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其實男女都是穿袍子的,類似於裙子。但是,在戰爭中男人為了騎馬方便,於是出現了馬褲,一般是在戰袍裡面穿的。男人從戰場上歸來,為了顯示戰場上的威風,還是習慣在袍子底下穿褲子,褲子在式樣和製作材料上也不斷發展演變。後來推行胡服騎射運動,男人的褲子就基本上成為主流,女人不需要打仗,因此為了顯示男女有別,依舊穿裙子。褲子和裙子是隨著歷史的演變不斷發展變化的,到了今天就是這樣子,到了明天還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
2. 褲子的發展歷史
如果告訴你歐洲人直到極晚才開始使用「惡魔的草叉」餐具,而在漫長的歲月里,他們習慣的是用手抓東西吃,你或許不覺得吃驚,不過若是告訴你直到俄羅斯那位千古一帝彼得大帝於1717年到巴黎訪問,風流世紀的中心——巴黎的婦女們都還不穿內衣的話,那麼你或許會說這怎麼可能。而事實上至少巴黎那些粉頭粉臉,洛可可的男人們還是有褲子可穿,而很多古代文明璀璨的國度卻在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沒有發明褲子,也就是說無論男女,他們都不穿褲子。這可不是歷史惡搞,真實而可信
那麼這些沒發明褲子,或說在很長一段歷史都不穿褲子的民族到底有哪幾個?首先呢古希臘人排第一位,他們始終都對褲子過敏,從不去穿,事實上對他們而言衣服有時候也無關緊要,比如說在體育館里或運動會上。第二位是古埃及人,由於沙漠炎熱,或許情有可原。三呢,則是中國。
話說燕趙悲歌的俠客,在飛檐走壁,展現傲人輕功的時候要注意的或許不是被人發現,不是被人當成採花大盜揪下一頓海扁,而更有可能的是要擔心春光乍現問題。當然趙武靈王射騎胡服後,趙國的刺客或許也因此得益而有了一條褲子。
這話從何說起呢?簡單一句話就是褲子是游牧民族發明的,因為他們要騎馬穿裙子不方便,而定居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文明高度發展的民族卻不穿褲子,他們穿裙子,或是其他東西,總之里邊從來都不穿褲子就是。
為什麼定居民族往往會被游牧民族掠奪呢?因為打不過人家,為什麼打不過人家呢?因為不會騎馬,攻擊效率差,要逃跑又跑得慢。這可不是菠蘿我總結出來的,這應該是國家被一幫游牧民族包圍的趙武靈王總結的,於是他射騎胡服,對國民的衣著進行改革,終於成為了一大強國。簡單的說趙武靈王的成功就是讓國人穿上褲子,爬上馬而已,至於射術嘛~都列入六藝中,怎麼會不熟練呢。
不過中國古人也不是老穿不上褲子,他們在後來還是有了褲子,在五代十國時期就肯定穿上了。不過中國的婦女與法國的婦女一樣,穿上內衣是更晚的事情了,雖然她們曾穿過有褲筒無褲襠的東西,不過這能叫褲子嗎?
古希臘以喜好裸體出名?你如果這樣認為,那你就是跟別人人雲亦雲了。他們也認為裸體是羞恥的事情,而且極度對人不尊敬,當然這是在體育館外及運動會除外。由於古希臘的年輕男人一天有很多時間都浪費在體育館里,所以衣服對他們而言並不太必要,但出了體育館就不同了。你要是不穿長內衣,只穿件長外套,那麼就會有人說你是裸體,因為這個民族始終沒有發明褲子。
古希臘人是個奇怪的民族,他們在很多領域上都有傲人成就,但卻沒有發明一款像樣的男性服飾。小孩子都只穿件長內衣,就到處跑,大人也只是在長內衣外再加件長外套,而這長外套也只是一塊四方型的大布料。但總有些傷風敗俗的男人,只穿件長外套不穿長內衣也到處亂跑,比如蘇格拉底就是。
據說長外套的長短很講究,長過膝蓋你就准備被人罵奢侈,而短過膝蓋,就更慘,那就是很不要臉的事了,說到底都是里邊沒穿褲子的關系。古希臘那位以美貌出名的大將亞斯比德就因為長外套太長而被人指責過。
古埃及人是最為性感的民族,抱歉,我不得不用「性感」這個詞。白色亞麻布實在是透明的可怕,而就連古埃及的法老也經常只穿條短裙。(擦汗~)古埃及男人的服飾很摩登,迷你超短裙,曲線優美的背帶裙。咳,去看看他們的那些壁畫吧。無論男女,當他們穿長白色亞麻布的長裙的時候,總是有兩條修長的腿露了出來,而且還不包括他們竟然是個不穿褲子的民族。
基本上古埃及的男人很符合現代時裝提倡的中性主張,他們喜歡戴假發,有著漂亮流蘇的假發,畫上黛綠色眼影,穿著白色透明的亞麻布短裙。(咳,真難想像啊~)
不過古埃及的男人之所以要畫上眼影,那是為了保護眼睛,不受風沙,細菌的侵害,有人是如此說的。但毫無疑問,很大的原因還是為了美觀。
呵呵,講到這里才發現有點離題了,不過反正談的也是服飾。
3. 人類最早是先有褲子還是先有裙子衣服是先有套頭還是先有開衫
個人認為是先有裙子,因為裙子的做法比褲子簡單,而且我認為應該是先有開衫,因為開衫的穿法比套頭簡單,古代中外的人都是穿的裙子和開衫,都是有扣子的,所以我認為應該是現有開衫和裙子。
4. 褲子的發展歷史
褲子起源於游牧民族,只有褲腿,用於保暖,因為他們要騎馬,穿裙子不方便。
早期西方的褲子
西方人的褲子就是從游牧民族那裡借鑒而來。13世紀時,在古希臘和古羅馬,一種寬松的襯褲就被發明出來,它有褲襠,從腰部向下及至膝蓋。文藝復興時期,這種寬松的褲子變成了緊身的外褲。為了方便男性上廁所,通常會在襠部做一個用扣子固定的開口。英國的亨利八世,在這片開口上加墊子,後來變成一股風潮,男性們把這墊子越加越厚,有意突出「那裡」的尺寸,這股熱潮一直到16世紀才退去。
相對於西方人,古代中國人對褲子接受的較早。在與游牧民族的戰爭、交往過程中,中原人開始嘗試穿褲子,不過當時的褲子只有兩條褲腿,沒有褲襠,從腳踝到膝蓋。就是「脛衣」,在冬天苦役起到保暖的作用。秦漢之際,脛衣長至大腿,但仍沒有褲襠,為了便於便溺。褲子最出只在部隊中流行,到了漢代,有褲襠的長褲才為漢族百姓接受。唐朝時盛行「胡服」,褲腿有了收束。到了宋代,褲子變成可貼身的「膝褲」,便於行動,又保暖。
東西方褲子的共同處:
無論東西方,古代褲子的演變都說明,服飾發展是以簡潔、實用、健康為最終價值取向的,並在此基礎上,再向美觀的角度發展。
多元化的現代褲子:
功能多元化,健康舒適占首位。
在褲子家族中,牛仔褲不能不提。美國舊金山淘金熱時,用帆布做的低腰、直筒、臀圍緊小的褲子,因為結實、耐磨而大受歡迎。從此,牛仔褲成為美國工業化進程的最佳注腳,風行,美國、歐洲。上世紀70年代,褲子文化已成為全球性的集體潮流。在款式上也有突破的演變,由傳統的直腳款式,變化出闊腳褲、喇叭褲等形態,由喇叭褲演變至80年代的蘿卜褲。
到了90年代,寬松的褲子成為潮流。進入21世紀,人們對於褲子的詮釋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特點是將時尚與健康結合到一起。偏愛裙子的女性紛紛選擇褲子(展示腿部的優美曲線,擁有美腿的女孩穿上修長、貼體的褲子會顯得高挑,長腿的女孩穿上寬松、飄逸的褲子顯得氣質高雅。褲子成為個性化的標志。)
如今,褲子的設計,在時尚、漂亮的前提下,以健康為人們的首要選擇,面料也開始考慮透氣性。總之,不管褲子樣式怎麼變,健康、舒適是不變的潮流。
5. 各種裙子的起源
英國:蘇格蘭短裙等於一部英國史
蘇格蘭人視蘇格蘭短裙為「正裝」,在婚禮或者其他較為正式的場合才穿。直到現在,蘇格蘭的軍隊還把蘇格蘭短裙當成制服。黑色的呢子上裝,白色的襯衫,花格呢裙,羊毛襪,再配上同樣花型的格呢披肩和有獸皮裝飾的系於腰間的酒壺,一個標準的蘇格蘭男子的形象就躍然眼前。 蘇格蘭方格裙起源於一種叫「基爾特」的古老服裝。這是一種從腰部到膝蓋的短裙,用花呢製作,布面有連續的大方格,而且方格要鮮明地展現出來。在蘇格蘭人看來,「基爾特」不僅是他們愛穿的民族服裝,而且是蘇格蘭民族文化的標志。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並後,「基爾特」作為蘇格蘭的民族服裝被保留下來。蘇格蘭人穿著這種裙服表示他們對英格蘭人統治的反抗和要求民族獨立的強烈願望。1745年,英國漢諾威王朝鎮壓了蘇格蘭人的武裝起義後,下了英國歷史上著名的「禁裙令」,禁止蘇格蘭人穿裙子,只能以英格蘭的裝束為標准,違背者將被處以監禁或放逐。蘇格蘭人為此展開了長達30多年的斗爭,最後於1782年迫使漢諾威王朝取消了「禁裙令」,為自己贏得了穿裙的權利。一套蘇格蘭民族服裝包括:一條長度及膝的方格呢裙,一件色調與之相配的背心和一件花呢夾克,一雙長筒針織厚襪。裙子用皮質寬腰帶系牢,下面懸掛一個大腰包,掛在花呢裙子前面的正中央,有時肩上還斜披一條花格呢毯,用卡子在左肩處卡住。
在英語中,蘇格蘭短裙被稱為「kilt」,這是地道的蘇格蘭語。關於此短裙的起源,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一直有爭論。有一種說法是:一個名叫湯姆·羅琳遜的英格蘭人最早倡導穿蘇格蘭短裙。據記載,1715年,英國政府採取開放政策,允許英格蘭、蘇格蘭兩地的人們互通貿易,湯姆·羅琳遜便是從中受益、北上淘金的商人之一。他在蘇格蘭北部開了家木炭畫加工廠,蘇格蘭短裙就是他在工人中推廣的工作服。傳統的蘇格蘭服飾「kilt」,原本包括寬大的披肩,披肩和短裙連成一體,在砍樹時很不方便,湯姆·羅琳遜便向裁縫提出,將「kilt」一剪為二,蘇格蘭短裙由此誕生。
但是,也有記載表明,早在1624年,蘇格蘭軍隊就將蘇格蘭短裙作為軍隊的制服了。
「穿蘇格蘭短裙不穿內褲」的說法也一直在流傳。一種解釋是:只有在跳舞的時候才需要穿內褲;如果穿有襯里的蘇格蘭裙,內褲似乎就成了累贅;穿沒有襯里的毛料蘇格蘭裙,內褲就不可缺少;是否需要穿內褲取決於天氣、個人習慣以及要出席的場合等。
另一種解釋是個典故。據說,300年前,在蘇格蘭高地的一次保衛戰中,蘇格蘭部隊的一個軍官突然下令,讓士兵脫掉蘇格蘭短裙和內褲,只穿著襯衫向對方進攻。對方的士兵見此情況,以為他們的敵人都瘋了,便調頭而逃。從此,「穿蘇格蘭短裙不穿內褲」的說法便傳開了。
講完了裙子裡面的奧秘,還要提一下蘇格蘭短裙上的格子,素有一「格」一階級的說法,說「蘇格蘭短裙等於一部大英帝國的歷史」,真的一點兒也不誇張。據說,英國蘇格蘭格子注冊協會記載著幾百種不同的格子圖案,有些以姓氏命名,代表著不同的蘇格蘭家族。黑灰格被稱為「政府格」。也有特別為皇室成員定製的格子圖案,貴族的身份高貴,他們穿著的格子圖案也被稱為「貴族格」。在17世紀和18世紀,蘇格蘭高原部落之間的戰爭終年不休,戰場上的男人們便以所穿的格子圖案來辨認敵我,有點兒像現在的「軍服」。
----------------------------------
印度族男人的傳統服裝是白袍,腰間扎一根白帶;女子則穿裙子,披紗麗。-------------------------------------中國:男人穿裙子比女人還早======在中國,根據記載,早在商代,男性就開始穿裙子,而女性直到漢朝才形成穿裙子的習慣。
商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衣長到膝蓋;下身穿「裳」,裳長到足踝,在腰部束一條寬邊的腰帶,腹前加了一條上窄下寬、像斧子形狀的裝飾物「齻」,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蔽膝」。
到了很講究雅緻和禮儀的周代,開始把下裳的兩片布合成一個圓筒,類似現在的裙子,比商代的裳更雅觀,就是騎馬不很方便。
春秋戰國時期,上衣和下裳乾脆合在一起,從上下兩截單獨穿的衣和裳,變成了上下一體,走了簡潔的路子,二合一——把三角形的布在身後展開,布的右下角繞過雙腿,從雙腿前包到身子左側,之後把布的左下角按照同樣的方式裹到身子右側,再用腰帶束住,這就是風靡戰國時代的「深衣」。看起來頗有點兒連衣裙的味道。
上面提到的上衣下裳和「深衣」,多用於禮服,也就是說,在某些特別的場合,人們必須穿裙子才不失禮。
後來,「深衣」演化成袍子,也出現了褲子,中國男人才告別了穿裙子的時代
6. 連衣裙的歷史篇
連衣裙自古以來都是最常用的服裝之一 中國古代上衣與下裳相連的深衣,古埃及、古希臘及兩河流域的束腰衣,都具有連衣裙的基本形制,男女均可穿著,僅在具體細節上有所區別。
在歐洲,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婦女服裝的主流一直是連衣裙,並作為出席各種禮儀場合的正式服裝。一戰後,由於女性越來越多地參與社會工作,衣服的種類不再局限於連衣裙,但仍然作為一種重要的服裝。作為禮服來說,大多還是以連衣裙的形式出現。隨著時代的發展,連衣裙的種類也越來越多。
中國先秦時代,人們普遍著深衣,可看作連衣裙的一種變體。元代的質孫服,下裙如百褶裙。但是,整體來說,連衣裙的樣式在中國古代較為少見。近代,西式連衣裙傳入中國,成為中國人常穿著的服裝之一.。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完整的、各色紗羅絹綺質地的綿袍共11件,其中屬於續衽直裾式綿袍(即深衣)的,共有4件。深衣是漢承秦制的服裝款式之一,其實就是將上衣與下裳接縫在一起,有點類似於今天的連衣裙,由於被體深邃,故名「深衣」。這里要補充說明一下,古代的下裳與現今婦女穿的裙子有所不同,它有點象後世的圍裙,當然在裳的裡面仍穿有褲子。這種褲子無褲襠,也無褲腰,只有兩個用帶子系在腰間的褲管,而陰私處全靠裳來遮掩。
深衣的演變經歷了兩個過程:先是採用「曲裾」。在深衣出現之前,人們的衣服分為上下兩截,即上衣和下裳。衣、裳和裡面的褲,三者各司其職,衣襟與裳裾(下擺)各不相干。後來由於深衣去掉了圍裙,下體部分就不容易處理了:如在下擺處兩邊開衩,就難免春光乍現;若不開衩,勢必影響走路。為解決這個矛盾,古人想出了「曲裾」相掩的辦法,也就是將衣襟接長,形成三角,穿著時將其繞在身後,用帶子系結,從背後看上去就象一個燕尾。這樣一來既便於走路,又無露體之虞。當人們的內褲得到完善後,進而發展為「直裾」。與傳統的上衣下裳相比,這種深衣的穿著要簡便多了,而且也更加適體。所以,在先秦時期,它是諸侯、大夫、士人的家居服,同時也是一般庶人的禮服。 絳紅紗印彩續衽直裾綿深衣就是從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衣長130厘米,通袖長236厘米,袖寬41厘米,袖口寬30厘米,腰寬48厘米,下擺寬57厘米,領緣寬29厘米,擺緣寬38厘米。它的衣式形制有交領、右衽、胡袖、直裾,袖與下擺均鑲大幅的寬緣。此件衣服有一大特點,就是有一個寬大的續衽,即衣襟(古代稱「衽」)自腋下鑲於下裾部位,直通與下擺平齊,好像是右衽的繼續,故名「續衽」。這種續衽寬邊直裾式深衣是西漢長沙地區流行的款式,但保持著以前的直裾形式,這在當時是為了與剛才介紹的「曲裾」形式相適應。它可以將寬大的衣襟覆包於身後,再用腰帶束緊,在冬天能起到取暖的效果。 此件深衣的面料是透明的紗(一種有著方孔的輕薄平紋絲織品),其經緯絲的纖度為10.2旦,絲經非常纖細。由於它的經緯密度較接近,所以紗的質地較為密緻。
這件衣服的色染工藝也非常傑出。衣料以絳紅色為底色。這種絳紅色是由茜草素經媒染後染成的,時至今日,這種紅色仍艷麗無比。在絳紅色的紗地上進行印花並加以彩繪,古人稱為印花敷彩工藝。其所印刷的花紋為藤本植物的變形紋飾,是用朱紅、粉白、銀灰、金、棕灰、黑色等顏料,經過印花和彩繪相結合的工藝,製作了花、葉、蓓蕾和花苞,最後用粉白色勾繪雲水紋和點,花地分明,華麗多姿。
該衣穿著時,里衽掩入左側腋下,外衽折到右側身旁,底擺呈喇叭狀。雙手平放,大的袖胡呈弧形下垂,衣紋顯示出當今蝙蝠袖的外觀。到中世紀以前.西方大多數裙子屬於連衣裙,到了16世紀以後,上衣和裙子就逐漸分離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婦女服的主流仍然是連衣裙。連衣裙的種類也就變得多種多樣。從16世紀中期 至20世紀初,西方的男童在幼年時通常穿著長袍或連衣裙。
7. 古代女子為什麼只能穿裙子而不能穿褲子
現在走在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人們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俊男靚女衣著有型且酷,裙裝褲裝隨意穿,然而,在古裝劇中,除了軍中女子,我們看到的女子都是穿著裙子。為什麼古代女子只能穿裙子呢?
第一,女子穿褲子有違道德
但是換句話來說,穿裙子在中國有著十分久遠的歷史,所以,中國古代女子在裙子的美觀上可是下了不少功夫。作為幸運的新社會的女性,我們既可以選擇美麗的裙子,也可以選擇率性方便的褲子,也是我們的幸運呢!
8. 裙子是誰發明的呢
回溯中國的歷史,女性從褲子到改為裙子的時代,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在唐朝以前,女子著裝除了貼身內衣外,仍然是外褲和長短衫。由於唐代崇尚豐滿的女性,所以皇帝在選宮妃彩女時,除了注重面貌的秀麗之外,體態身材則以胖為美,傳說武則天就是以相貌和身材均佳,而在唐太宗時就被選進宮里做才人。 在武則天當政期間,雖然嚴刑峻法,但能夠選賢用良,精心治國,國家慢慢強盛起來,她也越發心寬體胖起來。平時,她的各種活動雖然都能出車入輦,但還是免不了需要自己步行或散步。由於她的腿偏於肥胖,再穿上綾羅綢緞的褲子,走起路來,很容易擦來擦去,蹭得褲子「哧哧」直響,這讓旁人會不由自主地去尋覓出聲的地方。這種事無法怪罪別人,她覺得很難堪,此時她真的感到肥胖的累贅。 武則天心裡很煩,瞧著過於肥胖的雙腿,實在不想再看下去了,乾脆用一塊緞子蓋住,眼不見為凈。這一來,倒讓她想著想著開竅了,於是拿了塊緞子在鏡子前上下左右比劃起來,後來乾脆用緞子前後一裹,把雙腿全圍起來了,試著走起路來,既飄逸瀟灑又好看。她高興極了,趕忙叫人加工製作,然後讓宮女們穿上,走上一圈讓自己看看,隨後又親自加以改進,下令給自己也做條合體的穿上,感覺非常輕松自如,心裡很滿意。 但是,穿上這樣的新服裝,該叫它什麼名字呢?武則天左思右想,認為平時人們身上穿的各種衣服,都有個「衣」字偏旁,自己是一國之君,乾脆給君字加個「衣」字旁,叫「裙子」好了,這也可以說明「裙子」是自己這樣的女皇帝發明的。 不過事情還沒有了結。當武則天穿上自己發明的裙子,興高采烈地到興慶宮去散心,怎奈一走路,那新綢緞煩心的磨蹭聲多少又會響起來了,這讓她內心感到很掃興。於是她又認真琢磨著改進的辦法。一會兒,她正走到一座樓閣前,那樓閣四角飛檐上掛的鈴兒被風一吹,都「叮鈴鈴」地響起來,而裙子煩心的磨蹭聲卻被蓋住了。她心裡靈機一動,輕鬆了許多,不禁想出個美妙的辦法。 回宮以後,她讓人在裙子上綴了幾個小銅鈴,然後再穿上裙子,這樣走起路來就不會聽到磨蹭的聲響了。 從此以後,裙子開始由宮中傳到了民間,社會上的婦女們也相繼興起了穿裙子這種方便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