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蘇三是誰呀
因話本和戲劇聞名的蘇三,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而蘇三蒙難,逢夫遇救的故事,也確實發生在山西洪洞縣。直到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洪洞縣司法科還保存著蘇三的案卷。
蘇三,原名周玉潔,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莊人。五歲時父母雙亡,後被拐賣到北京蘇淮妓院,遂改姓為蘇,其時妓院已有兩妓女,她排行第三,遂改名為蘇三,「玉堂春」是她的花名,蘇三天生麗質,聰慧好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官宦子弟王景隆相遇蘇三,一見鍾情,過往甚密,並立下山盟海誓。在那裡不到一年,王景隆床頭金盡,被老鴇趕了出門。
蘇三要王景隆發奮上進,誓言不再從人。王景隆發奮讀書,二次進京應試,考中第八名進士。老鴇偷偷以1,200兩銀子為身價把蘇三賣給山西馬販子沈洪為妾。沈洪就准備帶蘇三回故里。沈洪長期經商在外,其妻皮氏與鄰里趙昂私通,與趙昂合謀毒死沈洪,誣陷蘇三。並以一千兩銀子行賄,知縣貪贓枉法,對蘇三嚴刑逼供,蘇三受刑不過,只得屈忍畫押,被判死刑,禁於死牢之中,適值王景隆出任山西巡按,得知蘇三已犯死罪,便密訪洪洞縣,探知蘇三冤情,即令火速押解蘇三案全部人員到太原。
王景隆為避嫌疑,遂托劉推官代為審理。劉氏公正判決,蘇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罪犯伏法,貪官知縣被撤職查辦,蘇三和王景隆終成眷屬。
② 蘇仨是賤女人嗎
不管人家怎麼不道德的地方我覺得你沒資格評價別人。
③ 蘇三是個什麼歷史人物
在歷史上沒有蘇三,蘇三是戲曲中的人物。
蘇三是戲劇中的人物,在戲劇當中蘇三原名周玉潔,又叫顧立春,明朝山西省大同府周家莊人或河北省廣平府曲周縣人。
五歲時父母雙亡,後被拐賣到北京蘇淮妓院,遂改姓為蘇,起名蘇三,玉堂春是她的花名。蘇三天生麗質,聰慧好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3)蘇三撩裙子擴展閱讀:
在戲曲當中,官宦子弟王景隆相遇蘇三,因是同鄉(根據記載兩人同是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人)一見鍾情,過往甚密,並立下山盟海誓。
在那裡不到一年, 王景隆床頭金盡,被老鴇趕了出門。蘇三要王景隆奮發上進,誓言不再從人。王景隆發奮讀書,二次進京應試,考中第八名進士。
老鴇偷偷以1200兩銀子為身價把蘇三賣給山西馬販子沈洪為妾。沈洪就准備帶蘇三回故里。 沈洪長期經商在外,其妻皮氏與鄰里趙昂私通,與趙昂合謀毒死沈洪,誣陷蘇三。
並以一千兩銀子行賄,知縣貪贓枉法,對蘇三嚴刑逼供,蘇三受刑不過,只得屈忍畫押,被判死刑,禁於死牢之中。
適值王景隆出任山西巡按,得知蘇三已犯死罪,便密訪洪洞縣,探知蘇三冤情,即令火速押解蘇三案全部人員到太原。
王景隆為避嫌疑,遂托劉推官代為審理。劉氏公正判決,蘇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罪犯伏法,貪官知縣被撤職查辦,蘇三和王景隆終成眷屬。
後王景隆之父得罪權臣太監,蘇三和王景隆只好回歸老家永城。蘇三有幸,傳奇般地同王景隆團聚。
④ 蘇三到底是誰啊
蘇三其人
蘇三,姓周名玉姐,河北省廣平府曲周縣人.父親周彥亨,是廣平府里很有名氣的一家中葯鋪掌櫃的兒子.自幼生性溫雅,聰慧過人,頗有幾分天資。明孝宗朱佑樘時,興了科制。周彥亨第一次去應鄉試,被錄位舉人。它的文章深的一姓譚主考官的青睞,收他為門生,精心培養。經過在上峰合同聊中的通融,保舉周彥亨進竟會試,得了個貢生,又參加了殿試,得了第十七名進試,周彥亨得了功名,回鄉祭祖,參謝恩師。姓譚得便差人說合,把愛女譚淑貞許給周彥亨為妻,才貌出眾,才學也好,琴棋書畫,無所不精。這兩人的結合侍郎才女貌,自有一番風韻。
不久,皇上聖旨降下,周彥亨被封為大同府伊。接旨後,全家高興,拜別親友,打點行囊,隨攜帶夫人譚淑貞走馬上任。那時的大同府還很荒涼,人煙稀少。周彥亨祖輩都系商家出身,為人禮儀周到,處事警慎。在這個地方當官,他清正廉明,不染濁塵,深得當地百姓的擁戴。第二年臘月,譚氏夫人得一千金,少年夫婦甚是喜歡。恰巧降了一場瑞雪,外邊玉樹銀花,四野皆白,小兩口便給女兒去了個名字,叫周玉姐。
玉姐兒生的十分俊俏,周彥亨夫婦愛如掌上明珠,教他學說話兒,教他學挪步兒。特別是譚夫人,她除了關心丈夫,把全部心思都花在女兒身上了。五歲教她認字兒,六歲教她彈琴兒。這玉姐兒可也真乖,她得了母親的俊俏,父親的才華。學什麼都學得快,記什麼都記得好。周家夫婦更是高興,把女兒出脫得白白凈凈,水靈靈,活像一朵花兒,誰見了都要誇獎幾句。
玉姐長到七歲上,周彥亨夫婦得了貴子,取名金童。正在全家歡喜,賓客慶賀時,天遭不幸,譚氏夫人產後中風。這就慌了閤府上下,四處求醫,百般一聊,病情卻日益加重,五日頭上便去世了。周彥亨很是悲傷,玉姐兒哭得死去活來。本來是一個美滿如意的家庭,自從少了個譚夫人,一下子就顯得冷落了,值得託人說合,續大同城裡一個染房掌櫃的小褂復原是為弦。
原氏進了周家的門,覺得自己攀上了高枝,心裡很是識盡。她撫養金童,招呼玉姐,管理家務,謹慎勤快。在周彥亨面前更是百依百順。一時冷清了的家又有點熱氣了。
過了沒多久,朝政里有了變故。這年秋天,明孝宗朱佑樘架崩,武宗朱厚明繼位。這個武宗皇帝寵幸太監宦臣,武宗皇帝聽信讒言,將一批忠誠革職不用。周彥亨聞知,悶悶不樂,憂慮成疾,一病不起,個月天氣,就氣斷身亡了。
父親一死,可就苦了個玉姐。後繼的媽媽原氏,這時一反常態,變得刁鑽刻薄。同他娘家的弟弟原溪才一起,生了個壞主意,為了某得周家的全部財產,搖把玉姐許給原溪才家的那個傻小子。他們的話被玉姐聽去了,她那裡肯依,他沖了進去,一把搶過了庚帖,把它撕了個粉碎。這下更惹惱了後母原氏和舅舅原溪才,姐弟兩又在商量著一條毒計。就在他們商定要把玉姐搶過去的那天晚上,玉姐獨自一人逃出門,到埋葬爸爸媽媽的地方,大哭了一場。自此,大同府伊的女兒,嬌滴滴得玉姐,邊在泉涼的塞外,過起了流浪的生活。
玉姐自小就聰明伶俐。她得到了母親的真傳,彈得一手好琵琶,技藝純熟,指法靈活,彈起來十分動聽。逃跑時,她思念爸爸媽媽,撩不下弟弟金童。她什麼都沒帶,只帶了媽媽留給他的一張琵琶,流浪中她懷抱琵琶,彈著曲兒,串這村莊,乞討為生。這段唱詞是她乞討時唱的:
「手彈琵琶把曲兒唱,
過路的父老聽端詳,
祖家本是平陽府,
曲周縣里生了我爹娘。
爹中進士為了官,
大同府里把名揚。
姓周雙名叫彥亨,
官名人稱中書朗,
父母雙親人品好,
生我姐弟人一雙,
哪知道,
天不做美大禍降,
產後我的母親遭了殃,
可憐親娘喪了命,
後娘生就得黑心肝。
她本是那原家女,
能與妲姬比淫盪。
敗壞我們風且不論,
毒手要把我來傷,
同娘家兄弟定惡計,
賣我到原們做童養.
一次不從我撕庚帖,
二次不從我逃出房.
父母墳頭哭一場,
流幹了眼淚痛斷了腸,
正午我跟著太陽走,
夜晚我行路踏月光.
飢了我肯塊干樹皮,
渴了我爬到泉水旁.
過路的父老聽一聽,
看我棲慌不棲慌?
善良的父老行行好.
能與我傳訊到家鄉,
告知我那親人得知笑,
快來救我女嬋娟,
我若再長四五歲,
定然躍馬奔疆場,
敢效木蘭花氏女,
報仇雪恨除惡狼,
虎口裡救出我親兄弟,
也不枉人世走一場.」
這段唱詞唱出了玉姐身世遭遇。一日,他在一家客店裡彈唱,碰了格拉駱駝的商客,說失望廣平府運貨的,答應帶他到廣平府去找親人。玉姐很是高興,連忙叩謝,拜拉駱駝的為「乾爹」。可憐的玉姐,覺得自己碰到了個「好心腸」的乾爹,原來是個人販子,趕駱駝運貨,是打掩護的。乾爹把玉姐帶到北京,皇上老兒住的地方,引進了一個大雜院,交給了一個老頭兒,說是辦完貨就來領他。就這樣,玉姐被賣給了一個戲班子。這個戲班子又不同於其他戲班子,他是宦官劉瑾辦的,戲班是他的名義,實際是從各地買來美貌女子,放在這里調教,轉為朝廷宮里選送吹拉彈唱得宮女的。當初玉姐怎麼知道,她的琵琶彈的動人,她的舞姿跳的媚人,調教她的師傅和老人都對他另眼看待。日子一長,玉姐同兩個早來的姐姐貽青,貽紅非常要好。貽青,貽紅慢慢將這里的骯臟事兒,一件件,一樁樁講給他聽。她才知道,乾爹得了一筆錢,就把她賣了。後來她親眼看到,來了個什麼大官老爺,叫她去彈琵琶,貽青,貽紅姐姐唱曲兒,跳舞兒,唱到半夜裡,她回來了,兩個姐姐留下了,說是老爺陪夜。原來,這是個表面富麗堂皇,內里十分骯臟的地方。一次,貽青,貽紅的遭遇竟然降到她的頭上,要她給一個大官陪夜。她再也呆不下去了,狠了狠心,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玉姐又逃出來。
在這個時候,一個女兒家能跑到哪裡去呢?她又被一個家人收留。這個人家就是大學士,左相國劉健。這劉健是朝里有名的忠良。他見皇上聽信讒言,重用奸臣,朝政日漸腐敗,他抱本上奏,那知小皇上不準他的奏本,反而講他革職不用。劉健革職後,為了提防奸細加害,搬出了原來的府衙。在一個偏僻地方隱居下來。撰寫明朝的年鑒。這個凌晨,劉健老爺在野外練拳,在一小溪邊,碰見了一個被凍僵的女子,便救回了家。這個女子便是周玉姐,大同府伊周彥亨的女兒。於是就將她收留下來,好生照管,待將身體養好了,打聽到他老家的情況,再送她會廣平府去。
劉健見玉姐這等聰慧,又彈得一手好琴,很是喜歡,她要玉姐練琴,並把自己寫好的詞,譜成曲兒,要玉姐練彈。玉姐的琴藝長進了,劉老爺的郁悶心情也得到了抒發。
誰知劉健也是家門不幸。朝政腐敗,仕途艱難,也夠她受氣了,偏偏又遇到了一個不肖的兒子叫劉之廉。他見父親勤瑾供職,落下了這般下場,覺得讀書做官也沒什麼意思。趁父親被貶生氣,管教不嚴之機,不思讀書上進,同外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搭上了火。先是在一起賭錢,後來竟逛院不歸,一日回到家裡見了玉姐,只是父親救來的「怡春堂」的姐兒,便在於姐身上打主意,他夜深人靜是在玉姐房外叫門。父親得知後,嚴加訓斥,誰知他已浪盪成性,管教不下,反而惡言頂撞。氣的劉健老漢,病倒在床。
玉姐為了報答劉老爺的救命之恩,守在床頭伺俸他。等老爺的病剛好轉一點,他就給老爺彈琴,彈他最愛聽的曲兒。這時,劉健的同僚,南京的王瓊,差遣三兒子王舜卿前來探病。他就是後來的王三公子。他同玉姐在這里見過面,特別是聽過玉姐彈琴,這琴聲在他的心裡留下很深的印象。後來,王三公子到「怡春院」是尋琴聲去的。此時後話。
劉健老爺的病沒好,「霜降」過後,日漸加重,不幾天久去世了。兒子劉之廉見父親死了,忙回到家裡,不僅不料理家事,靈前盡孝,硬是逼著老夫人陪著老爺的靈柩回老家去。玉姐見他這樣不孝,很是氣憤,隨著老夫人陪著靈柩回老家去。玉姐見他這樣不孝,很是氣憤,隨著老夫人陪著靈柩回鄉下安葬。不久,老夫人也下世了。
把母親和家裡人大發到鄉下以後,這個劉之廉就將他家的庭院賣給蘇淮開了妓院,他就是後來的「怡春院」。他假裝為母親奔喪回到家裡,說朝廷里出了奸臣,皇上為父親昭雪,他要帶著家裡的女子到京城慶賀,可憐的玉姐兒,竟然被這個劉之廉騙到京城。賣給了蘇淮,作了女兒。因為事先有翠香,翠洪兩姐妹,一姐便被取名為「三兒」蘇三這名,就是這樣來的。
命運偏偏要這樣捉弄一個纖弱的女子!蘇淮,「一枰金」夫婦,把蘇三看成是一顆「搖錢樹」,巴不得他快快長大。蘇三長到十六歲,鴇兒「一枰金」就逼他「挽頭」成親,成親的這個人就是南京的公子王舜卿。
王瓊被革職後,帶著家眷到了南京,這年春科,他著三公子赴京趕考,要他考完後,催討舊日的一些賬目,辦完事速回南京。
一日,王三公子來到「怡春院」外,聽見了一陣悠揚動聽的琵琶聲,一會如怒濤洶涌,一會如泣如訴。這琴聲是那樣的動心,那樣的耳熟,似曾在那裡聽過。一時想不起來。王三公子尋這琴聲,信不走進院來,彈琴的正是蘇三。
王三公子一見蘇三,便認出了他就是在劉健老伯家見過的玉姐。蘇三也認出他就是南京王家的三公子。兩人在這里相遇,誰也沒想到。特別是王三公子,他對於姐如何能到這「怡春院」里,甚是不解。他要問個究竟,但因礙著鴇兒只是一般的見過了禮。鴇兒見這王三公子不是一般人家的子弟,必定有不少銀兩。便熱情伺俸,好言相勸,留他在院里住下,要蘇三陪著他。
鴇兒走後,王三公子打問蘇三,蘇三聲淚俱下,向王三公子述說了遭遇。王三公子痛罵劉之廉不孝不義,他勸說蘇三好生保重,商量各計謀,救他出院。蘇三很是感激。這個時候的鴇兒,反而真起了「月下老人?的作用。他要留公子住到院下,他要蘇三同王公子「成親」,都正合了他二人的心意,成親後,王三公子語素三相親相愛,日夜相伴,定了百年之好。這樣過了數月,王三公子的銀兩全部花完了,鴇兒見他沒了銀兩,便將他感出院來。公子流落街頭,蘇三聞知,假借到廟里降香,贈給了衣物何銀兩。王三公子二次攜帶包裹入院,鴇兒見了又是一番殷勤。當天晚上,將自己積攢得體己,全部贈與公子作盤纏。勸他回到家裡發憤讀書,圖求上進。一旦功成名就,好搭救他出院。王三公子那裡等得,他勸蘇三放心,等他回到南京稟知父母,就攜帶重金,贖他出院。五更之前,蘇三將公子送出院來。鴇兒早晨不見了王三公子,問蘇三,他佯裝布知。鴇兒慌忙打開公子得包裹,裡面卻是幾件破衣裳過這磚頭瓦塊。氣的他拍屁股頓足,心裡沒好氣,對蘇三就是一頓飽打。
王三公子回到南京,知道跟隨他的家人早已稟知了父母,便將科場逢權奸,未能考中,催討賬目也不順當得事,向父親敘述了一遍。父親問他:「既然如此,就該早日返回,如何待到今日。」王公子就將「怡春院」同蘇三相遇,他原是劉健老爺的親戚,被劉之廉賣到院下。他為了打救蘇三出院,二認定了百年之好,請求父母成全他們。這王瓊老兒,本是循規蹈矩,崇古復理的人。聽了兒子說的,以為他是編造的謊言。心想我王瓊官場不順,家門不幸,出了這等逆子,豈能容得。當下就不由分,命家人將兒子拿下,飽飽地打了一頓,言說一定要將兒子處死,以正家風。王三公子苦苦哀求,要父親看在劉健老伯面上,打救蘇三出院,就是將兒處死也心甘情願。王瓊那裡聽的進去,他越是哀求,父親越是以為他被那妓女纏走了魂兒,越發打得凶了。老夫人意見可慌了神,她勸說老爺,被她訓斥了一頓.她見憑自己很難說轉老爺.忙差人請來親朋好友,王瓊老爺這才答應死罪繞過,活罪難免。遂將逆子關進後院書房,要他苦讀詩書,來年再考,若來年開春趕考,金榜題名,就饒過,如若荒廢學業,春課還是不能靠中,還得要他的命。
搭救蘇三不能如願,思念蘇三不得相見。這時王三公子想起了臨別食宿三的贈言,覺得他的話說的對,若要讓父母同意搭救蘇三,只能是一種空想。只有自己發憤讀書,才能搭救他出院,夫妻才能團圓。為了蘇三,他橫下一條心,咬緊牙關,日夜苦讀。
蘇三受了鴇兒的毒打,便卧床不起,閉門不出。鴇兒相勸,他推說有病;鴇兒打罵,他不吭聲。成天不思茶飯,懶於梳妝,哭哭啼啼,眼淚汪汪。不幾日,一個如花似玉,水靈靈的人兒,變得形容憔悴,不像樣兒了。在鴇兒眼裡,這蘇三隻是一棵搖錢樹,搖不了一個錢,反倒惹人生氣,到不如將他賣了。說來也巧,正好這是院下住著個山西洪洞縣的客人,此人正是馬販子申鴻。
天下的鴇兒看男人,一不看年級,二不看俊丑,眼睛只盯著背上的行囊,腰裡的錢包。他從申鴻的口裡知道,家裡的老婆不隨心,就勸他納一偏房,將蘇三以三千兩銀子賣給了申鴻。為了瞞過蘇三,鴇兒還將蘇三同王三公子得交情告訴了申鴻,替申鴻編造了欺騙蘇三的詞兒。說王三公子是申鴻得救命恩人,申鴻知道蘇三同王三公子有情後,願出重金救蘇三出院,自己戴著去南京尋訪王三公子,以報救命之恩。兩人還商定,在北京城南十里荒郊,交人交錢。
此後的事情,在前面各節里都有交待了。那就是申鴻把蘇三帶回家來,蘇三被誣告鑄成冤案。
再說王三公子在父親的嚴加管教之下,關門苦讀。次年春科,中了進士,封為巡按。他從鴇兒那裡得知蘇三被賣到山西洪洞,尋訪蘇三心切,還沒顧得回家祭祖,便走馬上任,先到山西巡按。一日閱卷,發現一「蘇氏毒殺本夫」案,卷里說的情形象是蘇三,他便喬扮成商人私訪洪洞,得知犯婦正是他日夜思念的蘇三。火速返回後,傳諭起解太原,經過「三堂會審」,才案情大白。
蘇三冤案昭雪後,王三公子和蘇三到底怎樣了?有一種說法是,王三公子人下蘇三後,被朝廷革職,二人隱姓埋名,遠走高飛,定居他鄉。幾年後,朝里換了皇上,王三公子二次得重,又作了個不打不小的官。
⑤ 有誰知道蘇三的故事
蘇三,姓周名玉姐,河北省廣平府曲周縣人.父親周彥亨,是廣平府里很有名氣的一家中葯鋪掌櫃的兒子.自幼生性溫雅,聰慧過人,頗有幾分天資。明孝宗朱佑樘時,興了科制。周彥亨第一次去應鄉試,被錄位舉人。它的文章深的一姓譚主考官的青睞,收他為門生,精心培養。經過在上峰合同聊中的通融,保舉周彥亨進竟會試,得了個貢生,又參加了殿試,得了第十七名進試,周彥亨得了功名,回鄉祭祖,參謝恩師。姓譚得便差人說合,把愛女譚淑貞許給周彥亨為妻,才貌出眾,才學也好,琴棋書畫,無所不精。這兩人的結合侍郎才女貌,自有一番風韻。
不久,皇上聖旨降下,周彥亨被封為大同府伊。接旨後,全家高興,拜別親友,打點行囊,隨攜帶夫人譚淑貞走馬上任。那時的大同府還很荒涼,人煙稀少。周彥亨祖輩都系商家出身,為人禮儀周到,處事警慎。在這個地方當官,他清正廉明,不染濁塵,深得當地百姓的擁戴。第二年臘月,譚氏夫人得一千金,少年夫婦甚是喜歡。恰巧降了一場瑞雪,外邊玉樹銀花,四野皆白,小兩口便給女兒去了個名字,叫周玉姐。
玉姐兒生的十分俊俏,周彥亨夫婦愛如掌上明珠,教他學說話兒,教他學挪步兒。特別是譚夫人,她除了關心丈夫,把全部心思都花在女兒身上了。五歲教她認字兒,六歲教她彈琴兒。這玉姐兒可也真乖,她得了母親的俊俏,父親的才華。學什麼都學得快,記什麼都記得好。周家夫婦更是高興,把女兒出脫得白白凈凈,水靈靈,活像一朵花兒,誰見了都要誇獎幾句。
玉姐長到七歲上,周彥亨夫婦得了貴子,取名金童。正在全家歡喜,賓客慶賀時,天遭不幸,譚氏夫人產後中風。這就慌了閤府上下,四處求醫,百般一聊,病情卻日益加重,五日頭上便去世了。周彥亨很是悲傷,玉姐兒哭得死去活來。本來是一個美滿如意的家庭,自從少了個譚夫人,一下子就顯得冷落了,值得託人說合,續大同城裡一個染房掌櫃的小褂復原是為弦。
原氏進了周家的門,覺得自己攀上了高枝,心裡很是識盡。她撫養金童,招呼玉姐,管理家務,謹慎勤快。在周彥亨面前更是百依百順。一時冷清了的家又有點熱氣了。
過了沒多久,朝政里有了變故。這年秋天,明孝宗朱佑樘架崩,武宗朱厚明繼位。這個武宗皇帝寵幸太監宦臣,武宗皇帝聽信讒言,將一批忠誠革職不用。周彥亨聞知,悶悶不樂,憂慮成疾,一病不起,個月天氣,就氣斷身亡了。
父親一死,可就苦了個玉姐。後繼的媽媽原氏,這時一反常態,變得刁鑽刻薄。同他娘家的弟弟原溪才一起,生了個壞主意,為了某得周家的全部財產,搖把玉姐許給原溪才家的那個傻小子。他們的話被玉姐聽去了,她那裡肯依,他沖了進去,一把搶過了庚帖,把它撕了個粉碎。這下更惹惱了後母原氏和舅舅原溪才,姐弟兩又在商量著一條毒計。就在他們商定要把玉姐搶過去的那天晚上,玉姐獨自一人逃出門,到埋葬爸爸媽媽的地方,大哭了一場。自此,大同府伊的女兒,嬌滴滴得玉姐,邊在泉涼的塞外,過起了流浪的生活。
玉姐自小就聰明伶俐。她得到了母親的真傳,彈得一手好琵琶,技藝純熟,指法靈活,彈起來十分動聽。逃跑時,她思念爸爸媽媽,撩不下弟弟金童。她什麼都沒帶,只帶了媽媽留給他的一張琵琶,流浪中她懷抱琵琶,彈著曲兒,串這村莊,乞討為生。一日,他在一家客店裡彈唱,碰了格拉駱駝的商客,說失望廣平府運貨的,答應帶他到廣平府去找親人。玉姐很是高興,連忙叩謝,拜拉駱駝的為「乾爹」。可憐的玉姐,覺得自己碰到了個「好心腸」的乾爹,原來是個人販子,趕駱駝運貨,是打掩護的。乾爹把玉姐帶到北京,皇上老兒住的地方,引進了一個大雜院,交給了一個老頭兒,說是辦完貨就來領他。就這樣,玉姐被賣給了一個戲班子。這個戲班子又不同於其他戲班子,他是宦官劉瑾辦的,戲班是他的名義,實際是從各地買來美貌女子,放在這里調教,轉為朝廷宮里選送吹拉彈唱得宮女的。當初玉姐怎麼知道,她的琵琶彈的動人,她的舞姿跳的媚人,調教她的師傅和老人都對他另眼看待。日子一長,玉姐同兩個早來的姐姐貽青,貽紅非常要好。貽青,貽紅慢慢將這里的骯臟事兒,一件件,一樁樁講給他聽。她才知道,乾爹得了一筆錢,就把她賣了。後來她親眼看到,來了個什麼大官老爺,叫她去彈琵琶,貽青,貽紅姐姐唱曲兒,跳舞兒,唱到半夜裡,她回來了,兩個姐姐留下了,說是老爺陪夜。原來,這是個表面富麗堂皇,內里十分骯臟的地方。一次,貽青,貽紅的遭遇竟然降到她的頭上,要她給一個大官陪夜。她再也呆不下去了,狠了狠心,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玉姐又逃出來。
在這個時候,一個女兒家能跑到哪裡去呢?她又被一個家人收留。這個人家就是大學士,左相國劉健。這劉健是朝里有名的忠良。他見皇上聽信讒言,重用奸臣,朝政日漸腐敗,他抱本上奏,那知小皇上不準他的奏本,反而講他革職不用。劉健革職後,為了提防奸細加害,搬出了原來的府衙。在一個偏僻地方隱居下來。撰寫明朝的年鑒。這個凌晨,劉健老爺在野外練拳,在一小溪邊,碰見了一個被凍僵的女子,便救回了家。這個女子便是周玉姐,大同府伊周彥亨的女兒。於是就將她收留下來,好生照管,待將身體養好了,打聽到他老家的情況,再送她會廣平府去。
劉健見玉姐這等聰慧,又彈得一手好琴,很是喜歡,她要玉姐練琴,並把自己寫好的詞,譜成曲兒,要玉姐練彈。玉姐的琴藝長進了,劉老爺的郁悶心情也得到了抒發。
誰知劉健也是家門不幸。朝政腐敗,仕途艱難,也夠她受氣了,偏偏又遇到了一個不肖的兒子叫劉之廉。他見父親勤瑾供職,落下了這般下場,覺得讀書做官也沒什麼意思。趁父親被貶生氣,管教不嚴之機,不思讀書上進,同外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搭上了火。先是在一起賭錢,後來竟逛院不歸,一日回到家裡見了玉姐,只是父親救來的「怡春堂」的姐兒,便在於姐身上打主意,他夜深人靜是在玉姐房外叫門。父親得知後,嚴加訓斥,誰知他已浪盪成性,管教不下,反而惡言頂撞。氣的劉健老漢,病倒在床。
玉姐為了報答劉老爺的救命之恩,守在床頭伺俸他。等老爺的病剛好轉一點,他就給老爺彈琴,彈他最愛聽的曲兒。這時,劉健的同僚,南京的王瓊,差遣三兒子王舜卿前來探病。他就是後來的王三公子。他同玉姐在這里見過面,特別是聽過玉姐彈琴,這琴聲在他的心裡留下很深的印象。
劉健老爺的病沒好,「霜降」過後,日漸加重,不幾天久去世了。兒子劉之廉見父親死了,忙回到家裡,不僅不料理家事,靈前盡孝,硬是逼著老夫人陪著老爺的靈柩回老家去。玉姐見他這樣不孝,很是氣憤,隨著老夫人陪著靈柩回老家去。玉姐見他這樣不孝,很是氣憤,隨著老夫人陪著靈柩回鄉下安葬。不久,老夫人也下世了。
把母親和家裡人大發到鄉下以後,這個劉之廉就將他家的庭院賣給蘇淮開了妓院,他就是後來的「怡春院」。他假裝為母親奔喪回到家裡,說朝廷里出了奸臣,皇上為父親昭雪,他要帶著家裡的女子到京城慶賀,可憐的玉姐兒,竟然被這個劉之廉騙到京城。賣給了蘇淮,作了女兒。因為事先有翠香,翠洪兩姐妹,一姐便被取名為「三兒」蘇三這名,就是這樣來的。
命運偏偏要這樣捉弄一個纖弱的女子!蘇淮,「一枰金」夫婦,把蘇三看成是一顆「搖錢樹」,巴不得他快快長大。蘇三長到十六歲,鴇兒「一枰金」就逼他「挽頭」成親,成親的這個人就是南京的公子王舜卿。
王瓊被革職後,帶著家眷到了南京,這年春科,他著三公子赴京趕考,要他考完後,催討舊日的一些賬目,辦完事速回南京。
一日,王三公子來到「怡春院」外,聽見了一陣悠揚動聽的琵琶聲,一會如怒濤洶涌,一會如泣如訴。這琴聲是那樣的動心,那樣的耳熟,似曾在那裡聽過。一時想不起來。王三公子尋這琴聲,信不走進院來,彈琴的正是蘇三。
王三公子一見蘇三,便認出了他就是在劉健老伯家見過的玉姐。蘇三也認出他就是南京王家的三公子。兩人在這里相遇,誰也沒想到。特別是王三公子,他對於姐如何能到這「怡春院」里,甚是不解。他要問個究竟,但因礙著鴇兒只是一般的見過了禮。鴇兒見這王三公子不是一般人家的子弟,必定有不少銀兩。便熱情伺俸,好言相勸,留他在院里住下,要蘇三陪著他。
鴇兒走後,王三公子打問蘇三,蘇三聲淚俱下,向王三公子述說了遭遇。王三公子痛罵劉之廉不孝不義,他勸說蘇三好生保重,商量各計謀,救他出院。蘇三很是感激。這個時候的鴇兒,反而真起了「月下老人?的作用。他要留公子住到院下,他要蘇三同王公子「成親」,都正合了他二人的心意,成親後,王三公子語素三相親相愛,日夜相伴,定了百年之好。這樣過了數月,王三公子的銀兩全部花完了,鴇兒見他沒了銀兩,便將他感出院來。公子流落街頭,蘇三聞知,假借到廟里降香,贈給了衣物何銀兩。王三公子二次攜帶包裹入院,鴇兒見了又是一番殷勤。當天晚上,將自己積攢得體己,全部贈與公子作盤纏。勸他回到家裡發憤讀書,圖求上進。一旦功成名就,好搭救他出院。王三公子那裡等得,他勸蘇三放心,等他回到南京稟知父母,就攜帶重金,贖他出院。五更之前,蘇三將公子送出院來。鴇兒早晨不見了王三公子,問蘇三,他佯裝布知。鴇兒慌忙打開公子得包裹,裡面卻是幾件破衣裳過這磚頭瓦塊。氣的他拍屁股頓足,心裡沒好氣,對蘇三就是一頓飽打。
王三公子回到南京,知道跟隨他的家人早已稟知了父母,便將科場逢權奸,未能考中,催討賬目也不順當得事,向父親敘述了一遍。父親問他:「既然如此,就該早日返回,如何待到今日。」王公子就將「怡春院」同蘇三相遇,他原是劉健老爺的親戚,被劉之廉賣到院下。他為了打救蘇三出院,二認定了百年之好,請求父母成全他們。這王瓊老兒,本是循規蹈矩,崇古復理的人。聽了兒子說的,以為他是編造的謊言。心想我王瓊官場不順,家門不幸,出了這等逆子,豈能容得。當下就不由分,命家人將兒子拿下,飽飽地打了一頓,言說一定要將兒子處死,以正家風。王三公子苦苦哀求,要父親看在劉健老伯面上,打救蘇三出院,就是將兒處死也心甘情願。王瓊那裡聽的進去,他越是哀求,父親越是以為他被那妓女纏走了魂兒,越發打得凶了。老夫人意見可慌了神,她勸說老爺,被她訓斥了一頓.她見憑自己很難說轉老爺.忙差人請來親朋好友,王瓊老爺這才答應死罪繞過,活罪難免。遂將逆子關進後院書房,要他苦讀詩書,來年再考,若來年開春趕考,金榜題名,就饒過,如若荒廢學業,春課還是不能靠中,還得要他的命。
搭救蘇三不能如願,思念蘇三不得相見。這時王三公子想起了臨別食宿三的贈言,覺得他的話說的對,若要讓父母同意搭救蘇三,只能是一種空想。只有自己發憤讀書,才能搭救他出院,夫妻才能團圓。為了蘇三,他橫下一條心,咬緊牙關,日夜苦讀。
蘇三受了鴇兒的毒打,便卧床不起,閉門不出。鴇兒相勸,他推說有病;鴇兒打罵,他不吭聲。成天不思茶飯,懶於梳妝,哭哭啼啼,眼淚汪汪。不幾日,一個如花似玉,水靈靈的人兒,變得形容憔悴,不像樣兒了。在鴇兒眼裡,這蘇三隻是一棵搖錢樹,搖不了一個錢,反倒惹人生氣,到不如將他賣了。說來也巧,正好這是院下住著個山西洪洞縣的客人,此人正是馬販子申鴻。
天下的鴇兒看男人,一不看年級,二不看俊丑,眼睛只盯著背上的行囊,腰裡的錢包。他從申鴻的口裡知道,家裡的老婆不隨心,就勸他納一偏房,將蘇三以三千兩銀子賣給了申鴻。為了瞞過蘇三,鴇兒還將蘇三同王三公子得交情告訴了申鴻,替申鴻編造了欺騙蘇三的詞兒。說王三公子是申鴻得救命恩人,申鴻知道蘇三同王三公子有情後,願出重金救蘇三出院,自己戴著去南京尋訪王三公子,以報救命之恩。兩人還商定,在北京城南十里荒郊,交人交錢。
此後的事情,在前面各節里都有交待了。那就是申鴻把蘇三帶回家來,蘇三被誣告鑄成冤案。
再說王三公子在父親的嚴加管教之下,關門苦讀。次年春科,中了進士,封為巡按。他從鴇兒那裡得知蘇三被賣到山西洪洞,尋訪蘇三心切,還沒顧得回家祭祖,便走馬上任,先到山西巡按。一日閱卷,發現一「蘇氏毒殺本夫」案,卷里說的情形象是蘇三,他便喬扮成商人私訪洪洞,得知犯婦正是他日夜思念的蘇三。火速返回後,傳諭起解太原,經過「三堂會審」,才案情大白。
蘇三冤案昭雪後,王三公子和蘇三到底怎樣了?有一種說法是,王三公子人下蘇三後,被朝廷革職,二人隱姓埋名,遠走高飛,定居他鄉。幾年後,朝里換了皇上,王三公子二次得重,又作了個不打不小的官。
⑥ 蘇三的故事是怎樣的
蘇三其人
蘇三,姓周名玉姐,河北省廣平府曲周縣人.父親周彥亨,是廣平府里很有名氣的一家中葯鋪掌櫃的兒子.自幼生性溫雅,聰慧過人,頗有幾分天資。明孝宗朱佑樘時,興了科制。周彥亨第一次去應鄉試,被錄位舉人。它的文章深的一姓譚主考官的青睞,收他為門生,精心培養。經過在上峰合同聊中的通融,保舉周彥亨進竟會試,得了個貢生,又參加了殿試,得了第十七名進試,周彥亨得了功名,回鄉祭祖,參謝恩師。姓譚得便差人說合,把愛女譚淑貞許給周彥亨為妻,才貌出眾,才學也好,琴棋書畫,無所不精。這兩人的結合侍郎才女貌,自有一番風韻。
不久,皇上聖旨降下,周彥亨被封為大同府伊。接旨後,全家高興,拜別親友,打點行囊,隨攜帶夫人譚淑貞走馬上任。那時的大同府還很荒涼,人煙稀少。周彥亨祖輩都系商家出身,為人禮儀周到,處事警慎。在這個地方當官,他清正廉明,不染濁塵,深得當地百姓的擁戴。第二年臘月,譚氏夫人得一千金,少年夫婦甚是喜歡。恰巧降了一場瑞雪,外邊玉樹銀花,四野皆白,小兩口便給女兒去了個名字,叫周玉姐。
玉姐兒生的十分俊俏,周彥亨夫婦愛如掌上明珠,教他學說話兒,教他學挪步兒。特別是譚夫人,她除了關心丈夫,把全部心思都花在女兒身上了。五歲教她認字兒,六歲教她彈琴兒。這玉姐兒可也真乖,她得了母親的俊俏,父親的才華。學什麼都學得快,記什麼都記得好。周家夫婦更是高興,把女兒出脫得白白凈凈,水靈靈,活像一朵花兒,誰見了都要誇獎幾句。
玉姐長到七歲上,周彥亨夫婦得了貴子,取名金童。正在全家歡喜,賓客慶賀時,天遭不幸,譚氏夫人產後中風。這就慌了閤府上下,四處求醫,百般一聊,病情卻日益加重,五日頭上便去世了。周彥亨很是悲傷,玉姐兒哭得死去活來。本來是一個美滿如意的家庭,自從少了個譚夫人,一下子就顯得冷落了,值得託人說合,續大同城裡一個染房掌櫃的小褂復原是為弦。
原氏進了周家的門,覺得自己攀上了高枝,心裡很是識盡。她撫養金童,招呼玉姐,管理家務,謹慎勤快。在周彥亨面前更是百依百順。一時冷清了的家又有點熱氣了。
過了沒多久,朝政里有了變故。這年秋天,明孝宗朱佑樘架崩,武宗朱厚明繼位。這個武宗皇帝寵幸太監宦臣,武宗皇帝聽信讒言,將一批忠誠革職不用。周彥亨聞知,悶悶不樂,憂慮成疾,一病不起,個月天氣,就氣斷身亡了。
父親一死,可就苦了個玉姐。後繼的媽媽原氏,這時一反常態,變得刁鑽刻薄。同他娘家的弟弟原溪才一起,生了個壞主意,為了某得周家的全部財產,搖把玉姐許給原溪才家的那個傻小子。他們的話被玉姐聽去了,她那裡肯依,他沖了進去,一把搶過了庚帖,把它撕了個粉碎。這下更惹惱了後母原氏和舅舅原溪才,姐弟兩又在商量著一條毒計。就在他們商定要把玉姐搶過去的那天晚上,玉姐獨自一人逃出門,到埋葬爸爸媽媽的地方,大哭了一場。自此,大同府伊的女兒,嬌滴滴得玉姐,邊在泉涼的塞外,過起了流浪的生活。
玉姐自小就聰明伶俐。她得到了母親的真傳,彈得一手好琵琶,技藝純熟,指法靈活,彈起來十分動聽。逃跑時,她思念爸爸媽媽,撩不下弟弟金童。她什麼都沒帶,只帶了媽媽留給他的一張琵琶,流浪中她懷抱琵琶,彈著曲兒,串這村莊,乞討為生。這段唱詞是她乞討時唱的:
「手彈琵琶把曲兒唱,
過路的父老聽端詳,
祖家本是平陽府,
曲周縣里生了我爹娘。
爹中進士為了官,
大同府里把名揚。
姓周雙名叫彥亨,
官名人稱中書朗,
父母雙親人品好,
生我姐弟人一雙,
哪知道,
天不做美大禍降,
產後我的母親遭了殃,
可憐親娘喪了命,
後娘生就得黑心肝。
她本是那原家女,
能與妲姬比淫盪。
敗壞我們風且不論,
毒手要把我來傷,
同娘家兄弟定惡計,
賣我到原們做童養.
一次不從我撕庚帖,
二次不從我逃出房.
父母墳頭哭一場,
流幹了眼淚痛斷了腸,
正午我跟著太陽走,
夜晚我行路踏月光.
飢了我肯塊干樹皮,
渴了我爬到泉水旁.
過路的父老聽一聽,
看我棲慌不棲慌?
善良的父老行行好.
能與我傳訊到家鄉,
告知我那親人得知笑,
快來救我女嬋娟,
我若再長四五歲,
定然躍馬奔疆場,
敢效木蘭花氏女,
報仇雪恨除惡狼,
虎口裡救出我親兄弟,
也不枉人世走一場.」
這段唱詞唱出了玉姐身世遭遇。一日,他在一家客店裡彈唱,碰了格拉駱駝的商客,說失望廣平府運貨的,答應帶他到廣平府去找親人。玉姐很是高興,連忙叩謝,拜拉駱駝的為「乾爹」。可憐的玉姐,覺得自己碰到了個「好心腸」的乾爹,原來是個人販子,趕駱駝運貨,是打掩護的。乾爹把玉姐帶到北京,皇上老兒住的地方,引進了一個大雜院,交給了一個老頭兒,說是辦完貨就來領他。就這樣,玉姐被賣給了一個戲班子。這個戲班子又不同於其他戲班子,他是宦官劉瑾辦的,戲班是他的名義,實際是從各地買來美貌女子,放在這里調教,轉為朝廷宮里選送吹拉彈唱得宮女的。當初玉姐怎麼知道,她的琵琶彈的動人,她的舞姿跳的媚人,調教她的師傅和老人都對他另眼看待。日子一長,玉姐同兩個早來的姐姐貽青,貽紅非常要好。貽青,貽紅慢慢將這里的骯臟事兒,一件件,一樁樁講給他聽。她才知道,乾爹得了一筆錢,就把她賣了。後來她親眼看到,來了個什麼大官老爺,叫她去彈琵琶,貽青,貽紅姐姐唱曲兒,跳舞兒,唱到半夜裡,她回來了,兩個姐姐留下了,說是老爺陪夜。原來,這是個表面富麗堂皇,內里十分骯臟的地方。一次,貽青,貽紅的遭遇竟然降到她的頭上,要她給一個大官陪夜。她再也呆不下去了,狠了狠心,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玉姐又逃出來。
在這個時候,一個女兒家能跑到哪裡去呢?她又被一個家人收留。這個人家就是大學士,左相國劉健。這劉健是朝里有名的忠良。他見皇上聽信讒言,重用奸臣,朝政日漸腐敗,他抱本上奏,那知小皇上不準他的奏本,反而講他革職不用。劉健革職後,為了提防奸細加害,搬出了原來的府衙。在一個偏僻地方隱居下來。撰寫明朝的年鑒。這個凌晨,劉健老爺在野外練拳,在一小溪邊,碰見了一個被凍僵的女子,便救回了家。這個女子便是周玉姐,大同府伊周彥亨的女兒。於是就將她收留下來,好生照管,待將身體養好了,打聽到他老家的情況,再送她會廣平府去。
劉健見玉姐這等聰慧,又彈得一手好琴,很是喜歡,她要玉姐練琴,並把自己寫好的詞,譜成曲兒,要玉姐練彈。玉姐的琴藝長進了,劉老爺的郁悶心情也得到了抒發。
誰知劉健也是家門不幸。朝政腐敗,仕途艱難,也夠她受氣了,偏偏又遇到了一個不肖的兒子叫劉之廉。他見父親勤瑾供職,落下了這般下場,覺得讀書做官也沒什麼意思。趁父親被貶生氣,管教不嚴之機,不思讀書上進,同外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搭上了火。先是在一起賭錢,後來竟逛院不歸,一日回到家裡見了玉姐,只是父親救來的「怡春堂」的姐兒,便在於姐身上打主意,他夜深人靜是在玉姐房外叫門。父親得知後,嚴加訓斥,誰知他已浪盪成性,管教不下,反而惡言頂撞。氣的劉健老漢,病倒在床。
玉姐為了報答劉老爺的救命之恩,守在床頭伺俸他。等老爺的病剛好轉一點,他就給老爺彈琴,彈他最愛聽的曲兒。這時,劉健的同僚,南京的王瓊,差遣三兒子王舜卿前來探病。他就是後來的王三公子。他同玉姐在這里見過面,特別是聽過玉姐彈琴,這琴聲在他的心裡留下很深的印象。後來,王三公子到「怡春院」是尋琴聲去的。此時後話。
劉健老爺的病沒好,「霜降」過後,日漸加重,不幾天久去世了。兒子劉之廉見父親死了,忙回到家裡,不僅不料理家事,靈前盡孝,硬是逼著老夫人陪著老爺的靈柩回老家去。玉姐見他這樣不孝,很是氣憤,隨著老夫人陪著靈柩回老家去。玉姐見他這樣不孝,很是氣憤,隨著老夫人陪著靈柩回鄉下安葬。不久,老夫人也下世了。
把母親和家裡人大發到鄉下以後,這個劉之廉就將他家的庭院賣給蘇淮開了妓院,他就是後來的「怡春院」。他假裝為母親奔喪回到家裡,說朝廷里出了奸臣,皇上為父親昭雪,他要帶著家裡的女子到京城慶賀,可憐的玉姐兒,竟然被這個劉之廉騙到京城。賣給了蘇淮,作了女兒。因為事先有翠香,翠洪兩姐妹,一姐便被取名為「三兒」蘇三這名,就是這樣來的。
命運偏偏要這樣捉弄一個纖弱的女子!蘇淮,「一枰金」夫婦,把蘇三看成是一顆「搖錢樹」,巴不得他快快長大。蘇三長到十六歲,鴇兒「一枰金」就逼他「挽頭」成親,成親的這個人就是南京的公子王舜卿。
王瓊被革職後,帶著家眷到了南京,這年春科,他著三公子赴京趕考,要他考完後,催討舊日的一些賬目,辦完事速回南京。
一日,王三公子來到「怡春院」外,聽見了一陣悠揚動聽的琵琶聲,一會如怒濤洶涌,一會如泣如訴。這琴聲是那樣的動心,那樣的耳熟,似曾在那裡聽過。一時想不起來。王三公子尋這琴聲,信不走進院來,彈琴的正是蘇三。
王三公子一見蘇三,便認出了他就是在劉健老伯家見過的玉姐。蘇三也認出他就是南京王家的三公子。兩人在這里相遇,誰也沒想到。特別是王三公子,他對於姐如何能到這「怡春院」里,甚是不解。他要問個究竟,但因礙著鴇兒只是一般的見過了禮。鴇兒見這王三公子不是一般人家的子弟,必定有不少銀兩。便熱情伺俸,好言相勸,留他在院里住下,要蘇三陪著他。
鴇兒走後,王三公子打問蘇三,蘇三聲淚俱下,向王三公子述說了遭遇。王三公子痛罵劉之廉不孝不義,他勸說蘇三好生保重,商量各計謀,救他出院。蘇三很是感激。這個時候的鴇兒,反而真起了「月下老人?的作用。他要留公子住到院下,他要蘇三同王公子「成親」,都正合了他二人的心意,成親後,王三公子語素三相親相愛,日夜相伴,定了百年之好。這樣過了數月,王三公子的銀兩全部花完了,鴇兒見他沒了銀兩,便將他感出院來。公子流落街頭,蘇三聞知,假借到廟里降香,贈給了衣物何銀兩。王三公子二次攜帶包裹入院,鴇兒見了又是一番殷勤。當天晚上,將自己積攢得體己,全部贈與公子作盤纏。勸他回到家裡發憤讀書,圖求上進。一旦功成名就,好搭救他出院。王三公子那裡等得,他勸蘇三放心,等他回到南京稟知父母,就攜帶重金,贖他出院。五更之前,蘇三將公子送出院來。鴇兒早晨不見了王三公子,問蘇三,他佯裝布知。鴇兒慌忙打開公子得包裹,裡面卻是幾件破衣裳過這磚頭瓦塊。氣的他拍屁股頓足,心裡沒好氣,對蘇三就是一頓飽打。
王三公子回到南京,知道跟隨他的家人早已稟知了父母,便將科場逢權奸,未能考中,催討賬目也不順當得事,向父親敘述了一遍。父親問他:「既然如此,就該早日返回,如何待到今日。」王公子就將「怡春院」同蘇三相遇,他原是劉健老爺的親戚,被劉之廉賣到院下。他為了打救蘇三出院,二認定了百年之好,請求父母成全他們。這王瓊老兒,本是循規蹈矩,崇古復理的人。聽了兒子說的,以為他是編造的謊言。心想我王瓊官場不順,家門不幸,出了這等逆子,豈能容得。當下就不由分,命家人將兒子拿下,飽飽地打了一頓,言說一定要將兒子處死,以正家風。王三公子苦苦哀求,要父親看在劉健老伯面上,打救蘇三出院,就是將兒處死也心甘情願。王瓊那裡聽的進去,他越是哀求,父親越是以為他被那妓女纏走了魂兒,越發打得凶了。老夫人意見可慌了神,她勸說老爺,被她訓斥了一頓.她見憑自己很難說轉老爺.忙差人請來親朋好友,王瓊老爺這才答應死罪繞過,活罪難免。遂將逆子關進後院書房,要他苦讀詩書,來年再考,若來年開春趕考,金榜題名,就饒過,如若荒廢學業,春課還是不能靠中,還得要他的命。
搭救蘇三不能如願,思念蘇三不得相見。這時王三公子想起了臨別食宿三的贈言,覺得他的話說的對,若要讓父母同意搭救蘇三,只能是一種空想。只有自己發憤讀書,才能搭救他出院,夫妻才能團圓。為了蘇三,他橫下一條心,咬緊牙關,日夜苦讀。
蘇三受了鴇兒的毒打,便卧床不起,閉門不出。鴇兒相勸,他推說有病;鴇兒打罵,他不吭聲。成天不思茶飯,懶於梳妝,哭哭啼啼,眼淚汪汪。不幾日,一個如花似玉,水靈靈的人兒,變得形容憔悴,不像樣兒了。在鴇兒眼裡,這蘇三隻是一棵搖錢樹,搖不了一個錢,反倒惹人生氣,到不如將他賣了。說來也巧,正好這是院下住著個山西洪洞縣的客人,此人正是馬販子申鴻。
天下的鴇兒看男人,一不看年級,二不看俊丑,眼睛只盯著背上的行囊,腰裡的錢包。他從申鴻的口裡知道,家裡的老婆不隨心,就勸他納一偏房,將蘇三以三千兩銀子賣給了申鴻。為了瞞過蘇三,鴇兒還將蘇三同王三公子得交情告訴了申鴻,替申鴻編造了欺騙蘇三的詞兒。說王三公子是申鴻得救命恩人,申鴻知道蘇三同王三公子有情後,願出重金救蘇三出院,自己戴著去南京尋訪王三公子,以報救命之恩。兩人還商定,在北京城南十里荒郊,交人交錢。
此後的事情,在前面各節里都有交待了。那就是申鴻把蘇三帶回家來,蘇三被誣告鑄成冤案。
再說王三公子在父親的嚴加管教之下,關門苦讀。次年春科,中了進士,封為巡按。他從鴇兒那裡得知蘇三被賣到山西洪洞,尋訪蘇三心切,還沒顧得回家祭祖,便走馬上任,先到山西巡按。一日閱卷,發現一「蘇氏毒殺本夫」案,卷里說的情形象是蘇三,他便喬扮成商人私訪洪洞,得知犯婦正是他日夜思念的蘇三。火速返回後,傳諭起解太原,經過「三堂會審」,才案情大白。
蘇三冤案昭雪後,王三公子和蘇三到底怎樣了?有一種說法是,王三公子人下蘇三後,被朝廷革職,二人隱姓埋名,遠走高飛,定居他鄉。幾年後,朝里換了皇上,王三公子二次得重,又作了個不打不小的官。
⑦ 蘇三是誰可不可以說說她的故事
蘇三起解
因話本和戲劇聞名的蘇三,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而蘇三蒙難,逢夫遇救的故事,也確實發生在山西洪洞縣。直到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洪洞縣司法科還保存著蘇三的案卷。
蘇三,原名周玉潔,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莊人。五歲時父母雙亡,後被拐賣到北京蘇淮妓院,遂改姓為蘇,其時妓院已有兩妓女,她排行第三,遂改名為蘇三,「玉堂春」是她的花名, 蘇三天生麗質,聰慧好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官宦子弟王景隆相遇蘇三,一見鍾情,過往甚密,並立下山盟海誓。在那裡不到一年, 王景隆床頭金盡, 被老鴇趕了出門。
蘇三要王景隆發奮上進,誓言不再從人。王景隆發奮讀書,二次進京應試,考中第八名進士。老鴇偷偷以1,200兩銀子為身價把蘇三賣給山西馬販子沈洪為妾。沈洪就准備帶蘇三回故里。 沈洪長期經商在外,其妻皮氏與鄰里趙昂私通,與趙昂合謀毒死沈洪,誣陷蘇三。並以一千兩銀子行賄,知縣貪贓枉法,對蘇三嚴刑逼供,蘇三受刑不過,只得屈忍畫押,被判死刑,禁於死牢之中,適值王景隆出任山西巡按,得知蘇三已犯死罪,便密訪洪洞縣,探知蘇三冤情,即令火速押解蘇三案全部人員到太原。
王景隆為避嫌疑,遂托劉推官代為審理。劉氏公正判決,蘇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罪犯伏法,貪官知縣被撤職查辦,蘇三和王景隆終成眷屬。
蘇三有幸,傳奇般地同王景隆團聚。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寫了《玉堂春落難逢夫》,收入《警世通言》,流傳後世;京劇和許多地方戲曲又編為蘇三起解、玉堂春等,廣為演出。
⑧ 玉堂春的蘇三其人
蘇三,即玉堂春,姓周名玉潔,河北省廣平府曲周縣人.父親周彥亨 ,是廣平府里很有名氣的一家中葯鋪掌櫃的兒子.自幼生性溫雅,聰慧過人,頗有幾分天資。明孝宗朱祐樘時,興了科制。周彥亨第一次去應鄉試,被錄位舉人。它的文章深的一姓譚主考官的青睞,收他為門生,精心培養。經過在上峰合同聊中的通融,保舉周彥亨進竟會試,得了個貢生,又參加了殿試,得了第十七名進試,周彥亨得了功名,回鄉祭祖,參謝恩師。姓譚得便差人說合,把愛女譚淑貞許給周彥亨為妻,才貌出眾,才學也好,琴棋書畫,無所不精。這兩人的結合侍郎才女貌,自有一番風韻。不久,皇上聖旨降下,周彥亨被封為大同府伊。接旨後,全家高興,拜別親友,打點行囊,隨攜帶夫人譚淑貞走馬上任。那時的大同府還很荒涼,人煙稀少。
周彥亨祖輩都系商家出身,為人禮儀周到,處事警慎。在這個地方當官,他清正廉明,不染濁塵,深得當地百姓的擁戴。第二年臘月,譚氏夫人得一千金,少年夫婦甚是喜歡。恰巧降了一場瑞雪,外邊玉樹銀花,四野皆白,小兩口便給女兒去了個名字,叫周玉潔。
玉潔兒生的十分俊俏,周彥亨夫婦愛如掌上明珠,教他學說話兒,教他學挪步兒。特別是譚夫人,她除了關心丈夫,把全部心思都花在女兒身上了。五歲教她認字兒,六歲教她彈琴兒。這玉潔兒可也真乖,她得了母親的俊俏,父親的才華。學什麼都學得快,記什麼都記得好。周家夫婦更是高興,女兒出脫得白白凈凈,水靈靈,活像一朵花兒,誰見了都要誇獎幾句。
玉潔長到七歲上,周彥亨夫婦得了貴子,取名金童。正在全家歡喜,賓客慶賀時,天遭不幸,譚氏夫人產後中風。這就慌了閤府上下,四處求醫,百般一聊,病情卻日益加重,五日頭上便去世了。周彥亨很是悲傷,玉潔兒哭得死去活來。本來是一個美滿如意的家庭,自從少了個譚夫人,一下子就顯得冷落了,值得託人說合,續大同城裡一個染房掌櫃的小寡婦原氏為弦。
原氏進了周家的門,覺得自己攀上了高枝,心裡很是識盡。她撫養金童,招呼玉潔,管理家務,謹慎勤快。在周彥亨面前更是百依百順。一時冷清了的家又有點熱氣了。
過了沒多久,朝政里有了變故。這年秋天,明孝宗朱祐樘架崩,明武宗朱厚燳繼位。這個武宗皇帝寵幸太監宦臣,武宗皇帝聽信讒言,將一批忠臣革職不用。周彥亨聞知,悶悶不樂,憂慮成疾,一病不起,個月天氣,就氣斷身亡了。
父親一死,可就苦了個玉潔。後繼的媽媽原氏,這時一反常態,變得刁鑽刻薄。同他娘家的弟弟原溪才一起,生了個壞主意,為了某得周家的全部財產,要把玉潔許給原溪才家的那個傻小子。他們的話被玉潔聽去了,她那裡肯依,他沖了進去,一把搶過了庚帖,把它撕了個粉碎。這下更惹惱了後母原氏和舅舅原溪才,姐弟兩又在商量著一條毒計。就在他們商定要把玉潔搶過去的那天晚上,玉潔獨自一人逃出門,到埋葬爸爸媽媽的地方,大哭了一場。自此,大同府伊的女兒,嬌滴滴的玉潔,便在荒涼的塞外,過起了流浪的生活。
玉潔自小就聰明伶俐。她得到了母親的真傳,彈得一手好琵琶,技藝純熟,指法靈活,彈起來十分動聽。逃跑時,她思念爸爸媽媽,撩不下弟弟金童。她什麼都沒帶,只帶了媽媽留給他的一張琵琶,流浪中她懷抱琵琶,彈著曲兒,串這村莊,
乞討為生。這段唱詞是她乞討時唱的:
「手彈琵琶把曲兒唱,
過路的父老聽端詳,
祖家本是平陽府,
曲周縣里生了我爹娘。
爹中進士為了官,
大同府里把名揚。
姓周雙名叫彥亨,
官名人稱中書朗,
父母雙親人品好,
生我姐弟人一雙,
哪知道,
天不做美大禍降,
產後我的母親遭了殃,
可憐親娘喪了命,
後娘生就得黑心肝。
她本是那原家女,
能與妲姬比淫盪。
敗壞我門風且不論,
毒手要把我來傷,
同娘家兄弟定惡計,
賣我到原們做童養.
一次不從我撕庚帖,
二次不從我逃出房.
父母墳頭哭一場,
流幹了眼淚痛斷了腸,
正午我跟著太陽走,
夜晚我行路踏月光.
飢了我肯塊干樹皮,
渴了我爬到泉水旁.
過路的父老聽一聽,
看我棲慌不棲慌?
善良的父老行行好.
能與我傳訊到家鄉,
告知我那親人得知笑,
快來救我女嬋娟,
我若再長四五歲,
定然躍馬奔疆場,
敢效木蘭花氏女,
報仇雪恨除惡狼,
虎口裡救出我親兄弟,
也不枉人世走一場。」
這段唱詞唱出了玉潔身世遭遇。一日,他在一家客店裡彈唱,碰了個拉駱駝的商客,說是往廣平府運貨的,答應帶他到廣平府去找親人。玉潔很是高興,連忙叩謝,拜拉駱駝的為「乾爹」。可憐的玉潔,覺得自己碰到了個「好心腸」的乾爹,原來是個人販子,趕駱駝運貨,是打掩護的。乾爹把玉潔帶到北京,皇上老兒住的地方,引進了一個大雜院,交給了一個老頭兒,說是辦完貨就來領他。就這樣,玉潔被賣給了一個戲班子。這個戲班子又不同於其他戲班子,他是宦官劉瑾辦的,戲班是他的名義,實際是從各地買來美貌女子,放在這里調教,轉為朝廷宮里選送吹拉彈唱得宮女的。當初玉潔怎麼知道,她的琵琶彈的動人,她的舞姿跳的媚人,調教她的師傅和老人都對他另眼看待。日子一長,玉潔同兩個早來的姐姐貽青,貽紅非常要好。貽青,貽紅慢慢將這里的骯臟事兒,一件件,一樁樁講給他聽。她才知道,乾爹得了一筆錢,就把她賣了。後來她親眼看到,來了個什麼大官老爺,叫她去彈琵琶,貽青,貽紅姐姐唱曲兒,跳舞兒,唱到半夜裡,她回來了,兩個姐姐留下了,說是老爺陪夜。原來,這是個表面富麗堂皇,內里十分骯臟的地方。一次,貽青,貽紅的遭遇竟然降到她的頭上,要她給一個大官陪夜。她再也呆不下去了,狠了狠心,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玉潔又逃出來。
在這個時候,一個女兒家能跑到哪裡去呢?她又被一個家人收留。這個人家就是大學士,左相國劉健。這劉健是朝里有名的忠良。他見皇上聽信讒言,重用奸臣,朝政日漸腐敗,他抱本上奏,那知小皇上不準他的奏本,反而將他革職不用。劉健革職後,為了提防奸細加害,搬出了原來的府衙。在一個偏僻地方隱居下來。撰寫明朝的年鑒。這個凌晨,劉健老爺在野外練拳,在一小溪邊,碰見了一個被凍僵的女子,便救回了家。這個女子便是周玉潔,大同府伊周彥亨的女兒。於是就將她收留下來,好生照管,待將身體養好了,打聽到他老家的情況,再送她會廣平府去。
劉健見玉潔這等聰慧,又彈得一手好琴,很是喜歡,他要玉潔練琴,並把自己寫好的詞,譜成曲兒,要玉姐練彈。玉潔的琴藝長進了,劉老爺的郁悶心情也得到了抒發。
誰知劉健也是家門不幸。朝政腐敗,仕途艱難,也夠他受氣了,偏偏又遇到了一個不肖的兒子叫劉之廉。他見父親勤瑾供職,落下了這般下場,覺得讀書做官也沒什麼意思。趁父親被貶生氣,管教不嚴之機,不思讀書上進,同外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搭上了火。先是在一起賭錢,後來竟逛院不歸,一日回到家裡見了玉潔,只是父親救來的「怡春堂」的姐兒,便在玉潔身上打主意,他夜深人靜是在玉潔房外叫門。父親得知後,嚴加訓斥,誰知他已浪盪成性,管教不下,反而惡言頂撞。氣的劉健老漢,病倒在床。
玉潔為了報答劉老爺的救命之恩,守在床頭伺俸他。等老爺的病剛好轉一點,他就給老爺彈琴,彈他最愛聽的曲兒。這時,劉健的同僚,南京的王瓊,差遣三兒子王舜卿前來探病。他就是後來的王三公子。他同玉潔在這里見過面,特別是聽過玉潔彈琴,這琴聲在他的心裡留下很深的印象。後來,王三公子到「怡春院」是尋琴聲去的。此時後話。
劉健老爺的病沒好,「霜降」過後,日漸加重,不幾天久去世了。兒子劉之廉見父親死了,忙回到家裡,不僅不料理家事,靈前盡孝,硬是逼著老夫人陪著老爺的靈柩回老家去。玉潔見他這樣不孝,很是氣憤,隨著老夫人陪著靈柩回老家去。不久,老夫人也下世了。
把母親和家裡人打發到鄉下以後,這個劉之廉就將他家的庭院賣給蘇淮開了妓院,他就是後來的「怡春院」。他假裝為母親奔喪回到家裡,說朝廷里除了奸臣,皇上為父親昭雪,他要帶著家裡的女子到京城慶賀,可憐的玉潔兒,竟然被這個劉之廉騙到京城。賣給了蘇淮,作了女兒。因為事先有翠香,翠洪兩姐妹,玉潔便被取名為「三兒」蘇三這名,就是這樣來的。
命運偏偏要這樣捉弄一個纖弱的女子!蘇淮,「一枰金」夫婦,把蘇三看成是一顆「搖錢樹」,巴不得他快快長大。蘇三長到十六歲,鴇兒「一枰金」就逼他「挽頭」成親,成親的這個人就是南京的公子王舜卿。
王瓊被革職後,帶著家眷到了南京,這年春科,他著三公子赴京趕考,要他考完後,催討舊日的一些賬目,辦完事速回南京。
一日,王三公子來到「怡春院」外,聽見了一陣悠揚動聽的琵琶聲,一會如怒濤洶涌,一會如泣如訴。這琴聲是那樣的動心,那樣的耳熟,似曾在那裡聽過。一時想不起來。王三公子尋這琴聲,信不走進院來,彈琴的正是蘇三。王三公子一見蘇三,便認出了他就是在劉健老伯家見過的玉潔。蘇三也認出他就是南京王家的三公子。兩人在這里相遇,誰也沒想到。特別是王三公子,他對玉潔如何能到這「怡春院」里,甚是不解。他要問個究竟,但因礙著鴇兒只是一般的見過了禮。鴇兒見這王三公子不是一般人家的子弟,必定有不少銀兩。便熱情伺俸,好言相勸,留他在院里住下,要蘇三陪著他。
鴇兒走後,王三公子打問蘇三,蘇三聲淚俱下,向王三公子述說了遭遇。王三公子痛罵劉之廉不孝不義,他勸說蘇三好生保重,商量各計謀,救他出院。蘇三很是感激。這個時候的鴇兒,反而真起了「月下老人」的作用。他要留公子住到院下,他要蘇三同王公子「成親」,都正合了他二人的心意,成親後,王三公子語素三相親相愛,日夜相伴,定了百年之好。這樣過了數月,王三公子的銀兩全部花完了,鴇兒見他沒了銀兩,便將他趕出院來。公子流落街頭,蘇三聞知,假借到廟里降香,贈給了衣物和銀兩。王三公子二次攜帶包裹入院,鴇兒見了又是一番殷勤。當天晚上,將自己積攢得體己,全部贈與公子作盤纏。勸他回到家裡發憤讀書,圖求上進。一旦功成名就,好搭救他出院。王三公子那裡等得,他勸蘇三放心,等他回到南京稟知父母,就攜帶重金,贖他出院。五更之前,蘇三將公子送出院來。鴇兒早晨不見了王三公子,問蘇三,他佯裝不知。鴇兒慌忙打開公子得包裹,裡面卻是幾件破衣裳和磚頭瓦塊。氣的他拍屁股頓足,心裡沒好氣,對蘇三就是一頓暴打。
王三公子回到南京,知道跟隨他的家人早已稟知了父母,便將科場逢權奸,未能考中,催討賬目也不順當得事,向父親敘述了一遍。父親問他:「既然如此,就該早日返回,如何待到今日。」王公子就將「怡春院」同蘇三相遇,他原是劉健老爺的親戚,被劉之廉賣到院下。他為了打救蘇三出院,二人定了百年之好,請求父母成全他們。這王瓊老兒,本是循規蹈矩,崇古復理的人。聽了兒子說的,以為他是編造的謊言。心想我王瓊官場不順,家門不幸,出了這等逆子,豈能容得。當下就不由分,命家人將兒子拿下,飽飽地打了一頓,言說一定要將兒子處死,以正家風。王三公子苦苦哀求,要父親看在劉健老伯面上,打救蘇三出院,就是將兒處死也心甘情願。王瓊那裡聽的進去,他越是哀求,父親越是以為他被那妓女纏走了魂兒,越發打得凶了。老夫人意見可慌了神,她勸說老爺,被她訓斥了一頓.她見憑自己很難說轉老爺.忙差人請來親朋好友,王瓊老爺這才答應死罪繞過,活罪難免。遂將逆子關進後院書房,要他苦讀詩書,來年再考,若來年開春趕考,金榜題名,就饒過,如若荒廢學業,春課還是不能靠中,還得要他的命。
搭救蘇三不能如願,思念蘇三不得相見。這時王三公子想起了臨別食宿三的贈言,覺得他的話說的對,若要讓父母同意搭救蘇三,只能是一種空想。只有自己發憤讀書,才能搭救他出院,夫妻才能團圓。為了蘇三,他橫下一條心,咬緊牙關,日夜苦讀。蘇三受了鴇兒的毒打,便卧床不起,閉門不出。鴇兒相勸,他推說有病;鴇兒打罵,他不吭聲。成天不思茶飯,懶於梳妝,哭哭啼啼,眼淚汪汪。不幾日,一個如花似玉,水靈靈的人兒,變得形容憔悴,不像樣兒了。在鴇兒眼裡,這蘇三隻是一棵搖錢樹,搖不了一個錢,反倒惹人生氣,到不如將他賣了。說來也巧,正好這是院下住著個山西洪洞縣的客人,此人正是馬販子申鴻。
天下的鴇兒看男人,一不看年級,二不看俊丑,眼睛只盯著背上的行囊,腰裡的錢包。他從申鴻的口裡知道,家裡的老婆不隨心,就勸他納一偏房,將蘇三以三千兩銀子賣給了申鴻。為了瞞過蘇三,鴇兒還將蘇三同王三公子得交情告訴了申鴻,替申鴻編造了欺騙蘇三的詞兒。
說王三公子是申鴻得救命恩人,申鴻知道蘇三同王三公子有情後,願出重金救蘇三出院,自己戴著去南京尋訪王三公子,以報救命之恩。兩人還商定,在北京城南十里荒郊,交人交錢。此後的事情,在前面各節里都有交待了。那就是申鴻把蘇三帶回家來,蘇三被誣告鑄成冤案。
再說王三公子在父親的嚴加管教之下,關門苦讀。次年春科,中了進士,封為巡按。他從鴇兒那裡得知蘇三被賣到山西洪洞,尋訪蘇三心切,還沒顧得回家祭祖,便走馬上任,先到山西巡按。一日閱卷,發現一「蘇氏毒殺本夫」案,卷里說的情形象是蘇三,他便喬扮成商人私訪洪洞,得知犯婦正是他日夜思念的蘇三。火速返回後,傳諭起解太原,經過「三堂會審」,才案情大白。
蘇三冤案昭雪後,王三公子和蘇三到底怎樣了?有一種說法是,王三公子認下蘇三後,被朝廷革職,二人隱姓埋名,遠走高飛,定居他鄉。幾年後,朝里換了皇上,王三公子二次得重,又作了個不大不小的官。
⑨ 試問「蘇三」是誰
蘇三,原名周玉姐,河北廣平府曲周縣人,大同府尹周彥亨的千金。自幼生得白凈水靈,學得聰明伶儷,彈得一手好琴。可惜父母雙亡,又被賣了兩次。一次被賣到北京一蘇姓人開的「怡春院」,排行三姐,改稱蘇三。二次被賣到山西洪洞縣,做了一個馬販子的小妾。後被誣為毒殺馬販的兇手,打入死牢。再後來,她日思夜想的中進士封巡按的王三公子傳諭全案起解太原,三堂會審,方才案情大白。
蘇三的故事膾炙人口,可是蘇三坐牢的監獄,曉得的人就不多了。
蘇三監獄,是老百姓的俗稱。其實是一座明代監獄,緊靠著縣衙的西邊。前面是關押一般犯人牢房,中間一個小院,一拐,就進了虎頭牢,裡面是關押死囚的牢房,牆都是二尺厚,真可謂陰森可怖。死囚犯從虎口裡進來,就別想再從這兒出去。不是活著別再想從這兒出去,而是死了也別想從這兒出去。人死了,後牆扒一個洞,從那裡扔到街上。那個洞就叫老虎屁股。
從老虎口裡進去,再從老虎屁股里出來。不知道統治者是怎麼想的,這不明明是不打自招地說:衙門監獄就是吃人的老虎嗎!
虎頭牢三間牢房,一個小院。院里一個洗衣槽,一隻汲水井。井裡晃盪著白白的清水,似乎還浸著蘇三的淚。井口不到二十公分,似乎可以競爭全國之最了。
跨出監獄大門,但見大街上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當年,蘇三起解太原,離了縣衙,在街上見了過往行人,就問有沒有到南京去的,要給王三公子捎信,甚至帶著枷鎖闖進人家店鋪里問。逢人便數落她在洪洞縣被賣、被誣、被打、被監的悲慘遭遇,說著說著就喊出了「洪洞縣里沒好人」這一流傳很廣的詞。然而洪洞縣果真沒有好人嗎?應該不是。比如押解蘇三的崇公道,一生在縣衙混事,目睹了說不盡的貪官污吏的齷齪行徑,親歷了數不清的冤假錯案,對蘇三的遭遇非常同情。他在客棧里為蘇三查找去南京的客商,好幫她傳書帶信。他把蘇三的枷鎖卸下來,自己背上,讓蘇三輕松行路。他還給蘇三說了好多好多寬慰話和鼓勵話。他還幫蘇三寫了申冤大狀,藏於刑枷,好帶到太原公堂上開枷聽審時送到老爺手上。蘇三自覺話說過了頭,忙稱崇公道是一個「大大的好人」,還當面叩頭,拜了乾爹。
王三公子與蘇三的關系,在蘇三冤案昭雪後,據說有三種結局:一、王三忠於愛情,叛逆封建制度,辭官認下蘇三,二人回家為民。二、王三背叛愛情,贈銀兩與蘇三,送她回廣平老家。蘇三悔苦等苦熬等來個負心漢,痛罵之後,懸梁自盡。三、王三認下蘇三,官職被革,二人隱名埋姓,遠走他鄉。幾年後換了朝廷,新主開科,王三公子梅開二度,又坐了個不大不小的官。
這三種說法,哪一種真實呢?換句話說,哪一種更符合人們的願望呢?
⑩ 誰知道相聲:《蘇三起解》的台詞
蘇三離了洪洞縣,
將身來在大街前。
未曾開言心好慘,
過往的君子聽我言:
哪一位去往南京轉,
與我那三郎把信傳。
就說蘇三把他讓,
來生變犬馬我當報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