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以前的紅軍都要綁腿
紅軍為什麼要綁腿?在以前紅軍的軍事裝備可以說是全中國最差得了。沒有資金來源,一直處於被動狀態。一切物資都是來自於百姓,所以紅軍只能靠一些百姓比較多的物品來充當自己的所謂的武器裝備。
Ⅱ 紅軍服裝的顏色
是灰藍色。
上世紀20年代末,隨著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和「擴紅」運動的展開,中國工農紅軍隊伍迅速擴大,從作戰和管理等方面服裝統一的必要性也日益顯現。
1929年3月長汀長嶺寨一戰後,紅四軍前委為提振士氣,決定趕制4000套正規的紅軍軍裝,從而使紅軍首次在一個軍的范圍內有了統一的服裝。
1929年3月,長嶺寨一戰後,紅四軍乘勝解放了閩西重鎮長汀城和周圍的農村。當時長汀人口約2萬人,物產豐富,富商雲集,手工作坊遍布城鄉,有很好的經濟基礎。
解放長汀後,紅四軍沒收了10餘家反動豪紳的財產,並向資本千元以上的商人籌借軍餉,共籌得5萬余元。 「給養已不成問題,士氣非常振奮。 」紅四軍前委決定給每位指戰員4塊光洋軍餉。
同時考慮到紅四軍自創建以來,軍裝各式各樣,相當破舊,急需更換。前委決定利用這些軍餉和長汀良好的縫紉、印染條件,趕制4000套軍裝。長汀秘密工會協助紅四軍後勤供給部購置布匹。
當時商店沒有灰布,後勤供給部就與染布坊聯系,幫助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後將個體分散的裁縫工人和一家專做軍裝的裁縫廠組織起來,在南門街鄭屋成立了紅軍臨時被服廠(後來發展成為中華蘇維埃被服廠)。
由於時間緊,數量多,工人少,機器不夠用,臨時被服廠兩班倒,每班8小時,日夜加班趕制,當時共有裁縫師傅20多人、縫紉機12台。軍服款式仿照蘇聯紅軍的軍裝(中山裝式,下有兩個口袋)和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進行縫制,然後在軍衣的領子上縫上兩塊紅布領章、八角帽前縫上五角星。
由於此時適逢列寧逝世5周年,為緬懷列寧的豐功偉績,紅四軍前委決定將4000套灰色軍衣的紅領章上都綴上黑邊,表示紀念。這是紅軍史上唯一的紅領章上綴有黑邊的軍裝。新軍裝的顏色是灰色的,每一套有一副裹腿和一頂有紅星的軍帽。
紅四軍幹部戰士穿上新軍裝,士氣大增,在南寨廣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典禮,以整齊威武的軍容,接受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檢閱。
毛澤東曾作演講,其中說道:「紅軍軍服領口上的兩個紅領章代表兩面紅旗。」陳毅則對軍服的顏色做了說明:「灰藍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遼闊的大地。」這也是紅軍首次在一個軍的范圍內有了統一的服裝。
(2)以前紅軍穿衣服和褲子擴展閱讀:
紅四軍換上新軍裝後不久,中央蘇區各部隊也陸續穿上了這種式樣的軍裝。 1932年以後,各地紅軍著裝的軍服基本上趨向一致。
上衣為灰色中山裝;軍帽是八角帽,帽徽為紅布五角星;軍上衣是立翻領,4個帶蓋加扣的明兜,領口上綴一副紅布領章;下衣是有插手口袋的西裝式軍褲,打綁腿。但由於受經濟條件的制約,紅軍軍服樣式雖然逐漸統一,布料、顏色還不盡相同。
紅軍服裝的顏色多為灰色,但也有不同的顏色。比較典型的是紅二軍團的軍裝:紅七師為灰色軍服,紅八師為青色軍服,紅九師為藍色軍服。
Ⅲ 以前解放軍穿的褲子
其實從空軍49年成立起直至05年,空軍軍服就一直是上綠下藍(禮服、禮賓服、演出服除外)
那個藍叫「海藍」(淺一點)「藏藍」(深一點)
不要以為看錯了,就是「海」藍和藏藍,事實上和同時期的海軍軍服是同樣顏色
所以當年空軍有「從陸軍借衣服從海軍借褲子」的段子
想買的話,勞保店裡「92海空夏褲」應該比較好找
Ⅳ 為什麼漢朝的士兵穿的衣服和褲子是紅色的難道有什麼緣故還有羅馬帝國的士兵好像也是吧
和五行有關。戰國時候鄒衍創立五行學說,五行代表五德。
之前的秦國崇尚水德,所以穿黑。漢朝初期也如此,所以也是黑軍裝,後來又改了,崇尚火德,所以穿紅。
自此之後 魏土 晉金 北魏水 北周木 隋火 唐土 後梁金 後漢水 後周木 宋火 金土 元金,很多朝代都受到影響。
西方和我們不一樣。一般來說,由於紅色在可見光譜中光波最長,所以最為醒目,給人視覺上一種迫近感和擴張感,容易引發興奮、激動、緊張的情緒。所以紅色軍裝會使士兵更亢奮,增強鬥志。而且紅色能掩蓋傷口和鮮血。
所以一般來說,除了民族習俗和五行影響,古代軍裝紅色居多。
Ⅳ 紅軍時代綁腿帶的方法
紅軍時代的綁腿方法非常容易。首先綁腿帶的尺寸是不固定的,可長可短,沒有嚴格標准。綁腿帶通常是一條長條形的布帶,什麼材質的都可以,但是要結實。最好是帆布的或者純棉的。一端為平頭,一端分叉為兩條繩,叉口處要結實。綁腿帶的寬度為10厘米或者更寬,長度為1.5-2米。
打綁腿的時候最好站起來打,打的時候要注意松緊適度,太緊會邁不開步,太松則不起作用,打的好的綁腿應將鞋口嚴封,走很長時間也不松。
(5)以前紅軍穿衣服和褲子擴展閱讀
打綁腿的作用:
1.二戰時士兵腿上纏上用長布條做成的綁腿,不僅是追逐一種潮流,在實際的行兵打仗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當時士兵行軍全靠兩條腿,士兵在長時間的奔跑或者徒步行軍中,會靜脈血管膨脹,打綁腿則可以起到緩解勞累和疼痛的作用。
2.而且綁腿可以保護士兵在野外樹林、山地作戰中,避免被樹枝、凸起的石頭等鉤掛住,造成行動不便和腿部意外劃傷,可以說這種打綁腿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士兵。
3.再有就是打綁腿在打仗埋伏時,可避免蚊蟲蛇蠍的侵入,在戰士受傷時,綁腿也可以作為救護用品,比如綳帶,或者在野外攀爬時可以暫時作為繩索使用。
Ⅵ 漢朝時期兵將穿的衣服褲子都是紅色為什麼
按照當時五徳循環的說法,漢朝是火德,主色為紅色。所以軍服為紅色
Ⅶ 紅軍長征戰士穿的是什麼
紅軍長征時,大多數穿的是單衣。少部分條件好一點的,戰士都是自己動手做寒衣禦寒。大家想了個辦法,把兩件單衣套在一起縫上,中間再絮些保暖防寒的東西。
至於鞋子,則多數穿的是草鞋。當年長征路上出版的《紅星報》第二期曾專門登載過一篇題為《怎樣解決草鞋問題》的文章。說的是當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時,由於准備不充分,不少戰士缺鞋穿,只得赤腳行軍。針對這一情況,中央要求各級領導把解決部隊中的草鞋問題提到減少病員和鞏固紅軍戰鬥力的重要位置,做到沒有一個戰士打赤腳,並提出了許多解決草鞋問題的具體辦法。
就是這樣的條件下,紅軍靠革命意志跨過了一次次的生存極限。
Ⅷ 紅軍服的著裝要求
1 按用途分為A類防塵服(普通型)和B類防塵服(防靜電型)。 2 按款式分為連體式防塵服和分體式防塵服防塵服有連體式防塵服、夾克式防塵服、大衣式防塵服等。 a連體式或分體式應局部結構與整體結構比例協調,各部位線條流暢,造型自然。 b無破損、殘洞、斑點、污物及其他影響服裝穿用的缺損。 c衣領、衣袖上正,對稱部位一致,線頭剪凈,熨燙平整。嚴禁與酸、鹼、油、有機溶劑等腐蝕性及溶解性物品混同運輸,防止日曬雨淋。產品應貯存在於燥通風的庫房;產品應遠離熱源(一般為2m以上);不容許與腐蝕性或溶解性物品同存一庫房。 有效貯存期為三年,三年後應按規定抽樣重檢,合格後可繼續使用。
Ⅸ 紅軍穿的衣服有幾個顏色的還有黃色的
新四軍多為灰藍色軍裝,八路軍多為土黃色軍裝。
Ⅹ 紅軍服裝是怎樣產生的
我們目前所熟知的紅軍服裝,也就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整個紅軍部隊的統一的軍裝。這套軍裝是在紅軍學校成立後,劉伯承擔任校長之初產生的,時間是1931年底或1932年初,設計者是當時任紅軍學校俱樂部主任的趙品三。
紅軍學校成立之初,學員來自紅軍各部隊。由於紅軍尚無統一的軍裝,因此學員的著裝也是五花八門的。有穿過去的白軍軍裝的,有穿普通百姓裝的,有穿工人裝的,也有穿早期紅軍服的,甚至還有人穿上了打土豪時搞來的女上裝。因此,隊列顯得很不整齊。劉伯承到任後注意到這一點,他了解到俱樂部主任趙品三善書畫,精工藝,就指示他為紅軍學校學員設計一套校服,以統一全校的著裝,並吩咐總務科長楊至成從物資上給予保障。
趙品三經過精心構思,反復繪制草圖,決定軍帽採用八角,以表明紅軍是擁戴列寧的工農群眾的武裝。不過他認為大八角與中國人的身材不相稱,幾經琢磨,最後確定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小八角軍帽。軍服的樣子,開始是仿照蘇聯紅軍的樣式,設計成緊口套頭,然後將裁好的衣服樣子交給楊至成,由楊至成找裁縫先做了幾套樣服由學員試穿。試穿感到緊口套頭不方便,也不適合我國南方的氣候,就又改成開襟敞口,然後請劉伯承前來審定。劉校長看到頭戴小八角軍帽、身穿新式軍裝的學員後感到十分滿意,當即決定就按這個樣子給全校學員每人做一套。當時正值三次反圍剿勝利之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已宣告成立,紅軍的後勤供應條件也有所改善。學員們很快就穿上了新式的統蘭軍裝。紅軍學校當時是中央蘇區的文化中心,紅軍學校學員整齊威武的隊列很快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不久,中央蘇區各部隊都紛紛效法紅軍學校,穿上了這種式樣的軍裝。從此,紅軍就有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統一的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