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清朝三大才女是誰
我知道的"三才女"好像與樓上的不太相同!被人稱為"清末三才女"的好像應該是:秋瑾、吳芝瑛和徐自華。 秋瑾(1875-1907年),原名秋閨瑾,字璿卿,後改名競雄,又稱鑒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於福建廈門,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其父秋信候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鄉神沖王廷鈞為妻。光緒二十二年,秋與王結婚。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里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女)。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翌年,毅然沖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先入日語講習所,繼入青山實踐女校。 秋瑾在日期間,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光緒三十一年歸國。春夏間,經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不久,任教於潯溪女校。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家人決別,聲明脫離家庭關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宣傳女解放主張提倡女權,宣傳革命。秋瑾撰文宣傳女解放主張提倡女權,宣傳革命。旋至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 光緒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學堂督辦。不久與徐錫麟分頭准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舉事。聯絡浙江、上海軍隊和會黨,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因事泄,於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學堂被捕。七月十五日從容就義於浙江紹興軒亭口。光緒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清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年)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吳芝瑛( 1868-1934 )字紫英,別號萬柳夫人,清同治七年 (1868年)二月二十日生,安徽桐城人。父吳康之,號鞠隱,歷任山東寧陽、禹城等縣知縣,工書善,系清末桐城派文學家。吳芝瑛自幼聰慧異常,及長,博覽群書,尤嗜唐宋諸大家詩文和各家法貼,雖嚴寒酷暑未嘗.秋瑾、吳芝瑛和徐寄塵素有「三才女」之稱,姐兒三互換蘭譜,以生死相托。 光緒十一年 (1885年),出嫁到無錫,與江南名士廉泉結為夫婦。光緒二十四年隨夫移居北京,未見即聞名京師,慈禧太後亦曾召見。光緒二十六年的庚子之役後,清政府為賠償巨額賠款而橫征暴斂,百姓受苦。吳芝瑛上書清廷,倡導「國民捐」,主張「產多則多捐,產少則少捐,無產則不捐」。此舉刺痛了達官貴人,招來非議。光緒二十九年,她在京結識了與之為鄰的女俠秋瑾,並結為金蘭之交。光緒三十年,她力勸丈夫不屈事清廷,辭職南歸。於上海曹家渡小萬柳堂隱居,她自號「萬柳夫人」。光緒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秋瑾在紹興軒亭口就義,凶訊傳來,她悲痛欲絕。秋瑾犧牲後10天,她不顧個人安危,憤筆寫了《秋女士傳》,又撰述《記秋女士遺事》,並表示願以身家性命保秋氏家族。在丈夫廉泉的協助下,她和徐自華一起,葬秋瑾於杭州,親書墓表,勒石豎碑。她義葬秋瑾之舉,觸怒了清廷,清廷欲加嚴懲。她毫不畏懼,給兩江總督端方寫信說:「是非縱有公論,處理則在朝廷,芝瑛不敢逃罪。」消息傳出,輿論嘩然。英文《泰晤士報》於頭版刊登吳芝瑛大幅照片,發表吳芝瑛的美國女友麥美德撰寫的專文,聲援吳芝瑛義舉。清廷在中外輿論的壓力下,未敢貿然加害於吳芝瑛。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告捷。不久上海民軍組成,吳芝瑛慷慨疏財,以助糧餉,並致書上海女子北伐隊司令陳也月請纓,繼而寫了《從軍樂》六章,氣勢磅礴,傳誦一時。清朝覆滅,民國肇始。 不久,衰世凱竊得國柄,爬上了總統寶座。吳芝瑛於江蘇獨立後的第七天即挺身而出,投入反袁斗爭。在致袁世凱的《上袁氏萬言書》中,揭露他假共和之名而行專制之實的罪行。她向袁發出警告:「公朝去,而吾民早安;公夕去,而吾民晚息;公不去,而吾民永無寧日。」吳芝瑛生前即被人視為奇女子。她在原籍桐城擁有田地、房舍遺產極多,她毅然全部捐贈,在家鄉辦了一所以父名命名的鞠隱學堂 ( 後改稱鞠隱小學 ) 。她還不惜變賣家藏董其昌手書《史記》真跡全部,以數千金贖出誤入妓院為娼的良家女子李頻香,並結為詩友。她對救濟婦孺的慈善單位的捐助,亦不在少數。她晚年為沉痾所困,家境甚窘,滬上小萬柳堂已變賣易主,仍回無錫城中故居棲身。民國 23 年 3 月 1 日,病逝於無錫,終年 66 歲。 徐自華(1873—1935),字寄塵,號懺慧。著名女詩人,同盟會員。 故居在崇福鎮廟弄19號,系晚清建築,有三廳一過樓。徐氏當年所居樓舍保存尚完整。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五月,秋瑾為策劃浙江起義急需軍餉,著男裝來崇福找徐自華相商,自華與妹蘊華當即傾奩中飾物約值黃金30兩相助。為報知己之遇,秋瑾脫雙翠釧相贈,說:「事之成敗未可知,姑留此以為紀念。」臨行,又以如遭不幸請「埋骨西泠」相囑。推想當時三女子執手相別的場景是悲壯的。同年農歷六月六日,秋瑾在紹興遇難。消息傳到崇福,徐自華悲痛欲絕,作《哭鑒湖女俠》詩12首哀輓。農歷十一月,徐氏姐妹冒風雪渡江去紹興,將停厝在文種山的秋瑾靈柩護送至杭州,覓地安葬於西泠橋畔。這件事在革命志士中引起極大的震動,以為徐氏姐妹之高義不讓須眉! 徐自華一生任俠好義,贊助革命。閑暇時喜吟詠,柳亞子評其詞可與李清照媲美。著有《聽竹樓詩稿》、《懺慧詞》,與小淑的《雙韻軒詩稿》同為後人所重。
B. 清朝離現在有多久
清朝距離現在已有103年。
清朝: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共有十二帝,國祚267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軍攻佔明朝國都北京。一片石之戰後,清軍趁勢入關,政治上推行剃發易服,軍事上打擊農民軍和南明諸政權,逐步掌握全國。後歷經康雍乾三朝,發展至鼎盛。這一時期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得到鞏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國版圖,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清朝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文化專制、閉關鎖國政策、思想停滯逐步落後於世界,科技文化與思想眼界均受到極大的封閉與抑制。1840年爆發了中英鴉片戰爭,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階級進行了洋務運動。甲午戰爭之後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開始進行戊戌變法,但是遭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保守派絞殺,導致變法失敗。1900年的夏天,八國聯軍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維護在華利益侵略中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
C. 光緒元寶北洋造34年的值錢嗎多少
我倒某拍賣公司(大型正規的拍賣公司)網站幫您查詢了一下資料,33年34年北洋光緒7.2錢各一枚,估價2500元-3500元,但是很遺憾最後還是流拍未成交。千萬警惕:一些不法的拍賣公司高估價格,騙取前期費用