裝修有壁紙嗎
應該有吧,不是很清楚的
❹ 民國時期女生有穿百皺裙的嗎
百褶裙,現代也稱「百襇裙」或「密襇裙」或「碎摺裙」。是指裙身由許多細密、垂直的皺褶構成的裙子。百褶裙的每隻襇距,約在2厘米—4厘米之間,少則數百褶,多則上千褶。它美觀、漂亮,但製作比較復雜。百褶裙為彝、苗、侗等族婦女常穿的一種裙子,流行於雲南、四川、貴州等地。明代該裙常用青面作成,褶多至20餘幅,腹下有五彩桃花,現代的裙子皺褶多而密,裙有長有短,長的曳地,短的及膝。侗族的百褶裙由前後兩片構成。穿時小腿裹綁腿或穿襪筒。不論寒暑、節日或外出余額都穿。四川大小涼山和雲南寧蒗彝族地區,一般用三種不同彩色的布縫綴而成。除湘西等部分地區外,其他地區的苗族婦女大都喜歡穿著。
❺ 求南笙高清圖做壁紙用民國姑娘的
的確很漂亮,但是的確整過容。但是喜歡她的話就不要因為別人之言而放棄她。
❻ 最近發現一組壁紙 上身是畫的 下身是用花瓣鋪成的裙子 全是女人,就像這樣 請問這些作業是哪個名家之
來自馬來西亞藝術家limzy的創意作品
❼ 求一張民國背景的電視劇或電影海報,一個紅裙子的女人兩手被吊起來的
出自電影《東風雨》
❽ 求高清壁紙,民國美女南笙的3q!
別的尺寸多一點
希望樓主採納
謝謝,純手打不易。
❾ 我身高一米五,買了一套民國風的裙子,衣服長50厘米,裙子到腳踝,不知道穿起來好不好看,急求!!!!
如果是腿偏長一點,
那就應該是比較好看的。
如果是上身長,那就不好看。
你拍個圖片過來看看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