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行業資訊 > 鐵帽子王制度是哪個年度

鐵帽子王制度是哪個年度

發布時間:2021-07-29 21:51:34

㈠ 清朝初期的八大鐵帽子王是什麼時候形成的都是哪個皇帝冊封的

清朝宗室的爵位分為十二等,如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看到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等。而鐵帽子王則是王爵中最為尊貴的一種,它不像其他爵位,每過一代就會降一個等級,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爵。因此,這個王爵被民間俗稱為鐵帽子王。

乾隆皇帝

這八個鐵帽子王中,除了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外,其他七人均為努爾哈赤的嫡系子孫。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八大鐵帽子王世襲罔替,但世襲罔替的是爵位而非本人,如果繼承王位的鐵帽子王們犯錯,依然會被罷黜或被懲罰。

㈡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什麼

在清朝國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關外時期約近三百年的漫長歲月之中,獲此殊榮的滿清貴胄僅有十二家,分別為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庄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以及慶親王。在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中,頭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開國以及入關統一時期立下汗馬功勞而受封,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這是因有軍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則是因為與皇帝有著特殊親密關系中受封,屬於恩封。
鐵帽子王是對清代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俗稱,其身份高貴且封爵像鐵般牢固。
清王朝建立後,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皇族爵位即是這個制度的組成部分之一。當時確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清朝封爵一般有兩種,一為臣民在戰爭中立功而受封,稱為功封;另為皇裔受封(正常情況下必封),稱為恩封。襲爵的方式也分為兩種:一種是降等承襲,這是一般的慣例,即逢子孫(通常為嫡長子)襲爵時,每代要遞降一個等級來承襲。由和碩親王遞降至奉恩鎮國公,多羅郡王遞降至奉恩輔國公,多羅貝勒遞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固山貝子遞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奉恩鎮國公遞降至鎮國將軍,奉恩輔國公遞降至輔國將軍,之後就不再遞降了,以該爵一直承襲下去。另一種是原等承襲,即由皇帝頒詔允許,某些爵位逢子孫襲爵時,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級來承襲,世代相承不變。若是沒有子嗣後代時,則以旁支後代奉始封祖先祀,並承襲該爵。這就叫做世襲罔替。在清朝國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關外時期約近三百年的漫長歲月之中,獲此殊榮的滿清貴胄僅有十二位王的後人在繼承爵位時無需降級,作為皇帝對其功勞的賞賜,稱為鐵帽子王。
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另外四位是中後期在政治斗爭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
乾隆皇帝按「功封」詔定清朝初年的八位鐵帽子王:六位和碩親王,即,
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
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
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
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庄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
兩位多羅郡王,即,
多羅克勤郡王:岳托,努爾哈赤次子代善長子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薩哈璘次子
中後期所恩封的四位鐵帽子王(全是和碩親王):
和碩怡親王:胤祥,康熙帝十三子
和碩恭親王:奕欣,道光帝六子
和碩醇親王:奕譞,道光帝七子
和碩慶親王: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六子綿性長子

㈢ 清朝「鐵帽子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1636年皇太極登極稱帝,建國號大清,開始正式頒行封爵制度。這年四月,皇太極下旨分敘諸兄弟子侄軍功,冊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墨爾根戴青貝勒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額爾克楚虎爾貝勒多鐸為和碩豫親王,貝勒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岳托為和碩成親王(後坐事降為貝勒,崇德四年去世,追封克勤郡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杜度為多羅安平貝勒,阿巴泰為多羅饒余貝勒。(《清太宗實錄》卷二十八,天聰十年四月丁酉)這次分封有親王、郡王7人,貝勒2人。另外,代善第三子薩哈廉原為貝勒,此前一直卧病,當時未能封王。就在皇太極分封諸王後一個月有餘,薩哈廉病逝,皇太極前往祭奠,「入哭者四,悲慟不已」,隨後追封他為穎親王。此次分封基本奠定了後來所謂「八大鐵帽子王」的基礎。

㈣ 鐵帽子王的歷史沿革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自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世之人對他們的尊稱,而非入關之時即已具備。八王之得以入世襲罔替之列,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曲折歷史。
努爾哈赤時期,視八旗為私產,以嫡出子孫如代善、皇太極、多爾袞、岳托、豪格等分領各旗,其弟舒爾哈齊之子阿敏、濟爾哈朗也先後領有一旗,稱為大貝勒、和碩貝勒、旗主貝勒等。貝勒即「王」的意思,當時,封爵制度尚未定型,貝勒稱呼、待遇也尚不明確和統一。
1636年皇太極登極稱帝,建國號大清,開始正式頒行封爵制度。這年四月,皇太極下旨分敘諸兄弟子侄軍功,冊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墨爾根戴青貝勒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額爾克楚虎爾貝勒多鐸為和碩豫親王,貝勒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岳托為和碩成親王(後坐事降為貝勒,崇德四年去世,追封克勤郡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杜度為多羅安平貝勒,阿巴泰為多羅饒余貝勒。(《清太宗實錄》卷二十八,天聰十年四月丁酉)這次分封有親王、郡王7人,貝勒2人。另外,代善第三子薩哈廉原為貝勒,此前一直卧病,當時未能封王。就在皇太極分封諸王後一個月有餘,薩哈廉病逝,皇太極前往祭奠,「入哭者四,悲慟不已」,隨後追封他為穎親王。此次分封基本奠定了後來所謂「八大鐵帽子王」的基礎。
順治元年(1644)十月,順治帝登基,冊封多爾袞、濟爾哈朗輔政叔王,復豪格親王爵位,冊封先前坐事降級為郡王的阿濟格和多鐸為親王,封岳托之子、多羅貝勒羅洛宏為多羅衍禧郡王,封皇太極第五子碩塞為多羅承澤郡王。這次分封中新增加的是碩塞,順治八年又以軍功被晉封親王。碩塞死後,其爵位由子博果鐸承襲,改稱庄親王。
即使有了這兩次正式封爵,但清朝也仍未明確這些宗室爵位可以世襲罔替,以後各王爺貝勒的爵位或黜或降或改,其級別、名稱還多有變更。所以,清初諸王的爵位在傳承過程中,變動不居,沒有制度化。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借為睿親王多爾袞平反之機會,乾隆皇帝恢復諸王最初封號,並將爵位世襲罔替的制度明確頒行。
乾隆此次恢復清初諸王爵位名號的原則,一是凡有爵位名稱變遷者,以各王去世時的爵位名號為准;二是後世子孫偶有錯誤以致降爵者,仍恢復原來爵位;三是凡生前犯謀逆一類的嚴重錯誤而被削爵、降爵、處死者,或後人因嚴重錯誤被削爵、黜宗室者,不再恢復。
也就是說在乾隆之前,各「鐵帽子王」的爵位或降或削,並沒有同時存在過。直到乾隆帝給他們釐清世系,恢復爵位名號,清初八大宗室王爵世襲罔替之制終於明確,「八大鐵帽子王」 的俗稱也才終於形成。

㈤ 歷史上的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的「鐵帽子王」,是清代的一種封爵制度,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如下特權

一是「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

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

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當然了,大餅是這么畫的,具體怎麼樣,還得看皇帝的心情和個人表現,鐵帽子王的後代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5)鐵帽子王制度是哪個年度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鐵帽子王是好是壞,需要將其置於中國歷史和清朝歷史的具體環境中去分析。

首先,這一制度徹底結束裂土分封制度,可有效維護大一統政治。

《清文獻通考》將宗室爵位之封列入「封建」條目,意味著將其類比為中國傳統歷史上的分封制度。周代以來,分封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綿延不絕,但受封者封藩就國,往往擁兵自重,形成對抗中央的勢力,更多是扮演一個造成割據戰亂的消極因素。

與以往相比,清朝的封爵制度對諸王的約束顯得簡約而嚴厲。宗室諸王有封號而無封地,亦無屬國,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不得隨意離開,他們不能到地方任職,無法干預地方政務,更不能掌握軍隊。宗室王公的所有俸祿待遇、王府官員、護衛等全部納入國家統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規定給予。而且,清代宗室封爵,除非有特旨可以世襲罔替者,一般其爵位都只能逐代遞減,待遇逐漸降低,使國家財政負擔不致過重,也徹底消除了宗室諸王形成尾大不掉勢力的各種潛在因素。

其次,就清代本身歷史而言,世襲罔替的宗室分封制度,是樹立中央權威、消除旗主政治的結果。

清初宗室諸王對中央的威脅不在於裂土分封,割據一方,而在於對八旗各旗當作私產加以控制,各擁旗眾,可與中央分庭抗禮。

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隨著部眾日繁,努爾哈赤將投附和征服的女真人逐漸整編成旗。隨著諸子侄、孫子長大成人,努爾哈赤像分家產一樣將八旗分給諸子孫。當時後金所有軍國政務全由努爾哈赤與八旗旗主討論決定。努爾哈赤之所以這樣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擔心死後諸子相爭,同室操戈,兄弟屠戮,希望用這種家產均分、八王共治的格局來維持政治平衡,防止個人專權。

然而,這種格局使後來繼位的皇太極受到很大掣肘,不但每天上朝處理政務時要與其他三大貝勒一起「南面而坐」,而且要先給幾位兄長施禮。皇太極曾抱怨自己「不過一黃旗貝勒而已」。更嚴重的是,幾大貝勒各擁本旗重兵,相互間矛盾日漸尖銳,使新興的滿洲力量時常面臨分裂危機。

由此,從皇太極繼位到多爾袞攝政,再到順治皇帝親政,清初皇帝集權政治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就是提高皇室在八旗中的地位,削弱、阻斷宗室旗主們的勢力。不僅如此,清朝中央還極力弱化宗室旗主與各旗部眾的關系,借鑒明朝的內閣、六部等官僚制度治理國家,取代八旗旗主政治。

八旗管理被納入到國家的官僚體制中,八旗不再是宗室旗主私產,宗室諸王的利益也用封爵制度規范下來。所以,仔細梳理會發現,乾隆時期確認的八大鐵帽子王,代善、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豪格、岳托六人本身就是當初的旗主貝勒,至於後來分封的庄親王碩塞是皇太極之子,帝室後裔,而薩哈廉、勒克德渾一系,也是皇室的忠實追隨者。

總之,清朝對宗室管理之規范與嚴格大大超過以往朝代。然而,這種封爵制度畢竟是以保證滿洲宗室貴族世襲特權為目的的,其落後性不言而喻,隨著革命爆發,民國肇建,清代的鐵帽子王便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台。

參考資料鐵帽子王-網路

㈥ 清朝的鐵帽子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清代鐵帽子王的稱呼,起於乾隆年間,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為多爾袞等數位清朝初期的功臣平反,趁機將清初功封(清代爵位封賞分四種,其他三種是恩封,襲封和考封,待遇皆不同)的八個王爺定為世襲罔替的王爵,傳子孫但不降爵位等級,遂有了鐵帽子王的叫法。

清雖然承接明制,但為了吸取明亡的教訓,很多方面都有改動,其中宗室王爵就是重要的一項改革。明太祖朱元璋是布衣皇帝,挨過餓,受過窮困之苦,當上皇帝之後,為了子孫不再受自己的遭過的罪,特別規定,凡是太祖子孫,都由朝廷供養,雖然也規定了王爵遞減的制度,但減到一定爵位就不在降低,且後世皇帝的兒子一律封王,這極大對外刺激了皇室子弟的繁衍數量,至明亡,宗室子弟已經高達二十萬以上,明政府每年收入的一多半都得來養這群人,造成明財政對外極端困難,是明亡的重要原因。

正因為清代皇子不全封王以及嚴格的降等襲爵制度,鐵帽子王才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照耀了這個時代,隨著清的滅亡,這些王朝背影,時代舊夢也就相繼落幕,走進了歷史,成為了遙遠的故事只說給後人聽了。

㈦ 鐵帽子王是啥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http://ke..com/link?url=_k9A53R6aydURp6B0AHk4jlO-_XHqZW8CjPKIivNOmpwsCceSSy

㈧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分別是誰是什麼時候封的

太祖時期,以滿語定爵,如「台吉」、「貝勒」、「和碩貝勒」等。崇德元年(1636)四月,太宗皇太極借用了明代宗室的名號,列爵九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入關之初,為了鼓勵宗室為國立功,以戰功而封爵,此為功封。後來,歷朝皇帝又不斷封爵,此為「恩封」。 至於襲封制,順治初年,曾規定:「和碩親王一子襲封親王,其餘俱封郡王;郡王一子襲郡王,其餘俱封貝勒;貝勒之子封貝子……郡王以上准襲封,貝勒以下不準襲封。」但後來並為嚴格執行,如睿親王多爾袞死後被削爵,其睿親王爵停封。 爬梳八大鐵帽子王的文獻,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是所有王爺的爵號都有所改動,甚至有所降襲。(以下數字為第幾代) 1、禮親王 ①禮親王,②巽親王,③巽親王,④巽親王,⑤康親王,⑥康親王,⑦康親王,⑧康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復禮親王。(此後9——13代均為禮親王) 2、鄭親王 ①鄭親王,②簡親王,③簡親王,④簡親王,⑤簡親王,⑥簡親王,⑦簡親王,⑧簡親王,⑨簡親王,⑩簡親王,11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復鄭親王。(12——17代均為禮親王) 3、睿親王 ①睿親王,②親王,③貝子—鎮國公,④鎮國公,⑤輔國公,⑥輔國公(信郡王),⑦輔國公,乾隆四十三年睿禮親王。(此後8——12代均為睿禮親王) 4、豫親王 ①豫親王,2——6代為信郡王,6代乾隆四十三年復豫親王。 5、肅親王 ①肅親王,2——5代為顯親王,5代乾隆四十三年復肅親王。 6、庄親王 爵號無變化 7、克勤郡王 ①克勤郡王,2—3代衍禧郡王,3—9代平郡王,9代乾隆四十三年復克勤郡王。此後至17代均為克勤郡王。 8、順承郡王 爵號無變化 爬梳清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為表彰開國諸王,決定把功封與恩封區別開來,始定「世襲罔替」之制。乾隆四十一年:「諸王襲爵,經朕酌定,由軍功封晉者世襲罔替,其餘恩封諸王襲爵時,皆應以次區分。」乾隆四十三年,為多爾袞翻案昭雪,並復八大鐵帽子王復爵號。這時才形成清初「八大鐵帽子王」。 老豫王多鐸、岳托及阿齊格等為奠基清業曾立下汗馬功勞,被太祖封為鐵帽子王。所謂鐵帽子王就是子孫後代輩輩為王,見了皇帝不參不拜,不接不送,因此也叫懶王。 清朝不像明朝,在封贈爵位上失於濫!清代最重軍功,就是太祖、太宗之後若無軍功,也將流於凡品。清初,共封八個世襲罔替的親王、郡王。他們分別是: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庄親王(原名承澤親王)、肅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 雍正朝,封皇十三子允祥為怡親王,雍正八年,親王死,特旨加恩賞給世襲罔替。 清制:非軍功、非特旨不得賞給親王世襲罔替,但是,慈禧主政後亂了祖制,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此三王都榮獲親王世襲的榮耀,前兩者倒是身份淵源不同,唯獨這慶親王奕劻是個頂頂無能之輩,又是貪財亡命之徒,而且,是遠支貴族,就是他私相授受,讓袁世凱鑽了空子,人稱:慶記公司,把國家當兒戲。 清初,封了八個鐵帽子王,後來到雍正朝又封了怡親王,我覺得到這時,清朝整體的分封制度是完全可以和宋代相提並論的,也就是很公平的。這九個鐵帽子王都是確實爵應上賞的。

㈨ 清朝初年的八大鐵帽子王是什麼時候、由哪位皇帝冊封的呢

清朝宗室的爵位分為十二等,如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看到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等。而鐵帽子王則是王爵中最為尊貴的一種,它不像其他爵位,每過一代就會降一個等級,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爵。因此,這個王爵被民間俗稱為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

所謂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其實直到乾隆時才叫起來。分別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這八個人,因功勛卓著,同時又是皇室,因此被封為八大鐵帽子王。

八旗

努爾哈赤以女真部落為根基所建立的八旗制度,是一個典型的奴隸制軍功集團。努爾哈赤視八旗為私人財產,因此他將八旗分封給他的子孫和親屬,如他的嫡系子孫代善、皇太極、多爾袞、岳托、豪格等人,麾下都有八旗佐領,甚至直接成為旗主,不過此時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封爵制度,因此,並未確定八大鐵帽子王。

乾隆皇帝

這八個鐵帽子王中,除了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外,其他七人均為努爾哈赤的嫡系子孫。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八大鐵帽子王世襲罔替,但世襲罔替的是爵位而非本人,如果繼承王位的鐵帽子王們犯錯,依然會被罷黜或被懲罰。

與鐵帽子王制度是哪個年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穿高邦皮鞋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580
傲衣炫後開衩旗袍價格圖片精選 瀏覽:303
supreme校服怎麼搭配 瀏覽:678
兔衣太肥怎麼辦 瀏覽:920
童裝專區 瀏覽:568
如何剪開褲子扣子 瀏覽:913
藍色褲子能配藍色衣服嗎 瀏覽:582
大連童裝企業 瀏覽:236
怎麼不讓褲子粘灰 瀏覽:736
哪個番號穿褲子 瀏覽:319
褲子五元 瀏覽:14
巴拉巴拉童裝品牌年度銷量 瀏覽:327
怎樣選購合適的文胸 瀏覽:406
手套怎麼改成襪子 瀏覽:580
褲子前後片怎樣裁 瀏覽:206
老紅衣怎樣搭配 瀏覽:152
睡衣尾貨貨源在哪裡 瀏覽:422
戴帽子馬甲的分針 瀏覽:519
湛藍色衛衣配什麼褲子 瀏覽:702
裙子怎麼畫簡筆畫畫法 瀏覽: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