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冬天的動物有哪些過冬的方式
動物的幾種過冬方式:
1、 冬眠。如:蛇、青蛙、烏龜等。蛇是集體冬眠的,它們互相摟抱在一起,一起冬眠,春天再醒來那樣可以取暖,提高溫度。如果單獨過冬會凍死的,它和青蛙一樣也是變溫動物,聚在一起可以減少死亡率。
2、遷移住的地方。如:大雁、燕子等。有的動物如候鳥,會非到南方去過冬。如天鵝,平時聚居在北方,秋天便攜老帶幼,到長江中下游一帶過冬,來年春天再返回繁殖地生兒育女。
3、加厚自己身上的皮毛或者羽毛。如:兔子、鹿、狐狸、麻雀、烏鴉等。
4、貯存食物。如:松鼠、蜜蜂、螞蟻等。
5、產卵過冬。如:螳螂、蝗蟲等。
6、躲在安全的地方過冬。如:蒼蠅和蚊子。
❷ 冬天有哪些動物冬眠
1、具有冬眠習性的動物有很多.但集中分布在溫帶和寒帶.下面列舉的動物也是指生活在溫帶和寒帶的.
(1)爬行動物.如蛇類、蜥蜴類、龜類等動物。
(2)兩棲動物.如蛙類.
(3)魚類.
(4)軟體動物.如蝸牛、貝類等。
(5)而且相當一部分的多年生昆蟲類動物也有冬眠習性.
(6)一些小型哺乳動物也有冬眠習性.如鼠類、蝙蝠、獾類、貂類、刺猥等。
(7)大型哺乳動物中僅有熊類有冬眠的習性.如黑熊、棕熊、馬熊、北極白熊等。
2、在動物中,兩棲類動物大多需要冬眠,類似於蛇、蜥蜴、烏龜等,一旦到了冬天就會自己找窩爬進去冬眠。
動物的冬眠是一種奇妙的現象。在加拿大,有些山鼠,冬眠長達半年。冬天一來,它們便掘好地道,鑽進穴內,將身體蜷縮一團。它們的呼吸,由逐漸緩慢到幾乎停止,脈博也相應變得極為微弱,體溫更直線下降。這時,即使用腳踢它,也不會有任何反應,簡直像死去一樣,但事實上它卻是活的。
松鼠睡得更死。有人曾把一隻冬眠的松鼠從樹洞中挖出,它的頭好像折斷一樣,任人怎麼搖撼都始終不會張開眼,更不要說走動了。把它擺在桌上,用針甚至也刺不醒。只有用火爐把它烘熱,它才悠悠而動,而且還要經過頗長的時間。
刺蝟冬眠的時候,簡直連呼吸也停止了。原來,它的喉頭有一塊軟骨,可將口腔和咽喉隔開,並掩緊氣管的人口。生物學家曾把冬眠中的刺蝟提來,放入溫水中,浸上半小時,才見它蘇醒。
動物的冬眠真是各具特色:蝸牛是用自身的粘液把殼密封起來。絕大多數的昆蟲,在冬季到來時不是「咸蟲」
或「幼蟲」,而是以「蛹」或「卵」的形式進行冬眠。熊在冬眠時呼吸正常,有時還到外面溜達幾天再回來。
雌熊在冬眠中,讓雪覆蓋著身體。一旦醒來,它身旁就會躺著1-2 只天真活潑的小熊,顯然這是冬眠時產的仔。
動物冬眠的時間長短不一。西伯利亞東北部的東方旱獺和我國的刺蝟,一次冬眠能睡上200 多天,而前蘇聯的黑貂每年卻只有20天的冬眠。
動物的冬眠,完全是一項對付不利環境的保護性行動。引起動物冬眠的主要因素,一是環境溫度的降低,二是食物的缺乏。科學家們通過實驗證明,動物冬眠會引起甲狀腺和腎上腺作用的降低。與此同時,生殖腺卻發育正常。
冬眠後的動物抗菌抗病能力反而比平時有所增加,顯然冬眠對它們是有益的,使它們到翌年春天蘇醒以後動作更加靈敏,食慾更加旺盛,而身體內的一切器官更會顯出返老還童現象。
由此可見,動物在冬眠時期神經系統和肌肉仍然保持充分的活力,而新陳代射卻降低到最低限度。今天醫學界所創造的低溫麻醉、催眠療法,便是因此而得到的啟發。
和我們人類一樣,動物中的鳥獸都是溫血動物,那冷血動物昆蟲又是怎樣熬過漫長的冬季呢?
昆蟲學家進行了長期的觀察和研究,終於查明了昆蟲越冬的部分奧秘。冬天,為了防止汽車散熱器結冰,人們要加人防凍液。昆蟲竟然也會採用相似的辦法,在嚴寒的冬季保護自己。
在冬天,昆蟲要保持活力,不被凍僵是至關重要的。活的組織一旦被凍結,膨脹的冰晶體勢必使細胞膜受到破壞,造成致命的創傷。當細胞里液體不足,不能保持維護生命所必需的酶活性時,即使沒有被完全凍結,也會造成死亡。那麼,昆蟲是怎樣解決這一難題的呢?它們主要是靠降低體內液體的冰點,從而提高抗寒能力,辦法就是產生大量的「防凍液」。
昆蟲是怎樣製造防凍液的呢?天暖之後又怎樣將防凍液除掉呢?為什麼要除掉防凍液?這些問題直到現在仍找不到答案。
值得補充的是,科學家們又發現,蛙類也會自製防凍液。在實驗室中,科學家們將許多青蛙冷凍起來,5-7 天後,再慢慢地使之解凍,這些青蛙解凍後依然活著。經過認真分析和研究,科學家們終於發現了青蛙能夠存活的秘密。他們在這些青蛙的體液中發現了一種人們在防凍劑中常用的物質:丙三醇。與昆蟲相似的是,到了春天,這些青蛙的液體中再也找不到這一物質了。
❸ 在冬天活動的動物有哪些
冬眠,是變溫動物避開食物匱乏的寒冷冬天的一個「法寶」。地球上可控制自己體溫的動物,稱為恆溫動物。可因環境溫度改變而調節體溫的動物,稱為變溫性動物,這些變溫動物在冬天寒冷時,體溫隨著下降,而活動也跟著停止,此時體內對能量的消耗也隨著減少,如此在不吃食物的狀態下也能維持生命。 「冬眠」的種類分為3種,第一種為蛇及蛙等兩棲爬蟲類的冬眠,其體溫與周圍環境配合,如環境溫度下降則體溫跟著下降而進入冬眠狀態,自己無法進行調節。 第二種為松鼠等動物(表1)其體溫於平時保持恆溫性,在進行冬眠時,可將自己體溫下降到接近環境周圍之溫度,但為了避免體液在0℃以下結凍,其體溫維持在5℃之間(表2)。 第三種為熊類,熊在冬眠時其體溫只下降幾度℃,但能長時間不進食而呈睡眠狀態,在嚴緊的分類下應該是近於睡眠和冬眠之間。冬眠的哺乳類動物與我們身體構造上一定有什麼不一樣嗎?答案是否定的。兩者器官和組織沒有差異性,只不過是冬眠的哺乳動物能夠利用特殊因子來控制神經荷爾蒙系統調節器官的代謝狀態,如果能找到這種控制的遺傳因子,將來人類或其他動物進行冬眠也不無可能性。在我們台灣因為天氣溫暖,所以動物的冬眠時間應該很短暫,尤其是動物園內屬於可冬眠性的動物在保溫及避寒的設施下於冬天還是能活動自如的。 表1.冬眠的哺乳動物 嚙齒目 栗鼠、歐洲睡鼠、金倉鼠 翼手目 蝙蝠 食蟲目 刺蝟 還有青蛙 蛇 找不到有蠍子
你看,冬天一到,刺蝟就縮進泥洞里,蜷著身子,不食不動,它幾乎不怎麼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鍾只跳10~20次。如果把它浸到水裡,半小時也死不了,可是當一隻醒著的刺蝟浸在水裡2~3分鍾後,就會被淹死,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冬眠時,動物的神經已經進入麻痹狀態。有人曾用蜜蜂進行試驗,當氣溫在7~9℃時,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動,但輕輕觸動它時,它的翅和足還能微微抖動;當氣溫下降到4~6℃時,再觸動它卻沒有絲毫反應,顯然它已進入了深沉的麻痹狀態;當氣溫下降到4℃、0.5℃時,它則進入更深沉的睡眠狀態。由此可見,冬眠時神經的麻痹深度是與溫度有密切關系。
另外,冬眠時,動物體溫顯著下降。據研究,黃鼠在130個晝夜的冬眠時間中,共放出70卡熱量,但冬眠過後的13.7個晝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熱量。一般來說,動物在冬眠過程中,每晝夜只能放出0.5卡熱量,但在它蘇醒後,興奮的時候,每晝夜則能放出42卡熱量。由此可見,冬眠動物體溫下降時,機體內的新陳代謝作用變得非常緩慢,所以僅僅能維持它的生命。
動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體溫,更重要的是供給冬眠時體內的消耗。一般動物在冬眠前的體重,都比平時增加1~2倍,冬眠之後,體重就逐漸減輕。如冬眠163天的土撥鼠體重減輕35%;冬眠162天的蝙蝠體重可以減少33.5%。
動物在冬眠時,血細胞還會大大減少。平時,1立方毫米土撥鼠血液中,會有12180個白細胞,但冬眠時平均只有5950個,然而,讓人奇怪的是,盡管體內「衛士」——白細胞大大減少,但冬眠動物卻從來沒有發現生病的。
那麼,為什麼每年到一定的時候,動物就會進入冬眠呢?
為此,科學家進行過長期的探索。
夏天,科學家從人工條件下進行冬眠的黃鼠身上抽出血液,注射到活蹦亂跳的黃鼠靜脈里,結果,它像被麻醉一樣,很快進入昏睡的冬眠狀態。
看來,在冬眠動物的血液中,可能含有一種能誘發冬眠的物質。實驗還表明,冬眠時間越長的動物,其血液誘發冬眠的作用越強烈。
那麼,這種誘發冬眠物質是什麼呢?
據研究,這是一種存在於血清中的顆粒狀物質,有時這種物質也會粘附到紅細胞,因而使紅細胞也有了誘發冬眠的作用。
奇怪的是,在正常情況下,動物對外來物質總是排斥的,但冬眠中的動物例外。科學家抽出冬眠旱獺的血清,注射到黃鼠的血液中,黃鼠不但不產生排斥反應,反而呼呼入睡,進入冬眠了。
科學家的不斷探索又帶來了新的信息,在動物的血液中,還存在著另一種與冬眠物質相對抗的物質。這種物質在血液中達到一定量時,就使冬眠的動物蘇醒過來。
這樣看來,動物何時開始冬眠,不僅取決於誘發物質,而且也取決於誘發物質和抗誘發物質比例的變化。科學家判斷冬眠的動物可能一年到頭都在「製造」誘發物質。抗誘發物質可能是在進入冬眠後開始產生的,並且其產量是沿直線上升,直到春暖花開才逐漸減少。當抗誘發物質在血液中的濃度足以控制誘發物質的時候,動物才能從冬眠中蘇醒過來。
至今,人們仍然未完全揭開動物冬眠的奧秘,探索還在進行,科學家認識到,研究動物冬眠不僅妙趣橫生,而且在航天與醫學上有重大實用價值
❹ 過冬的動物有哪些
1、睡鼠是冬眠動物中有名的瞌睡蟲,一睡就是六個月。這時,它的呼吸變得非常微弱,身體變得硬硬的,外界的任何聲響,甚至碰撞觸動,它還是照睡不醒。
2、白熊的冬眠最有意思,它們一家只有雌熊才冬眠。一到冬天,雌熊就把自己埋在雪中,一直睡到來年春天才蘇醒過來。醒時,已在夢中生下了小熊仔。白熊在冬眠期間,偶爾醒過來舔一舔自己腳掌,算吃過東西了。
3、刺蝟在冬眠的時候,可以連續236天不進食。這是因為它在冬眠時,就陳代謝減弱,體溫接近零度,幾乎不呼吸。就是把它扔進水裡,過半小時再撈起來,也不會淹死。
4、蝙蝠一到冬天,就躲到岩洞和樹洞里去睡覺了。它用爪子鉤住物體,飛膜囊住身軀,倒掛著頭,一動也不動。這時,心臟跳動每分鍾從400多次減少到5~6次。
5、蝸牛的「避寒所」選擇得更為穩妥,它除了鑽進深洞外,還把自己的介殼口封閉起來,只留一個小孔,用來吸呼,自己藏在殼內睡上一冬。
6、有些魚類也要冬眠。鯉魚常常在河水底部過冬,幾十尾到成百尾群集在水底的窪處圍成一圈,頭和頭密密地緊挨在一起,呼吸遲鈍,鰓蓋活動得非常緩慢,體溫可下降到1攝氏度,直到春天才「復甦」散去。丁(魚咸)魚冬眠時比鯉魚睡得更死,當你把埋在河泥中冬眠的丁(魚咸)魚挖出來,不用棒打還看不出它是活的呢!
7、更有趣的是,愛爾蘭的冰蛇,入冬後就把身子全部凍在冰里,直躺時,象一根硬梆梆的棍子;盤卧時,象一朵白色的花。當地人就把它當手杖或串編成門簾來擋風。天氣轉暖了,這些多餘的「手杖」和「門簾」,在人們還未拋棄它之前,便知趣地爬走了。
8、各種不同的昆蟲,是在發育階段中各有不同時期冬眠的。蠶蛾在卵期,三化螟在幼蟲期,萊粉蝶在蛹期,家蚊在成蟲期。
9、鑽心蟲是以幼蟲過冬的。幼蟲躲在作物的莖稈時挖鑿出長長的隧道,用它自己吐出的絲結成網膜堵住隧道口,以保護冬眠的安全。有的蜘蛛乾脆用吐出的絲織成一個袋子,粘附在岩石底下,自己躲在裡面,蟄伏著不動,以此來禦寒。
❺ 在冬天生活的動物有哪些
北極熊、北極狐、企鵝、海豹、雪豹、
1、北極熊
北極熊(拉丁學名:Ursus maritimus(Phipps, 1774),是熊科熊屬的一種動物,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又名白熊。皮膚為黑色,由於毛發透明故外觀上通常為白色,也有黃色等顏色,體型巨大,兇猛。
北極熊的視力和聽力與人類相當,但它們的嗅覺極為靈敏,是犬類的7倍;奔跑時最快速度可達60km/h,是世界百米冠軍的1.5倍。由於全球氣溫的升高,北極的浮冰逐漸開始融化,北極熊昔日的家園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在不久的未來很可能滅絕,需要人類的保護。
2、北極狐
北極狐(學名:Vulpes lagopus):體長50-60厘米,尾長20-25厘米,體重2.5-4千克。顏面窄,嘴尖,耳圓,尾毛蓬鬆,尖端白色。冬季全身體毛為白色,僅鼻尖為黑色;夏季體毛為灰黑色,腹面顏色較淺。具有很密的絨毛和較少的針毛,可在零下50℃的冰原上生活。足底毛特別厚。
3、企鵝
企鵝(學名:Spheniscidae):是鳥綱、企鵝科所有物種的通稱。有「海洋之舟」美稱的企鵝是一種最古老的游禽,它們很可能在地球穿上冰甲之前,就已經在南極安家落戶。全世界的企鵝共有18種,大多數都分布和生活在南半球。
特徵為不能飛翔;腳生於身體最下部,故呈直立姿勢;趾間有蹼;跖行性(其他鳥類以趾著地);前肢成鰭狀;羽毛短,以減少摩擦和湍流;羽毛間存留一層空氣,用以保溫。背部黑色,腹部白色。各個種的主要區別在於頭部色型和個體大小。
4、海豹
海豹是對鰭足亞目種海豹科動物的統稱。海豹體粗圓呈紡錘形。全身披短毛,背部藍灰色,腹部乳黃色,帶有藍黑色斑點。頭近圓形,眼大而圓,無外耳廓,吻短而寬,上唇觸須長而粗硬,呈念珠狀。四肢均具5趾,趾間有蹼,形成鰭狀肢,具鋒利爪。後鰭肢大,向後延伸,尾短小而扁平。毛色隨年齡變化:幼獸色深,成獸色淺。
5、雪豹
雪豹(Panthera uncia 或 Uncia uncia,英語:Snow leopard),是一種重要的大型貓科食肉動物和旗艦種,由於其常在雪線附近和雪地間活動,故名「雪豹」。雪豹具有高度發達的分配血液、調節呼吸等技能。對氧化變化很敏感。紅血球直徑很小——5.5μm(4.73~6.15μm),紅血蛋白高度集中(16.4g%)。
血球比容計指標(即紅血球的出較量為47%)跟血液中的大量紅血球(14.1~16.8百萬/平方毫米)相符。雪豹原產於亞洲中部山區,中國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其皮毛為灰白色,有黑色點斑和黑環,尾巴長而粗大,有「雪山之王」之稱。
❻ 冬天的動物有哪些
1、北極熊
北極熊(拉丁學名:Ursus maritimus(Phipps, 1774),是熊科熊屬的一種動物,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又名白熊。皮膚為黑色,由於毛發透明故外觀上通常為白色,也有黃色等顏色,體型巨大,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