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特殊,男扮女裝的話,如果在電視演戲還可以接受,在生活中他喜歡男扮女裝的話,首先我覺得他思想是比較特殊的。一般人難以接受。
❷ 魯迅與梅蘭芳關系多糟糕魯迅為何諷刺梅蘭芳
魯迅和梅蘭芳,他兩一個是文學大師,一個是京劇大師,兩人都在各自的領域里創造了奇跡,都為中華民族爭了光,都是中國人的驕傲。可是,兩個人的關系卻非常糟糕,應該說魯迅極其的不喜歡梅蘭芳,他們從不往來,且相互成見極深,魯迅更是還嘲諷過梅蘭芳,稱其偉大的藝術就是男扮女裝,不男不女。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魯迅出此言論的呢?
事情要從1933年說起。年初,英國著名戲劇家蕭伯納訪華,上海文化界名人幾乎傾巢而出,魯迅與梅蘭芳自然也在上海共同出席了歡迎聚會,雖然他們同桌吃飯,彼此也都知道對方身份,卻形同路人,自始至終,一句話也沒講。因為相互隔閡太深,已無法彌補,既有偏見,也有誤解,而兩人又都是性情倔強之人,於是,這唯一一次見面的機會也沒有進行溝通,更沒有「相逢一笑泯恩仇」,兩位文化巨人就這樣失之交臂,參商永離。
平心而論,我以為事情發展到這一地步,魯迅對京劇乃至梅蘭芳的多次批評、諷刺是主要原因。在魯迅的雜文和通信中,先後有十多次提到梅蘭芳,語氣多不恭,對其表演藝術也頗多嘲諷。
在《社戲》里,魯迅說他二十年裡只看過兩回京劇,無非是「咚咚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盪」,「一大班人亂打」,戲台下是「太不適於生存了」。魯迅對京劇表演中的象徵藝術也很不感冒,他說:「臉譜和手勢是代數,何嘗是象徵?他除了白鼻樑表丑角、花臉表強人、執鞭表騎馬、推手錶開門之外,哪還有什麼說不出、做不到的呢?」這就不無偏見。
最讓梅蘭芳不能接受的是,魯迅在幾篇文章里對他公開諷刺,用語頗為刻薄。1924年,魯迅在他的《論照相之類》一文中挖苦道:「我們中國最偉大最永久的藝術是男人扮女人……因為從兩性來看,都近於異性,男人看見'扮女人',女人看見'男人扮',所以這就永遠掛在照像館的玻璃窗里,掛在國民的心中。」雖然沒提名道姓,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說的是梅蘭芳。
1934年11月5、6兩日,魯迅發表了《略論梅蘭芳及其它(上下)》,文中指出,中國的士大夫慣於將一切都變成趣味,變成清玩,一旦「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來」,往往會促其滅亡。魯迅不客氣的批評了梅蘭芳和造梅、捧梅的一班士大夫的這一傾向,並且嘆惜梅蘭芳「竟沒想到從玻璃罩里跳出」。
如果說這一段話還有些道理,那麼下面這段話就未免失之偏頗了:「梅蘭芳的游日,游美,其實已不是光的發揚,而是光在中國的收斂。」而事實上,京劇並沒有如魯迅斷言的那樣式微和消失,反而一代代地傳了下來,成為中國文化的符號與國粹,在今天仍有大量的戲迷與觀眾。
似乎沒看到梅蘭芳有什麼公開見諸報端的反駁言論,但他的不高興則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他不僅沒有參加1936年10月魯迅的葬禮,甚至在解放後舉行的多次紀念魯迅誕辰和忌辰的活動中,作為中國文聯副主席的梅蘭芳,很少出席,而且從不講話,好在大家都知道他和魯迅歷史上的不和,也不勉強他做違心的事。
他和魯迅夫人許廣平雖然同是全國政協常委,經常在一起開會、聚餐、合影,私下卻從不來往。他的這些舉動,仔細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戲劇大師也是人,自然也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不是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話不投機半句多嘛,都是人之常情,沒什麼好奇怪的。
如今,兩位大師都已作古,曾經有過的恩怨齟齬也都隨風遠逝,留給我們無限遺憾和嘆息,正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❸ 魯迅筆下的驚艷句子
1、曾經女裝這一元素基本只出現於戲劇中,由生、旦、凈、丑們聯袂演出,在那唱、念、做、打中展現出它獨有的魅力。
2、抱歉抱歉,放錯了……
3、比如——
4、這一點,魯迅早就有所提及。
5、每一隻船總要有一個碼頭,每一隻雀兒得有一個巢。
6、白眼觀天下,丹心報國家。
7、天高海闊萬里長,華夏少年意氣揚,發憤圖強做棟梁,不負年少。
8、——顧城
9、而時至今日,女裝這一元素已經在更多的藝術形式中展現出他們獨特而鮮活的生命力。
10、還有我們至今可見的國家一級演員——李玉剛先生(順便這里提一句,玉先生的四美圖堪稱驚艷二字)
11、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
12、——宋教仁
13、異性大抵相愛。太監只能使別人放心,決沒有人愛他,因為他是無性了,——假使我用了這「無」字還不算什麼語病。然而也就可見雖然最難放心,但是最可貴的是男人扮女人了,因為從兩性看來,都近於異性,男人看見「扮女人」,女人看見「男人扮」,所以這就永遠掛在照相館的玻璃窗里,掛在國民的心中。外國沒有這樣的完全的藝術家,所以只好任憑那些捏錘鑿,調采色,弄墨水的人們跋扈。
14、近些年來,我們的偽娘文化逐漸流行,而在最近,女裝大佬的梗又是猛然間的爆發,在當下的年輕人中形成了獨有的文化現象。
15、——魯迅
16、先生在文中簡單地闡釋了了男扮女裝者在於兩性中都安心且討喜緣由,我們便不再過多贅述,男扮女裝這項傳統由來已久,古往今來,女裝大佬們數量繁多且部分極富盛名,光是提到這一點,我們的心目中就浮現了許多身影。
17、一、哲理名句
18、——《邊城》
19、我們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
20、——《少年中國說》
21、我願做一枚白晝的月亮,不求炫目的榮華,不淆世俗的潮浪。
22、我們中國的最偉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藝術也就是男人扮女人。
23、——魯迅《論照相之類》
24、——李大釗
25、我們中國的最偉大最永久的藝術是男人扮女人。
26、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❹ 魯迅為什麼會說:中國的最偉大「藝術」,是男人扮女人
“我們中國的最偉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藝術也就是男人扮女人。”
——魯迅《論照相之類》
事物總是在變化的。到20世紀初,八大胡同的相公堂子逐漸被妓院取代,京劇經過士大夫們的改良,地位也逐漸抬升——一直到迅哥的年代,昔日堂子里的憐人相公搖身一變,居然成了文化界、藝術界的明星。最大的明星就是梅蘭芳。
而魯迅非常厭惡京劇。在《社戲》里,迅哥說京劇無非是“咚咚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盪”,“一大班人亂打”,戲台下“太不適於生存了”。在《論照相及其他》里,迅哥說梅蘭芳大概是北京唯一一個不是因為有錢而被人掛起來的人。(意即梅受人追捧,以至於粉絲拍了相片掛起來)還說:“我們中國最偉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藝術也就是男人扮女人。”(這話當然是反諷)
簡言之:
也許是出於對那段不光彩歷史的了解,也許單純是個人喜好,魯迅非常不喜歡京劇,更看不起梅蘭芳和那些跟風捧起梅蘭芳的士大夫們。所以開頭那段話,並不是發自肺腑真心贊,而是陰陽怪氣高級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