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誠求齊腰漢服的手工製作方法,剪裁圖和布料的建議
這里同新人~
裁剪圖的話,漢服製作研習吧有圖紙的
布料的話,棉布,提花棉,雪紡什麼的都行
棉布,提花棉這一類的如果上襯里,內襯要用垂感好點的料子,打褶啊熨燙啊什麼的好好弄,提防著裙子會炸【當然如果你做片裙可以無視我。。。】
雪紡別用太滑太薄那種,虐手。。。裁剪之前可以先上個漿啥的
真絲。。。貌似很嬌貴的樣子,新人如果非土豪還是算了吧。。。
歐根紗什麼的不建議用,看司南閣什麼的做出來很美,但是到了自己手裡,那麼硬還疊不平的料子。。。
織錦緞什麼的,很容易給人一種廉價的感覺,拿來上個領緣啊什麼的有的時候還不錯,大面積使用就算了。。。
B. 漢服的齊胸交領襦裙製作及布料
1.5米的幅寬,裙子至少需要3米,上面的短襦一米就足夠了。
找裁縫的手工費大概幾十到一百吧,各地情況不一,你還是自己去店裡問問。
C. 手工製作漢服
= =最好做的是齊腰襦裙——表示我手工第一套就是齊腰
短打的話雖然簡單 但我相信樓主肯定不喜歡——因為不漂亮
http://tieba..com/club/8381360/p/4186404這個帖子 解說的很詳細
樓主加油啊!
另 聽口氣 那兩位是樓主的朋友是吧 您不接受就不接受唄 為什麼還不讓樓主穿?!誰說漢服裡面不穿的?您穿了其他衣服難道還不穿內衣了?再說 漢服本身也有中衣 就是穿在裡面的 漢服講究的是重衣 知道不 不懂別裝懂
D. 漢服製作大神教做該漢服,求詳細步驟或圖解,本人身高165
製作漢服需要准備:布料、剪刀、畫線粉筆,具體的製作方法如下所述:
1、首先准備一塊長一米五,寬一米的布,上下左右對折一下,具體見下圖。
E. 新手向:如何做一條漢服齊腰襦裙,裁剪製作時錄
製作步驟:
第1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1步
齊腰下裙一般需要三至三點五米長的布
第2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2步
把三邊捲起包邊…如圖
第3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3步
第三步就是打褶了(這需要計算褶子的大小)我打的是4cm褶……用尺子量好長度
第4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4步
在4cm處捻起,做褶
第5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5步
褶子下方要與前面一個褶子相接
第6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6步
注意:打褶的時候縫紉機踩到褶子一半長度即可,方便下一個打褶
第7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7步
如圖
第8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8步
打褶完成~
第9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9步
取另一布料或同類布料在群頭處比劃,得到所需的長度
第10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10步
裁剪,整理,熨燙如圖
第11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11步
裁剪系帶布料…可自己隨意搭配
第12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12步
系帶和群頭……系帶約一點五米左右長
第13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13步
縫紉,系帶
第14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14步
線要直
第15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15步
然後拿筷子或棍子翻翻翻~我用這個是因為這個東西離我最近……
第16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16步
翻呀翻
第17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17步
翻到系帶的頭頭要整理好
第18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18步
系帶整理好的樣子
第19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19步
熨過之後的樣子
第20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20步
把褶裙擺好
第21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21步
開始上群頭
第22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22步
群頭上好一邊翻過來是這樣的
第23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23步
然後上系帶
第24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24步
翻過來上
第25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25步
最後我們開始在前面的縫隙中車一次,把後面縫上……這一步要尤其仔細……因為…稍不注意群頭就會歪……很醜
第26步
一片式漢服齊腰/齊胸/下裙/中裙/褶裙製作教程 第26步
完成
F. 做漢服對襟儒裙需要多少布料
布料的多少需要根據衣服的尺寸決定,不同尺寸需要的布料不同。
1、襦裙簡介:
襦裙出現在戰國時期,興起於魏晉南北朝。襦裙屬於漢服的一種,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稱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長度較短,一般長不過膝,下身則叫「裙」。可見,「襦裙」其實是兩種衣物的合稱。
以裙腰之高低,將襦裙分為齊腰襦裙,高腰襦裙,齊胸襦裙。以領子的式樣之分,將襦裙分為交領襦裙和直領襦裙。按是否夾里的區別,將襦裙分為單襦和復襦,單襦近於衫,復襦則近於襖。
2、具體製作方法:
(1)襦的裁法
因為交領的緣故,前襟會重疊一部份的布,一片布很難滿足,因此,由兩片布來組成一件襦。
下面要介紹的是後中補量法(這種方法要更傳統一些)。
①開剪前首先要掌握以下幾個數據:胸圍、肩袖長、背長、衣長、袖緣寬、領邊寬、袖口止口、衣服下擺止口等。
胸圍:指衣服的胸圍而非人體的胸圍。它等於人體的凈胸圍+衣服松量。一般來說,松量4CM~6CM為緊身型(適合要求比較緊身的中衣或單穿的襦),8-10CM為合體型(可單穿或裡面再加一兩件衣服),14CM以上算是寬松型,但這是對一般厚度的布料而言的,如果是比較厚的冬天布料或者裡面准備做夾棉,還要在各型的基礎上視面料的厚度而加大松量。如果不方便量,可以參考現代成人女子的凈胸圍尺寸:S型76CM,M型82CM,L型88CM,XL型96CM。
肩袖長:從脖子後隆起的那塊頸椎(也稱後頸點)量至手臂上你所想要做到的袖子位置上。肩袖長裡面還包含了袖緣的寬度。長袖可量到手指尖(如果考慮到漢服袖長回肘的說法,可以做得更長一些)。現代參考尺寸(只到小臂與手掌的交界處):S型59CM,M型61.5~63.5CM,L型63~64CM,XL型64.5CM。
背長:從後頸點量到腰部最細處。現代參考尺寸:S型36.5~37.5CM,M型38~39.5CM,L型38~40CM,XL型39CM。
衣長:可以直接量,是從後頸點量到腰部以下你所想要的位置上,但不要到臀部最寬的地方(因為這是短襦)。如果不想量,也可以用背長加,一般背長加上5~14CM都可以。
袖緣寬:是否要袖緣,一般來說,窄袖可無緣,大袖須有緣,中袖則有無緣自定。
領邊寬:隨個人喜好自定。瘦小的人則不宜做太寬的領邊。
袖口止口:止口(又叫縫份,就是折進去用於縫線的部分)是用於接合布料的量。如果有袖緣,止口1CM即可,如果無袖緣,那麼要留2~3CM。下擺止口:2~3CM。
②開格,剪出一塊方形的布料或紙樣(圖(2))。如果是比較不容易變形的布料如棉、呢等,可以直接在布料上操作,如果是容易變形的布料如雪紡真絲之類,最好先做紙樣。開格的大小為:長=1/4胸圍+肩袖長-袖緣寬+袖口止口;寬=(衣長+下擺止口)×2
開格後在布料(紙樣)上畫出以下幾條輔助線,輔助線的位置如圖(2),說明如下:
肩袖線:是襦前後部分的中分線(或者說對折線)
1/4胸圍線:這條線可確定後背正中的位置
1/2胸圍線:這條線確定衣服的寬度
背長線:確定腰的位置
胸圍線:這條線通過胸部但並非通過乳峰點,可表示袖窿(袖子與衣身的交界線)深度的位置,距肩袖線的垂直距離為:凈胸圍/6+7CM
③畫出衣身與袖子下方的線、後中線、領口線、左前襟線(圖(3))。
衣身與袖子下方的線:如圖所示。袖子下方的線與衣身的交界處宜在胸圍線與背長線之間,如果在胸圍線之上,則袖窿過窄,如在背長線之下,則袖窿過寬。這條線決定袖子的形狀,圖中僅為示範,至於是窄袖還是大袖、琵琶袖、直袖之類的,由個人選取的款式決定這條線的畫法。須注意的是袖口下方最好是直角,以方便袖子前後片的拼接。
後中線:後背正中的線。把圖2中的輔助線變為實線即可。
領口線:畫法如圖。AB長度=後領橫+(領邊寬-N)+M,其中後領橫=1/4頸圍=凈胸圍/20+2.9CM;M為領邊離脖子的寬度,M越大領口越大;N的大小為0CM~領緣的寬度,在M為0的前提下,它決定著領邊的角度,理論上,當N為0時,領邊剛好到頸側,當N等於領邊的寬度時,領邊則立起來包住頸部。但是,AB長度<1/2大肩寬(大肩寬是左右肩峰點的長度,測量時要通過後頸點)。後領深=1/3後領橫。
領口線與後中線的交界處須為直角,然後畫圓順的弧線經B點到C點。圖中C點為胸圍線到背長線間的左邊線上的任一點,但最高不能超過袖子下方的線與衣身的交界點,最低不宜低於背長線。B點到C點的弧線弧度不能太大,弧度最大處離BC的直線最好不要超過1~1.5CM。注意一整條線都要圓順流暢。
左前襟線:在BC弧線上作垂直線到下擺線上,垂直線離最左邊線的距離約為2~6CM(如果距離太大,兩側的衣縫會被拉得變形,如果太小,就不能靠衣襟的系帶來調節領口的大小與衣身的松緊)。
④把布料(紙樣)沿肩袖線對折,畫出袖子下方與衣身的止口(1CM)(如圖(4)),然後把袖子下方線與衣身線剪出來(圖中陰影部分的外側線)
⑤剪出衣片。把對折的布料(紙樣)打開,畫出後中線、領口線與左前襟線的止口(1CM),然後沿止口線外側剪開(如圖(5)。圖中箭頭表示與布料邊沿平行的經紗方向。
⑥畫出第二塊衣片。把圖(5)中的布料(紙樣)反過來,覆在另一塊布料上,照這塊衣片的形狀剪出第二塊衣片。
⑦剪出領邊與袖緣(圖略)。領邊的長=圖(3)中領口線的長度×2,領邊的寬=(做好後款式所需的寬度+止口1CM)×2。袖緣的長=袖口長度+止口2CM,袖緣的寬=(做好後款式所需的寬度+止口1CM)×2
襦的剪裁完成。
(2)裙的裁法
漢服傳統的裙是圍合式的裙子,裙由數幅裙片拼成,上接裙腰。裙腰兩側有系帶(如圖(6)。裙片的數目不固定,因為古代布幅窄,裙片的數目越多,裙圍與裙擺的幅度才會越大。漢代裙式僅四幅,唐代一般為六幅,宋代裙幅多在六幅以上,明末多用八幅、十幅。現代的布幅寬,可以增大裙片的面積而減少裙片的數目,現代圍合式裙子的裙片數一般為3~4片,但從傳統的繼承上來說,做漢式裙最好還是採用傳統的裙片數,如6、8、10、12片等。
下面介紹裙片的裁法。這里介紹的裙片裁法為剪開法(借鑒現代裁剪法,非傳統方法,個人覺得這種方法比較方便),須做紙樣,不能直接用布料裁。
①:開剪前先掌握以下數據:腰圍(或上胸圍/下胸圍)、裙圍、裙長。
腰圍(或上胸圍/下胸圍):需要哪一個數據視基本款式而定。裙的穿法有胸上束、胸下束、束腰。應根據穿法的不同量出上胸圍、下胸圍、腰圍的數據。
裙圍:=腰圍(或上胸圍/下胸圍)×1.5~2倍+褶量+裙左右側增加的止口量(2~4CM)。其中倍數根據個人的行走習慣和布料的重量決定,走路時步伐越大,裙圍的倍數就要越大,布料的垂感越好,手感越重,裙圍的倍數則可略小些,但不能小於1.5倍,否則有會有走光的危險。褶量大小決定裙子褶襇的數量與大小,褶襇的方法有百褶、抽褶等,這里不詳述。但要注意褶的數量與大小要根據布料的厚薄與人的體型來決定,因為褶襇會增加裙上部的體積感,所以厚的布料不宜做太多太大的褶,體型比較豐滿的人也要注意只做適量的褶襇(適量的褶襇可以起到掩飾體形的作用,不過若布料較硬並且裙下擺較大能形成較多的波浪,也可不要褶襇)。
裙長:由款式決定。但裙長下方須到腳踝處,若裙長過短,露出襪口或小腿都是不雅觀的。
②開格並剪好。開格大小如圖(7)。開格後在紙樣上畫出垂直的輔助線,數量2、4條不限,最好以格子中線為准兩邊對稱距離畫輔助線(如圖(8))。
③放擺(如圖(9))。沿格中的輔助線剪開,最上方留一絲連著不要剪斷,然後覆在另一張較大的紙上,用大頭針之類定住中間的一片,把其餘幾片按相同的距離展開,展開的距離越大,裙片上方的彎曲度就越大,做成的裙子裙下擺也就越大,同時下擺起的波浪度也越大。這里也要根據布料的厚度、硬度來決定擺量的大小,布料越厚越硬,放的擺量就要適量,否則做出來裙下部的體積會過於龐大。
④ 沿上層放好的紙樣外沿,在下層的紙上畫出裙片的輪廓線(如圖(10)。注意裙片上方與下方的弧線都要畫得圓順,同時四個角要保持直角。
⑤畫好裙片的止口,裙片上方、兩邊都是1CM,下擺處為2~3CM,打好經紗方向線(如圖(11)),剪出來(圖(12)),裙片紙樣的做法完成。一般來說裙片的經線方向是與地面垂直的,也有經紗方向與地面成斜角的做法,這種做法可以形成比較柔和的波浪,但不宜用於太容易變形的布料以及會破壞花紋的布料。
⑥用紙樣在布料上裁出所需的裙片數。裁完後注意再用紙樣對照一下,因為裙片的邊是斜線,容易拉長變形,所以需要再對照一下原樣,把因拉伸而長出來的部份剪掉。
⑦裁出裙腰。裙腰長度=裙圍-褶量-裙左右側增加的止口量(2~4CM)+止口量(2CM)。裙腰的寬度自定。注意當裙腰的寬度增加到一定量時,裙腰也可像寬腰帶一樣,起到修正腰形的作用(最好裙腰採用比襦和裙片顏色略淺的布料)。但裙腰的寬度不宜大於腰與人體胸前肋骨最下方之間的距離(除非特別設計的款式)。
參考資料:http://www.xueshiboke.com/post/70.html
G. 古裝的服裝怎麼製作呢
襦裙漢族傳統服裝最基本的形式。但今天看來,曲裾深衣有著別樣的風韻,是漢服中最能體現女子婀娜優雅的裝束——不論是下擺寬敞的曲裾,還是楚風濃郁的漢代魚尾式「三繞膝」。
以下為曲裾漢服的裁剪製作方法:
1、面料幅寬夠寬。倘若受幅寬限制,並且不在乎多縫合幾道縫的話,可以採用拼接式裁剪。此種裁剪方式基本不受幅寬影響,目前市面上所有的面料幅寬都可以使用此方法裁剪,包括最窄的緞子面料。
H. 漢服製作
漢服是中國漢民族的民族服飾。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華夏人民(漢族)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徵,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漢服的影響十分深遠,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韓國、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曲裾是華夏衣冠體系中深衣的一種。深衣根據衣裾繞襟與否可分為直裾和曲裾。曲裾深衣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後再繞至前襟,然後腰部縛以大帶,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這一狀況可能就是古籍資料提到的「續衽鉤邊」。「衽」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應該是形容繞襟的樣式。
曲裾出現,與漢族衣冠最初沒有連襠的罩褲有關,下擺有了這樣幾重保護就符合理並合禮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開始男女均可穿著。男子曲裾的下擺比較寬大,以便於行走;而女子的則稍顯緊窄,從出土的戰國、漢代壁畫和俑人來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擺都呈現出「喇叭花」的樣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來越少,曲裾作為女子衣裝保留的時間相對長一些。直到東漢末至魏晉,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興,曲裾深衣自然也幾乎銷聲匿跡。後來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則是襦裙。
襦裙由短上衣加長裙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裝。
襦裙從有實物考證的戰國時期開始,終於明末清初的「剃發易服」,是漢族傳統服裝最基本的形式。其間2000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襦裙是是我國服飾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裝形制之一
但今天看來,曲裾深衣有著別樣的風韻,是漢服中最能體現女子婀娜優雅的裝束——不論是下擺寬敞的曲裾,還是楚風濃郁的漢代魚尾式「三繞膝」。
介紹兩種曲裾漢服圖紙的設計方法以及裁剪注意。
第一種方法是比較符合古制的裁剪方式,就是上衣與繞曲分開裁剪的分體裁剪方式。此種裁剪方式要求
面料幅寬夠寬。
倘若受幅寬限制,並且不在乎多縫合幾道縫的話,可以採用拼接式裁剪。此種裁剪方式基本不受幅寬影
響,目前市面上所有的面料幅寬都可以使用此方法裁剪,包括最窄的緞子面料。缺點是需要縫合的部分
較多,對於手工縫合的人來說很麻煩。此方法裁剪,雖然不符合古制,但其成衣效果是一樣的,不過可能很多追求完美復古的朋友不喜歡罷了...
拼接式裁剪方式,在此就此種裁剪方式做詳細說明。
這種方式裁剪,最好先裁剪主體的三大片,1#、2#、3#。
裁剪2、3#時,可以將兩塊同尺寸的面料對放後一起裁剪,方法是兩塊料子面對面或者里對里疊放鋪平,
先裁剪出一樣的兩塊形狀,再分別修改,2#左片去掉打點的部分,3#右片去掉畫斜線的部分。如果希望
做出的曲裾下擺呈人字形,則先統一將兩片的斜線部分裁掉,再修改2#左片,去掉打點的部分。這樣裁
剪的好處就是可以避免裁錯左右,分別修改前,可以將料子披在身上比畫好左右再下剪刀,絕對不會弄
反了。
之後,再裁剪4#和5#片,分別為一個梯形和一個三角形。裁剪時注意標明了a和b的兩條邊,長度一定要
一樣才行。
縫合起來之後,再緣上衣緣,就大功告成了,衣緣的寬度最好不小於兩寸,太窄了會不夠美觀。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圖中註明「半腰圍」的三條線,一定要尺寸相似,3#、4#、5#的裙子部分,是
基於同一個尺寸的梯形分別剪掉一部分之後的產物,否則曲裾穿好以後,會出現不平整的現象,感覺怪
異。
任何一種裁剪方式,都可以根據面料情況以及個人愛好進行調整。比如遇窄幅寬面料時,還可以繼續分割裁剪,比如袖子單獨裁剪後與主體拼接。
關於曲裾到底如何纏繞的問題。在此提供曲裾穿著以後的視覺效果圖,以及纏繞方式分解圖
,如果感覺仍然不夠明白,可以將後面所貼的裁剪圖畫在紙張上,剪下來粘貼成一件成衣的樣子,按照
纏繞順序演練,就能理解了。(以下描述中,有任何令你感覺迷惑處均可使用剪紙樣的方式來協助理解
)
曲裾基本無須系帶固定,因為曲裾外面都要扎腰帶,腰帶系的略微緊一點,就可很好的固定曲裾。但是,有些面料軟滑的很,隨著身體的運動,會出現衣服走樣的情況,特別是繞曲部分會鬆散。這個時候,可以在穿好曲裾未系腰帶前,以小別針固定繞曲部分的尖頭位置,再扎腰帶以遮擋別針,就可以保證穿多久怎麼動都不會散了。
其次是排料問題。(圖中的紅色線條為輔助定位線,黑色線條為裁剪線)製作曲裾一般會根據面料幅寬情況調整裁剪方式。
倘若追求漢服「天衣無縫」的效果,盡可能的減少縫的存在,可以採用背縫式裁剪,此種成衣效果,僅後背正中有一條明顯的縫。此種裁剪方式的缺點是要求面料幅寬較寬,裁剪時需要的操作空間較大,若面料分里外面,需要仔細考慮左右後再下剪刀,否則容易左衽。優點是需要縫紉的接頭較少,對於手工縫合來說最為省時省事。
I. 求漢服 交領襦裙 製作圖,要大擺的,越詳細越好,謝謝
如果需要漢服的話,最好去專門商家定製,自己製作或非專業人士製作,肯定不可,漢服製作較為復雜呢,且考據都比較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