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漢服的下裙S M L正常長度一般是多少厘米,(我問的是這三個尺碼各多少厘米,不是問代表著什麼)
漢服各個商家的sml都不相同
所以每次買漢服都需要仔細看漢服商家們設定好的尺碼
一般來說的話s——95cm,m——100cm,l——105cm
視情況而定
② 以我的身高,做一件漢服,要多長的布料
布料的長短主要看你做什麼款式的,漢服有好多種款式。布寬1.5米的情況下。上衣買個2.5米左右,下裙買2.5米一定是夠的,這個是指做最基本的最簡單的上襦下裙。如果是其他款式,那就要看你要做什麼了。說起來很復雜。至於布料方面也要看你做的款式是什麼樣子的,對襟襦裙的話,可以選用雪紡之類比較輕盈飄逸的面料。如果做曲裾直裾襦裙之類的可以選用綢緞織錦緞或是其他純棉,棉麻布料,反正不要用那種看上去很現代的面料比如有彈性之類的。
③ 要做一件襦裙漢服,上襦和下裙各要多少布料,怎麼算越詳細越好。
全部按布幅1.5米來算,一片式下裙要三米,想省一點的話可以買兩米,拼成三米的裙擺,馬面裙4.5米擺用3米,6米擺用4米,拼接的做法,比較省料。對襟窄袖短上衣1.5米就夠了,交領窄袖短上衣需要2米,排版看下圖。
④ 做一件漢服大概需要多少長的布
5米+5米
⑤ 做件漢服齊胸儒裙需要多少米布
一般來說,上襦1.2~1.5米。下裙3米這樣。披帛3~4米,也可以接起來,這樣的話比較省料。
⑥ 漢服半臂襦裙要大概需要幾米布料 三米布只能做下裙么
半臂需要兩米的布料,三米布不能做下裙,只能做短襖。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⑦ 做一件漢服需要多少布料
做漢服需要多少布料,提供一個參考.
1.5幅寬:
1, 襦裙(上襦下裙):交領上襦2米,對襟上襦1.5米, 下裙2.5米。
2,批帛 :1米(1.5幅寬) 不拖地 。
3,曲裾深衣:6 米,(2.5米幅寬,大概需要3米半) 衣緣(含腰帶):2.5米。
1.5幅寬:
1, 直裾: 3.6米, 衣緣(含腰帶):2米 。
2, 高腰襦裙: 上襦和裙:4.5米( 2米幅寬), 裙: 2.5米(2米幅寬) 3米(1.5米幅寬) 。
3, 曲裾深衣:
身高1米6 。 衣長1米4,緣寬是75毫米。(尺寸是穿中跟鞋的,穿平底鞋子衣長縮短5公分) 。
露出手的,衣寬取1米35,緣寬取75毫米;不想露手出來就將衣寬加到1米5。
胸圍取二尺六寸;腰圍取二尺三寸;裉(肩膀部位)取不小於五寸半。
袖子口的大小不小於20公分即可,大則不限。
下擺(周長)最好不小於1米4,否則有邁不開腿的可能。
布料所需標准:1.2至1.8m寬的布,普通身材的人(2.5米寬以上減半),以下標准為網路上提供,請參照自己的身材決斷,建議不是非常瘦小的朋友每種布料多加半米至一米。
直裾深衣主料:2倍上身長+2倍下身長+1倍袖寬 。
曲裾深衣: 2倍上身長+2~4倍下身長(根據繞的圈數)+1倍袖 。
寬襦: 2倍上身長+1倍袖寬(這個上身長比做深衣的上身長要長,比照西式襯衣長度差不多) 。
裙: 2倍下身長 。
褙子: 2倍肩膀到膝蓋長度+1倍袖寬 。
直裰: 2倍全身長+1倍袖寬衣緣腰帶 。
深衣標准
1、袖寬:45cm到75cm
按照士的等級,周制規定為二尺二寸,當今50cm,剛好齊腰。所以後世(如朱子制度)一般是採用齊腰的,也就是50cm以內。但如果按照明尺,二尺二寸大約75cm,已經相當於周尺的三尺三寸,也就是大夫級別了。按照明制,朝祭服用周尺三尺,所以現出土的朝服就是75cm,這是最高等級了,所以漢服袖寬沒有超過這個尺寸的理由。明黃梨洲深衣用指尺,二尺二寸可能非常大,但我們建議不要超過75cm。
2、袖展(兩袖展開的長度):200cm到240cm 。
明朝實物一般220cm到250cm,也就是規定的出手六寸、回肘減三寸,回肘。不宜過短。
3、袼:24cm到50cm
明朝袖根一般一尺,也就是34cm,最短七寸,24cm.。深衣規定袼之高下可以運肘。一般人的上臂長45cm,所以袼最好如此,以符合制度。但如果超過50cm,將不好系腰帶。
4、緣邊:領緣5cm到13.5cm,其他3.5cm到13.5cm。
周制領子兩寸,其他側緣、袖口、底邊都緣一寸半。明朝則上寬領,達四寸。我們推薦領緣7cm,其他5cm。
5、腰圍:
周制七尺二,約166cm。明朝服飾有遵守這個寬度的。今天做也應當比腰圍寬出許多。
6、大帶:5cm到14cm,長不少於300cm
周制士大帶寬二寸,應打結後垂下三尺。朱子制度打結後垂到與下擺齊。如果用大夫等級,帶四寸,我們還是推薦士級別,7cm為宜。另,嚴格說,應當緣邊,且只有下垂的紳緣邊。但考慮到工業生產,這個無法統一,所以改為全緣也是唯一的辦法。按明朝風格,大都是全緣的。但朝服制度中的大帶是嚴格遵照禮記的。當然明朝出現了大帶有扣的改良,這個也無法批量生產。大帶應該用五彩絛加固,這個大家可自行置辦。
7、衣長:應到腳面。
最長去地一寸,最短去地七寸。
8、下裳:應為十二片全等的梯形,且下寬是上寬的兩倍。
9、顏色:作為平常,這個無所謂。但禮儀中,既然要根據深衣制度,那就應當參考朱子的規定,白衣黑緣,或參照明中單用白衣藍緣。
10、收袪:28cm到41cm,或不收。
按制應當從肘部漸漸圜收,然後收一尺二寸的袪(袖口),如果是三尺三寸的侈袂,則收一尺八寸的袪,只有收袪部分緣邊。明朝則是通緣,一般收袪,也有不收的。
11、圓袂:一般理解為從肘部漸漸圓收到袖口,形成圓弧。但梨洲則理解為漸漸圓收到腋下,這是由於明朝一般是直袖或琵琶袖的。今天的韓國則一般處理成帶圓角的方袖。鑒於今日的審美,不必做要求,只要是合適的漢服袖形即可。
12、義領:如果是禮儀場合的著裝,最好不要義領。
13、接縫:背縫負繩及踝,必須保留。下裳十二幅拼接不能少。其他由於布幅變化,不必要求。
⑧ 漢服4.5米的裙擺穿身上繞幾圈,需要布料多長
4.5米的
裙擺
,他就是成品裙子擺有4.5米。,但是他的裙腰還是正常的呀。繞身上一圈半呀~主要看布料橫幅以及花紋方向吧,有的布料大概是三米左右就差不多能做4.5米的擺了。
⑨ 做漢服大概要多長的布
不知道LZ是要做哪種漢服?畢竟漢服是有不同款式的。
如果是中腰襦裙,上衣2.5米,下裙3.5米。
其實還要看布有多寬的。
⑩ 做一件漢服要多少布料
漢服一般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料剪裁而成。
門幅,指的是布料的寬度,就是緯線的長度。比如門幅為90cm,買一米,就是90*100,買兩米,就是90*200。由於不同的布料有不同的門幅,作為計算用料的依據,而人體是大致相近的。
上襖用料=[(衣長+袖寬)*2+10]*1.15(或1.2),然後參考門幅換算率表。下裙用料,以110cm門幅為例,基本就是3-4米。瘦的人2.6米就夠,胖的人5米總是差不多了。
注意麵料和里料要分開選擇。里料就是里子,漢服體系裡的「夾衣」,就必然包含里子。里料在選擇的時候要注意這樣幾點:
1、柔軟細膩平滑,可以達到保護面料的目的,穿著也會舒適。
2、顏色宜與面料搭配,相近色或大膽的撞色搭配都可以,只要穿著起來透不出里料顏色即可。
漢服的基本結構:
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
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 ,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 、裋 、深衣 。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 ,袖口稱為祛。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