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很多中式婚禮要選擇秀禾服而不是漢服
現在的娛樂圈明星大婚颳起了一股又一股的中式嫁衣風,讓各種各樣的中式嫁衣成為爆款,本身中式嫁衣就很美,而且很討長輩的喜歡,因為鳳冠霞帔,才是中國新娘最美的模樣。
為什麼明星都喜歡穿中式嫁衣呢?傳統的中式嫁衣都有哪些呢?
今天,貼心的小編就給大家扒一扒中式嫁衣的那些小常識。
一般來說,傳統的中式嫁衣主要有秀禾服、龍鳳褂、旗袍、小鳳仙以及漢服五大類。
秀禾服:一般用於新中式婚禮或中式婚禮,適用於婚禮所有環節。
龍鳳褂:常用於西式婚禮、新中式婚禮的迎親、出門、敬酒環節。儀式環節可更換為婚紗。
旗袍:適用於西式婚禮、新中式婚禮的敬酒或者晚宴。
小鳳仙:不建議大家在婚禮上穿著哦。
漢服:適用於純中式婚禮所有環節,根據婚禮風格(主題)選擇相應服裝。
秀禾服
秀禾服,其實就是清末民初時期女子所穿的襖裙,是中式嫁衣里很普通的嫁衣,因為2001年電視劇《橘子紅了》的熱播,劇中女主角秀禾(周迅飾演)穿的就是這樣的嫁衣,所以被一些人稱為「秀禾服」。
秀禾服的上衣為立領或圓領,或者右邊衣襟覆蓋左邊衣襟上面的那種襖裙,上衣袖口比較寬大。而「裙」則是偏鬆散的裙擺,俗稱馬面裙。
秀禾服分為正襟和斜襟兩種,按照傳統,正房在正婚時一般都是穿正襟,而妾室正婚時只能穿斜襟。不過,因為斜襟比正襟好看,發展至今,好像很多新人也忽略了此點差別了。
秀禾服上的圖案比較多元化,不僅能秀龍鳳,任何寓意吉祥的花草、動物都可以綉。例如象徵著富貴的牡丹,寓意「福到了」的蝙蝠,祝福新人和睦的百合等等,多元化的圖案也是秀禾服越來越受準新娘喜愛的原因。
baby的這身秀禾服,出自郭培的高定系列,綉滿鳳凰牡丹,五隻蝙蝠寓意五福臨門,耗時7981小時
著秀禾服出嫁的張雨綺
弦子李茂大婚
如果打造秀禾服的新娘造型?
妝面主要體現江南女子的秀美、端莊的感覺,發型上多以後腦勺飽滿的發髻與前額劉海的獨特設計為主,飾品選擇上多採用發簪、流蘇、金飾、瑪瑙、玉墜、香囊等中國風飾品來裝扮新娘,脖子上戴的的也多以各種吉祥鎖,玉墜為主。
寬大的雙層袖扣是特點,穿著時候袖子不宜過長,一定要露出黃金的龍鳳鐲喲~
如果在婚禮上新娘穿秀禾服,新郎不能穿西裝,可以穿長衫、馬褂。如果覺得太誇張,也可以穿著中山裝改良而成的上衣,相近的暗花和刺綉,和新娘的裙褂「天生一對」。
龍鳳褂
據說,清朝宰相梁儲女兒出嫁時,皇帝恩賜用絲線綉成的龍鳳褂作為禮服。御賜龍鳳褂代表了極大的榮耀和恩賜,此後結婚穿裙褂開始流行。
楊千嬅丁子高大婚
龍鳳褂剪裁吸收了西式服裝特點,刺綉色彩多以金銀色為主,圖案也多採用龍飛鳳舞,十分的亮麗華美,每一件均是純手工一針一針縫制的。
龍鳳褂的主要分類是按刺綉的密度來分的。 在同等密度里,分為卜心和平心2種,簡單說來就是立體刺綉和平綉。
胡杏兒大婚,身著褂王
褂王(100%密度刺綉)
褂王是龍鳳褂中最為名貴的一種,整套裙褂已經完全發白或者發黃(銀線金線全覆蓋)。周期為一年以上,價格通常在3萬元起。 除新娘外,奶奶及主婚人亦可穿上紅色或者黑色褂王,以配合場面及身份。
另外還有大五福(70%以上)中五福(50%-70%)、小五福(30%-50%)、五福寶(30%以下)。
㈡ 秋季很適合帽衫,穿牛仔褲配什麼顏色的更好一些
穿牛仔褲搭配適合的帽衫是可以穿出非常高級,各種各樣的搭配款式,比如說和衛衣的搭配和外套的搭配以及包包的搭配都是非常多的,就比如說女孩子可以穿淺色的牛仔褲再搭上一個白色的帽衫或者是淺顏色的帽衫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而且也是秋季非常高級的穿法,能顯示出女孩子的干凈以及干練的風格。
那我們男孩子就可以穿一些深色的,就比方說黑色的牛仔褲再搭上一個黑色的帽衫是十分帥氣的搭配,而且能夠讓你感覺出一個上下呼應的感覺。
搭闊腿褲,有種帥帥的酷感,但如果你身材不夠高挑,恐怕撐不起來,換成九分闊腿褲就會好很多。最適合當下的穿法莫過於搭配短褲,這種帶一絲絲清涼的Look帶你最顯步入早秋的行列,連帽衫搭短裙,娘man結合性感又時髦!
帽衫就是有這種魔力,隨意搭個牛仔褲就能潮的很街頭。把帽衫穿出簡單的Sport范,對於能玩轉潮流圈的侃爺來說也不失為一種清新的搭配方法。
㈢ 清代和民國的女裝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浙教版八下歷史與社會。
清末民國是中國社會劇烈震盪的年代,各種文化因素交織碰撞。從封建帝制的清王朝,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一系列劃時代的變革使中國女性從深閨真正走入了社會。一批像魯迅筆下子君式的嶄新女性應運而生。在這次變革中,中國女性第一次「入世」,面對善惡美醜、真假是非的對抗,面對傳統與現代的抉擇、中西文明的碰撞,她們的思想正發生著世界觀的轉變,也清楚地體現在她們的服裝上。
清末女裝的延續
1911年以前清末的紫禁城中,慈禧太後的服裝最能夠代表清末女裝頂級豪華的形制。德齡在第一次見到慈禧的時候就被她華貴的服飾所震驚:「(慈禧)穿著黃緞袍,上面綉滿大朵的紅牡丹,冠冕的周圍掛滿了珠玉和翡翠,左邊有一串珠絡,中間是一隻最純的翡翠製成的鳳凰,綉袍的外面是披肩。這個魚網形的披肩,用了3500顆金絲雀蛋那麼大的珍珠做成,圓潤光滑,而且全都一樣的顏色和大小,邊緣綴著翡翠垂飾,被兩個純翡翠的扣子連綴起來。」除了這位權傾一時的「老佛爺」外,其他清末宮中女性的服裝也大都用錦、緞、綢等高檔材料製成,其上裝的裝飾手法多樣,精緻華美。且因款式數量的多少以及顏色的差異反映著等級的高低。皇太後至嬪的朝服分為冬、夏兩種。冬朝服三種,夏朝服兩種;而皇子福晉以下至奉國將軍淑人的朝服,為冬朝服一種,夏朝服一種;四品命婦、奉恩將軍淑人以下至七品命婦的朝服款式冬、夏都完全一樣,只是有單、夾、棉、皮的厚薄區分等。清末女貴族的服裝,特別是正式服裝都按照規定的制度縫制。以朝褂為例:朝廷皇後、太皇太後、皇太後、皇貴妃朝褂共有三種款式,均石青色,其上用織錦緞或織金綢鑲邊。第一種是圓領對襟,後開裾,無袖的長背心。自胸圍線以下作褶襇。在胸圍線以上前後各綉兩條立龍,胸圍線以下的裝飾橫分4層:1、3兩層分別織綉行龍前後各2條,剩餘兩層分別織綉萬福(蝙蝠)萬壽(團壽字),各層均以彩雲相間。第二種是圓領對襟無袖,後開裾,腰下有褶襇的長背心,前後各織綉正龍一條,腰帷織綉行龍前後各2條,下幅織綉行龍8條。三個裝飾帶的下部均有織綉的壽山紋、平水江牙等裝飾。第三種與前兩種大體相近,只是裝飾風格是縱向分割。左右開裾腋下的長背心,前後身各織綉大立龍兩條相向戲珠。下幅為八寶壽山江牙立水、立龍之間彩雲相同。妃嬪及其以下品級的朝褂與此制度大體相同,但因其有等級差別,紋飾、顏色等稍有差異。
清末一般女子的服裝雖然不如皇族命婦那樣華麗多樣,但服裝的形制大體仿照宮中,也同樣十分重視細節的修飾。在領托、袖口、衣領至腋下相交處及側擺、下擺都鑲滾不同色彩、不同工藝、不同質料的花邊、花絛等,俗以多鑲為美。主要由馬褂、襯衣、坎肩、褂襕、裙子、氅衣等搭配。馬褂有挽袖(袖比手臂長)、舒袖(袖比手臂短)兩類。衣身長短肥瘦也在不同時期稍有變化。清末上等的女式馬褂大都全身施紋彩,並用花邊鑲飾。坎肩,是無袖短身的上衣,式樣有一字襟、琵琶襟、對襟、大捻襟、人字襟等。多穿在氅衣、襯衣、旗袍的外面。工藝有織花、緙絲、刺綉等。內容都寓有吉祥含意。清末在坎肩上施加如意頭、多層滾邊。除刺綉花邊之外,還有多層絛子花邊、捻金綢緞鑲邊。有的更在下擺加流蘇串珠等為飾。還有在春秋天涼時穿於袍衫之外的長坎肩,又稱褂襕。這種坎肩是圓領、對襟、直身、無袖、左右及後身開禊、兩側開禊至腋下,前胸及開禊的上端各飾一個如意頭。周身加邊飾。兩腋下各綴有兩根長帶,身長至膝下。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禊的長衣,一般有5顆紐扣,袖子形式有舒袖、半寬袖兩類,袖口內再另加飾袖頭,是婦女一般日常便服,其裝飾以絨綉、納紗、平金、織花的為多。周身加邊飾,晚清時邊飾越來越多,常在襯衣外加穿坎肩。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的是氅衣。氅衣左右開禊高至腋下,開禊的頂端必飾雲頭;紋飾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清代裙子主要是漢族婦女所穿,滿族命婦除朝裙外,一般不穿裙子。至晚清時期,漢滿服裝互相交流,漢滿婦女都穿。清代裙子有百褶裙、馬面裙、襴干裙、魚鱗裙、鳳尾裙、紅喜裙、玉裙、月華裙、墨花裙、粗藍葛布裙等。
總體而言,清末女性的服裝中黑色較多,且通常是層層包裹,襯衣、小襖、中襖、大襖、再加上雲肩背心等,女性在這一層層衣衫的重壓下變成了「一個衣架子」。如《相見歡》中伍太太年輕隨丈夫留學時還是一身清代女性的裝飾:「一件仿古小折枝織花摹本緞短襖,大圓角下擺;不長不短的黑綢縐襇裙,距下緣半尺密密層層鑲著幾道松花彩蛋色花邊,也足有半尺闊。」這種密密層層半尺闊的花邊裝束,正是清末女裝的特點。另外,她們也有一些代表吉祥寓意的掛飾配搭服裝隨身攜帶。
民國女裝的變革
辛亥革命後,清代冠服一律隨之摒棄。民國元年七月,參議員曾公布男女禮服。女禮服按公布的服制,長與膝齊,有領、對襟式、左右及後下端開衩,周身加綉飾。下著馬面裙,左右打襇,上緣兩端用帶,基本上為清代漢族女裝的發展。民國初年很快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裁作短衣裳,腳跟形勢先融化,說道蓮鉤六寸長」的情景。按等級穿著的現象不見了,服裝的式樣和色彩自由選擇。女士多為上衣下裙。在上世紀20年代,女裝以上衣下裙最流行,上衣有衫、襖、背心,式樣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衣擺有方有圓、寬窄長短的變化也較多。領、袖、襟、擺多鑲滾花邊、刺綉,或加精美的盤扣點綴其上。至上世紀30年代,前後有中幅的馬面裙逐漸淘汰,繞膝裙、喇叭裙、百褶裙等逐漸流行。
由於時代的新舊交替,此時女裝也往往新舊相雜,打扮得不滿不漢、不中不洋、不倫不類,但也使服裝式樣多元化,服裝面料和顏色也更加多樣化。當時清代的服裝舊俗,遺風未盡。總的來看,民國初年女裝在不同地區的或漸變或激變都是不爭事實,而且不同階層的女性一般有著各自的著裝特點。
這個時期女學生大都上衣下裙,以樸素雅潔為特色。衣角有弧形、直角、圓角等多種變化,領、袖、襟加以不同的花邊。到「五四」時期,素衣黑裙已成為典型的裝束,突破了傳統服色禁忌。另外連衣裙也是有一部分留學生及文藝界、知識界人士的常穿服裝,其特點是上衣和下裙相連,在腰間緊縮,有的腰間加帶袢,可束腰帶。此時女裝改變得更加稱身適體以顯示女性體態之美,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旗袍的風靡。旗袍源自清代的襯衣和氅衣,20年代中晚期,旗袍逐漸在城市婦女中流行,腰身較寬松,袖口寬大,長度至腳面,並作滾邊鑲邊。至上世紀30年代廣為普及,腰身、袖口相應縮小,長度縮短近膝。30年代中期以後,旗袍加長,兩邊開高衩,腰間緊綳貼身,充分顯示女性體型的曲線美,視覺上也增添人體的修長比例,使人亭亭玉立。此時旗袍用紗、綢、緞、毛呢、棉布等面料製作。形式也多樣,可變化成高領、低領、西式翻領、一字形平口領、方口領、圓領、U字領、V字領等。
清末民國的女性還有穿著男裝的情況。最先穿著男裝的女性,一部分是像秋瑾這樣的革命女性,她們追求思想解放,服裝的標新立異自然也是內心精神訴求的外化。另一部分就是引領時尚風潮的妓女了。另外,此時為符合女性參與社會工作的特點和要求,出現了正式女褲、女式制服、運動服、工作服等。除卻這樣的時裝先鋒外,許多地區的中國女子仍舊穿著傳統的遮風襖、掃地裙,再加上一雙馬蹄鞋。
透過民國時期的女性服裝變遷,我們可以看到女性開始追求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的時代風貌,以及女性在傳統生活中的歷史地位、傳統價值觀念的重大轉變。這意味著嶄新女性角色確立的發端。另外,清末民國女性服裝的變遷對中外現代女性服裝審美觀念及服制的多元化與個性化都產生了一定影響,為現代女性服裝設計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