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急求~~~西方牛仔服發展史
牛仔「Cowboy」這個詞實際上來源於西班牙語,是西班牙語「Vaquero」直譯而來。「Vaquero」發展於詞根「vaca」,意思是「牛」,因此「Vaquero」(Cowman)翻譯成英語就是「Cowboy」。 最早的牛仔是那些來美洲居住的歐洲人後裔。登陸到美國東海岸的英國和法國殖民者根本不熟悉西班牙人的畜牧方式,他們開始只會採用圈養的方式養牛。當圍欄里的草被牛吃完後,牛群就被趕到一個新的有草的地方繼續放養。這樣的牧牛人在英語稱為「Driver」。而西班牙人不像其他殖民地的殖民者一樣因躲避政治、宗教迫害而來,他們是貴族、冒險家,他們嚴謹、聰明、有紳士風度、有膽識、富於野心、愛冒險、喜歡表現自己……他們把「I Can」的精髓融入到「America Can」中。他們養牛的方式是真正的放牧,把牛放到沒有邊際的草原中,牛仔們騎馬隨牛群馳騁。這些西班牙人的精神代表了傳統的牛仔精神。在新墨西哥州的鄉下居住著這樣一些頑固的傳統牛仔,他們就是遍布美國的西班牙人後裔,他們的血統和文化一直很好地保存了下來。
1846年,美國與墨西哥開戰。戰爭中美國人打敗了墨西哥人,建立了新墨西哥州。但是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新墨西哥州的牛仔文化卻徹底地征服了美國。沒有任何區域能像新墨西哥州那樣對美國牛仔文化的發展產生如此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事實上,牛仔們並不像電影中反映的那樣帶有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據一位牛仔專家勞恩·泰勒說,現實中的牛仔就是騎在馬背上的農場工人,負責看管奶牛。他們在戶外的時間一天長達12到14個小時,工作既沉重又危險,報酬又低。一到冬天,大多數的牛仔都不得不再找其他的工作。1865年到1895年是牛仔的鼎盛時代,新的肉類保鮮辦法的出現、市場對牛肉的需求急劇增長,同時鐵路延伸到大多數村落,使得牧場經營業在美國西南部非常興盛。放牧業、牧場經營業主們用較低的成本在西部飼養大批的牛群,然後通過鐵路把它們運到東部的市場。而牛仔們就在戶外放養牛群,然後把他們運到最近的鐵路上。
然而就是這些處在社會最底層、充滿著美國開拓精神的西部牛仔們,形成和完善著自己的牛仔文化,並且身體力行地把牛仔文化發揚光大。他們通常穿著的「制服」——牛仔褲,與牛仔們身上蘊涵的獨立、自由、叛逆、粗獷、豪邁的精神相得益彰、交相輝映。牛仔褲後來幾乎完全脫離了一條褲子的原始意義,特別是藍色牛仔褲,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持續地嵌入西方工業革命之後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中。
平地而起的美國牛仔文化,有別於歐洲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又吸收了多種文化的精華,使自身得到發展。隨著美國的強大,美國的文化開始風行世界。牛仔文化更是隨電影中的牛仔形象一起深入民心。通過許多事實和傳奇故事,牛仔已經成為美國文化的偉大代表。而牛仔褲及牛仔服飾,就成了美國牛仔文化的一個鮮明符號。
牛仔褲
最早牛仔褲的出現,源於某個靈機一動的創意。那是在1853年,正是加利福尼亞淘金熱最風行的時候。淘金的工人們一直抱怨普通的褲子磨損得太厲害,也裝不下淘來的黃金顆粒。於是,一位名叫levis strauss的商人萌發了用滯銷帆布製作一種不易磨損的工裝褲的想法。最早的牛仔褲並不是現在最常見的藍色,而是棕色的,而且褲腰也裁剪得很高,便於工人們把它穿在普通褲子的外面。為了加固,在褲兜和褲門處都使用了嶄新的銅紐扣———現在,這已經成了牛仔服裝里一種歷久不變的標志性元素。
直到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牛仔褲還是西部工人們的主要工作服裝。但是,隨著三十年代西部牛仔電影的風行,在影片中頻頻出現的牛仔褲漸漸走進了公眾的視線。在美國號稱「牛仔之王」的男影星羅伊·羅傑斯,就以一身牛仔裝的形象贏得了許多影迷的心。
從這個時期開始,牛仔裝逐漸脫離了工裝褲的概念,開始流行到各個年齡和各個階層。之後,逐漸地從工人、學生到富有的商人和好萊塢明星,甚至是皇室成員,都開始穿這種輕松又隨意的服裝。
牛仔褲原是十九世紀的美國人為應付繁重的日常勞作而設計出的一種作業服。時過境遷,當年粗重的勞動裝,如今躋身時裝界,巧妙地迎合流行,不斷地變換出新的款式,風靡全球,在時裝領域占據了極大一塊地盤。牛仔褲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現在哪一個年輕人的衣櫃里,找不出一二條牛仔褲?
牛仔褲最常見的顏色當屬藍色,此外又有黑、白等其他色彩。材質也有多種,款式更是不勝枚舉。各生產廠家縫制的牛仔褲都各具特色,不妨多試穿幾條比較一下,挑選自己最中意的。選購時,還應考慮著用的場合以及和上衣、鞋子的配。令年輕人欽慕不已的牛仔褲首推Levi's、Lee和Wrangler等名牌,世界各國又各有國產的名牌牛仔褲,像日本的BIG JOHN、EDWIN等,在日本國內受歡迎的程度,決不亞於大名鼎鼎的美國牛仔褲。幾乎所有的牛仔褲都是男女通用,部分牌號也有臀部較大、股溝較深的女性專用款式。
牛仔褲的代表性款式大致可分以下幾種:
直筒型:牛仔褲最基本的款式,諸如Levi's501、EDWIN505、Lee101等牌號。
瘦窄型:強調體姿美的款式,諸如Levi's606、EDWIN506、Lee301等牌號。
小喇叭褲管型:考慮到穿高幫鞋時的方便,褲管稍大,諸如Levi's517、EDWIN101F、Lee102等牌號。
大喇叭褲管型:七十年代風行一時的款式,膝蓋以下的褲管極大,諸如Levi's646等牌號。
牛仔布的生產起源於美國,牛仔服的創始人是李維.施特勞斯。李維.施特勞斯原是德國猶太人。第一件牛仔服誕生於19世紀中葉,19世紀90年代才在美國投入大批量生產。當時,美國人為牛仔服在美國誕生而感到莫大的自豪和驕傲,1975年美國慶祝建國200周年時,在華盛頓國家博物館還曾經展出了一條所謂的「李維」式牛仔褲,吸引了在場人的諸多眼球。牛仔服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才開始在我國流行,而牛仔布始終伴隨著牛仔服裝的發展而發展,倘若追溯牛仔布的發展歷史,也應該有上百年了,牛仔布經歷了百年風雨的洗禮後,長盛不衰,且市場越來越大,因為牛仔面料與服裝老少皆宜穿著,有很強的通用性,它將長期成為國內外服裝消費者所青睞的時裝之一。可以說,當牛仔服裝在中國興起之時,中國的千千萬萬消費者就「春夏秋冬」都割捨不下對她的眷戀之情。
② 世界上最早的牛仔褲品牌是
Levi's
李維斯(Levi's)由猶太商人Levi Strauss(李維·斯特勞斯)創立。1853年,Levi Strauss成立了生產帆布工裝褲的Levi Strauss & Co.公司。
1873年他與另一夥人JACOB DAVIS把他們生產的扣鈕牛仔褲上所用的「撞釘」注冊專利,標志著第一條牛仔褲的誕生。
作為牛仔褲的「鼻祖」,Levi's象徵著美國野性、剛毅、叛逆與美國開拓者的精神。它歷經一個半世紀,從美國流行到全世界,並成為全球各地男女老少都能接受的時裝。靛藍牛仔斜紋布、腰後側的皮章、褲後袋上的弧線、鉚釘、獨有的紅旗標等都是李維斯的特點。
(2)歐洲最早的褲子擴展閱讀:
相關延伸:Levi's的早期發展歷程:
1853年:當時的淘金熱吸引了LEVI STRAUSS來到三藩市,他利用帆布製成第一條牛仔褲,由於牛仔褲十分耐用、耐磨及具高強韌度,受到廣大挖金工人的歡迎。
1855年:LEVI STRAUSS採用從法國進口的藍斜紋棉布,取代原用的帆布,大幅提升牛仔褲的功能和外觀。
1873年:為了讓金礦工人可以盛載金塊,特別在Levi』s®牛仔褲的後袋加設撞釘,加強其耐用度。同年,Levi』s®牛仔褲的後袋更縫上雙行弧形縫線,稱為Arcuate Design
1886年:Levi』s®牛仔褲於褲後加上一個皮章,皮章上展示了一項測試Levi』s®牛仔褲強韌度的比賽——兩匹馬分別在兩邊拉扯Levi』s®牛仔褲,而事實上,Levi』s®牛仔褲亦於這次比賽中勝出。
③ 最早的歐洲人是從哪裡來的
考古學家在1985年的法國馬賽東南海岸,發現了一個洞穴。在這個洞穴之中,考古學家驚奇的發現了自從冰川時期以來,已經在歐洲消失的野獸繪畫圖。這一發現,使得考古學家們對於了解早期歐洲人類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麼,這個洞穴是什麼時代的呢?在這個洞穴之中,又有什麼樣的人生活過呢?
在1993年,一些考古學家在英國發現了一塊人類的骨骼。考古學家的這一發現,使得他們掌握了最早時期,生活在歐洲的歐洲人很多信息。雖然得到了大量有關最早歐洲人的資料,但是這些還不能夠讓考古學家們推斷出歐洲人的來源。
在考古家當中存在著這樣的說法,那就是一些直立的人種在100萬年前,離開了非洲,到達了亞洲以及中東地區。不過,這些並不能夠說明直立人就是來自歐洲,也不能說明什麼他們什麼時候來到歐洲。高達75%的時段內生活在石器時代的非洲直立人,他們到了大約在中舊石器時代時,開始進入歐洲,並進化成尼蘭德特智人。他們也是最早的具有智慧的人類。
到了舊石器時代,尼蘭德特人又進化成歐洲的克魯馬努人。由這些,人們可以推斷出,生活在歐洲最早的人類,很有可能是從非洲發展過來的。
人類是從非洲走出來的,這是具有非常深遠意義的。由於當時的直立人,他們不能夠承受炎熱的熱帶叢林。於是,他們向北發展,到達了不是太炎熱的溫帶歐洲與亞洲。並且考古學家還在歐洲發現的最早的尼蘭德特人遺留下來的骨頭,經過對發現的骨頭的檢測,考古學愛發現距現今社會已經有15萬年了。然而,到了11萬年前,尼蘭德特人就成為唯一的歐洲原始人類。
後來,到了大約四萬年前的時期,歐洲的原始人類尼蘭德特人,已經被克魯馬努人完全取代。然而,問題又出現了,是尼蘭德先滅亡之後,才有了克魯馬努人還是克魯馬努人是由尼蘭德特人進化成的呢?直到如今科學家還沒能夠將其徹底弄清楚。不過,一些人普遍認為,那些早期的現代人類是由中東來到歐洲的人類與尼蘭德特人雜交的。
直到如此,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化。人們對此很難解答,如果說是尼蘭德特人經過進化,變成了克魯馬人?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一變化呢?還是尼蘭德人滅亡之後,才有了克魯馬努人?如果說是尼蘭德人滅亡之後,才有了克魯馬努人,那麼尼蘭德人為什麼會突然間消失呢?
隨著考古學家進行的深入研究發現,克魯馬努人是並不單單是尼蘭德特人的後代,由於智慧人種在八萬年前就已經開始在中東生活了,因此,克魯馬努人很有可能就是尼蘭德特人與智慧人種的雜交。
而尼蘭德特人之後以會被克魯馬努人取代,是因為克魯馬努人有了自己的語言。因此,到了克魯馬努人時期,就出現了非常復雜的社會組織以及各種分工層次。同時,克魯馬努人時期也已經產生了藝術萌芽。
④ 誰發明了褲子
HISTORY19世紀中葉,牛仔褲的發明者列維·司特勞 斯創出了第一個「Levis」牛仔褲商標之後,美國、英國相 繼推出了其他獨具魅力的牛仔裝品牌,如今它們已風靡美 國、歐洲乃至全世界,共同引領服裝潮流。 牛仔褲之父——Levis商標。標央以金黃色圖飾為其調, 深藍色三角形與天藍色菱形交互穿插,寓有深意,彷彿把人 帶入往昔。1853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發現金礦,人們從 世界各地湧向這里,一時形成淘金熱。一位做紡織品生意的 猶太青年商人列維·司特斯(Levi strauss)靈機一動,將 滯銷帆布製成幾百條褲子到淘金工地推銷,意想不到大受歡 迎。世界上第一條帆布面料工裝褲誕生了。為了實用,他改 用靛藍色粗斜紋布,並以自己的名字「Levis」作為品牌。 列維斯的品牌積累耿他的財富,但賦予這一褲裝為 「牛仔褲的,則歸功於電影明星們。20世紀30年代至50年 代期間,美國好萊塢的男影們在表現美國西部牧人牛仔生活 的影片中穿用了這種褲裝,不僅營造出艱苦、粗獷的生活情 調,還塑造牛仔褲以浪漫男人的形象。在美國影壇有牛仔之 王稱號的羅伊·羅傑斯,將美國西部牛仔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此,牛仔褲走出工裝,演繹為一種時髦的現代服裝模式, 並成為20世紀中葉美國服裝文化的代表,年輕人把他在影片 中穿的牛仔褲作為追求的新潮。 美國牛仔品牌——Lee商標。該標圖案簡單明了,給人 以更多的思考空間,它是1889年由美國的亨利·大衛·利 創立的H·D·Lee公司生產營銷的Lee品牌。它的主要貢獻 是打破男子壟斷牛仔裝的局面,於1949年推出女裝牛仔 褲,掀起一股女性穿著牛仔褲的風潮。 1997年Lee公司帶創新吉尼斯記錄的長23米的Lee10IZ 巨型牛仔褲,在北京和上海展示,令國人大飽眼福。 英國牛仔品牌——Lee Cooper商標。1908年始創於英 國倫敦的Lee Cooper品牌是歐洲牛仔的先軀。在第二次世 界大戰中曾為英國皇家空軍製做軍服,戰後的Lee Cooper 發展成為全英規模最大的成衣廠之一。百年來, Lee Cooper年保持牛仔褲原有的風格上,不斷推出新款, 創出磨損和斑駁的自然效果,經久耐穿,將傳統與現代流動 感設計融為一體,以色彩回歸帶領人們走向豁達、樂觀的境 界,顯示出持久的美感。 20世紀90年代初,Lee Cooper作為第一個歐洲牛仔品 牌在北京登陸,給中國牛仔市場帶來一股清新的空氣,給中 國的民眾突破先天體型上限制,充分享受具有歐陸風情的情 調。有著90多年歷史的英國Lee Cooper牛仔品牌,其產品 已行銷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 百年來,牛仔裝作為一種時裝在時尚的大潮中成為一 簇絢麗的浪花。那磨洗後顯現的舊的肌理和色彩的微妙變 化,體現了返璞歸真的粗獷豪放;合體緊身的幾何式剪裁超 凡脫俗,使人更顯瀟灑與活力。 牛仔褲的經典形式 所謂第一條牛仔褲,並不是我們想中的生來就那個樣。 連"牛仔褲"(Jeans)這個名字也是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才 被利維公司正式採用,在此我們不妨以牛仔褲鼻祖利維公司 的經典之作501牛仔褲為例,回溯牛仔褲從誕生到經典的變 遷 1855年 最早的牛仔褲只有一個後袋,並且沒有約克。 1872年 始創用金屬鉚釘加固牛仔褲受力部位。 1873年 牛仔褲由灰色改為靛藍色。後袋飾以橙色雙拱式線跡。 1886年 把後腰標牌的圖案由小矮人改為兩匹馬。 1890年 加上一個表袋與後約克。 1905年 加上第二個後袋,至此牛仔褲有五個口袋的形制固定下來。 1922年 在褲腰增設腰帶襻。 1937年 後袋的鉚釘被藏在裡面。 1941年 取消了牛仔褲前開襟下部的鉚針 二戰期間 去掉了後腰蝴蝶結及表袋鉚釘,後袋雙拱式線跡由印製的相似圖形代替。 拷鈕上的標志"L.S.&Co.S.F.Cal."代之以一枚月桂樹葉 1947年 戰時配給制結束,拱式線跡重新出現。 1950年 為符合時尚,褲管裁成更瘦身式樣。 1955年 投產第一批裝有拉鏈的501牛仔褲。 1959年 開發出經過預縮處理的牛仔褲。 1966年 後口袋角處以條棒形短線跡代替鉚釘固定。 1971年 紅色標牌上的大寫"LEVI'S"改為小寫的"Levi's"。 1983年 由於織機的改進,門幅增寬,紅褲邊消失
⑤ 請問世界上最早的褲子
褲子的發展史在遠古時,人們都是一絲不掛的。後來由於冬天天氣很冷,於是人們把獸皮披在身上,圍在腰間擋風禦寒。那時就出現了最早的裙子。男人們常常穿著裙子去山上打獵,女人們也穿著裙子烹飪食物。因為山上有積雪,十分冷所以男人們總是穿著長裙上山。但問題是長裙雖然暖和可走起來十分約束,又很不方便追趕野獸!所以有個男人想如果把裙子前面和後面的中間用東西裁開不就可以跑快了嗎!由於此法十分靈驗,所以廣為流傳開來。可是,實踐中出問題。一段時間後男人們發現雖然這樣跑得快但腿又象以前一樣的冷了!又一次革命性的創造,把前後分叉的裙子前後兩片分叉用線縫在一起,這樣開襠褲被發明了。(他們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因為上茅廁很方便)但新的問題接踵而來,冬天在尋找野獸時胯間特別冷。而此時的人們漸漸開始有羞恥感(當時人們還未發明內褲!)在爬山時如果還有女人同行的話這種開叉的裙子,常常暴露出男人的私處,(註:男人由於害羞發明了茅廁)於是乎男人就把中間也縫起來了。這樣私處是不暴露了但上茅廁太不方便,就連小便時他們也得把褲子脫下來,很不方便。直到有一天,有個聰明的女人發明了紐扣,她同樣聰明的老公發明了前面有紐扣的褲子!再後來有了拉鏈,以拉鏈為主的褲子取代了紐扣褲子,一直沿用至今。 女褲史漫談女褲也有其歷史,在今天,雖然女褲輕易在大街小巷中被你撞見,但在古代甚至不太遠的過去,女性穿褲子在很多地方是被禁止的。只有在中國、日本、印度和朝鮮,褲子才是傳統服裝的一部分,但是在西方,只有男人才可以穿褲子,而且歐洲曾經有法律明令禁止男女交叉著裝。實際算起來,女性能穿褲子的歷史並不長,只有短短百十年,這實在讓許多人不能想像。1900年,女性穿褲子還是被視為反叛或男性化,如同現在男性穿裙子一樣的道理。直到20世紀初,大多數女性仍然穿著裙子騎自行車。1910年前後是一個分水嶺,這時,女性穿褲子騎馬或騎自行車不再是非法行為。優雅的女士把端莊和實用結合到一起,穿起了裙褲。第一次世界大戰進一步鞏固了這一新習慣。女性為了能夠從事體力勞動,穿起了褲子或連衣褲,這完全是為了實用而不是時尚。一戰後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門工作,她們進入了過去只有男性進入的經濟和專業領域,女人只有穿褲子才能更好地適應這些工作,於是褲子開始在女性中普遍開來。20世紀20年代,隨著女性的逐步解放,褲子也走到時尚邊緣,一些藝術家和敢於反潮流反傳統的人開始挑戰女性不能穿褲子的觀念。將褲子與新的生活方式聯系在了一起。他們設計出了開始與時尚和潮流掛鉤的褲子,而不僅僅把褲子作為便利工作的裝束。 牛仔服是美國西部開拓者。二戰後,在美國流行的工作服跨過大西洋進入歐洲時裝市場,這是牛仔服佔領的第一塊海外領地。20世紀50年代,牛仔服成了休閑服的標志,進入社會各階層。年輕的模特格蕾絲·凱麗穿起了折邊式牛仔服。牛仔服和其他舒適的褲子成為這種新的輕松生活的標志,而且它們還很性感!但在巴黎,保守的端莊派仍在固執地堅持著自己的觀念,在50年代的巴黎時裝中,絕對沒有褲裝!當時在城市裡穿褲子仍然被視為衣著不端。 50年代末和6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一代人標新立異,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他們穿著反叛性服裝,如牛仔服和皮夾克,以便和老一代相區別。流行文化、時裝、好萊塢偶像——一切都以一個新的反叛性的消費群體為目標,這就是青少年群體。女性穿褲子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而且需求超過以往任何時候。到1965年,女褲的產量超過了裙子。褲子成了女性解放的最重要象徵。法國著名時裝設計師讓·保羅·戈爾捷說,褲子隨著你的腳步往前走。裙子有自己的生命力,但褲子的生命力在穿著者身上。經過10年的抗爭之後,70年代,褲子進入各個社會階層和各種場合。褲子的樣式也經歷了種種變化:喇叭褲,緊身低腰褲,傳統褲等等。它動搖了傳統的男性服裝,進入了爭奇斗艷的女性時裝之列。就連牛仔褲這種起皺褪色的服裝,也被裝飾、放長、整燙或沖模,以便適應時裝潮流的變化。時裝設計者的想像力是不可阻攔的。今天,你很難想像不準穿褲子的時代。雖然只經歷了一個世紀,但褲子已經完全占據了女性的衣櫃,而且它們將繼續發展下去。
⑥ 17世紀末18世紀初歐洲服裝史
一、巴羅克時期的社會背景和服裝文化
所謂「巴羅克」(baroque),意為不合常規,特指各種外形有瑕疵的珍珠。最初是一種藝術批評用語,指那些違反自然規律和古典藝術標準的做法。到19世紀末才用來表示17世紀出現的氣勢雄偉、生氣勃勃、富有動感、注重光和色彩效果的藝術樣式。在服裝史上,也把17世紀初到18世紀初這一個世紀間服裝文化的奇異變遷稱作「巴羅克時期」。
17世紀是歐洲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變革期,各王權和大小貴族。新興資產階級和封建君主勢力、民眾和資產階級、代表舊宗教的天主教和代表革新派的新教之間,在這個世紀展開了激烈的斗爭。舉世聞名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就發生在這個世紀的前半葉;荷蘭在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之後,率先建立了歐洲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經過一個世紀的反復斗爭,也終於步人資本主義社會。與其相對,法國則在這個世紀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專制政體。在這種動盪不安的社會變革過程中,王公貴族們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追求豪華,講究排場,成了表現權勢的社會性和政治性需求。大興土木建造宮殿和花園,舉辦大型的游園會、宴會,聽音樂、觀歌劇、贊助藝術創作,權貴們要麼玩弄權術,搞政治陰謀,要麼去追時髦的貴夫人,在這樣一個男性社會中,必然出現新奇怪異的藝術風格,這就是巴羅克風格產生和形成的時代背景。
就服裝文化來講,17世紀的前半葉,新興強國荷蘭領導著歐洲的潮流,而到了17世紀後半葉,法國的路易十四親政(1661-1715),他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推行重商主義政策,竭力鼓勵對外貿易,設立了享有特權的東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利凡特公司、北方公司等許多壟斷企業,積極採取措施發展民族工業,把麗絲、哥白林雙面掛毯及其他一些紡織產業作為國家企業加以保護和鼓勵,形成法國服裝產業的基礎;他調整國家稅收,改善交通,擴大殖民地,使法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取得了長足發展。與此同時,他自稱「太陽王」,揮霍無度,大興土木修造凡爾賽宮,開辟巨大的園林;他鼓勵藝術創作,大批建築家、畫家、雕刻家、園藝家和工藝家雲集巴黎。他指導人們如何吃、穿、住,以無盡無休的宴會、豪華的舞會、場面壯觀的狩獵活動、隨心所欲的賞賜來炫耀和顯示其無限的權威。為了向歐洲其它國家傳播法國服裝文化,這時出現了把巴黎時裝按等級做成原大或縮小的時裝偶人,裝入箱子,每個月運往歐洲其它王宮和城市,史稱「潘朵拉(pandora)盒子」。1672年創刊的雜志《麥爾克尤拉·嘎朗》把法國宮廷的新聞和時裝信息向公眾傳播,用銅版畫繪制的時裝版畫也在這時出現。這些都使法國成為新的流行中心,也就是從這時起,巴黎開始成為歐洲乃至世界時裝的發源地。
路易十四時代的男裝變化最有特色,過去被用作軍服的寬外衣『卡扎克」(casaque),到17世紀60-70年代逐漸從背縫和兩側收腰,在兩側擺處取褶,使下擺向外張開,後背縫在底擺處開衩,以便於騎馬。到17世紀80年代,這種衣長及膝的長外衣腰身更加合體,名稱也改為「究斯特科爾』(justaucorps),意為緊身合體的衣服。這就形成了19世紀中葉以前男裝的基本造型,也是現代男西服的始祖。現在男西服的許多穿著講究都可追溯到這種究斯特科爾上,如男西服的三件套形式就來自於這時的外衣(究斯特科爾)、中衣(貝斯特,veste,這時是與外衣造型一樣的長上衣,18世紀末變成無袖背心)和褲子(克尤羅特,culotte,褲長及膝下的半截褲)的組合;現在的單排扣西服穿時可以不系扣子的習慣也來自於究斯特科爾;與現代西服搭配的領帶也是與究斯特科爾一起誕生的。
17世紀後半葉的女裝也以奇特的造型,華麗的緞帶、麗絲和刺綉裝飾表現出巴羅克樣式的特徵。特別是為塑造理想的女性美,曾於16世紀流行過的緊身胸衣這時又一次回到女性身上。與此同時,從17世紀80年代起開始使用臀墊「巴斯爾」(bustle),把後臀部膨大化,外裙被捲起來集中放在後臀部,然後從這里垂下來形成拖裾。這種巴斯爾樣式在西洋服裝史上共出現過三次,這是第一次,18世紀未和19世紀末又再次流行。
二、洛可可時期的社會背景和服裝文化
歷史進人18世紀,西歐各國資產階級不斷發展,資本主義勢力逐漸增強,社會結構發生著深刻變化18世紀中葉,產生於英國的產業革命,大大加速了西歐資本主義的進程。在文化藝術方面,法國仍是西歐的中心。新興資產階級不斷積累財富,絕對主義的路易王朝漸漸失去活力,處於沒落的前夜。在上流社會,出現了與國王主宰的宮廷相對的資產階級的沙龍文化(salon,即「會客室」、「客廳」。指從17世紀起,西歐貴族、資產階級談論文學、藝術或政治問題的社交集會。18世紀這種集會在法國特別流行)。在這樣的沙龍中,人們只追求現世的幸福和官能的享樂,這使人們的感覺異常敏銳,從而形成了與巴羅克那莊重豪華、拘泥虛禮的宮廷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這就是著名的「洛可可樣式」。
洛可可(Rococo)一詞來自法語Rocaille,意為小石頭、小沙礫。作為藝術風格用語,起先指用貝殼和石頭修築起來的人工假山和岩洞,後來指具有貝殼紋樣曲線的裝飾主題。最初,這個詞是對18世紀室內裝飾和傢具樣式的批評用語,後來與巴羅克用語一樣,專指18 世紀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文化樣式。其特點是室內裝飾和傢具造型上,到處都是凸起的貝殼紋樣曲線和茵苔葉形主題的組合,C形、S形和渦旋狀曲線紋飾婉蜒反復,牆壁與天花板、牆壁與牆壁、傢具的邊角和接縫等分割線都巧妙地用紋飾隱蔽起來,盡量避兔直線、直角的交叉和使用 。鍍金的富麗堂皇的青銅裝飾比比皆是,整個室內的色調是高明度、低純度,十分淡雅,白地上金色的曲線紋樣最為流行。並目打破了文藝復興以來左右對稱的模式,創造出一種非對稱的、富有動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纖細、輕巧、華麗、繁復的裝飾樣式。與巴羅克樣式那種洋溢著生氣、莊重的量感和尊大感的男性風格相對,表現出一種纖弱柔和、艷麗典雅的女性風格。
17世紀的巴羅克風格服裝是以男性為中心,以路易卜四的宮廷為舞台展開的奇特裝束,而18世紀的洛可可風格的服裝則是以女性為中心,以沙龍為舞台展開的優雅樣式。洛可可式的服裝文化從其發展過程上可分為三個階段:即1715-1730年從巴羅克向洛可可的過渡期,服裝上一面殘留著巴羅克的影子,一面向纖弱柔和的女性趣味發展;1730-1770年是洛可可服裝文化的鼎盛期;1770-1790年是洛可可文化的衰落期,服裝上出現許多轉變跡象,預示著新時代的到來。這時,各種新的服裝雜志陸續出版發行,逐漸取代過去的「潘朵拉盒子」,成為傳播流行的重要媒體。到18世紀80年代,受新古典主義風潮和英國自然主義影響,英國那質朴的時裝傳入法國,使進人窮途末路的洛可可樣式為之一變。但流行的根本轉變,還要藉助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風暴。
洛可可時期的女裝上又一次出現裙撐,這是繼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裙撐之後第二次使用裙撐來使女裝下半身膨大化的現象。這次的裙撐叫做「帕尼埃」(panier,意為行李筐、背籠),其造型前後扁平,左右橫寬,很像馬馱東西時的背籠,故得名。歷史卜,裙撐總是與緊身胸衣同時使用的,之所以要使裙子膨大化,就是出於使細腰更顯得纖細這個目的。而由於緊身胸衣的長期使用.女性軀干極度變形,這大大影響了女性的建康,甚至縮短了壽命。弱不禁風、嬌滴滴的姿態成了這個時代女性美的標志。
三、新古典主義時期的社會背景和服裝文化
18世紀末,法國封建制度極端腐朽,頑固地阻礙各種改革,嚴重地束縛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國王為首的第一等級(僧侶)、第二等級(貴族)與廣大的第三等級(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和農民)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終於在1789年爆發了推翻路易王朝的資產階級大革命,路易十六和皇後瑪麗·昂特娃耐特先後被送上斷頭台。大革命後,經過數年的混亂,1795年,法國進人督政府執政的第一共和制。1804年拿破崙稱帝,法國又進人第一帝政時代。拿破崙對內重整革命後的混亂局面,強化中央集權的國家機器,頒布了《拿破崙法典》,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鼓勵發展工商業,發展教育和科技事業。對外加緊擴張和侵略。雖然他用戰爭的形式把法國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帶到歐洲各地,嚴重地動搖了歐洲的封建統治基礎,但他的專制統治也破壞了法國人民在革命中爭得的自由,激起法國人民的不滿,同時義侵犯了各國的獨立,招來了全歐洲的敵意。1814年,反法聯軍攻進巴黎,拿破崙帝政結束。第一帝政雖然從此結束,但帝政時代形成的服裝樣式,特別是女裝樣式,一直延續到19世紀20年代中期。
另外,自18世紀中葉起,由於義大利、希臘和小亞細亞地區古代遺址的發現、勘察和考古研究的興起,引起人們對古典文化的興趣,這就出現了新古典主義思潮。這種思潮與英國的自然主義相呼應,對法國大革命後人們的思想、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影響很大。因此,在服裝史上也把1789年到19世紀20年代中期這一段歷史稱作新古典主義時期。
以自由、平等、博愛為口號的法國大革命的風暴,一夜之間改變了文藝復興以來三百年間形成的貴族生活方式,一掃路易宮廷的豪奢惡習和貴族特權,摒棄了繁復的人工裝飾,過去那以絢爛的貴族男性時裝為流行的主要角色的歷史,與法國絕對主義王制的覆滅一起打上了休上符。從此以後,一直到現在,一提起「時裝」(mode)就單指女裝的流行。總之,革命後的男女裝最為顯著的變化就是簡朴和古典風尚。人們以健康、自然的古希臘服裝文化為典範,追求古典的、自然的純粹形態。特別是女裝,造型極為簡練樸素,與裝飾過剩,嬌揉造作的洛可可風格形成強烈的對比。這是一種用白色細棉布製作的襯裙式連衣裙。其造型特點是把腰線提高到乳房底下,胸部內側做成兼有乳罩作用的護胸層,袖子很短,袖型多為泡泡袖,玉臂裸露,作為彌補,長及肘部以上的長手套登場。裙子很長,柔和、優美的垂褶自高腰身處一直垂到地上,而且這種長裙越來越長,以至使女士們行走時不得不用手提著裙子,這種優雅的姿態也是一種流行。這時流行的面料是來自英國的薄如蟬翼的白色細棉布,自1760年以來,英國的產業革命使其紡織技術有了顯著發展,利用從印度進口的棉花,生產出高紗支的細棉布和紗、羅等薄形棉織物。在古典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這種薄形棉織物取代了過去那華美的絲織物。在樸素的襯裙式女裝流行的同時,為了增加美感,也是出於禦寒之需要,女士們喜用各種顏色的披肩來裝飾自己,其中法國中部的蒂勒市出產的經編絹網(六角形網眼紗)最為常用。因此,這種絹網織物也就用其產地名來命名為「蒂勒」(tulle)。從1798年起,人們又時興使用印度產的開士米披肩,這是用印度北部的克什米爾山羊絨製成的精紡織物,其優越的保暖性能和輕軟柔和的手感深受當時貴婦們青睞。
1804年,拿破崙稱帝後,他非常崇拜古羅馬文化,為了盡快恢復國力,他採用鼓勵奢華來推動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大興土木營造宮殿,復興絲綢。天鵝絨和麗絲等紡織工業,獎勵工藝美術事業;另一方面,在著裝上追求華美的貴族趣味,他讓畫家為自己設計禮服,不許上層女性在同一場合穿同樣的衣服,這使法國宮廷掀起一股豪奢風潮,同時期的英國以及歐洲其他諸國都望塵莫及,只好盲目迫隨。這種著裝風習的確促進了法國紡織業和服裝業的發展,給當時許多手工業者提供了就業機會。但帝政時代的女裝仍是高腰身的造型,從1804年起,裙長變短,一般長及地面,下擺開始變寬,並出現褶飾、飛邊和麗絲做的邊飾,使用的面料也由薄形細棉布改為較厚的緞子等絲織物。這種樣式在歷史上稱作「帝政樣式」(Empirestyle).帝政末期,曾在大革命後一度摒棄的緊身胸衣又悄然回到女性身上,女裝上的裝飾越來越多。拿破崙失敗後,隨著舊貴族勢力的東山再起,女裝再次向華美的裝飾過剩的重裝方向發展,向浪漫主義時代過渡。
四、浪漫主義時期的社會背景和服裝文化
拿破崙帝國覆滅後,一直到1830年法國的7月革命這段時間,以法國為首,歐洲所有國家的反動勢力卷土重來,權力重新回到舊貴族手中。1814年回到王位上的路易十八於1824年逝世,極端反動的查理十世繼位,在法國瘋狂地推行封建專制政策。但歷史的車輪不可逆轉,反動的政治並沒能阻擋以工商業為中心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兩者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終於爆發了1830年的7月革命。一些自由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組成的燒炭黨人和工人、手工業者一起,用暴力推翻了復辟的波旁王朝,政權落到資產階級自由派手裡,資產階級君主制在法國確立。7月革命在歐洲掀起了一陣風暴,橫過比利時、義大利半島、德國和波蘭,又一次震撼和動搖了歐洲的封建復辟勢力。雖然7月革命使法國擺脫了世襲貴族的壓迫,卻又一次淪於以「錢袋子國王」路易·菲力普為代表的金融貴族的統治之下,最後導致 1848年以推翻金融貴族,實現民主為目的的巴黎2月革命,粉碎了資產階級保留立憲君主制的陰謀,成立了法國歷史上的第二共和制。後來經1848年的 6月革命,由於路易·波拿巴政變,法國又於1852年進人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政時代。
在這種政治風雲變幻的歷史時期,夢想資本主義無限發展的資產階級的浪漫主義和企圖向貴族時代復辟的反動的浪漫主義混合在一起,形成這個時期獨特的社會風潮。由於長期戰爭,法國財政極其匿乏,人們心底彌漫著一種不安情緒,因此,許多人缺乏上進心,反對古典主義和合理主義,逃避現實,憧憬富有詩意的空想世界,傾向於主觀的情緒,強調感情的優越,以中世紀文化的復活為理想。這種思潮無論在文學、藝術,還是在服裝上都有明顯表現。特別是女性,為了強調女性特徵和教養,社交界的女士們經常揣著懷中葯,手裡拿著手絹斯文地擦拭眼淚或文雅地遮在嘴上,故作纖弱、婀娜的嬌態,好像是久病未愈,弱不禁風。與之相應地,女裝也創造出一種充滿幻想色彩的典雅氣氛。甚至男裝也受其影響,出現收細腰身的造型。因此,服裝史上把1825-1850年這一段歷史稱作浪漫主義時代。
⑦ 牛仔褲發展史
牛仔褲,英文名為「Jeans」,最早記載於1567年,是對來自義大利港口城市那亞(Genoa)祥的商船水手所穿的褲子的稱謂,捷即「或「Genoese」Genes」。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Jeans」這個響當當的名字才被利維公司正式採用 ,在這之前人們把它稱之為「齊腰工裝褲」(Waist High Over all)、「褲子」(Pantaloons)。
說起牛仔褲,人們自然會想起1849年美國那次淘金潮,當時第一批踏上美國大陸的移民,他們可以說是一窮二白,他們不得不拚命的工作。強烈的勞動使得衣服極易磨損,特別是在1849年礦工們一窩蜂湧進加利福尼亞州,形成了當時著名的淘金潮。由於衣料非常容易破損,人們迫切希望有一種耐穿的衣服在這種背景下,堅實、耐用的牛仔褲應運而生。利維 斯特勞斯(Levi Strauss)被公認為是牛仔褲的發明者。 1850年,他所創立的利維公司(Levi`s)生產的501牛仔褲就是世人所知的牛仔褲的鼻祖了。30年代中期 ,在美國中西部農業地帶幾乎人人都穿的牛仔褲第一次被帶到密西西比河以東的繁華都市,從此牛仔褲開始步入流行服裝的行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當局把牛仔褲指定為美軍的制服,大批的牛仔褲隨盟軍深入歐洲腹地。戰後士兵返回美國,大量積存牛仔褲在當地限量發售由於這種褲子美觀、實用、耐穿,又價格便宜,所以在當地大受歡迎。於是歐洲本地的工作服製造商紛紛爭相仿效美國的原裝貨色,從而使牛仔褲在歐洲各地普及、流行開來。美國好萊塢的影視娛樂業對帶動牛仔褲的國際流行風潮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50年代期間的著名電影如《無端的反抗》、《天倫夢覺》等,片中的主角都穿著舒適、大方的牛仔褲,在那些大牌明星引導潮流的影響下,牛仔褲在當時成為一種時尚的標志。
在人們的印象中,經典的牛仔褲應該是這樣的:靛藍色、純棉斜紋布、臀部緊身、中低腰短襠設計、褲腿略小、拷鈕 、緝明線、貼袋、釘標牌等裝飾。 然而,最早的牛仔褲並不是就跟我們所想像中的那樣。牛仔褲的鼻祖--利維公司,它所推出的501牛仔褲可以說是牛仔褲的經典之作。 下面我們就以它的發展過程來回溯一下牛仔褲從誕生到經典的變遷:
1855年--最早的牛仔褲只有一個後袋,並且沒有約克。
1872年--始創用金屬鉚釘加固牛仔褲受力部位。
1873年--牛仔褲由灰色改為靛藍色。後袋飾以橙色的雙拱式線跡。
1886年--把後腰標牌的圖案由小矮人改為兩匹馬。
1890年--加上一個表袋與後約克。
1905年--加上第二個後袋,至此牛仔褲有五個口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
1922年--在褲腰增設腰帶襻。
1937年--後袋的鉚釘被藏在裡面。
1941年--取消了牛仔褲前開襟下部的鉚釘。 二戰期間去掉了後腰蝴蝶結及表袋鉚釘,而後袋的雙拱式線跡則由印製的相似圖形來代替。一枚月桂樹葉代替了拷鈕上的標志「L.S.&Co.S.F.Cal.」。
1947年--拱式線跡重新出現。
1950年--為隨應時尚潮流,褲管裁成更瘦身的式樣。
1955年--開始生產裝有拉鏈的501牛仔褲。
1959年--開發出經過預縮處理的牛仔褲。
1966年--後口袋角處以條棒形短線跡代替鉚釘固定。
1971年--紅色標牌由祥「LEVI`S」改為捷「Levi`s」。
1983年--由於織機技術的改進,使得門幅增寬,紅褲邊消失。 進入90年代,科技的高速發展使得製作牛仔褲的工藝大大提高,加上時間的積累令牛仔褲獲得了今天的完善結構。
⑧ 褲子的發展歷史
如果告訴你歐洲人直到極晚才開始使用「惡魔的草叉」餐具,而在漫長的歲月里,他們習慣的是用手抓東西吃,你或許不覺得吃驚,不過若是告訴你直到俄羅斯那位千古一帝彼得大帝於1717年到巴黎訪問,風流世紀的中心——巴黎的婦女們都還不穿內衣的話,那麼你或許會說這怎麼可能。而事實上至少巴黎那些粉頭粉臉,洛可可的男人們還是有褲子可穿,而很多古代文明璀璨的國度卻在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沒有發明褲子,也就是說無論男女,他們都不穿褲子。這可不是歷史惡搞,真實而可信
那麼這些沒發明褲子,或說在很長一段歷史都不穿褲子的民族到底有哪幾個?首先呢古希臘人排第一位,他們始終都對褲子過敏,從不去穿,事實上對他們而言衣服有時候也無關緊要,比如說在體育館里或運動會上。第二位是古埃及人,由於沙漠炎熱,或許情有可原。三呢,則是中國。
話說燕趙悲歌的俠客,在飛檐走壁,展現傲人輕功的時候要注意的或許不是被人發現,不是被人當成採花大盜揪下一頓海扁,而更有可能的是要擔心春光乍現問題。當然趙武靈王射騎胡服後,趙國的刺客或許也因此得益而有了一條褲子。
這話從何說起呢?簡單一句話就是褲子是游牧民族發明的,因為他們要騎馬穿裙子不方便,而定居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文明高度發展的民族卻不穿褲子,他們穿裙子,或是其他東西,總之里邊從來都不穿褲子就是。
為什麼定居民族往往會被游牧民族掠奪呢?因為打不過人家,為什麼打不過人家呢?因為不會騎馬,攻擊效率差,要逃跑又跑得慢。這可不是菠蘿我總結出來的,這應該是國家被一幫游牧民族包圍的趙武靈王總結的,於是他射騎胡服,對國民的衣著進行改革,終於成為了一大強國。簡單的說趙武靈王的成功就是讓國人穿上褲子,爬上馬而已,至於射術嘛~都列入六藝中,怎麼會不熟練呢。
不過中國古人也不是老穿不上褲子,他們在後來還是有了褲子,在五代十國時期就肯定穿上了。不過中國的婦女與法國的婦女一樣,穿上內衣是更晚的事情了,雖然她們曾穿過有褲筒無褲襠的東西,不過這能叫褲子嗎?
古希臘以喜好裸體出名?你如果這樣認為,那你就是跟別人人雲亦雲了。他們也認為裸體是羞恥的事情,而且極度對人不尊敬,當然這是在體育館外及運動會除外。由於古希臘的年輕男人一天有很多時間都浪費在體育館里,所以衣服對他們而言並不太必要,但出了體育館就不同了。你要是不穿長內衣,只穿件長外套,那麼就會有人說你是裸體,因為這個民族始終沒有發明褲子。
古希臘人是個奇怪的民族,他們在很多領域上都有傲人成就,但卻沒有發明一款像樣的男性服飾。小孩子都只穿件長內衣,就到處跑,大人也只是在長內衣外再加件長外套,而這長外套也只是一塊四方型的大布料。但總有些傷風敗俗的男人,只穿件長外套不穿長內衣也到處亂跑,比如蘇格拉底就是。
據說長外套的長短很講究,長過膝蓋你就准備被人罵奢侈,而短過膝蓋,就更慘,那就是很不要臉的事了,說到底都是里邊沒穿褲子的關系。古希臘那位以美貌出名的大將亞斯比德就因為長外套太長而被人指責過。
古埃及人是最為性感的民族,抱歉,我不得不用「性感」這個詞。白色亞麻布實在是透明的可怕,而就連古埃及的法老也經常只穿條短裙。(擦汗~)古埃及男人的服飾很摩登,迷你超短裙,曲線優美的背帶裙。咳,去看看他們的那些壁畫吧。無論男女,當他們穿長白色亞麻布的長裙的時候,總是有兩條修長的腿露了出來,而且還不包括他們竟然是個不穿褲子的民族。
基本上古埃及的男人很符合現代時裝提倡的中性主張,他們喜歡戴假發,有著漂亮流蘇的假發,畫上黛綠色眼影,穿著白色透明的亞麻布短裙。(咳,真難想像啊~)
不過古埃及的男人之所以要畫上眼影,那是為了保護眼睛,不受風沙,細菌的侵害,有人是如此說的。但毫無疑問,很大的原因還是為了美觀。
呵呵,講到這里才發現有點離題了,不過反正談的也是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