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傣族的服飾特點是什麼
一、男子服飾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過去有紋身習俗,在胸、背、腹、四肢等處紋文字元號或獅虎、麒麟、孔雀等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
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保留著古代"衣對襟"、"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的特點,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織"土布"。
中山裝和西裝,已成傣族青壯男子的時裝。20年來出現了有領對襟或大襟的小袖衫,頭巾改為水紅色、綠色、粉紅色的綢子,褲子依舊。
二、女子服飾
傣族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青年婦女將長發盤於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
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筒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
傣族婦女都喜歡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
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圓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到2000年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
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筒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
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如今的傣族女子,內穿色澤淡雅的無領、無袖緊身胸褂(城鎮傣族女子多戴文胸),外穿無領細袖緊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長裙及地。
長裙打折,多用銀帶系於腰際,該顯則顯,當斂則斂,使女性曲線分明,下肢修長,顯出亭亭玉立的苗條身姿。城鎮女子已極少纏巾,多挽髻於頂,插花、別簪、卡梳作飾,更顯綽綽風姿。衣裙色澤以孔雀綠、淡綠、肉紅粉紅、淡黃、嫩黃為眾。
衣料多選用薄而柔軟的喬其紗、的確良或有錦絲綢縫制。外出參加集會或趕擺時,足登時髦皮鞋、涼鞋,肘掛拎包、手撐花傘遮擋烈日,處處顯出優美動人之風采。
衣裙款式在吸收傳統服飾"精華"的基礎上,朝著優美、輕柔、亮麗、淡雅的方向發展。進一步顯示出孔雀之鄉的孔雀羽毛般絢麗多彩的特點。
傣族民族特色: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他們常將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制在筒裙、包、被面、墊單、窗簾、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種圖紋色彩都被賦於具體內容。
她們在當姑娘時一般穿白色或緋紅色的大襟短衫、長褲,將發辮盤於頭上,腰間束一塊小的圍腰,結婚後才穿上對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區傣族婦女的發式也不一樣,年輕的婦女是將頭發束於頭頂,中老年婦女則不再束發,而改戴一種黑色的高筒帽。
『貳』 傣族人為什麼要裹頭巾
傣族服飾秀美靚麗,傣族舞蹈美輪美奐,傣家姑娘婀娜多姿,傣族盤頭,民族特色。傣族的頭飾,不同的年齡、性別、婚否、老中少都有所不同。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頂尖頂大斗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致。本期傣族風俗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傣族傳統盤頭的相關知識吧!
1、傣族姑娘是如何「護發」的
從前,傣族姑娘洗頭發從來不用洗發水,而是用糯米的淘米水,且存的淘米水都在半個月、一個月以上,時間越長越好,越濃越有營養。主要是因為新鮮的淘米水是偏鹼性的,而發酵過的淘米水是偏酸性的。洗發時再加上一種護發葉,這種名為「埋碼」的葉子來自深山老林,有一股特別的清香。將葉子的油脂揉出來後,放在洗頭水裡,就能起到護發作用。
2、 傣族發飾 情感的橋梁
傣族姑娘的發式,基本上造型是一樣的,只是每個人的頭花和頭飾不同。想要梳好傣族的傳統發型,一般自己沒有辦法完成,必須由他人幫忙。這樣無形中,就增加了傣族女性間交流和感情傳遞的機會,促進母女間、姐妹間、鄰里間、婆媳間的感情。
3、傣族傳統發飾的操作步驟
①首先,將頭發梳理整齊,高高地挽成發髻,用一條扎頭帶扎緊發根,再將其餘的發絲裹成一團,頭發不夠長的可以用黑布條或黑絲襪纏繞在發絲上再裹成一團,但效果不是那麼美觀,所以傣族姑娘都會留一頭烏黑長發就是這個原因。
②然後用黑色小發夾整理好碎發,一根一個模樣,百根一個造型,梳理成孔雀發髻形狀,使其定型,這是最關鍵,也是最費時的步驟。
③最後梳妝打扮,帶上頭花,插上梳子,配套傣裝。
4、傣族頭飾 「莫貨厚」
「莫貨厚」是盈江傣語的叫法。一般是兒童、少女佩戴,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裝飾。綉花裝飾都是純手工製作,兒童戴的「莫貨厚」有手工打造的銀飾帽頂,有的是小獅頭造型,也有的是佛塔造型,有辟邪、消災祈福的意思。
展開剩餘41%
精品測算
出生日期
農歷:1980年正月初一
『叄』 傣族為什麼要帶帽子
光傣族戴帽子?戴帽子的太多了。
『肆』 傣味的製作方法
傣味,就是傣族人的口味。作為我國56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傣族僅分布在我國的雲南省。因此,只有到了雲南才能吃到正宗的傣味。
最普通的傣味通常是以「酸」字打頭的,這和傣族居住的熱帶、亞熱帶氣候環境有關。炎熱的氣候下,一方面人的胃口不開,食慾不佳;另一方面新鮮食物也不易保存。傣族人因地制宜,索性利用炎熱的氣候把新鮮植物發酵變酸,但求酸得清新、酸得爽口,再輔之以紅紅的干辣椒面,一嘗之下,傾刻間就把人的食慾全盤調動了。「酸芭菜」、「酸筍燉雞」都是我們每吃必點的招牌菜,可惜吃到現在,我還是搞不懂「酸芭菜」在未酸之前叫什麼菜。
另一香脆類的傣味,象「草綁烤魚」、「炸牛皮」也是刺激人食慾的佐餐菜。菜的原料和我們平時吃的差不多,做法則別具特色。象「草綁烤魚」,魚兒烤得連魚骨頭也又酥又脆,草兒卻扌威然不斷,令人對「先烤魚後綁草」還是「先綁草再烤魚」的程序難以捉摸。
在原料普通、做法創新方面,「菠蘿飯」可算又一典範。「菠蘿飯」來啦!店小二總要呦喝一聲。端上來的是一個放在白瓷盤里的實心菠蘿。菠蘿是沒有去皮的菠蘿,毛刺刺的樣子,好像令人無從下手。其實只要你用手拿住頂部,宛如揭西瓜蓋子一樣一揭就可探見:嫩黃色的菠蘿肉塊塊飽滿,淺紫色的糯米晶瑩透亮,果香米香纏綿回繞,不待入口,其秀色清香亦可餐矣!
傣味中原料怪異的菜也是有的,不過昆明一般的傣味餐館很少提供這類菜,因為敢於下筷的人很少。比如「油炸螞蟻」、「涼拌青苔」,再比如一種自牛胃中取出的蔬菜,我們點過一次,但實在沒有勇氣品嘗,所以連名字也沒記住。
從前昆明吃傣味最好的兩家,一家是「翠湖老知青」,一家是在櫻花飯店的後街,也不知現在怎麼樣了?
『伍』 傣族米線上的帽子是怎麼炒
傣族哪一種,碎肉滴那個?
『陸』 傣族舞雨竹林帽子怎麼固定
都在的發生在地方官方大哥燒烤,上公司的各國紛紛火炬發黃河故道過分過分好幾個就看過幾年傷亡率
『柒』 傣族服裝的特點
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
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青年婦女將長發盤於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
傣族婦女都喜歡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
(7)傣族帽子如何製作擴展閱讀
傣族民族特色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他們常將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制在筒裙、包、被面、墊單、窗簾、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種圖紋色彩都被賦於具體內容。
她們在當姑娘時一般穿白色或緋紅色的大襟短衫、長褲,將發辮盤於頭上,腰間束一塊小的圍腰,結婚後才穿上對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區傣族婦女的發式也不一樣,年輕的婦女是將頭發束於頭頂,中老年婦女則不再束發,而改戴一種黑色的高筒帽。
『捌』 傣族的服裝和習俗
一、服飾:
傣族服裝,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大袖傣」等。
二、習俗:
1、宗教方面,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屬於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余。內地傣族崇拜「龍神」、「龍樹」,有宗教職業者「波勐」和「師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區,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2、傣族家庭與婚姻在歷史上的鮮明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還憑借權勢,隨意凌辱農民妻女。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
3、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顯的階級差別,貴族與貧民的葬地是嚴格分開的。和尚、佛爺死後,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於寺後。
(8)傣族帽子如何製作擴展閱讀
傣族的文藝活動:
1、傣族有傳統的傣戲。以前西雙版納有一種以舞蹈為主兼唱戲詞的形式,這是傣戲的雛形。其情節比較簡單,主要表現持刀的獵人與化了裝的龍、鳳、龜、鶴進行斗爭。傣戲的發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帶。因此傣戲又稱「滇西傣戲」。
2、傣族舞蹈種類繁多。西雙版納傣族稱舞蹈為「凡」。民間舞蹈有:凡婻諾、凡光罕、凡光、哈凡、凡整。凡婻諾以模仿禽類動作為主要特徵,包括孔雀舞、鷺鷥舞、斑鳩舞等。
3、傣族民間樂器有嘎臘薩、玎、篳、多洛、象腳鼓、鋩、排鋩和傣鑔等。傣族的特色樂器葫蘆絲是舌簧樂器,用循環換氣法能持續發出五度音程,音色優美、柔和、圓潤、婉轉。
『玖』 傣族的服飾的介紹 具體!!!!
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婦女用長達丈余的特製花腰帶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
她們的服裝以黑色、紅色基調為主,貼身的短褂長及上腰部,領口用細銀泡拼成上下交錯的菱形圖案,腰間裝飾長達五、六米的綉花腰帶,頭戴尖頂「雞樅」斗笠帽,帽沿上翹。
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語稱「丟拉曼」,也稱「披曼」,是保護神,每年要祭祀兩次,栽秧前為祈求豐收,秋收後為謝恩,要集體殺牛或豬一頭,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念完祭詞後,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
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著剽牛和食牛皮的風俗。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江邊傣族每年農歷3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