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休閑服飾 > 獨行者褲子碼數

獨行者褲子碼數

發布時間:2022-04-22 02:34:52

Ⅰ word中怎麼自動生成目錄

該回答暫時不可見。。。

Ⅱ 關於風土人情的散文

<<風土人情之我說 人之我說>>

出國前,聽到許多的人說,在外國,人與人的關系是冷漠的,相互間不可能有什麼更深的交往。有的只是金錢關系。所以,在國外不能期望有任何人會像我們中國人一樣的互相幫助的。

我就是帶著這樣的觀念來到了加國。

可是,在短短的幾十天時間里,接連碰上的幾件小事卻讓我的觀念動搖了。

一天, 首次乘坐多倫多的地鐵,車次方向搞不清,正一頭霧水地查地圖時,旁邊一位老外過來問道:需要幫忙嗎?我把地點告知他,他不僅在地圖上指明了我要去的地方,還一直把我帶到了站台旁。我想,要在國內,問路時還得找點看起來老實的人,否則把我指到爪哇國去也未可知啊。我還沒有唱國際歌,就有朋友來幫助我了。倘若我唱了國際歌,恐怕天下朋友將會更多了。

在地鐵里,一個小孩在臨將關門的一剎那沖進車廂,車門忽然關閉,夾住了小孩的手臂。瞬時間,車廂里幾個老外同時沖向車門,七手八腳的要拉開車門。而這時車廂里還有許多的黃皮膚的中國人,自始至終沒有一點反映,麻木不仁地似乎在看一幕電影,與自己不相乾的。更可氣的是還冷不丁的聽到一句粵語:「門不會關的,慌什麼嘛。」

其實,地鐵的車門如同電梯門一樣,有障礙就會自動打開,本不用著急的。這道理不僅中國人知道,誰都會知道的,可出於一種本能,老外們會同時搶了上去。而號稱會互相幫助的國人,不僅不表示出關懷,還要冷言冷語幾句,一付見過大世面,闖過大碼頭的架勢。看來,君子動口不動手的祖訓可謂深入國人之心的了。當然,這種事在中國國內也是司空見慣的了,不值得大驚小怪的。

加拿大是一個移民國家,它的歷史和現實都和移民的交流遷徙相關。應該說,由於這樣的移民流動,使加拿大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也使加拿大成為了發達的國家之一。

正是由於加拿大的這種特點,各種民族的大匯聚,也就形成了多種民族特色的性格特徵匯聚。

美洲的開放,歐洲的矜持,非洲的粗獷和亞洲的猥瑣,在加國表現的淋漓盡致。

在人的本性中,美洲的直率,歐洲的委婉,非洲的野性和亞洲的虛偽,在加國也是一樣的競相表現。

在與當地洋人的笑談中,居然聽到很不中聽的一個列舉:在加國最不受歡迎的人有四種:黑人、印巴人、越南人和中國人。這其中,亞洲人就佔了三個。幾個新結識的老外語重心長的告訴我,他們不願意和中國人打更多的交道,因為「中國人不講信譽,」「騙人」。

黑人的強悍粗野,自是不必說的;印巴人的神秘詭詐,這也是不必說的;越南人的土匪海盜行徑,早受到世人的鄙夷;可中國人又何處得罪了這些老外呢?

或許,這是白種人的歧視吧。

<<[散文]長白山天池>>

《中國國家地理》為山水選美。山山水水不是一句兩句能說得完的,以往148頁的雜志,在2005年第10期這里增至550頁。感謝《中國國家地理》,增頁不增價,仍是16元。雜志出來不久即告脫銷,北京是全國脫銷最早的城市之一,據說網上已拍到80多塊了,不少讀者為買不到雜志而生氣,《中國國家地理》在其網站論壇發出總固頂帖,標題是《希望大家都冷靜一些》。

《中國國家地理》列出十五組「中國最美」,按排行榜順序依次是: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國最美的五大湖,中國最美的五大沙漠,中國最美的三大雅丹,中國最美的五大城區,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中國最美的六大旅遊洞穴,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中國最美的六大瀑布,中國最美的六大冰川,中國最美的十大森林,中國最美的十大海島,中國最美的六大沼澤濕地,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和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

之所以要把這排行榜依次抄下來,是發現,不知因為什麼,排行榜上,沒有江河。也許有了峽谷,就不用再說江河了。一些年來,可能只有雅魯藏布江還算干凈,也許江河只能按峽谷那樣分段看,整體上不太好說了吧。

此次評選,在最美名山方面,東北長白山入圍,但沒能進入最美十大名山之列。長白山沒有進入最美十大名山,長白山天池卻進入了最美五大湖,這讓人感到欣慰。長白山沒被選中,長白山天池卻在長白山最高處,誰也不能把它搬到平地上去,要看天池,就得到長白山上來。

翻看這期《中國國家地理》,對榜上有名的山水風景或介紹,或品評,或欣賞,都有許多文字,雜志還請了著名詩人和作家舒婷、於堅和劉亮程先生分別為廈門鼓浪嶼、蘇州老城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寫了文章。可是,就是到了長白山天池這里,在標題《長白山天池:盛怒之後的平靜》周圍,除了兩張圖片、59個字的專家評語和220多個字的說明,再就沒有什麼了。用一個現在流行的詞,這讓人有些郁悶,難道長白山天池就沒有什麼好說?可是轉念一想,又高興了,一年之中常是雲遮霧繞,冰封雪掩,登長白山是不容易的,兩千多年了,既少有文人墨客來此吟詩作賦,又沒有帝王將相來此祭天封禪,滿清皇帝雖把長白山冊封為神山,也只能在吉林市溫德亨山建望祭殿遙遙拜祭,這里沒有為人們准備下現成的語言,從自然到人文,污染還少,想說長白山天池,不太容易。

雜志中兩張長白山天池的圖片,一張是夏景,一張是冬景,由此倒也看出編輯是用了心思。冬天爬到長白山頂峰看天池,少有人能夠做到,一般人也沒有機會,有位朋友冬天裡上去過,多年後說起來還非常高興,特為此寫過一回遊記。

和許多長白山天池的圖片一樣,《中國國家地理》兩張天池圖片,一張野花點點,一張白雪皚皚,但都風和日麗,天池的水真平靜如同玻璃,紋絲不動。這樣的圖片多了,會使人產生誤會,好像白山天池總這樣好脾氣。其實,冬天看天池不容易,夏天也未必就能看到天池,2001年7月,到長白山上走了一趟,車進山門,天已暮色朦朧,高山上顯得矮了的天空已有了雨意,司機人很好,在山上時間長了,有些經驗,他提醒說,應該抓緊時間趕快到天池上去看看,如果下起雨來,一天兩天不容易晴起來,天池就會藏進雲霧中去,要想看到,幾乎沒有可能。司機說,前不久,有國家要人來,在山上住了幾天,天氣一直不好,終於什麼也沒有看到。聽司機的話,直奔天池,果然,到了天池邊,時間不長,人就冷得哆嗦,山風越來越兇猛,黑壓壓的雲霧從天池對面壓了過來,眼看著把天池就吞沒了。就在這個暮色朦朧的傍晚,我看到了和印象中完全不一樣的天池,在圍繞天池一十六峰的一峰之上,探頭往下面看去,絲毫看不出以往人們所說和圖片所顯示的平靜柔和的美,眼下的天池,陰沉沉地一動不動,好像在醞釀一個陰謀,好像要伸出手來把人拽下去,讓人感到陰森,猙獰,恐怖,非常可怕。

手上有一本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長白山古今攬勝》,書中介紹,滿清帝王一方面把長白山封禁起來,不許人們走進,一方面也曾派人尋找過長白山主峰,公元1644年,清世祖福臨進京後,尊「龍興之地」長白山為「長白山之神」。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四月十五日,愛新覺羅·玄燁命大臣覺羅武木訥一行四人前往長白山拜謁,「詳視明白,以便行祀禮」,同年夏,武木納等人登上長白山,到達龍潭即天池,秋天回京稟奏。但是,據考證,武木納此次拜謁並未真正見到長白山主峰,清人李廷玉在《長白山記》中說:「溯考康熙十三年,吳木納查看長白,僅至訥陰地方白山東北。」李廷玉這里的「康熙十三年」有待商榷,但他說武木訥未至白山主峰,應該是對的,雖然武木訥也看到了一潭池水,長白山中的池水卻不只一個。《長白山古今攬勝》收有武木訥拜謁長白山後寫給皇帝的呈文,文中有關長白山天池一段是這樣寫的:「山頂有池,五峰圍繞,臨水而立,碧水澄清,波紋盪漾,池畔無草木。」了解長白山的人知道,白山最高處那個天池,周圍可不是只有五峰,武木訥所見若真是長白山天池,他就是把其他十一座峰給隱瞞了。不管怎麼說,武木訥雖非故意,卻是把皇帝給騙了。

長白山天池,南北長約4.5公里,東西寬3.5公里,湖水面積9.8平方公里,水邊周長13.6公里,湖面海拔2185米,平均水深204米,最大水深373米,總蓄水量約20億立方米,是我國最高的火口湖和最深的湖泊,這是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10月版《吉林風物志》給出的數據。有人說,把一座大樓扔進白山天池,就像扔進一個火柴盒一樣。事實上比這還要大,白山天池哺育出一條條江河,它是圖門江、鴨綠江和松花江三江之源。也許可以這樣說,圖門江里小小的游魚,鴨綠江邊普通的草屋,松花江畔的大豆和高粱,都是白山天池養育的。2005年冬天,一開始以為是個暖冬,也真希望它是個暖冬,願長白山天池流水多多,用它清凈的水,洗去江河中的渾濁。

<<武漢夏夜街頭的"竹床陣">>
夏至七月以後,酷熱的夏夜把武漢市民從家中"趕"出來,不得不到街道兩旁擺竹床露宿。密密麻麻的竹床一個挨一個,老者、兒童、青年、少婦乃至姑娘都躺在竹床上,渡過一個又一個的夜晚。北方人或外地人看見少婦、姑娘身著短褲、裙子睡在街頭上,大為不解,也十分感到新鮮。然而當地人卻習以為常。
武漢是中國有名的三大"火爐城"之一,夏季氣溫高達40攝氏度左右。酷熱難耐的時間長達兩個月左右,使之形成了武漢特有的民習"竹床陣"。

2、吃粽子和賽龍舟�
吃粽子和賽龍舟是中國許多地方的風俗。然而這一習俗是因從紀念屈原而來,使得屈原的家鄉故地的湖北,此俗更甚。�
每逢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湖北各地賽龍舟、吃粽子遍及全省城鄉。只要有湖、河、江的地方,人們早早就把龍舟修整或清理好,一至初五,龍舟便紛紛下水了,一條條"黃龍"、"白龍"、"紅龍"、"青龍"劈波斬浪,箭一般前駛,鑼聲、鼓聲、吆喝聲、喝彩聲響成一片,江河兩岸觀看賽龍舟人們黑壓壓一大片,那場面實在壯觀極了。�
傳說屈原投汩羅江死後,他的故鄉鄉親秭歸人做了一個夢,夢見屈原身體消瘦了,便用箬葉包米飯做成有角的角黍(粽子),用龍舟裝上投入江中,因水中水族屬龍管,以為是龍王送來的角黍,便不敢食。這就可讓屈原食用了。這就是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由來。

3、荊州花鼓�
荊州花鼓原是民間窮苦人乞討謀生的"沿門花鼓"和薅草秧歌。這種"花鼓"是一人擊鼓唱詞,數人幫腔和調。�
近幾十年來,荊州花鼓已演變成獨具特色的地方花鼓戲。1955年有一位老藝人搜集記錄了花鼓戲的全部唱腔,整理出從未有過的第一套完整的花鼓音樂曲譜,並大膽地把二胡、板胡、琵琶、揚琴、竹笛、嗩吶等民族樂器用來為花鼓戲伴奏,使花鼓戲結束了"一唱眾和"和單純用鑼鼓伴奏的歷史。如今,荊州花鼓戲充滿濃郁的地方情調,唱腔悠揚、甜美、悅耳,已有《家庭公案》、《水鄉情》等幾十個劇目,既取材於湖鄉生活,又展現湖鄉風貌。在民間,男女老幼走路、勞作,不時哼唱花鼓調,也有很大的"魔力"。有人說:"聽了花鼓的喲喂喲,害病可以不吃葯!""做活不唱花鼓戲,渾身上下無力氣"。來到荊州地區,可以看到小學生放學時提著的收音機里。汽車里、商店櫃台內,播放的全是荊州花鼓戲。

4、天門"三棒鼓"
在天門、沔陽一帶,由於地勢低平、多水,往昔水災不斷,民眾身受其苦。為謀求生路,他們背井離鄉,背起"三棒鼓",浪跡四方。許多人從湖北到中國西南部、印度、伊朗、中歐、西歐等地。也有些人經廣東到菲律賓及其它東南亞國家,
他們背起的"三棒鼓"走到哪裡唱到哪裡,人們稱他們為"中國的吉卜賽人"。

5、通山山鼓�
相傳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通山山鼓,是農民在野外勞動時,邊勞動邊以山鼓伴奏、唱歌的一種民間傳統藝術。�
山鼓的形狀如戲曲中所用的小堂鼓,尺寸形制略小,鼓身兩邊安鐵環,系有牛皮帶或緞帶,便於鼓匠掛在胸前。演唱時,鼓匠右手執扦擊鼓,左手托著鼓的底部,配合用手指調節出不同的音色。一名技藝出色的鼓匠,一般能夠打出數十種節奏迥然不同、情緒各異的鼓點子。山鼓之音響亮清脆,數里之外能聞其聲。
通山山鼓主要分《挖山鼓》和《栽田鼓》兩大類。此外還有一種《山鑼鼓》。這種《山鑼鼓》除鼓匠身背一面山鼓外,腰間還掛有一面銅鑼,左手執鍾打鑼,右手拿扦擊鼓。
山鼓的曲調與地方語言結合緊密,節奏性很強,加上旋律高亢激昂,質朴熱烈,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是一種活躍勞動場面的藝術形式。1988年湖北省民間音樂舞蹈電視比賽中,通山縣改編的節目《喜耘禾》山鼓,榮獲銀杯獎。

6、崇陽人的老風習�
鄂南崇陽縣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由於遠離大城市,鄉民們保持了許多民間傳統老風習。當青年男女嫁娶成婚時,打造的傢俱樣式仍按古老的形式 。如睡覺的木製床為古式雕木的花床,床四周有雕花桿,床前面雕花板上方,有三層雕"滴水沿",床下前方有三層踏板。床入口處僅僅只留可兩人並坐的"口子",床兩頭和後面用整塊木板釘死。這種講究的崇陽花床,實在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習俗了。�
此外,熱情待客的崇陽人給客人泡的茶是花椒鹽巴家焙茶,吃的菜是大塊肉、大塊魚、紅苕粉絲、煎豆腐四大菜。一寸來寬、二三寸長的大塊煙熏肉,令城裡人食一、兩塊就足夠了。��

7、鄂西土家風情�
鄂西毗鄰湘西、貴北和川東南,居住著數十萬土家族居民。他們有著富有特色的生活習俗。獨特、鮮艷的服飾。土族居民,特別是青年人,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如男青年,頭上纏著一條長長的青頭巾,外面上衣往往是白布上鑲寬大的藍邊,傳統布扣、褲子比較寬大。女青年,其頭巾則是彩色布巾,上衣或紅或綠,但領口、背肩、袖口、下擺等處都鑲有美麗花紋的邊帶布。手上戴著金或銀制的手鐲。
山歌。唱山歌是青年土族男女中不可缺少的本領,有些上了年紀的土族人山歌也能唱上"一大籮"。在曲折蜿蜒的山道上,在田間、茶場、農舍、土塘旁,常常可聽到陣陣悠揚的山歌傳入耳中。更有山歌男女對唱,山族青年以這種形式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愛慕之心。木葉傳情。土族青年用口含一青青的木葉,吹出美妙、動人、委婉的聲音。這聲音就是動人的情歌。小小的一片樹葉,僅為男女傳情表達出心聲。 文章來自青藤文學網:http://www.7cd.cn,轉載請保留版權!

這三篇 中外 山水 風土人情 都涉及到了
你用的時候可以有所取捨 選擇需要的段落 刪減你以為沒用的
希望能幫到你

最後 祝春節愉快

Ⅲ 誰知道「木牛流馬」是怎麼行走它的原理是什麼

筆者根據《三國志通俗演義》及有關資料記載的木牛流馬造法,經考證認定:這些資料是真實可信的,根據原文即可製造木牛流馬。本文對《三國志通俗演義》記載的木牛流馬造法的原文逐句作了譯注,並根據原文提供的名稱和數據繪制了木牛流馬輪廓圖、名稱圖、尺寸圖和行走示意圖(另外製作了模型)。

木牛與流馬是同一種運輸工具,以稱作木牛較為適宜。它是由人力推動的四足行走的木質運輸工具,自重約50公斤,載重約200公斤。利用杠桿原理省力,人肩負重在0-75公斤左右有規律地變化。它能在山地和泥濘路面等真牛可以通行的路面上行走,這是圓輪車不能相比的。在路況較好時,圓輪車比木牛流馬要實用得多,這是木牛流馬不能普遍使用以至失傳的一個主要原因。

關鍵詞

三國志通俗演義木牛流馬運輸工具四足步行杠桿原理

⒈木牛流馬概述

木牛流馬是否存在,古籍記載的木牛流馬是否真實,對此爭論頗多,筆者以《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之二十一記載的木牛流馬造法為主,結合《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等有關資料進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繪出了圖紙並造出了模型。認定木牛流馬真實可信。筆者自信已揭開了木牛流馬之謎。請有關專家學者等同志給予審閱鑒定,歡迎賜教。

1.1根據古籍記載可以製造出真正的木牛流馬

筆者根據《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之二十一「孔明造木牛流馬」原文,可以造出木牛流馬,而且有大同小異的幾種模式。本文優選一種模式,根據原文提供的名稱和數據繪制了木牛流馬輪廓圖、名稱圖、尺寸圖和行走示意圖,另外製作了模型。這個模型可以載重並進退自如。

這個木牛流馬模型是根據《三國志通俗演義》原文描繪的外貌和提供的數據製造出來的,各主要部分名稱和尺寸完全出自原文,只為本文說明的需要增添了幾個名稱,並推算出幾個尺寸。模型與原文的吻合,有力地證實了木牛流馬的真實性。請參見圖1《木牛流馬外貌示意圖》,圖2《木牛流馬步行示意圖》,圖3《木牛流馬部件名稱圖》,圖4《木牛流馬尺寸圖》,圖5《木牛流馬腳孔軸孔尺寸圖》。

1.2木牛流馬有實際應用價值

本模型的木牛流馬是四足行走的酷似真牛的運輸工具。由於是四足行走,用於不平坦路面和泥濘路面都能行進,這是圓輪(獨輪或四輪)車難以行進或不能行進的路面,由於是四足行走,不易滑倒,在坡上停住後可以自動「剎車」,這些優點使它適宜於山地運輸。

木牛流馬的使用能做到「牛不飲食」是又一大優點,在戰爭中運輸糧草,真牛真馬要消耗糧草,使得運輸的糧草沒有運到目的地,就消耗了一部分。而且真牛真馬在沒有運輸工作時照常消耗糧草,這是真牛真馬運輸糧草的一大缺點。運輸時間越長則耗糧越多,這個缺點更為突出。用木牛流馬運輸糧草,它本身不消耗糧草,很好的克服了真牛真馬這方面的缺點,這是木牛流馬取代真牛真馬運輸糧草的又一依據。

由於木牛流馬靠人力驅使,駕牛人是要消耗糧草的,這是人力運糧草的一個缺點。但人力運糧有其優點:一是駕牛人也是戰士,可以保護糧草,減少專門的護糧隊伍。二是駕牛人在沒有運糧任務時可以調往戰斗部隊;三是利用休閑的戰斗部隊去運糧,非常經濟合算。

木牛流馬能使「人不大勞」,是又一優點。木牛流馬的設計應用了杠桿省力原理,駕牛人肩負重量為總重量的0-30%。當總重量為250公斤時,駕牛人肩負重量為0-75公斤。這個負重量對於古人來說是不難的,的確是「人不大勞」。但相對於圓輪車在平地行進的負重量來說,還是顯得過重,這是木牛流馬不能普及以至失傳的又一原因。

以上說明,木牛流馬在山地運輸糧草能夠「進退自如」、「人不大勞」、「牛不飲食」。因此在山地運輸方面有實際應用價值。

1.3木牛流馬是一種而不是兩種運輸工具

理由之一是,在古籍中很少單獨提到木牛或流馬,多是合稱木牛流馬。理由之二是,原文中單獨列出了造木牛之法和造流馬之法,但造木牛之法只描繪了木牛的外貌,沒有提到製造數據。正好相反,造流馬之法只有製造用的數據,而沒有外貌的描繪。如果將它們合二為一,正好組成一個整體,既有外貌的描繪,又有製造的數據。也只有將木牛和流馬的造法看成是同一種運輸工具的造法,才能證實木牛流馬的真實性。《三國志》有「流馬尺寸之數」一句,更能說明後段只是「尺寸之數」。

在造木牛之法的原文中,提到了牛的特徵——牛角,加之行進速度如牛之慢而無馬之快,可以認為原始設計為木牛,只是後來才稱為流馬。

為何稱為流馬而且還有單獨的流馬造法?第一種可能是以「流馬」為「六碼」或「陸碼」的諧音。「六碼」可能是指造木牛的6個主要數據,如肋長、前後軸孔、前後腳孔、前後杠孔、板方囊、前杠長等等。將「六碼」稱作「流馬」既能形象地表達木牛的性質——像馬一樣賓士,又能將「六碼」的真實意義隱去,增加神秘感,給外人留下一個難解之謎。第二種可能是,流馬為木牛改進後的一個新的型號,所以合稱木牛流馬。第三種可能是,頭部外形似牛稱木牛,似馬則稱流馬。

1.4木牛流馬模式的缺點

一是轉彎的問題沒有解決,古籍只提到「進退自如宛如活的一般」,沒有提到轉彎問題。也許原設計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以至木牛流馬轉彎不靈活而無法推廣應用。本模式設想的轉彎方法是,兩後足(或兩前足)著地,扭轉身子而轉彎。這里顯得有些勉強。

缺點之二是木牛流馬在步行時的震動較大,使木質結構使用壽命不長,它的震動使人的手和肩容易勞累,這是木牛流馬的一大缺點。

缺點之三是它在平地運輸方面不如圓輪車等運輸工具,因此不能廣泛應用以至失傳。

限於條件,筆者沒有製成實物進行實際應用,可能存在未考慮到的問題。只是推測可以進行實際使用,能夠經得起實踐的考驗。木牛流馬是木質製品,實物容易腐爛而難以流傳。

⒉木牛流馬造法譯注

為譯注方便,特將羅貫中著《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二十一,孔明造木牛流馬)中關於木牛流馬造法之原文轉錄如下,並根據譯注的需要分句編號:

1造「木牛」法曰:

2方腹曲脛,3一股四足,4頭入領中,5舌著於腹,6載多而行少,獨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7曲者為牛頭,8雙者為牛腳,9橫者為牛領,10轉者為牛足,11覆者為牛背,12方者為牛腹,13垂者為牛舌,14曲者為牛肋,15刻者為齒,16立者為牛角,17細者為牛鞅,18攝者為牛秋革由,19牛仰雙轅,20人行六尺,牛行四步,21每牛載十人所食一月之糧,22人不大勞,23牛不飲食也。

24造「流馬」法雲:

25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26左右同,27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28前腳孔分墨二寸,去前軸孔四寸五分,廣一寸。29前杠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30後軸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與前同。31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大小與前同。32後杠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33後載克去後杠孔分墨四寸五分。34前杠長一尺八寸,廣二寸,厚一寸五分。35後杠與等。36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37每枚受米二斛三斗。38從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後同。39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長一寸五分,廣七分,八孔同。40前後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41形制如象。42革干長四寸,徑面四寸三分。43孔徑中三腳杠,長二尺一寸,廣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下面以編號為序,對原文逐句譯注。為便於理解,請注意結合圖文閱讀。

原文1:造「木牛」法曰:

譯文1:造木牛流馬的方法是:

注文1:筆者認為木牛和流馬是同一種運輸工具的兩個名字,應當合稱木牛流馬,而以統稱木牛為宜。理由之一,在原文中極少單獨提到木牛或流馬的功用。假如是兩種運輸工具,應當優勝劣汰只選用一種。理由之二,原文前部分「造木牛之法」只介紹概貌而無數據,後部分「造流馬之法」只介紹數據而無概貌。兩部分都不完整,只有將前後兩部分合為一個「造木牛流馬之法」才是完整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原文第24句是「造流馬法雲」,這句在《三國志》寫成「流馬尺寸之數」,說明後段是「造木牛流馬之法」的數據。

除前述理由外,也有可能木牛和流馬是兩種有細微區別的同一種運輸工具。也許其中一種是另一種的改進型號,可能木牛在先,因原文介紹的都是牛頭、牛角之類牛身上的部位名稱。也許以後將木牛改造後速度稍快,便稱作流馬了,或許只是頭面部的裝飾物是牛頭便稱木牛,是馬面便稱為流馬。

製造木牛的數據中有6個較重要的數碼,如肋長、前後軸孔、前後腳孔、前後杠孔、板方囊和前杠長等等。將「6碼」按諧音讀作「流馬」,既有實際意義又增加神秘感。也許就是這種神秘感使後人以為是兩種運輸工具,因而難以研究仿製出木牛流馬。

原文2:方腹曲脛。

譯文2:牛腹是方形的,牛脛是彎曲的。

注文2:後文介紹的板方囊是方形的,板方囊置於牛腹內,故牛腹應為方形,牛脛呈彎曲形狀,是為了與真牛形似,可能是整條牛腳從上至下呈上大下小形狀,這樣的結構才穩定牢固。

原文3:一股四足。

譯文3:牛屁股1副,牛足4隻。

注文3:1副牛屁股可能是個裝飾物。也可能作擋風雨用。置於牛腹後部,可能裝飾有牛尾。如果製成盾牌,則可兼作兵器。牛足為4隻,不論是什麼形狀都能排除獨輪車的可能。

原文4:頭入領中。

譯文4:牛頭裝入牛頸中。

注文4:牛頭本來與牛頸相連,根據「舌著於腹」和「垂者為牛舌」句推斷,牛頭是緊連牛腹的,牛頸的長度不大。為了轉彎的靈活性,牛頸宜短不宜長。

原文5:舌著於腹。

譯文5:牛舌緊靠著牛腹。

注文5:另有記載,牛舌扭轉後,牛足則不能轉動。可見牛舌是一個機關,看似平常的裝飾物,一經扭轉即能制動。其形狀應與牛舌形似。扭轉後制動的設計並不難,只要牛舌扭轉後能卡住「前足」,前足不動則牽連後足不能動。這牛舌是「剎車」裝置,也是防止外人搶奪的一種秘密機關。司馬懿仿製成木牛流馬,卻沒有發現牛舌的功能,可見其設計是很巧妙的。牛舌的長度應在6寸7分以上,參見注文27。

原文6:載多而行少,獨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

譯文6:木牛載重量較大,但行進速度較慢。單獨行進每天幾十里,成群行進每天約二十里。

注文6:後文有「每牛載十人所食一月之糧」句,以及根據2枚板方囊的尺寸計算,估計每牛載糧草約200千克。古代一里相當於434米。日行20里的速度不算快。不論山地還是平地,木牛流馬行走的速度都比獨輪車慢得多,木牛流馬只適合山地而不適合平地,這也是木牛流馬失傳的一個原因。

原文7:曲者為牛頭。

譯文7:木牛的頭部模模擬牛拉重物時的彎曲形狀。

注文7:結合「垂者為牛舌」句,牛舌既垂,牛頭則不能平視前方,只能是兩眼朝地。真牛在拉重物時必弓肩,兩眼朝下。木牛就是模仿這一姿勢。同時為安裝牛舌這個秘密機關作掩護(見注文5)。

原文8:雙者為牛腳。

譯文8:牛腳分為前後兩雙。

注文8:筆者研製的木牛,左右兩只前腳是一個整體,同時進退。左右兩只後腳也是一個整體,同時進退。這點與真牛步行有很大區別。如果要設計像真牛一樣四隻腳分別進退,用現代的鋼材作材料是可以辦到的,在古代用木材可以製造,但不宜負重。

此句可以理解為,牛腳是固定在兩根轅木尾端的著地的支柱,這支柱在停止時可以支撐木牛的後部,防止向後傾倒。如果作這樣理解,「腳」和「足」就有區別了。但筆者認為設這樣的支柱沒有必要,因而將足和腳看成是同一概念。如果不這樣,後文的腳杠和腳孔等概念就不好理解。

牛腳的長度後文未提及,考慮到人體高度等因素,牛腳長度(從腳孔至下端)以2尺5寸為宜。(參見注文20)

原文9:橫者為牛領。

譯文9:示意圖上橫杠即為牛頸。

注文9:結合「頭入領中」和「舌著於腹」可以說明,牛頸的長度不大。為的是縮短木牛的總長度,以便重心後移,轉彎靈活。

原文10:轉者為牛足。

譯文10:牛足可以轉動。

注文10:以往有木牛流馬即圓輪車(獨輪車或四輪車)之說。筆者則認為木牛流馬不是圓輪車。理由是:三國以前即有圓輪車,不管怎麼改革都不值得千古流傳;二是在「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上,圓輪車上坡下坡都很難制動,平路也因地面不平難以行進,如果圓輪車能適用,就用不著發明木牛流馬了;三是原文中有「牛行四步」句,顯然是指木牛象真牛一樣一步一步地前進;四是原文中「前後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句,明白指出木牛腳是四方的木杠,而不是圓輪;五是筆者研製的木牛流馬模型,四足是木杠式的,已經很好地利用原文的數據,也是一種印證。

可以設想,在四足的模式上,於四足之中心裝一圓輪,平坦地用圓輪行進,圓輪不能轉動時,再以四足著地行進。這樣做,行進速度快,轉彎也靈活,有許多優點。但原文沒有依據,暫不討論。

原文11:覆者為牛背。

譯文11:覆蓋在牛腹上方的部分是木牛的背部。

注文11:牛背的作用是遮太陽擋風雨。其材料可以用竹片、木板、油布等材料。照理說,牛腹兩側也應有遮陽避雨之物。

原文12:方者為牛腹。

譯文12:牛腹呈方形。

注文12:牛腹呈方形,內裝2枚板方囊。牛腹內空的前後長度不大於「肋長三尺五寸」,上下高度為「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加「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共2尺。牛腹的左右寬度是下列數字之和:前杠長1尺8寸;左右轅、左右腳和左右秋革由共6層木板,每層厚1寸5分,計9寸;兩數之和為2尺7寸。

以上說明,牛腹長3尺5寸,寬2尺7寸,高2尺,這個空間可以供2枚板方囊前後平排放置。這樣放置占長3尺2寸(「廣一尺六寸」的2倍),占寬2尺7寸(板方囊的長),占高1尺6寸5分(板方囊的高)。牛腹內裝下2枚,略有空餘,以方便板方囊的裝卸。

如果將2枚板方囊上下迭放或左右平排放置都是不妥的。假如上下疊放會增加牛腹的高度,使重心上移而不穩定,牛腹的高度2尺也不夠用。假如兩枚板方囊平排左右放置,會增加牛腹的寬度至3尺2寸,不利窄路行走,也會使左右穩定性較差;若兩枚板方囊載重量不相等時會影響左右平衡;這樣放置會使板方囊容易滾落。

原文13:垂者為牛舌。

譯文13:牛舌向下垂。

注文13:牛舌在木牛身上是個看似不重要而實際上很重要的部件,它的設計是巧妙的。牛舌的功能一是裝飾作用;二是作「制動」的秘密機關;三是在停止工作時作「剎車」以防滑倒。筆者將牛舌設計成沿橫軸自由擺動的短木杠,將其沿前上方向旋轉270度,舌尖頂住前腳兩軸孔間的橫桿(連軸桿),這樣就使前腳不能運動,前腳又牽制後腳不能運動。

原文14:曲者為牛肋。

譯文14:牛肋是弓曲的形狀。

注文14:根據「肋……左右同」句,牛肋位於牛背,左右各一,縱向並列,弓背向上。

原文15:刻者為齒。

譯文15:牛齒用木板雕刻而成。

注文15:牛齒可能只有裝飾作用,也可能有掩蓋牛舌的特殊作用。

原文16:立者為牛角。

譯文16:牛角呈上立狀。

注文16:牛角呈上立狀,則牛舌下垂狀較為自然。牛角用木質製造,可作裝飾,亦可掛物。牛角若用鋼鐵製造,更兼作兵器。有牛角一物,足以證明是木牛而非流馬。牛耳、牛眼和牛鼻等部未載入原文,可能是刻繪而成。

原文17:細者為牛鞅。

譯文17:畫得較細的是牛鞅。

注文17:牛鞅本是牛拉車時架在脖子上的器具。筆者研製的木牛流馬,連接兩前腳上端前軸孔的橫桿,相當於牛鞅的位置,此橫桿可稱為牛鞅,它又是一根連軸桿。牛鞅前抵牛頭,後抵牛腹,能限制兩前腳擺動的幅度,也牽制兩後腳擺動的幅度,這樣實際上限制了牛腳步行的幅度(步幅)。

根據後文「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句,可以推測牛鞅前後移動的距離在4寸以上。假定為4寸5分,又假定腳以下長度為2尺5寸(從腳孔至下端),按相似三角形計算,前腳的最大步幅為2尺5寸,按「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計算,平均每步1尺5寸,這說明木牛的最大步幅為2尺5寸。平均步幅為1尺5寸。

牛鞅可以解釋為捆綁板方囊的繩子,也可以解釋為套在人脖子上以肩部用力上抬的繩子,也可以解釋為牛前面有人拉木牛前進用的繩子。這都是從「細」字考慮的。但又考慮這些用途都不值得載入原文。

對牛鞅為何物尚難確定,但這不是重要部分。為慎重起見,後文注27中稱連接兩前軸孔的木杠為前軸杠。

原文18:攝者為牛秋革由。

譯文18:有牽拉作用的木桿是牛秋革由。

注文18:牛秋的本意是套車時拴在駕轅物品牲口屁股周圍的皮帶、帆布等。如果把牛秋革由解釋為皮帶之類的東西,則不好解釋「攝」字,同時這類東西不必在原文中記載。

筆者根據木牛模式,將連接同側前後腳的可以轉動的木杠(相當於現代機械上的連軸桿)叫做牛秋革由,其理由是,這根連軸桿是重要部件,必須在原文記載,而原文沒有更合適的名稱。這根連軸桿的位置也與牛秋的部位差不多。它具有「推和拉」的功能,合符「攝」字之意。

原文19:牛仰雙轅。

譯文19:木牛的雙轅作一仰一俯運動。

注文19:結合木牛模式,「仰」字解作一仰一俯的運動姿勢較合適。雙轅越長越省力,手柄起落的幅度越大,轉彎半徑越大。反之亦然。因此要求轅長適度,估計轅長7尺(從前腳到手柄)較為適度。按轅長7尺計算,手柄起落幅度約1尺。手柄處上抬力最大為總重量的30%,最小為零或負值。按總重250千克計算,手柄處最大上抬力為75千克。原文未記載轅長這個重要數據,有待研究確定。

轅長可以定得稍長些,實際使用時可以將手(肩)的用力點前後移動,以改變實際使用的轅長。

原文20: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譯文20:人前進6尺左右,木牛前進4步。

注文20:此句將人和木牛的行走相聯系,說明人和木牛是同時前進的。木牛不能離開人而自行前進,即木牛的動力是人力。

木牛的平均步幅是1尺5寸。從木牛模式上看,木牛前腳孔距前軸孔4寸5分,後腳孔距後軸孔3寸5分,這樣使得後腳的步幅比前腳步幅大。設腳孔以下的腳長為2尺5寸,經計算後得知,後腳平均步幅為1尺7寸,前腳的平均步幅為1尺3寸。這樣設計是為了省力。按杠桿原理,前腳著地時的阻力比後腳著地時的阻力要大得多。前腳向前的步幅越大,阻力更大。因此有必要適當減少前腳步幅。

此句寫「牛行四步」而不寫「牛行兩步」,據此可考慮木牛是4隻腳分別前進的,但證據不足。確有證據說明木牛兩前腳與後腳是分別並排前進的,後文載「孔徑中三腳杠……同杠耳」,表明左右腳是以3根腳杠連成整體的,只能同時前進,若設計成4腳分別前進,用現代的鋼鐵作材料尚可,在古代以木材製作,則不宜載重。

木牛轉彎問題尚未很好地解決。在大半徑轉彎時,兩前腳(或兩後腳)著地稍扭轉,即可使牛頭轉向。在小半徑轉彎時,可照前法「原地踏步」多次轉彎。如此轉彎顯然不大靈活。如果將本模式改成增加一個獨輪的模式,以輪轉彎即可,但無據可查。在四腳下部各裝一輪,轉彎自然靈活,但與後文足底包「革干」不符。

把現代的汽車結合木牛流馬結構設計成「鐵牛車」,前中後三組「腳」底裝輪子,可以像真牛一樣步行還可以像汽車一樣行駛。

原文21:每牛載十人所食一月之糧。

譯文21:每牛載糧可供10人吃1個月。

注文21:根據後文記載板方囊的尺寸,算出2枚方囊的容積共0.156立方米。共載大米約200千克(按1300千克/立方米估計)。每人的月口糧約20千克。

原文22:人不大勞。

譯文22:駕木牛的人不會很累。

注文22:木牛運用杠桿原理省力,駕牛人肩上負重為木牛載重量的30%以下,最小值為零或負值。木牛重心點在牛腹中心即後杠孔處。動力點是手柄處。支點分別在前腳著地處和後腳著地處,當以前腳著地並處於最前位置時,阻力臂長約3尺,動力臂約9尺,動力約為阻力的30%。當以後腳著地並處於最後位置時,阻力臂為零或負值(重心在支點之前)。動力臂與阻力臂之長度是有規律地變化的。駕牛人所費力量也會有規律地變化。估計木牛總重約250千克,駕牛人費力最大約75千克。這不會使古代戰士覺得太累。

原文未提及駕牛人的數量,按本模式,1人肩抬手推,木牛即可前進。必要時另加1人在牛頭前牽拉,速度會快些。

原文23:牛不飲食。

譯文23:木牛不會消耗糧草。

注文23:用真牛運送糧食,它本身要消耗大量糧食。真牛空閑時也要消耗糧草,並要人力照看和保護。這些於戰事是不利因素,木牛的使用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是製造和使用木牛的根本原因。孔明用計欺騙司馬懿以奪取糧草也可能是個原因。

使用木牛雖然要消耗戰士的體力,但戰士一方面運送糧食,同時又保護糧食,空閑時還可以調作他用,其利大於弊。

原文24:造流馬法雲:

譯文24:製造木牛的尺寸如下:

注文24:此句原文與譯文差異很大。筆者研究後認為這句的意思應是如此。詳見注文1。

原文25:肋長三尺五寸,廣二寸,厚二寸二分。

譯文25:肋長3尺5寸(1寸=24.12毫米),寬2寸,厚2寸2分。

注文25:肋長可能是指木材兩端的總長度。也可能是指牛腹內空的長度,即肋長在3尺5寸以上,以後者為佳。如果肋長只有3尺5寸,減去兩端連接部長度後不足3尺,無法容下2枚寬1尺6寸的板方囊。

三國時代的1尺摺合24.12厘米(徐元貞等《中醫詞釋》113頁,河南科技版1983),可作參考。後人根據所處時代的度量衡予以換算也有可能。本文為防止引起混亂,對原文尺寸不作換算,只在此提醒製作實物時予以注意。

原文26:左右同。

譯文26:左右兩根牛肋的尺寸相同。

注文26:這里的左右是相對木牛體位而言。即木牛左耳這邊為左,右耳這邊為右。後文所指前後左右均同此意。

從這句可知牛肋是左右各一根,位於牛背的位置,它們的排列應是左右並列式,不會是真牛的肋骨那樣排列。

原文27: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

譯文27:前軸孔距牛頭4寸,孔的直徑2寸。

注文27:前軸孔的位置在前腳最上端。左右前軸孔以圓木杠貫穿其中。此木杠筆者稱它為前軸杠(在注文17中稱此為牛鞅)。它向外還貫穿左右秋革由。前軸杠與牛秋革由的連接是固定連接。前軸杠與前腳的連接是滑動連接。(各滑動處可加某種潤滑油)。前軸杠長2尺7寸以上(前杠長1尺8寸加轅厚、腳厚、秋革由厚等6層共9寸,外加前軸杠兩端外露部分),直徑2寸。

前軸杠前距木牛頭4寸,後距牛腹2寸7分,運動距離是6寸7分。這個距離限制前腳的步幅,通過秋革由再限制後腳的步幅。

參見注文5,牛舌轉動後頂住前軸杠不動,前後腳都不能動,牛舌的長度應在6寸7分以上。

原文28:前腳孔分墨二寸,去前軸孔四寸五分,廣一寸。

譯文28:前腳孔長2寸寬1寸,距前軸孔4寸5分。

注文28:前腳孔與前軸孔的距離,是指孔邊緣之間的最近距離(原文所載各種距離都作如此理解)。假若指孔中心距,則兩孔距離太近,製作時換算較麻煩。

必須有一木杠連接左右前腳孔,這根木杠,筆者稱它為前腳杠。前腳杠直徑2寸,長2尺4寸(前杠長1尺8寸加轅厚,腳厚共4層計6寸)。前腳杠與前腳是固定連接,穿轅部分是滑動連接。此處易磨損,用材要堅實。

原文29:前杠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

譯文29:前杠孔距前腳孔2寸7分,孔長2寸寬1寸。

注文29:前後各杠孔、軸孔和腳孔的位置沒有在原文中註明。筆者對各種可能進行比較,選取最佳位置用於本模式,即:前後杠孔在轅上,分別位於腹的前後端;前後腳與轅連接的部位定作前後腳孔;前腳孔以上4寸5分定作前軸孔;後腳孔以下3寸5分定作後軸孔。

當前腳處於垂直位時,前軸孔後移的最大距離是2寸7分,這個距離決定了前腳最下端前移的最大距離。估計前腳孔離地的最佳距離為2尺5寸,已知前軸孔距前腳孔4寸5分。按相似三角形可得知前腳最下端前移的最大距離為1尺5寸。前腳後移與後腳前移相碰,前腳後移加後腳前移的距離受前後腳孔距1尺的限制。前腳後移的距離約為3寸5分,後腳前移的距離約為4寸5分,兩者之和8寸,在前後腳孔距1尺(見注文30)限內。

原文30:後軸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與前同。

譯文30:後軸孔距前杠孔1尺5分,孔徑與前軸孔相同。

注文30:前軸孔的直徑為2寸,後軸孔的直徑也是2寸。

後軸孔在後腳上,而前杠孔(或前杠)在轅上。要標定這個距離,後腳必須處垂直於地面的位置。這樣就構成一個直角三角形。直角位於後腳孔。後腳孔距後軸孔3寸5分,後軸孔距前杠孔1尺5分,可算出後腳孔距前杠孔9寸9分,取近似值1尺。

為什麼原文不直接標明1尺這個數字,可能是原文作者故意留下一個謎,以增其神秘感。也可能是筆者誤解。筆者之所取後軸孔到前杠孔的距離為1尺,是因為這個數加上後腳孔距後杠孔4寸5分(見注文33),加上後腳孔寬度2寸,再加後杠孔中心點距前邊1寸,共計1尺7寸5分,正好使後杠孔中心點位於肋長3尺5寸的中心。也即後杠孔位於牛腹的中心。這里可作為木牛重心點的標志。

原文31: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大小與前同。

譯文31:後腳孔距後軸孔3寸5分,孔徑與前腳孔相同。

注文31:前腳孔長2寸寬1寸,後腳孔同此尺寸。

前軸孔距前

Ⅳ 十二樓中月自明,獨行者 太乙神數二個八,皆生香 打一生肖

直接進入MR.R CLUB,然後點擊第一個果實了、整個情節都沒有需要我來回答的、我在網上搜過別人的問題,也試過,還是不行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

Ⅳ 詞語釋義

拾人牙慧

拼音: shí rén yá huì

典故: 拾:撿取;牙慧:指別人說過的話。比喻拾取別人的一言半語當作自己的話。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雲:『康伯未得我牙後慧。』」

例句: 寫文章要有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切不可~。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拼音: fān shǒu wéi yún,fù shǒu wéi yǔ

典故: 形容人反復無常或慣於耍手段。

出處: 唐·杜甫《貧交行》:「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例句: 猴子雖然有手,卻不會製造工具,至於「~」,猴子更不會。(茅盾《手的故事》)

連篇累牘 ( lián piān lěi dú ) :形容篇幅過多,文辭長 .

妍媸畢露 :美麗和醜陋都顯現出來,喻指事情真相大白.

黃鍾毀棄,瓦釜雷鳴 :黃鍾被砸爛並被拋置一邊,而把泥制的鍋敲得很響。比喻有才德的人被棄置不用,而無才德的平庸之輩卻居於高位。

反躬自問 :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積重難返:經過長時間形成的思想作風或習慣,很難改變。

參考資料:成語大全
回答者:人人有別 - 魔法師 四級 2-8 12:44
拾人牙慧 ( shí rén yá huì )

解 釋 拾:撿取;牙慧:咀嚼後吐出來的飯菜殘渣,指別人說過的精彩的只言片語。比喻拾取別人的一言半語當作自己的話.比喻襲取別人的語言和文字。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拼音】 (fān shǒu wéi yún,fù shǒu wéi yǔ)
【注釋】 形容人反復無常或慣於耍手段。
【出處】 唐·杜甫《貧交行》:「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例子】 猴子雖然有手,卻不會製造工具,至於「~」,猴子更不會。(茅盾《手的故事》)
連篇累牘 ( lián piān lěi dú )

解 釋 累:重疊,堆積;牘:古代寫字的木片。形容篇幅過多,文辭長

妍媸畢露
妍指美麗,媸指醜陋,字面意思是美麗和醜陋都顯現出來,喻指事情真相大白.

黃鍾毀棄,瓦釜雷鳴
釋 義 黃鍾被砸爛並被拋置一邊,而把泥制的鍋敲得很響。比喻有才德的人被棄置不用,而無才德的平庸之輩卻居於高位。

反躬自問
釋 義 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積重難返
釋 義 重:程度深;返:回轉。經過長時間形成的思想作風或習慣,很難改變。

木牛流馬
《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司馬懿佔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其中描寫諸葛亮六齣祁山,七擒孟獲,威震中原,發明了一種新的運輸工具,叫「木牛流馬」,解決了幾十萬大軍的糧草運輸問題,這種工具比現在的還先進,不用能源,不會造成能源危機。
拾人牙慧

拼音: shí rén yá huì

典故: 拾:撿取;牙慧:指別人說過的話。比喻拾取別人的一言半語當作自己的話。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雲:『康伯未得我牙後慧。』」

例句: 寫文章要有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切不可~。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拼音: fān shǒu wéi yún,fù shǒu wéi yǔ

典故: 形容人反復無常或慣於耍手段。

出處: 唐·杜甫《貧交行》:「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例句: 猴子雖然有手,卻不會製造工具,至於「~」,猴子更不會。(茅盾《手的故事》)

連篇累牘 ( lián piān lěi dú ) :形容篇幅過多,文辭長 .

妍媸畢露 :美麗和醜陋都顯現出來,喻指事情真相大白.

黃鍾毀棄,瓦釜雷鳴 :黃鍾被砸爛並被拋置一邊,而把泥制的鍋敲得很響。比喻有才德的人被棄置不用,而無才德的平庸之輩卻居於高位。

反躬自問 :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積重難返:經過長時間形成的思想作風或習慣,很難改變。
回答者:26481875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9 17:06
木牛流馬
目錄·魯國木牛流馬
·三國木牛流馬
·南北朝木牛流馬
·探索
·研究和發展
·木牛流馬之謎

魯國木牛流馬

木牛流馬最遠可追溯到春秋末期。據王充在《論衡》中記載:魯國木匠名師魯班就為其老母巧工製作過一台木車馬,且「機關具備,一驅不還。」

三國木牛流馬

也許是否受了魯班木車馬的啟發,約1700年後,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用其在崎嶇的棧道上運送軍糧,且「人不大勞,牛不飲食」。與王充記載魯班木車馬的寥寥數語相比,《三國志》、《三國演義》等書對諸葛亮的木牛流馬的記述可算是繪聲繪色、活靈活現、極為詳盡了。但不知為什麼,陳壽和羅貫中等對木牛流馬的製作原理和工藝卻不提一字。

《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司馬懿佔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其中描寫諸葛亮六齣祁山,七擒孟獲,威震中原,發明了一種新的運輸工具,叫「木牛流馬」,解決了幾十萬大軍的糧草運輸問題,這種工具比現在的還先進,不用能源,不會造成能源危機。

造木牛之法雲:「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獨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橫者為牛領,轉者為牛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秋軸。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載十人所食一月之糧,人不大勞,牛不飲食。」造流馬之法雲:「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前腳孔分墨二寸,去前軸孔四寸五分,廣一寸。前杠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後軸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與前同。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大小與前同。後杠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後載克去後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長一尺八寸,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後杠與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從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後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長一寸五分,廣七分:八孔同。前後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長四寸,徑面四寸三分。孔徑中三腳杠,長二尺一寸,廣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用來運送糧草。木牛流馬是什麼樣子,自古以來,莫衷一是。說什麼的都有,可是沒有一種說法比較符合原狀,我想其中的原因,在於搞歷史的不通機械,而搞機械的又沒有考證這些的習慣。

南北朝木牛流馬

又過了200多年,南北朝時的科技天才祖沖之據說又再造了木牛流馬。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同樣也未留下隻字片圖的資料。

探索

先看看書上的木牛流馬的介紹: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獨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流馬:肋長三尺五寸,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前腳孔去前軸孔四寸五分,板方囊兩枚。

從書上的敘述來看,木牛是相當於發動機的設備,流馬只是個裝載東西的設備,相當於汽車的車廂。

從木牛的結構上看,它採用了助力機構,裡面可能加有飛輪機構。從他的運行來講,裡面採用的有齒輪機構,曲柄連桿機構。人推動木牛時,裡面的曲柄連桿機構通過齒輪帶動飛輪,飛輪運行起來後,又因為飛輪的慣性,給木牛以助力,這樣,就達到了省力的目的。

流馬的結構,其實是一輛板車,只不過改變了它的重心和軸承部分,使它比以前的板車用起來省力一些。

關於書上說這個為牛什麼,那個為牛什麼,這只不過是中國人的習慣,用來增加木牛的神秘性而已,就像周易上說的,什麼馬像什麼之類的。

木牛有四足,其實是輪子,在古代,沒有專業的機械術語,所以有些零部件的表達,和現在的會不一樣。

有猜測木牛是用腳走路的,可是這要用液壓機構,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不可能的。用手來搖,也不可能。因為這樣用的機構太多,有些機構,在當時還沒有發明。

關於扭轉牛舌就不能行走,道理很簡單,裡面有防反轉的棘輪機構。

當然,我也只是根據三國演義里的記載推測。不過應該不會差得太遠。我現在手頭沒有詳細的關於木牛流馬的資料,只是根據我的經驗推測。

也可能有復雜化的想像,不過我覺得這樣比較合理,這樣採用的結構比較簡單,符合當時的生產力狀況。

我們的先賢似乎是聯手保留下一個千古之謎,以考驗我們後人的智慧。

研究和發展

古謎從此吸引著世世代代的探謎人。遠不說,僅從1956年以來,全國各地就自發成立了7個木牛流馬研究會。然而,探謎的結果是古謎本身的真實性首先被懷疑和否定,一個「獨輪推車說」似成千年定論。早在宋代,高承就在其《事物紀事》一斗中寫道:「木牛即今小車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當代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認為:「木牛是一種人力獨輪車,有一腳四足。」總而言之,大多數研究者、考古者都認為,所謂木牛流馬並不是什麼造物奇觀,而是傳說的神化和記載者的誇張與誤會。

但總還是有「愛認死理」,堅信古籍的記載不會是虛妄之筆,堅信木牛流馬確有其物,並試圖將其造出來的人。1986年,新疆工學院王湔高級工程師在學院及所在機械繫支持下,由日本商家贊助,做成了三件木牛流馬。每一件就是一架四足步行機,手扶後邊的雙轅就能使之曲邁步行走。美中不足的是,其不具備負重功能,行李一壓,就走不動了。負重行走這個難題仍未能解決。

突破的機會似乎留給了陝西漢中市的洋縣農民郭統霄。

說起來,他造木牛流馬純屬偶然。1997年春節期間,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播放,郭統霄天天和朋友們聚在一起觀看。當看到木牛流馬這一集時,有人見郭統霄異常興奮,就與他打趣「你愛搗鼓,你能把木牛流馬搗鼓出來,我就服你。」他連想都未想就說能。並立即投入緊張的研製工作。

從一開始,他就堅信,木牛流馬的行進應當是用腿,而不是用輪子,只有腿才能在棧道上登台階。可怎麼才能使腿邁動呢?他巧妙地利用物理學中的杠桿和慣性的原理,設計了杠桿連桿結構、平衡結構,調步結構等內部機關,僅用了3個月時間,就試制出了第一批流馬。

這匹馬長1.4米,高1.1米, 自重17.5公斤,可載重35至40公斤。只需適當加點牽引力或推力,馬便可雙蹄並進行走,只需把舌頭一按,即可將行動機關卡死,這一點,同《三國演義》中描繪一致。

雖然,這第一匹流馬的步幅只有20厘米,載重也只有35至40公斤,但它畢竟使一個千古之謎有了一個肯定的答案:木牛流馬不是作家的誇張,不是史家的誤會,而是實實在在的歷史真實!

三國演義里,諸葛亮造木牛流馬,用來運送糧草。木牛流馬是什麼樣子,自古以來,莫衷一是。說什麼的都有,可是沒有一種說法比較符合原狀,我想其中的原因,在於搞歷史的不通機械,而搞機械的又沒有考證這些的習慣。

木牛流馬之謎

1700多年前,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可是,木牛流馬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運輸工具呢?千百年來人們提出各種各樣的看法,爭論不休。

查考史書,《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上述記載明確指出,木牛流馬確實是諸葛亮的發明,而且木牛流馬分別是兩種不同的工具,從木牛流馬使用的時間順序來看,先有木牛,後有流馬,流馬是木牛的改進版。

給《三國志》作注的南北朝時期的裴松之,在注中引用了現在已經失傳的《諸葛亮集》中有關木牛流馬的一段記載,對木牛的形象作了描繪,對流馬的部分尺寸作了記載,但是因為沒有任何實物與圖形存留後世,使得後人對木牛流馬的認識始終是鳳毛麟角、雲山霧罩。

諸葛亮造出木牛流馬200年後,南北朝時期的科技天才祖沖之據說造出了木牛流馬。《南齊書·祖沖之傳》說:「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同樣也沒有留下任何詳細的資料。

但是關於祖沖之造出木牛流馬的記載為自動機械的觀點提供了佐證,這是關於木牛流馬的一個主要觀點,認為三國時利用齒輪製作機械已為常見,後世所推崇的木牛流馬,應該是一種運用齒輪原理製作的自動機械。

在陝西省漢中市勉縣的黃沙鎮,史料記載這里是諸葛亮當年造木牛流馬的地方。據考證,諸葛亮當年在8年北伐中,木牛流馬總共用過3次,木牛流馬就是從這里出發,走過250公里的棧道,到達前線祁山五丈原。

當地的老人向我們描繪了傳說中的木牛流馬:「木頭做的馬頭,再有其他零星的小塊組成馬身子,再組上馬腿,肚子中間安上齒輪,木馬後邊有一個扳手,操作時一壓走一步,再一壓走一步。」從這個傳說中可以看出,木牛流馬是有齒輪的,而且似乎也運用了杠桿原理。

前不久,在河北省泊頭有一個普通的鄉村教師梁國君說他自己就復原了木牛流馬,而且非常成功。我們的記者抱著極大的興趣專程去那裡看了看。

梁國君做的木牛流馬形狀都是四條腿,肚子中空,可以載重物的木製機械。按下和抬起馬的脖子,流馬就會邁開腿行走;木牛是通過按壓後面的雙轅行走。據梁國君介紹,他做的木牛流馬在原理上與史料記載相符:「『木牛牛仰雙轅,流馬形制如象。』木牛後面有一個長長的省力臂,就是雙轅;流馬的省力臂就是它長長的馬脖子,就是形制如象。」更為巧妙的是,梁國君在他的流馬上實現了暗鎖功能,把舌頭扭轉,馬頭就被鎖住,就無法行走,這一點跟《三國演義》中的描繪非常吻合。
但是梁國君復原的木牛流馬遭到另一派的反對,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博物館館長、陝西省三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清華認為,木牛流馬不可能是四條腿的:「棧道是木板鋪的,中間的縫隙寬窄不一,四條腿怎麼能在帶縫隙的板上走呢?就是在非棧道的道路上行走,它也是爬坡的,需要前面拉,後邊推,四條腿沒辦法拉也沒辦法推。所以木牛流馬肯定是帶輪子的。」

郭清華為什麼認為木牛流馬應該是帶輪子的呢?這也能從史料記載上找到依據。郭清華認為,木牛流馬應該是四輪小車:「制木牛流馬法里,介紹流馬的時候說,流馬有前軸和後軸。大家都知道裝輪子的才叫軸,一個軸裝兩個輪子,所以我認為它應該是四輪。」

木牛流馬究竟是帶輪子的還是四條腿的呢?北宋的陳師道有下面一段文字記載:「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也。」 宋代高承寫的《事物紀原》中也有記載:「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 清代滿族水利專家麟慶也把當時水利工程中使用的土車說是陳師道記載的木牛流馬:「土車,獨輪料土,兼載稗編。蜀相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餉。今之土車獨推,猶存儲葛遺制。」木牛是有前轅的獨輪車,流馬是沒有前轅的獨推小車,這也是一種關於木牛流馬的主要觀點。但是即使是宋代的記載,也離三國時期有了1000多年,這種觀點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呢?

清華大學古文獻研究所教授馮立升認為,木牛流馬基本上可以定論是一個獨輪車,因為綜合各種史料和各種文獻的證據來看,獨輪車的可能性最大。

為了弄清三國時期棧道的情況,我們來到了褒河谷口,這里是褒斜棧道的起點,位於漢中市北20公里,1700多年前,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就是從這里起程把糧草運往前線。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古代的棧道非常平緩,並不陡峻。原來古代人開通褒斜棧道是非常聰明的,他們選擇了在秦嶺山中最緩的一條道路,不知不覺就上了山,然後不費勁就下去了。在這樣的道路上四條腿的機械無論如何也比不上輪子的效率高,所以當時的木牛流馬不太可能是四條腿的行走機械,而四輪車的可能性更小,因為四輪車作為轉向控制是更難的,就是在平地上,四輪車的轉彎都不是很靈便的,所以放到那個特殊的條件下可能性更小。

從棧道情況分析,似乎只有獨輪車才最有可能是歷史上的木牛流馬。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木牛流馬是獨輪車的話,記載中,木牛是一腳四足,這個四足在獨輪車裡面怎麼體現呢?還有就是一些部件的名稱包括暗藏的機關如何解釋呢?

《木牛流馬》可能會打破常規定律: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上的木牛流馬一直是一個迷,也讓無數人為之痴迷。當時的生產條件簡單,遠不及現代,但是「木牛流馬」的構造看起來簡單易行,也符合當時的情況。如果當時把「木牛流馬」寫的神乎其神,也許我們很早就會把它當成神話的東西而棄之不顧了,但是就因為書上寫的符合當時的情況,所以我們就不能不懷疑當時可能真的有木牛流馬的問世。可是時代的久遠和小說的戲劇性讓我們又有些一籌莫展。
就現在來說,「木牛流馬」如果真的象書中所描述那樣可以不吃不喝還能走,這顯然是不符合現在科學上的能量守恆定律的。因為如果「木牛流馬」要行走,必定會消耗能量,當時當時肯定沒什麼石油、天然氣之類的能源物質,它又不吃不喝,它從那裡得到能量?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如果要造出象小說里描述的那種木牛流馬來,就必須拋棄現在的「能量守恆」定律。同樣,要造出「木牛流馬」也必定會打破影響我們數代的「能量守恆」定律,必定是一個另世界矚目的事跡。歷史上有無數個迷團需要我們去解決,這可能只是一個虛構的物品,但是在迷團未揭開之前,誰也不能否認它的存在

Ⅵ 關於誠信的議論文800字左右

讓我們與誠信同行

我國流傳著許多有關誠信的名言,如「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人若無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等等。的確,誠信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前提。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天都要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如果失掉了別人對自己最基本的信任,我們豈不是會成為人人避之的獨行者?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數不勝數的誠信的人有如繁星,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商鞅立木取信,獲得了百姓信任,從而推行了新法;臾駢不負信,贏得世人尊敬;季札掛劍了卻徐國國君心願,被傳為千古佳話。

時空變幻,可誠信依然閃爍著誘人的光芒。許多偉人也是誠信的堅守者和力行者。宋慶齡任國家副主席的時候,有一次許諾幼兒園的孩子們「六一」要去看望他們,但「六一」那天天氣突變,傾盆大雨下個不停,老師和孩子們都以為她不會去了。可到了約定的時間,宋慶齡熟悉的身影又出現在他們的視野,孩子們興奮不已,也感動的留下了眼淚,事後她說:「既然我說了,就得守信。」
然而,在21世紀的今天,誠信這一美德卻被一些人逐步淡忘和遺失。

君不見,為了牟取暴利,商家們給豬肉注水,用福爾馬林浸泡海鮮,君不見,屢見不鮮的假煙假酒,毒大米,劣質奶粉,黑心棉,摧殘了多少鮮活的生命!面對那些層出不窮的騙子,防不勝防的騙術,以假亂真的產品,在善良人們無奈與無助的背後,更可怕的,是整個社會誠實守信的體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嚴重沖擊!

不要漠然地說這些與我無關,與同學約好時間卻沒有準時出現,在考場抄襲作弊,畢業後遲遲不償還助學貸款,這些難道不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嗎?我們還有什麼資格說與我無關?也許你還會說,這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到了作大事的時候,我自然會講誠信。殊不知,高尚的品德是靠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修養而成,在小事面前尚不能以誠信嚴格律己,何談大事?一種在小事中養成的慣性只會讓我們在背離誠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沒有誠信的人間,是一個蒼涼而荒蕪的世界。我們誠信待人,付出的是真誠和信任,收獲的是友誼和尊重。這是一份無形的財富,這是一筆沉甸甸的無價之寶。把誠信作為根基,我們的生命之廈會更穩固,攜誠信上路,我們的生命之旅會更加多彩!
誠信猶如一潭清澈幽靜的湖水,寧靜,淡泊,美麗,它以自己樸素而又整潔的面容,向人展示自己的美麗。可就是這樣一潭清澈幽靜的湖水,會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完美。

再次踏上征程的時候,攜誠信上路吧,讓我們這一路始終與誠信同行!

Ⅶ 如何做個獨行者,請看完下面的

所謂獨行俠,要學會忍受孤獨,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你要有明確而遠大的目標,你要能夠看淡名譽榮耀,你要能夠把自己放在旁觀者的位置上看世界,不過就看你的情況而言,你沒有這個潛質,你一直想處在一個主角的位置,其實你的定位有問題,以你的性子,你應該是努力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管是學習還是其他的什麼的,將更多的關注集中到自己身上,這樣你才會有如魚得水的感覺,真的,獨行者什麼的不適合你,長久下去你會覺得你是個不被世人發現的高人,自負而又驕傲,但實際上你什麼也不是,你什麼事也沒有做,一事無成還抱怨社會。

Ⅷ 對陣獨行俠熱身賽,為什麼詹姆斯把冰塊放入褲子里

對陣獨行俠熱身賽,詹姆斯把冰塊放入褲子里有兩個原因:

一、詹姆斯是有腹股溝病痛的

詹姆斯在聯盟這么久其實很少出現病痛,只不過有一年出現了腹股溝的傷病,這個位置其實就在大腿根部,所以這個位置還是非常敏感的,特別是在比賽的時候,當運動員感覺到腹股溝有點不舒服的時候,就需要用冰塊進行冰敷,這樣才可以短暫的止痛。而詹姆斯本來就是有這樣的傷病歷史的,所以說在比賽的時候才會用冰塊放在褲子裡面冰一下。

而且冰塊敷在身上肯定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對於運動員來講,冰塊是非常有益處的,至少可以保護傷病的地方不會受到影響和損害,如果在比賽的過程中傷口受到了損傷的話,冰塊冷敷就會起到鎮靜的作用。

Ⅸ 木牛流馬

木牛流馬
魯國木馬
木牛流馬最遠可追溯到春秋末期。據王充在《論衡》中記載:魯國木匠名師魯班就為其老母巧工製作過一台木車馬,且「機關具備,一驅不還。」

三國木牛流馬
也許是否受了魯班木車馬的啟發,約700年後,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用其在崎嶇的棧道上運送軍糧,且「人不大勞,牛不飲食」。與王充記載魯班木車馬的寥寥數語相比,《三國志》、《三國演義》等書對諸葛亮的木牛流馬的記述可算是繪聲繪色、活靈活現、極為詳盡了。但不知為什麼,陳壽和羅貫中等對木牛流烏的製作原理和工藝卻不提一字。

《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司馬懿佔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其中描寫諸葛亮六齣祁山,七擒孟獲,威震中原,發明了一種新的運輸工具,叫「木牛流馬」,解決了幾十萬大軍的糧草運輸問題,這種工具比現在的還先進,不用能源,不會造成能源危機。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用來運送糧草。木牛流馬是什麼樣子,自古以來,莫衷一是。說什麼的都有,可是沒有一種說法比較符合原狀,我想其中的原因,在於搞歷史的不通機械,而搞機械的又沒有考證這些的習慣。

南北朝木牛流馬
又過了200多年,南北朝時的科技天才祖沖之據說又再造了木牛流馬。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同樣也未留下隻字片圖的資料。

探索
先看看書上的木牛流馬的介紹: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獨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流馬:肋長三尺五寸,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前腳孔去前軸孔四寸五分,板方囊兩枚。

從書上的敘述來看,木牛是相當於發動機的設備,流馬只是個裝載東西的設備,相當於汽車的車廂。

從木牛的結構上看,它採用了助力機構,裡面可能加有飛輪機構。從他的運行來講,裡面採用的有齒輪機構,曲柄連桿機構。人推動木牛時,裡面的曲柄連桿機構通過齒輪帶動飛輪,飛輪運行起來後,又因為飛輪的慣性,給木牛以助力,這樣,就達到了省力的目的。

流馬的結構,其實是一輛板車,只不過改變了它的重心和軸承部分,使它比以前的板車用起來省力一些。

關於書上說這個為牛什麼,那個為牛什麼,這只不過是中國人的習慣,用來增加木牛的神秘性而已.就像周易上說的,什麼馬像什麼之類的。

木牛有四足,其實是輪子.在古代,沒有專業的機械術語,所以有些零部件的表達,和現在的會不一樣。

有猜測木牛是用腳走路的,可是這要用液壓機構,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不可能的。用手來搖,也不可能。因為這樣用的機構太多,有些機構,在當時還沒有發明。

關於扭轉牛舌就不能行走,道理很簡單,裡面有防反轉的棘輪機構。

當然,我也只是根據三國演義里的記載推測。不過應該不會差得太遠。我現在手頭沒有詳細的關於木牛流馬的資料,只是根據我的經驗推測。

也可能有復雜化的想像,不過我覺得這樣比較合理,這樣採用的結構比較簡單,符合當時的生產力狀況。

我們的先賢似乎是聯手保留下一個千古之謎,以考驗我們後人的智慧。

研究和發展
古謎從此吸引著世世代代的探謎人。遠不說,僅從1956年以來,全國各地就自發成立了7個木牛流馬研究會。然而,探謎的結果是古謎本身的真實性首先被懷疑和否定,一個「獨輪推車說」似成千年定論。早在宋代,高承就在其《事物紀事》一斗中寫道:「木牛即今小車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當代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認為:「木牛是一種人力獨輪車,有一腳四足。」總而言之,大多數研究者、考古者都認為,所謂木牛流馬並不是什麼造物奇觀,而是傳說的神化和記載者的誇張與誤會。

但總還是有「愛認死理」,堅信古籍的記載不會是虛妄之筆,堅信木牛流馬確有其物,並試圖將其造出來的人。1986年,新疆工學院王湔高級工程師在學院及所在機械繫支持下,由日本商家贊助,做成了三件木牛流馬。每一件就是一架四足步行機,手扶後邊的雙轅就能使之曲邁步行走。美中不足的是,其不具備負重功能,行李一壓,就走不動了。負重行走這個難題仍未能解決。

突破的機會似乎留給了陝西漢中市的洋縣農民郭統霄。

說起來,他造木牛流馬純屬偶然。1997年春節期間,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播放,郭統霄天天和朋友們聚在一起觀看。當看到木牛流馬這一集時,有人見郭統霄異常興奮,就與他打趣「你愛搗鼓,你能把木牛流馬搗鼓出來,我就服你。」他連想都未想就說能。並立即投入緊張的研製工作。

從一開始,他就堅信,木牛流馬的行進應當是用腿,而不是用輪子,只有腿才能在棧道上登台階。可怎麼才能使腿邁動呢?他巧妙地利用物理學中的杠桿和慣性的原理,設計了杠桿連桿結構、平衡結構,調步結構等內部機關,僅用了3個月時間,就試制出了第一批流馬。

這匹馬長1.4米,高1.1米, 自重17.5公斤,可載重35至40公斤。只需適當加點牽引力或推力,馬便可雙蹄並進行走,只需把舌頭一按,即可將行動機關卡死,這一點,同《三中演義》中描繪一致。

雖然,這第一匹流馬的步幅只有20厘米,載重也只有35至40公斤,但它畢竟使一個千古之謎有了一個肯定的答案:木牛流馬不是作家的誇張,不是史家的誤會,而是實實在在的歷史真實!

木牛流馬
魯國木馬
木牛流馬最遠可追溯到春秋末期。據王充在《論衡》中記載:魯國木匠名師魯班就為其老母巧工製作過一台木車馬,且「機關具備,一驅不還。」

三國木牛流馬
也許是否受了魯班木車馬的啟發,約700年後,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用其在崎嶇的棧道上運送軍糧,且「人不大勞,牛不飲食」。與王充記載魯班木車馬的寥寥數語相比,《三國志》、《三國演義》等書對諸葛亮的木牛流馬的記述可算是繪聲繪色、活靈活現、極為詳盡了。但不知為什麼,陳壽和羅貫中等對木牛流烏的製作原理和工藝卻不提一字。

《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司馬懿佔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其中描寫諸葛亮六齣祁山,七擒孟獲,威震中原,發明了一種新的運輸工具,叫「木牛流馬」,解決了幾十萬大軍的糧草運輸問題,這種工具比現在的還先進,不用能源,不會造成能源危機。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用來運送糧草。木牛流馬是什麼樣子,自古以來,莫衷一是。說什麼的都有,可是沒有一種說法比較符合原狀,我想其中的原因,在於搞歷史的不通機械,而搞機械的又沒有考證這些的習慣。

南北朝木牛流馬
又過了200多年,南北朝時的科技天才祖沖之據說又再造了木牛流馬。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同樣也未留下隻字片圖的資料。

探索
先看看書上的木牛流馬的介紹: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獨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流馬:肋長三尺五寸,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前腳孔去前軸孔四寸五分,板方囊兩枚。

從書上的敘述來看,木牛是相當於發動機的設備,流馬只是個裝載東西的設備,相當於汽車的車廂。

從木牛的結構上看,它採用了助力機構,裡面可能加有飛輪機構。從他的運行來講,裡面採用的有齒輪機構,曲柄連桿機構。人推動木牛時,裡面的曲柄連桿機構通過齒輪帶動飛輪,飛輪運行起來後,又因為飛輪的慣性,給木牛以助力,這樣,就達到了省力的目的。

流馬的結構,其實是一輛板車,只不過改變了它的重心和軸承部分,使它比以前的板車用起來省力一些。

關於書上說這個為牛什麼,那個為牛什麼,這只不過是中國人的習慣,用來增加木牛的神秘性而已.就像周易上說的,什麼馬像什麼之類的。

木牛有四足,其實是輪子.在古代,沒有專業的機械術語,所以有些零部件的表達,和現在的會不一樣。

有猜測木牛是用腳走路的,可是這要用液壓機構,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不可能的。用手來搖,也不可能。因為這樣用的機構太多,有些機構,在當時還沒有發明。

關於扭轉牛舌就不能行走,道理很簡單,裡面有防反轉的棘輪機構。

當然,我也只是根據三國演義里的記載推測。不過應該不會差得太遠。我現在手頭沒有詳細的關於木牛流馬的資料,只是根據我的經驗推測。

也可能有復雜化的想像,不過我覺得這樣比較合理,這樣採用的結構比較簡單,符合當時的生產力狀況。

我們的先賢似乎是聯手保留下一個千古之謎,以考驗我們後人的智慧。

研究和發展
古謎從此吸引著世世代代的探謎人。遠不說,僅從1956年以來,全國各地就自發成立了7個木牛流馬研究會。然而,探謎的結果是古謎本身的真實性首先被懷疑和否定,一個「獨輪推車說」似成千年定論。早在宋代,高承就在其《事物紀事》一斗中寫道:「木牛即今小車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當代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認為:「木牛是一種人力獨輪車,有一腳四足。」總而言之,大多數研究者、考古者都認為,所謂木牛流馬並不是什麼造物奇觀,而是傳說的神化和記載者的誇張與誤會。

但總還是有「愛認死理」,堅信古籍的記載不會是虛妄之筆,堅信木牛流馬確有其物,並試圖將其造出來的人。1986年,新疆工學院王湔高級工程師在學院及所在機械繫支持下,由日本商家贊助,做成了三件木牛流馬。每一件就是一架四足步行機,手扶後邊的雙轅就能使之曲邁步行走。美中不足的是,其不具備負重功能,行李一壓,就走不動了。負重行走這個難題仍未能解決。

突破的機會似乎留給了陝西漢中市的洋縣農民郭統霄。

說起來,他造木牛流馬純屬偶然。1997年春節期間,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播放,郭統霄天天和朋友們聚在一起觀看。當看到木牛流馬這一集時,有人見郭統霄異常興奮,就與他打趣「你愛搗鼓,你能把木牛流馬搗鼓出來,我就服你。」他連想都未想就說能。並立即投入緊張的研製工作。

從一開始,他就堅信,木牛流馬的行進應當是用腿,而不是用輪子,只有腿才能在棧道上登台階。可怎麼才能使腿邁動呢?他巧妙地利用物理學中的杠桿和慣性的原理,設計了杠桿連桿結構、平衡結構,調步結構等內部機關,僅用了3個月時間,就試制出了第一批流馬。

這匹馬長1.4米,高1.1米, 自重17.5公斤,可載重35至40公斤。只需適當加點牽引力或推力,馬便可雙蹄並進行走,只需把舌頭一按,即可將行動機關卡死,這一點,同《三中演義》中描繪一致。

雖然,這第一匹流馬的步幅只有20厘米,載重也只有35至40公斤,但它畢竟使一個千古之謎有了一個肯定的答案:木牛流馬不是作家的誇張,不是史家的誤會,而是實實在在的歷史真實!

與獨行者褲子碼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碼男裝花花公子2019年秋季 瀏覽:292
藍色長款針織怎麼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998
衣有點肥怎樣改瘦一些 瀏覽:303
裙子太短怎麼搭 瀏覽:587
深圳羅湖哪裡有潮牌 瀏覽:433
全棉男裝襯衣最新報價 瀏覽:979
男士綠色帆布鞋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63
河南女裝批發進貨渠道 瀏覽:202
杉七韓版男裝排行榜 瀏覽:110
吸的褲子怎樣打理 瀏覽:536
l碼寬松女褲腰圍多少 瀏覽:686
怎樣給草帽子上色 瀏覽:476
想開一家女裝店在哪裡進貨 瀏覽:488
模特女裝外景圖怎樣修 瀏覽:853
呢短款搭配什麼褲子好看圖片 瀏覽:411
旗袍模特手是左在上還是右在上 瀏覽:860
旗袍珮纓尺碼2尺1 瀏覽:827
灰色褲子起黃斑 瀏覽:531
時尚秋裝小外套批發 瀏覽:980
男生黑色衛衣配什麼褲子好看嗎 瀏覽: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