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全球最恐怖的軍服
65式軍服由於其流行度成為了中國軍隊的象徵,但從實用角度來說,片面強調恢復紅軍傳統,忽視不同軍服在不同軍事環境里的不同功能,這好看的「一身綠,三片紅」對於軍服發展來說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退步。除去使用的面料落後外,其品種單一,品種少,形不成系列,軍人生活、工作、訓練甚至打仗都是這一套衣服。在80年代後已經遠遠滿足不了需求。
例如,水兵帽不帶帽沿是為了便於水兵戴軍帽觀察儀器時避免帽沿碰壞儀器。水兵服不帶紐扣是為了水兵在狹小的船艙里工作時避免扣子掉到機器里造成事故。但65式海軍軍服沒有考慮到這兩種因素。從當時記錄片來看,1965年下半年在廣東福建的兩次海戰中,水兵為了作戰方便,都沒有穿灰布軍服,只穿了海魂衫。70年代後,海軍率先對65式軍服作出了較大更改。
再比如,全紅領章帽徽非常醒目,但在實際的作戰中,會因此而帶來危險。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時候,有戴著紅領章紅帽徽的吃虧了,正好成為人家的瞄準點。因此有些部隊在上陣前強制要求士兵先摘下領章和軍章。另外,由於65式軍服無法區分軍銜,只能以口袋多寡識別是否幹部,當戰場上建制被打亂時大家都不知道該聽誰指揮。
另外,65式軍服取消了女兵的裙子,這甚至對整個中國都產生了影響,由於解放軍是全國人民的榜樣,裙子也成了「破四舊」的對象,一時間全國的裙子幾乎絕跡。直到73年調整以後,夏季女兵裙服恢復,才讓社會上敢穿裙子的女孩多了起來。
⑵ 現在還有哪個國家的男子穿裙子嗎﹖
英國:蘇格蘭短裙等於一部英國史
斐濟:男人穿裙子女人穿褲子
古埃及的男人也穿裙裝。
⑶ 請問哪個國家的男人是穿裙子的
英國的蘇格蘭地區,還有某些國家的一些部落也有
⑷ 英國什麼時候的軍裝是裙子
蘇格蘭人視蘇格蘭短裙為「正裝」,在婚禮或者其他較為正式的場合才穿。直到現在,蘇格蘭的軍隊還把蘇格蘭短裙當成制服。黑色的呢子上裝,白色的襯衫,花格呢裙,羊毛襪,再配上同樣花型的格呢披肩和有獸皮裝飾的系於腰間的酒壺,一個標準的蘇格蘭男子的形象就躍然眼前。
在英語中,蘇格蘭短裙被稱為「kilt」,這是地道的蘇格蘭語。關於此短裙的起源,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一直有爭論。有一種說法是:一個名叫湯姆·羅琳遜的英格蘭人最早倡導穿蘇格蘭短裙。據記載,1715年,英國政府採取開放政策,允許英格蘭、蘇格蘭兩地的人們互通貿易,湯姆·羅琳遜便是從中受益、北上淘金的商人之一。他在蘇格蘭北部開了家木炭畫加工廠,蘇格蘭短裙就是他在工人中推廣的工作服。傳統的蘇格蘭服飾「kilt」,原本包括寬大的披肩,披肩和短裙連成一體,在砍樹時很不方便,湯姆·羅琳遜便向裁縫提出,將「kilt」一剪為二,蘇格蘭短裙由此誕生。
但是,也有記載表明,早在1624年,蘇格蘭軍隊就將蘇格蘭短裙作為軍隊的制服了。
「穿蘇格蘭短裙不穿內褲」的說法也一直在流傳。一種解釋是:只有在跳舞的時候才需要穿內褲;如果穿有襯里的蘇格蘭裙,內褲似乎就成了累贅;穿沒有襯里的毛料蘇格蘭裙,內褲就不可缺少;是否需要穿內褲取決於天氣、個人習慣以及要出席的場合等。
另一種解釋是個典故。據說,300年前,在蘇格蘭高地的一次保衛戰中,蘇格蘭部隊的一個軍官突然下令,讓士兵脫掉蘇格蘭短裙和內褲,只穿著襯衫向對方進攻。對方的士兵見此情況,以為他們的敵人都瘋了,便調頭而逃。從此,「穿蘇格蘭短裙不穿內褲」的說法便傳開了。
蘇格蘭短裙上的格子,素有一「格」一階級的說法,說「蘇格蘭短裙等於一部大英帝國的歷史」,真的一點兒也不誇張。據說,英國蘇格蘭格子注冊協會記載著幾百種不同的格子圖案,有些以姓氏命名,代表著不同的蘇格蘭家族。黑灰格被稱為「政府格」。也有特別為皇室成員定製的格子圖案,貴族的身份高貴,他們穿著的格子圖案也被稱為「貴族格」。在17世紀和18世紀,蘇格蘭高原部落之間的戰爭終年不休,戰場上的男人們便以所穿的格子圖案來辨認敵我,有點兒像現在的「軍服」。
⑸ 英軍軍服怎麼還有裙子
蘇格蘭短裙,其實名字不叫裙子,叫做「kilt」,裙子只是非蘇格蘭人對其的稱呼。
如今,身著蘇格蘭短裙走在大街上的蘇格蘭人已不多見,今天的蘇格蘭人都把蘇格蘭短裙當作是正裝或者是參加慶典時才穿的禮服。
所以,英國軍隊中的蘇格蘭部隊,也把蘇格蘭短裙作為軍禮服,參加檢閱等正式場合才穿,訓練作戰是不穿的。
需要注意的是,男人穿裙子並不奇怪
實際上,大清帝國的長袍,按照標准也屬於裙子,只是名字不叫裙子而已。但在外國人眼裡,那就是裙子。
⑹ 英國哪個地區的男子傳統服飾是格子短裙
格子短裙是蘇格蘭高地的傳統服飾。
蘇格蘭裙(蘇格蘭蓋爾語:fèileadh)是一種及膝長的裙裝,布面上有方格圖案。蘇格蘭裙的歷史可追溯到16世紀,最初它是一種全身長的毛呢布料,寬50至60吋,長度最大可達7碼(約6.4米),折疊裹在身上,上半身部分為披肩長袍,下半部分為裙 。這種早期的裙裝有單色或不同的格子圖案,其樣式反映穿著者的財富。
十八世紀20年代,英格蘭貴格會成員托馬斯·羅林森(Thomas Rawlingson)與加里湖-大峽谷的麥克唐納宗族首領伊安·麥克唐納(Iain MacDonnell)合夥采炭。他僱傭的高地人穿著的傳統服裝過長,不便於工作。因此羅林森將披肩長袍的下半部分單獨裁成短裙。他本人和他的合夥人伊安·麥克唐納隨後便開始穿這種改進後的蘇格蘭裙。當蘇格蘭工人看到他們的首領穿著的短裙後便紛紛效仿。有證據表面在十七世紀末就已經出現了半身的蘇格蘭裙,但羅林森改進的短裙是最早有記載的在內部縫褶的例子,這是現代蘇格蘭短裙的一個重要特徵。
由於詹姆斯黨在蘇格蘭尤其是蘇格蘭高地一帶有大批支持者,1746年,英王喬治二世頒布法令禁止穿著蘇格蘭裙,直到1782年禁令才被解除。十九世紀20年代,蘇格蘭裙成為整個蘇格蘭的一種象徵,作為蘇格蘭高地的傳統服飾的蘇格蘭裙逐漸被低地人所接受。在蘇格蘭,新的傳統被建立起來,例如,此前蘇格蘭裙上的不同圖案代表不同地區,而此後則代表不同宗族。蘇格蘭裙逐漸成為蘇格蘭文化認同的重要部分。
⑺ 裙子起源於哪個國家哪個世紀
英國:蘇格蘭短裙等於一部英國史
蘇格蘭人視蘇格蘭短裙為「正裝」,在婚禮或者其他較為正式的場合才穿。直到現在,蘇格蘭的軍隊還把蘇格蘭短裙當成制服。黑色的呢子上裝,白色的襯衫,花格呢裙,羊毛襪,再配上同樣花型的格呢披肩和有獸皮裝飾的系於腰間的酒壺,一個標準的蘇格蘭男子的形象就躍然眼前。 蘇格蘭方格裙起源於一種叫「基爾特」的古老服裝。這是一種從腰部到膝蓋的短裙,用花呢製作,布面有連續的大方格,而且方格要鮮明地展現出來。在蘇格蘭人看來,「基爾特」不僅是他們愛穿的民族服裝,而且是蘇格蘭民族文化的標志。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並後,「基爾特」作為蘇格蘭的民族服裝被保留下來。蘇格蘭人穿著這種裙服表示他們對英格蘭人統治的反抗和要求民族獨立的強烈願望。1745年,英國漢諾威王朝鎮壓了蘇格蘭人的武裝起義後,下了英國歷史上著名的「禁裙令」,禁止蘇格蘭人穿裙子,只能以英格蘭的裝束為標准,違背者將被處以監禁或放逐。蘇格蘭人為此展開了長達30多年的斗爭,最後於1782年迫使漢諾威王朝取消了「禁裙令」,為自己贏得了穿裙的權利。一套蘇格蘭民族服裝包括:一條長度及膝的方格呢裙,一件色調與之相配的背心和一件花呢夾克,一雙長筒針織厚襪。裙子用皮質寬腰帶系牢,下面懸掛一個大腰包,掛在花呢裙子前面的正中央,有時肩上還斜披一條花格呢毯,用卡子在左肩處卡住。
在英語中,蘇格蘭短裙被稱為「kilt」,這是地道的蘇格蘭語。關於此短裙的起源,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一直有爭論。有一種說法是:一個名叫湯姆·羅琳遜的英格蘭人最早倡導穿蘇格蘭短裙。據記載,1715年,英國政府採取開放政策,允許英格蘭、蘇格蘭兩地的人們互通貿易,湯姆·羅琳遜便是從中受益、北上淘金的商人之一。他在蘇格蘭北部開了家木炭畫加工廠,蘇格蘭短裙就是他在工人中推廣的工作服。傳統的蘇格蘭服飾「kilt」,原本包括寬大的披肩,披肩和短裙連成一體,在砍樹時很不方便,湯姆·羅琳遜便向裁縫提出,將「kilt」一剪為二,蘇格蘭短裙由此誕生。
但是,也有記載表明,早在1624年,蘇格蘭軍隊就將蘇格蘭短裙作為軍隊的制服了。
「穿蘇格蘭短裙不穿內褲」的說法也一直在流傳。一種解釋是:只有在跳舞的時候才需要穿內褲;如果穿有襯里的蘇格蘭裙,內褲似乎就成了累贅;穿沒有襯里的毛料蘇格蘭裙,內褲就不可缺少;是否需要穿內褲取決於天氣、個人習慣以及要出席的場合等。
另一種解釋是個典故。據說,300年前,在蘇格蘭高地的一次保衛戰中,蘇格蘭部隊的一個軍官突然下令,讓士兵脫掉蘇格蘭短裙和內褲,只穿著襯衫向對方進攻。對方的士兵見此情況,以為他們的敵人都瘋了,便調頭而逃。從此,「穿蘇格蘭短裙不穿內褲」的說法便傳開了。
講完了裙子裡面的奧秘,還要提一下蘇格蘭短裙上的格子,素有一「格」一階級的說法,說「蘇格蘭短裙等於一部大英帝國的歷史」,真的一點兒也不誇張。據說,英國蘇格蘭格子注冊協會記載著幾百種不同的格子圖案,有些以姓氏命名,代表著不同的蘇格蘭家族。黑灰格被稱為「政府格」。也有特別為皇室成員定製的格子圖案,貴族的身份高貴,他們穿著的格子圖案也被稱為「貴族格」。在17世紀和18世紀,蘇格蘭高原部落之間的戰爭終年不休,戰場上的男人們便以所穿的格子圖案來辨認敵我,有點兒像現在的「軍服」。
-
印度族男人的傳統服裝是白袍,腰間扎一根白帶;女子則穿裙子,披紗麗。 -中國:男人穿裙子比女人還早 =在中國,根據記載,早在商代,男性就開始穿裙子,而女性直到漢朝才形成穿裙子的習慣。
商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衣長到膝蓋;下身穿「裳」,裳長到足踝,在腰部束一條寬邊的腰帶,腹前加了一條上窄下寬、像斧子形狀的裝飾物「齻」,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蔽膝」。
到了很講究雅緻和禮儀的周代,開始把下裳的兩片布合成一個圓筒,類似現在的裙子,比商代的裳更雅觀,就是騎馬不很方便。
春秋戰國時期,上衣和下裳乾脆合在一起,從上下兩截單獨穿的衣和裳,變成了上下一體,走了簡潔的路子,二合 把三角形的布在身後展開,布的右下角繞過雙腿,從雙腿前包到身子左側,之後把布的左下角按照同樣的方式裹到身子右側,再用腰帶束住,這就是風靡戰國時代的「深衣」。看起來頗有點兒連衣裙的味道。
上面提到的上衣下裳和「深衣」,多用於禮服,也就是說,在某些特別的場合,人們必須穿裙子才不失禮。
後來,「深衣」演化成袍子,也出現了褲子,中國男人才告別了穿裙子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