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古代囚犯們穿的囚服是平常穿的最里一層白色的衣服嗎他們的囚服換洗不他們只能穿囚服嗎穿內褲嗎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史籍上就有「 衣塞路,囹圄成市」。古代的囚犯就規定要穿統一的、不同於一般居民的衣服。這一獄制一直沿襲到現在。
古代囚犯的囚衣一般都是赭色,而不是白色。所有囚衣由刑部撥銀子下來製作的 但是很多官員都把這錢給貪污了,就導致每年一換的囚服沒錢更換,有些地方只能穿舊的 還有些是重死囚斬首後身上撥下來的 甚至是沒有囚服換~~
但是清代比較忌諱代表「朱」的紅色,所以死囚和劊子手從來就不穿紅色的衣服。清朝官府不會為死囚專門做「制服」,因為這要花錢,這個錢誰出?有的死囚一文不名,根本不可能出錢作囚服。而官府就更不可能,清代的官吏是出名的腐敗,不找死囚要錢就不錯了。事實上清代的死囚不光得不到囚服,自己的衣服還要貢獻給劊子手。
清代處決犯人其實很樸素,跟宰豬差不多,因為是異族統治,所以不可能有那麼多窮講究,剝去上衣,也就是這個意思。蒲松林的聊齋里似乎也有描寫,說縣令抓了叛賊,綁成一串,一個個砍,最後十戶九空。本來漢人就沒地位,犯人在官府眼裡就更沒有地位了,鞋子上衣都剝掉,留條褲子只是為了防止太傷風敗俗。
你看到的哪些白色衣服大概都是電視劇裡面的吧,和歷史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❷ 古代囚犯進監獄是否要換穿囚服具體怎樣進行
以明朝為例 分重犯和輕犯 重犯就是指要發配做勞役或者等著秋後問斬的還有就是政治犯,一般這樣的犯人都是需要換囚服的,從收押的第一天起就會被換上囚服。 輕度的犯人,比如候審的~就不用了
但是也和地方官員的腐敗程度有關系 因為囚服都是刑部撥銀子下來製作的 很多官員都把這錢給貪污了,就導致每年一換的囚服沒錢更換,有些地方只能穿舊的 還有些是重死囚斬首後身上撥下來的 甚至是沒有囚服換~~
❸ 犯人在古代還有哪些名稱
有:人犯;南冠。
在明代詩人夏完淳的《別雲間》詩中寫「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意思是:三年為抗清兵東走西飄盪,今天兵敗被俘作囚入牢房。
南冠(guàn),被囚禁的人。語出《左傳》。楚人鍾儀被俘,晉侯見他戴著楚國的帽子,問左右的人:「南冠而縶者,誰也?」後世以「南冠」代被俘。
此詩起筆敘艱苦卓絕的飄零生涯,承筆發故土淪喪、山河破碎之悲憤慨嘆,轉筆抒眷念故土、懷戀親人之深情,結筆盟誓志恢復之決心。
既表達了此去誓死不屈的決心,又對行將永別的故鄉流露出無限的依戀和深切的感嘆。 全詩思路流暢清晰,感情跌宕豪壯。格調慷慨豪壯,讀來令人盪氣回腸。
(3)古代囚犯的褲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弘光元年/順治二年(1645年),夏完淳時年15歲,從父允彝、師陳子龍在松江起兵抗清。兵敗,其父允彝自沉於松塘而死。夏完淳與其師陳子龍繼續堅持抵抗。
次年夏完淳與陳子龍、錢旃飲血為盟,共謀復明大業,上書魯王(朱以海),魯王遙授中書舍人,參謀太湖吳易軍事。
永曆元年/順治四年(1647年)夏,作者因魯王遙授中書舍人之職而上表謝恩,為清廷發覺,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別雲間》即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臨別松江時所作。
❹ 古代穿在最里邊的褲子叫什麼褲
褻褲就是內褲或稱底褲
其實褻褲確切的指古人裡面穿的小褲,那時候可沒有現在這樣的內褲
❺ 在古代人們穿的褲子稱為什麼
蔽膝,古代中原地區一種男女皆用的服飾。屬於古代/下/體/之衣,是遮蓋大腿至膝部的服飾,是古代遮羞物的遺制,蔽膝與佩玉在先秦時都是別尊卑等級的標志。江淮之間謂之棉,自關東西謂之蔽膝。
❻ 古代男子服飾各個部分都叫什麼名字
衣有廣狹二義。廣義的衣指一切蔽體的織品,包括頭衣、脛衣、足衣等。狹義的衣指身上所穿的。
上古的頭衣主要有冠冕弁三種。冠是貴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樣式和用途與後世所謂的帽子不同。據說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寬,有褶子,兩端連在冠圈上,戴起來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帶子,從前到後覆在頭發上。由此可見,上古的冠並不像後世的帽子那樣把頭全部蓋住。冕,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最初天子諸侯大夫在祭祀時都戴冕,所以後來有「冠冕堂皇」這個成語。「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稱,它又被用來比喻「居於首位」。弁也是一種比較尊貴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據說就是沒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頂,類似後世的瓜皮帽。
帽,據說是沒有冠冕以前的頭衣,《荀子·哀公》:「哀公問舜冠於孔子」,孔子對曰:「古之王者有務而居領者矣」,楊倞注「務讀為冒」,意思是說務就是帽。後來帽成為正式的頭衣,杜甫《飲中八仙歌》說,張旭「脫帽露頂王公前」,脫帽沒有禮貌,可見戴帽就有禮貌了。
古代衣裳並舉時,衣只指上衣。下衣叫做裳。《詩經·邶風》說:「綠衣黃裳。」《詩經·齊風》說:「顛倒衣裳。」但是裳並不是褲而是裙。《說文》說:「常(裳),下裙也。」連在一起的叫做深衣。古人衣襟向右掩(右衽)用絛系結,然後在腰間束帶。《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可見左衽不是中原的習俗。帶有兩種:一種是絲織的大帶,一種是皮做的革帶。大帶是用來束衣的,叫做紳,古人常說「縉紳」意思是把上朝時所執的手版插在帶間,而縉紳就成了仕宦的代稱,「紳士」的意義也就此發展而來。革帶是用來懸佩玉飾等物的。古人非常珍視玉。《禮記·玉藻》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裘和袍是禦寒的衣服。《詩經·檜風》說:「羔裘如膏,日出有曜。」《詩經·小雅》說:「彼都人士,孤裘黃黃。」可見古人穿裘,毛是向外的,否則不容易看見裘毛的色澤。袍是長襖,據說裡面鋪的是乳麻。一般來說,窮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論語·子罕》:「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可見穿袍穿裘有貧富的差別。漢以後有絳紗袍、皂紗袍,袍成了朝服了。
上古時代還不懂得種棉花。所謂「絮」、「綿」,都只是絲棉。因此,上古的布並不是棉織品,而是麻織品或葛織品。帛則是絲織的總稱。布與帛也形成了低級衣服與高級衣服的對比,貧賤的人穿不起絲織品,只能穿麻織品,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稱。
上古時代,男女服裝的差別不是很大。直到中古,男女服裝也還不是嚴格分開的。唐宋以後,婦女著裙之風大盛,男子才以袍為常服,女以裙為常服。上古有裳無褲。但上古所說的褲,並不等今天所謂的褲。《說文》:「絝,脛衣也。」可見當時所說的,很像今天的套褲,所不同者,它不是套在褲子外面的。有襠的褲子叫褲,《釋名·釋衣服》說「褲,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此外有一種,類似後世的短褲叉,形似犢鼻,叫犢鼻褲,穿起來便於勞動操作。《史記》說,司馬相如「身自著犢鼻褲」,和奴婢們一起洗滌食具。
上古的鞋叫履,有麻履、葛履等。據說葛履是夏天穿的,冬天穿皮履。一般的履是用麻繩編織成的。編時要邊編邊砸,使之結實,所以《孟子》說「捆履織席」。
❼ 古代犯人衣服上寫的什麼字
古代坐牢人衣服上的後背都有一個「囚」字,表示是囚犯。
❽ 中國古代囚犯只能穿囚服嗎他們穿不穿褲衩他們的囚服換洗嗎水牢會把囚服弄濕嗎(多詳細點)
也可以穿一些顏色單調的,比如灰色等,,
基本上不換的也不洗的,,
水牢肯定會弄濕的,,
水牢就好象游泳池一樣,,關在裡面的囚犯必須24小時在裡面,,而且恐怖的時候有老鼠類似的小動物在裡面,而且關在裡面的,,關久了,對身體也不好,男的話,JJ也會不行,,還有其他的,,
❾ 古代男人穿的褲子叫什麼褲
在中國,根據記載,早在商代,男性就開始穿裙子,而女性直到漢朝才形成穿裙子的習慣。
商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衣長到膝蓋;下身穿「裳」,裳長到足踝,在腰部束一條寬邊的腰帶,腹前加了一條上窄下寬、像斧子形狀的裝飾物「齻」,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蔽膝」。
到了很講究雅緻和禮儀的周代,開始把下裳的兩片布合成一個圓筒,類似現在的裙子,比商代的裳更雅觀,就是騎馬不很方便。
春秋戰國時期,上衣和下裳乾脆合在一起,從上下兩截單獨穿的衣和裳,變成了上下一體,走了簡潔的路子,二合一―――把三角形的布在身後展開,布的右下角繞過雙腿,從雙腿前包到身子左側,之後把布的左下角按照同樣的方式裹到身子右側,再用腰帶束住,這就是風靡戰國時代的「深衣」。看起來頗有點兒連衣裙的味道。
上面提到的上衣下裳和「深衣」,多用於禮服,也就是說,在某些特別的場合,人們必須穿裙子才不失禮。
後來,「深衣」演化成袍子,也出現了褲子,中國男人才告別了穿裙子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