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讀一本好書的讀後感500字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我在假期中已經看了好幾遍了,它是我最喜歡的課外讀物之一,其中有關人生意義的段落,我還能把它給背誦出來呢!
人應該怎樣地活著才有意義呢?保爾·柯察金用行動回答了這一問題.保爾他殘廢後,毫不灰心,還要頑強的學習,努力工作,並且開始了文學創造.後來雙目失明了,這對於已經癱瘓的人來說,要是一場多麼沉重的打擊呀!可是他卻毅然拿起筆來,摸索著,堅持寫作,每寫一個字,他都需要付出極其艱苦的勞動.經過頑強的努力,他終於成功的寫出了小說《在暴風雨里誕生》的前幾章.讀著,讀著,我也禁不住熱淚盈眶,心潮澎湃.保爾·柯察金那堅毅的臉龐,彷彿就在我的眼前.保爾這樣一個普通的戰士,竟有比鋼鐵還要堅強的意志,這是什麼力量在鼓舞著他呢?我讀完這本書,在書中我終於明白了,這是那最偉大,最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在召呼著他創造奇跡,這就是他頑強地與疾病作斗爭的動力.
保爾·柯察金,可敬可佩的共產主義戰士,您為我們樹立身殘志不殘的偉大榜樣,我原來也有一個同學也是殘疾人,他的名字叫吳偉:從他生下那一天起就得了先天性心臟病.十幾年來,病魔纏著他,使他不能像同學們那樣活潑在操場上,球台前,參加集體活動也就更不用提啦.因為他稍微活動一下,就臉色蒼白,嘴唇發紫,上學校讀書全靠他爸爸用自行車來回接送.在學校里,他將吳偉從一樓背到四樓,放學後再由四樓背到一樓,中飯由同學們送到教室吃.自從,吳偉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他也就這樣堅強的站了起來.
對於我來說,我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人,我的智力不差,能夠學好自己的社會主義文化課,我長大後,我一定比吳偉強.雖然,我不能背起鋼槍保衛祖國,也不能戰斗在烈火熊熊的戰場上,但我可以把我所學的知識,貢獻給人民,為了祖國的建設做出一份力量,有了奮斗的目標,有了學習的榜樣,我的夢想一定會實現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可真好啊!我還要不斷的學習,從這本書中吸取更多更大的精神力量.
《飄》讀後感
《飄》,是我最喜愛的書。喜歡斯佳麗的勇敢堅強,喜歡瑞特的機智果斷,喜歡玫蘭妮的外柔內剛。
對於斯佳麗這個人物,我的感覺是矛盾的,是討厭卻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個非常有個性的人物,她一生中愛了兩個男人,而她卻沒一個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禮,那她就不會愛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會失去他。她一直以來是辜負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尋著自己夢中的王子——阿希禮。她只是把自己愛的特點認為阿希禮有,她只是做了一件華麗的衣服,讓阿希禮穿上,而後愛上他。而事實是,她愛的只是那件衣服。
對於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堅強,佩服她對土地的執著,佩服她能在那中環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幹活,佩服她能不顧社會上的言論而開創自己的事業。她生命有幾個靈魂,一個是她的母親。他的母親是一位非常能幹、溫柔的典型貴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親為了救人而被傳染傷寒,去世了。另一個,是她十幾年來最愛的人——阿希禮。她能在逆境中站起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禮。她對阿希禮是異常執著的。還有一個,就是玫蘭妮。在一起奮斗的十幾年裡,玫蘭妮已經成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我覺得斯佳麗就像個小孩子一樣,對自己想要的東西異常執著,而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卻不屑一顧。一面在拚命讓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斷地把幸福推離,把愛人推向深淵。
斯佳麗愛的是阿希禮,可是,阿希禮卻不要她。就像瑞特說的,阿希禮是個君子,只是生在了一個和他格格不入的時代。他還是用舊世界的游戲規則生活,只會撞得一鼻子灰。斯佳麗不了解阿希禮,所以她愛他,想盡一切辦法得到他,而當她認清他時,她再也不愛他了。
斯佳麗是個矛盾體,可又有誰不是矛盾體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來,當她面對困難時,她選擇迎接,當她面對責任時,她選擇擔負,可當她面對愛的抉擇是,起初,他選擇蒙蔽自己,當她終於認清,要面對時,卻已為時已晚。而她,在無能為力時,就會告訴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會好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她在整個故事中,都是個充滿生氣、充滿鬥志的人。我最欣賞的,便是她的這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永遠充滿了希望,充滿鬥志,永遠不會放棄,永遠不會絕望。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學習的。所以,每當我遇到困難、心情不佳時,我便會告訴自己:「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書中另一個使我十分佩服的女性,便是玫蘭妮。她是個外柔內剛的女性,她幾乎擁有了女性所能擁有的一切美德。正如瑞特說的,她是他所見過的少數貴夫人中的一個。她是堅強的,她是愛國的,她用她的心愛身邊所有的人。當她丈夫打仗時,她在後方默默守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當北佬打進城而她又快要臨盆時,她依然鎮定,當她身體虛弱而沒人下地幹活快要沒飯吃時,她和斯佳麗一樣,放下過去所受的教育和優越感,拖著虛弱的身體下地幹活,當她看到斯佳麗殺了一個北佬時,她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幫著掩埋屍體,搜查錢財,擦拭血跡,當戰爭終於結束,她痛恨的北佬士兵來到她門前要求照顧而她們自己也沒有過多糧食時,她還是盡她所能地幫助他們,因為她希望在遠方也有一個好心的北佬女人給她正在回家的丈夫一口飯吃。
如此一位堅強的女性,卻又是如此的溫柔善良和善解人意。她執著地相信斯佳麗和阿希禮,即使有人親眼看見他們摟在一起,也執著地相信他們,保護斯佳麗。她明知自己的身體無法再承受生育的痛苦,卻執著地要再為阿希禮生個孩子,最終離開了她愛了一輩子的親人們。
真的是太偉大了,看著玫蘭妮,使我想到許許多多的中國古代女性,她們也是如此的善良,任勞任怨,相夫教子,然後默默無名地老去、死去。
整部書中,我最為喜歡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執著,他能那麼深地愛著斯佳麗十幾年不變。他想保護斯佳麗,寵愛斯佳麗,照料斯佳麗,讓她事事稱心,而斯佳麗卻拒絕了。他說過,再永恆的愛也會有磨光的時候,而他的愛,是被斯佳麗,被阿希禮,被斯佳麗愚蠢的固執磨光的。他的心,死了。當他女兒離開他時,他的心,再也回不來了。他說過,他從來沒有那個耐心把剪碎的褲子縫好,再告訴自己這就和新的一樣,自欺欺人罷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縫,再也不是原來那條了。
瑞特是個復雜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卻仍和舊時代格格不入,他有銳利的眼睛,可以在亂世找到自己的處身之道,他對國家有熱情,即使他明知必敗無疑,卻仍在最後關頭入了軍。他愛斯佳麗,但他更了解斯佳麗,所以他從不說,只是通過行動表達,而斯佳麗卻從來不想去了解他。最後,他絕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沒有勇氣再去嘗試,他累了。
《飄》絕對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書,文字優美,情節跌盪起伏、扣人心弦,雖然其中由於作者的主觀因素,對於美國南北戰爭的評價並不客觀和全面,但以文學角度來說,這絕對是一部絕世佳作,值得一看。
《活著》觀後感
不去品嘗生活的苦就不會懂得幸福的真諦。從古至今,有誰沒有遭遇過挫折,又有誰沒有過不幸的時刻呢?但不論如何,堅強的人都會努力克服艱難而堅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顯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決心,就會發現活著就是幸福。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就是要演繹這種堅忍的「活著」。
《活著》講述的是中國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個富有家庭里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對夫婦,丈夫富貴,妻子家珍。由於吃喝享樂,沉迷於賭博,富貴最終把家裡的財產輸得一干二凈。父親因為他的墮落氣得生病而死。從此,家破人亡,他們兩口子不得不面對苦難的生活。
俗話說:「有果必有因」。富貴家境衰落,他妻離子散的悲劇是他走上墮落的不歸路,成日不思進取吃喝賭博的結果。在此之外,還有別的原因嗎?是不是他的父親和妻子不關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富貴固執的本性。他漠視父親和妻子的多次規勸,執迷不悟,最終致使家境衰敗、貧窮潦倒,天天過著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國民黨抓住並差點喪命;他曾在被別人鄙視的環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時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價值。影片中有一個關於他教訓孩子的情節值得我們思考。「小雞長大會成鵝,鵝長大會成羊,羊長大會成牛。」小雞怎麼能變成鵝呢?或許想告訴孩子,再貧困弱小的人也能成為生活的強者吧。是啊!生活雖然不是什麼時候都盡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擁有信心,明天將會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麼樣的人呢?現在我們來給她作個分析吧。影片中描繪她的部分沒有富貴多,可是我們可以看出她是個既通情達理又溫柔賢惠的妻子。人總是有喜怒哀樂的,家珍有時也生丈夫的氣,所以她才在懷孕時帶著個啞巴女兒回娘家。可是富貴那時候怎麼知道家珍 —— 一個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他,一個夜夜哭泣勸告丈夫不要賭博的妻子正在家鄉艱難地供養著孩子,並且期盼著他早點醒悟。要是沒有毅力,沒有信心,說不定這個柔弱的農村婦女早已經沒有勇氣生活在這世上了。這個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堅韌的。怪只怪富貴這個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們倆才只能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
這個故事說到這算是告一段落,不過劇情仍未結束。也許導演還要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中國的環境不斷在變,人也隨著不斷地變。但是不論如何,不論發生什麼事,活著的人還得活著,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嘗酸甜苦辣與喜怒哀樂。
富貴和家珍的故事伴著前進的歷史走到中國建國初期。這期間,他們的孩子友慶被春生(他們的老朋友)騎車撞死了。其實春生不會開車,卻自以為是,結果。。。。。。。這個可憐的孩子再也沒有機會品嘗媽媽給他做的12個餃子了。 作為編劇,導演,為什麼安排了這樣一個情節呢?是否想通過加深富貴和家珍的痛苦,來表現他們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們還想提醒人們,做事時不要不懂了裝懂,否則釀成悲劇再怨天尤人也無濟於事了。有慶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嘆息啊!
還有一個令人痛心的情節是富貴的女兒在生孩子時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並不像人們說的那樣是由老天爺安排的,我覺得是由當時迂腐的社會觀念造成的。我們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讓許多知識分子被批判為資產階級。 影片中的醫生是個典型的例子。如果給富貴的女兒接生的接生員是個有經驗的醫生的話,這個悲劇就不會發生了。這種情節真令人悲哀憤怒。親眼看著自己的孩子死去,身為父母該有多痛苦呀!我原以為富貴和家珍會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擊而喪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氣,可他們卻能面對現實,承受苦難,頑強地活著、活著!我深深地被他們的堅強與勇氣打動。
《活著》是一部意味深長的電影。富貴和家珍夫婦的人生經歷帶給我們這樣的啟示: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人只有一勇氣、毅力和信心去面對和克服種種的挫折與不幸,體會幸福的不易與甜蜜,才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活著是一種證明,是一種歷練。
一件有意義的事 寫法指導: 1隻能寫一件事,不管是發生在家裡的還是發生在學校里的都行。 2必須是有意義的,不能寫無聊的事。 3按記敘文的六要素把這件事情的經過記敘下來,適當用簡單的議論句點明此事的意義。 例文:一件有意義的事——打掃衛生 (作者:千山一碧) 今天下午,我寫完作業後,閑著沒事干。這時,媽媽說她要到樓上搞衛生。我一聽,頓時心血來潮,想:何不幫媽媽干點活兒! 於是,我便對媽媽說:「媽媽,我也和您一起打掃好嗎?」媽媽說:「也好,可以給你鍛煉鍛煉。我擦地面,你就擦電視機櫃、寫字台一類的吧!」 這時,我已經迫不及待了,忙對媽媽說:「媽媽,我們快上去吧!」於是,我便和媽媽來到了兒樓。我拿起抹布浸濕後,就幹了起來。 我先來到客廳里,擦電視機櫃馬上面不滿了灰塵,好象是敵軍佔領了一片土地。這時,我向它們發起了「進攻」,把那些「士兵」殺個片甲不留,奪回了「領地」。 接著,我又向茶幾上的「敵軍」進行「掃盪」。不一會兒,這些「敵軍」就被我擊潰了。 剛抹了一會兒,抹布就很臟了。我便來到水池邊,把抹布洗凈後,又繼續幹了起來。 大約過了半個鍾頭,我已經把窗戶、台燈、寫字台都擦遍了,這時,它們就像新的一般。手抹上去,一點灰塵也沒有。 我迅速地往媽媽那裡跑去,向媽媽匯報我的「戰績」。 今天,我總算為家裡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一件有意義的事 星期天的上午,陽光燦爛,天上飄著幾朵雪白的雲。太陽公公笑眯眯地,好像在向小朋友們招手。 這天,媽媽要做很多家務事,我一看,只見媽媽正在擦桌子,額頭上流著像珍珠那晶瑩似的汗珠。看見媽媽那樣累,我走過去,說:「我來幫您做吧!」媽媽答應了。 我走到洗槽,學著媽媽那樣子。首先往盆里倒些水,放一些洗衣粉,把衣服放進去,浸泡一會。抓住衣服,兩手使勁搓洗。我一看,搓出了許多臟水,搓洗完了,我看還有沒有污漬,突然我看見衣領還有許多污漬,就抹上肥皂,用力搓洗。 最後,用清水反復清洗干凈,直到沒有污水,才把它擰干晾曬到衣架棚上。 看著自己洗的衣服,我高興極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樣寫一件有意義的事] 習作要求:審清題意,選一件親身經歷的事,把事情的經過寫具體。 習作指導: 1、審清題意要注意哪些問題? 命題作文的基本要求是緊扣題意作文,如作文脫離了題目的要求,那就會出現「文不對題」的現象,這是很不應該的。 要達到緊扣題意作文的目的,就必須先審清題意。「審清題意」就是要仔細觀察、思考題目的意思。審清題意首先要琢磨題中的每一個詞的含義,明確習作中的對象、要求范圍。如本次訓練的作文題,「對象」是「事」,記一件事。「要求」是必須親身經歷的,道聽途說不行,臆造虛構更不行。「范圍」是「一件」事,不要「兩件、三件」。同時要注意作文的體裁。從命題中,我們大體可以知道是「寫人」還是「記事」,是「狀物」還是「繪景」,是「議論」還是「說明」…… 另外,還要抓題目中的關鍵詞,關鍵詞往往是文章的中心,需要作者著重表現的。像本次習作命題中的「中心詞」應當是「親身經歷的」,這也正是這篇文章能否寫生動的關鍵所在。 2、怎樣正確理解「虛構與真實」? 寫作文應當真實,這個「真實」,主要指真實的思想和感情,也就是不說假話、昧心話,不能作文是一套,心裡想的又是一套。 「真實」並不都是「真人真事」。如「看圖作文」、「條件作文」,寫什麼,都是人家規定的,要照所給的「圖」或「條件」來寫,這當然就不會是真人真事。但是你在這些作文中所表達的思想認識和愛憎感情,同樣應當是真實的,也就是把你的真實的認識、真實的感情寫出來。這樣,雖然「圖」和「條件」提供的材料不是真人真事,但你對提供的材料的認識和反映的感情,仍然是真實的。反過來,即使你寫的「事」確是生活中發生的「真事」,但如果你對這件事的認識和態度並不是真的,那也不能算是「真實」的了。 因此,作文中只要表達了真情實感,就符合了「真實」的要求。至於的有的作文題目,明確表明必須寫真人真事,那就不可以虛構。如:本次習作訓練命題已規定「記親身經歷的一件事」,就必須是「親身經歷」的。 3、選材怎樣做到「有意義」? 為「記一件親身經歷的事」選材,並不容易。因為對每個人來說,經歷的事都有很多,是不是隨便寫一件,那當然不是,重要的是要選「有意義」的事來寫。有些學生為了做到「有意義」往往就會從概念出發「主題先行」,然後就虛構一件,不是在路上撿皮夾子,便是在車上讓座,這樣的作文,就違背了「親身經歷」的要求,也不會有真情實感。因此,正確理解「有意義」就十分重要了。首先,有意義的事並不只是做好事,反映鄰里和睦、街頭新景、全民強身、和氣生財……都可能是有意義的,關鍵在於學生能不能具有發現「意義」所在的眼力。 其實做任何一件事情,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有意義的,如果把它寫出來,讀者看了就覺得有勁兒。那麼,如何寫出「意義」來呢?下面結合例文片斷談兩種方法: 一是抒情法。就是在記事的關鍵地方,採用抒情的方式,把事情的意義通過抒情表達出來。例如,有一篇題為《爸爸媽媽別吵了》的習作,其主要內容是記敘小作者爸媽的一次吵嘴經過。如果光寫吵嘴的全過程,吵嘴結束了,文章也收尾了,那有什麼意義呢?而這位小作者在結尾這樣寫道:「爸爸媽媽,停止你們激烈的爭吵吧!你們可知道,這會給我們幼小的心靈造成多麼大的創傷啊!」你看,小作者對爸爸媽媽吵嘴這件事,表達的勸告之情多麼真摯迫切,讓人覺得父母吵嘴對下一代的不良影響又是多麼嚴重。這就寫出了事情的意義。這樣的意義,讀後你也會產生共鳴的。 二是議論法。就是在記事的過程中,採用議論的方式,把事情的意義挖掘出來。因為意義是蘊涵在事情之中的,通過議論,就能把它揭示出來,否則,意義就不容易顯露。例如,有一篇題為《假日買菜》的習作,寫的是自己與爸爸一道買菜的經過,從動身到菜市場又回到家門口,就買菜寫買菜,買菜中的學問,買菜時的感受,買菜後的想法,一點兒也沒有寫到,怎麼能吸引人呢?如果在結尾這樣議論一下就好了:「今天買菜,一共花了12塊多錢,而爸爸辛辛苦苦勞動一天,才有10塊錢,這錢來得多麼不易呀,我想,我一定要珍惜這份勞動果實。」這是從正面來寫事情的意義。有了這幾句議論,買菜的意義就明顯了,讀者就會受到深刻的教育。
② 名著讀後感
《魯濱遜漂流記》讀後感
講述人類與自然的故事我也曾看過,可是相比之下《魯濱遜漂流記》更真實,更貼切。主人翁魯濱遜並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可是他所做的一切卻很清晰,因為他都是用自己的雙手做成的。
魯濱遜這個人物是世界文學中第一個資產階級正面典型。他出生於一個有著幸福生活的中產階層生活的家庭,原本他可以安樂地過完一生,可是從小便想遨遊四海的念頭促使他離開了家,展開了一段刺激的人與自然的生活。魯濱遜在荒島上度過了二十八年多的艱苦生活,他利用一艘破船上僅存的一點點人類文明所遺留下的生活資料向大自然展開頑強的斗爭。其中,以安頓家園,造獨木舟的情節可看出魯濱遜善於發現和利用的特點。而拯救「星期五」,搭救船長,降伏暴徒的事件,刻畫了魯濱遜堅韌不拔地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頑強精神,從而塑造了一個反映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精神面貌的形象。
作者笛福曾這樣點評魯濱遜:形象為不安於現狀,勇於行動,勇於追求,不畏艱險,按照現代文明的模式,開辟新天地的創造者。很多人都只想滿足於現狀,最好是不經過任何風波就過著幸福的生活,而他們卻不知道沒有經過大風大浪的人是經不過任何打擊和挑戰的。有些人雖經過了一番考驗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一旦東西失去了,他們就再也振作不起來了。因為他們怕再一次為遇到難解決的問題而大費周折。《誰動了我的乳酪》里的小老鼠——咻咻和匆匆在失去了好不容易得到的乳酪後,並沒有任何猶豫,馬上穿上鞋子去開始自己新的尋找。這樣,他們的心態和心境才會更平靜和從容因為他們懂得去追求,所以他們的遠方就在不遠處。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在這次雅典奧運會上異軍突起的菲爾普斯就是「勇於」的代表,年僅19歲,卻在這次奧運游泳項目中已獲得了5枚金牌,2枚銅牌,在參加的7個項目中一一獲獎。雖然許多人在嘲笑他在奧運會前所跨下海口稱:要一舉多得7枚或以上金牌,破世界紀錄。但大家有沒有認真想過,他才19歲,一個只會為自己而活的年紀,他卻勇於誇下海口,他雖沒有破記錄,但他的實力足以在2008年的奧運會上實現這個願望。他也勇於實現,他成功的背後是無數個苦練游泳的日子。
魯濱遜也是一樣的,如果他沒有離開家,那麼他的人生一定沒有那麼精彩,在他的眼中就只有金錢,和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他也就不會懂得用自己的雙手去製造東西,去捍衛自己的家園,他勇於向世俗挑戰:離家出走;他勇於和大自然斗爭:在經過大浪後也沒被淹沒;他勇於行動:在荒島上看見俘虜快被野人殺後吃掉,捨身去救他——一個素不相識的人;他勇於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挑戰和磨練。
我想:我們作為學生的也應該這樣,要敢勇於向世界挑戰,不被打垮,壓力越大則能夠越堅強,這才是我們的目標,要勇於斗爭、勇於行動、勇於挑戰、勇於追求,這樣才能創出一個堅強的自我。
③ 寫一篇讀後感
:讀「漁夫的妻子」有感
今天我讀了一個小故事,名字叫《漁夫的妻子》,我讀後深有感觸。
這個小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漁夫很窮,他和他的妻子住在一艘岸邊的破船上。他們靠漁夫打魚為生。有一天,漁夫去打魚。他打到一條小金魚,小金魚對他說:「放了我,我可以滿足你一切願望。」漁夫心腸好,就把小金魚放了。他回家告訴了妻子,妻子說:「你去找它要一間茅屋。」漁夫去找小金魚要,小金魚實現了他的願望。可漁夫的妻子又想要一座二層小樓。小金魚也滿足了她的願望。她又要了一座很豪華的房子。她還是不滿足,有想當皇上。她當上了皇上,許多人吻她的腳,給她磕頭。她居然還不滿足,又要當玉帝。當漁夫再去跟小金魚說的時候,小金魚只是無奈的搖了搖頭,說:「你回去吧。」漁夫回到家裡,發現他的妻子又坐在了那艘破船里。
為什麼他的妻子到最後連一間破茅屋也沒有撈到?因為她太貪心了,她一件又一件的要。如果她不那麼貪心,她可以安穩的住茅屋、住二層小樓。那樣,她就不會像現在一樣一落千丈。她最初的願望只是想生活得好一點。她最初的連想都沒有想到,她會從皇上變得一無所有。人們都會有貪心,目的只是想過得更好一點。可有升就會降,爬得越高,摔得越疼。
http://www.oh100.com/a/201202/58665.html
當今社會上,也有許多人像漁夫的妻子那樣。他們為了自己的一點點奢好,受賄行賄,觸犯了國家的法紀。雖然以前得到的很多很多,但紙包不住火,終有一日會東窗事發,那時候就身敗名裂。不是一樣也什麼都得不到嗎?
同學們,做人不要太貪心了。一定要記住,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