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知道你喜歡什麼。以漫畫為例,你可以選擇關注徒手或現實主義。但同樣重要的是對整體和細節的處理。你可以先想想你的姿勢,你衣服的整體形狀,然後你可以想想你關節處褶皺的總體形狀。最後一個細節。一般來說,古代服裝更注重衣服的領子、袖子、腰和尾巴。身體的這些部位能夠暗指脂肪瘦的特點。你可以看到經典的圖像,最好是小說中的,比如時間旅行,然後把小說中的人物和封面上的人物進行比較。其實,漫畫的基本技巧就是掌握文字,畫得比較隨意,關鍵是對古代服飾的總體印象,這時你就善於修飾古典服裝設計師了。看一部古裝電影(角色是動態的,當你在運動,停止和走的時候可以描繪服裝) ,在網上查看古著風格。會是一個很好的啟發。直接的技巧沒什麼,我覺得你基本上是實心的,看看一些經典的風格,然後慢慢地可以試著修改。沒問題。在我心中畫一件漂亮的衣服
❷ 從古至今最有名的5件裙子,最後一件出自中國的最美,你覺得呢
我們對待美麗的事物都有著一種獨特的追求,因為我們的內心中都對美好的事物有著一種莫名的親近感。然而對於女生來說,所有美的事物之中沒有比衣服更她們感到瘋狂的東西了。尤其是對於裙子,從古至今所有的女性都無法抗拒它的美麗。今天小編在這里就和大家說一說那些世界上最有名的五件裙子。
再漫長的歲月里這樣一件衣服承擔了太多人的思念與心情,我們能夠在今天再一次的說起它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存在。所以它的美麗已經超過了物理的視覺進入了人們的內心深處所以我們才說它才是最美麗的一件。
❸ 古埃及法老的衣物是什麼樣子(只許介紹衣服的樣子,不許介紹古埃及歷史)
皇室成員對金子類珠寶的胃口都很大,而自古以來,恰好是陪葬的大量珠寶吸引了盜墓者,因此要完好無損地挖掘到這些珠寶是很罕見的。但在1834年,一個名叫裘塞珀.費里尼的義大利探險家就發現了一整套珠寶。他在蘇丹境內一處名叫米洛衣的地方發現了屬於阿瑪尼莎赫圖王後的一個金字塔。對這些物品所進行的科學研究揭示出它們的主人是如何穿戴它們的。比如說,阿瑪尼莎赫圖王後把由10個組成的一套手鐲平均疊加在兩只手上。在她的陵墓上,還有9個盾形戒指。這些戒指都是平常的戒指,但她不是把它們戴到手指上,而是把它們連到頭發上,讓它們從額頭上垂下來。
其他裝飾物被賦予了宗教或政治的涵義。法老的飾物深具象徵意義,他們所持的彎拐和連枷代表著他們對領土、牧人及農夫的權力。「伊西斯聖結」是生命的神聖象徵,通常只有國王、王後和眾神才有權擁有。它的起源不確定,但是據說它象徵著便鞋上的鞋帶。眼鏡蛇是埃及君主們專有的象徵,它被裝飾在王冠和鷹狀頭巾上。「荷露斯之眼」是一種很常見的幸運符。
花也是常用的飾品。人們把鮮花剪裁成項飾,在葬禮或節日的宗教儀式上穿戴。埃及人喜歡花,不僅僅是因為它們美麗,還因為它們蘊涵著各種象徵意義。蓮花一直是埃及的象徵。傳說一朵大蓮花從遠古的水域生長出來,在開天闢地後的第一個清晨里,這朵蓮花是太陽的搖籃
❹ 天下奇觀 最好有3個
在2300年前(公元前3世紀),腓尼基旅行家昂蒂帕克寫下了七大奇跡清單:
(1)埃及吉薩金字塔
(2)奧林匹亞宙斯巨像
(3)阿泰密斯神廟
(4)摩索拉斯基陵墓
(5)亞歷山大燈塔
(6)巴比倫空中花園
(7)羅德港巨人雕像。
據這位旅行家說:七大奇觀乃是他「心眼所見,永難磨滅」。這就是世紀初所謂「七大奇跡」的由來。
古代文明七大奇跡(The Seven Wonders of The Ancient World) 又譯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指古代西方世界(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愛琴海希臘化地區)的7處壯麗的人造景觀。這些建築物和塑像,以其宏偉規模、藝術美感、或獨特的建造方式,代表了古代西方文明的成就,令世人驚奇不已,嘆為觀止。
當時西方(以古希臘為代表)對於中國幾乎一無所知,對於印度也知之不多。否則,至少秦漢時代的一些巨大工程如秦始皇陵、阿房宮(據說未完全建成即遭焚毀)等,是否也可以列入,而稱為「古代八大奇跡」呢。怪不得國際友人參觀秦始皇陵遺跡時,驚嘆「兵馬俑是古代文明第八大奇跡」!
編輯本段1.吉薩金字塔
尼羅河畔的金字塔群(the great pyramids),是古代埃及王自己修建的陵墓。據說在埃及的大小金字塔共有將近100座,大多都建築於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一些有4000多年歷史的金字塔主要分布在首都及尼羅河西岸。吉札金字塔,左邊屬於卡夫拉王,右邊屬於庫夫王,附近連著一座獅身人面像。主要建材是石灰岩,部分為花岡岩。 3座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金字塔是由第四王朝的3位皇帝胡夫(Khufu)、海夫拉(Khafra)和門卡烏拉(Menkaura)在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500年建造的。胡夫金字塔高146.6m,底邊長230.35m;海夫拉金字塔高143.5m,底邊長215.25m;門卡烏拉金字塔高66.4m,底邊長108.04m。
在這3座大金字塔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它是一座幾乎實心的巨石體,用200多萬塊巨石砌成。成群結隊的人將這些大石塊沿著地面斜坡往上拖運,然後在金字塔周圍以一種腳手架的方式層層堆砌。金字塔的旁邊還有一些皇族和貴族的小小的金字塔和長方形台式陵墓。
最初鋪蓋金字塔的外層磨光的灰白色石灰石塊幾乎全部消失。如今見到的是下面淡黃色的石灰大石塊,顯露出其內部結構。金字塔中心有墓室,可以從甬道進去,墓室頂上分層架著幾塊幾十噸重的大石塊。
建成的金字塔被用陵墓。古埃及人相信死後永生,金字塔內的墓穴的起初堆滿了黃金和各種貴重物品。
建造時間:大約公元前2700-2500年
建造地點:埃及開羅附近的吉薩等地
相傳,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死後,都被葬入一種用泥磚建成的長方形的墳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後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伊姆荷太普,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他用上採下的呈方形的石塊來代替泥磚,並不斷修改修建陵墓的設計方案,最終建成一個六級的梯形金字塔——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雛形。在古代埃及文中,因金字塔是梯形分層的,所以被稱作層級金字塔。這是一種高大的角錐體建築物,底座四方形,每個側面是三角形,樣子就像漢字的「金」字,所以中國人把它寫為「金字塔」(原文是 pyramid)。伊姆荷太普設計的塔式陵墓是埃及歷史上的第一座石質陵墓。
埃及現存金字塔八十座,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是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的吉札金字塔,全都是由人工建成。古代埃及人如何雕刻坎石及砌成陵墓?陵墓內部通道和陵室的布局宛如迷宮,古代埃及人是用什麼方法建成的呢?至今還是眾說紛紜,沒有研究清楚。
編輯本段2.宙斯神像
宙斯(Zeus)為希臘眾神之神,這一座神像乃是全世界最大的室內雕像;所在的宙斯神殿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部份奧運會項目就曾在此舉行。
建造時間:大約公元前 457 年
建造地點:希臘西海岸奧林比亞(Olympia)古城中。
神殿於公元前470年開始建造,前456年最後完工,由建築師 Libon 設計,宙斯神像由雕刻家 Pheidias 雕刻。
宙斯(Zeus)神殿以表面鋪上灰泥的石灰岩建成,殿頂使用大理石興建,由34個高達17米的科林斯式(Corinthian) 支柱撐起來,神殿的面積是41.1米乘107.75米,宙斯神殿是多利斯式的建築,整座神像及他穿的長袍都是由黃金製成,他頭戴橄欖編織的環,右手握著由象牙及黃金製成的勝利女神像,左手拿著一把鑲有閃爍耀眼金屬的權杖,上面有一隻鷹停留著,而他所座的寶座則以獅身人面像、勝利女神及神話人物裝飾,不包括寶座,僅神像就相等於四層高的現代樓宇,使坐在寶座上宙斯頭部差不多頂著神殿頂。位於奧林比亞的神殿於公元5年被大火摧毀。宙斯神像雖然因被運到君士坦丁堡而倖免於難,可是最終亦難逃厄運,於公元462被大火燒毀
編輯本段3.羅德島巨像
希臘羅得斯島巨像是七大奇觀中最神秘的一個,這座巨像建在羅德市(Rhodes)港口的入海處。它是希臘太陽神赫利俄斯(Helios)的青銅鑄像,高約33米。因為它只在短短56年間便毀於公元前226年的一次地震中,考古學家甚至連它的確切位置及外觀都未能確定。
建造時間:公元前282年完工
建造地點:愛琴海,希臘羅德港
羅得斯島巨像位於希臘羅得斯島(Island of Rhodes)通往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的港口。公元前的羅德島是重要的商務中心,它位於愛琴海和地中海的交界處,羅德港於公元前408年建成。歷史上羅德島曾經被許多勢力范圍統治過,其中包括毛索洛斯(他的陵墓也是七大奇跡之一)和亞歷山大大帝。但在亞歷山大大帝歸天之後,全島又陷入了長時間的戰爭。馬其頓(Macedonia)侵略者德米特里帶領四萬軍隊(這已超過了整個島上的人口)包圍了港口。經過艱苦的戰爭,羅德島人擊敗了侵略者。為了慶祝這次勝利,他們決定用敵人遺棄的青銅兵器修建一座雕像。雕像修築十二年,高約33米,與紐約的自由神像的高度差不多。雕像是中空的,裡面用復雜的石頭和鐵的支柱加固。但這個偉大的雕像建成僅僅50年多後就被強烈地震毀壞了。傳說中雕像兩腿分開站在港口上船隻是從腿中間過去,非常壯觀而有趣。這座巨像其實是希臘人的太陽神及他們的守護神赫利俄斯(Helios),由建築師 Chares 設計,經過十二年的興建,羅德島巨像於公元前282年完工,整座巨像共高33米,以大理石建成,再以青銅包裹,以後更被用作燈塔。但公元前226年的大地震卻把這幢偉大巨像推倒,脆弱的膝蓋成為了巨像的致命傷,巨像從此倒在Mandraki港附近的岸邊。公元654年,羅德島被阿拉伯人入侵,入侵者更把遺跡運往敘利亞,使這個奇觀的考察更加困難。
編輯本段4.巴比倫空中花園
跟羅得斯島巨像一樣,考古學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園的遺跡。
建造時間:大約公元前6世紀
地點:巴比倫,幼發拉底河(Euphrates)河東,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50里左右
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當然不是懸掛於空中,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人們把原本希臘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除"懸掛"之外還有"突出"之意)錯誤翻譯成「懸空」所致。
一般相信空中花園是由 Nebuchadnezzar 王(公元前604 -公元前562)為了安慰思鄉成疾的王妃安美依迪絲(Amyitis),仿照王妃在山上的故鄉而興建的。據說它要由奴隸們轉動機械裝置,從下面的幼發拉底河裡抽上大量的水,來灌溉空中花園里的花草。
巴比倫空中花園最令人稱奇的地方是那個供水系統。因為巴比倫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園的遺址亦遠離幼發拉底河,所以歷史研究者認為空中花園應有不少輸水設備。奴隸不停地推動連系著齒輪的把手,把地下水運到最高一層的儲水池,再經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個難題是在保養方面,因為一般的建築物,不可能長年抵受河水的侵蝕而不坍塌。由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Mesopotamian plain) 沒有太多的石塊,因此研究者們相信空中花園所用的磚塊非比尋常,它們被加入了蘆葦、瀝青及瓦礫,更有文獻指出:石塊被加入了一層鉛,以防止河水滲入地基。
編輯本段5.阿提密斯神殿
阿爾忒彌斯 希臘文Αρτεμιδ,拉丁文Artemis),是希臘神話中的月亮神、狩獵女神,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妹妹;而羅馬神話則稱她為黛安娜(Diana),埃及人稱她依西斯(Isis),阿拉伯人稱她 Lat。在古代的希臘阿爾忒彌斯女神深受敬仰,因此建成七大奇觀之一的阿爾忒彌斯神殿。
建造時間:約公元前550年
建造地點:希臘古城愛菲索斯(Ephesus)中,約在今土耳其的Izmir(Smyrna)南面50公里
神廟建築以大理石為基礎,上面覆蓋著木製屋頂。整個建築的設計師是 Chersiphron 父子,它最大的特色是內部有兩排、至少106 立柱,每根大約 12至18 米高。神廟的底座約為60乘120米.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WBR> <WBR> <WBR> 毀於公元前356年的大火,在原址後建起的廟於公元262年再罹火難。阿提密斯神殿曾經歷過七次重建,首座阿爾忒彌斯神殿於公元前550年由建築師 Samos、Chersihon 及他的兒子metagenes設計,用伊奧尼亞柱式(Ionian)大理石柱支撐,是首座全部由大理石建成的當時最大的建築物。整座建築物均由 heidias、Polycleitus、Kresilas Phradmon 等當時著名的藝術家以銅、銀、黃金及象牙浮雕裝飾,在中央的「U」形祭壇擺放著阿爾忒彌斯女神的雕像,供人膜拜。後來在公元前356年,神殿被大火及侵略所毀,其後的重建,大理石柱長度增至21.7米,並且多了十三級階梯圍繞在旁邊。最後,由於愛菲索斯人轉信基督教,神殿在公元401年被St.John Chrysostom 摧毀。[/font]
編輯本段6.摩所拉斯王墓廟
據說,哈利卡納蘇斯的毛索洛斯墓廟約45米高,底座上部呈階梯形的金字塔狀,卡里亞王國摩索拉斯國王的塑像可能矗立在頂端。陵墓毀於公元三世紀的一次地震中。
建造時間:大約公元前353年
建造地點:現在的土耳其西南地區
這座偉大的白色大理石陵墓是為摩索拉斯和他的妻子修建的。整座建築由兩名希臘設計師設計,外面裝飾以奇異的雕刻花紋。甫一建成就聲名遠播,公元15世紀初毀於大地震。現在倫敦大英博物館還收藏有一點剩餘的雕刻。
毛索洛斯墓廟位於哈利卡納素斯,底部建築為長方形,面積是40米乘30米,高45米,其中墩座牆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最頂部的馬車雕像高3米。建築物被墩座牆圍住,旁邊以石像作裝飾,頂部的雕像是四匹馬拉著一架古代雙輛戰車。此墓廟著名之處除了它的建築外,還有那些雕塑。毛索洛斯墓廟的雕塑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Bryaxis, Leochares, Scopas,和 Timotheus製造,每人負責墓廟的其中一邊。
在15世紀初哈利卡納素斯被侵佔,新的統治者為了建一座巨大的城堡,因此在1494年將毛索洛斯墓廟的一些石頭用作建築材料.時至今日,有不少的雕塑仍然倖存,並存放在英國倫敦的博物館內.自從19世紀開始,毛索洛斯墓廟一直有進行考古學的挖掘,這一些挖掘提供不少有關毛索洛斯墓廟的資料,令我們對毛索洛斯墓廟的形狀和外觀有更多的認識。
編輯本段7.亞歷山大燈塔
遵照亞歷山大大帝(馬其頓國王)的命令,亞歷山大城的法羅斯燈塔於公元前300年建在一座人工島上,它至少有122米高,用閃光的白色石灰石或大理石建成。
建造時間:大約公元前300年
建造地點:在埃及(Egypt)的亞歷山大港(Alexandria)附近的法洛斯島(island of Pharos)上。
在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死後不久,他的手下之一托勒密(Ptolemy Soter )便稱霸埃及,並建都於亞歷山卓,有鑒於亞歷山卓港附近的海道十分危險,Ptolemy Soter便下令由建築師Sostratus及亞歷山卓圖書館(Alexandria Library/Mouseion)合作興建亞歷山大燈塔,燈塔於公元前290年竣工。
當亞歷山大燈塔建成後,它的高度當之無愧地使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他的設計者是希臘的建築師索斯查圖斯。一位阿拉伯旅行家在他的筆記中這樣記載著:「燈塔是建築在三層台階之上,在它的頂端,白天用一面鏡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導船隻。」1500年來,亞歷山大燈塔一直在暗夜中為水手們指引進港的路線。它也是六大奇跡中最晚消失的一個。十四世紀的大地震徹底摧毀了它。
法洛斯燈塔與其餘六個奇觀絕對是不同,因為它並不帶有任何宗教色彩,純粹為人民實際生活而建,法洛斯燈塔的燈光在晚上照耀著整個亞歷山港,保護著海上的船隻,另外,它亦是當時世上最高的建築物。
亞歷山大燈塔外傳:亞歷山大港
公元前332年,馬其頓 (Macedonian) 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於埃及尼羅河口西面建立一個新城——亞歷山卓 (Alexandria),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埃及托勒密王朝開始興起,亞歷山卓便成為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並因此而繁榮起來,再加上亞歷山卓位於亞洲,非洲及歐洲三個洲的接合位置,亦能通往尼羅河及地中海的港口,可以想像到亞歷山卓是如何繁榮,世界的通商是如何發達,而且亞歷山卓內的法洛斯島 (Pharos) 更擁有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亞歷山大燈塔 (The Pharos light house) 照耀著港口。
此地亦有一些神殿和埃及國王宮殿等大量建築物遺跡。雖然亞歷山卓擁有如此繁榮,但到了今天,亞歷山卓已面目全非,科學家認為由於在公元四世紀的一次大地震,這些建築絕大部分已倒下.科學家在亞歷山卓港進行過多次的挖掘工程,其中於 1996 年的一次挖掘中,法國的專家聲稱在亞歷山卓港的海底發現了大規模的古代遺跡,同時亦發現出古代的道路及鋪設道路的鋪石痕跡。調查人員發現於古代時沉入海中的雙耳長頸瓶,這是古希臘的一種壺, 壺上有兩個手把,用作運送葡萄酒等交易貨品。調查隊亦發現了法老雕像的頭部,工作人員以金屬器具先固定法老的頭部,再運用氣球將雕像送上水面,而這次調查是在法洛斯燈塔的可能所在位置進行,只要將雕像的頭部與旁邊的工作人員相比,就可以想像到此雕像的巨大。
隨著這一些的發現外,多次的調查已經發掘出數以千計的遺跡,而發掘出來的遺跡大多有幾噸至幾十噸重,從這些遺跡中,我們慢慢可以想像到神秘的法洛斯燈塔的外觀。由於亞歷山卓的繁榮,以及古代行船定向技術的落後,可以想像到照耀著整個港口的法洛斯燈塔對於保衛古代船員的生命佔了一個極重要的地位。後世的人類能否對法洛斯燈塔有更清楚的認識,全在於政府及專家會否重視對亞歷山卓港的發掘。如果亞歷山卓港的發掘能有進一步的發展,就可以把更多的建築物特色重現……
編輯本段世界中古七大奇跡
由於上述奇跡大多已經毀滅,後人又提出了世界中古七大奇跡:
義大利羅馬大斗獸場
利比亞亞歷山大地下陵墓
中國萬里長城
英國巨石陣
中國大報恩寺、琉璃寶塔
義大利比薩斜塔
土耳其索菲亞大教堂
編輯本段世界七大自然奇觀
此外,美國人洛厄爾·托馬斯還曾提出世界七大自然界奇觀:
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
非洲維多利亞大瀑布
阿拉斯加冰河灣
猛瑪洞穴國家公園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世界最深的湖貝加爾湖
美國黃石公園
編輯本段新七大奇跡選舉
在2001年,由「新七大奇跡」基金會(由法國人貝爾納·韋伯創辦,成立於2001年)發起新七大奇跡網上選舉。由當中二百多個世界的景點中選出七十七個較優的景點,供網民投票,現今已篩選出最後二十一個景點,活動已經於二零零七年七月七日終止,並且在七月八日凌晨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揭曉,中國長城、約旦佩特拉古城、巴西基督像、印加馬丘遺址、奇琴伊查庫庫爾坎金字塔、古羅馬斗獸場、泰姬陵成為世界「新七大奇跡」。
其中,中國的萬里長城位居首位。
舊「世界七大奇跡」中唯一留存的埃及吉薩金字塔,將理所當然保有奇跡的地位,這主要是因為埃及官員說,要金字塔去競爭一席之地是一種侮辱,因而8日共產生八個世界奇跡,包括金字塔。
即新的名單為:
中國,萬里長城
約旦,佩特拉古城
巴西里約熱內盧,基督像
秘魯,馬丘比丘
墨西哥尤卡坦,奇琴伊察金字塔
義大利羅馬,羅馬競技場
印度,泰姬陵
埃及,吉薩金字塔
吉薩金字塔不屬於新七大奇跡,而同為八個世界奇跡之一
❺ 古代服飾的特點
古代服飾的特點:
1、三代
夏商與西周時的漢服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
2、春秋戰國
這時漢服深衣和胡服開始推廣。深衣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裳連屬在一起,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即所謂「續衽鉤邊」。深衣在戰國時相當流行,周王室及趙、中山、秦、齊等國的遺物中,均曾發現穿深衣的人物形象。
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細部結構表現得更為明確。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項特徵。江陵馬山1號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據《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短衣。根據曾侯乙編鍾之鍾金人的服裝看,應即短袖之衣。
3、秦漢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為秦漢武士的服裝提供了較充分的例證。他們穿的半長衣所交掩之曲裾雖較淺, 但仍為深衣之屬, 其下身著長褲,腰系施鉤之革帶。這種裝束在西漢時仍廣泛流行,褲也逐漸向全社會普及。
漢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採用深衣制。
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奴、商賈、士人都一樣。
4、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環境使得文人士子們空有忠君報國的志向卻無用武之地。因為自身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人生理想無法達到,所以文人士子們他們不再過多地局限於儒學的條條框框,而是開始強調自我個性解放。
於是當時的社會就出現了褒衣博帶的流行時尚,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魏晉風度。男子袒胸露臂,追求輕松、自然、隨意的感覺;女子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盡力展示優雅和飄逸的風姿。
魏晉時期規定宮中朝服用紅色,常服用紫色。白色為平民百姓服色。這時的服式仍以襦、裙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婦女裝飾比較考究,有金環、銀約指和繞腕的跳脫等。在質地上宮中與宮外仍有很大區別。
5、隋唐
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高宗以後,以紫色為三品官的服色;淺緋色為五品官服色,深綠色為六品官服色,淺綠色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為八品官服色,淺青色為九品官服色,黃色為宮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裝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裝的長處。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
唐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6、宋代
宋代服裝大體沿襲唐制。這時的襆頭內襯木骨、外罩漆紗,宋人稱之為「襆頭帽子」,可隨意脫戴,與唐初必須臨時系裹的軟腳襆頭大不相同。這時,皇帝和高官戴的展腳襆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出,可達數尺。身份低的公差、僕役等,則多戴無腳襆頭。
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著褲。起於五代時的纏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漸流行。
7、元代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滅西夏、金之後,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
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8、明代
明代皇帝的日常服裝是龍袍,上面綉著龍紋、翟紋和十二章紋,一般以黃色紗羅製成,配金冠。皇帝禮服則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纁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組成。
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袖口、衣襟側邊、裾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黻、黼紋。
明初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如左圖所示),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襆頭和圓領袍,但這時的襆頭外塗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不得服用。
公服除依品級規定服色外,還在胸、背綴補子。文官補子中飾鳥,武官飾獸。為褒獎官員的功勛,另特賜蟒袍、飛魚服、鬥牛服等服飾。蟒是四爪之龍,飛魚為魚尾有鰭之蟒,鬥牛則在蟒頭上加彎曲的牛角。官至極品則用玉帶。所以「蟒袍玉帶」就成為這時大官僚之最顯赫的裝束。
明代的漢服影響頗遠,近至東北亞的朝鮮,遠至日本、琉球等藩屬國。至清代,女裝百褶裙、馬面裙及道袍長袍一並留存。曲阜孔氏衍聖公府內藏明代衣冠服飾,滿清上層也有穿著明代衣冠服飾畫像。
9、清裝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優美的旗袍,挽回了滿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
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馬褂、旗袍是清代滿族男女的典型服飾。馬褂是一種穿於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主要是為了便於騎馬,故稱為「馬褂」。
它區別於漢族在宋明時期的馬褂,滿清的馬褂不修邊幅。滿人初進關時,通過大屠殺而迫使漢族穿上它們的馬褂。康熙雍正年間,由於奴化政策,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行,並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著。
(5)古文明的寒冰裙子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衣物歷史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知縫衣,周口店山頂洞人的文化遺存中曾發掘出骨針。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不同地區和族別的人們中間,服飾款式已各不相同。
以發型為例,大地灣文化中有剪短的披發,馬家窯文化中有後垂的編發,大汶口文化中有用豬獠牙製成的發箍,龍山文化中則用骨笄束發,陝西龍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玉人頭像,頭頂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發的反映。
骨笄在相當於夏代的二里頭文化的二里頭類型與東下馮類型諸遺址中均曾出土,形制與商代的同類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發為髻在遠古時已是華夏族服裝的特徵。
❻ 要古代裙子的名字
梅花紋紗袍
娟紗金絲綉花長裙
絲綢罩衣
菊紋上裳
百褶如意月裙
流彩暗花雲錦宮裝
金銀絲鸞鳥朝鳳綉紋朝服
翠紋織錦羽緞斗篷
縷金挑線紗裙
銀紋綉百蝶度花裙
撒花煙羅衫
百花曳地裙
雲紋縐紗袍
藕絲琵琶衿上裳
紫綃翠紋裙
軟毛織錦披風
織錦鑲毛斗篷
素絨綉花襖
捻金銀絲線滑絲錦被
刺綉妝花裙
薄羅長袍
勾勒寶相花紋服
縷金百蝶穿花雲緞裙
宮緞素雪絹裙
刻絲泥金銀如意雲紋緞裳
琵琶襟上衣
雲雁細錦衣
彈花暗紋錦服
妝緞狐肷褶子大氅
八答暈春錦長衣
對襟羽紗衣裳
八團喜相逢厚錦鑲銀鼠皮披風
雲霏妝花緞織彩百花飛蝶錦衣
織錦皮毛斗篷
碧霞雲紋聯珠對孔雀紋錦衣
鏤金絲鈕牡丹花紋蜀錦衣
暗花細絲褶緞裙
金絲織錦禮服
煙雲蝴蝶裙
撒花純面百褶裙
蘇綉月華錦衫
四喜如意雲紋錦鍛
挑絲雙窠雲雁裝
碧霞雲紋霞帔
翡翠撒花洋縐裙
鏤金百蝶穿花雲錦襖
烏金雲綉衫
蝶戲水仙裙衫
軟銀輕羅百合裙
漩渦紋紗綉裙
如意雲紋衫
流彩飛花蹙金翚翟褘衣
十二破留仙長裙
乳雲紗對襟衣衫
綉刻絲瑞草雲雁廣袖雙絲綾鸞衣
緞地綉花百蝶裙
如意緞綉五彩祥雲朝服
緞綉氅衣
五彩緙絲衫
立式水紋八寶立水裙
緞織掐花對襟外裳
盤金彩綉棉衣裙
曳地水袖百褶鳳尾裙
金絲白紋曇花雨絲錦裙
牡丹鳳凰紋浣花錦衫
散花百褶裙
古紋雙蝶雲形千水裙
白玉蘭散花紗衣
牡丹薄水煙逶迤拖地長裙
古煙紋碧霞羅衣
散花如意雲煙裙
煙水百花裙
霞彩千色梅花嬌紗裙
桃花雲霧煙羅衫
拖地煙籠梅花百水裙
碎花翠紗露水百合裙
團蝶百花煙霧鳳尾裙
雲絲披風
柔絹曳地長裙
團錦琢花衣衫
金邊琵琶襟外襖
粉霞錦綬藕絲緞裙
窄衣領花綿長袍
細紋羅紗
錦綉雙蝶鈿花衫
月牙鳳尾羅裙
翡翠煙羅綺雲裙
綉衫羅裙
請問需不需要古代女子的發髻名稱呢?我可以附送哦~
古代女子發髻的名稱繁多,如:九鬟仙髻,垂雲髻,凌雲髻,近香髻,節暈髻,半翻髻,愁來髻等等
唐代發式有髻、鬟之分,髻為實心,鬟為空心。髻名稱眾多,有倭墮髻、螺髻、雙螺髻、反綰髻、半翻髻(單刀半翻髻和雙刀半翻髻)、驚鵠髻、雙鬟望仙髻、拋家髻、烏蠻髻、盤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叢髻、回鶻髻、歸順髻、愁來髻、百合髻、長樂髻、墮馬髻、鬧掃狀髻、樂游髻、反綰樂游髻、叢梳百葉髻、高髻、低髻、鳳髻、小髻、側髻、囚髻、偏髻、花髻(髻上插花者)、雲髻、雙髻、寶髻(綴以花鈿、簪釵等首飾者)、平番髻、飛髻、義髻(假髻)等。鬟有:雲鬟、高鬟、短鬟、低鬟、雙鬟、圓鬟、同心鬟、垂鬟等
O(∩_∩)O
❼ 中國傳統服飾的歷代演變
1、春秋戰國 · 深衣袍服
春秋戰國之交,「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
在春秋一直到漢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深衣的主要款式。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種根據禮制而制定的衣服,所以一直以來都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採用圓袖方領,以示規矩,意為行事要合乎准則;垂直的背線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擺線以示處要公平。
2、漢服 · 褒衣廣袖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子,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一個顯著特點,漢服的禮服一般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織、蠟染、夾纈、錦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
這就是「交領右衽」傳統,也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
3、南北朝 · 華袿飛髾
魏晉時期衣冠一秉東漢追求繁華、奢麗的風格,敝屣旁邊加以垂飾飄帶。服裝看起來一場飄逸,這便是彼時辭賦中的「華袿飛髾」。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
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
4、唐 · 慣束羅衫半露胸
唐代服飾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
齊胸襦裙。這種款式無論身材豐腴還是瘦削都能達到別樣的飄逸效果。小貼士大袖衫,大氣飄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華、恢弘、大氣的文化特徵,呈現出當時華麗開放的審美風尚。這種服飾是中晚唐時期的樣式,並一直流傳到五代。
5、清 · 旗裝
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旗裝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
清代以來,坎肩極為流行。罩穿在氅衣、襯衣或棉袍之外的服裝。旗人婦女在坎肩和褂襕的款式及色彩上非常講究力求能夠與穿在裡面的旗袍和諧、媲配褙子, 衣上流雲,袖間清風。 適合三五齣行,日常穿著,雅緻而輕靈,隨意而自由。
6、民國 · 短襖套裙
民國這段時間,其服飾特點女性主要為襖裙,衣服和裙子是分開的,衣服寬袖,斜襟。高而聳立的領子帶有著清末時期的餘味,衣袖寬闊但是可以顯出纖細的手腕。
斜襟的設計更是凸顯了中國古代的服飾特色。那時的女生校服,淺藍上衣、玄色裙子、白色紗襪、圓口布鞋,都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印記。
7、民國 · 旗袍
民國旗袍在中國婦女服飾史上是中國婦女服飾史發展的一個創新。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的一個歷史轉型期。
在許多關於老上海風情的文字里,總能看到木地板、老藤椅、即使在盛夏也穿得一絲不苟的長旗袍和尼龍絲襪中期的旗袍顯其女性自由獨立的個性,腰部逐步收緊顯出女性整個身體胸、腰、臀的自然曲線美。
(7)古文明的寒冰裙子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服飾是中國人的傳統服飾,被譽為中國國粹和中國服飾之代表,是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社會創造的寶貴財富。傳統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
上衣下裳制,相傳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
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漢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❽ 古代的裙子都幾乎拖著地,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雖然我們沒有到過古代,但是相信我們都看過古裝劇,古裝劇當中演員大多都會穿著長長的裙子,看起來仙氣十足。那麼,古代的人為何痴迷長長的裙子呢?為何裙子大多都是拖地長裙呢?這要從古代的“風俗習慣”說起。在古代尤其是高門大戶,女人是不能裸露皮膚在外面的,關於腳和腳踝等等就更不用多說,必須藏起來才行。
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應該明白一個道理,那麼,並不是古代的人不喜歡穿短裙,而是她們不能穿。古代的女人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即便是出門要是要把自己包裹的相當嚴實的。女人是因為風俗原因,那麼男人為何也要穿著長長的服飾呢?其實這是因為古代的男人大多都穿靴子,穿靴子的時候,若是穿過於短的服飾,會有不倫不類之感。
慶幸我們生在新社會吧!不然哪有機會穿著自由,長長的裙子固然美,但是也太不便捷了。
❾ 萬年寒冰的來歷
古代和現在可能有一點差異. 但都在河南好象 ?
南皮風貌
(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區劃
南皮縣位於冀東南部邊緣,縣境位於北緯37050'一38011'、東徑116032'一117002'之間。東西42公里,南北30公里,總面積789.9平方公里,東與鹽山、孟村兩縣接壤,西與泊頭交界,南毗東光,北接滄縣。縣城距首都北京234公里,西距省會石家莊市195公里,北距滄州市35公里、距天津147.5公里。京滬鐵路津浦段並京福公路(104國道)縱貫境西,省道、縣路通鄉達鎮。西靠南運河,南圍漳衛新河,宣惠河流貫中南部,大浪淀橫卧境北。
1995年底,南皮縣轄6鎮:南皮、王寺、鮑官屯、烏馬營、寨子、馮家口;3鄉:潞灌、劉八里、大浪淀。共312個行政村。
(二)地層
南皮新生界時代地層可分出老第三系和新第三系及之上的第四系。老第三系的古新統,地層組成物多為紫紅色泥岩、棕紅色砂岩、沙礫岩,厚度為200米左右。此地層是南皮縣主要生成和儲藏石油的岩系,也是南皮縣唯一的含礦產的岩層。第四系主要為沖積、湖積和海陸交互分布,沉積厚度為450米左右,自下而上分為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四段。此系是直接影響南皮縣成土母質、形成土壤及其地下含水質地的關鍵一層。
歷史上南皮有過三次海侵,對南皮地層尤其是地表土壤影響很大。在距今4萬年到2萬年之間曾一度淪為大海,海水停留時間為2萬年左右,此間沉積了一層厚20米左右的海相地層,南皮縣地下水以40米到60米段最咸,正與這次海侵有關。這次「滄西海進」海浸西界達范縣以西。在距今8500年到5500年之間,南皮縣再次被海水淹沒,海水停留時間3000年,海相沉積地層分布15一36米,其西界達獻縣、河間、任丘一線,稱為「獻縣海進」。在距今5000年到3500年間,又發生了第三次海侵,海水停留1500年,海相地層分布厚度5一7米。這一海相層在運河以東表現明顯,稱為「滄東海進」。自此以後,海水退出南皮縣,達今日之渤海岸。
(三)地貌
南皮縣境屬黃河和海河兩大水系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坡降度為六千分之一到二萬分之一,海拔高度多在6一13米之間。最高處為寨子鎮黑龍村南,海拔15.5米,最低處為大浪淀鄉年澇窪,海拔只有5.6米。歷史上黃河在境內多次改道,形成東南部高上,中部低窪,西部高,坡、窪交錯的地貌。土壤以潮土面積最大,占總土地面積的99.56%,表層多為輕壤質和中壤質,鹽土類占總面積的0.44%。全縣土地共118.48萬畝。其中耕地71.31萬畝。
(四)氣侯
南皮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侯,其特徵為春旱多風,夏熱集雨,秋爽常晴,冬寒乾燥。冬夏長而春秋短,溫度適中,日照充足,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2.3℃,1月最冷,7月最熱,平均氣溫各為一4.3℃和26.6℃,年日照總時數2938.6小時,總輻射133.6千卡/平方厘米。全年無霜期184天左右,每年終霜最早4月2日,最晚4月26日,初霜最早10月9日,最晚10月30日。降水年際變化大,季節分配不均,年平均降水量568.O毫米,夏季降水占年降水總量的75.3%,春季佔10.2%,秋季佔12%,冬季佔2.5%,冬春多屬乾旱。
(五)水系
三河入境,溝渠相連,是南皮水系主要特點。三河是南運河、漳衛新河、宣惠河。溝渠主要有:大浪淀排水渠、鳳翔干溝、寨子干溝、董村干溝、一至五號干溝、四港新河、肖圈乾渠及新鳳翔干溝等。
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為歷代槽運要道。位於縣境西部,呈南北走向,為南皮、泊頭界河,是南皮主要行洪河道之一。流經縣內的河段是:從劉八里鄉十二里口村入境,至後七里口村入泊頭市境;向北復在常庄鄉後滿庄入境,至店子鎮北口村入滄縣境。境內堤長21.8公里,河床寬55一60米,堤頂高程15.5一18.58米,堤頂寬5一10米,設計流量300立方米/秒。
漳衛新河,原稱昂津河,又稱四女寺減河。西起山東武城縣衛河東岸四女寺村,於山東無律縣二道溝以下入渤海。南皮段位於縣境東南部,是南皮縣與山東樂陵、寧津兩縣的界河。自寨子鎮肖橋村西入境,經寨子、鳳翔南部邊境,在金庄東入鹽山境。境內全程13.4公里,堤頂高程17.25一19.85米,堤頂寬8米,平均河寬129米,河底高程7.0一5.3米。設計流量3500立方米/秒,最大排水量5000立方米/秒。
宣惠河,古名覆釜河,上游起於吳橋縣王指揮庄,今河道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開挖,橫貫縣境中部,由劉八里鄉小吳家村入境,於潞灌鄉張宅村入鹽山境。境內全程26。6公里,堤頂高程9.64一11.06米,堤頂寬15一25米,河寬59米,深4米左右。河底高程5.3一2.5米。設計流量332立方米/秒,最大排水量336立方米/秒。排洪五年一遇。
大浪淀,是河北省25大淀泊之一,原名蔡家窪。分東西兩淀,形似葫蘆,總面積100平方公里。南皮佔西淀大部,面積26平方公里。大浪淀位於縣境北部,馬四撥村東為距縣城最近點,距離7公里。大浪淀地勢低窪,歷史上汛期洪水傾入,積水滔滔,白浪翻滾,遂名大浪淀。大浪淀歷代治理不當,紛爭不止。解放後,對大浪淀治理引向深入,現已修建成為風景優美的大浪淀水庫。
(六)人口與民族
數量:1949年,全縣46668戶,總人口21443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58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縣54134戶,總人口226678人,非農業人口4622人,與1949年比,15年總人口增長5.71%,非農業人口增長178%。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66584戶,總人口298806人,與第二次人口普查相比,18年人口增長31.8%。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縣77755戶,總人口315724人,與第三次人口普查比,8年總人口增長了10.01%。
分布:全縣總人口分布不均。南皮鎮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工商業相對發達,人口集中。其次是縣境東南部,宜農墾,自古遷居此地脊居多,人口稠密。中部、北部低窪鹽鹼,人口則顯稀疏。1986年,城關鎮每平方公里600人,鳳翔鄉每平方公里482人,烏馬營鄉每平方公里203人。 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的地區分布情況如下:南皮鎮25793人,店子鎮20584人,王寺鎮19198人,鮑官屯鎮15351人,寨子鎮25239人,雙廟鄉14724人,劉八里鄉8837人,湯庄鄉12900人,常庄鄉18165人,葉三撥鄉15664人,烏馬營鄉12173人,蓮花池鄉11570人,段六撥鄉13221人,小集鄉14826人,劉夫青鄉17442人,鳳翔鄉20858人,董村鄉22862人,潞灌鄉26317人。
民族:縣內居民,多為漢族,占總人口99%以上。1964年,全縣總人口中,漢族225546人,占總人數的99.5%,回族1120人,滿族10人,其它民族之人,合計占總人口的0.5%。 1982年全縣總人口中的漢族297322人,回族1455人,滿族23人,苗族5人,朝鮮族:人,藏族之人,漢族占總人口的99.5%,回族佔0.48%,其它少數民族佔0.02%。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縣居民中除漢族外,還有回族、滿族、藏族、苗族、朝鮮族、蒙古族、壯族、哈尼族、彝族、布依族、瑤族、白族、傣族、僳僳族、納西族、土族、達斡爾族、塔塔爾族等,共20個民族。其中,漢族313799人,佔99.39%,回族佔0.25%,滿族佔0.06%,其它民族合計佔全縣總人口的0.19%。
文物古跡
<一>古跡
1.釣魚台
我國有十大釣魚台,第一處就是位於南皮城西10公里的姜大公釣魚台。
商朝未年,紂王荒淫無道,要修建豪華的鹿台,工程浩大,勞民傷財。身為下大夫的姜太公呂尚直言諫阻,紂王大怒,下令緝拿太公。姜太公含憤逃離,隱居此地。這里河水漏瀑,蘆葦叢生,飛鳥棲息,姜太公在此釣魚度日。後來被周文王招賢,輔佐武王滅商,封為齊侯。此地即被稱作釣魚台。
2、古皮城遺址
古皮城,在今縣城東北5公里處。春秋時期,齊桓公北伐山戎至此,為給軍馬修制皮革盔甲,築建涼皮亭,遂稱古皮城。秦朝時設縣郡於此,漢、魏時為渤海郡府。因屢遭戰亂,城毀人散,東魏時移縣城至現址,原城即廢。原址呈方形,東西長465米,南北寬426米,面積19.8萬平方米。城北殘牆高3至5米,厚20米,東北角有高8.5米的「望海樓」遺址。四面有原城門殘口,寬27至38米。城內遍布各種花紋瓦片,並發現有鍋內托、銅箭游、唐三彩等。遺址南500米處有高大土丘數個,傳為假糧台,曹操攻袁譚所築。遺址西土丘為石崇宅,有綠珠樓遺址。再西為范丹居等。有很多美麗的傳說。
3.尹吉甫墓
位於南皮縣城西北5公里黃家窪村西南處,俗稱將軍墳。封土高1.9米,東西長5米,南北寬2.5米。曾有西周晚期青銅器「分伯吉父」盤出土,盤上有銘文133字,記述了尹吉甫征北嚴猶和徵收南淮夷貢賦情況。清乾隆皇帝甫巡,曾命官員到墳前祭奠,並刻石立碑(現碑已毀)。今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古河殘堤
在縣境東南部有古河殘堤一道,西南由東光縣抵橋婉蜒東北,經董村、蘆莊子、龍堂,過鹽山縣的漳壁,盂村縣的羅瞳,述跡東北,直至河濱。此堤高丈余不等,寬窄各異,象一條巨龍,彎曲回環,巍然壯觀,堪稱一勝景。農民稱之為城堤、大堤崖、防水堤。舊滄縣、鹽山縣志稱為齊堤(齊國擋水築的堤),鹽山縣列為八景之一。舊《南皮縣志》則謂之古黃河堤。近年有人考證為浮河堤。
5.明朝古槐
南皮城內西街菜市場南,有一明代古槐,高約6米,腰圍1.7米,樹干中空。近年加強管理,圍台支架,剪掉枯枝。枯樹新生,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二)文物
1.石金剛
在縣城東北角有兩尊威武雄壯的石金剛,每尊皆由一塊青石雕成,連座高2.96米。東西相向而立,身披鎧甲,怒目而視。東者雙手合十,胸前托銅;西者兩手扶鋼,銅尖觸地。石雕為唐代作品,雕工精緻,造型雄偉,為古石雕藝術之珍品,是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
2.慈禧書匾額
樟木質料,長2.46米,寬0.95米,厚0.07米,四周浮雕皤龍紋飾,正中陰刻「樞衡介祉」四個鑾金大字。正中上方鐫有「慈德皇太後御筆之寶」朱印。此匾系慈禧題贈張之萬匾額,贊揚他集權力福氣於一身,曾懸狀元府正堂。現存縣文保所。
3.張隱韜烈士日記
縣檔案館保存有張隱韜烈士日記兩冊,均系豎訂線裝,毛筆豎寫,保存完好。一冊記載烈士1923年8月至1924年3月的革命活動及人黃埔軍校的經過。另一冊記載1924年6月到9月在黃埔軍校的學習經過。兩本日記共約5萬余字,記錄了烈士為了革命事業奔走於北京、天津、張家口、滄州、南皮等地的情況;寫了北洋軍閥政府的腐敗及國共兩黨的斗爭;記載了他與我黨早期革命家毛澤東、鄧中夏、羅章龍、王盡美、何盂雄等人的革命活動與交往;也記載了他與孫中山、張繼、蔣介石、汪精衛、戴季陶、胡漢民等人的交往及他們的一些活動。
革命紀念地
烈士陵園
南皮烈士陵園位於縣城東,建於1956年秋,座北向南。陵園分東西兩院。西院為烈士瑩墓,設有正廳,園正中矗立早期革命家、「一大」時期的共產黨員張隱韜烈士的雕像,雕像北為烈士伺堂,堂內安放著烈士的牌位、遺物、遺像。詞堂北為烈士墓地。張隱韜烈士的衣冠就在這里。墓前有烈士生前戰友劉格平為其立的墓碑。東院為幹部骨灰堂。
陵園前為公路,西為溝渠,四周綠樹環繞,院內鮮花點綴,環境幽靜,庄嚴肅穆。
南皮之最
1、南皮最早的城邑是春秋時期建築的皮城(俗稱舊北城),它也是滄州見於史籍最早的城邑。
2、甫皮最早設縣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3、第一名狀元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及第的張之萬。
4、南皮境內最早出現的鐵路是宣統二年(1910年)修的津浦鐵路。
5、最早的師范學校是在宣統二年(1910年)創辦的師范傳習所,校址在縣城清風書院。
6、第一名中共黨員是張隱韜,1922年初在天津入黨。
7、第一個中共黨支部是1927年3月由劉格平在馬村縣立第三高級小學建立的。
8、第一任中共南皮縣委書記是1938年6月任職的張白水。
9、最早的中共黨校是1947年12月建立的「縣學」,它是從黨員積極分子中培養幹部的一所學校,為南皮黨校之始。
10、中共南皮縣第一次黨代會是在1952年12月召開的。首次按民主程序選舉產生了中國共產黨南皮縣委員會。
11、第一個農業社是1952年冬鳳翔鄉後康村農民張傑新辦起的農業社。
12、第一個全國農業勞動模範是後康村張傑新,1957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13、南皮縣最早使用電話的時間是1930年秋,當時只限城內。
14、第一個工廠是1930年在縣城北街開設的織布廠。
15、南皮最早用電時間是在1949年,寨子利華油棉廠利用直流發電機組發電。
16、第一台收音機是1950年山東省文教廳配發給南皮縣文教科的直流電子管式收音機。
17、第一眼鐵管井是1968年8月在城關東街打成的337. 32米深的深機井。
18、南皮最早有運輸汽車是在1968年,由縣馬車運輸隊購進的兩輛汽車。
19、第一條柏油路是1969年改建的海(海興片臼(泊頭)路;最長的地方柏油路是小(小集)寨(寨子)路,全長33公里。
20、第一台電視機是1971年縣文化館購置的北京牌825一1型14寸黑白電視機。
21、最大的石油產區是原段六撥鄉。
22、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是冀港彩色膠袋有限公司。
23、第一個省級先進基層黨校是原常庄鄉黨校。
24、第一個省級文明單位是交通局。
軼事掌故
1.石金剛傳奇
傳說,遠古時代洪水泛濫,在水中有兩尊石金剛和一尊鐵菩薩不知從何而來,順流而下,石金剛口呼「南皮!南皮」,鐵菩薩口呼「東光,東光」。石金剛到南皮境內,鐵菩薩到東光境內,果然隱沒不見。
不知過了多少年,要興建興化寺,在寺前坑中取土時,挖出兩個石雕金剛。眾人想把它們放在山門外用來鎮寺,但是用什麼方法也不能搬動。在這時,來了一個腳穿草鞋、腰系麻繩的小和尚,嘴裡念著「心誠則靈,天地感動,不用金銀,只用包子兩蒸籠」。人們都覺得奇怪,小和尚又說:「阿彌陀佛,佛祖慈悲,法力無邊,等我吃完兩籠包子,把它倆背上來吧!」大家半信半疑,拿來兩籠包子。小和尚吃完,解下腰中麻繩,套住石金剛,把它們背起來放在山門兩旁,眾人大吃一驚,小和尚卻不知去向。
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其實「小和尚」就是南皮人民智慧的化身。
2.大浪淀的傳說
在南皮東北方,有兩片大窪地。很多年以前,它夏秋水汪汪,春冬白茫茫,四季為害,給當地人民帶來數不盡的災難。這就是大浪淀。提起它的來歷,還有一段神話般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東海龍王的兩個太子經常到滄州一帶陸地上玩耍。他們一來,總要呼風喚雨,攪得海水咆嘯,淹沒莊稼,沖毀農田。他倆玩過之後,蠻好的莊稼地變成了一片汪洋,使人民流離失所。這哥倆更愛在南皮東北方癟戲,攪得泥沙翻滾,濁浪滔天,遮沒日月。久之便攪出了兩個大淀,後人稱之為大浪淀。
玉皇大帝知道這哥倆的劣跡後,便派鎮海吼來降服他們。鎮海吼與兩個龍太子大戰於大浪淀,經過七七四十九天,大敗龍太子。龍太子帶傷向東海逃竄,因傷勢嚴重,雙雙斃命於東海岸邊。其屍化為兩座山,這就是漳衛河畔的大山和小山。
從此後,滄州一帶再無海患,莊稼豐收,人民殷富,地方太平。人們為銘記鎮海吼的功勞,特用精鐵鑄其身於大浪淀北岸,以示永鎮邪惡。因其形如獅,人們俗稱之為鐵獅子。
傳說總歸是傳說。多少年來,方圓幾十里的大浪淀的確給周圍人民帶來無數災難。欣喜的是,現在滄州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要讓大浪淀為民興利,把它修成一座大型水庫,成為滄州人民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的潔凈水源。再在堤圍上栽樹,庫區植荷種葦,庫內養魚。現在的大浪淀,已成為魚躍水面,荷花飄香,綠樹成行的華北小江南。
3.假糧台
從前,古皮城周圍有許多高大土丘,約有32座,現在還有殘跡十幾座,相傳是曹操攻打袁譚所築的假糧台。
205年,袁譚從山東敗走南皮,曹操率兵圍攻。袁譚依仗城內糧草充足,固守不戰,企圖等曹軍糧盡不戰自退。曹軍久攻不下,軍中糧草見絕,曹操心如火焚,偶然間發現了齊桓公當年建築的「射雉台」遺址,形狀酷似糧台,深受啟發,於是命令軍士連夜挖土築台,並用葦席蓋好。袁譚以為曹操真的兵精糧足,心驚膽怯,鬥志全無。曹軍趁機攻城,大敗袁軍,袁譚被殺,
葬於李保民村東。
4.浮瓜沉李
浮瓜沉李,語出魏武帝曹操長子曹丕《與朝哥令吳質書》,「五月十八日丕曰:……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誠不可忘。妙思六經,逍遙百氏;……馳騖北場,旅舍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最後兩句被後人引縮為「浮瓜沉李。」
吳質,三國時魏國文學家,曾寓居南皮。曹丕傾慕其文才,曾率其文學集團如建安七子等與吳質閑游。一次乘船沿當時的大清河到南皮,彈笳設棋,吟詩作歌。他們常到南皮城北「射雉台」,游賞射獵,後人稱為「燕友台」。那時,南皮古城西南百步有一古井,相傳為黃帝穿鑿,伯益所修,井水清澈甘冽,故名寒冰井。曹丕等人休息時,將甘瓜、朱李擲井中,取出後食之,倍加清涼可口,法暑解熱,不亦樂乎。曹丕難忘這段生活,表諸文字,為後人留下這段佳話。
❿ 古代埃及文明的特點
1、最古老的文明,最悠久的古國
作為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國家的產生。在世界歷史上,最早建立國家,率先進入文明社會的就是尼羅河流域和兩河流域。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代中葉以後,尼羅河流域出現了埃及文明,兩河流域南部產生了蘇美爾文明。
這些文明的創造者是誰?從上一世紀以來,一直引起人們的關注。通常認為,古埃及人是非洲的哈姆語系部落與亞洲的塞姆語系部落長期融合發展而成的。從語言方面來考察,目前,人們往往認定古埃及人屬於塞(姆)·哈(姆)語系,或稱為亞非語族。如果從人種特徵來看,古埃及人既不屬於白種人,也不屬於黑種人。
事實上,南方的埃及人與北方的埃及人也不盡相同。大體說來,古埃及人的特點是長頭顱,橢圓形臉,細長個子,黑色頭發並有波狀。這樣一個非洲的基本群體在很早時就被來源於安納托利亞和塞姆血統的巴勒斯坦的寬闊頭顱的移民所混合、改變而產生了歷史上的埃及人。
他們是光潔的,具有大腦殼和強壯骨骼的人,手腕和腳腕格外粗大。但是,女人通常是矮小些和更苗條些。綜合以上所述,史前埃及人可以看成是地中海民族之一。蘇美爾人早在公元前4000年代後半葉,幾乎與古埃及人同時創造了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
2、融合東、西方君主制的典型的專制主義
提起專制主義制度,人們往往首先想到所謂「東方專制主義」,而在「東方專制主義」概念中,又以古埃及的專制主義為典型。
在古王國時代隨著國家統一的最終確立和鞏固、王權的強化,專制主義才開始形成。所謂專制主義,乃是國家體制和管理的一種形式。在專制主義政權統治下,君主具有絕對的、無限的權力。君主國王的統治,往往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而不為任何法律和規范所限制。
法老作為古埃及的,專制主義統治的君主,具有法律、行政和財政等方面的無限權力,實行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一人的絕對統治。金字塔的建築足以象徵專制主義統治的絕對權力。但是,在古王國時代,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中央政府統一規劃和管理水利建設工程。
恰恰相反,有不少資料證明,在古王國末期和第一中間期,地方政府和州的統治者負責進行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設。阿西尤特州的凱悌銘文曾講到了他通過安裝水閘,引水上「山」,開拓耕地。所以,至少在第12王朝以前,水利灌溉工程是地方政府的事情,還沒有中央政府統一的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設。
因此,把埃及的專制主義說成是「治水專制主義」,顯然是一種臆造。古埃及的專制主義是建立在奴隸主貴族,專制君主對奴隸,以及廣大自由農民的階級統治的基礎上,是階級關系尖銳化的結果。
3、濃厚的宗教意識及其廣泛、深刻的社會影響
宗教是人類社會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又是思想意識形態之一。宗教是現實生活的反映,但卻是一種幻想的反映,是一種被顛倒了的思想意識。在古代世界,人們在大自然面前往往顯得軟弱無力;在君主貴族的統治下,社會嚴重分化,人民群眾又無可奈何。
因此,他們希望通過宗教,即祭祀神靈和舉行禮拜儀式等手段以擺脫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困境,追求美好的人生。統治階級恰恰利用了人們的這種普遍心理,把宗教作為奴役、統治的一種手段。
宗教在古代世界的意識形態的領域中,佔有重要地位。而古代埃及則是古代世界中,宗教意識最強烈、最濃厚的文明國家。宗教不僅干預國家政治和經濟生活,而且影響了文化的發展,甚至滲透到每個人的現實生活中。
其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相對閉塞的古埃及自然環境對人們的無形的控制和影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長期的神權、王權的專制主義統治。
4、固有的文化傳統與兼收並蓄的文明
在不少人們的印象中,古埃及是一個封閉的、保守的國家,是一個發展緩慢、停滯不前的文明。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人們把它歸咎於地理環境的作用。
埃及位於非洲的東北部,以尼羅河為中心,其東西為乾旱的沙漠,南、北瀕臨地中海和尼羅河的幾處大瀑布。這樣一種相對閉塞的環境,對於外來民族來說,幾乎是形成一種天然的屏障。
所以,埃及很少像兩河流域那樣,經常遭到游牧的和某些文明民族的侵犯和便於進行相互的文化交流。但是,事實上,這種地理上的天然的屏障並沒有限制埃及與近東和地中海世界,以及非洲內地的交往。
從遠古時代起,埃及人通過紅海海峽和蘇伊士海峽與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發生了交往。在南方可以通過幾個瀑布,經常與衣索比亞人發生密切聯系。特別是從新王國時代以後,埃及越來越多的陷入對外軍事和商貿活動中。
在埃及人的不斷對外戰爭中,埃及帝國成為近東歷史上第一個軍事霸國,地理環境對它的限制和影響也就越來越少,因而,所謂閉塞和保守性也就越來越被對外的軍事活動和政治文化上的交往所削弱。
(10)古文明的寒冰裙子擴展閱讀:
埃及文明的對外傳播的原因
1.地理上的原因
埃及位於非洲的東北部,以尼羅河為中心,其東西為乾旱的沙漠,南北瀕臨地中海和尼羅河的幾處大瀑布。這樣一種相對閉塞的環境,對於外來民族來說,幾乎是形成一種天然的屏障。
所以,埃及很少像兩河流域那樣,經常遭到游牧的和某些文明民族的侵犯和便於進行相互的文化交流。但是,事實上,這種地理上的天然的屏障並沒有限制埃及與近東和地中海世界,以及非洲內地的交往。從遠古時代起,埃及人通過紅海海峽和蘇伊士海峽與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發生了交往在南方可以通過幾個瀑布,經常與衣索比亞人發生密切聯系。
特別是從新王國時代以後埃及越來越多的陷入對外軍事和商貿活動中。在埃及人的不斷對外戰爭中,埃及帝國成為近東歷史上第一個軍事霸國,地理環境對它的限制和影響也就越來越少,因而,所謂閉塞和保守性也就越來越被對外的軍事活動和政治文化上的交往所削弱。
2.文化上的原因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從公元前4000年代後半葉開始出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紀末,大約流行了三四千年之久。雖然,在這幾千年中,象形文字的語法和詞彙變化相當大,特別是在羅馬統治時期的埃及語言,較之法老時期,很少相似之外,但是,象形文字的傳統卻得以保存下來。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通過西奈銘文,最後影響了腓尼基字母文字的發明。象形文字最初使用起來不甚方便。所以,在古王國末期,由象形文字演變出來一種便於書寫的行書體,通常稱為僧侶體。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在僧侶體的基礎上又發明了更簡便的草書形式,即世俗體。古埃及人盡管發明了3種書寫形式不同的文字,但都是象形文字的演化。
象形文字及其不同的書寫體,維持了古埃及文字的固有傳統。有了文字這個載體,埃及的文明就張上了翅膀,它不再局限於在尼羅河地區的影響,開始向近東地區和非洲以及地中海沿岸傳播。一個文明要是沒有自己的文字,是很難生存下來的,在古代中東地區有許多興起的文明,正是因為沒有文字或是文字沒有搶得的生存能力和適應性,很快的就衰落了。
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不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且,還有很大適應性它不斷的改變自己,使得它能把埃及文明勝利的承載、傳播、流傳下來。所以到了近代象形文字雖然失傳,但是法國的商博良最終還釋讀成功。更加說明象形文字是有生命力的。
3.技術上的原因
公元前3000 年左右,古埃及人發明了莎草紙,它與傳統材料相比具有很多優點,如質輕、便宜、易造,耐用,可卷折和便於運輸等。於是得以大批量生產,作為壟斷產品向地中海國家出口,在近 4000 年的時間內,是最受歡迎的書寫材料。
古代,埃及是生產莎草紙的唯一國家。由於埃及氣候乾燥,文件不易腐爛,有的至今還能在沙漠里找到。近 100 年來發現的莎草紙中有前 2700~公元 900 年用十幾種文字書寫的文件,其中有希臘文、阿拉伯文、埃及文、科普特文、拉丁文、阿拉米文和希伯來文等。埃及是我們今天了解的記載最豐富的古代文明,這要歸功於莎草紙,它不僅傳下來了埃及文明本身,而且保持了其他文明。
傳播文明不能靠口口相傳,所以作為介質的紙就成為文明傳播過程中重要的媒介。因為埃及的莎草紙有著上述的特點,它很容易就扮演了埃及文明向外傳播的重要角色。就像中國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一樣,埃及的造紙術在早期文明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正是埃及文明能夠對外傳播的一個重要條件。
4.軍事上的原因
古埃及時期由於地理上的封閉,埃及與外界交往不便,受到敵國入侵也很少,但是隨著人類文明交往的范圍的擴大,埃及也開始受到了外敵的威脅。喜克索斯人就在埃及建立過15、16王朝,統治過大半個埃及。即便是當周圍國家較為弱小時埃及也會必不可免的去入侵其他國家。
在埃及與外界的軍事對抗交往中,敵國為了戰爭的需要當然要了解和研究埃及的社會文化情況。雙方發生的戰爭也不斷的有各自的俘虜,而俘虜也會帶去埃及文明的許多影響。而如果是埃及入侵了別國更是自然的把自己的文化主動地向那裡傳播,來消除當地文化,同化被入侵過的人民。在這樣的情況下埃及的文明自然隨著軍事活動向外傳播。
5.交通上的原因
古埃及文化和思想是通過腓尼基人傳遍東地中海沿岸各國和島嶼的。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對世界文化的影響顯而易見。要是沒有腓尼基人先進的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以及向未知世界探索的勇氣。那麼埃及文明的影響自然會大打折扣,會被局限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也不會對西方文明留下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