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學生校內組團穿大花褲,事件最終的處理結果如何
1. 近日,一段視頻在網路上廣泛傳播,展示了石家莊一所專科學校內十幾名學生集體穿著大花褲走在校園中的場景。這一行為立刻引起了公眾的注意,許多人覺得這很有趣,展現了學生的創意。
2. 不過,這一行為很快遭到了學校老師的批評。校方認為學生的這一舉動影響了學校的形象。盡管如此,由於這一事件在網路上迅速走紅,且未造成實質性負面影響,最終的處理結果是學校並未對涉事學生採取進一步措施。
3. 關於大花褲的起源,它起初是由一個樂隊在舞台上穿著的裝束,看起來頗具特色。受此啟發,石家莊的這些學生也開始購買並穿著大花褲。這種褲子是棉質的,尤其在東北地區很受歡迎。作為東北人,我小時候奶奶就常為我們做這樣的棉褲和棉襖,它們既保暖又好看,只是顏色較為鮮艷,可能不符合當代時尚潮流。
4. 這些學生開始穿著大花褲在校園里走動,吸引了其他同學的注意。許多同學將這一幕拍下並上傳到網路,引發了更廣泛的關注。學校領導注意到了這一情況,並將穿大花褲的學生叫到辦公室進行了長時間的談話。
5. 學校對此做法引起了公眾的不滿,但最終並未對這幾名學生進行處分。涉事學生在視頻中表達歉意,稱他們只是想通過穿花哨、有個性的衣服來表達自己,沒想到會引起如此大的反響。他們對造成的社會影響表示歉意,並承諾今後不會再做類似的事情。
6. 然而,我認為學生的穿衣自由應當受到尊重。大花褲作為一種時尚表達,不應被視為對學校形象的負面影響。正如一些優秀學校中的學生也會染獨特的發色一樣,這些都是學生個性的展現。學校不應過度干預學生的個人選擇。
② 《樂隊的夏天》:中年文青安慰劑丨景觀
《樂隊的夏天》大收官,在懷抱理想、充滿激情的搖滾樂隊們的陪伴下,這個空前炎熱的夏天也不那麼難捱了。期望一檔節目來拯救中國搖滾樂似乎太過誇張,這檔節目最大的意義,在資深樂迷宋小卡看來,是獻給了中年文青一針安慰劑。
■《樂隊的夏天》節目海報©《樂隊的夏天》
《樂隊的夏天》: 中年文青安慰劑
宋小卡/文
一天,我和我的搖滾青年朋友開玩笑說「嚯!愛奇藝都開始主打銀發群體了!」
沒錯,根據在線視頻行業對用戶年齡層的劃分,40歲以上用戶,就算是熟齡用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老年。而《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不光參加的樂隊一半都是「銀發」,在 朋友圈 里看節目看得死去活來的人,也大都是在青年與中年的邊緣垂死掙扎的80後、90初一代。
節目的第三集,盤尼西林唱了《New Boy》,張亞東觸景生情,現場飈淚,帶整個節目直接沖上熱搜。於是節目組趕緊在最後一集錄制的時候請來了朴樹。據小道消息透露,小朴錄節目錄到晚上8點,就要求回家睡覺,在經紀人的勸說下又多錄了倆小時,10點時候,他說:「老了,實在受不了了,到點就困。」於是站起來拍拍馬東就走了……聽了這個故事,不由哈哈大笑:朴樹真是老朋克。
■ 節目上聽哭了的張亞東©《樂隊的夏天》
■ 年輕時的朴樹和張亞東
《樂隊的夏天》火了,對於搖滾樂迷們來說,既高興,又不高興。高興的是有生之年終於可以看到這些「地下工作者」走到「地上」,不高興的就是,這些本來只有自己所在的小 圈子 喜歡的男神,如今要被大眾消費一輪,還有就是,想必今年各大音樂節的票價要猛漲了!
中國土生音樂節極簡史
就搖滾樂隊這種亞文化而言,音樂節是絕對不能繞過的高光時刻。對搖滾青年來說,看音樂節,是每年最重要的KPI,一年裡的潮流風向信息、網友老友面基、樂隊合影打卡、新專輯購買、裝逼照片拍攝,都得在音樂節上完成。
追溯中國音樂節的 歷史 ,要從迷笛音樂學校說起。北京迷笛音樂學校,是經北京市海淀區教委批准注冊的中國第一所現代音樂學校。 早在 199 3年初學校成立之時,就確立了鮮明的辦學宗旨: 搞搖滾! ! ! (海淀區真是重教育!)現在的搖滾樂第一大牌痛仰樂隊就是從迷笛音樂學校走出來的。
■ 北京迷笛音樂學校
鑒於每位在校生至少看了200遍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2000年的 五一 ,迷笛音樂學校為了與國際接軌,在學校禮堂舉辦了第一屆迷笛音樂節,當時有30支樂隊參加,吸引了全北京的先鋒小伙兒和大颯蜜前來觀看。
■ 第一屆迷笛音樂節©搜狐音樂
自此迷笛音樂節開始了長達7年的「一統江湖」模式,而且越做越大,帶動了整個北京的音樂節潮。其間,也曾有一些散戶,舉辦過雕塑公園音樂節、朝陽公園音樂節等, 其中2006年的朝陽公園音樂節,甚至第一次請來了國際大牌PLACEBO ,吸引了全北京的明星前來趕時髦,但都沒能從風頭和士氣上蓋過迷笛音樂節在樂迷心中的「神聖」地位。 直到2007年,沈黎暉宣布將在十一舉辦第一屆摩登天空音樂節,這種迷笛一家獨大的形勢才開始有了轉變。
■ 2006年朝陽公園音樂節,在台下看PLACEBO的鄭鈞。宋小卡/攝
■ 同在2006朝陽公園音樂節的彭坦。宋小卡/攝
■ 那一年在朝陽公園的,還有反光鏡樂隊主唱 李鵬 的兒子,小傢伙滿公園跑,也沒人管。宋小卡/攝
■ 第一屆摩登音樂節,在現場巡視的沈黎暉。宋小卡/攝
摩登天空音樂節從一開始,就將整個音樂節的風格緊緊圍繞著「摩登」二字展開,不但參加演出的都是一些洋氣的年輕樂隊,舞台設計、宣傳套路上也都比迷笛音樂節更加前衛、國際化,一 下子就將此前混沌在一起的搖滾樂迷們分成了「迷笛派」和「摩登派」。
■ 「迷笛派」代表痛仰樂隊
■ 「摩登派」代表新褲子樂隊
舉個例子, 像痛仰這樣當年主打重型和情懷的樂隊,就是典型的迷笛風格。 而像新褲子這種時髦、創新的潮人兒,就必須是摩登天空音樂節的壓軸。 兩派樂迷當年還經常為了到底該看哪個音樂節而吵架, 摩登派通常會嘲笑迷笛派為「土搖」,迷笛派則譏諷摩登派為「流行」。 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兩大音樂節在北京並存對壘的年代,真是太快樂了。
老樂迷的十年見證
我第一次去音樂節,是2005年第5屆迷笛音樂節。之前的4屆大多數在香山迷笛音樂學校的禮堂舉辦,那時候我還在上初中,只能通過《通俗歌曲》或者《摩登天空》這些「潮流雜志」來了解男神們的動態。那時候有個叫林竹的女樂迷,總出現在各種迷笛音樂節的周邊音像製品中,因為她每次都pogo的最high。當時,作為在三線城市上中學的小鎮少女,對於這位能親臨現場看演出的小姐姐,真是除了羨慕還是羨慕。
■ 《通俗歌曲》封面,意味深長
■ 2007年迷笛音樂節,坐在花壇上擼串的老狼。宋小卡/攝
■ 2006迷笛音樂節上的朴樹。宋小卡/攝
音樂節結束以後還不夠,新嚎運和無名高地——當時的兩個北京搖滾樂根據地,還有名為「迷笛後」的通宵演出。迷笛官方當時直接包了公交車,把大家集體從海淀公園運到麥子店,那是唯 一一 次看見,那麼多人在公交車上集體抽煙。
第一次看音樂節看哭,是在2007年的摩登天空音樂節,也是摩登天空的第一屆音樂節。那次新褲子唱了兩遍《我們的時代》,兩遍之間,彭磊對著觀眾喊到: 「夢想還是要有的,因為這是我們的時代 ! 」
結果現在,夢想也沒了,我們的時代也過去了。
■ 音樂節上的男男女女。宋小卡/攝
至今看過的最好的一屆音樂節,是2009年的成都熱波音樂節。因為成都人們真的太high了。北京的音樂節,一般都只有文藝青年們去看,但成都不是, 大量穿著職業裝高跟鞋夾著小皮包的老姐姐、騎著山地車吭哧吭哧的飯店小老闆、帶孫子孫女出來遛彎的大爺大媽,都能在舞台下隨時甩起頭。
■ 熱波音樂節上的汪峰和高曉松。宋小卡/攝
■ 成都的熱情。宋小卡/攝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一眼望不到頭的人海,真有一種看伍德斯托克的感覺,好多來演出的外國樂隊,演完都死皮賴臉不下台,因為觀眾太熱情了,啥都跟著唱。我記得那次痛仰演出之前下了大雨,演出暫停了,結果成都老鐵們一個都不走,淋著雨在台下集體唱「一直往南方開,一直往南方開」,後來舞台上的大屏幕上,出現 「風雨無阻,演出依舊」 八個大字,我身上的雞皮疙瘩一下就起來了,扭頭看我同事,都哭的喘不上氣來了。
■ 雨中演出的痛仰。宋小卡/攝
那次的感覺就是,成都真好,成都人也真好,怪不得聲音玩具、阿修羅,這些成都本土大牌樂隊怎麼都不來北京發展。
2005—2011年的這段時間,是中國音樂節最好玩的幾年,後來因為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和主辦方的不專業,漸漸反而不愛去了。
■ 第一屆草莓音樂節上的黑刀,時任摩登天空宣傳總監。宋小卡/攝
在之後,音樂節慢慢從北京向其它城市發展,迷笛去了鎮江,草莓在西安,上海遍地開花,為了能吸引更多觀眾,也開始邀請蔡依林、周傑倫等主流流行歌手,看音樂節不再是搖滾青年、文藝青年的專利,而是所有年輕人趕時髦的去處。我最後一次去國內的音樂節,是在香河天下第一城的草莓音樂節,一群尖叫的小姑娘,追著竇靖童從場地東邊跑到西邊,各種撞人,實在是太聒噪了。
中年文青安慰劑
今年《樂隊的夏天》火了,想必這一波樂隊收入能漲一大截,想必音樂節和已經衰落好幾年的livehouse文化,又能復興一陣子,想必一些80後成功人士又要攜化身情懷的資本進軍音樂市場。而 我卻覺得這個節目最大的意義,根本不是什麼振興中國的搖滾樂,而是給每個剛要陷入中年危機的人們發一支安慰劑:
張亞東、朴樹、新褲子、反光鏡……年輕時的他們放盪不羈,才華橫溢,是無數文藝青年的精神領袖、夢中男神,很多人都想活成他們的樣子。後來他們歲數大了,越來越不活躍,連緋聞也沒有了。
■ 節目上的「非常好」先生,有評論笑稱這三個字是中年男人對世界最大的善意。©《樂隊的夏天》
那些當年追隨過他們的年輕人,也正在慢慢變成當年最不想成為的人。大家失落,無助,迷茫,不知道一顆年輕人心怎麼面對禿頂脂肪肝和滿地打滾兒的小孩兒。而橫空出世的《樂隊的夏天》則給大家一個機會,讓我們看到peace又深情的白發張亞東,努力帶孩子的彭磊和分手後還能做好同事的刺蝟。忽然間,大家又有榜樣了, 中年還能活得這么酷,真好!
■ 新褲子和3unshine組合中的Cindy的演出,已經超越了單純的音樂演出的層次,整個表演堪稱一件當代藝術作品。©《樂隊的夏天》
■ 刺蝟樂隊©《樂隊的夏天》
■ 依然朋克的反光鏡樂隊©《樂隊的夏天》
看節目的時候,我腦海中總想起,走出了盤尼西林等新銳樂隊的school酒吧的slogan: 社會 一團糟,只有來學校。 沒錯, 搖滾樂沒法讓你的人生變好,但能讓你有勇氣以更好的狀態來面對人生。
宋小卡
互聯網大廠里的真朋克
文景君 微信 ,認識一下
③ 學生校內組團穿大花褲,事件最終的處理結果如何
石家莊一所專科學校十幾名同學一起穿大花褲走在校園裡面刷爆了整個視頻,我也在石家莊,看到這個視頻的時候,我感覺真的很搞笑,這些學生真的很有創意。但是這幾名學生被學校老師叫過去談話,說他們影響學校的容貌,最終由於在網路上爆火,並且並沒有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影響,這件事情的最終處理結果就是相安無事。
但是我感覺,穿衣自由是學生們自己的自由,大花褲子也是如此,雖然這些褲子比較花花,比較有個性,但是他們的穿衣風格絕對不會對學校造成任何影響,就像很多的好學校依舊有很多的學生染頭染了一個很奇怪的發色,我認為這些都是學生們的個性,學校並不應該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