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漢服一直復興不起來
因為現在把控著漢服圈字話語權的傢伙目標不是復興漢服而是賺錢並且壟斷話語權啊,他們把自己的行為包裝成了復興漢服然後帶領著自己的信徒以這個名義干別的壞事唄。
漢服復興的問題不是舒服不舒服,制式不制式的問題更不是文化不文化的問題,這是話語權和標准控制權的問題,是少部分人能否把控一個小圈子絕對話語權接著收各種供奉的問題,店家想要的不是復興漢服不是弘揚漢服,他們需要的是牢牢把握住山和正的決定權,要求的是自家的衣服是絕對的正統,穿別人家的衣服就是無恥下流穿山甲(雖然我覺得穿山甲這個名字挺萌的)不配混在漢服圈!
相信我,就算是漢服廠家也不願意漢服復興(如果復興後的話語權不在自己手裡)。
對於他們來說,不是自己家規定的規格=不是自己家的衣服=對話語權的搶奪=自己不能躺著賺錢。
OK,批死它,絕對要把這種東西給打進地獄釘上恥辱柱,不然自己怎麼賺錢,如果話語權不在自己手裡自己家工藝一般產量一般價格不高,管理能力不行資本太弱不敢大規模擴產的小企業怎麼活下來?
鄙人甚至認為漢服這種局限於小部分人喜愛不往外擴張的環境正是不少店家希望的。
別的不說,如果漢服真的成為和牛仔服一樣普及的服裝,資本介入會發生什麼?首先會降價,其次設計版型會變多,然後產量會增加,穿的人也會多,各種改良版型,穿著舒服的版型也會出現。各種人都收到好處……除了原本的漢服店家,因為他們資本競爭不過那些原本的服裝大廠,別的不說,一個服裝廠加幾條流水線一天幾千幾萬件衣服就出來了,並且大量進布料成本就低,普通店家怎麼競爭?靠臉?
所以說現在的小圈子正好適合他們躺著賺錢。
於是任何可能威脅到他們賺錢的東西都會被他們視為敵人,視為一生之敵,視為絕對的敵人,要打上各種標簽,帶著被他們洗腦的傢伙謾罵到死的_(:з」∠)_
至於版型正確與否,相信我,就算沒有清代斷代(我覺得很扯淡,不過既然他們提了我就這樣說吧)漢服一直發展到現在拉鏈系帶粘貼也會用上,中國一直在技藝上都是不斷發展的,和日本不同,比如說茶葉的烹調方法,煮茶到現在的泡飲,都是不斷發展的。
就算是弘揚漢文化你覺得一件不舒服的衣服能吸引更多的人進這個圈子?是無腦的為了一部分人躺著賺錢定下的智障規定能吸引人進入圈子?也許有人用連XXX都接受不了還有什麼XXX傳播漢服洗腦你們,然後給你們塑造出一種獨自一人拯救世界的神聖感(邪教喜歡用這個,我以前翻過它們的書,握熟悉這套)然後讓你們更加團結在某些想躺著賺錢的人身旁,為了他們的錢包搖旗吶喊,沖鋒陷陣,供奉錢財。
一件衣服必須得適合一個時代_(:з」∠)_
「她挽著簡單的小發髻,穿著一件淡雅的白色旗袍,上面是雛菊的淡淡花紋,領口、袖口與裙擺處鎖著精緻的白邊,整個人就像是一朵恬淡美麗的雛菊。」
電影《花樣年華》里的張曼玉,各式各樣的旗袍在她完美身段下被演澤的淋漓盡致。每一款旗袍穿在她的身上,舉手投足間都顯得那麼恰到好處。
《花樣年華》劇照
在如今旗袍和漢服在我們的生活中仍然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那麼漢服和旗袍這兩種服飾到底誰更能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呢?
這個問題歷來眾說紛紜,漢服黨和旗袍黨爭論不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種不同風格的服飾相關知識。
風姿綽約、意境仙美的漢服
漢服
漢服又叫漢衣冠、華服等,是漢族傳統的民族服飾。「漢服」這一詞最早見於《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
在這裡面「漢服」是指漢代的衣冠服飾禮儀制度,現在從三皇五帝到明朝這一個這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都被稱為漢服。
漢服
漢服常見寬衣大袖,線條流暢飄逸。漢服分為十個部分:領、襟、裾、袂、袪、袖、衿、衽、帶、系。
其基本特點是交領、右衽,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漢服注重形制,有點類似於西服、領帶的感覺。這就是古人的正裝吧!
漢服衣制特徵
在這幾千年的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民族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
漢服之美,是一種規范的美。
性感窈窕、大家風范的旗袍
說完漢服,我們來談一下旗袍。旗袍也是中國的傳統女性服飾之一,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時漢族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
這是一種東西方文化交匯融合。
民國旗袍
在濃厚的封建禮教影響的清代,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完全不可能的。
傳統旗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鴉片戰爭後,西方文化湧入中國。在民國時期,改良旗袍順勢而生,風靡一時。
在我們看到的許多反映民國時期的書籍記載、影視作品中,都能看到旗袍的身影。張愛玲的許多小說中都有描寫旗袍的片段。
電影《色戒》中一眾太太身上穿的各式各樣的旗袍眼花繚亂
《色戒》·劇照
《金陵十三釵》中玉墨等人穿旗袍搖曳生姿的場景也令人印象深刻
《金陵十三釵》·劇照
旗袍將女性柔美曼妙身姿展示得一覽無遺,結合了滿族與西方服飾的特點,有著社會風氣的開化和進步意義。
旗袍的美,是一種優雅而高貴的美
漢服和旗袍都承載著文化蘊意
在中華五千年璀璨的文明中,服飾文明占據著很大一部分比重。
在《尚書正義》中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這就是「華夏」一詞的來源。
可見漢服其歷史淵源之久,承載文化之厚重。近些年來興起「國學復興」運動,隨之漢服也漸漸活躍在人們眼中,漢服和國學也經常聯系在一起,其承載的歷史文化可見一斑。
而旗袍則可以稱作是民國的一個「關鍵詞」了。西方對中國旗袍的認同感很強,在現代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徵意義。有時候穿漢服會被一些西方人認為是韓服甚至被當成和服,但是穿上旗袍是絕對不會認錯的!
漢服的歷史更加悠久,形制規整,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中國禮儀之邦的形象;旗袍雖然歷史較短,但是在國際形象中更能代表中國;中西合璧體現了中國海納百川的大氣,兩者都是中國文化的結晶。
⑶ 為什麼漢服搞不過旗袍
肯定搞不過,這不是審美問題或文化問題,而是漢服黨的作死問題。
喜歡穿旗袍的人,不會動不動指責 別人:你穿的旗袍不正宗/是山寨貨/款式不對,也不會對產穿西式服裝 /休閑服的人說:你們這是崇洋媚外、數祖忘典。更不會拔高自己說:我們這是弘揚民族文化,你們這幫歷史沒學好的。
但漢服黨就會這么說,他們罵旗袍是「妓女裝 」,穿旗袍的都是「滿遺」。對別人的穿衣自由指手劃腳,發現別人不接受他們的漢服 科普時就謾罵。淘寶上那些賣中國風服飾的,買家交流區,經常有漢服黨出沒,強行插手買家購物自由,要讓人家去他們推薦的店鋪里購買。
然後還窩里斗,部分漢服款式現在被他們自己搞成「仙服」了。但國家是不管的,大家都算「華服」,管你是不是影樓/COS/戲服,都算「華服」。於是漢服 黨們又不樂意了,要抵制華服日,真是爛泥服不上牆。
所以,讓他們自己作死就好了。
⑷ 旗袍和漢服誰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
「她挽著簡單的小發髻,穿著一件淡雅的白色旗袍,上面是雛菊的淡淡花紋,領口、袖口與裙擺處鎖著精緻的白邊,整個人就像是一朵恬淡美麗的雛菊。」
電影《花樣年華》里的張曼玉,各式各樣的旗袍在她完美身段下被演澤的淋漓盡致。每一款旗袍穿在她的身上,舉手投足間都顯得那麼恰到好處。
在如今旗袍和漢服在我們的生活中仍然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那麼漢服和旗袍這兩種服飾到底誰更能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呢?
這個問題歷來眾說紛紜,漢服黨和旗袍黨爭論不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種不同風格的服飾相關知識。
風姿綽約、意境仙美的漢服
漢服
漢服又叫漢衣冠、華服等,是漢族傳統的民族服飾。「漢服」這一詞最早見於《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
在這裡面「漢服」是指漢代的衣冠服飾禮儀制度,現在從三皇五帝到明朝這一個這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都被稱為漢服。
漢服
漢服常見寬衣大袖,線條流暢飄逸。漢服分為十個部分:領、襟、裾、袂、祛、袖、衿、衽、帶、系。
其基本特點是交領、右衽,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漢服注重形制,有點類似於西服、領帶的感覺。這就是古人的正裝吧!
漢服衣制特徵
在這幾千年的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民族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
漢服之美,是一種規范的美。
性感窈窕、大家風范的旗袍
說完漢服,我們來談一下旗袍。旗袍也是中國的傳統女性服飾之一,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時漢族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
這是一種東西方文化交匯融合。
民國旗袍
在濃厚的封建禮教影響的清代,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完全不可能的。
傳統旗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鴉片戰爭後,西方文化湧入中國。在民國時期,改良旗袍順勢而生,風靡一時。
在我們看到的許多反映民國時期的書籍記載、影視作品中,都能看到旗袍的身影。張愛玲的許多小說中都有描寫旗袍的片段。
旗袍將女性柔美曼妙身姿展示得一覽無遺,結合了滿族與西方服飾的特點,有著社會風氣的開化和進步意義。
旗袍的美,是一種優雅而高貴的美
漢服和旗袍都承載著文化蘊意
在中華五千年璀璨的文明中,服飾文明占據著很大一部分比重。
在《尚書正義》中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左傳.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這就是「華夏」一詞的來源。
可見漢服其歷史淵源之久,承載文化之厚重。近些年來興起「國學復興」運動,隨之漢服也漸漸活躍在人們眼中,漢服和國學也經常聯系在一起,其承載的歷史文化可見一斑。
而旗袍則可以稱作是民國的一個「關鍵詞」了。西方對中國旗袍的認同感很強,在現代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徵意義。有時候穿漢服會被一些西方人認為是韓服甚至被當成和服,但是穿上旗袍是絕對不會認錯的!
漢服的歷史更加悠久,形制規整,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中國禮儀之邦的形象;旗袍雖然歷史較短,但是在國際形象中更能代表中國;中西合璧體現了中國海納百川的大氣,兩者都是中國文化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