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滿人服裝是怎樣的
舊時滿族男子留發束辮,穿馬蹄袖袍褂,女子穿寬大直筒旗裝,穿木製 滿族服飾
鞋 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女子喜穿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服裝喜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綉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綉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 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制,花色品種繁多,製作精美。,剃去周圍的頭發。滿族女人無帽,男人有帽,分禮帽、便帽、風帽、氈帽、坤秋帽(女子冬季禦寒);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袍(即長袍)、馬褂、坎肩、套褲。旗袍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馬褂則為有身 滿族女服
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時穿著。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褲是無褲腰的棉褲筒,以兩條背帶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冷天的穿著。滿族人穿長褲與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以便出行。
鞋飾
男人的鞋為布底納綁,鞋臉鑲嵌雙皮條。冬天穿豬皮或牛皮靴,年邁老人多數穿高腰氈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寬、鞋臉尖端突出上翅、兩側綠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樁鞋。具體有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頭鞋、尖頭鞋;
佩飾
滿族人佩帶的飾品分骨飾、石飾、珠飾、金銀飾等。選戴哪一種首飾要根據地位身份,一般說首飾的好壞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貧富。
編輯本段服飾分類
旗裝
旗裝頭飾
旗裝是滿族婦女傳統服飾。旗裝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古旗裝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突出了婦女體形的曲線美,成為了現代的旗袍。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儀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典型,稱譽世界。 女式旗裝基本與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裝飾而已。女式旗裝除也是直立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外,下擺及小腿,有綉花紋飾。滿族婦女往往在衣襟、領口、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根據季節變化,還可分為單、夾、棉、皮等幾種。 隨著社會的發展,男旗裝逐漸廢棄,女旗裝則不斷演化,由寬腰直筒式逐漸變成了緊身合體的曲線型、流線型。 旗裝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 婦女旗裝的裝飾 旗裝內衣褲
性比男性旗裝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綉花裝飾。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裝式樣的變化也很大,四片裁製也改為兩片裁製。旗袍能很好表現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裝外套穿的馬甲。綉有精緻圖案。穿旗裝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滿族旗裝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袍和一襲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旗裝,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它是滿族男人喜著的服飾,也叫大衫,長袍.滿族男子穿的旗裝,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後習慣加一假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 帶扣絆,束帶,適於騎馬射獵.滿族婦女穿的旗裝,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綉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有一種女式旗裝叫「大挽袖」,把花紋綉在袖裏,「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裝,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裝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旗裝的樣式後來 旗裝外衣
發生了一些變化,開禊從四面改成了兩面;下擺也由寬大改為收斂;袖口也由窄變肥,又由肥變瘦,使其穿起來更加合體.現在穿旗袍的已不限於滿族婦女了.
女式旗鞋
滿族的女式旗鞋,稱為「寸子鞋」,亦稱「馬蹄底鞋」。鞋底中間即腳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頭,用細白布包上,木跟不著地的地方,常用刺綉或穿珠加以裝飾,因鞋底平面呈馬蹄形,所以得名;還有一種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狀,稱為「花盆底鞋」;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所穿旗鞋以平木為底,稱為平底綉花鞋,亦稱「網雲子鞋」。滿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綉花,而襪子多為布質,襪底也納有花紋。滿族婦女高底鞋。滿族婦女皆天足,舊俗喜穿木製高底鞋,鞋底中部以木為之,前平後圓、上細下寬,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故名。底高達三四寸,後京師旗婦有七八寸者。木底四周包裹白布。鞋面,富家多以緞為質,貧者布為之,皆彩綉花卉圖案,素而無花者,最為禁忌,以其近凶服。貴族婦女常在鞋面上飾以珠寶翠玉,或於鞋頭加綴纓絡。少女至十三四歲始用。民國以後,已不多見。
馬褂
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的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後成為日常罩於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於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
坎肩
坎肩並不是滿族原有的服裝,是由漢族的「半臂」演變來的。坎肩分為對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種。婦女穿的坎肩還要綉花鋃邊。坎肩有棉有夾,或絲或布,多套在袍子外面。
大拉翅
清代滿族貴族婦女發式。盛行於光緒、宣統年間。其式,頂發梳成圓髻,腦後發呈燕尾式。另以黑緞、絨或紗製成「不」字形皂板,曰「頭板」,其底部以鐵絲製成扣碗狀,謂之「頭座」,扣於頭頂發髻上,並用發纏繞,使之固定。這種「高如牌樓」之固定裝飾,用時套在頭上。通常於頭板正中戴彩色大絹花,稱「頭正」或「端正花」,並加飾珠、翠、玉簪、步搖和鮮花,或於右側綴一彩色長絲穗。這種發式因頭板如兩翅張開而得名。
靰鞡
多為農村下層滿族人民冬季穿用的一種皮革製作的鞋。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跑冰。它是很有特點的滿族服飾之一,一直在東北農村穿用。
編輯本段色彩與圖案
滿族的服飾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藍紫色為主,紅、粉、淡黃、黑等色也是其服飾的常用色。白色在滿族服飾中是一個重要的顏色,因為,滿族傳統上有尚白的習俗,以白色為潔、為貴,白色象徵著吉祥如意,所以,在滿族服飾中常在紅色、藍色等其他顏色的旗裝上鑲白色的花邊。 滿族婦女心靈手巧擅長刺綉,她們在衣襟、鞋面、荷包、枕頭等物品上刺綉花卉、芳草、鶴鹿、龍鳳等吉祥圖案。滿族服飾一般在衣袖上綉的花最多。 滿族入關以後,服飾圖案中也常出現許多漢族的福、壽、萬等字的吉祥符號。雖然滿族的服飾有很強的民族傳統特色,但也隨其歷史的發展在不斷的演變著,特別是滿族入關以後,長期與漢族雜居,在服裝款式上,服飾色彩與服飾圖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變。
編輯本段服飾歷史
清代滿族基本都編入八旗,有旗人之稱,故這種滿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裝被人們稱為旗裝。式樣分男女兩種。清初男子旗裝為圓領、大襟、箭袖(馬蹄袖),四面開衩,系扣袢,腰中束帶。四面開衩是為了騎射自如,箭袖是為射箭方便,又可禦寒保護手背。冬季 少女滿族服飾
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長到肚臍、四面開衩、對襟的短褂,俗稱馬褂(滿語鄂多赫)。亦有外套一馬甲(俗稱坎肩)者。清末。由四開衩改為左右兩開衩,箭袖多改為平袖。女式旗裝基本與男袍同,只是在領口、前襟、袖口等處鑲飾花邊,天寒時則外加馬褂或馬甲於袍外。民國年間,旗袍多改為胸襟寬松、腰身微緊、臀部稍寬、下擺略收的式樣,這種貼身合體的旗袍,更能顯示出婦女端莊典雅及身段之美。本世紀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裝在滿族聚居區才逐漸廢棄。 馬蹄袖是清代滿族男女旗裝之袖式,亦稱箭袖。清初,滿族男子所服旗裝,袖口較窄,袖端多加一長可露指的半圓型獸皮(後改布質),因其狀酷似馬蹄而名之馬蹄袖。優點是征戰、打獵時射箭方便,禦寒保護手背。清中期以後,該袖式的服裝漸從便服轉為禮服,便服多為平袖,禮服仍為馬蹄袖。平時多捲起,在辦公事、喜慶節日、拜見上司、叩見長輩時,必須先左後右地放下馬蹄袖,才可行拜見禮。亦有將馬蹄袖用鈕扣系於便服袖口以為禮服之用者。滿族婦女禮服亦多為馬蹄袖式。民國年間,逐漸不用。 窩龍帶也是滿族傳統服飾,亦稱馬甲,實為無袖的馬褂。有領,衣長及腹,多為兩側開衩,在領、襟等邊緣處飾以各色花紋。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和棉、皮、夾、紗之分。內蒙古的滿族男子多喜琵琶襟式坎肩。其式是將衣襟縫成弧形,即襟從領口至右肩處貼胸而下,但不到底,而又左轉至肚臍處,以致下襟缺一小截,其式是為上下馬方便之故。女式坎肩多為對襟式,對襟下端多為如意頭式,衣緣多鑲以艷麗花邊。清代該服飾窄小,多穿於旗袍內,清末以來尚寬大,多套於旗袍外。因其美觀實用,至今在科爾沁右翼前旗滿族屯滿族鄉及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仍有年長者穿著。 烏拉是滿族傳統的防寒靴鞋之一。以豬、牛、鹿等獸皮縫制而成。形狀為前尖後圓,鞋幫貫以六個鞋耳,鞋口近腳處墊以襯布,並用一細皮帶聯結靴耳。鞋較寬大,穿用時須在鞋中充墊「東北三寶」之一的烏拉草。由於烏拉質柔量輕,行動自如,既可防寒,又利於軍事征戰及狩獵生活,故得以沿用下來,至今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一些偏僻山村還可見到。
編輯本段服飾文化
明朝,南遷到遼東地區的滿族人,他們的服裝是布、皮兼用。迨至努爾哈赤率部起兵後,他們的服飾雜亂無章,出現「上下同服」的現象。直到皇太極時代,冠服始有定製。入關之後,從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換,皆有定製,不可逾越。至於閑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綢緞或布製做,外套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為常。滿族婦女的旗袍,多有發展,喜用綢緞製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為有清一代的時裝。辛亥革命後,旗袍的樣式由肥變瘦,並有長、短袖之分。經過不斷改進,一般樣式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 努而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政權,推行八旗制度以後,滿族人均在旗,故他們所穿的袍服便稱為「旗袍」。滿族貴族入關統治全國後,清太宗皇太極認為清朝帝王應當維持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傳統習慣,尤其是維持統治者的民族標志的服飾制度,以此作為固國之本。於是便著手制定和完善清朝的衣冠制,並三令五申,不許親王大臣學漢人穿褒衣博帶、寬袍大袖等。要求在宮廷里的侍女奴僕都著滿族服裝,漢人成年男子衣著發式必須遵從滿族的習慣,只有在死後入斂殯葬時方可用漢人衣冠。男人的鞋為布底納綁,鞋臉鑲嵌雙皮條。冬天穿豬皮或牛皮靴,年邁老人多數穿高腰氈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寬、鞋臉尖端突出上翅、兩側綠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樁鞋。具體有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頭鞋、尖頭鞋;
佩飾
滿族人佩帶的飾品分骨飾、石飾、珠飾、金銀飾等。選戴哪一種首飾要根據地位身份,一般說首飾的好壞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貧富。
編輯本段服飾分類
旗裝
旗裝頭飾
旗裝是滿族婦女傳統服飾。旗裝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古旗裝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突出了婦女體形的曲線美,成為了現代的旗袍。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儀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典型,稱譽世界。 女式旗裝基本與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裝飾而已。女式旗裝除也是直立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外,下擺及小腿,有綉花紋飾。滿族婦女往往在衣襟、領口、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根據季節變化,還可分為單、夾、棉、皮等幾種。 隨著社會的發展,男旗裝逐漸廢棄,女旗裝則不斷演化,由寬腰直筒式逐漸變成了緊身合體的曲線型、流線型。 旗裝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 婦女旗裝的裝飾 旗裝內衣褲
性比男性旗裝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綉花裝飾。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裝式樣的變化也很大,四片裁製也改為兩片裁製。旗袍能很好表現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裝外套穿的馬甲。綉有精緻圖案。穿旗裝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滿族旗裝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袍和一襲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旗裝,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它是滿族男人喜著的服飾,也叫大衫,長袍.滿族男子穿的旗裝,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後習慣加一假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 帶扣絆,束帶,適於騎馬射獵.滿族婦女穿的旗裝,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綉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有一種女式旗裝叫「大挽袖」,把花紋綉在袖裏,「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裝,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裝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旗裝的樣式後來 旗裝外衣
發生了一些變化,開禊從四面改成了兩面;下擺也由寬大改為收斂;袖口也由窄變肥,又由肥變瘦,使其穿起來更加合體.現在穿旗袍的已不限於滿族婦女了.
女式旗鞋
滿族的女式旗鞋,稱為「寸子鞋」,亦稱「馬蹄底鞋」。鞋底中間即腳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頭,用細白布包上,木跟不著地的地方,常用刺綉或穿珠加以裝飾,因鞋底平面呈馬蹄形,所以得名;還有一種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狀,稱為「花盆底鞋」;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所穿旗鞋以平木為底,稱為平底綉花鞋,亦稱「網雲子鞋」。滿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綉花,而襪子多為布質,襪底也納有花紋。滿族婦女高底鞋。滿族婦女皆天足,舊俗喜穿木製高底鞋,鞋底中部以木為之,前平後圓、上細下寬,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故名。底高達三四寸,後京師旗婦有七八寸者。木底四周包裹白布。鞋面,富家多以緞為質,貧者布為之,皆彩綉花卉圖案,素而無花者,最為禁忌,以其近凶服。貴族婦女常在鞋面上飾以珠寶翠玉,或於鞋頭加綴纓絡。少女至十三四歲始用。民國以後,已不多見。
馬褂
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的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後成為日常罩於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於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
坎肩
坎肩並不是滿族原有的服裝,是由漢族的「半臂」演變來的。坎肩分為對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種。婦女穿的坎肩還要綉花鋃邊。坎肩有棉有夾,或絲或布,多套在袍子外面。
大拉翅
清代滿族貴族婦女發式。盛行於光緒、宣統年間。其式,頂發梳成圓髻,腦後發呈燕尾式。另以黑緞、絨或紗製成「不」字形皂板,曰「頭板」,其底部以鐵絲製成扣碗狀,謂之「頭座」,扣於頭頂發髻上,並用發纏繞,使之固定。這種「高如牌樓」之固定裝飾,用時套在頭上。通常於頭板正中戴彩色大絹花,稱「頭正」或「端正花」,並加飾珠、翠、玉簪、步搖和鮮花,或於右側綴一彩色長絲穗。這種發式因頭板如兩翅張開而得名。
靰鞡
多為農村下層滿族人民冬季穿用的一種皮革製作的鞋。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跑冰。它是很有特點的滿族服飾之一,一直在東北農村穿用。
編輯本段色彩與圖案
滿族的服飾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藍紫色為主,紅、粉、淡黃、黑等色也是其服飾的常用色。白色在滿族服飾中是一個重要的顏色,因為,滿族傳統上有尚白的習俗,以白色為潔、為貴,白色象徵著吉祥如意,所以,在滿族服飾中常在紅色、藍色等其他顏色的旗裝上鑲白色的花邊。 滿族婦女心靈手巧擅長刺綉,她們在衣襟、鞋面、荷包、枕頭等物品上刺綉花卉、芳草、鶴鹿、龍鳳等吉祥圖案。滿族服飾一般在衣袖上綉的花最多。 滿族入關以後,服飾圖案中也常出現許多漢族的福、壽、萬等字的吉祥符號。雖然滿族的服飾有很強的民族傳統特色,但也隨其歷史的發展在不斷的演變著,特別是滿族入關以後,長期與漢族雜居,在服裝款式上,服飾色彩與服飾圖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變。
編輯本段服飾歷史
清代滿族基本都編入八旗,有旗人之稱,故這種滿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裝被人們稱為旗裝。式樣分男女兩種。清初男子旗裝為圓領、大襟、箭袖(馬蹄袖),四面開衩,系扣袢,腰中束帶。四面開衩是為了騎射自如,箭袖是為射箭方便,又可禦寒保護手背。冬季 少女滿族服飾
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長到肚臍、四面開衩、對襟的短褂,俗稱馬褂(滿語鄂多赫)。亦有外套一馬甲(俗稱坎肩)者。清末。由四開衩改為左右兩開衩,箭袖多改為平袖。女式旗裝基本與男袍同,只是在領口、前襟、袖口等處鑲飾花邊,天寒時則外加馬褂或馬甲於袍外。民國年間,旗袍多改為胸襟寬松、腰身微緊、臀部稍寬、下擺略收的式樣,這種貼身合體的旗袍,更能顯示出婦女端莊典雅及身段之美。本世紀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裝在滿族聚居區才逐漸廢棄。 馬蹄袖是清代滿族男女旗裝之袖式,亦稱箭袖。清初,滿族男子所服旗裝,袖口較窄,袖端多加一長可露指的半圓型獸皮(後改布質),因其狀酷似馬蹄而名之馬蹄袖。優點是征戰、打獵時射箭方便,禦寒保護手背。清中期以後,該袖式的服裝漸從便服轉為禮服,便服多為平袖,禮服仍為馬蹄袖。平時多捲起,在辦公事、喜慶節日、拜見上司、叩見長輩時,必須先左後右地放下馬蹄袖,才可行拜見禮。亦有將馬蹄袖用鈕扣系於便服袖口以為禮服之用者。滿族婦女禮服亦多為馬蹄袖式。民國年間,逐漸不用。 窩龍帶也是滿族傳統服飾,亦稱馬甲,實為無袖的馬褂。有領,衣長及腹,多為兩側開衩,在領、襟等邊緣處飾以各色花紋。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和棉、皮、夾、紗之分。內蒙古的滿族男子多喜琵琶襟式坎肩。其式是將衣襟縫成弧形,即襟從領口至右肩處貼胸而下,但不到底,而又左轉至肚臍處,以致下襟缺一小截,其式是為上下馬方便之故。女式坎肩多為對襟式,對襟下端多為如意頭式,衣緣多鑲以艷麗花邊。清代該服飾窄小,多穿於旗袍內,清末以來尚寬大,多套於旗袍外。因其美觀實用,至今在科爾沁右翼前旗滿族屯滿族鄉及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仍有年長者穿著。 烏拉是滿族傳統的防寒靴鞋之一。以豬、牛、鹿等獸皮縫制而成。形狀為前尖後圓,鞋幫貫以六個鞋耳,鞋口近腳處墊以襯布,並用一細皮帶聯結靴耳。鞋較寬大,穿用時須在鞋中充墊「東北三寶」之一的烏拉草。由於烏拉質柔量輕,行動自如,既可防寒,又利於軍事征戰及狩獵生活,故得以沿用下來,至今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一些偏僻山村還可見到。
編輯本段服飾文化
明朝,南遷到遼東地區的滿族人,他們的服裝是布、皮兼用。迨至努爾哈赤率部起兵後,他們的服飾雜亂無章,出現「上下同服」的現象。直到皇太極時代,冠服始有定製。入關之後,從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換,皆有定製,不可逾越。至於閑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綢緞或布製做,外套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為常。滿族婦女的旗袍,多有發展,喜用綢緞製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為有清一代的時裝。辛亥革命後,旗袍的樣式由肥變瘦,並有長、短袖之分。經過不斷改進,一般樣式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 努而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政權,推行八旗制度以後,滿族人均在旗,故他們所穿的袍服便稱為「旗袍」。滿族貴族入關統治全國後,清太宗皇太極認為清朝帝王應當維持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傳統習慣,尤其是維持統治者的民族標志的服飾制度,以此作為固國之本。於是便著手制定和完善清朝的衣冠制,並三令五申,不許親王大臣學漢人穿褒衣博帶、寬袍大袖等。要求在宮廷里的侍女奴僕都著滿族服裝,漢人成年男子衣著發式必須遵從滿族的習慣,只有在死後入斂殯葬時方可用漢人衣冠。
❷ 滿清的宮女的服裝
旗人衣裝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
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史書記載「……鑲滾之費更甚,有所謂白旗邊,金白鬼子欄干、牡丹帶、盤金滿綉等各色,一衫一裙……鑲滾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鑲條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綾綢,新時離奇,變色以後很難拆改。
又有將羊皮做襖反穿,皮上亦加鑲滾,更有排須雲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女不纏足不著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奴僕、優伶、皂隸限制不得使用絲、絹、紗、綾、緞、紬和羅等檔次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細皮、細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隨便使用珠、翠、金、銀、寶石等貴重的裝飾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繭紬、貉皮和羊皮等較粗質地的低級原料。
(2)女裝滿族宮廷服裝擴展閱讀: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
氅衣為清代的婦女服飾,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
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
❸ 旗袍的歷史發展
旗袍的歷史發展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不管我們學什麼,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識點,知識點是知識中的最小單位,最具體的內容,有時候也叫「考點」。掌握知識點有助於大家更好的學習。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旗袍的歷史發展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旗袍的歷史發展
旗袍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居住在關外的滿族人。這種「旗袍」上下連屬,圓領,前後襟寬大,衣衩較長,袖子緊窄,男女都可穿著,只是婦女的「旗袍」在一些細節處有刺綉裝飾.旗袍成為宮廷服飾後,在裝飾和配飾上也日趨精細與繁復。而直到1929年,政府公布將旗袍正式定為國服。
歷史淵源
旗袍的演變歷史在民族、觀念、習俗、風尚的交織下,充盈著文化碰撞與交融過程中的張力。
旗袍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居住在關外的滿族人。這種「旗袍」上下連屬,圓領,前後襟寬大,衣衩較長,袖子緊窄,男女都可穿著——只是婦女穿的「旗袍」在領子、前襟和袖口的地方都有綉花裝飾。關外寒冷異常的天氣,游牧民族騎馬射箭的生活方式都是催生出這種保暖適體的服裝的重要因素。1644年,旗袍隨著滿族的統治者進入北京,那時候滿族人素有「旗人」之稱,所以他們所穿的袍服就被稱為「旗袍」。
旗袍成為宮廷服飾後,在裝飾和配飾上也日趨精細與繁復。宮廷婦女穿旗袍時,往往配上被稱為「大拉翅」的假髻和「花盆底」旗鞋。這樣穿著,愈發顯得旗女身材修長,豐姿婀娜。但這時的旗袍與現代意義上指稱旗袍在樣式、裁剪、裝飾上相差甚遠。
按照清代法規「十從十不從」的規定,當時漢族女子可以不穿著旗裝。相對於清廷對漢族男子著裝滿族化的嚴格規定,漢族女子有不穿著旗人旗服的自由。但服飾習俗的變遷往往隨著社會風尚的改變而發生微妙的變化。在滿族統治的三百多年中,滿、漢婦女的著裝在彼此的對視與互仿中悄然融合,在款式與風格上有了諸多相似之處。
直至1910年,清朝滅亡後,旗服在短暫的沉寂之後,反而在漢族婦女身上悄然出現,早在1913年上海等地街頭,就已出現身者旗袍的漢族婦女。據說最早穿著旗袍的漢族婦女是一批上海的`女學生,她們穿著寬敞的藍布旗袍走在街上,引起各界婦女的羨慕,引以為尚。二十世紀初,女學生代表著自由與解放的女性形象,其行事、著裝往往成為社會時尚的風向標,因此她們穿著的旗袍也成為文明、新潮的象徵,引得各界婦女紛紛效仿。
1921年,旗袍在上海婦女界流行,繼而迅速擴大到全國各個階層,逐漸成為專屬婦女的日常服裝。現代意義上旗袍即是這種以旗裝為基礎並廣泛吸收西式裁剪方法製作的海派旗袍,上海遂成為旗袍的發祥地。
1929年,《民國服制條例》作出規定,正式將旗袍定為國服,即國民禮服。女子禮服有兩款,一款式藍上衣和黑裙,另一款是長身旗袍。以政府條令的形式對旗袍做出規定,足以顯示出旗袍僅用了十幾年間就以其獨特魅力征服了中國女性。此後直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旗袍一度成為中國的「國服」,成為中國婦女最重要的日常服飾。
款式變化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其流行初期,旗袍風格與滿族旗裝已有很大差別,其裝飾由繁復轉向簡單,款式由寬大到適度。袍身的長度縮短到膝蓋與腳踝之間;袖子略有收緊並縮短,並露出一截手腕;領子也受漢族婦女的影響,一度也變為「元寶高領」,而後逐漸變矮。1926年至1927年,旗袍下擺高度依然適中,袖口吸取了「文明新裝」的特點,裁剪成倒大袖,更大程度地露出婦女的手臂。大革命時期,婦女在解放潮流中張揚個性,受社會風氣及歐美流行短裙的影響,款式與裝飾變化更為大膽。旗袍的下擺線提高至膝下,袖口也開始變小。1928年,裝飾性的鑲滾越來越簡潔以至消失。女學生的旗袍在此前基礎上又提高一寸,使青春健美的小腿露出。女學生穿著這種款式的旗袍甚至打球、騎車都毫無防礙。至二十年代末,旗袍開始收腰,袍身逐漸變得合體,大膽露出了女性美麗動人的曲線。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旗袍發展的鼎盛時期,改良旗袍是這一時期旗袍的主流。在這10年中,旗袍絢麗多姿,風格多變。領、袖、下擺、開衩無一不在流行與時尚的影響下變幻:高領、低領、無領先後流行;長袖、短袖、無袖各顯其美;旗袍的長短,長則衣邊掃地,短則露出膝蓋甚至大腿,無不達到其極。歐美流行元素輪番登場,旗袍面料異彩紛呈,配件裝飾令人眼花繚亂,呈現了旗袍發展史上最絢麗華美的時代。
三十年代初,旗袍長度沿襲二十年代的樣式,流行短旗袍,下擺長度稍過膝蓋,但在1932年開始不斷加長,長至「衣邊掃地」。這主要是因為1932年前後都市婦女中開始流行高跟鞋。這種來自歐美風尚的皮鞋與旗袍相配,改變了旗袍的時尚走向。原本以下擺線提高為時尚的旗袍,為增加高跟鞋的美感而加長旗袍下擺,使女性顯得纖細修長、性感動人。到1934年前後,旗袍長度能蓋住腳面。這種「掃地旗袍」多為高領,裝著三粒紐扣,領高直抵下巴,即使在炎熱夏天也不改風尚。隨著旗袍的加長,旗袍的開衩也越來越高,到1934年前後幾乎開到了臀部,走起路來搖曳生姿,玉腿乍現。1935年,旗袍又流行低衩,開衩僅到小腿,但袍身依然很長。穿著這樣款式的旗袍坐時顯得含蓄大方,走時優雅慢步,但行走不便。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各界女性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為了行走方便,袍身逐年縮短,開衩也逐漸升高,袖子也變得細長合體。
此外那個時期也是旗袍面料極為豐富的年代。紡織品的大量進口,從各類綢緞到棉布、呢絨、紗羅,應有盡有。尤其是出現了鏤空織物和半透明的化纖及絲綢以後,「透、露、瘦」 的旗袍就開始流行。清純可人、性感、端莊典雅多種風格都可以在旗袍中顯現出來。旗袍和西裝進一步結合起來,裁剪更多採用西式服裝做法,加胸省、腰省、墊肩。領和袖更多採用當時流行的款式,領用西式翻領,袖則有荷葉袖、開叉袖以及下擺綴荷葉邊,或綴不對稱蕾絲等。更為時尚的就直接在旗袍外穿著西裝大衣。
工藝特點
滿族入關後,旗袍吸取了漢民族多種工藝,裝飾逐漸變得繁復起來。原本用來保護領口、袖口、下擺容易破損的素色衣邊逐漸被綉上紋飾,變成道道鑲嵌。三鑲三嵌、五鑲五嵌到「十八鑲滾」,宮廷貴族婦女的甚至整件衣服的裝飾紋飾幾乎遮掩了其面料的本來面目。
旗袍有著多重細致的工藝流程,主要製作工藝為「鑲、嵌、滾、宕、盤、貼、綉、繪、」。即滾邊工藝、鑲邊工藝、嵌線(條) 工藝、宕條工藝、盤紐工藝、貼邊工藝、刺綉工藝、繪畫工藝。這些工藝使旗袍在每個細節上都環環相扣、層層相配,達到線條流暢、適宜人體、裝飾美觀的目的。製作旗袍的過程也是中國傳統工藝綜合運用的過程。這些工藝秘訣繼承與發揚了中國傳統的制衣工藝的精髓。一件旗袍的製作,往往需要工藝的製作者一人運用「鑲、嵌、滾、宕、盤、貼、綉、繪」的整套工藝,從而保證旗袍氣韻流暢與風格統一。此外,在裁剪上旗袍也堪稱中西合璧的製作典範。採用胸省、腰省、裝袖、肩縫等西式工藝,與中國傳統工藝相結合,使旗袍既能體現中國傳統女性含蓄溫婉的韻致,又體現出現代女性簡潔干練的風采。
旗袍禮儀知識
穿旗袍時,要注意:
1、旗袍的面料、花色應與著裝的場合相協調。普通棉布和真絲織錦緞做出同樣款式的旗袍,其風格會截然不同:一個樸素雅緻,一個華麗高貴。購買旗袍時,一定要考慮穿著的場合因素,選擇相應風格的面料和花色。旗袍的領口封閉較嚴,購買熱天穿的短袖、無袖旗袍時,最好選擇吸汗透氣的舒適面料。
2、選擇旗袍時,要注意旗袍的款式與自己的身份相協調。前衛風格的無肩無袖或露胸旗袍,以及毛皮滾邊的超短旗袍配上靴子,穿在明星身上會格外出眾,卻不適合保守行業工作人員日常穿著。
3、旗袍的領圍、領高、肩寬、胸圍、腰圍、臀圍都要合身,任何一處過於緊綳或過於寬松,都會使美感大打折扣,自己穿上也會感覺很不舒服。
4、穿著之前檢查所有紐扣,如有縫線松動的紐扣,在穿之前一定要再次加固,保證在穿著時紐扣不會脫落。
5、旗袍的款式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在嚴謹中流露出莊重的性感」,如果紐扣松開,立刻就會產生「風塵」感。因此,女士在穿旗袍時,不管天氣如何,旗袍所有的紐扣都必須全部扣上。任何一粒紐扣不扣,都會給別人留下難以抹去的「輕浮」印象。
6、長及腳踝的高開衩旗袍,其風格和坦胸露背長及腳踝的西式晚禮服具有異曲同工的效果,因此,只有在正式的晚宴或演出場合,或賓館、酒店等要求穿特定中式工作裝的場合,女士才能穿開衩開在大腿中部以上的高開衩長旗袍。日常工作或休閑場合的旗袍開衩不要高於膝蓋上緣以上10厘米。
7、穿旗袍時搭配的絲襪最好是連褲襪,這樣就不用擔心襪口從開衩處露出了。但要注意的是,旗袍的面料一定要選擇不與絲襪起靜電的面料。
8、鞋的款式要與旗袍風格相配。
9、內衣不可外露。與旗袍相配的內衣在款式和顏色上也要精心選擇,要求妥帖、舒適,且內衣輪廓無痕。
10、穿旗袍時,要格外注意保持良好的儀態。因為旗袍的造型非常貼近女性自然的曲線,所以不雅的站姿、坐姿都會在眾人面前完全展露出來。
旗袍保養方法
一、服裝的洗滌方法:
清洗前必須考慮到被洗服裝的性質及其要求,合理地選擇洗滌劑的種類。對於棉、麻服裝來說,其耐鹼性好,選用普通肥皂或一般洗衣粉等鹼性洗滌劑,不僅不會損傷纖維,而且有助於去污。
對於絲綢或毛呢絨服裝來說,因蛋白質纖維不耐鹼,洗滌時應選用中性皂片、中性洗衣粉或弱鹼性洗滌劑,這樣可避免纖維損傷,影響手感。
對於有奶漬、肉汁、醬油、血等斑漬的服裝,還應選用加酶洗衣粉,利用鹼性蛋白酶將斑漬分解去除。
二、服裝的保養方法:
棉、麻服裝的保養
棉、麻服裝一般不怕晶曬,但長時間在日光下暴曬會降低穿用的堅牢度,尤其易使服裝褪色或泛黃,因此應忌暴曬,並晾曬反面。穿著過程中應避免沾上酸液引起腐蝕破損。
燈心絨和平絨服裝要盡量減少肘、臂、膝、臀部的壓、磨,防止軋光、脫絨,沾污膠糊類物質後不能幹除,以免拔掉絨毛,平時最好經常刷理絨面。棉、麻服裝洗凈、曬干、熨燙後,要疊放平整,深、淺色服裝分開存放。棉、麻服裝易吸濕,收藏時要避免潮濕、悶熱、不通風以及衣櫥、箱、櫃不潔引起的霉變。
呢絨服裝的保養
呢絨服裝宜選擇陰涼通風處晾曬,暴曬會引起褪色和光澤、彈性、強度的下降。較厚的深色服裝晾曬時間可以長些,較薄的淺色服裝晾曬時間宜短。呢絨服裝穿著時不要與尖銳、粗糙的物品和強鹼性物質接觸,防止鉤紗、起毛和腐蝕。縮絨加工的粗紡呢絨服裝還要注意盡量減少摩擦,以免絨毛脫落,露出底紋。呢絨服裝收藏前,應洗凈、熨燙、晾曬,待衣物充分乾燥、涼透,再疊好收存。
高檔呢絨服裝最好懸掛於衣櫃中勿疊壓,以免變形,影響外觀。收存同時,要在衣物的口袋、里袋、箱櫃內放入用紙包好的衛生球或樟腦片以防止蟲蛀。收藏過程中應適當打開箱櫃,讓其通風透氣。在高濕高溫的夏季還應晾曬幾次,防止生霉。長毛絨服裝不能重壓,不然會使絨毛倒伏。
絲綢服裝的保養
絲綢服裝屬於高檔服裝,一般不宜在日光下暴曬,以免褪色和強度、手感、光澤變劣。穿用時,注意不要與粗糙、鋒利物品接觸,防止鉤絲起毛,也不要與鹼、酸等物質接觸,防止纖維受損。柞蠶比服裝還應避免沾污水漬,否則較難去除。絲綢服裝收藏時,應先洗凈、熨燙、晾乾,最好疊放,用布包好放於箱櫃中。用衣架掛放,往往使某些絲綢服裝因自重而變長。白色或淺色絲綢服裝收藏時不宜放入衛生球和樟腦片,也不能放在樟木箱中,否則會泛黃。
化纖服裝的保養
化纖服裝一般不宜長時間日曬,否則會老化變硬,強度下降,變色或褪色。化纖服裝收藏時應洗凈、熨燙、晾乾後,疊放平整,不宜長期吊掛在衣櫃中,以免使衣物懸垂伸長。由於化學纖維一般不蟲蛀、霉變存放時可不放衛生球或樟腦片。如存放其混紡織物服裝時,應放入少量衛生球或樟腦片,但要用紙包好,避免直接接觸衣物,因為這些葯劑會使化纖溶脹變形,發粘及降低強度,甚至使服裝遭到損壞,以致無法穿用還應適當通風晾曬,防止生霉。
三、旗袍熨燙要素:
熨燙溫度熨燙是熱定型,不同的纖維,其結構、性質不同,因而熨燙所需的溫度也不同。溫度過低,達不到熱定型的目的,而溫度過高,又會損傷纖維,甚至使纖維熔化或炭化。因此,服裝的熨燙需要一定的溫度控制。混紡可交織面料,其熨燙溫度的選擇應就低不就高,即按其中耐熱性最差的纖維熨燙溫度來確定。服裝的熨燙溫度的選擇還應考慮其質地的厚薄及色澤等因素。厚的,其熨燙溫度可適當高一些;薄的,則熨燙溫度低一些。易變色的熨燙溫度也應適當降低。
含水度通常熨燙時要在服裝上灑點水或墊上一層濕布,以利於藉助水分子的潤滑作用,使纖維潤濕、膨脹伸展、較快地進入預定的排列位置,在熱的作用下進行定型。柞蠶絲服裝一般不能噴水,否則易出現水漬印維綸服裝不能噴水,也不宜墊濕布熨燙,通常墊干布熨燙,因為維綸在潮濕狀態下受到高溫會收縮,甚至熔融。
;❹ 滿族旗袍有哪些樣式和特徵
滿族旗袍 旗袍是滿族婦女傳統服飾。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突出了婦女體形的曲線美。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儀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旗袍基本與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裝飾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外,下擺及小腿,有綉花紋飾。滿族婦女往往在衣襟、領口、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根據季節變化,還可分為單、夾、棉、皮等幾種。
社會的發展,男旗袍逐漸廢棄,女旗袍則不斷演化,由寬腰直筒式逐漸變成了緊身合體的曲線型、流線型,成為代表中華民族的一種女式服裝。
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
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綉花裝飾。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袍式樣的變化也很大,四片裁製也改為兩片裁製。旗袍能很好表現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馬甲。綉有精緻圖案。穿旗袍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滿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袍和一襲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它是滿族男人喜著的服飾,也叫大衫,長袍。滿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後習慣加一假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 帶扣絆,束帶,適於騎馬射獵。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綉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有一種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紋綉在袖裏,「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袍,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旗袍的樣式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開禊從四面改成了兩面;下擺也由寬大改為收斂;袖口也由窄變肥,又由肥變瘦,使其穿起來更加合體。現在穿旗袍的已不限於滿族婦女了,它已成為各民族婦女普遍喜愛的服裝之一。
❺ 清朝後宮妃子的頭飾和衣服有等級區別嗎
清朝後宮妃子的頭飾和衣服有等級區別。
1、頭飾等級區別
清朝後宮總分為八個等級:皇後(正超品)、皇貴妃(正一品)、貴妃(從一品)、妃(正二品)、嬪(庶二品)、貴人(從七品)、常在(庶七品)、答應(從十品)。
皇後:明黃色 正紅色,可戴鳳鈿/鳳冠(九尾鳳),可戴垂至肩膀流蘇,且可兩邊同時佩帶。
皇貴妃:正紫色,可戴側鳳簪釵(七尾鳳),可戴垂至肩膀流蘇,但只可佩帶一邊。
各宮主位:寶藍色,可戴側鳳珠釵(五尾鳳),可佩帶垂至耳垂流蘇。
從三品以上可穿紅色(紅色必須為偏色,如橙紅、海棠紅),可佩戴金步搖,可佩帶垂至耳垂流蘇。
從四品以上可穿紫色(紫色必須為偏色,如淺紫,紫羅蘭),可佩戴銀步搖,可佩帶短流蘇。
從五品以上可穿藍色(藍色必須為偏色,如寶石藍,靛藍),可佩戴寶石翡翠為材質製成的首飾。
從七品以上可穿除了黃色,紅色,紫色,藍色之外的所有顏色,顏色可為正色。可佩戴珊瑚象牙為材質製成的首飾。
從九品以上可穿除了黃色,紅色,紫色,藍色之外的所有顏色,顏色必須為偏色。可佩戴金銀為材質製成的首飾。所有小主級統一穿粉紅色/淺綠色/乳白色宮服。只可帶頭花。
2、服飾顏色等級區別
清代服飾中等級最高的顏色是明黃色,它只有皇帝、皇太後、皇後和皇貴妃才可享用,明黃色是凌駕於一切服色之上的神聖而不可侵犯的顏色。
在後妃服裝中,用顏色來區分等級也十分嚴格。皇太後、皇後和皇貴妃的朝袍用明黃色,皇太子妃用杏黃色,貴妃、妃用金黃色。等級再低的妃嬪用上述顏色則是僭越。
3、服飾掛件等級區別
皇太後和皇後、皇貴妃的冬朝袍用明黃色、披領和袖均用石青,肩的上下均加緣,並有金龍、行龍、正龍以及八寶平水等圖案綉文。皇太後和皇後的領約,以縷金鑄之,以珍珠、綠松石、珊珊為飾。
皇太後和皇後著朝服時胸前掛有三盤朝珠。著吉服掛一盤朝珠,均為珍珠和珊珊等高檔飾物;皇貴妃、貴妃和妃的朝珠,是用密珀為飾。這種朝珠共計一百零八顆,分四部分,以三顆大珠間隔,每個部分二十七顆。
皇太後、皇後和皇貴妃配有綠色采,絛用明黃色,綉文為五穀豐登。皇太後、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和嬪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龍緣,紅織金壽字緞和石青行龍庄緞;夏朝裙用緞紗,圖案與冬裙相同。
(5)女裝滿族宮廷服裝擴展閱讀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
其基本款式是披領和上衣下裳相連的袍裙相配而成。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馬蹄袖三部分組成;下裳與上衣相接處有襞積,其右側有正方形的衽,腰間有腰幃。
而披須(又名披肩、扇肩)、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顯著特色。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藍色,朝日用紅色,夏朝服常雩(求雨),祭祀時用藍色,夕月時用月白色,即淺色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