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行業資訊 > 哪個博物館有皇帝的帽子

哪個博物館有皇帝的帽子

發布時間:2022-03-08 03:26:45

⑴ 乾隆皇帝龍袍現存於哪個博物館

乾隆做了60年黃帝,龍袍很多。

故宮博物院有,民間收藏家有,國外流散的也有。

龍袍不止一件,也不止存放在一個地方。

⑵ 古代皇帝的帽子什麼

冕旒 miǎnliú 【king'scrownwithtassels】古代帝王的禮冠和禮冠前後的玉串,也用作皇帝的代稱 冕(corona):恆星大氣的最外層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⑶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麼帽子,為什麼要這么設計

清朝皇帝戴的叫夏朝冠。因為滿族人前身是女真族,源自金人在帽上裝飾頂珠習慣,再由元人的鈸笠冠演革而成的。

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圓錐形,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是由一種滿洲人稱為「得勒蘇」的草桿編成,此草產在清人興起的東北地方,清廷特稱其為「玉草」;帽上面鋪飾朱緯,頂平覆錦,植冠頂,冠額綴金佛,後飾舍林;冠形斗笠狀,有短冠檐平敞。

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外層綴朱緯,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金累絲鏤空金佛,金佛周圍飾東珠十五顆,冠後綴金累絲鏤空舍林,有東珠七顆。冠頂部再加金累絲鏤空雲龍,嵌大東珠寶頂。

(3)哪個博物館有皇帝的帽子擴展閱讀

清代凡由內務府發交江南江寧蘇州二府、浙江杭州府及兩淮織造司、局織造的御用冠服、妃嬪暨皇子、公主朝冠朝服,均依禮部定式或皇上命題由內務府或如意館畫師繪制重彩工筆小樣和墨線勾勒局部加彩的衣服裁剪大樣,交總管太監呈皇帝御覽。

或經內務府大臣直接審閱後連同批准件送發織造,織成匹料後再送到裁作、綉作、衣作分別在衣料上綉花、裁剪、縫制。

完成之後,凡上用者陸路運送進京,宮用者水運進京,於限期內送交內務府廣儲司的緞庫驗收,這些小樣都附有白紙或黃紙墨跡題簽,有些並署有畫畫者的真實姓名,如「臣沈振麟恭畫」、「臣謝醇恭畫」、「臣沈世俊恭畫」等。

⑷ 清朝皇帝龍袍在哪個博物館展出

敦煌博物館館內珍藏著一件清代皇帝的吉服,稱之「青羅綉花袍」。它為國家二級文物,據了解這件吉服是皇帝賞賜給某位戍邊官吏的,而吉服的擁有者具體是何人至今無考。6月16日,敦煌青年文史專家、敦煌博物館副館長李岩雲首次向本報披露了他的研究成果:這件清代皇帝的「青羅綉花袍」極有可能為清代皇帝康熙當年西征時所賜之物,在省內都十分罕見。

⑸ 清朝皇帝的帽子象徵什麼

清朝皇帝的帽子象徵著後金的王權。此外,清朝皇帝的皇冠也叫做為「朝冠」,來自於女真蒙古族傳統貴族冠帽,後來經過美化改造,變成了當時的清朝皇帝的帽子。而清朝皇帝冠帽分為冬朝冠,夏朝冠,吉服冠,行服冠等。

(5)哪個博物館有皇帝的帽子擴展閱讀:

清朝堅持以滿族的傳統服飾為基礎,制定冠服制度,故對明朝的服制有較大的變革。自從清太宗皇太極於崇德元年開始初步定製,歷經變動修改,直到清高宗乾隆帝之世才基本確定下來。清代帝王服飾正是這樣,把傳統特色與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

皇帝常服冠的特點為:冬為有折檐的圓形帽,滿綴紅纓和紅絨結頂。用皮或青絨製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絲編織,紅紗,綢里,石青織金緣邊。上綴朱緯,紅絨結頂。

⑹ 司母戊鼎在哪個博物館里

1959年開始作為鎮館之寶收藏於國家博物館。

通過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後妃婦妌(jǐng)的廟號。後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重達832.84公斤的後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銅鑄造業的宏大規模。

後母戊鼎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一向為世人所欽羨。它的價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傳說中喜歡吃各種食物的神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

後母戊鼎出土的地方:

朝代,後母戊鼎,出土於河南安陽,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國家一級文物,

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後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偉,氣勢宏大,紋勢華麗,工藝高超,又稱司母戊大方鼎。

後母戊鼎,鼎通體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重達832.84公斤,是已發現的中國古代最重的單體青銅禮器,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個字而得名後母戊鼎。發現於1939年3月,1959年開始作為鎮館之寶收藏於國家博物館。

⑺ 古代皇帝上朝時頭上戴著的那個有好多珠子的帽子叫什麼啊

古代皇帝上朝時頭上戴的帽子,稱為冕冠。

也稱「旒冠」,俗稱「平天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參加祭典等典禮活動時所戴的等級最高的禮冠。

冕的頂部叫「綖板」,綖板前圓後方,比喻天圓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塗黑漆,以示莊重。板前後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視非,不視邪,是非分明。旒的多少視佩戴者的身份決定,有三、五、七、九、十二之分,以十二旒最為尊貴,是帝王的專用。

板下有玉衡,連接於冠上兩邊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至耳處系著一塊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謂「充耳」,寓意帝王不聽讒言,求大德不計小過,有所聞,有所不聞,從而衍化出一個成語「充耳不聞」。

(7)哪個博物館有皇帝的帽子擴展閱讀:

冕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

冕服之制,傳說殷商時期已有,至周定製規范、完善,自漢代以來歷代沿襲,源遠流長,雖冕服的種類、使用的范圍、章紋的分布等等屢有更定、演變,各朝不一,情況較為繁復,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建立,因服飾政策變更冕服制度在中國亦隨之終結。

但冕服上特有的「章紋」清代仍飾於帝後禮服、吉服等服飾上,民國三年定製的「祭祀冠服」亦將「章紋」施於上衣圓補,作為區分等級的標志。

赤舄,古代天子、諸侯所穿的鞋。赤色,重底。

⑻ 故宮博物館的24個皇帝分別叫什麼急...

成祖朱棣(1360-1424)年號"永樂"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遷都北京,並下令編纂了《永樂大典》。死於1424年,時年65歲。 仁宗朱高熾(1378-1425)年號"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長子,仁宗政治比較清明,採取一些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於1425年,時年48歲。 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號"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長子,他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與仁宗並稱"仁宣之治",宣宗時君臣關系融洽,經濟也穩步發展。宣宗死於1435年,時年38歲。 英宗朱祁鎮(1427-1464)年號"正統";"天順"(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長子,即位時才9歲,被宦官王振專權,1449年,瓦喇大舉南侵,王振愜英宗親征,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於1464年,時年38歲。 景帝朱祁鈺(1428-1457)年號"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後被擁立為帝,即位後,用於謙為兵部尚書,粉碎了瓦喇對北京的進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後,景帝將其軟禁,直到1475年,景帝病危時,英宗才又被擁為帝。景帝死於1457年,時年30歲。 憲宗朱見深(1447-1487)年號"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憲宗,英宗長子,憲宗好方術,溺於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國政"。1487年,憲宗死,時年41歲。 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號"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憲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死於1505年,時年36歲。 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號"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長子。好逸樂,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過度,死於1521年,時年31歲。 世宗朱厚璁(1507-1566)年號"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憲宗孫,父興獻王。世宗前期頗有一些作為,誅殺宦官,節用寬民,但後期荒淫無度,政治腐敗,多次爆發農民起義世宗因服丹葯中毒死,時年60歲。 穆宗朱載垢(1537-1572)年號"隆慶"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於1572年,時年36歲。 神宗朱翊鈞(1563-1620)年號"萬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時才10歲,由皇太後陳氏及李貴妃主持政務。神宗親政後,深居宮中,荒淫享樂,政治腐敗,神宗時,北方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窺視中原。神宗死於1620年,時年58歲。 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號"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長子。是一個貪財好色的皇帝,由於淫慾過度,即位當天就病倒了,後因服用丹砂過度而亡。時年39歲。 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號"天啟"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政治腐敗。努爾哈赤宗,光宗長子。在位時任用宦官魏忠賢,致使乘機攻佔沈陽。熹宗死於1627年,時年23歲。 思宗朱由檢(1610-1644)年號"崇禎"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福臨(世祖) 年號順治,1644年登基,在位18年,卒於北京養心殿,終年24歲。 詳細>> 玄燁(聖祖) 年號康熙,1662年登基,在位61年,卒於北京暢春園,終年69歲。 詳細>> 胤禎(世宗) 年號雍正,1723年登基,在位13年,卒於北京圓明園,終年58歲。 詳細>> 弘歷(高宗) 年號乾隆,1736年登基,在位60年,卒於北京養心殿,終年89歲。 詳細>> 永琰(仁宗) 年號嘉慶,1796年登基,在位25年,卒於避暑山莊,終年61歲。 詳細>> 綿寧(宣宗) 年號道光,1821年登基,在位30年,卒於北京圓明園,終年30歲。 詳細>> 奕寧(文宗) 年號咸豐,1851年登基,在位11年,卒於避暑山莊,終年68歲。 詳細>> 載淳(穆宗) 年號同治,1862年登基,在位13年,卒於北京養心殿,終年19歲。 詳細>> 載恬(德宗) 年號光緒,1875年登基,在位34年,卒於北京瀛台,終年38歲。 詳細>> 溥儀 年號宣統,1909年登基,在位3年,卒於北京,終年61歲。

⑼ 皇帝的帽子叫啥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冕旒。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

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

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

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

(9)哪個博物館有皇帝的帽子擴展閱讀: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帝王戴的冕冠,其頂端有一塊長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圓後方,用以象徵天圓地方。延的前後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綵線穿組,名曰:「冕旒」。

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標志。據說,置旒的目的是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也就是說,一個身為領袖的人,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細小的瑕疵。

⑽ 國家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陳列在哪

1、上海博物館——上虞帖

三星堆古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三星堆博物館就位於三星堆遺址東北角,這里不計其數光怪陸離奇異詭譎的古蜀秘寶,給人以身臨其境、故國神遊的感覺。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八棵青銅神樹,屬夏代晚期青銅器。其中最大的一號神樹高達3.96米,樹干殘高3.84米,巨大到需要仰望,普通相機甚至難以拍下全景。

與哪個博物館有皇帝的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孩春季襯衫 瀏覽:670
邯鄲校服加工 瀏覽:341
女生褲子有尿味怎麼辦 瀏覽:771
怎麼折芭比娃娃的褲子視頻 瀏覽:45
趙麗穎下蹲褲子破開 瀏覽:458
文胸疼什麼原因 瀏覽:568
湖州織里童裝哪裡好看 瀏覽:32
羽絨服改瘦多少錢 瀏覽:517
短衣鏈的搭配 瀏覽:931
半高領夾克怎麼搭配 瀏覽:979
賣女裝的貨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789
初中學生校服藍色 瀏覽:440
男人褲子越來越緊 瀏覽:492
藍色的匡威配什麼褲子 瀏覽:589
分班考試要不要穿校服 瀏覽:998
實體店童裝起名大全 瀏覽:362
中長款水貂皮衣配什麼下裝好 瀏覽:351
連州奇偉校服 瀏覽:647
制服為什麼 瀏覽:763
女士針織衫要多少錢 瀏覽: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