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行業資訊 > 道教的帽子怎麼區分

道教的帽子怎麼區分

發布時間:2022-05-21 20:37:43

『壹』 道士的帽子形狀有啥說法沒

道巾,即道人所帶的帽子。根據季節的不同和道人得道的程度高低,道巾分為九種。如,受初真戒的道士,戴綸巾;受中極戒者,戴三教巾;受天仙戒者,戴沖和巾等。道巾全部用黑色布緞所做。道教認為,黑色在五行中對應水,水為道人所崇奉膜拜,「上善若水」,萬世不竭。至於道巾的式樣,也同道教的教義教規有密切聯系,「一雙風眼觀前後,萬法收來在內藏,七寶玲成皆有跡,昆侖頂上放毫光。」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道巾的作用不僅在十防風禦寒,突出道人特徵,而且還有采天地靈氣,納歲月精華,包羅人間萬象的特別功能。

另外我看過一個說法,道士過去被稱為方士,那個帽子和鞋子對應「天圓地方」學說。

『貳』 道教的"九巾三冠"到底是什麼來歷

巾是我國古代常用首服之一,指的是一種帽子。道巾則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也有人把巾誤認為冠,其實巾與冠是不同的。巾為平民百姓之頭飾,以與士大夫之冠相區別。巾始於先秦,乃一般百姓戴用之首服。直到東漢以後則貴賤通用。在清朝以前,巾作為首服,被歷代沿用,並變化成多種類型。清朝剛入關的時候,下剃頭易服之令,明朝的衣冠制度被廢除。只有道教在清兵入關後,依然不剃頭,不改前明服飾,以示民族骨氣。
(道冠)
俗話說「道有九巾,僧有八帽」。 九巾的名目並不固定。現在流行的九巾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浩然巾、逍遙巾、荷葉巾、太陽巾、一字巾、包巾等。
道教九巾
(一)混元巾:又稱「冠巾」。圓形,以黑繒糊成硬沿,帽頂中心有孔。道士戴混元巾時,扎發髻,帽頂之孔露髻,以一簪貫之。後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脫。代表道教混元一氣的意思混元巾是道教最正式的頭巾,規定舉行「冠巾」儀式拜師之後的道士方可戴用,現在這一限制逐漸打破,未經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數,一般蓄發的全真道士常用。全真派高功在舉行齋醮科儀時均用此巾,並在露出的發髻上面別以道冠。混元巾應是漢代道士所戴元巾在元代演變為混元巾。

(二)莊子巾:寓意,象徵如莊子一樣,無拘無束,超凡脫俗。亦稱沖和巾,南華巾。該巾下面為方形,上部為三角形,狀如屋頂。帽前正面鑲有白玉,名為帽正,便以正帽,象徵品性端正。全真派道士因年老,頭發稀少者多喜戴此巾。也有正一派道士戴莊子巾的。

(三)純陽巾:亦稱「樂天巾」、「華陽巾」、「紫陽巾」、「九陽巾」或「九梁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為純陽之數,代表道教「九轉還丹」之意。帽前正中鑲有帽正。現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

(四)浩然巾:一種用黑色布緞製成的暖帽,形如風帽。在極嚴寒天氣中才帶此巾。相傳唐代名士孟浩然常戴此帽外出,以御風雪。後士人皆仿效之,故稱為浩然巾。亦稱作「大風帽」。道教徒戴浩然巾,一是抵禦風雪,二是紀念先賢。

(五)逍遙巾:乃是一塊方形(亦有圓形)巾料,包於發髻之上,繫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稱為逍遙巾。另有一種是用莊子巾或純陽巾,飾以美觀的雲頭圖案,帽後綴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亦稱逍遙巾(古稱「雷巾」)。全真派道士出家不久,因發髻未能全部挽起,或夏天天氣熱時多戴此巾。戴起此巾,好像神仙一樣,顯得仙風道骨,格外逍遙自在。故命名為逍遙巾。

(六)荷葉巾:外形類似莊子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鑲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葉,故名。

(七)太陽巾:太陽巾形如現代的太陽帽。主要是遮擋夏天的陽光。不同的是,太陽巾中部隆起的地方為三角帽形,太陽帽中間隆起的則為圓形。

(八)一字巾:又名太極巾,其形為一帶,端頭有木扣或玉扣,扣子一般刻有太極八封圖形,所以叫一字巾或太極巾。這是所有道巾之中,最為簡便的一種。道教規定,不可光頭進入殿堂,必須戴有道巾,若無其他道巾,紮上這根帶子也可頂替。

(九)包巾:又稱「扎巾」。乃是一塊方形布料,四角綴有帶子,可以勒在頭上。帽前正中可飾帽正,但多數不用帽正。包巾是道教最不正式的一種頭巾,初入道門尚未拜師者即戴此巾,也有人認為不應列於九巾之內。現在有的正式道士也戴此巾。
道教雖有「九巾」之名,但是一般道士只取少數幾種日常戴用。日常多用混元巾、莊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純陽巾和網巾。歷史上的道巾,事實上遠遠不止九種。在明朝前,很多巾是道俗通用的。如純陽巾、逍遙巾、網巾、綸巾、幅巾等。也有道教徒專戴的,如莊子巾、一字巾、九梁巾等等。但道教徒的道巾所用顏色皆為黑色,而一般世俗的巾帽則顏色不拘。因為道門亦稱為玄門,黑色也稱作玄色。作為玄門弟子,道士要尊道,當然要戴黑色的道巾。
道門三冠
蓮花冠又名:
芙蓉冠。道門三冠之一。唯有道教中高功法師上壇才可以戴此冠。因其外形乃是一朵盛開的蓮花,故名蓮花冠。唐時已在世間流行,宋沿襲其制。以金玉來制,以珠寶來飾。道教冠帽中最高等級。

魚尾冠又名:
太清魚尾冠。道門三冠之一。唯有歷代道教中太清派(信仰太上老君)的掌教之主才可以戴此冠。

芙蓉冠即:
上清芙蓉冠,又名蓮花冠,乃道冠等級最高者。惟有高功法師行科時方用。

『叄』 道教衣服的不同顏色各代表什麼

黃色

在我們的認知中,道士除了最常穿的青色常服之外,黃色就是最常見的。其實黃色道服在道教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不是誰都能隨便穿的。

道教起源於黃帝,而黃帝在五行屬土,故有土德黃帝之稱。故黃帝除了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之外,還是道教的始祖。而黃色道服在道教中的地位最高,也七種服色的中只有一派的教主才能穿著的服色。

紫色

紫色在道教中,一直都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顏色。在道教團體中,一直有「紫氣東來」的的成語,說的就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時,守城史伊喜看到東方有紫氣三千里向西而來。

故而紫色在道教是象徵高貴以及祥瑞,而歷代皇帝也喜歡用紫色道服來賞賜道士。而紫色服裝在道教中也只有大師及高級法師才能穿,而不是任何人都穿,而且穿著也必定是在重要的場合。

紅色

紅色相對於黃色及紫色道服來說,是比較少的。這一服色在道教中只有上等法師以及在在道教法事的上表祈福中才會用到,故而平時很少看到有穿著紅色服裝的道士。

青色

這是最常見的道士服裝,也是道士日常所穿道袍的服裝顏色,在道教中,青色在五行中象徵木,木代表生機。而道教信今生不信來世,故而對於道士來說,長生是他們的最終目標,生機則代表長壽,所以常穿青色服裝一方面是作為常服,一方面是暗合長壽的意思在其中。

綠色

這類道服顏色在道教中比較少見,一方便是因為地位不高,一方面是因為綠色是散人仙客所穿,換句話說,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居士所穿,不算是正式拜師修行的道士。

黑色

准確來說,黑色不算是道教團體所穿的服裝顏色,而是其中一個部門所穿的,而這個部門稱為——斗部。在道教文化中,斗部主要供奉斗姆元君及二十四八星宿,二十四元辰。

白色

白色在道教中可以說是一個奇特的顏色,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也是一個特殊的顏色。在道教中這個顏色是冥司所穿,我們知道,宗教人士信奉人死之後會有鬼魂,而冥司則是鬼魂的居住之地。而道教冥司則是對鬼魂超渡、供奉、以及做冥司法事的部門。

沒有這三個人,道教可能已經消失

『肆』 道教的道士帶的九種帽子都長的什麼樣

太陽巾,中間有洞。

『伍』 道士服飾有哪幾種

道士服飾有六種,分別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具體如下:

1、大褂: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是最普通的一種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長及於膝者,稱為「中褂」。現在多為窄袖,以便日常作務。皆為藍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會典》雲:「道士常服青」。

2、得羅:藍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八寸以上,袖長隨身。冠巾之後成為正式道士,方可著用此衣,為參加宗教活動之禮服。

3、戒衣:黃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二尺四寸以上,袖長隨身。黃色屬土,土可化育萬物,戒衣採用黃色,除了示以莊重之外,寓有「道化萬物,參贊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著用此衣。從前道教傳戒制有「三衣」,以供領受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別著用。

現在傳戒是一次授完,所以僅用此種戒衣。

4、法衣:又稱「天仙洞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有金絲銀線綉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如郁羅蕭台、日月星辰、八卦、寶塔、龍鳳、仙鶴、麒麟等。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道場為主的高功身著此衣。方丈在舉行隆重祀典時穿著此衣,則為紫色。

傳言道祖老子騎牛出關時「紫氣東來」,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來的皇帝,亦多賜給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5、花衣:又稱「班衣」。亦屬法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面亦有各種綉花圖案,但較天仙洞衣顯得簡潔,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眾經師著用此衣。也有紅色或黃色不帶圖案者,為做一般道場的經師穿用,稱為「經衣」。

6、衲衣:亦稱「衲頭」。大襟,長及小腿。多層粗布縫制,顯得笨拙厚重。過去雲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時穿用,以御風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數道士還保存著過去代代相傳的衲衣。

(5)道教的帽子怎麼區分擴展閱讀:

道士服飾的組成部分:

道士服飾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佩飾等五個部分。

1、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並不固定。清代閔小艮《清規玄妙》記載的九巾,為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和九陽巾。清末至今,變化較大,

現在流行的九巾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浩然巾、逍遙巾、荷葉巾、太陽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種。

2、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3、道袍

道袍為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

4、鞋襪

道教徒所穿的鞋襪,有常見的幾種樣式。

1)圓口鞋:黑色,鞋口深,圓口。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

2)雙臉鞋:黑色,圓口,鞋臉中間有兩條突起的梁子,將鞋臉一分為二,故名。有的還在鞋幫部位飾以雲頭圖案,顯得超脫出俗。這是較為正式的一種道士鞋。

3)十方鞋:鞋口圓,鞋幫為黑白相間的條形圖案。還有一種,是在鞋幫上面相間開洞,適宜夏天穿用。

4)麻鞋:古雲「履」或「麻履」。是用麻繩編制的鞋,適宜夏天或下雨天氣穿用。現在穿此鞋者較為少見。

以上幾種鞋,在道教並無嚴格規定。現在道士,平時亦有穿用社會上出售的布鞋或運動鞋者。

5)雲履:也叫「朝鞋」。鞋底較厚,鞋幫上襯以雲頭圖案。為齋醮法壇上高功所穿。

6)高筒襪子:又稱「高靿襪子」,俗稱「白襪子」。白色,襪筒裹至膝下,用帶子扎系。白色代表白雲,象徵遨遊天界。道教規定,進入殿堂必須穿上此襪,如果沒有,也必須把褲腳扎住才行。

7)道靴:高功法師在舉行大型齋醮法事所穿的鞋,其制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雲鞋,大型齋醮法事中高功所穿,其制彩錦淺幫,綉制雲紋,圓頭厚白底,多在高功踏罡步斗時所用。

5、佩飾

佩飾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種飾物用品。包括道簪、帽正、慧劍、佩劍、葫蘆、魚鼓、單瓢、拂塵、陰陽環。

『陸』 初學問道,道士的頭巾有什麼講究

在道教的宮觀里,人們常會看到道長們頭上戴著或方或圓的「帽子」,身穿寬松的道袍,令人不禁產生飄飄欲仙的遐想。人們也許會好奇地問,到底道長戴的是什麼「帽子」 .它們又代表了什麼意思呢.其實,它是道教徒特有的標志。在道教里,把它稱為「道巾」。俗話說「道有九巾,僧有八帽」。那麼道士的九巾,又到底是什麼來歷.九巾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九巾的來歷
巾是我國古代人民常用首服之一,指的是一種帽子。也有的人把巾誤認為冠,《釋名·釋首飾》中:「巾,謹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這段話,說明了巾與冠的不同。巾為平民百姓之頭飾,以與士大夫之冠相區別。巾始於先秦,乃一般百姓戴用之首服。直到東漢以後則貴賤通用。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別流行,尤其士人十分偏好,喜其輕便。《晉書·輿服志》曰:「巾,以葛為之,形如帽而橫著之,古尊卑其服也。」到了南宋,戴巾之風氣更加普遍,就連朝廷的高級官員也以包裹巾帽為榮,冠帽之制漸衰。在清朝以前,巾作為首服,被歷代沿用,並變化成多種類型。清朝剛入關的時候,下剃頭易服之令,明朝的衣冠制度被廢除。明遺臣金之俊為緩和民族矛盾,向清廷提出「十從十不從」的建議,被朝廷默許。其中有「儒從而釋道不從」之條,因此只有道教才保留下我國明代以前的衣冠形式,所以有的學者把道教的服飾稱之為活文物。
至於道教的九巾之說,來源於清代中葉道士閔小艮的《清規玄妙說》。按照該書的說法,當時的九巾,有以下幾種: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九陽巾。
當代高道閔智亭道長著述的《道教儀范》一書中提到,自清末到現代最流行的九巾則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而清代以前的道巾,按明朝的《三才圖會》記載,則有:純陽巾、九轉華陽巾、九梁巾、雷巾、幅巾、網巾等等。不難看出,隨著時代的變遷,古代的道巾和現代的道巾已經有所不同了。本文將為讀者介紹常見的近代道巾。
九巾概述
1混元巾
為九巾之首。現代全真派道士多戴此帽。以黑繒糊成硬沿圓帽,中間開孔,以露出發髻。道巾多為方形,只有混元巾和一字巾為圓形。有的老修行說,這是代表道教混元一氣的意思,故稱為混元巾。考其出現的年代,在清代前,未曾見於記載。又因其型似清代官員所戴的帽子,於是有人推測,混元巾是由清代官員所戴的暖帽演變而來。筆者認為,道教在清兵入關後,依然不剃頭,不改前明服飾,以示民族骨氣。因此更加不可能模仿清代官員的帽子。至於此巾的來歷,還有待道教界的諸位高道大德考究其歷史。

2莊子巾
亦稱沖和巾,南華巾。傳說是南華真人莊子所制。估計此巾出現的年代比較早。該巾下面為方形,上部為三角形,狀如屋頂。帽前正面鑲有白玉,名為帽正,其一可以知道帽子是否戴正;其二代表了道教徒行為要端正的意思。全真派道士因年老,頭發稀少者多喜戴此巾。也有正一派道士戴莊子巾的。因為莊子巾類似古儒巾,佩戴此巾,頗象南華真人一樣無拘無束,自有出塵之表。

3純陽巾
也有人稱唐巾。按明朝的《三才圖會》稱:純陽巾,一名樂天巾,頗類漢唐之巾。頂有「寸帛,襞積如竹簡,垂之於後,巾上有盤雲紋樣。曰純陽者以仙名,而樂天則以人名也。」這也是現存於北京白雲觀呂祖殿的明代呂祖像所戴之巾形狀。通過名字可以知道,純陽巾之意義,一為道教神仙呂純陽,二為唐代文豪白居易。道教傳說,呂純陽祖師在成道前佩戴此巾。史料記載,此巾在明代十分流行,不僅道教徒戴,連儒者、生員士大夫子弟也戴。當代北方全真道的純陽巾,形狀甚似莊子巾。區別是純陽巾後面有雲頭形裝飾,而莊子巾則無。南方粵港澳地區全真道之純陽巾,俗稱「瓦坑帽」,帽形就是與《三才圖會》所描繪的一樣。

4九梁巾
古典小說中常有這樣對道家人物的描寫:「頭戴諸葛九梁巾,身穿八卦道袍……」九梁巾,又稱九陽巾。九梁巾形狀為帽子前面有似屋脊一樣的九條縫。道教中,九為最大數,又為陽數,代表天。所以戴九梁巾,代表著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包含了道教徒事奉上天的意思。也體現出《陰符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的宗教思想。現代正一派道士常戴九梁巾。
5浩然巾
一種用黑色布緞製成的暖帽,形如風帽。該巾在南方基本不使用,北方亦不多見。詢問道中各位師長,才知在極嚴寒天氣中才帶此巾。相傳唐代名士孟浩然常戴此帽外出,以御風雪。後士人皆仿效之,故稱為浩然巾。亦稱作「大風帽」。道教徒戴浩然巾,一是抵禦風雪,二是紀念先賢。《長春真人西行圖》中的邱祖所戴之帽即為浩然巾。另外,明代朱權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六中有雪巾的記載:以玄色絲為之,以天鵝皮為里,凡雪天嚴寒皆「用之以護腦」,不知此處的雪巾是否即是浩然巾。
6逍遙巾
也稱荷葉巾。宋代庶人的一種巾子,開始叫花頂頭巾,後士人甚至女性皆戴,並有兩腳垂於後背,稱為逍遙巾。宋代米芾《畫史》中有對此巾的記載:「士子國初皆頂鹿皮冠弁,其遺制也,更沒頭巾…,乃去皮冠,梳發角加後,以入襆頭巾子。中篦約發,乃出客去。覆如是,其後方有絲絹,作掠子,掠起發,頂帽出入…,又其後方見用紫羅為無頂頭巾,謂之額子,猶不敢習庶人頭巾。其後舉人始以紫紗羅為長頂頭巾,垂至背,以別庶人黔首,今則士人皆戴庶人花頂頭巾,稍作幅巾,逍遙巾。」全真派道士出家不久,因發髻未能全部挽起,或夏天天氣熱時多戴此巾。戴起此巾,好像神仙一樣,顯得仙風道骨,格外逍遙自在。故命名為逍遙巾。
7三教巾
三教巾,顧名思義,應該是體現道教三教合一和三教平等,崇尚和平的宗教理念。可惜現在沒有實物留下。其形狀已不可考。筆者曾於此問題請教多位高道大德,皆言不知道。中國道教協會黃信陽副會長編纂的《道教全真必讀》記載,只有受過中極戒者才有資格戴三教巾。有些老修行說,估計是王重陽祖師提出三教合一的時候所制。也有人認為清代有三教廟,於是推測此三教巾是否由此而來'在此只能留下懸念,留待以後為讀者諸君補上。
16一字巾
又名太極巾,其形為一帶,端頭有木扣或玉扣,扣子一般刻有太極八封圖形,所以叫一字巾或太極巾。也有學者認為叫幅巾的。據說是山居道士纏發之法,以絲織幅帶裹發,以防山野樹枝纏住。其實這種幅巾,應該叫網巾,是一種先從道士發明,後由明太祖推廣至全國的帽子。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太祖一日微行,至神樂觀,有道士於燈下結「網巾。問曰:此物何也''對曰:網巾,用以裹頭,則萬發俱齊。'明日有旨,召道士命為道官,取巾十三頂頒於天下,使人無貴賤皆裹之也。」
9一字巾
又名太極巾,其形為一帶,端頭有木扣或玉扣,扣子一般刻有太極八封圖形,所以叫一字巾或太極巾。也有學者認為叫幅巾的。據說是山居道士纏發之法,以絲織幅帶裹發,以防山野樹枝纏住。其實這種幅巾,應該叫網巾,是一種先從道士發明,後由明太祖推廣至全國的帽子。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太祖一日微行,至神樂觀,有道士於燈下結「網巾。問曰:此物何也''對曰:網巾,用以裹頭,則萬發俱齊。'明日有旨,召道士命為道官,取巾十三頂頒於天下,使人無貴賤皆裹之也。」
小結
歷史上的道巾,事實上遠遠不止九種。道經和史書上還記載有:角巾、紫荷巾、紫陽巾,雷巾、蓮花巾、九轉華陽巾等等。在明朝前,很多巾是道俗通用的。如純陽巾、逍遙巾、網巾、綸巾、幅巾等。也有道教徒專戴的,如莊子巾、一字巾、九梁巾等等。但道教徒的道巾所用顏色皆為黑色,而一般世俗的巾帽則顏色不拘。因為道教崇尚青色,古人把黑色也分成青色的一種,戴黑色(青色)的道巾,代表著頭頂青天。而且,道門亦稱為玄門,黑色也稱作玄色。作為玄門弟子,道士要尊道,所以頂於首,當然要戴黑色的道巾了。
由此看出,道巾不僅是標志著道教徒的帽子那麼簡單,其中還蘊含著深刻的道教教理教義,如奉天敬祖、崇尚和平、成仙得道、逍遙自在等等的思想。此外還說明了道教作為中國傳統的宗教,與中國的民俗生活確實是息息相關。現在有的道教徒對自己所戴的道巾,不知所然,殊不知所頂戴的道巾乃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道巾的研究,實際也是對古代巾帽的研究。現代道教界對古代道教的冠帽的研究還未引起重視。

『柒』 道教禮儀的道教禮儀

植根於素有「禮儀之邦」盛譽的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禮儀相當完備且非常講究。
道教禮儀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規范。其與戒律所不同之處是,戒律是用條文明確下來,違者必罰。而禮儀則是道士最起碼的舉止規范,違者則視為品行不端,屬於道教儀范部分。道教的禮儀內容很復雜,小到日常稱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禮儀,同時,一個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禮儀風范也是其道德修養的體現。
道教自創立後,在形成自己獨特的禮儀形象時,承繼了道家和吸收了儒家以及中國傳統禮儀的一些禮節,結合道教的實際情況,在對道士的衣食、住行、視聽、稱謂、齋壇等眾多方面的外在形象進行規范化,使其從言語、服飾、出入、飲食、誦聽、齋醮等方面有別於觀外俗人,約束道士清心修道,超越凡塵。
道教禮儀具體可分為兩個方面,禮即是禮節,儀即是儀式。也就是說,道教用特有的禮節的形式規范道士行為的一種儀范,是區別於俗人的具體行為儀式。
道教自創教後,就制定了一套禮儀,以後歷代不斷增改、完善。全真叢林制度的建立,對禮儀的要求則顯得尤為重要。道教對違反禮儀者,沒有具體的懲罰措施,常以清規論處。
道教宮觀禮儀
道教宮觀的道士必須住廟,要求宮觀內保持良好道儀風范,不得混同於俗。道士與道士之間一般稱道友、道長等,對年老道士一般稱某爺。道人宿舍中須清潔素雅,不得華飾,但要整齊,道人不得裸身而卧,不得在卧室內葷酒、神侃。
道眾宿捨不得把俗人隨便帶入,更不能留宿。乾道、坤道不得在同院中居住,相互之間應保持距離,清心寡慾,不起邪念。乾道、坤道之間不得隨意串門。
早上開靜後,需立即起身洗漱,到各殿朝拜祖師,上早課,誦經聆聽,持心修煉。
到其他廟內掛單,要遵守其廟中規范,不經允許,不得常住。
道教穿戴禮儀
服飾是道教宗教形態上的一個突出標志,人們可以從服飾上清楚地辨認出道教徒。道士在廟都必須頭上戴巾,身穿便服、白襪、布鞋。
道人服飾,古有「羽服」、「羽衣」之稱。道教服飾最早的統一定製是從南朝劉宋時的陸修靜開始的。
現代道人穿的服裝,大小上衣皆為「大領」,是明代以前漢民族的服裝樣式。黃色黑邊,受戒時用;法衣,指做道場「高功」穿的法服和行宗教大典時「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念經、做道場穿的法服,也有素凈不綉花的,通稱「班衣」。大褂、道袍一般多用藍色,以象天色和東方青陽之氣;法衣則多紅、黃色,也有藍色、綠色;方丈穿的法衣多為紫色;班衣以紅、黃居多。
道教把道教徒戴的帽子稱為「巾」,巾有九種。分別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
道士的合格服飾,不僅是衣帽整齊,而且要衣冠整齊。所謂的「冠」不僅指帽子,而且指特製的禮飾。最通用的有黃冠、五嶽冠、五老冠等,這些是作法事時用的,專場專用,不能隨便戴上。
道人的鞋、襪也有規矩,鞋以青布雙臉鞋為最合格,一般穿青布圓口鞋或青白相間的「十方鞋」,多耳麻鞋也可。襪則統用白布高筒襪。
道人褲管必須裝入襪筒內,不得敞著褲管。不穿高筒白襪,亦須把褲管齊膝下綁扎。不扎褲腳上殿,殿主不讓進殿,進了殿要受罰。
道人不得頂「冠」入廁,戴「冠」入廁者要受罰。巡寮執行任務處罰人時,必須衣冠整齊,庄嚴從事。
道教迎接禮儀
道侶相逢或道俗相逢時,須行拱手禮或作揖禮。
拱手禮即抱拳拱手。兩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為揚善隱惡,蓋以左手為善,右手為惡之故),舉胸前,立而不俯,可口說:「無量觀」或「善哉、善哉」,也可說:「道祖慈悲」。「無量觀」有與人祝福無限之意。與人相見,一手持物時,則伸出一手,食指內屈為禮(為一氣化三清之意)。
作揖禮即躬身稽首。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過鼻),向人行禮。因舉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稱(打躬)。又因身體彎曲成月牙狀,故雙稱「圓揖」。向人作揖行禮時不要過分屈身,以免臀部突出不雅觀。作揖禮較拱手禮為敬,對長者多行此禮。
道教言語禮儀
進入法堂以及上宴席,不應高聲言語,也不應大聲咳嗽。不得多言,不得與師輩爭話,不言人過失。不說俗人家務。不言為媒保事。不與婦人低聲密語。質疑詢道當禮拜致敬。如問家常事,不必禮拜。不與人說符咒幻術及一切旁門小術。道教稱以上這些為「凈口」。
道教科齋禮儀
齋醮是道士日常生活中必修之課。齋醮的禮儀很復雜,如敬香、禮叩、做道場等。敬香時,還應上供敬神。
上供有香、茶(水)、燈、花、果等。道人把供品雙手端到供桌前,雙手高舉供品與額相齊,躬身一禮,然後放到供桌上。供品排列順序是從內到外,茶、果、飯(米製品)、菜(青菜、乾菜)、饅頭(面製品),還可以酌水獻花以表道心。
道人上香,先在香爐中虔誠地上三炷香。不上斷香,不上沒燃著的香。點燃後若起明火,可上下擺滅,不可用穢氣吹滅。三炷香點燃後,來到墊前雙手舉香與額相平,躬身一禮,再到香爐前左手上香,三炷香要插平插直,香與香之間距離不可過寸。上香次序為先中,次左,再上右香,上香後復回跪墊禮叩。
道士禮叩分為三禮三叩、三禮九叩兩種。行禮時,雙手上不過眉,下不過膝。其具體拜法是:端身正立,二目垂簾,平心靜氣,二足離跪墊約五寸,二足跟距離約二寸,足尖相距約八寸,形成外八字狀。
行禮為:雙手於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掐右手無名指根節(子紋),右手大拇指掐右手中指梢節(午紋),左手其餘四指抱右手,此即外呈「太極圖」,內掐「子午訣」,其寓意為「抱元守一」。行禮時手與鼻相平,不可高於鼻。然後掌心向內,掌背向外畫弧,滑落於胸口上,右手畫弧線向下右環繞,同時躬身。
叩首為:右手心向下按在墊上,左手離開胸口弧線向下左、右方向環繞,按在右手背上,與右手重疊形成十字,雙膝同時跪在墊上,左右手小臂同時著墊上,二肘尖與兩個膝蓋同在一條直線上,頭叩在手背上。抬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緊接收回,雙手復握如前,起身站定,此為一禮一叩。
如此三禮三叩畢,足向後退半步復一禮,原地轉向值殿道長,躬身一禮,此時三拜三叩完畢。
三禮九叩是道教隆重大禮。逢初一、十五,祖師聖誕等道教節日,住觀道眾做祈祥、祝壽接駕道場時,方丈、監院拈香行此三禮九叩大禮。
道士叩拜,是對太上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即足站八字,手按十字,頭為一也。
道士必須參加各種道場活動,衣冠整齊,虔誠祈禱。不得打鬧嘻笑,要庄嚴從事。
道士出家後還需「冠巾」。「冠巾」是出家道人正式成為道人的儀式。這種儀式只在子孫廟舉行。冠巾也叫「小受戒」。行冠巾禮時有數師在場,如冠巾師(高功)、度師(即恩師、師父)、攏發師、引進師或引禮師等。
齋醮科儀的禮儀很復雜,也是最講究、最重要的。做道場時,一定要以道教常規對待。
每逢朔、望以及重大道教節日,除給祖師朝拜外,還要弟子給師父頂禮,學生給先生頂禮。
戊日是道教忌日,不拜神,不敬香,按古代定製,戊日時宮觀要關門休息。
道教吃住禮儀
在過去,道教的叢林宮觀對吃住有嚴格的儀范。道士吃飯要依儀范進齋堂吃飯,名「過堂」。常住在齋堂吃飯有三種規矩:一是便堂,不講禮儀,隨便用齋,但必須食素,且不能說狂語;二是過堂;三是過大堂。過堂吃飯叫「過齋堂」,要衣冠整齊,在齋堂門外排班進齋堂用齋。常住九月十五日起到三月十五日止都是「過堂」吃飯。臘月二十五「接駕」後到正月初五午齋畢均要「過大堂」。過大堂八大執事在客堂搭衣(班衣也叫法衣)整班,客、寮帶班到監院寮(有方丈者到方丈寮)門口,兩兩相對隸立,監院出寮(搭衣、捧如意)兩使者隨出,站立監院兩邊。同打一躬,客、寮引班到齋堂門口,分班續立在兩排道眾後邊。
道眾聽到打梆號,衣冠整齊到齋堂門口外排班,執事排班請監院,堂頭衣冠整齊去請供,兩名經師,一名護供,一名站在堂內。堂頭請供(一小盂飯,一小盂清水,一雙筷子,燃香三炷,一炷燒在司命爐內,兩炷放在供盤上),舉供齊眉,入堂,供於靈祖像前。按道教儀式擊梆。
吃飯時,叫「讓齋」。不「過大堂」,平時過堂,由堂頭「讓齋」。「讓齋」完畢,侍者歸座,合堂用齋,切忌「響堂」。大眾用齋,行堂左右巡視,隨時給添飯、添菜。齋堂用的碗筷擺法亦有法規。每人面前兩只碗,左飯右菜,橫筷子兩碗前近身處。若欲添飯,以目注視行堂,用筷指左碗;欲添菜指右碗。行堂持飯、菜桶至前,要多少,以筷在碗內劃圈,行堂根據所劃添飯、菜。吃好時,將筷直置於兩碗中間,以示齋畢。堂頭看大眾全用齋畢,目視侍者,侍者下座,喊:「大眾結齋」。
食畢,方丈、監院、道眾,同打一躬,依次退出。
道眾吃飯時必須先供奉祖師。
臘月二十八日客堂備席,請果茶執事團年,道眾吃「混元菜」。年三十下午於山門外設香案,供本宮前羽後化各派靈位牌,監院、高功、經師去大廚房「接灶」,做祝壽科儀,接著便是接喜神,搶喜錢。
初一至初五日;這五天中午皆吃「混元菜」。一般宮觀,吃飯另行「過小堂」儀。很少舉行「過大堂」禮儀。

『捌』 請問道士的帽子叫什麼

道巾
道巾,即道人所帶的帽子。根據季節的不同和道人得道的程度高低,道巾分為九種。如,受初真戒的道士,戴綸巾;受中極戒者,戴三教巾;受天仙戒者,戴沖和巾等。道巾全部用黑色布緞所做。道教認為,黑色在五行中對應水,水為道人所崇奉膜拜,「上善若水」,萬世不竭。至於道巾的式樣,也同道教的教義教規有密切聯系,「一雙風眼觀前後,萬法收來在內藏,七寶玲成皆有跡,昆侖頂上放毫光。」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道巾的作用不僅在十防風禦寒,突出道人特徵,而且還有采天地靈氣,納歲月精華,包羅人間萬象的特別功能。

『玖』 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從服裝穿戴上,怎麼區分

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在道巾、道袍顏色、道冠上都有所不同,具體如下:

1、從道巾上來區分,全真派道士多用混元巾、莊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純陽巾和網巾。

2、從服飾上來區分,兩派的著裝大同小異,皆大體沿襲古制。但全真派以「青」為主。青為東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為青龍生旺之氣,是為東華帝君之後脈,有木青泰。正一派以「藍」為主。

3、從道冠上來區分,全真派以皇冠為主,且全真弟子為了紀念丘處機,會在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正一派則按其不同用途,可以佩戴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不同道冠。見下圖,圖1為正一派,圖2為全真派。

(9)道教的帽子怎麼區分擴展閱讀

正一派有茅山、靈寶、清微、凈明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天師道為代表,習慣上,天師道也稱為正一道。宗壇江西龍虎山。符籙三山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

全真道在闡發內丹學方面最是成績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全真龍門派一度「中興」,其他道教派別,例如正一派,則大都衰落不振。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兩代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廣泛傳播。

全真道士一般以修行為主,正一派道士主要以符籙齋醮,祈福禳災、超度亡靈為主要宗教活動的道派。

與道教的帽子怎麼區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炫舞里的男裝哪些是收卷的 瀏覽:772
做零售童裝秋冬裝需要提前備貨嗎 瀏覽:775
沙臣豹校服是哪個廠家生產的 瀏覽:641
浙江寧波睡衣店面大概多少錢 瀏覽:729
深駝色大衣怎麼搭配圍巾好看圖片 瀏覽:51
皮帶舉過頭頂跪好 瀏覽:337
廣東童裝大全圖片大全圖片 瀏覽:647
這條粉紅色的裙子 瀏覽:402
布褲子批發哪裡最便宜 瀏覽:975
杭州旗袍學徒招聘 瀏覽:470
女式v字領襯衫廠家 瀏覽:91
定海女裝 瀏覽:185
湖藍色西裝外套搭配紫色內搭 瀏覽:10
四葉草帽子卡通女孩 瀏覽:880
襯衣配衣怎麼搭配女 瀏覽:866
哪個品牌品牌兒童打底褲好 瀏覽:106
男人加絨褲子哪個牌子好 瀏覽:235
的藍發與旗袍 瀏覽:190
打底過膝衣怎麼搭配外套 瀏覽:841
做一件襯衫要多少米布 瀏覽: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