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養羊人必知,如何科學地預防羊蟎蟲病呢
羊蟎病是羊皮膚寄生蟲病的一種,會給羊機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由於具有傳染性,因此,一旦爆發,對於規模化養羊產業危害性極大,我們要從疥癬蟲的特性、生存條件,危害特性、傳播途徑,著手從源頭上採取預防措施,配合一些葯物,治標兼顧治本,才能徹底解決羊蟎病的危害風險。
但是,在治療措施中,很多養殖戶只知道羊蟎病,無法區分其中的病理,以及「罪魁禍首」的病因,只知道是羊皮膚的寄生蟲病,根本不了解是什麼疥癬蟲。在羊蟎病中,主要包含有兩種寄生蟲,一種叫穿孔疥癬蟲,一種叫吸吮疥癬蟲。雖然說都是疥癬蟲,但是它們危害特徵以及危害性質還是有所區分。我們只有找出病因,對症下葯,採取綜合性治療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南轅北轍的治療措施,不但延誤治療時機,有時候,還會造成無法挽回的經濟損失。
2. 羊皮內有蟎蟲,怎麼治
用水濕一下,再用石膏面(做豆腐用地)審擦一下,每次面積小一些,別出事,看可見效。
3. 羊毛衣用蒸氣除蟎洗了怎麼才能回復
羊毛衣,羊絨衣,紗松,柔軟,吸水性強,洗的時間不小心很容易變形的。用30多度的溫水,加適量洗發精,衣服在盆子里輕揉,然後裝在袋子里脫水後平放陰干,待水分去掉差不多輕了,才能晾曬一會,這樣可減輕變形,嚴重變形很難復原。
4. 羊身上有蟎蟲怎麼治
.加強飼養管理,保持圈舍的通風乾燥,定期用2%火鹼水對圈舍消毒。
2.用溫肥皂水洗掉患部污物、痂皮和皮屑,晾乾後用1%敵百蟲溶液或0.5%蟎凈溶液塗擦患部,也可用廢機油塗抹患部,每日1次,連用5~7天。
3.病畜及時隔離並進行治療,用伊維菌素或阿維菌素針劑按0.2毫克/千克體重皮下注射,7天後重復注射一次。
4.葯浴療法。葯浴治療是預防該病主要的方法,該方法適用於發病羊數量多及氣候溫暖的季節。葯浴時間應選擇在山羊抓絨、綿羊剪毛後1周左右進行。葯液溫度保持在36~38℃,葯浴時間1~2分鍾,並隨時補充新葯液。因大部分葯物對蟎卵無殺滅作用,所以葯浴需重復2~3次,每次間隔7~8天為宜。常見的用於葯浴的葯物主要有0.05%辛硫磷乳液、0.025%蟎凈、0.005%溴氰菊酯水乳劑等。
5.塗葯療法。塗葯療法適宜病羊少及患部面積小的羊只,但每次塗葯面積不得超過體表的1/3。常用的葯物為克遼林擦劑、林丹、溴氰菊酯以及5%敵百蟲溶液(慎用)等。
皮炎合劑(用甲硝唑100毫升,林可黴素3克,慶大黴素40萬單位,利多卡因5毫升,地塞米松25毫克配合)作外用葯塗擦。每天1次,連用3天,3天一個療程。7天和14天後分別重復一療程。
硫磺30克,雄黃15克,枯礬45克,花椒25克,蛇床子25克,共研末調油塗擦。
青蒿500克,桉樹葉500克,切碎加水1升煮1小時,使之成墨汁狀液體,過濾後晾冷備用,每天早、晚塗擦患部。
狼毒50克,生巴豆12克,雄黃16克,共研細末,過籮,取上葯60克,加棉籽油300毫升,混勻,洗凈患部,除去痂皮,將葯塗擦患部。5~7天重復一次。
6.注射療法。注射療法為目前治療羊蟎病最主要的方法。常用的葯物主要為阿維菌素或伊維菌素,其中每隻羊每千克體重0.2毫克,一次皮下注射,效果顯著。
7.口服給葯法。目前用於預防和治療羊寄生蟲病的口服葯物包括丙硫苯咪唑、吡喹酮和腸蟲凈等。
5. 養羊之驅蟲的方法,如何給羊正確驅蟲
關於羊的寄生蟲問題,養殖戶不會陌生,只是採取的措施在我看來,很多都是錯誤無效的。很多人在觀念上,會認為羊體內有寄生蟲,最多就是長得不好,瘦一點,毛亂一點,不至於出什麼大問題,實際情況是某些寄生蟲能造成短期內的大量死亡。如果你那兒最近幾個月經常下雨,你的牧場有部分是那種低窪,潮濕的地帶,羊有喝過小池塘,水坑的死水,然後出現以下症狀中的其中幾項,應該考慮寄生蟲:糞便像牛糞樣的一坨坨,甚至出現拉稀,下巴,眼皮,肚皮,後腿有水腫,牙齦蒼白,無血色,毛亂無光澤,但是體溫正常,食慾不振,或者根本不吃草,不反芻,卧地不起,使用抗生素無效,甚至突然死亡。
下面我說幾種我認為最常見,後果最嚴重的寄生蟲。一,捻轉胃矛蟲,其典型症狀是在雨季過後,羊吃的東西沒有變化,但是羊舍內出現一坨坨的牛糞樣的羊糞,有些還是一攤攤的稀的水樣,可以明顯感覺到某些羊只體毛凌亂,豎立,掉膘,但是採食,體溫等正常,某些羊下巴出現水腫,而且這種水腫早上不明顯,下午,傍晚會變大,第二天早上又變小。如果將這種羊的新鮮糞便攤薄,再用水沖開,可以看到棉線粗細的蟲,中間圓兩頭尖,2--4厘米長,體表白色,體內有一段段紅色如果解剖病死羊,在其真胃腸道內可以發現大量的蟲體,真胃粘膜有點狀出血。另外,有些急性感染嚴重的病羊會出現神經症狀,比如頭偏向一邊,眼球震顫,咩叫。
肝片吸蟲,會有體毛亂,無光澤,牛糞樣糞便或者稀糞,持續水腫,不會像捻轉胃矛蟲那樣夜間變小,白天變大。解剖可以看到肝臟腫大,變色,肝臟表面有圓的血泡,肝臟表面可以看到小的圓孔,小心剖開後,可以看到像隧道一樣通到肝臟裡面,而隧道本身會有糜爛現象,腹腔有血水,血塊,膽囊會腫大,肺部有壞死,甚至與胸腔壁粘連。急性感染病例從被發覺到死亡,只有一兩天時間,會出現卧地不起,哀鳴,流口水或者泡沫。
絛蟲,體表觀察,一般無明顯症狀,主要是毛色不好,瘦。但是可以看到糞便經常是幾粒粘附一起,有些會沾著有黃白色的黏液,會看到有大米粒一樣的東西,那東西會蠕動,有時候可以看到寬面條一樣的,扁的,一厘米寬,不到一毫米厚,長短不一,但是可以看到一條條的橫紋,一節一節的。
肺絲蟲,早期主要是咳嗽,沒有鼻涕,使用抗生素無效,而且咳嗽會傳染,咳嗽久的羊慢慢會有鼻涕,呼吸音明顯,聽得到「呼呼」的響聲。肺絲蟲引起的咳嗽不分時段。那種因為羊舍通風不好引起的咳嗽,晚上咳嗽比較多,白天放牧的時候會明顯減輕,而且一般會有鼻涕,眼分泌物比較多。
以上四種寄生蟲,本人推薦的驅蟲葯是:阿苯達唑20-50,伊維菌素0.5--1,左旋咪唑5--10,三種葯混合在一起,加水打碎空腹灌服。此組方孕羊可以使用,只是注意抓羊喂葯的時候溫柔一點,不要碰到右邊子宮的位置,灌葯時羊如果掙扎,叫喚,不能灌,怕進入肺部。至於驅蟲後的什麼輪換牧場,收集糞便,有條件就照做,沒條件也沒辦法。如果不是很緊急,孕羊又馬上要生了,不建議喂葯
不論是體內還是體外寄生蟲,本人都不建議使用伊維菌素打針,一是因為伊維菌素本身的驅蟲譜有限,主要是對體內線蟲和體外節肢類寄生蟲(蟎蟲,蜱蟲,虱)有效,而對常見的絛蟲,吸蟲無效。二是因為皮下注射伊維菌素,某些羊會有劇烈疼痛表現,對於孕羊,安全性不夠,容易導致流產。還有一個原因是市面上的伊維菌素質量參差不齊,有些不懂的養殖戶明明驅蟲了,卻沒有效果。對於體外寄生蟲,可以選擇埃普利諾菌素(商品名一般叫「蟎凈」),阿維菌素一類的體外驅蟲進行塗抹或者全群的帶體噴霧,噴霧的時候要包括牆壁,羊床。
養羊常見病 之驅蟲
6. 如何正確的給山羊驅蟲
敵百蟲。敵百蟲是國內廣泛應用的廣譜驅蟲葯。內服可配成2%~3%水溶液灌服,劑量為綿羊0.07~0.1克/千克體重,山羊0.05~0.07克/千克體重,治療羊鼻蠅蛆病,按綿羊0.1克/千克體重,頸部皮下注射。外用,1%~2%水溶液,局部塗擦或噴灑,可防治蜂、蜻、虱等。殺滅蚊、蠅、朦等外寄生蟲,可用0.1%~0.5%溶液噴灑環境。丙硫咪唑。對羊群常見胃腸道線蟲、肺線蟲、肝片吸蟲和絛蟲均有效。預防性驅蟲,10~15毫克/千克體重,1次口服,對吸蟲、絛蟲、線蟲都有驅殺作用。胃腸道線蟲的驅除,10~20毫克/千克體重,1次口服。絛蟲的驅除,10~16毫克/千克體重,1次口服。伊維菌素。用於驅除羊多種線蟲和體外寄生蟲,對成蟲、幼蟲均有高效;毒性和副作用很小。預防和治療均按0.2毫克/千克體重,內服或皮下注射,必要時間隔7~10天,再用葯1次。左旋咪唑。主要用於畜禽的消化道線蟲病。內服、混飼、皮下或肌內注射等給葯均可,不同給葯途徑的驅蟲效果相同。內服8~10毫克/千克體重,溶入水中灌服或者混入飼料中喂服;皮下或肌內注射,8~10毫克/千克體重,配成5%的注射液。體外寄生蟲的驅除。當羊體局部出現疥癬等皮膚病時,可採用局部塗抹法治療;但當羊體普遍發生疥癬病或用於預防疥蟎病時,可採用葯浴法。3.體內外驅蟲法。體內外驅蟲法主要是利用肌注葯物後防治體內外寄生蟲,使用伊維菌素注射液(每千克體重0.2千克,皮下注射)。
7. 如何正確給山羊驅蟲
山羊驅蟲技術相關如下:
1、母羊在配種前25天驅蟲一次,間隔7天再驅蟲一次。已懷孕的母羊暫不可驅蟲,待分娩後20天左右再驅蟲。
2、種公羊驅蟲:一般1年驅蟲兩次(春秋二季),每次驅蟲10天後再補驅一次。
3、羔羊的驅蟲:羔羊驅蟲一般在50日齡驅第1次,90日齡驅第2次,以後每隔3個月再驅一次。
4、育成群羊驅蟲:群山羊驅蟲一般一年兩次。第1次時間在3月~4月進行,10天後再驅一次,因為3月~4月氣候溫和,是寄生蟲較為活躍的時期,很多寄生蟲都會隨著春季的到來而萌發,容易造成感染。第2次時間可選在秋季的9月~10月驅蟲,10天後再驅一次。根據情況,某些寄生蟲蟲害嚴重地區,在6月~7月可增加一次驅蟲。
5、養羊戶一年應給羊驅蟲兩次,分別在2-4月和9-11月。對短期育肥的羊應在育肥開始時進行驅蟲。
6、葯物選擇:用於驅蟲的葯物種類很多,其中搭配使用丙硫咪唑片和阿維菌素片效果不錯。方法是每隔15天輪換一次。驅蟲一般應在早晨6:00-7:00羊空腹時進行,劑量為每10公斤體重用葯1片(兩種葯物葯量相同),喂葯6小時內禁食。
(7)怎麼給羊衫去蟎蟲擴展閱讀:
一、山羊放牧管理:
(1) 夏秋季因日長夜短,氣溫高,羊的飲水量增加,需食量增加,此時應一天放牧兩次,中午讓羊回到圈舍中休息、飲水並適當補鹽,具體的時間是早晨7~11點,下午4~8點。
(2) 冬春季晝短夜長,氣溫低,牧草老化,此時必須延長放牧時間,讓羊只多攝入營養,應全天放羊,早9~10點上山,下午5~6點收羊。
(3) 適當輪牧, 緩解草場壓力, 減少寄生蟲病發生。
二、山羊的越冬管理
(1)山羊越冬管理時間是指每年農歷十一月到次年二月上旬。歷時3個半月時間,在此期間氣溫低,牧草枯,所以越冬管理實際就是人為地在越冬期內造就一個溫暖的生活環境和補給充分的草料或精料。
(2) 山羊性溫怕寒,適宜的溫度15~25℃。當溫度低於10℃時, 山羊採食量、 採食時間減少, 好動性不明顯。當氣溫低於5℃時,多數羊只停止採食,出現群體取暖或往低窪處避寒。如果哺乳母羊在5℃以下,連續受寒兩天, 多數母羊停止泌乳,這是造成冬羔大量死亡的致命因素,也是多數養羊戶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果長時間的陰雨和下雪結冰時,應停止放牧,轉為圈養。
(3) 越冬期氣溫低、草質差,放牧時山羊攝食量減少,攝入的牧草營養差,而抵禦風寒,又要消耗過多體能, 如不人工補料,羊的代謝就會失去平衡而紊亂,膘力下降,體質變差,免疫力降低,發病率升高,造成大批死亡,所以冬季必須補料和調整營養。
8. 羊疥蟎的治療
羊疥蟎病也稱疥癬、癩病,是由綿羊疥蟎、山羊疥蟎分別寄生於綿羊、山羊皮膚真皮層內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傳播性外寄生蟲病。疥蟎無嚴格的宿主特異性,頻繁接觸病羊的人,可能受到羊疥蟎的侵襲而患病。
疥蟎(仿Hirst)
1.雄蟎2.雌蟎疥蟎很小,肉眼不易看到。其發育包括蟲卵、幼蟲、若蟲和成蟲4個階段,全部生長發育和繁殖過程均在羊皮內完成,需時8~22天,平均15天。
雌蟎在皮膚內挖鑿隧道(仿孔繁瑤)
1.隧道口2.隧道3.皮膚表面4.角質層5.細胞層羊疥蟎病常以皮膚發炎、劇癢、脫毛、結痂、漸進性消瘦等為特徵,嚴重者因衰竭引起死亡,羊毛產量和皮張質量降低,對養羊業危害極大。
綿羊疥蟎病常始發於唇、口角、鼻周和耳根部,嚴重者蔓延至整個頭面部和頸部皮膚,病變如乾涸的石灰,故有「石灰頭」之稱。病初患部發癢,常抵於物體上摩擦,繼之局部形成丘疹、結節、水皰或膿瘡,破潰後乾涸形成堅硬的灰白色象皮樣痂皮;嘴唇、口角附近或耳根部常發生龜裂甚至出血,常因污染而化膿,甚至形成膿痂或膿血痂。病變發生於眼瞼時引起眼瞼腫脹,怕光,流淚,甚至失明。
山羊疥蟎病常始發於嘴唇、鼻面、眼周和耳根部,皮膚發炎、奇癢、發紅、增厚,繼之出現丘疹、水皰,破潰後形成痂皮。龜裂常發生於嘴唇、口角、耳根和四肢彎曲面。嚴重時患羊採食困難,消瘦,被毛粗亂,行動遲緩,常落群。蟲體和病變迅速蔓延至全身,食慾廢絕,終因衰竭而死亡。
疥蟎病呈世界性分布。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冬季和秋末春初,光照不足,陰濕寒冷,動物擁擠時,疥蟎病發病多、傳播快、症狀嚴重;夏季光照充足和乾燥條件下,發病少、症狀輕或不顯症狀。疥蟎病是一種接觸傳播性外寄生蟲病,健康羊直接接觸患病羊或接觸病羊蹭癢時脫落的皮屑、污染的羊舍和用具等均可造成感染,工作人員的衣服和手等也可機械性傳播蟎蟲。疥蟎在羊舍內、牆壁上和各種用具上的存活時間不超過3周。紫外線和乾燥對疥蟎有殺滅作用。
對於羊疥蟎病,目前仍以葯物防治為主。常用且效果較好的葯物及其用量、用法為:
(1)伊維菌素(或害獲滅、阿維菌素、蟲剋星)
有針劑、片劑、粉劑、膠囊劑等劑型。按每千克體重0.2毫克,一次口服或皮下注射、拌料喂服均可。也可按每千克飼料中添加2毫克連喂1周,或按每千克飼料中添加1毫克連喂2周。泌乳羊禁用。羊宰前28天停用本葯。
(2)擬除蟲菊酯類殺蟲葯
目前在獸醫臨床上應用比較多的是2.5%敵殺死(溴氰菊酯)乳油劑用水按250~500倍稀釋;20%殺滅菌酯(氰戊菊酯)乳油3000~5000倍稀釋;10%二氯苯醚菊酯(氯菊酯)乳油1000~2500倍稀釋,噴淋、葯浴或局部塗擦均可。(3)0.05%辛硫磷、0.015%~0.02%巴胺磷水乳液
噴淋、葯浴或局部塗擦均可。
雖然目前防治羊疥蟎病的葯物很多且都有很好的效果,但臨床工作中防治羊疥蟎病時,常見用葯後病羊治癒了,但隔一段時間後又發生了,如此反復,既浪費人力和葯物,又不能很好地保護動物健康,其根本原因是大多數葯物只是對蟲體有效而對蟲卵無效,數天後葯物作用期結束了,由蟲卵孵出的蟲體又可造成新的感染和發病。因此,防治羊疥蟎病時,必須徹底消滅病原,應做到:①在羊體第一次用葯後,間隔7~10天再用葯一次;②在用葯治療病羊的同時,必須使用殺蟲葯噴灑圈舍、運動場地面、牆壁和飼槽、飲水槽等用具,每周1次,連用2~3次。只有羊體與環境同步殺蟲,才能達到根治的目的。③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保持圈舍乾燥、通風良好、光照充足,防止密度過大。發現病羊,及時隔離治療,防止接觸傳播。串換、引進羊時要隔離觀察,證明無疥蟎病時再合群,防止帶入病原體。
9. 怎麼治療羊蟎病
發病症狀羊嘴唇、口角附近、鼻邊緣、眼圈及耳根部等處極易發生疥癬,發病後患羊精神很不安定,患處皮膚發紅、劇癢,常在木樁和牆上擦磨;繼而出現疹、水泡、膿皰和痂皮。綿羊感染此病,出現全身及局部脫毛,皮膚起痂皮,頸後如乾涸的石灰,故有「石灰頭」之稱。羊感染蟎病後不僅破壞了皮毛,引起脫毛,而且羊體日漸消瘦,並可導致死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2.防治方法對該病要預防為主,發病後及時治療,以防蔓延。局部用葯和全身葯浴是治療本病的基本方法。2.1葯液配製方法選用0.5%敵百蟲(按1:200的比例,將敵百蟲溶於水中);或0.04%林丹乳油(每千克水加入20%林丹乳油2毫升,充分攪拌,充分溶解)或石硫合劑(生石灰3千克,硫磺粉5千克,用適量水拌成糊狀後加水60千克煮沸,取清液加入溫水20千克即成)均可。葯液溫度為20℃~30℃,浸泡至全身毛濕透為止。對已患病的羊只.可隔7~10天進行1次葯浴,2次為1個療程。葯浴應在剪毛2周後選擇晴天,浴前應停牧半日,給以充足的飲水。農家養羊數量較少時,可進行缸浴或桶浴。但無論採取何種葯浴方法,3個月內的羔羊應禁止葯浴;母羊葯浴後要用溫水洗凈乳房周圍葯液,
才能讓羔羊接觸母羊吃奶,以防羔羊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