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批發 > 佛道教的帽子青布的批發價格

佛道教的帽子青布的批發價格

發布時間:2022-09-05 20:36:59

『壹』 道教所說的化胡為佛,到底是不是真的

老子,生卒年不詳(公元前571-?)春秋時期老莊學派的代表,是道家的標志性人物,被後世道教系統追封為道祖,也是李唐皇室追認的始祖。更是兩漢、魏晉時期黃老之學、玄學的核心靈魂人物。對我國的文化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到現在依然有著強大的影響力。

作為諸子百家之一,他的核心主張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現在傳世的《道德經》為其思想主張的著作,在函谷關著作完成之後就不在有確切記載。最為流行的說法是騎青牛西去。

道教形成規模是南北朝時期,經歷道士寇謙之等人的改革,已經系統化,在組織上與佛教可以一爭高下。

但是東漢魏晉時期,東來的佛教為了盡快的取得信眾認可,完全有可能對外宣揚佛教與道家一教兩名,也符合道家的陰陽兩極論,一物兩面。於是對外編纂老子化胡,表示佛教也是道家的一直,這樣最大限度的避免了被作為外來宗教排斥的可能性,再加上當時玄學風行,上層社會以談玄為樂趣,佛教這樣附和一些,正好迎合當時門閥士族的愛好,引起好奇心,藉助他們的一系列特權減少傳教的阻力。

這樣可以解釋為啥在玄學風行的年代突然出現《老子化胡經》這樣的著作,當時卻沒有人反擊,後續的反擊已經南朝四百八十寺,三武滅佛之前。就是因為藉助兩晉南北朝,佛教的因果輪回說收獲了大批的信徒,他們不在滿意於附會在道家之下,於是從隋朝開始,佛道爭論完全檯面化。

但是早期的老子化胡之說早就四處散布,佛家也沒辦法全部收回,只好混淆視聽,大聲疾呼老子化胡是道家散布的消息。而道家則堅持己見認為本來就是佛家自抬身價的結果。

本文歪史原創,謝絕抄襲。

『貳』 佛教道教當中都有什麼咒語啊

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摩佛馱耶,南摩達摩耶,南摩僧伽耶,南摩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具大悲心者,怛侄托,唵,斫竭羅伐底,震多末尼,摩訶伯蹬謎,嚕嚕嚕嚕,底瑟吒,瑞羅阿竭利,沙夜吽,癹莎呵 (此根本造咒),唵,伯蹋摩,震多末尼,瑞羅吽,(此大心咒),唵,跋喇陀伯亶謎吽 (此隨心咒)。
消災吉祥神咒
曩摩三滿多,母馱喃,阿怛羅底,賀多舍,娑曩喃,怛侄托,唵,佉佉,佉呬,佉呬,吽吽,入哇羅,入哇羅,伯羅入哇羅,伯羅入哇羅,底瑟炸,底瑟炸,瑟致哩,瑟致哩,娑癹吒,娑癹吒扇底迦,室哩曳,娑哇訶。
功德寶山神咒
南摩佛馱耶,南摩達摩耶,南摩僧伽耶,唵,悉帝護嚕嚕,悉都嚕,只利波,吉利婆,悉達哩,布嚕哩,娑哇訶。
佛母准提神咒
(稽首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俱胝 我今稱贊大准提,惟願慈悲垂加護)
南摩颯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侄托,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訶。
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
唵,捺摩巴葛瓦帝,阿吧羅密沓,阿優哩阿納,蘇必你,實執沓,牒左羅宰也,怛塔哿達也,阿羅訶帝,三葯三不達也,怛你也塔,唵,薩哩巴,桑斯葛哩,叭哩述沓,達羅馬帝,哿哿捺,桑馬兀哿帝,莎巴瓦,比述帝,馬喝捺也,叭哩瓦哩婆喝。
葯師灌頂真言
南摩薄伽伐帝,鞞殺社,窶嚕薜琉璃,伯喇婆,喝羅闍也,怛托揭多也,阿羅喝帝,三藐三菩陀耶,怛侄托,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莎訶。
觀音靈感真言
唵,嘛呢叭彌吽,麻曷倪牙納,積都特巴達,積特些納,微達哩葛,薩而斡而塔,卜哩悉塔葛,納補羅納,納卜哩,丟忒班納,納麻爐吉,說羅耶莎訶。
七佛滅罪真言
離婆離婆帝,求訶求訶帝,陀羅尼帝,尼訶羅帝,毗黎你帝,摩訶伽帝,真陵乾帝,莎婆訶。
往生凈土神咒
南摩阿彌多婆夜,哆托伽多夜,哆地夜托,阿彌利都婆毗,阿彌利哆,悉耽婆毗,阿彌利哆,毗伽蘭帝,阿彌利哆,毗伽蘭哆,伽彌膩,伽伽那,枳多伽利,娑婆訶。
善女天咒
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南無室利,摩訶提鼻耶,怛你也托,波利富樓那,遮利三曼陀,達舍尼,摩訶毗訶羅伽帝,三曼陀,毗尼伽帝,摩訶伽利野,波彌,波羅,波彌,薩利哇栗托,三曼陀,修伯梨帝,富隸那,阿利那,達摩帝,摩訶毗鼓畢帝,摩訶彌勒帝,婁玻僧只帝,醯帝簁,僧只醯帝,三曼陀,阿托阿陋婆羅尼。
虛空藏咒
南無虛空菩薩摩訶薩 (三稱)
阿旅,邏闍鞞鈐,浮娑闍鞞耶,娑奈闍鞞,博廁,娑迷婆吒,邏闍鞞托奈婆邏鞞,薩多邏伽邏泥,休磨休磨,摩訶,伽樓尼伽娑婆訶。

[轉帖]道教的咒語
道 教 施 法 儀 式 中 , 常 有 咒 語 、 掐 訣 、 步 罡 等 , 它 們 和 書 符 一 起 成 為 道 法 的 基 本 手 段 。 道 士 以 畫 符 念 咒 、 掐 訣 步 罡 來 施 行 法 術 , 以 增 強 人 們 戰 勝 邪 惡 的 信 心 。 這 些 法 術 本 身 具 有 使 人 類 在 無 法 控 制 的 異 己 力 量 面 前 保 持 心 理 平 衡 和 生 活 信 心 的 文 化 功 能 。

咒 語 是 一 種 被 認 為 對 鬼 神 或 自 然 物 有 感 應 或 禁 令 的 神 秘 語 言 : 咒 語 常 和 以 人 體 真 氣 「 禁 制 」 鬼 神 、 外 物 的 氣 禁 術 結 合 在 一 起 , 稱 為 禁 咒 。 有 時 和 符 一 起 出 現 , 稱 做 符 咒 。 道 士 在 施 行 咒 術 時 又 往 往 借 助 某 些 中 介 物 , 如 咒 水 、 咒 棗 等 , 這 些 施 過 咒 術 的 水 、 棗 也 有 咒 術 的 效 力 。

道 們 中 對 咒 術 的 效 力 有 極 高 的 肯 定 。 《 太 上 正 一 咒 鬼 經 》 說 : 「 吾 含 天 地 ? , 咒 毒 殺 鬼 方 , 咒 金 金 自 銷 , 咒 木 木 自 折 , 咒 水 水 自 竭 , 咒 火 火 自 滅 , 咒 山 山 自 崩 , 咒 石 石 自 裂 , 咒 神 神 自 縛 , 咒 鬼 鬼 自 殺 , 咒 禱 禱 自 斷 , 咒 癰 癰 自 決 , 咒 毒 毒 自 散 , 咒 詛 詛 自 滅 。 」 道 士 認 為 有 法 力 強 大 的 尊 神 , 不 斷 把 秘 藏 在 天 上 的 咒 語 傳 授 下 來 , 念 動 咒 語 即 有 幾 萬 乃 至 幾 百 萬 的 天 兵 天 將 應 召 來 服 役 。 因 此 , 咒 語 在 道 法 中 越 出 越 多 , 應 用 范 圍 越 來 越 廣 。

咒 語 在 道 教 中 運 用 廣 泛 : 道 法 凡 結 壇 有 凈 壇 咒 、 鎮 壇 咒 ; 登 壇 先 有 衛 靈 咒 ; 畫 符 有 書 符 咒 ; 步 罡 有 步 罡 咒 ; 誦 經 先 念 開 經 玄 蘊 咒 ; 至 於 召 將 咒 則 和 道 書 記 載 的 天 將 神 吏 一 樣 多 ; 殺 鬼 制 魔 、 捉 妖 , 也 都 有 相 應 的 咒 。 從 這 個 意 義 上 說 , 沒 有 咒 就 沒 有 道 教 的 法 術 。

同 時 , 咒 語 已 滲 透 到 道 士 日 常 生 活 的 每 一 環 節 , 融 化 進 他 們 的 人 格 中 去 。 道 士 凈 手 、 吃 飯 、 沐 浴 、 理 發 等 都 要 誦 咒 。 不 僅 正 一 派 擅 於 誦 咒 , 全 真 道 授 戒 也 有 相 應 的 咒 語 。

道 教 咒 語 的 特 點 : 咒 術 不 是 道 教 特 有 的 現 象 , 佛 教 等 其 他 宗 教 也 使 用 咒 語 , 特 別 是 密 宗 更 以 誦 咒 ( 陀 羅 尼 ) 著 稱 。 咒 語 起 源 於 原 始 宗 教 的 先 民 對 語 言 魔 力 的 崇 拜 , 後 來 成 為 巫 術 的 核 心 部 件 。 道 教 繼 承 了 巫 術 的 咒 術 並 加 以 發 展 , 同 時 又 吸 納 進 一 些 佛 教 咒 語 , 但 從 總 體 上 來 說 道 教 咒 語 有 自 己 的 特 點 。

道 教 咒 語 常 常 用 「 如 律 令 」 、 「 急 急 如 律 令 」 、 「 太 上 老 君 急 急 如 律 令 」 。 這 是 因 為 道 教 興 於 漢 代 , 漢 代 詔 書 和 檄 文 中 多 有 「 如 律 令 」 一 語 。 「 如 律 令 」 意 指 按 法 令 執 行 , 在 語 氣 上 有 違 律 必 究 的 意 味 。 這 種 申 述 法 律 、 政 令 權 威 的 官 方 套 語 , 先 是 被 民 間 巫 師 所 吸 收 。 東 漢 巫 師 舉 行 「 墓 門 解 除 」 ( 即 在 殯 葬 中 對 墓 厭 鎮 , 使 人 鬼 分 途 , 鬼 不 殃 及 生 人 ) 的 解 除 文 , 末 尾 即 以 「 如 律 令 」 結 束 。 解 除 文 的 簡 單 句 式 是 : 「 百 解 去 , 如 律 令 ! 」 此 類 咒 被 道 教 所 吸 收 , 同 時 也 產 生 某 些 變 格 , 主 要 是 嵌 入 神 名 。 最 常 見 的 有 「 太 上 老 君 急 急 如 律 令 」 、 「 急 急 如 太 上 老 君 律 令 」 ; 有 的 還 在 其 後 加 「 攝 」 、 「 敕 」 、 「 疾 」 等 字 , 以 表 示 急 急 按 咒 執 行 不 得 有 誤 。 這 里 可 以 舉 幾 個 例 子 。

在 召 集 神 兵 收 妖 破 邪 有 開 旗 咒 : 「 五 雷 猛 將 , 火 車 將 軍 , 騰 天 倒 地 , 驅 雷 奔 雲 , 隊 仗 千 萬 , 統 領 神 兵 , 開 旗 急 召 , 不 得 稽 停 。 急 急 如 律 令 ! 」 這 一 咒 先 是 稱 引 雷 部 神 將 , 兼 說 其 神 武 , 同 時 也 是 說 明 他 們 職 司 所 在 , 接 著 說 明 開 旗 ( 展 開 召 將 令 旗 ) 召 喚 他 們 來 到 , 且 令 其 不 許 拖 延 時 刻 , 立 即 降 臨 。 最 後 以 「 急 急 如 律 令 」 收 尾 。

道 教 咒 語 的 這 種 定 式 便 是 區 別 於 以 贊 念 佛 號 為 主 的 佛 咒 的 顯 明 特 色 。

道 教 咒 語 的 這 種 結 構 首 先 表 明 它 是 托 於 神 授 、 從 而 也 是 有 神 效 的 。 稱 太 上 老 君 、 稱 神 霄 玉 清 真 王 , 稱 天 師 , 都 是 直 接 說 出 尊 神 的 名 號 , 來 召 役 神 將 、 鎮 壓 妖 邪 。 對 於 比 較 低 級 、 專 供 法 師 役 使 的 神 靈 , 則 是 直 呼 其 名 , 以 示 自 己 有 控 制 他 們 的 能 力 。 因 此 道 教 咒 語 的 施 行 , 與 其 整 個 神 仙 譜 系 是 緊 密 相 聯 的 , 其 中 表 現 了 他 們 的 信 仰 , 也 反 映 了 他 們 實 踐 信 仰 的 方 式 。 不 過 稱 引 神 名 , 並 不 是 道 咒 特 有 的 現 象 , 甚 至 不 是 咒 語 特 有 的 現 象 。 基 督 教 徒 在 祈 禱 之 後 總 要 說 「 奉 耶 蘇 基 督 的 名 」 。 那 是 對 神 強 烈 的 信 賴 敬 仰 的 表 現 。 所 以 道 咒 中 的 稱 引 神 名 , 表 明 的 是 許 多 宗 教 中 共 通 的 對 神 靈 的 信 仰 、 依 賴 , 只 不 過 各 自 的 神 有 不 同 的 面 貌 罷 了 。 其 更 能 表 達 道 咒 本 身 特 色 的 還 是 下 一 方 面 : 它 表 明 咒 語 是 對 祈 使 對 象 的 命 令 , 而 「 如 律 令 」 , 既 是 催 促 , 又 是 強 調 其 命 令 必 須 執 行 , 不 執 行 , 則 依 律 懲 罰 。 咒 語 的 內 容 都 直 言 不 諱 地 講 清 命 令 的 目 的 , 具 有 很 強 的 功 利 性 , 這 是 道 教 咒 語 具 備 的 中 國 傳 統 文 化 的 特 色 。 一 般 說 來 , 中 國 的 民 眾 對 待 宗 教 的 態 度 , 以 祈 求 解 決 眼 前 的 困 難 為 主 導 , 求 得 平 安 便 算 有 福 。 象 西 方 社 會 和 印 度 人 那 種 對 神 靈 的 虔 誠 皈 依 , 是 有 相 當 差 距 的 。 比 如 印 度 傳 來 的 《 主 夜 神 咒 》 : 「 婆 涉 演 波 底 」 , 據 說 夜 行 時 念 它 可 以 辟 邪 。 但 其 辭 實 際 上 是 印 度 人 所 奉 夜 神 的 音 譯 。 佛 教 的 重 要 咒 語 《 千 手 千 眼 觀 世 音 菩 薩 大 圓 滿 無 礙 大 悲 心 陀 羅 尼 》 即 民 間 比 較 熟 悉 的 大 悲 咒 , 共 有 八 十 四 句 , 句 句 皆 表 示 對 觀 世 音 的 皈 依 禮 敬 之 意 , 八 十 三 句 系 稱 呼 菩 薩 ( 包 括 觀 音 的 種 種 變 相 ) 名 。 這 部 咒 語 , 佛 教 徒 認 為 其 威 力 極 大 , 使 用 也 很 廣 泛 , 《 大 悲 心 陀 羅 尼 》 詳 細 記 載 有 用 它 治 病 、 催 產 、 解 蠱 毒 、 辟 蛇 蠍 等 等 的 方 法 。 就 功 能 言 , 佛 咒 與 道 咒 有 許 多 相 同 或 相 似 之 處 , 但 從 結 構 看 又 很 不 同 。 大 悲 咒 的 特 點 , 在 叫 人 先 皈 依 , 倘 皈 依 了 , 一 念 它 , 觀 音 就 能 幫 助 解 決 各 種 魔 難 , 直 至 接 引 他 上 西 方 極 樂 世 界 , 念 咒 的 本 身 就 是 皈 依 。 道 咒 則 是 直 接 驅 策 鬼 神 , 讓 它 們 走 開 或 者 完 成 凡 人 無 法 完 成 的 甚 至 是 不 可 思 議 的 事 情 , 現 實 的 目 的 是 前 提 , 對 神 的 敬 仰 , 乃 以 當 下 直 接 的 利 益 為 中 心 。 道 教 咒 語 的 這 一 特 點 規 定 了 每 一 咒 的 應 用 范 圍 相 對 較 窄 , 所 以 道 咒 各 有 針 對 性 , 數 量 極 多 。

念 咒 與 氣 禁 : 念 咒 時 常 常 要 求 與 體 內 的 運 氣 、 在 意 念 中 存 想 相 關 的 神 靈 形 象 ( 存 想 ) 統 一 起 來 。 認 為 這 樣 一 來 就 可 以 使 內 氣 作 用 於 對 象 , 使 之 受 到 控 制 , 或 發 生 相 應 的 變 化 。 這 種 方 法 稱 為 禁 咒 , 又 稱 氣 禁 , 簡 稱 為 禁 。 氣 禁 的 方 法 在 中 國 古 代 巫 術 中 就 已 經 使 用 。 晉 代 葛 洪 《 抱 朴 子 內 篇 . 至 理 》 說 : 「 吳 越 地 方 有 稱 為 禁 咒 法 的 , 很 有 顯 著 的 效 驗 , ( 那 原 因 ) 是 法 師 氣 充 沛 。 」 ( 吳 越 有 禁 咒 之 法 , 甚 有 明 驗 , 多 氣 耳 。 ) 從 近 幾 年 來 考 古 發 現 看 , 氣 禁 流 行 的 地 區 不 限 於 吳 越 地 區 。 楚 、 蜀 等 地 區 都 有 類 似 的 方 術 。 據 葛 洪 的 記 載 , 禁 咒 的 應 用 范 圍 廣 泛 , 有 入 大 疫 不 受 傳 染 、 驅 逐 邪 魅 , 禁 虎 豹 蛇 蜂 、 為 人 治 病 , 乃 至 於 禁 水 倒 流 等 。 氣 禁 術 被 道 教 所 吸 收 , 成 為 道 法 的 一 部 份 , 早 期 道 教 正 一 盟 威 道 的 二 十 四 階 籙 中 專 有 一 種 《 禁 氣 籙 》 , 可 見 已 經 是 整 個 法 術 體 系 的 重 要 組 成 部 份 。 一 般 道 士 在 念 咒 時 與 內 氣 的 發 放 相 伴 隨 , 念 咒 兼 有 以 氣 作 用 於 對 象 ( 通 常 稱 為 布 氣 , 又 稱 內 氣 外 運 ) , 因 此 對 於 道 士 平 時 的 煉 氣 , 提 出 了 一 定 要 求 。

『叄』 觀音菩薩是佛教的還是道教的

觀音菩薩即屬於佛教中的人物,也屬於道家中的人物。只是在佛教和道教觀音菩薩是兩種不一樣的身份。

在佛教中,在西方他是男性形象,乃是阿彌陀佛坐下主要的菩薩之一,與大勢至菩薩排名相同,一起作為西方教主的侍從佛,而他們三尊佛,就是俗稱的「三聖」。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

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系。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 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先說在道教中的觀音,她原本是闡教的十二金仙之一,修行道場位於落伽洞,書籍中並沒有關於她徒弟的記載,因此實際上理解其為無徒弟,可是在後世的影視作品裡,卻稱其有一個名為龍吉的徒弟。

且說她當時的道號還是慈航道人,適逢封神大戰,有西方的聖人前來助戰,恰巧碰到她大顯神威,認為她很有資質,於是便度化她到了西方,而她也就此完成了由道轉佛的身份變換,一舉成為佛教中的觀音大士,因為慈航本是女兒身,因此在道教中,她的身份一直都是女性,觀音自然也是女性角色。

(3)佛道教的帽子青布的批發價格擴展閱讀:

寺廟

寺和廟是不一樣的。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皇帝有太廟,民間有土地廟,龍王廟等等。而寺是古代的行政單位。比如大理寺,是主管考核官員的。鴻臚寺,是主管外交的。

永平十年,漢明帝派特使把兩位法師迎請到了中國,開始就是鴻臚寺負責接待的。後來因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歡迎就把兩位法師留在了中國,另設一個新寺,叫白馬寺。

這是中國第一個佛寺,是當時朝廷直屬的行政機構。它的目的就是翻譯經典,再一個就是指導大眾共同修行。

『肆』 佛教和道教在唐朝分別處於什麼地位

道教與李唐王朝有著特殊的深厚淵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唐初門閥士族的傳統勢力還很強大,若非系出名門,就很難得到社會的尊重。唐朝皇帝為提高自己的門第出身,便利用道教始祖李聃姓李、皇室也姓李的巧合,附會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後代,是「神仙之苗裔」。道教因而也就成為李唐王朝信奉的重要宗教。

唐代道士在宮廷中的活動,貫穿著整個李唐王朝的始終。唐初,他們竭力宣傳李唐王朝與老子的親屬關系,奠定了道士們在宮廷中活動的基礎。中唐,他們利用皇室的支持,把道教的影響由宮廷擴展到民間,在「開元盛世」中掀起了一股狂熱的崇奉道教的風氣。晚唐,一些道士在皇室的允諾下,取得了一次「興道滅佛」的勝利。

隋末,道士王遠知假託奉老君之旨,向李淵「密傳符命」,還預告李世民將成為「太平天子」,李淵聞之大喜,授王遠知朝散大夫,賜紫絲霞帔和縷金道冠,後李世民又追加其為光祿大夫,賜於茅山建太平觀,度侍者21人。道士薛頤在武德初年就跑到秦王府中,密謂李世民「德星守秦分,王當有天下』道士歧暉,則在李淵起兵時吹捧他是「真君來也」,派遣了80名小道士迎接他,並為他設醮祈福,祝他克定長安。後來,李淵、李世民果然平定天下,他們不僅對道教格外青睞,而且虔信太上老君與自己同姓李,定會念及同宗之誼而對李氏天下格外垂憐。

另據文獻記載,武德三年(620年)。五月,有一個名叫吉善行的人在羊角山見到一位騎著朱鬛白馬的白髯老叟。老叟告訴他,你去轉告唐天子,我是他的祖先,今年平定賊亂後,子子孫孫可以千年為天子,吉善行便轉告了李淵。李淵聽後便在羊角山為老叟立了廟。這老臾不消說便是太上老君了。自命為太上老君後裔,奉天命而坐天下的李淵和李世民等由此而大肆提高道教的地位。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李淵下詔宣布三教中道教列第一,儒教列第二,佛教排第三,道教的地位有如青雲直上。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再次宣布尊奉道教。從這時直至唐玄宗李隆基時代,除武則天時代外,道教一直是春風得意,大受青睞。

在那個時代,道教充斥大都小邑,名山幽谷之中道觀幾乎無處不在。東都洛陽的玄元皇帝廟,一派「山河扶綉戶,日月近雕梁」的宏大氣勢。長安的太清宮設置了兩丈多高的白玉老君像,旁邊又以白玉雕了玄宗侍衛這一老祖宗,更顯出雍容肅穆。著名的天台山桐柏觀,則是「連山峨峨,四野皆碧,茂樹鬱郁,四時並清……雙峰如闕,中天豁開,長澗南瀉,諸泉合漱,一道瀑布,百丈懸流」其他如華山、王屋山、青城山、仙都山、泰山各處也都遍布著道教的宮觀,就連僻遠的深山野谷,也有著道教的蹤跡。道教贏得了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信仰。

先看看皇帝對道教的熱情。唐太宗李世民在道士王遠知預告他將成為「太平天子」後,便投在道教門下。據說他還曾受過三洞法籙。他「發使天下,采諸奇葯異石」,結果服用了一位名叫那羅邇娑婆的天竺方士所合的延年之葯,中毒身亡。唐高宗對道教更是亦步亦趨,「令廣征諸方道士,合煉黃白」,又請道士劉道合「合還丹」。據說一個叫葉法善的道士「少傳符籙,尤能厭劾鬼神」,唐高宗就將他召到京師景龍觀,「恩寵莫與為比」。唐睿宗則請太清觀道士楊太希為自己燒香供養,祈神保佑。唐玄宗對道教的熱情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把盧鴻一、王希夷、李含光、馬承禎、張果等當時最著名的道士請到長安來,加官封號,百般寵信。他不僅自己煮煉丹葯,登壇受籙,還要大臣百官統統去太清宮太微宮聽講老莊。他不僅把太上老君敬奉為祖宗,百般尊崇,把道士當作親戚,劃歸宗正寺,有罪也不依常法處置,只由道教戒格處分甚至還要把玉真公主嫁給道士張果。

士大夫對宣揚長生不死的道教的嚮往也絲毫不比皇帝差。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常嘆息自己「在流俗而嗜煙霞,恨林泉不比德而稽阮不同時」,並說「吾之有生二十載矣,雅厭城闕,酷嗜江海,常學仙經,博涉道記」,因此時常游道觀,交接道士。四傑中的另一位盧照鄰,則「學道於東龍門精舍」,他反復煮煉丹砂,多次服食方葯。就連文學史上的革新人物陳子昂,也是一位道教信徒。而田園詩人孟浩然在他的作品中也表達了這一思想,在《宿桐柏觀》中表示「願言解纓紱,從此去煩惱」,「紛吾遠游意,學彼長生道」;在《游精思觀題山房》中還自認為「漸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詩人李頎則與道士張果往來,真相信張果已凡千歲,並試著自己煉丹服食。在士大夫中受道教影響最深的要數李白了。他「五歲誦《六甲》」,「十五游神仙」,成年後與東岩子、元丹丘等道士為友。他們曾在著名道士胡紫陽那裡聽他「高談混元」。後來李白果真登壇受籙,正式成為道教中人。

唐代道教在民間的流傳也是相當普及的。這一方面是有上層統治者大力提倡;另一方面民間本來就有濃厚的迷信氛圍。《太平廣紀》卷303《紀聞》說,吳俗畏鬼,每個州縣都有城隍,據《道門定製》卷2載,這個城隍本是管給死魂靈發「路引」的,但唐代有了水災,有了蟲災也請城隍消災解厄。據統計,盛唐時,道教有1687座宮觀,並有數以萬計的道士。他們的存在無疑影響著百姓對道教的信仰。道教中的鬼神崇拜、齋醮、祈禳之類與民間固有的迷信和巫術一拍即合。其中首先是齋醮,即祈雨、捉鬼、消災、解厄、超度亡靈的儀式。《全唐文》里收錄齋詞26篇,醮詞138篇,青詞、嘆道文、懺文也有數十篇。其名目小到修宅子、過生日,以及死了女兒,升了官職,大到祈雨有驗、消災免禍,都要修齋設醮。甚至有鶴鳴叫、有枯樹復生,也要齋醮祈禳。其次是煉丹術。唐代煉丹事業之盛,是後世所無法比擬的。人們對煉丹的方法格外青睞,總想長生不死,身輕飛升,神仙羽化,想吃一丸九轉還丹後,便一勞永逸,永遠解決問題。因而,煉丹的人多得不計其數。唐高宗時,僅皇宮中煉丹的道士就有百餘人。煉丹的書也層出不窮。《道藏》里收錄了許多唐代煉丹的著作。這一時期的煉丹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道士們對丹砂的產源、產狀及品位有了更明細的分辨,對不同產地的汞礦石的含汞量作了精確的測定,金屬汞的提煉方法有了改進,對煉丹鼎爐的火候變化也有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對砷白銅的製作(即點銅成銀)與保持其穩定性方面也有了更深的研究。民間道教盛行的第三個表現是幻術風行。道士除作鬼弄神、步罡踏斗、念咒畫符之外,還風行施幻術。像隋唐之際的王遠知,被隋煬帝請到揚州,他預感到隋王朝大勢已去,玩了花招「斯須而須發變白,晉王(煬帝)懼而遣之,少煩又復其舊盛唐道士殷文祥能使優伶,「共起狂舞,花鈿委地,相次悲啼,粉黛交下」,還能「酌水為酒,削木為脯,使人退行,止船即住,呼鳥自隨,唾魚即活」。被後世傳說為張果老的道士張果,善於胎息,還能裝死。「絕色如死,良久漸蘇」,並能把喝下的酒從頭頂上冒出來,冒出來的酒把冠沖掉在地,冠落地又變成一個杯子,剛好把酒接住;他還能把自己的牙齒打落後,抹上葯又接上,反而變得更加粲然潔白。據《雲笈七簽》卷113記載,他在唐玄宗面前「累試仙術,不可窮紀」,因而逗得「明皇及嬪御皆驚笑」,以為他是一位活神仙,可見道教盛行於當時之社會。

『伍』 有哪些與佛教道教相關的詩詞

《題東都妓館壁》一吸鸞笙裂太清,綠衣童子步虛聲。玉樓喚醒千年夢,碧桃枝上金雞鳴。《謁石守道》高心休擬鳳池游,朱紱銀章寵已優。欲待禍來名欲滅,林泉養法預為謀。《贈羅浮道士》羅浮道士誰同流,草衣木食輕王侯。世間甲子管不得,壺里乾坤只自由數著殘棋江月曉,一聲長嘯海山秋。飲餘回首話歸路,遙指白雲天際頭。《熙寧元年八月十九日過湖州東林沈山》西鄰已富憂不足,東老雖貧樂有餘。白酒釀來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宋朝張天覺為相之日有襤縷道人及門求施留詩於案上雲》捏土為香事有因,世間宜假不宜真。皇朝宰相張天覺,天下雲游呂洞賓。

『陸』 道教和佛教哪個境界高

各有各的境界。

道教是等級森嚴的,下級見上級要跪的,玉帝上朝是滿朝文武跪拜請安。佛教小嘍啰似乎不是太多,天庭光收拾妖魔的就有十萬天兵天將,還有滿山的妖魔鬼怪。十二金仙其餘的也都是個頂個的絕世高手,都是經過實戰的鬥士,而且特別善於聯手對敵作戰。

佛教好像只有天上和人間兩層,而道教分六道,天地人神鬼覆蓋各個領域。佛教最高境界是修得金身,而道教最高境界是似有似無,化為無窮無盡。二者都成為與天地同壽,不生不滅,逃離輪回!

『柒』 有誰知道 道教與佛教 里的全部神話人物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

重要神仙表
盤古氏-又稱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
三清:
元始天尊
靈寶天尊又名太上道君
道德天尊又名太上老君(西遊記里也稱為太上道祖)
六御
中央玉皇大帝妻:王母娘娘,又稱為西王母
北方北極中天紫微大帝
南方南極長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為元始天王九子。
東方東極青華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西方太極天皇大帝(手下:八大元帥,五極戰神(天空戰神,大地戰神,人中戰神,北極戰神和南極戰神))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
五方五老:
南方南極觀音
東方崇恩聖帝
三島十洲仙翁東華大帝君(即東王公,名"金蟬氏",號木公)
北方北極玄靈斗姆元君(佛教中二十諸天的摩利支天)
中央黃極黃角大仙

中央天宮仙位表

千里眼|順風耳|金童|玉女|雷公|電母(金光聖母)|風伯|雨師|游奕靈官|翊聖真君|大力鬼王
七仙女|太白金星|赤腳大仙|廣寒仙子(姮娥仙子)嫦娥|玉兔|玉蟾|吳剛|天蓬元帥|天佑元帥
九天玄女|十二金釵|九曜星|日游神|夜遊神|太陰星君|太陽星君|武德星君|佑聖真君
托塔天王李靖|金吒|木吒(行者惠岸)|三壇海會大神哪吒|巨靈神|月老|左輔右弼|二郎神楊戩
太乙雷聲應化天尊王善王靈官|薩真人|紫陽真人(張伯端)
文昌帝君|天聾|地啞
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
四大天王:
增長天王、持國天王、多聞天王與廣目天王
四值功曹:
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黃承乙|值日神周登|值時神劉洪
四大天師:
張道陵、許遜(字敬之,號許旌陽)、邱弘濟、葛洪
四方神
青龍孟章神君、白虎監兵神君、朱雀陵光神君、玄武執明神君。
四瀆龍神
黃河|長江|淮河|濟水河神

馬趙溫關四大元帥:
馬元帥又名馬天君,又稱華光天王、華光大帝
趙元帥即武財神趙公明,又名趙玄壇
溫元帥溫瓊,東岳大帝部將
關元帥關羽。
五方謁諦:金光揭諦、銀頭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摩訶揭諦
五炁真君:
東方歲星木德真君|南方熒惑火德真君|西方太白金德真君|北方辰星水德真君|中央鎮星土德真君
五嶽
東岳泰山天齊仁聖大帝 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 中嶽嵩山中天崇聖大帝 北嶽恆山安天玄聖大帝 西嶽華山金天願聖大帝
(五嶽帝君:東岳帝君,名金虹氏,東華帝君弟。其它四岳帝君為東華帝君的四個兒子。)
及碧霞元君
五斗星君:
東斗星君|西斗星君|中斗星君|南斗星君|北斗星君
六丁六甲:
六丁為陰神玉女|丁卯神司馬卿|丁已神崔巨卿|丁未神石叔通|丁酉神臧文公
丁亥神張文通|丁丑神趙子玉|六甲為陽神玉男|甲子神王文卿|甲戌神展子江
甲申神扈文長|甲午神衛玉卿|甲辰神孟非卿|甲寅神明文章
南斗六星君
第一天府宮:司命星君
第二天相宮:司祿星君
第三天梁宮:延壽星君
第四天同宮:益算星君
第五天樞宮:度厄星君
第六天機宮:上生星君
北斗七星君:(《獅駝國》中的北天七皇)
北斗第一陽明貪狼星君
北斗第二陰精巨門星君
北斗第三真人祿存星君
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
北斗第五丹元廉貞星君
北斗第六北極武曲星君
北斗第七天關破軍星君
(《獅駝國》中的北斗七星君為北斗星君的另一個稱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
"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合起來又稱為"斗魁"或"璇",後三星組成斗柄,稱"杓")
八仙:
鐵拐李、漢鍾離、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張果老
增長天王手下八將:龐劉荀畢、鄧辛張陶,其全名為
劉俊、荀雷吉、龐煜、畢宗遠;
鄧伯溫、辛漢臣、張元伯、陶元信(四目)
九曜星
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羅睺(蝕星)|計都星|紫炁星|月孛星
十二元辰
子丑寅卯等
二十八星宿
亢金龍、女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氐土貉、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獝、奎木狼、婁金狗、胃土彘、昴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三十六天將
蔣光|鍾英|金游|殷郊|龐煜|劉吉|關羽|馬勝|溫瓊|王善|康應|朱彥|呂魁
方角|耿通|鄧伯溫|辛漢臣|張元伯|陶元信|荀雷吉|畢宗遠|趙公明|吳明遠
李青天|梅天順|熊光顯|石遠信|孔雷結|陳元遠|林大華|周青遠|紀雷剛|崔志旭
江飛捷|賀天祥|高克
(三十六天將的版本是最多,以上僅供參考)

地上天仙表
姜子牙(亦為東華帝君,估計是木公的接班人)
蓬萊三仙:
福祿壽三星,福神天官大帝,另一說是西漢楊成,又一說中是唐陽城
財神趙公明、(一說比干范蠡為文財神);
壽星南極仙翁,女壽星:麻姑
真武大帝,又名九天降魔祖師、玄武元帥。
龜蛇二將(又名太玄水精黑靈尊神、太玄火精赤靈尊神)
小張太子與五大神龍
黎山老母、鎮元子
龍王: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西海龍王敖閏|北海龍王敖順|井海王

神霄派諸神
紫微北極大帝
玉清真王(南極長生大帝)--元始天王第九子
神霄八帝(多為道教虛構),玉清真王與神霄八帝合起來又稱為神霄九宸大帝
東極青華大帝、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黃帝)、九天雷祖大帝等。(太乙天帝、六天洞淵大帝、六波天主帝君、可韓真君、采訪真君)
九司三省與北極四聖
九司:玉府判府真君、玉府左右待中、玉府左右仆謝、天雷上相、玉樞使相、斗樞上相、上清司命玉府右卿、五雷院使君、雷霆都司元命真君
三省:雷霆泰省、雷霆玄省、雷霆都省
北極四聖:
天蓬元帥(豬八戒)手下天罡大聖、九天殺童大將(北斗第八星,又稱天殺大神)、雷使者等。
天佑(猷)元帥
翊聖元帥
玄武元帥真武大帝
另有:五方雷王、五方雷霆大帝

中國上古的主要大神們,諸如伏羲、女媧、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等等.

中國上古神話有著極為鮮明的尚德精神,這一點在與西方神話特別是希臘神話進行比較時顯得更加突出。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大神均有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凡人情慾的神格特徵;神話中充滿對遠古英雄和帝王獻身精神的謳歌與禮贊,以及對神話人物保民佑民的職分要求。這其中一部分是先天神話的內在特質,另一部分則是出於後天的改造。幾千年來,這種尚德精神一直影響著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對現實人物的期望,甚至也影響著20世紀以來中國現代文明的走向。

翻開中國上古神話,一個聖賢的世界撲面而來。盡管神話沒有十分完整的情節,神話人物也沒有系統的神系家譜,但它們卻有著鮮明的東方文化特色,其中尤為顯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這種尚德精神在與西方神話特別是希臘神話的比較時,顯得更加突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這種尚德精神,一方面源自於原始神話的內在特質,另一方面則是後代神話改造者們著墨最多的得意之筆。在西方神話尤其是希臘神話中,對神的褒貶標准多以智慧、力量為准則,而中國上古神話對神的褒貶則多以道德為准繩。這種思維方式深深地注入中國的文化心理之中。幾千年來,中國古代神話的這種尚德精神影響著人們對歷史人物的品評與現實人物的期望,決定著社會對人們進行教育的內容與目的,甚至也影響著20世紀以來中國現代文明的走向。

一 「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平凡人的情慾」,這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主要大神們神格的重要特徵。在中國的很多經史典籍中,中國上古的主要大神們,諸如伏羲、女媧、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等等,都是崇高和聖潔的。他們不苟言笑,從不戲謔人類,更不會嫉妒和殘害人類。在個人的私生活上,他們從來都是十分規矩和檢點的,十分注重小節、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養,並且尊賢重能。幾乎每一位神王都沒有「紅杏出牆」或「亂播愛情種子」的現象。在他們的身上,只有神聖的光環、純潔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當人類向他們看過去的時候,只會仰面向上,頂禮膜拜,而不會有絲毫的不恭不敬。

在我國的神話天地中,姑且不說被後世改造過的神話,就是古老的原始神話,我們也看不到對大神們愛情生活的描寫,見不到他們這方面的生活細節。由於中國上古神話中有關愛情的內容極少,因而嫦娥奔月神話和後起的巫山神女傳說在中國神話天地里就顯得秀麗旖旎,風景這邊獨好了。
二 「對神的獻身精神的崇尚和禮贊」,是中國上古神話尚德精神的另一重要體現。這種犧牲精神首先表現在古老的創世神話當中。中國的創世神話,是以犧牲創世神的肉體來完成天地開辟和萬物創造的。所以,中國古代的開辟大神盤古在完成了天地開辟任務之後,就將自己的雙眼化成了日月,將四肢與頭顱化成了五嶽,將血脈化成了長江與黃河,將毛發化成了山林與草木,將肌肉化成了泥土,將筋骨化成了金石,而他身體上的寄生物則變成了人類。另一位開辟大神女媧,她在完成了補天、造人的大功之後,也將自己的身體化成了萬物。所以《山海經》中雲有神十人,乃女媧之腸所化。今天我們雖然不能全部了解女媧化物的細節,但這則神話多多少少為我們透露了這方面的信息。

後來的始祖神繼承了創世神的這一傳統,並將它發揚光大,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業績。燧人氏發明火歷經千辛萬苦種種磨難;炎帝為發明農業種植和草葯而嘗盡百草,幾經生死,所以《淮南子·修務訓》說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先秦史書則言大禹為治水十年奔走,三過家門而不入,以至於「脛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過」(《荀子·非相》注引《屍子》)。

不僅創世神和始祖神如此,在對我國遠古神話英雄的故事傳說及對英雄的謳歌中,同樣也反映出一種崇尚奉獻與犧牲的精神。在這些神話中,大凡是為社會的進步、為人類的幸福而獻身的英雄備受人們的贊頌;反之,凡是那些不利於社會前進、有礙於人類幸福的神性人物則要遭到唾棄與批判。所以為逐日而死的誇父、射日除害的後羿、救民於水患的大禹等均在人民的心目當中占據著崇高的地位;被大水淹死之後變成鳥不停地以木石勇填蒼海的精衛,也生生世世為人們所敬重。而那些殘害人類的神蛇、怪獸一般的反面人物,如果不被英雄誅滅,也會被歷史文化所誅滅。 中國上古諸神所普遍體現的獻身精神,是世界其他民族的神話英雄所不具備的。

三 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尚德精神不僅僅體現在大神們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尚以及偉大的獻身精神,同時也體現在他們「保民佑民的責任感」上。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既是被人們所禮拜的神,就應該盡到保民佑民的職責。遠古時代,中國的許多著名的大神均具有始祖神的身份。這些始祖神均是自己部族中功勞卓越的人物,他們在為本民族的發展與壯大的過程中或在民族的重大變故中,起到過巨大的作用。他們成為本民族始祖神的先決條件也決定了他們作為大神的責任與義務。特別是自西周以來,由於歷史和政治的需要,諸子百家有意識改造神話中的人物形象,將人類理想的英雄美德都加在了他們身上。這種現象所造成的結果,使得存留在上古神話人物身上的野性消失得乾乾凈凈,有的只是道貌岸然、冠冕堂皇。於是這些上古的神話英雄或始祖神們以一種嶄新的姿態登上了歷史舞台,由神祗搖身一變成了品德完美的人間帝王。首先,他們均以天下蒼生為重,賓士天下、造福人類是他們的根本職責。其中大禹就是一個典範。大禹大公無私,為天下蒼生的幸福鞠躬盡瘁。其他如炎帝、黃帝、堯、舜等也莫不如此。同時,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上古大神們並不以天下為己有,而是舉賢授能,並且素有「禪讓」的美德。所以,堯年老後便把帝位傳給了舜,而舜同樣也將帝位傳給了大禹。這種境界如此之高之美,以至於後人甚至搞不清這究竟是史實還是神話了。
中國上古神話中體現出的這種尚德精神,有一些是先天神話的內在特質,而另一些則是後天人為改造的。它是文明社會中文化的重塑與選擇的結果。經過這種文化的重塑與選擇,在古老的大神們身上還遺存的一點點「人性」也消失了,剩下的只是遠遠脫離社會、脫離人類、高高在上、虛無縹緲的理念化形象,於是他們原有的神性也隨之削弱,他們成了人間崇拜的偶像,變成人間帝王們的典範。於是神話中的大神們最終演變成了人間的始祖,敬神變成了祖宗崇拜,神話變成了宗教崇拜。

正是這種尚德精神,使中國文化中處處體現出了對「德」的要求。在我們傳統的「修齊治平」的人生境界中,將「修身」擺在第一位也說明了這一點。只有「從頭做起」,先修身然後才能齊家,再後才能治國、平天下。在後天漫長的文明社會里,無論臣廢君取而代之,還是君貶臣、誅臣,往往都有從「德」方面找借口的。似乎只有這樣,一個又一個殺機橫生的「政變」或「貶誅」才顯得名正言順,順理成章。這種文化的選擇,甚至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在我們民族的思維和習慣中,依然處處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另外一些古代神話人物:

夔(kui):傳說中國東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體和頭象牛,但是沒有角,而且只有一條腿,渾身青黑色。據說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鳴般的叫聲,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會引起暴風。在黃帝和蚩尤的戰爭中,黃帝捕獲了夔,用它的皮製作軍鼓,用它的骨頭作為鼓槌,結果擊打這面鼓的聲響能夠傳遍方圓500里,使黃帝軍士氣大振、蚩尤軍大駭。

禺疆:「禺疆」為傳說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也作「禺強」、「禺京」,是黃帝之孫。海神禺疆統治北海,身體象魚,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雙頭龍;風神禺疆據說字「玄冥」,是顓頊的大臣,形象為人面鳥身、兩耳各懸一條青蛇,腳踏兩條青蛇,支配北方。據說禺疆的風能夠傳播瘟疫,如果遇上它颳起的西北風,將會受傷,所以西北風也被古人稱為「厲風」。

猰貐(yayu):又稱為「窫窳」(yayu)。傳說猰貐曾是天神,被名為「危」的神殺死,後來被復活,但是變成了食人的怪獸。關於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種說法,比如人面龍身、大小和狸一樣,也有的說是人面牛身馬腿,或者說龍頭虎身的巨獸(如圖)。據說由於猰貐喜食人類,所以堯帝命令後羿將它殺死。

禍斗:「禍斗」原本是指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但是它被形容為外形象犬的妖獸,吞吃犬糞、並且噴出火焰。禍斗所到之處皆發生火災,所以古人將它看作火災之兆和極端不祥的象徵。也有說法稱禍斗吞食火,並且排出帶火的糞便。禍斗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徵。

九頭鳥:原名「鬼車」,長有十個脖子、九個頭,據說它的第十個頭是被周公旦命令獵師射掉的。那個沒有頭的脖子不斷地滴出血,古人宣稱如果九頭鳥飛過,要吹滅燈火、放狗把它趕走。有些傳說宣稱九頭鳥的每一個頭擁有一對翅膀,結果18隻翅膀互相擠兌、導致全都派不上用場。另外,九頭鳥也被稱為「姑獲鳥」,這種鳥掠食人類兒童,喜好群居。

窮奇:「窮奇」是中國傳說中抑善揚惡的惡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蝟的毛皮、長有翅膀,窮奇的叫聲象狗,靠吃人為生。據說窮奇經常飛到打架的現場,將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惡行,窮奇會捕捉野獸送給他,並且鼓勵他多做壞事。古人也把那種不重心意、遠君子近小人的人稱為窮奇。但是,窮奇也有為益的一面。在一種稱為「大儺」的驅鬼儀式中,有十二種吞食惡鬼的猛獸,稱為十二神或十二獸,窮奇就是其中之一。

共工:共工是古代傳說中神農氏的後代、屬於炎帝一族,身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體。在黃帝的繼承人顓頊治世的時代反叛,被顓頊擊敗,共工怒而頭撞不周山(傳說中支撐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東南傾斜。之後共工仍不斷地作亂(代表洪水的爆發),最後被禹殺死(指治水成功)。

虛耗:虛耗是給人招來禍害的惡鬼。傳說虛耗身穿紅色的袍服、長有牛鼻子,一隻腳穿鞋著地、另一隻腳掛在腰間,腰裡還插有一把鐵扇子。據說唐玄宗曾經在夢中見到一個小鬼偷盜了自己地玉笛和楊貴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稱叫「虛耗」、喜歡偷盜他人的財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歡樂、使他變得憂郁。玄宗大怒,立即喚人,於是有一個大鬼出現將虛耗撕成兩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鍾馗。

五通神:中國傳說中的五個淫魔,據說在南方作祟,曾經有「北狐南五通」的說法,五通神經常到人家中找尋美貌女子。其實,五通神也被稱為五顯神,是泰山之神的五個兒子。《聊齋志異》中有一些關於五通神的記述,稱一名姓萬的書生斬殺了其中三通,並且重傷了另一通,最後一通被金龍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後X盡人亡。

渾沌:也作「混沌」,是古代的凶神。傳說它形狀肥圓、象火一樣通紅,長有四隻翅膀、六條腿,雖然沒有五官,但是卻能夠通曉歌舞曲樂。還有一種說法稱渾沌是象狗或熊一樣的動物,人類無法看見它、也無法聽見它,它經常咬自己的尾巴並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渾沌便會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惡人,渾沌便會聽從他的指揮。渾沌是《封神演義》中鴻鈞道人的原型。

鑿齒: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沼澤地帶的怪獸或巨人。鑿齒長有象鑿子一樣的長牙,這對長牙穿透他的下巴穿出,他手中持有盾和矛。據說鑿齒掠食人類,黃帝命令後羿前往討伐,在經過激烈的搏鬥後,後羿在昆侖山追上了鑿齒並且將他射殺。鑿齒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徵。

三足鳥:中國古代的太陽精靈、也被看作太陽運行的使者。中國古代傳說太陽中居住著三足鳥,人們敬仰太陽,三足鳥也被作為祥瑞的象徵來崇拜。據說由於三足鳥一共有十隻,不停地在天空中運轉,導致地上遭受旱災和灼熱的煎熬。堯帝命令後羿將所有三足鳥射殺,結果後羿射落九隻、留下一隻,從此太陽只有一個並且在傍晚落下。也有說法稱三足鳥是服侍西王母的精靈。

西王母和桃果:古代傳說中的西王母長有豹尾、虎牙,面目可憎、披頭散發,她掌管災害和刑罰,也令人類死於非命。也有說法稱西王母就是指昆侖山。西王母的果園中種植有「生命之樹」,每3000年便長出代表長生不老的桃果。桃果在中國神話中的意義相當於西方的蘋果,是令眾神得以長生的「神的食物」和「不死的神餚」(ambrosia),在波斯它被稱為haoma、在埃及被稱為sa。它的本質是女性的經血(menstrualblood),是諸多文化傳說中太母女神創造萬物的神聖之血;桃果上的凹陷亦被作為女陰(yoni)的象徵。在道教中,桃果象徵著處女、也代表成熟女性的體液,道士認為通過吸取這種體液可以使男子延年益壽(類似印度的Tantrism派對於女性「能力」的看法),比如經常看到的壽星捧桃圖,都會描繪一位前額碩大的老年男子用一根手指指向桃果的凹陷,根據道士的理論,壽星之所以長壽,是由於其前額儲存的女性體液的緣故,桃果的凹陷代表女陰,手指代表男性的性器,至於那些體液是怎麼來的,相信諸位都明白,不贅述。這也是道教中腐敗和縱欲的源頭之一,很多道士甚至在宮廷中進行類似的表演以蒙騙那些乞求長生的君王。

嫦娥:後羿的妻子,擁有傳說中「不死的神餚」掌管生命的魔法。由於嫦娥獨佔了神餚,使後羿非常嫉妒,因此嫦娥拋棄丈夫獨自一人居住在月亮上,並且只將神餚與女性分享,因此女性有月經,而男子則不能

白澤:號稱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雞毛蒜皮;通過去,曉未來。不過能說人言,曾應黃帝所求作鬼神圖鑒(內有萬一千五百二十種)。絕對神獸中的No.1^^《軒轅本紀》、《抱朴子(極言)》、《瑞應圖》有載。

化蛇:水獸。人面豺身,有翼,蛇行,聲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

英招:人面馬身,有虎紋,生鳥翼,聲音如榴。號稱是替天帝看花園的神,但看起來充其量不過是只神獸而已。《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

玄蜂:其實就是巨蜂,腹大如壺,蟄人,有毒,能殺人。《楚辭(招魂)》有載。

青牛:出名主要是作為老子的坐騎。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記》、《錄異傳》有載。

呲鐵:形狀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鐵為食。排泄物利如剛,可作兵器。《神異經(中荒經)》有載。

山臊:山神,人臉猴身,一足,能說人話,而且會變化,特別喜歡吃蝦蟹。《神異經(西荒經)》、《國語(魯語下)》、《訴異記》有載。

火鼠:又名火光獸。生活在火山中(非現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燒的森林),重百斤(體形應甚大),毛長接近一米,細如絲,見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製成「火烷布」(如果臟了用火一燒就可變干凈)。《神異經(南荒經)》、《十洲記》有載。

商羊:一足鳥,招大雨。《說苑(辨物)》有載。

訛獸:別名誕。人面兔身,能說人言。喜歡騙人,言多不真。其肉鮮美,但吃了後也無法說真話了。《神異經(西南荒經)》有載。

民鳥(此為一字):嘴為赤色,身為翠色。可御火。《山海經(西山經)》有載。

欽原:鳥,形狀象蜂,和鴛鴦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種巨蜂)。蟄獸獸死,蟄樹樹枯。《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

鉤蛇:蛇,身長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時於水中用尾巴鉤岸上動物食之。《水經注(若水)》有載。

遠飛雞: 又名翻明雞、目羽雞。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還。《洞冥記》有載。

腓腓:有點象狸,白色的尾巴。養之可以解憂愁。《山海經(中山經)》有載。

諸犍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長尾,能發巨聲。行走時銜著尾巴,休息時盤著尾巴。《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混沌: 長毛四足,如犬,有腹無五臟。抵觸善人,憑依惡人。《神異經(西荒經)》有載。

應聲蟲:居於人腹。宿主每發聲,腹中便有小聲效之,且會越來越大。以雷丸可治。《續墨客揮犀》、《隋唐嘉話》有載。

慶忌:又名要離。澤精,人形,大概十幾公分高。黃衣黃帽,乘黃色小車,日馳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報信(亦有捉魚之說)。歷史上也有人名(吳王僚子,猛將)、塔名為此。《管子(水地)》、《太平預覽》有載。

並封:類豬,黑色,前後皆有頭。述盪則是左右有頭。《山海經(海外西經)(大荒西經)》、《周書(王會)》有載。:

夫諸: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山海經(中次三經)》有載。

當康: 有牙的小豬狀,因叫聲而得名。可以預見豐年。《山海經(東次四經)》有載。

山蜘蛛: 巨蛛,大如車輪,其絲可止血。《南部新書》有載。

鳴蛇: 大體如蛇,但有四翼,發磐磐之音。見則大旱。《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

南海蝴蝶: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須足,仍有八十斤,極其鮮美。《嶺南異物志》有載。

幽(安 鳥): 類似有條紋的小猴子,經常發笑,看見人則躺倒,因叫聲得名。《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狸力:豬狀獸,腳後有突起,聲音就像狗叫。應該是有操土之能。《山海經(南次二經)》有載。

馬交:類馬,白身黑尾,頭有一角,利齒,四足為爪,發音如鼓聲。以虎豹為食。一說可御兵。《山海經(海外北經)(西次四經)》、《管子(小問)》、《周書(王會)》有載。

孰胡: 馬身鳥翼,人面蛇尾(與英招類似)。喜歡載人。《山海經(西次四經)》有載。

媼:似羊非羊,似豬非豬。在地下食死人腦,能人言。用柏枝插其頭方可殺之。《搜神記》、《晉太康地誌》有載。

患:身長數丈,類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腳於土中,雖在動卻不移開。唯灌酒能消。因為其為憂傷之氣所聚,酒能忘憂,所以可消。《搜神記》有載。

鬼車:別名九頭鳥。色赤,似鴨,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了,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愛入人家爍人魂氣。亦有說法稱九首曾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則有凶咎。《三國典略》、《嶺表錄異》、《正字通》有載。

九嬰:水火之怪,為羿所殺。《淮南子(本經訓)》有載。

飛廉:鹿身,頭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說其為風伯。但我覺得應該是操縱風力大氣的神獸更合理。《楚辭(離騷)》有載。

飛誕鳥:鳥,似鼠,赤足。口可分泌粘膠,用其灑在樹上粘取飛禽食用,亦有時用其噴射,百發百中。《廣博物志》有載。

九尾蛇:巨蛇,體有鱗甲,腰以下有九尾,拖行,有鐵碰撞之聲。尾端有小孔,會噴射,如槍彈,中者非死即殘。《續子不語》有載。

奚鼠:巨鼠,居於冰下,重千斤,肉可食。皮毛可以制衣被,為禦寒上品。用其皮蒙鼓,其聲可以傳千里,它的毛發可以召集鼠類。《神異經》有載。

傲因::類人,穿著破爛衣服,手為利爪。襲擊單身旅人,喜食人腦。舌頭暴長,有時伸出盤在地上休息,用燒燙的大石擲之,可殺。《神異經(西荒經)》有載。

吼: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余。獅虎畏之,蓋吼溺著體即腐。《偃曝餘談》有載

還有 刑天、牛頭、馬面、判官、狐仙、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等。

『捌』 青城寺是道教還是佛教

青城寺屬藏傳佛教。
青城寺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四家鎮牛夕河村,屬藏傳佛教,始建於清朝元(1736)年,由乾隆皇帝的替身喇嘛扎西日布在康熙年間的一座廢寺擴建,原為歇山式建築,距今已有270多年。乾隆十九(1754)年農歷七月十二乾隆帝御駕親臨青城寺,賜給該寺一嵌有八顆紅藍寶石法螺一個,親題「花香鳥欲語,水清魚信游」寺聯一幅。清光緒十七(1891)年金丹道教事件中該寺院被焚毀。中華民國十三(1924)年在原址重建,重建後的寺廟分前、中、後三重院落,均為五間滾龍脊式的磚木結構房屋。偽滿洲國時期 寺院蕭條。新中國成立後,歷經文革等政治運動,寺院破壞嚴重,只有拉西尼瑪(於寶清)和希拉布仁欽(李 順)先後照管殘廟。1994年中殿毀於火災。
1995年,赤峰市民宗局對青城寺進行登記注冊並批準保留。1998年敖漢旗人民政府批准修復青城寺。同年牛夕河村信教群眾自發集資修復了前殿,1999年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將中殿修復一新;2002年又修復了後殿;2010年6月前殿重建落成。三殿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均為歇山樓閣式建築。 殿內分別供奉著三世佛、觀音菩薩、千手千眼佛和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等金身佛像。如今走進青城寺,經聲佛號,蒼松翠柏;殿宇內外亮麗堂皇。可以說,青城寺是塞外一處敬佛祈福,旅遊觀光的聖地。

『玖』 道教裡面有對佛祖的說明嗎 道教是否認為作仙和作佛是一回事

道家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薩有什麼區別

道家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薩有什麼區別?

首先必須明確,大羅金仙不落輪回——道教的仙道並非佛教的天人道。要想知道道家修行能否超脫三界六道,首先,我們要確認一點:什麼是仙?一些頑愚的佛教徒為了標榜佛教的高明,經常自說自話,比如「道家的果位最高是也只是仙,不能脫離生死輪回」這種話他們說得很是順口,然而說這話的人顯然並不理解「仙」的概念,只是像他們頑愚的前輩一樣,將中國所說的仙,與古印度的外道修行人或婆羅門教觀念里的諸天混淆起來。

一 仙不等於古印度外道,這點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古印度的外道修士雖然長壽且有一些神通,但是卻並非如仙家這樣超然物外,依然有生死,甚至會繁衍小孩(見《雜譬喻經》相關章節),顯然這比不上仙家境界,而且這些外道修士大多所求的不過死後生天——注意,死後生天是棄人身而得天身,依靠的是業力福報,而修道成仙乃是自力成就,兩者天差地別。古代翻譯佛經的人為了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將外道修士翻譯為「仙人」,卻不想誤導了大批不知變通讀死書的愚人,將道家仙人與印度修士混淆在一起,實在可嘆。

二 仙不等於印度諸天。道家說五道輪回,大略等同佛家六道:神道(天與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神道本身,是五道之一環,諸如地祗鬼神,大多有職司所在,受天律束縛,雖有威福,有罪則貶,其情形與佛家所說天人、阿修羅的處境一樣。然而,所謂仙家,不論是先天後天的尊神仙真,要麼是大道化身,要麼是得道真人,早已達到莊子所說逍遙游的境地,不受外在的限制,更不用說業力了。因此,更與神道無關。道教咒語,役使神道乃是常事,卻並不敢煩勞仙人,也正是這個道理。雖然有些愚痴的僧人胡說什麼「仙家終落空亡」,此語釋迦牟尼也不曾說過,顯然是一句妄言。若仙為業力所拘而不得超脫三界,仙道亦不足貴也!

三 為什麼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仙人不能脫離生死輪回?其實,原因在於道家仙真神聖給予人們的形象,比如朝元圖里所描繪的諸天神道與大羅仙真雲集朝禮玉帝的情形,就使人們片面地以為道家仙真之間仍然有人間的階級,大羅聖境就是天上的朝廷,然後很自然地把佛教關於帝釋天的見解直接嫁接到道教的大羅天三清境上。其實,錯了!首先,玉皇天尊不是帝釋天,《高上玉皇經》中明確地寫道玉皇大帝本是凈樂國太子,因為憐憫眾生,出家修道,先證仙道,再證金仙(也就是佛家四聖果中的佛果),號清靜自然覺王如來,最後才修至玉皇果位。如果說佛家的佛果是早已超脫六道的,那麼玉皇自然也已經超脫六道。事實上,玉皇也並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一個神靈的領袖與三界的主宰,而是依據大道運行而燮理這個世界的大聖者。最重要的是,無論玉皇,還是大多數現帝君相、神王相、天將相、宰官相、天人相乃至神道相的道家仙真,都早已經超脫輪回,他們這樣出現在人前乃是為了更好地接引救度世間有情眾生,而顯化的表象,就像觀世音的男身女相是一個道理。所以,道家的大羅金仙早已不落輪回,事實上,修到地仙果位以上就可以說與阿羅漢一般,沒有墮落輪回之虞。 佛教之六道說並不見於古印度佛教經典之中。 而漢地佛教在道教五道說基礎上萌生六道,恐怕是為了自抬身價,要標榜佛道的果位境界要比道教的仙道神道要高出一等。後世人等不加思索,人雲亦雲,甚至連道教中人也跟著唱和。導致一句妄語流傳千古,真乃一人妄語,萬人妄行也!嗚呼!哀哉!

後世的道經里總在提魔,玉皇經:"若諸魔道,一切諸魔或有能聞是此香者安處天宮斗戰之苦 各得休息."可見魔也是存於天界的凈天地神咒:"按行五嶽 八海知聞 魔王束首 侍衛我軒 雷祖寶誥:"以清凈心而宏大願 一智慧而伏諸魔."靈官咒:"仰啟神威豁落將,都天糾察大靈官。火車三五大雷公,受命三清降鬼崇。手執金鞭巡世界,身披金甲顯威靈。綠靴風帶護身形,雙目火睛耀天地。頃刻三天朝上帝,須臾九地救生靈。銀牙鳳嘴將三千,虎首貔貅兵百萬。走火行風前後衛,穿山破石捉妖精。祈晴禱雨濟世問,附體圓光通事意。治病驅邪如電閃,收瘟攝毒義群魔。飛騰雲霧遍虛空,號令雷霆轟霹靂。三界大魔皆拱手,十方外道悉皈依。我今啟請望來臨,大賜雷威加擁護。 "等道教經文中多次提到魔,後世的道教也形成了六道之說,從玉皇經:"微妙解脫,自然之香,是香芬馥,周遍諸天,極妙樂土,及諸大地,一切福處,六道一切眾生,聞是香者,普蒙開度。所謂天道、人道、魔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若諸天道,一切天人,或有能聞是此香者,五衰四相,永得消除,轉增天福。若諸人道,王臣兆庶,或有能聞是此香者,即得人天,長壽之樂。身或滅度,乃得脫殼屍解之道。若諸魔道,一切諸魔,或有能聞是此香者,安處天宮,斗戰之苦,各得休息。若諸地獄道,一切罪魂,或有能聞是此香者,離地獄苦,得凈土樂。若諸餓鬼道,一切餓鬼等,或有能聞是此香者,即得飽滿,無飢渴惱。若諸畜生道,一切畜生,或有能聞是此香者,脫畜生苦,得智慧樂。"可見.玉皇經成書較晚但可見道教已形成本土特色的六道.早期的道教是沒有成魔之說但有凶神惡剎之說,凶神惡剎被後世稱之為魔(惡剎是從佛教傳來的)翻譯的問題.

佛教之"仙"與道教之"仙"的區別:

佛教的「仙」與道教的「仙」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佛教的「仙」其實是指修行的人,主要是指佛教之前印度各種派別的修行者。而道教的「仙」,其實是修行之後所得到的果位,是指成道的天仙、神仙等。道教的「仙」真實含義,其實與佛教的佛、菩薩、羅漢相對應,但是佛教的果位分得更細、更科學。讀佛教和道教的典要弄懂這兩個概念,更不要因此認為佛教的果位就比道教高,同樣的,道教的「龍」與佛教的「龍」也是不同的兩個概念,道教的「龍」是最高級別的神獸,而原始佛教特別是古代印度的「龍」,其實就是「蛇」,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的「龍」才開始中國化,我們中國人才把佛教的「龍」變成中國的「龍」。總之,佛教和道教的許多概念,雖然文字相同,其實含義完全不同,這是我等修行之人務必搞清楚的,不能人雲亦雲,以免自誤誤人。請大德指教。

佛教的仙人,指的是外道苦修的人,包括婆羅門教,耆那教的修行者,而這些修行者未必都是以長壽為主要特徵,相反,他們大多是以苦行和博學聞名.
至於龍,就不提了,像郭沫若把phoneix定位成鳳凰的事跡,實際是個大笑話.說句老實話,依據這種翻譯邏輯,我們可以稱呼火雞為鸞鳥了.

至於道教的仙人果位的問題,應該看看太平經,一般道教宗教方面的仙人地位分級,都不出太平經的范圍.
道教仙人的境界,地位,有以境界分的,比如太清九仙,上清九真,玉清九聖.
有以官位分的,比如太上,帝君,神王,仙王,真人道士等等
有以修行層次分的,比如天地人鬼水仙
有以修行方法分的,比如洞房,黃庭,消魔,等等.

這個確實是翻譯的問題,
比如佛教的「性」和中國的「性」
佛教的「天」和中國的「天」
佛教的「仙」和中國的「仙」
佛教的「道」和中國的「道」
佛教的「龍」和中國的「龍」
等等都不是一個含義。

但是很多佛教徒卻分不清,
混淆在一起,進而貶低中華文化,
這是非常可惜的。

與佛道教的帽子青布的批發價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石家莊萬象城一樓女裝品牌 瀏覽:874
木都車女裝旗艦店介紹 瀏覽:283
白皮草馬甲怎麼搭配衣服 瀏覽:524
軍服繁的帽子 瀏覽:47
范韓v領襯衫哪個牌子好 瀏覽:934
樂山實驗中學校服出售 瀏覽:60
秋天裙子里配什麼褲子保暖 瀏覽:699
棉麻t恤品牌好貨 瀏覽:12
修改褲子南京 瀏覽:913
棕色衛衣和黑色衛衣哪個好看 瀏覽:173
旗袍保暖布料批發市場 瀏覽:99
男生米色衣配什麼顏色外套 瀏覽:333
旗袍筠雅24周歲 瀏覽:206
雙星童裝棉服 瀏覽:831
三層裙子2020年新款 瀏覽:994
文胸手托是什麼意思 瀏覽:166
原創復古旗袍 瀏覽:589
成都五愛帽子批發檔口 瀏覽:165
法國皮爾卡皮衣多少錢 瀏覽:881
明星花裙子圖片 瀏覽: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