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桐鄉嫁妝有哪些
兩家同意後,各書姓名,籍貫,三代,名號,官職於貼上,相互交換。待訪問屬實,男家擇日託人向女家送年庚貼,也叫八字貼,並討回對方年庚,古稱問名,近代叫換龍鳳貼。然後將年庚放祖宗靈位前占卜或將生辰八字報請算命先生推算,如無相沖相剋,再回報女方,女方亦須經過占卜,這叫合婚。
雙方同意了婚事,即行訂婚,俗稱定婚。訂婚要行聘禮,聘禮又叫定禮,各地有各地的慣制。古時聘禮用皮帛物品,到漢代始用聘金。後代則財物俱全,視家境定多寡。定了親的男女則視為夫妻,別人不可再登門求親。
從訂婚到迎娶期間,逢年過節雙方要互送禮物。迎娶佳期按屬相八字由算命先生卜定。
迎娶前一二日,男方要送女方置辦酒席的禮物,女方收禮,必有回情,此時,雙方親友都要送賀禮,賀男方的多為銀錢,酒食,喜幛,喜軸。送女方的以物為主,多屬衣物,器具及化妝用品,稱為送嫁。
婚期前一天發奩,俗稱發嫁妝。這一天,女家將嫁妝擺於場院,供人參觀,叫擺嫁妝。嫁妝根據財力而定,合歡被,對枕及箱,櫃,桌,桶,盆和梳妝台為必備品。舊時富家大戶為擺闊氣,有將生活用品都備全的,有的甚至將生活和生產資料所需都如數嫁盡,稱全房嫁妝,包括山林田產,直至死後的棺木和窮困潦倒而逃荒要飯的提籃,打狗棍,也囊括在嫁妝之內。嫁妝中少不了馬桶,俗稱子孫桶,桶內盛紅蛋,喜果,寓送子之意。送妝,物以抬數計,貧富不一,富者多至百餘抬。
娶親舊時用花轎,有八人抬和四人抬之分。花轎到女家門口,河南南陽等地有女方閉門,男方鳴槍放炮奏樂以示通報,民歌有唱:"吹三陣,打三陣,吹吹親家開開門"的習俗。姑娘上轎前須用綿絨絞去臉上的汗毛,稱開面,並沐浴,梳妝,俗稱扮上轎。中午,女方盛設別親酒宴請賀客和男方迎娶人員。
新娘上轎前要辭別祖宗並向父母行跪拜禮。上轎一般通行由女方兄弟抱或背新娘入花轎。啟程時,有哭嫁的習俗,女方父母,兄嫂,姐妹要以哭相送,邊哭邊訴說一些祝願的吉利語,認為哭得越凶,女兒越會發子發孫。新娘聽到母親的哭聲後,方能應和著哭,表示生離惜別。
到男家,像我國北方,新娘要邁過一隻馬鞍,然後咬一口蘋果,取平安之意。
拜堂要行三跪九叩禮,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後夫妻互拜,俗稱拜天地。拜畢送新娘入洞房,不過她的腳不得踏地,要以麻袋,席,蒲團之類鋪地,邊走邊鋪,前後接替,稱之傳袋,即傳代。
2. 慧麗蒲洗衣機出現E1並報警是什麼原因牌子是XQB42 p400U
每個廠家對Error的設定不一樣,最好看看說明書。Error類的報警一般都比較簡單,可能是進水異常或者排水異常吧
3. 桐鄉的民俗、民風
1、農歷臘月廿三—送灶君
臘月廿三是小年夜,俗稱「送灶日」,家家戶戶都把灶家菩薩送上天,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待除夕過後,大年初一凌晨再把天上的灶神接回來,俗稱「接灶」。
這一天,家家燒赤豆糯米飯,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後全家來吃。吃過之後,黃昏時分,大家跪拜。拜過之後,將灶君的神像從灶台上請下來,放進一頂灶轎里。
2、農歷臘月廿四—撣蓬塵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迎接新年,對於桐鄉人來說,最重要還有「掃塵」與「祭祖」。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寓意著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一番新的氣象辭舊迎新。
3、農歷臘月廿五—推磨打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4、農歷臘月廿六—打年糕
過新年,年糕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農村,在祭祀的桌上,除了雞鴨魚肉水果外,那年糕必定是少不了的。春節期間,人們去親戚朋友家拜年,往往會拿幾塊年糕去,寓意「年年高」。
(3)桐鄉廠家批發蒲衣外套女擴展閱讀:
桐鄉是江南蠶桑的主要產地,其鄉間流傳著豐富的蠶鄉習俗,清明軋蠶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動。
在20世紀,隨著化纖織物的興起,蠶桑經濟、軋蠶花廟會受到影響,幾乎絕跡。改革開放後,國家日益重視對民俗的保護,2010年,桐鄉蠶桑習俗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子項目,被聯合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